猫游记 火凤 在哪里弄啊??? 就是可以赠送给情人的那个

猫游记 火凤 在哪里弄啊??? 就是可以赠送给情人的那个,第1张

那个是情人节的活动情人节时候,宝库里面有的卖情人节大礼包:!

玩家可能从情人节大礼包中获得:爱心巧克力、1朵红玫瑰、1朵白玫瑰、999朵红玫瑰、999朵白玫瑰、小扑表白仪、小扑表白机械人、梦幻粉钻、鸾凤玉璧、雌雄白雕《===而火凤就在鸾凤玉璧中!

鸾凤玉璧:一对青鸾火凤,将其中一只送给相爱的人,象征你们的爱情之火用不熄灭。去拖把城的中心广场的月下老人出,可将一只青鸾或火凤送给自己的爱人。

现在没有这个啦,七夕的时候,可能还会有现在想要的话,在世界上收,可能会收的到!

《 重赠卢谌》[1](西晋·刘琨) 刘琨像

  握中有悬璧[2],本自荆山璆[3]。惟彼太公望, 昔在渭滨叟[4]。邓生何感激[5],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6],鸿门赖留侯[7]。重耳任五贤[8],小白相射钩[9]。苟能隆二伯[10],安问党与仇[11]中夜抚枕叹,相与数子游[12]。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13]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14]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15]。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16]。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17]。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18]。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19]。[注释][ 1 ]卢谌(chén) 曾为刘琨主簿,转从事中郎,后为段匹磾别驾,与刘琨有诗歌赠答。刘琨被段匹磾所拘后,自知必死,曾写诗激励卢谌。然而,卢谌的答诗并未体会刘琨的诗意,只以普通之词酬和。于是,刘琨再以诗赠之。诗中抒发了自己为国出力的志愿和事业经受挫折、抱负无法施展的悲哀。[ 2 ]悬壁:用悬黎(美玉名)做成的壁。壁是平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3 ]荆山璆(qiú):春秋时楚人卞和曾在荆山得璞玉,世称和氏壁。璆,美玉。以上两句用玉比喻卢谌的才质之美。[ 4 ]惟:思。太公望:姜尚。《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姜尚隐于渭水之滨,周文王出猎时遇到他,非常高兴,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以太公望为号。叟:老头。[ 5 ]邓生:邓禹。东汉人,他听说刘秀安抚河北,从南阳北渡黄河到邺城投奔刘秀。感激:感奋激动。[ 6 ]白登:山名,在今大同东。曲逆:汉陈平封曲逆侯。《史记·陈丞相世家》载,刘邦曾被匈奴围于白登山七天七夜,幸得陈平用奇计解围。[ 7 ]鸿门:地名,在今陕西临潼东。赖:依靠。留侯:汉张良封留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范增想在席中让项庄舞剑时借机杀害刘邦,幸亏张良事先谋划防备,使项庄不得下手,刘邦才得以脱险 (见《史记·项羽本纪》) 。[ 8 ]重耳:晋文公。五贤:曾随他出逃,帮他复国称霸的五位贤士: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9 ]小白:齐桓公的名。相射钩:指任管仲为相。管仲先辅佐公子纪,公子纪与小白兄弟争夺君位,管仲用箭射小白,射中带钩。后来,小白即位,不记前仇,任管仲为相,终成霸业。[ 10 ]隆:使…兴盛,作动词用。二伯:晋文公和齐桓公,“伯”,同“霸”。[ 11 ]党:同党。指赵衰辈。仇:指射钩之仇。[ 12 ]数子:指姜尚至管仲等人。[ 13 ]“吾衰”二句:感叹自己年老力衰,不能成就功业。《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4 ]圣达节:通达事理,不拘常礼。《左传·成公二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知命故不忧:《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这两句说,谁人说圣人因为达节知命而能够没忧愁呢?[ 15 ]宣尼:孔丘,汉成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获麟、西狩:指鲁哀公十四年冬在鲁国西面狩猎,捕获麒麟,孔子认为此兽出现得不是时候,“反袂拭面,涕沾袍”因而感叹:“吾道穷矣。”(事见《春秋》)[ 16 ]功业四句:谓日月飞逝,时不我待,功业已来不及建树了。与,待。云浮,指时光流逝之快。[ 17 ]朱实:红的果实。陨:落。劲风:强风。意谓自己已到暮年,不能经受时间的打击,就像繁花和成熟的果实坠落于秋天劲风之中一样。[ 18 ]华盖:华丽的车盖。辀(zhōu):车辕。二句说在狭路上翻了车子,马受惊把车辕折断。喻世途险恶。[ 19 ]何意:怎么会想到。绕指柔:能缠绕手指的柔软之物。二句感叹自己经历失败变得无能为力,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坚钢,如今却变为可以缠绕在手指上的柔软之物。[1]编辑本段译文胸中的才德似悬黎玉璧,名门出身如荆山产的美玉。那个文王的知遇贤臣姜尚,从前不过是渭水边一个钓鱼的老人。为什么邓禹不远千里奋起追随光武帝,知刘秀识贤才从南阳渡黄河直奔邺城投明主。白登山困高祖陈平用奇计解围,鸿门宴杀刘邦张良施筹谋脱险。重耳流亡时多亏了五位贤臣相助,小白用管仲做丞相不计较射钩前嫌。假如能像晋文齐桓兴王室襄夷狄建功业,谁还会计较同党还是仇敌?