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晚期写的诗有哪些

李白晚期写的诗有哪些,第1张

从“安史之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直至去世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早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上元二年(761),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能力训练# 导语五言绝句是中国诗歌体裁之一,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儿童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儿童唐诗三百首之七言绝句赏析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2儿童唐诗三百首之七言绝句赏析

  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中国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人。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3儿童唐诗三百首之七言绝句赏析

  送别

 王维〔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 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4儿童唐诗三百首之七言绝句赏析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唐代〕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译文

 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能在人间居住。

 不要买下沃洲山,现在已经有人知道那儿了。

 韵译

 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是一般的亲朋好友间的送往迎来,而是送僧人归山。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是留不住的。因此诗人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行;因此,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官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洲山”,暗寓出沃洲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此诗说得更直率。由此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所以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索性勉其入山之深,是何等交谊?”

 观此诗作,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5儿童唐诗三百首之七言绝句赏析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 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 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 69O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土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赏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这样的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亻全)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书成,于长安二年( 703年)迁司礼主簿。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媒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景龙元年( 707年)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亻全)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其时朝廷朋党争立,由于他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 7O9年)将他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上的转变。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但是,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殊若天壤。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亻全)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试读《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诗人遭贬南溪,怀土思乡,忧伤度岭,置词比兴,情景文融,含蓄婉转,幽怨沉郁,对仗工整,形式完美,深化主题,情挚动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与沈(亻全)期在这方面的倡导与成就,为人们乐赞“丰蔚”,誉称“新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宋之问所处在的初唐,是唐诗盛世的准备时代。当时的趋势,一方面是以虞世南、上官仪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绪余齐、梁诗风,讲求辞藻,排比格律,绮错媚婉,风格卑弱。一方面则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力图挣脱旧风束缚,走向健康与创造。在这样的大趋势中,处在盛唐门槛的宋之问当然得置身其中,抉择方向。对于包括益友杨炯在内的四杰,宋之问是同情其不幸而称道其成就的。

但是,宋之问既没有四杰那样高远的抱负,又缺乏四杰那样磨难的人生,似水年华多在宫廷纸醉金迷中流逝,即或流贬追悔,也多不出个人荣枯宠辱、悲欢离别的狭小范围,因而只能望叹四杰那样的格调豪壮,难以在创作上取得本可与之相埒的成就。然而他与沈(亻全)期等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律定型的贡献,完结了齐、梁以来的新体诗运动,使后辈诗人得以循辙运斤佳作泉涌。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迎来的一位诗人。

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和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相对。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还有一种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沧为苍与蓝相对。

5、流水对:对仗的一联一般是平行的各有其独立性的两句。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每句都没有独立性,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就是流水对。

6、反对:意义相反的字互为对仗叫反对。比如“有”与“无”;“多”与“少”。以反对为优,正对(意义相同或相近)为劣。

7、错综对:是指相互对应的两组词的位置转换交叉的一种对仗。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鸭”,“萤”与“鸭”,“火”与“暮”是交叉的一种对仗。这种情况只是偶然使用。

8、扇面对: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如“①飘渺巫山女,②归来七八年;③殷勤湘水曲,④留在十三弦”,不是一般的①句与②句对仗、③句与④句对仗,而是①句与③句对仗、②句与④句对仗。

9、叠字对:在出句某一位置用了重叠字,在对句的响应位置也用重叠字。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与“山山”即是。

技巧

绝句律诗都采用,起承转合,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一般要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古人论诗的章法,多主起、承、转、合。起是发端。承是承接。转是转换。合是结束。一章之内,起结转换皆应随意而发展,不可离题过远以致脱节。切记不可脱离主题。起句一般点题为主,有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可根据自己的构思和题目来写,切不可死套,承:接上句的起句。要衔接的上可铺述,一般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转句:就是承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也可从正题上转入意境,情景上,转句非常重要起承可直白,但转和结句(合句)一定要好好把握去写。打个比方,像你心爱的人表白,你怎得斟酌怎么去表白用什么样的语言打动她吧,诗也一样,多推敲,多修改。

初学要旨

一、贵有新意。二、律绝之诗切忌意杂。三、辞意最忌相碍与犯复

大家别老模仿前人写的,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悟!不然,你写的东西,大家都不知道是在看前人的作品还是在看你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诗和琴棋书画秘不可分,琴:音乐也,棋:围棋布局,书:书法。画:形神,诗留余味,画留白,诗也一样。又像写散文,形散而神不能散,形我们可以理解为形状,比喻,修饰。神:意也~形也~精髓也所以建议大家多看别人或者古人写的资料,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1 关于月季花的现代诗句

关于月季花的现代诗句 1描写春天月季花的现代诗歌

晨风和阳光,在两排厂房间游走,四月不急,可以慢慢地看月季抽芽,含苞,看深红色的叶片跃上指尖,像鸟儿收拢翅膀,我弯下腰保持与春天和泥土亲近的姿势,轻嗅花香。

月季花横空绽放,一朵盛大的明艳和恬淡,蒙在花瓣上的尘埃飞坠,它们必定不包含凋谢与离别,这离别,何尝不是另一种重逢,尘埃把花的香气传给尘埃,我在尘埃间,像一颗更大的尘埃,月季兀自芬芳我闻见四月的味道,是月季花的味道仿佛从我的身体中飘散,花朵义无反顾地打开自己,以云的舒缓,月的静谧和华光,以只为怒放生命的果敢,一层层,一瓣瓣它用双手把魂魄捧给人间。一堆瓦砾,或者一丛贫瘠与荒芜,流水和落花繁复的暮春,我这般靠近它的美像触摸倏而就会不见,谜一样的光阴。

2关于月季花的现代诗自编

作一首《月季赋》现代诗给你吧

电脑音效调试吧即兴赋诗

人们都称呼我为花中皇后

其实郁闷怎么总禁锢在后宫

我要挣脱这桎梏

在二十一世纪绽放娇艳的美丽

我开放在五至十一月的最佳时节

怎么能做皇后

武媚娘是我的榜样

她可以称帝

我也是花中之皇

来吧

尽情绽放我们大型的花瓣

让花蕊吐露出迷人的芳香

醉倒这个不算清爽的世界

3关于月季的诗句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臙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腊前月季》。

译文:无论甚么花,只知它开花吐香最长时间也不过十天左右;而月季却一年四季,每天都在鲜花怒放。

一朵刚从含苞未放的花蕊中伸出,一朵已冲破绿色的花蒂,开出娇艳的花朵。这是月季开花的动人情景。月季花开,一朵接一朵,此花未开尽,那花已经吐艳,似乎永远也开不尽。

虽说桃李芬芳压群芳,但月季又桃花之上,可见月季的馥郁之烈了。严冬,百花凋谢,而唯独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凌寒独开。

快过新年了,心情自然是愉悦的,看到这样色彩鲜艳的花朵,何不折一枝回家,为新年添增 一份喜悦!

然而,竟忘了这是冬末的早晨,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严冬会有如此美丽的花色。在凌寒而开的月季花上,感到了温暖的春意,忘却了周围的隆冬严寒。

扩展资料

古诗(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相对于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古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古诗