半夜里拍着枕头感慨叹息,希望我们能像上述诸人一样建功立业。也许是我早已衰老经不住打击,为什么久久地梦不见周公先贤。谁说是圣人通达不拘于小的礼节,乐天知命而不会忧郁?当西狩获麟时仲尼感伤不合时宜,对奇兽孔子摸着眼泪涕泣。功业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人就像夕阳一样将要落下山去,时光不会停滞不前等待我们完成事业,它消失的如浮云飘过一样迅疾。红熟的果子在凛冽的寒风中坠地,繁茂的花儿在霜降的秋天里飘落。世途险恶在狭路上翻了车辆,折断了车辕惊骇了驾车的宝马。怎么也不会想到百炼的钢铁梁子,如今变成可以在指头上缠绕的柔丝。刘琨以五百士卒,白手起家,占据晋阳,苦守西晋的最后一块根据地,与刘渊、石勒这样的一世英豪周旋十年之久,可惜无力回天,最终被石勒击破,后投奔鲜卑首领段匹磾,为段匹磾所杀,当是西晋第一悲情英雄。此诗是刘琨被段匹磾囚禁之后所作,载于《晋书列传第三十二》刘琨祖逖传,诗托意非常,掳畅幽愤,用历代名臣辅佐国君兴王图霸的史实来表白自己没身报国、兴复晋室的志向。而壮志难酬,无可奈何地唱出最后的悲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2]编辑本段作品赏析赏析:刘琨乃西晋之英杰,为东晋名士之楷模,大权臣桓温是刘琨的忠实粉丝,《晋书列传六十八》王敦桓温传记载:初,温自以雄姿风气是宣帝、刘琨之俦,有以其比王敦者,意甚不平。及是征还,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访之,乃琨伎女也,一见温,便潸然而泣。温问其故,答曰:“公甚似刘司空。”温大悦,出外整理衣冠,又呼婢问。婢云:“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温于是褫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两晋适逢乱世,是一个英雄辈出与鼠辈横生的时代,刘琨与祖逖并为统治阶层中的弱势群体,以偏师弱旅做出了不朽功业,因此《晋书》将他们并列一传。刘琨于并州失利后,投奔鲜卑人段匹磾,与段匹磾歃血为盟共辅西晋王室。不料因儿子刘群得罪段匹磾,遂陷缧绁。囚禁中他写了这篇《重赠卢谌》的诗。这是一首悲壮凄凉的英雄失路志士受困的述志诗诗中多借典故向友人倾诉了胸怀大志而无法实现的遗憾和忧愤,揭示了个体生命在绝境中的悲哀与求生欲望。主旨是激励卢谌设法施救,与自己共建大业。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出”,“悬璧”指“悬黎璧”,是美玉名。荆山璆,“璆”也是美玉。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得璞玉,世称和氏璧。美玉象征良才,荆山美玉表示绝代良才。《论语·子罕》篇中说:“子贡问孔子:‘现在有块美玉,你是把它藏在盒子里还是等个好价钱卖掉?’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在等个好价钱。’”这两句诗,内含三层意思:一是赞美卢谌出身名门素有才德。二是暗喻自己和卢谌都是被晋室重用的名门贤才。三是激励卢谌表示我们都是名门出身有盖世奇才的国家栋梁,要联手相惜建功立业,不能让美才荒废。卢谌曾为刘琨的主簿,转从事中郎,后为段匹磾的别驾。刘琨在被段匹磾拘禁后,知道鲜卑人要置他于死地,写诗希望卢谌设法劝说段匹磾,眷念同仇敌忾的知遇之情,饶他一死,共建功业。“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姜尚老年在渭水边钓鱼,周文王姬昌出外打猎遇见他,聊得很投缘,姬昌说:“我的先君太公对我说:圣人到西周来时,就是西周强盛之时,你是真正的圣人啊,我的先君盼你好多年了!”姜太公非明主不事,姬昌明主识贤才,他们共建了周王朝的兴盛。这里寓意卢谌转告段匹磾,希望段匹磾能够不杀他,与他共佐王室。“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邓生指东汉邓禹,邓禹十三岁在长安游学,当时刘秀也在长安游学,邓禹看出刘秀是非常之人,便跟随了刘秀,几年后才回到家中。刘玄称帝后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派刘秀到河北镇抚州郡,邓禹闻讯策马北渡黄河,追到邺城与刘秀相见。刘秀留邓禹同宿,彻夜长谈。邓禹劝刘秀说:“守边辅佐刘玄,不如延揽英雄,收买人心,重建高祖之业。”刘秀很欣赏邓禹的建议,每遇大事都要和邓禹商量。后来刘秀即帝位后封邓禹为大将军并说:“邓禹一贯忠孝,和我筹谋帷幄,决胜千里。”刘琨希望卢谌转告段匹磾,他在并州失利后千里投奔段匹磾,也是报着对段匹磾的敬仰和信任而来的,他深信段匹磾明智识才。“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上,七日没有吃饭,后用了曲逆侯陈平的奇计才得以脱险。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范增指使项庄舞剑谋杀刘邦,全靠留侯张良事先结交项伯,才使得刘邦脱险。刘琨希望卢谌像陈平张良一样设法营救自己。“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重耳流亡时,全凭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五人辅佐,才使他复国定霸。小白即齐桓公,管仲本来是辅佐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的,公子纠与小白争立为君,管仲为了公子纠曾拉弓射小白,幸亏只射中了小白的衣钩,对于这欲以致命的一箭之仇,齐桓公没有计较,用管仲为相,于是才有了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的霸主功业。刘琨希望卢谌以此典劝说段匹磾不要因为私人恩怨误了功业大事,同时也也表明自己不会因为被拘禁而计较段匹磾。刘琨以历代贤臣明主兴王图霸的六个典故,说明自己投身报国兴复晋室的意愿,姜尚和邓禹的故事说明英明的君主都善于用人;陈平和张良的故事说明,明君需要贤臣的辅佐,重耳和小白的故事强调只要有才能的人辅佐明君就能成就霸业。以此激励卢谌劝诫感化段匹磾能够不计前嫌放他一马与他共建大业。“吾衰久矣乎,何其不梦周?”典出《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是鲁国的始封君,周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制礼作乐,对国家的安定强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孔子把周公作为周文化的代表,把梦见周公视为盛世有望的吉兆,同时把梦见周公和个人命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刘琨在这里以惭愧自省的方式对卢谌说:难道是我经不住打击已经被击垮了吗?为什么不再有梦见周公的兴国之心呢?这里的“衰”明指年纪衰老,暗含着并州失利的挫折和投奔段匹磾寄人篱下的艰难以及被囚禁的心身摧残。诗人在这里正说反问,坚定地说明自己不会被击垮,匡扶晋国复兴之心依然强烈。但他清楚身陷牢狱凶多吉少的现实处境,必将促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周公梦。“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圣达节”典出《左传》“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知命不忧”典出《易经·系辞》原意所启示的是天的法则,即懂得自然变化过程中的机遇,就会明白命运演变的必然规律,就能愉快坦然地接受现实不会忧愁。刘琨在经受生死考验的现实磨难中,深深感悟到即使是看透了世界,通达事理的古今圣人也避免不了忧愁。并引证了“西狩获麟”的典故进一步说明,圣人也也免不了心生忧患。“宣尼”即孔子,汉成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的谥号。“西狩获麟”典出《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听说有人在鲁国西部,打猎捕获到麒麟后,认为麒麟此时出没不合时宜,是国家有难的象征。因此孔子痛哭流涕,他摸着眼泪唉声叹气地说:我们无路可走了!刘琨借孔子对鲁国命运的感叹,抒发了自己面对死亡威胁的焦虑,这焦虑并不是常人不明智的怕死,而是对国家风雨飘摇前程未卜命运的眷顾与忧心。“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兴复晋室的功业没有完成,自己的生命却像夕阳一样进入倒计时。“夕阳忽西流”明指人到暮年,暗含着随时被杀的危机。“时哉不我与,去乎若浮云”,诗人这里感叹的不只是时不等人的美人迟暮,更是时不再来机不可得的悔悟。一切都晚了,无法退回到从前了。身陷牢笼,想飞也飞不出去,失去自由的人,生命脆弱的像天边的浮云,随时都可能无声无息的消失。刘琨一代名将,在四面楚歌的西晋末年,他盘踞并州十载,抗击匈奴多年,被后人元好问在诗中与曹操刘备相提并论的盖世英雄,铁骨铮铮而发出这样的悲音,可叹啊。本诗上述对卢谌说的话都是假设期望,既是一种自慰,更是一种绝望的求救,他明知必死无疑,却身不由己的做了最后的活命力争。他力争的是匡扶晋室的历史使命,而不是苟且偷安的延年益寿。“朱实陨劲风,繁华落素秋”这里像《离骚》一样渗透着春生秋杀草木零落,生命将尽壮志未酬的悲凉。红熟透香的果实被无情的秋风扫落,浓艳的花儿被严霜打残。一个大有希望功成名就的天下英雄,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击毙,人生的无常是多么的可怕。“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在神州陆沉,北方沦陷,刘琨独立并州,坚守了北方仅存的一方土地,深得人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失算之灾。当石勒出兵并州,刘琨全军尽出中了埋伏,在无路可退之时,不得不只身投奔鲜卑人段匹磾,偏偏又遇上鲜卑内斗,祸及刘琨。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诸多因素把刘琨逼上车翻马仰的狭路,虽然并州失利在策略上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投奔鲜卑确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权宜选择。刘琨本意是想暂时利用段匹磾,伺机东山再起,重建功业。让他料想不到的是护送段匹磾奔丧的世子刘群,不幸被段匹磾的仇敌从弟段末波利用,惹来灭门祸殃。在这冤家路窄的狭路上,不但断送了他的事业,而且还搭上了自己以及他的儿子侄子四人的性命。“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为什么久经沙场叱咤风云的铁骨英雄,变得如此的软弱无能呢?只有经过失路多难的人,才能够有这种切身的感悟。不管你有多么强大,在死亡的绝路上委软如泥。声震百兽的老虎一旦掉入陷阱,喘气都是柔弱的。古人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哀鸣,是令人心酸的踏上人生绝路的哀鸣。[2]本诗极力铺陈,篇目点题,寓意双关,以实带虚,以史咏怀,意旨贴切,语意慷慨,抒情悲凉 。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哈哈,多么情窦初开的感情呀,年少时喜欢一个人就是这么羞涩,远远的望着你,却不敢靠近,即使心中有万千个喜欢,于是在这种矛盾中又希望与你相遇,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因素,又或许是学业为先,愿你们最后能走到一起。