4描写校园里的月季的现代诗歌

《新诗与诗心》之回首校园生活诗选纯真的怀想当我们忙碌在社会这个舞台听着那些庸俗的言语看着那些功利的色彩我们有多少感慨不由地想起从前当我们还是男孩女孩我们是多么欢快课堂校园 田野街市一切都是那么自在即便那朦胧的渴望也是无瑕的情怀是的 生命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最精彩 最可爱可那会儿 那会儿我们却不理解 不明白唉——情窦初开什么时候我的梦里有了你我的心中有了诗意什么时候我不再无忧无虑不再随便放我的日记我一时想不起只知道 我总想看到你总是喜欢与你在一起与你在一起期盼你向我借橡皮期盼你要我解难题甚至 还期盼你生气你生气的样子真美呀每当看到你脸一红 小嘴儿一扁我总是心跳不已啊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道理最初的花开生命里最初的花开想起来总是忍不住感慨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你又有过几多的徘徊但我清楚地记得走到你面前的那一刻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而听着我结结巴巴的表白你羞得头也不敢抬还没等我说完就嗔了一句——你真坏便慌慌地逃开爱情的花儿悄悄绽放我们喜悦 我们期待却挡不住那风雨的到来风雨过后我们只有含着泪将零落 掩埋生命里最初的花开啊常常没有果实可摘却自有它的美丽让人一生都无法忘怀纯真的爱不知是因为青春不再还是太多的虚情假意让人反感又无奈在一些失眠的夜晚我常常会想起——曾经的那份爱那份爱啊是不由自主的关注惴惴不安的期待是浪漫的梦境和憧憬默默的思念与徘徊是怕人知惊人问的心态是想了又想 猜了又猜却还是不能明白的情怀而今我已深深明白明白了它的可贵可爱却只有慨叹——纯真的爱为什么消逝得那么快那么快校园的怀想曾经总盼着快快毕业 快快长大而当我们真的离别各奔东西 海角天涯才发现 我们有太多的忘不了 舍不下那时候我们朝夕相伴宿舍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讨论社会热点探索校园文化豪情满怀 意气风发我们听音乐 谈人生也时常打扑克找乐还记得那回吗你输得脸上贴满了小王八——那一切是多么美好呀然而都过去了我们已走过韶光年华怀想便似那起伏的波涛不时将心岸拍打飞溅起的每一朵浪花都是我们的记挂但这就是现实啊我们只有面对只能回味 那青春的精彩情谊的无瑕毕业歌当我们在纪念册上书写祝福和理解我们不由哽咽泪眼之间是一个个美好的日夜是的 朗诵会 读书节洁白的信鸽同心的结我们的世界有多少兴高采烈情真意切而功课学业让我们投注心血校园文化的走向和发展更让我们思索探讨争执追寻不歇可是 不知不觉就到了七月到了各奔前程的时刻依依不舍却又不得不面对 迎接啊 背起物什掖好情谊 揣上所学年轻的我们就这样毕业就这样挥挥手从此分别旧书包往事如潮当我不经意翻到那只破旧的书包曾经我总背着它往来于学校认真地接受 老师的教导我也曾抛了它和同学一起把课逃去田野林子山坡嬉闹甚至 我还曾用它装过一只癞蛤蟆为了让同桌的她再不敢把咱小瞧当然最后 我不得不作了深刻的检讨抚着那只旧书包我不由地好笑却又不觉泪珠儿掉因为我知道 我知道我永不会 再年少回首青春拿起这张相片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脸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那些纷纷扰扰的事顿时浮现在眼前恍惚看到了那个课堂在那里我们是怎样听讲发言 各抒己见不禁想起那片草地有无数个夜晚我们在那儿望着星空编织梦想 憧憬明天又如何能忘了那间寝室那是我们的乐园啊多少次我们围在一起尽情地把人生探讨激昂地将江山指点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转眼已过去了多少年心中虽有无限的依恋青春 却终不会重现无奈的我 只能写下一首首美丽的诗篇作永远的纪念。

5描写花的现代诗

花缠绕的神情 悬秘 你像蒸发的背影 我垂坠的心情 摇曳 不出声音 精彩没结局的戏 我们像不像** 当看着我的人都散去 我才看见我自己 紫藤花 迎风心事日升夜降 越想逞强去开了 笑声就越哑 紫藤花 把心栓在旋转木马 能愿意不再喧哗 还念念不忘旧情话 最爱美的人 最难忘记 因为还留下梦境 最浪漫的人 最难清醒 不信谁无情 假如能像风和雨 一次又疏离又亲密 不问你不说的秘密 快乐会不会延续 紫藤花 迎风心事日升夜降 越想逞强去开了 笑声就越哑 紫藤花 把心栓在旋转木马 能愿意不再喧哗 还念念不忘旧情话 爱情在这么的故事别离 而是感动的回忆 让人很容易 站在原地 以为还回的去 紫藤花 迎风心事日升夜降 越想逞强去开了 笑声就越哑 紫藤花 把心栓在旋转木马 能愿意不再喧哗 还念念不忘 紫藤花 迎风心事日升夜降 越想逞强去开了 笑声就越哑 紫藤花 把心栓在旋转木马 能愿意不再喧哗 还念念不忘旧情话 ……。

6月季花的诗词选赏

月季花 宋杨万裹

只道花开无十日, 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红, 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 更有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 忘却今晨是季冬。 月季花 明张新

一番花信一番新, 半属东风半属尘。 惟有此花开不厌, 一年长占四季春。 木香 宋刘敞

粉刺丛丛斗野芳, 春风摇曳不成行。 只因爱学官妆样, 分得梅花一半香。 腊前月季 宋 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宋代大诗人苏辙在《所寓堂后月季再生》的诗:

何人纵千斧,害意肯留木卉,偶乘秋雨滋,冒土见微苗。猗猗抽条颖,颇欲傲寒冽。 朝中措(月季)赵师侠宋

开随律琯度芳辰。鲜艳见天真。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

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休数岁时月季,仙家栏槛长春。 早朝 韦元旦 唐 震维芳月季,宸极众星尊。佩玉朝三陛,鸣珂度九门。 挈壶分早漏,伏槛耀初暾。北倚苍龙阙,西临紫凤垣。 词庭草欲奏,温室树无言。鳞翰空为忝,长怀圣主恩。 咏月季花(二首)现代诗人叶千华

四时如春情满怀,月月花谢花又开。新鲜总是看不厌,就怕君当玫瑰摘。

春色悄悄入黄昏,花艳似火弃红尘。读诗自有明月照,平生不负多情人。

7描写月季鲜艳红火诗句有哪些

1、《月季花 》

宋杨万裹

只道花开无十日, 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红, 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 更有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 忘却今晨是季冬。

2、《月季花 》

明张新

一番花信一番新, 半属东风半属尘。

惟有此花开不厌, 一年长占四季春。

3、《朝中措》

赵师侠 宋

开随律琯度芳辰

鲜艳见天真

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

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

休数岁时月季,仙家栏槛长春

4、《早朝》

韦元旦 唐

震维芳月季,宸极众星尊

佩玉朝三陛,鸣珂度九门

挈壶分早漏,伏槛耀初暾

北倚苍龙阙,西临紫凤垣

词庭草欲奏,温室树无言

鳞翰空为忝,长怀圣主恩

月季花(学名:Rosa chinensis Jacq),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可作为观赏植物,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有三个自然变种,现代月季花型多样,有单瓣和重瓣,还有高心卷边等优美花型。

8赞美花的现代诗

咏梅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梅花绝句(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之二)——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红梅——苏东?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新栽梅——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墨梅——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 却恐傍人嫌我直。相逢莫道不相识, 夏馥从来琢玉人。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山园小梅 林逋(967-1028)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荷花 荷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凌波仙子 娉婷玉立碧水间, 倩影相顾堪自怜。只因无意缘尘土, 春衫单薄不胜寒。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采莲曲二首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疏影 咏荷叶 (宋:张炎) 碧圆自洁,向浅洲远浦,亭亭清绝。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鸳鸯密语同倾盖,且莫与、浣纱人说。

恐怨歌忽断花风,碎却翠云千叠。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漫皱,留仙裙折。

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

喜净看、匹练飞光,倒泻半湖明月。兰花 春兰——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骨,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捕离骚转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孤兰——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兰——李白 为草当作兰 , 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 松寒不改容。 兰——诗经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苘兮--《诗经、国风、郑风》菊花 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投与桃花一处开。菊花—— 宋唐琬 身寄东篱心傲霜,不与群紫竞春芳。

粉蝶轻薄休沾蕊,一枕黄花夜夜香。菊花—— 明李梦阳 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

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

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西施菊 不惜金钱买冶容,移根应自馆娃宫。

西风冷落三秋后,故国繁华一笑中。戏蝶留连香径晚,游人怅望屉廊空。

莫教野鹿偷衔去,留映苏台夕照红。咏菊 已卷西风半吐香,不关冷月不关霜。

阑珊梦醒迟迟日,寂寞心仪淡淡妆。野水篱边秋饮露,宝瓶窗下砚承芳。

芙蓉相与盟前誓,肯守寒枝莫自伤。咏菊 偏到西风始放香,为谁憔悴冒风霜。

月傅淡彩痕尤瘦,露浥清姿影带妆。本以高情难入世,何曾着意为清芳。

不独菡萏参差梦,碧水凉风各自伤。月季 月季 牡丹殊绝委春风,露菊萧疏怨晚丛。

何似此花荣艳足, 四时常放浅深红。月季 花落花开无间断,春去春回不相关。

牡丹最贵唯春晚,芍药花繁只夏初。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牡丹 牡丹—— 唐李商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牡丹花—— 唐罗隐 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

知君也解相轻薄,斜倚阑干首重回。牡丹 庭前芍药妖天格, 池上芙蕖争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种曲——白居易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属春草。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

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杜鹃花 闲折两枝持在手, 细看不是人间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 芙蓉芍药皆嫫母。山茶花 似有浓妆出绛纱, 行充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 犹见真红耐久花。左掖梨花 ——王维 冷艳全欺雪 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 吹向玉阶飞 玩迎春花赠刘郎中——白居易 金英翠萼带春寒,**花中有几般 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箐花眼看 苏侍郎紫盔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张九龄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官持。