文/太史栩

是个中国人都晓得“假途灭虢”的典故。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率师讨伐虢国,途经虞国,便遣使给虞君送礼并借道。

大臣宫之奇规劝虞君拒绝晋献公,并打比方说:“虢国和虞国,如同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虢国一旦覆灭,主公以为虞国能侥幸独存么?”

可惜虞君利欲熏心,被晋献公送的礼物迷了心窍。宫之奇的忠言,虞君没听进去。

晋军顺利拿下虢国,班师时再次路过虞国,悍然袭击。虞国人毫无戒备,被杀了个措手不及,遂亡。

由此可见,晋献公深谙“兵不厌诈”,是个有胆略的枭雄。晋献公在位期间,除“一战灭虢、虞二国”的骄人战绩以外,还征服耿、霍、魏等国,打压狄族东山皋落氏,奠定了晋国霸业。

然而,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枭雄栽倒在了石榴裙下。

晋献公有多任夫人、八位儿子,尤以太子申生及公子重耳、夷吾出类拔萃、贤名远播。

古代国君为了多子多孙拱卫自己,几乎都妻妾成群,这很正常。然而,废嫡立幼,就相当反常了。晋献公自从抱得美人骊姬归,就恋爱脑发作了,糊涂事几箩筐装不下。

骊姬为晋献公诞下麟子奚齐,晋献公对诸位儿子们的父爱逐渐转移并聚焦于奚齐一身。申生、重耳、夷吾等备受冷落。

某天,晋献公为了讨好骊姬,向她表白心意:“寡人计划废黜储君申生,让奚齐取而代之,你觉得如何?”