幸因清频地,还遇艳阳时。名见桐君篆,香闻郑国诗。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水仙—— 元袁士元 醉拦月落金杯侧,无倦风翻翠袖长。

相对了无尘俗态,麻姑曾约过浔阳。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黄庭坚 凌波仙子。

中国古典诗学至清代而登峰造极,形成了著述层出不穷、诗说五彩纷呈的繁盛局面。

  其间康熙至嘉庆时期更是诗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王士禛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这著名的四大诗说。它们皆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并构成了各自的诗派。

  当然,以美学价值而论,推神韵说、性灵说为高,但格调说、肌理说自有其存在的意义。

  后三种诗说都出现于雍、乾、嘉诗坛,相互论辩,也促进了人们对诗学的深入思考。

  一、王士禛神韵说

  神韵说是清代顺治康熙年间诗论家王士禛(1634一1711)诗论的精髓。

  翁方纲说:“诗人以神韵为心得之秘,此义非自渔洋始也,是乃自古诗家之要妙处,古人不言,而渔洋始明著也。”(《神韵论》下)

  其实古人明言“神韵”一词是最早见于画论而后延及诗论的。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第二品》评顾骏之曰:“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右过往哲。”首先拈出了具有美学意义的“神韵”二字,开后世以“神韵”论文艺之先声。

  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的《论画六法》中云“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是要求刻划出“鬼神人物”栩栩如生的精神面貌。

  在王士禛神韵说诗论中不难发现这类画论的蛛丝马迹。

  而南宗画派论“气韵”、“神韵”,即“以最省略的笔墨获取最深远的艺术效果,以减削迹象来增加意境”(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这与王士禛神韵说是相通的。

  然而,王士禛毕竟是诗人和诗论家,神韵说还是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神韵派诗论。

  首先以“韵”论诗的当推北宋范温。范温曰:“有余意之谓韵”,“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潜溪诗眼》佚文,引自钱钟书《管锥编》)

  明人胡应麟《诗薮》、陆时雍《诗镜总论》亦提及“神韵”。

  渔洋则明确表白为:“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渔洋诗话》)

  《三昧集序》述之更详:“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表圣论诗亦云:‘味在酸咸之外’……于二家之言,别有心会。”

  可见,王士禛神韵说主要汲取了前人“唯在兴趣”、“无迹可求”、“不可凑泊”、“味在酸咸之外”等诗歌创作艺术中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作为其诗论核心。

  王士禛“明著”“神韵”一词始于任扬州推官时(29岁之前),他为课其子曾选唐五七言近体诗名为《神韵集》(已佚),直到晚年选《唐贤三昧集》、作《池北偶谈》借引孔文谷“神韵”之语以论诗,论旨始终未渝。

  王氏标举神韵说一是为了“矫明代模拟之风”,二是“发大音希声”矫宋诗“清利流为空疏,新灵寝以佶屈”之“*哇恶习”(俞兆晟《渔洋诗话序》引渔洋语)。

  王士禛的神韵说实质上是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诗歌的创作与欣赏的一种完整的要求或主张。

  具体地说,是要求诗歌艺术应以简炼的笔触、含蓄的意境,采取平淡、清远的风格,抒发主观内心的性情(咏物诗则还要刻划出事物的风神),从而使读者从中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意和美感。

  而这种诗歌的创作又宜以诗人性情的“兴会神到”、天然入妙以及一定的学问根柢为前提。这是一个较完整的互相联系的理论体系。

  王士禛神韵说一个突出要点,是强调诗歌创作笔墨的精炼与意境的含蓄,旨在免于诗歌的内容流为空洞肤廓及形象的粘皮滞骨。

  他称赞盛唐诸公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蚕尾续文》),正道出了这一要点。

  王士禛特别赞同司空图《诗品·含蓄》中的著名论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把它承继下来并加以发挥,补充进新的内容,明确指出:“此性情之说也。”(《师友诗传录》)

  这不仅把看似玄虚的八个字予以落实,更透露出神韵说的精髓,即诗歌的精炼、含蓄乃在于体现诗人之性情。

  王士禛还曾说过:“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带经堂诗话》)

  其次,渔洋的神韵说要求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尽量表现出它的风神,即传神。这个观点主要体现在对咏物诗的品评上。

  渔洋神韵说的推崇者张宗柟看出此中消息,曰:“神韵二字尤咏物家三昧。”(《带经堂诗话》)

  王士禛则曰:“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黏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

  他回答人问“格与韵之别”道:“格谓品格,韵谓风神。”(《师友诗话续录》)都强调写出事物之神情风致。

  渔洋尤为折服的是陆龟蒙咏白莲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风清欲堕时。”褒之曰:“语自传神,不可移易。”(《带经堂诗话》)

  精炼、含蓄的特点并非神韵诗所独有,王士禛神韵说乃特指以清远、平淡的艺术风格构成含蓄意境,抒写性情。

  他说:“自昔称诗者尚雄浑则鲜风调,擅神韵则乏豪健。”(《带经堂诗话》)

  可见其“神韵”或“风调”是与“豪健”、“雄浑”的风格相对的。

  他于《鬲津草堂集序》中更宣称:“昔司空表圣作《诗品》凡二十四”,而其“冲淡”、“自然”、“清奇”“是三者品之最上”,可见他于诗的艺术风格是奉“冲淡”、“清奇”为圭臬的。“自然”不属风格论,后面再另行叙述。

  《池北偶谈》中王渔洋又赞赏明诗中“古淡一派”的“清音”,并借用汾阳孔文谷的一段诗论:“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总其妙在神韵矣”,以证明“清远”的风格才有“神韵”。

  王士禛的神韵说还十分重视诗人创作时的感情契机、思维状态,认为只有以“兴会神到”(《池北偶谈》)为创作前提,才能产生神韵诗。

  其中涉及到创作灵感及诗歌意象的主观性等问题。“兴会神到”实质是诗人情感兴致的爆发,是创作的有效契机,是形象思维极为活跃的阶段。

  兴会或灵感乃是在某一特定环境或气氛中有所触发而生的。王士禛指出“兴会发以性情”,深刻地察觉了性情与兴会的因果关系。

  他承继了钟嵘“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序》)的唯物观点,赞曰:“五字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使人思。”(《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都是主张即景会心,直抒性情。

  神韵之作由“兴会神到”而来,其创作过程是自然天成,《渔洋诗话》云:“律句有神韵天然,不可凑泊者。”

  渔洋标举王孟诗派之作有神韵这是一个着眼点,因此他也推崇《二十四诗品》中《自然》一品为“最上”。

  “自然”是“兴会”即“不以力构”,“自然”也是功力纯熟的表现,若轮扁斫轮,庖丁解牛,举重若轻而无斧凿之痕。

  但是,王士禛的神韵说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局限性:

  一、他虽强调创作时的“兴会神到”,但并不重视诗人创作源泉的问题。

  二、他理论上片面推崇“冲淡”“清奇”的艺术风格(其创作则不乏雄健豪放者),而且又往往与其“极喜之”的“禅悦之趣”(《居易录》)挂钩,欣赏以禅义入诗而可“妙悟”。

  三、王士禛对于杜甫白居易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都带有偏见。其提倡神韵说从政治目的上看,有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的作用。

  因为其神韵说内容偏于空灵,后有翁方纲肌理说予以补救,神韵说风格偏于冲淡,又有沈德潜格调说倡言宏壮给予纠偏。

  更有马位《秋窗随笔》、吴骞《拜经楼诗话》、顾嗣立《寒厅诗话》、沈涛《匏庐诗话》、黄培芳《香石诗话》等继承发扬其论诗主神韵的观点。

  可以说自清初至清末神韵说仍不绝如缕,未曾消亡。

  2008-11-14 08:45 右文

  二、沈德潜格调说

  “格调说”是对清代雍、乾年间诗论家沈德潜(1673一1769)诗论中形式主义观点的概括。

  “格”、“调”作为古代诗论术语见于唐代,如日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其“格”是指诗意,“律”指声律,“调”则指风格,兼具诗的内容与形式。

  皎然《诗式》有“得其格”、“宏其调”之语,“格”、“调”均近于风格。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标举“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其中“格力”指风格,而“体制”倒接近格调说的“格”,“音节”则近于“调”。

  明人论诗多标举“格调”。如李东阳《麓堂诗话》先云“眼主格,耳主声”,继则云“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则“格”指诗的格式而可见,“调”即“声”指诗的声调而可听,已都属于诗的形式因素。