骊姬哭道:“申生被立为太子的事儿,各路诸侯均晓得。废嫡立庶,不合礼法。更何况申生屡次领兵打仗,为国建功,深得人心。夫君倘若非要废黜申生,贱妾宁可自杀。”

晋献公见骊姬深明大义,便打消了念头。

万万没想到,骊姬是个心机婊,嘴上维护申生,暗地里却造谣中伤申生。

两年后的某天,骊姬悄咪咪地告诉申生:“我梦到了你母亲齐姜,你尽快去祭奠吧。”

申生听命,事后,他把祭肉进呈给晋献公。适逢晋献公出远门,祭肉就搁置宫中,骊姬偷摸摸地在里头下毒。待晋献公归来,看到食案上的祭肉,举箸就朝嘴里塞,骊姬赶紧阻止,说:“不妨先让他人试吃,夫君您再食不迟。”猎犬和小臣吃过后,均当场暴毙。

骊姬哭唧唧,道:“太子怎么忍心下手啊?!弑君杀父,这是人干的事么?况且,夫君您已年迈,太子为啥如此急不可耐呢?就不能再等等吗?”

这事儿很快传出宫去,并传到申生耳畔。此时,唯一的补救措施是向晋献公解释清楚,兴许能找出破绽,自证清白。但申生做了件让人匪夷所思的蠢事——逃亡。这反而“坐实”了“己罪”。

晋献公勃然大怒,道:“竖子竟敢毒害老子!”晋献公当即诛杀太子的老师,并下旨通缉太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申生,选择了自裁。

碰巧重耳和夷吾来都城朝见晋献公,骊姬怕二公子发现实情,就向晋献公说二公子的坏话。

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再说了,重耳、夷吾贵为公子,在朝堂中当然也有自己的眼线。他俩提前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中途变道,各回各家。

二公子退守封地,反而加重了晋献公的猜疑:看来这对畜生和狼子野心的申生是一伙!晋献公觉得自己遭遇了至亲背叛,气急败坏地派勃鞮追杀重耳。

某晚,趁着夜色掩护,勃鞮突然杀到。慌乱之中,重耳逾墙走,不慎被削断衣袖。

自此,重耳开始了奇幻漂泊。

好在重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有许多能臣猛人辅佐,比如晋国重臣狐突的两个足智多谋的儿子狐毛和狐偃;将才先轸;大力士魏犨;智士赵衰、贾佗、介之推……

重耳漂泊异乡の首站是狄国。

狄君待他不薄,将作战掳获的一对有沉鱼落雁之姿容的姐妹花叔隗和季隗赐予他。重耳娶了季隗,把叔隗赏给赵衰。

顺带提一句,叔隗替赵衰生下了赵盾。赵盾有个孙子叫赵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氏遗孤。

重耳在狄国居住到第五年时,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薨,奚齐继位,骊姬如愿以偿。然而,奚齐没多久就被权臣杀害。奚齐死后,卓子登上王座,屁股还没坐热也惨遭杀害。

晋沦为了无主之国,有大臣请重耳回去执政。

秉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理念,重耳委婉谢绝了。

大臣在重耳这边碰壁,就去请公子夷吾。

夷吾一口答应,但念及奚齐、卓子身死人手的境遇,夷吾多了个心眼。夷吾跑去找秦穆公借兵,并约定事成之后,赠予秦国一些城池作为报答。

另外,秦穆公的妻妾穆姬是晋献公的千金,她和夷吾、重耳算异母姐弟。从某种程度上讲,秦穆公扶助夷吾,也相当于扶助妻弟嘛。

基于以上原因,秦穆公欣然调兵遣将,护送夷吾返国。

夷吾顺利回国上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对内肃清权臣,对外悍然撕毁对秦之约。

秦穆公宽宏大量,毫不记仇。后来,晋国闹饥荒,秦国以平价粜米(卖出粮食)给晋国,充分彰显了秦穆公的胸襟。

可晋惠公是块冷硬的顽石,任秦穆公怎么焐也焐不热!

等到秦国遭遇了荒年,想向晋国籴米(买入粮食)。万万没想到,晋惠公下令高价出售。

碰上晋惠公这等白眼狼,秦穆公差点儿晕倒。愤怒的秦穆公挥师伐晋,两军大打了一仗,晋惠公兵败被囚。

秦穆公打算处死晋惠公,好在穆姬声泪俱下地替弟弟晋惠公求情,晋惠公才捡回一条命,灰溜溜回到晋国,并把太子圉送去秦国当“质子”。(古时候被迫远赴敌国当人质的贵胄。)

秦穆公倒是没有待太子圉不周到,把女儿怀嬴许配给了后者,秦晋遂结为亲家。

晋国翻天覆地之际,重耳在狄国度过了长达十二年、岁月静好的日子。

差不多在这段时期,齐桓公痛失左膀右臂管仲和隰朋。身为春秋首霸的齐桓公,求贤若渴。重耳之所以想迁往齐国,大抵为此。

临别前,重耳与妻子季隗耳鬓厮磨,低声私语:“等我25年,倘若到那时候,我尚未归来,你再改嫁。”

季隗凄然一笑,说: “25年后,妾坟冢上的柏树都已经亭亭如盖了。即便如此,妾依然恭候夫君归来。”

重耳一行人遂踏上前往齐国的漫漫长路。有谚云:是金子,总会花光的。他们的盘缠逐渐耗尽,途经卫国时已穷困潦倒。卫文公打心眼里瞧不起重耳这位落魄的公子哥儿,拒之国外。

重耳不得已绕道,路过五鹿,向当地村民乞讨食物。村民们有心相戏,故意在重耳的食器中盛了些土。

重耳见状,窝了一肚子气,但他流落异乡,不愿多生事端。但重耳的从臣们就未必忍受得了,比如大力士魏犨(chōu)。 魏犨的“犨”字,上半结构和好斗的“隼”类似,下半结构则是个“牛”。

魏犨本人恰是集好斗性格和犟脾气于一身,他执鞭怒怼:“山野村夫,胆敢轻视我主!找抽是不?”

幸好另一位沉稳的大臣狐偃及时劝阻: “得到一餐食物,容易;得到一片土地,很难。土地是立国的根基。老天爷借村民之手,以土赠予主公。这是主公受上苍眷顾,未来将得国的吉兆啊。又何必动怒呢?” 这才止息了一场民间械斗。

总之, 重耳漂泊异乡の第二站卫国 ,给他不再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

所幸, 重耳在漂泊异乡の第三站齐国 得到优待。齐桓公颇器重重耳,将宗女姜氏嫁与他。

重耳在齐国待到第二年时,齐桓公薨,诸公子展开了王位争夺战,齐国一度陷入内讧。齐国自顾不暇,当然没有余力资助重耳回国复位了。

而重耳有娇妻姜氏陪伴,也很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生活,渐渐失去雄心。重耳“乐不思晋”,但他的从臣们可不乐意了。他们背井离乡追随重耳,不就因为他们认准重耳是支潜力股吗?哪天重耳上位,他们就可以有一份从龙之功嘛! 倘若重耳沉醉在温柔乡中不图进取,跟随重耳流落异乡的他们图什么呢?

于是,这伙人趁夜聚在桑树底下商量。商量些啥呢?是否先灌醉主公,然后把主公扶上大车,甭管三七二十一,先驶离齐国再说!

不巧那天夜里,有个侍女在树上采桑,偷听了他们谈话的内容。侍女很机灵,伏在树上,待到众人散去,才悄咪咪溜下来,把这桩事转告了姜氏。

姜氏不动声色,说:“丫头,你过来。”

侍女以为姜氏要打赏她,欣然凑近。

没承想,姜氏却抽出匕首,捅进侍女的胸膛。

当晚,姜氏唤来重耳的从臣们,表示自己完全理解并支持他们。然后,她转身进屋服侍重耳。在酒精的作用下,重耳很快醉得不省人事。

从臣们强行把重耳抬上大车,在夜色掩护下匆匆离去。东方既白时,重耳醒过来,惊觉自己睡在一张辆颠簸的篷车中,他问明原委,气得差点儿骂娘。

开弓没有回头箭!重耳不辞而别,已招致齐侯的不满。重耳见木已成舟,不得不硬着头皮前行。

重耳漂泊异乡の第四站是曹国。

在这里,重耳受到冷遇,甚至被当作动物园里的小兽观摩。

事情是这样:重耳生来有“骈胁”。啥叫“骈胁”呢?就是肋骨连成一整片。这是一种生理上的畸形,但古人没啥医学知识,并固执地秉承“物以稀为贵”的观念。毕竟“骈胁”是小概率的,因此古人把“骈胁”当作圣人的体征。

虽然曹共公小觑重耳,不愿替重耳接风洗尘,但曹共公好奇心旺盛,难免想瞅瞅“骈胁”到底呈啥样?

于是,曹共公用粗茶淡饭招待重耳一行人。入夜时,重耳洗澡ing,曹共公突然偕妻妾们闯进浴室窥视重耳。重耳躲闪不及,倍感羞惭。

曹国不是没有明白人。有个叫釐负羁的大臣,曾劝曹共公:“晋公子重耳贤名播于天下,又和主公同姓。如今他穷困潦倒,途经曹国,我们应该尽地主之谊!”无奈曹共公太短视,没听进去,甚至闹出“浴室门”这样的无理之举。

事后,釐负羁暗里赠予重耳美食,并在食盒下藏了玉璧。重耳接纳美食,玉璧坚辞不受。

重耳是个快意恩仇的大佬。日后,他兴兵伐曹,并对釐负羁礼遇有加,皆缘起于在曹国的这段遭遇。

重耳漂泊异乡の第五站是宋国。

宋襄公是一位空有图霸之心但志大才疏的主儿。宋襄公想以“仁义”为武器,号令诸侯。然而,春秋无义战,诸侯们不玩虚的,只比谁的拳头更有力。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固执地坚守“仁义”,未趁楚军半渡而击之,错失战机,落下败绩,自己的大腿也中了一箭。

宋襄公战败回国,在他养伤期间,重耳上门了。

宋襄公不完全算糊涂蛋,他极尽地主之谊,以国礼相待重耳,并慷慨赠予对方80匹良驹。

宋毕竟不是强国,且新近战败,腾不出手来助重耳复位。重耳一行人没待太久,就继续前行,寻求强援。

重耳漂泊异乡の第六站是郑国。

郑文公和曹共公属于一路货色,都是鼠目寸光之流。好在他俩都有明事理的臣子,曹共公有釐负羁,郑文公有叔瞻。

叔瞻提议:“晋公子重耳贤明,而且据我观察,他那些从臣均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国之重器,堪称全牛人阵容。况且,重耳与主公同姓,更要好好招待他了。”

郑文公歪着头冥想了31415926秒,驳斥了叔瞻:“各路诸侯流亡途经郑国的落魄公子哥儿,比比皆是。倘若逢人就作东,对谁都慷慨解囊,寡人岂不成了凯子?”

叔瞻唉声叹气,说:“主公如果不礼遇重耳,那不如杀掉他,以免遗患无穷!”

郑文公偏偏有妇人之仁,不忍下此狠手。日后,郑国将因此付出沉重代价。

重耳漂泊异乡の第七站是楚国。

楚成王隆重接待了重耳一行人,频频设宴,美酒珍馐供不应求。

楚成王太热情了,重耳有点不敢当。赵衰尝试解开重耳的心结:“主公,您在外漂泊数十年,小国大多轻视您。而今强大的楚邦却厚遇您,这是老天爷暗中相助啊。主公,您就不要礼让了。”重耳这才全盘接受。

在楚国待了一阵以后,楚成王突然发问:“重耳,你回国以后,如何回馈寡人?”

重耳说:“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大王都不缺。倘若哪天楚晋不得已交锋,我军当退避三舍。”(一舍相当于30里,退避三舍即后撤90里。)

楚国大将军子玉听闻,拔剑在手,怒道:“我主待你不薄,你却出言不逊!”

楚成王赶紧挥挥衣袖,制止子玉,说:“重耳长久处于困境,但他本人很贤明,从臣也个个是国之栋梁。这是得到上苍的眷顾啊!咱们岂可违背天意?”

不久后,晋惠公病危。待在秦国当“质子”的太子圉暗戳戳溜回晋国。待晋惠公薨,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此举彻底激怒了身为岳父的秦穆公,所谓“秦晋之好”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秦穆公决定扶持重耳,来惩罚不辞而别的女婿晋怀公姬圉。

重耳闻召,辞别楚成王,动身前往秦国。

秦国是重耳漂泊异乡の第八站,也是最后一站!

在秦国,重耳受尽优待。秦穆公把5位宗女许配给他,晋怀公姬圉的前妻怀嬴包括在内。

由于怀嬴是二婚,重耳颇有几分不悦。有一次,怀嬴端水给重耳盥洗,重耳洗毕,重重地甩手,甚至有一些小水滴溅到了怀嬴。怀嬴生气地说:“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大意是:秦、晋势均力敌,夫君为啥看不上咱?

重耳闻言,好比刚参加过冰桶挑战,整个人迅速冷静下来。他立刻向怀嬴致歉,夫妻俩重归于好。

后来,重耳在老丈人秦穆公的军事支援下,杀回晋国,顺利上位,是为“晋文公”。

至此,晋文公重耳的奇幻漂泊终于落幕。尽管此时的他已经年逾花甲,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困难磨砺了他的意志,阅历锻造了他的心智。长达数十年的羁旅漂泊,让一个鲜衣怒马的公子哥儿,蜕变为一位横戈跃马的主帅。而那些紧随其后、浪迹九州、四海为家的患难之交们,也个个脱胎换骨为凌霜傲雪、无所畏惧的铮铮硬汉。

仇敌的围追堵截、诸侯的冷眼旁观抑或是倾心相待,重耳将用余生去了却过往的恩怨。他将与患难与共、见闻广博的忠臣良将们,共同缔造一个强大的晋国。他将会盟天下英豪,荣登霸主的铁王座。乱世逐鹿,谁与争锋?

主要

参考资料:

1[汉]司马迁 撰 《史记》;2[明] 冯梦龙 撰 《东周列国志》;3  顾颉刚 童书业 撰 《国史讲话:春秋》;4 [战国] 左丘明 撰 [西晋] 杜预 集解 《左传》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相传为山西安泽、古县北宝丰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

  时势造英雄。在纷繁变幻的战国时代,涌现出大批文臣武将,他们各展其才,在那丰富多采的英雄画廊里,位置显赫,映照千古。

  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国相地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赵国自武灵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骑射、大兴改革以来,奋发图强,比之其他中原各国,实力强盛,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劲敌。到了赵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

  秦昭王(前307-前251年)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向赵提出以15城易赵之“和氏壁”。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一块壁玉,无论多么宝贵,也不能与15座城池相抵质,强秦不过借机试探赵之虚实而已。消息传来,赵君臣明知是讹诈,却无如之何。如作应允,显然“秦城恐不可得”,拱手送璧入秦,定使赵国徒受愚弄,而强秦更求索不已,如不应允,秦便轻易得到出兵赵国的借口,赵便面临战争的威胁。这种被动情况,正是弱国外交难以为计的必然形势。

  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

  策略得到赞成,蔺相如自报“愿奉壁往使”,井保证“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

  秦素称“虎狼之国”,此次出使的艰难可想而知。但蔺相如事前已有周密考虑,充分准备,所以临事应变,处处主动。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秦人欲以武力夺回壁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壁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壁归赵”的胜利。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是秦对赵的又一次政治胁迫。当时,秦已连败赵国,故赵王畏秦,在秦约赵王赴会时,赵王“欲毋行”。蔺相如认为;“王不行,示赵弱胆怯也。”故自报奉陪赵王赴会。在会谈中,以其机敏和雄辩,阻止了秦的欺侮,挫败了秦的胁迫,再次获得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为赵之良将,屡立战功,威震诸侯,拜为上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秦仅以外交活动试探虚实,也正是慑于廉颇的武力。对此,蔺相如有清醒的认识,而居功自傲的廉颇却不识大体,在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时,极为气愤,公然宣言:“吾见相如,必辱之。”拉开了较量的架式。

  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的对策是:每遇上朝,常称病不去,不与廉颇争位次;道遇廉颇,多引车避匿,以免发生冲突。当门人认为受到侮辱,纷纷要求离去时,蔺相如向他们表白了心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顾全大局、感人肺腑的剖白,不仅使门客恍然大悟,深受感动,就是畜意折辱相如的廉颇听后,也顿觉无地自容。他悔恨交加,立即负荆请罪,于是二人成刎颈之交。将相之和,保证了赵国在尔后15年内,团结一致,共同抗秦。

  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继位,年少,太后用事,赵国的另一上卿赵奢已去世,蔺相如病重。秦国于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动用大军进攻赵国之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为避开秦军的强大攻势,廉颇屯兵固壁不战。在双方相持3年之久后,秦派人离间赵王,促使赵王起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代替持重稳健的廉颇,这一阴谋逃脱不了蔺相如的慧眼,他带病劝说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但赵王不听,终于导致了长平惨败,损兵45万,元气大伤,从此赵国每况愈下,于代王嘉六年(前222年)为秦国所灭。

  蔺相加的一生,是在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赵国政权的斗争中度过的。就其行事来看,显然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素养和卓越识见的政治家,而他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又谱写了一曲公忠爱国的赞歌。这支歌,人们世代相传,激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起着净化人们心灵世界的重要的教育意义,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31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2024-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