  前七子之首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云:“高古者格,宛亮者调。”并以“格古”、“调逸”视为诗之“七难”之二难,即两种基本要素。

  其涵义与李东阳一致。前七子“诗必盛唐”,由于重格调,连及而推崇其“格力雄壮”(《沧浪诗话》)的风格。故王士禛云“自王、李专言格调,清音中绝”(《池北偶谈》)。

  沈德潜格调说正是直接吸取明代李东阳、李梦阳重“格调”的思想,同样偏于形式,且有复古倾向。

  沈德潜论诗并未直接采用“格调”这一概念,但其重视诗之“格调”的思想却散见于《说诗晬语》。

  首先,他标举的“格调”以盛唐为圭臬,正如其门人王昶所说:“苏州沈德潜独持格调说,崇奉盛唐而排斥宋诗,……以汉魏盛唐倡于吴下。”(《湖海诗传》)

  故《说诗啐语》云:“今虽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优柔渐渍,仰溯风雅,诗道始尊。”

  可见沈氏以“三唐之格”为高标,非后世可及。又云:“诗不学古,谓之野体。”此“古”即指汉魏盛唐诗之格调,这与明七子复古之风正一脉相承。

  其次,其“格”是指不同体裁的诗特有的格法、章法、句法之类的形式因素。

  《说诗晬语》云:“五言古长篇,难于铺叙,铺叙有峰峦起伏,则长而不漫;短篇难于收敛,收敛中能含蕴无穷,则短而不促。又长篇必伦次整齐、起结完备,方为合格。”

  “合格”之“格”指“铺叙”、“起伏”、“收敛”、“伦次整齐,起结完备”之类形式技巧。

  又云:“长律所尚,在气局严整,属对工切,段落分明,而其要在开阖相生,不露铺叙转折过节之处,使语排而忘其为排,斯能事矣。”

  “属对”、“段落”亦属“格”。要之,“一首有一首章法,……有起,有结,有伦序,有照应;若阙一不得,增一不得,乃见体裁。”

  这是对“格”的内涵的比较完备的说明。其“调”指声调韵律。

  沈德潜特别青睐于“调”,甚至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此“声”即调,指音调、节奏变化之“妙”。

  他居然认为“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置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序》)的内容于不顾,以其妙全在于“音节”即调之形式美,显然是偏见。

  再次,沈德潜“格调说”为针砭王士禛神韵说之“清音”,与李梦阳一样倡导宏声大音。

  如称“唐玄宗‘剑阁横云峻’一篇,王右丞‘风劲角弓鸣’一篇,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又称:“木玄虚云:‘浮天无岸’,杜少陵云:‘鲸鱼碧海’,韩昌黎云:‘巨刃摩天。’惜无本此定诗。”

  他正是欲以这种雄浑宏大的风格来规定诗歌创作。

  他推许明七子李梦阳亦注重其风格“雄浑悲壮”。这种风格显然适应了所谓“盛世”的需要。

  沈氏格调说当时颇有影响,但受到性灵派主将袁枚的严厉批评。

  翁方纲《格调论上》则把“格调”等同于音调,视为“音之应节”,“音之成章”。

  他反对拘于一种格调,认为格调“非一家所能概,非一时一代所能专也”,故批评“泥执盛唐诸家以为唐格调焉”之“只有一格调而无递变递承之格调”,观点比沈氏要通达。

  应该指出的是,“格调说”并非沈德潜诗论的全体,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其论诗精义层出,甚至否定了格调说中的一些观点,并非“格调说”三字所能包含的。

  2008-11-14 08:46 右文

  三、袁枚性灵说

  性灵说是我国古代诗论中具有美学价值的理论之一。它主要是指明代公安派、竟陵派特别是清代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的诗歌理论观点。

  古代文论著作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这里的“性灵”是指人的才智或秉性灵秀。这种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虽然不是直接论诗,但对后世性灵说的内涵是有颇大影响的。

  稍后于刘勰的南朝著名诗论家钟嵘在《诗品》中则直接以“性灵”论诗的本质。他评阮籍“《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钟嵘这里的“性灵”主要是指“寄八荒之表”的“情”,亦即“吟咏情性”。

  袁枚《仿元遗山论诗》说:

  天涯有客号詅痴,误把抄书当作诗。

  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这首诗揭示了钟嵘《诗品》主“性灵”的论旨。袁枚性灵说深受其启发。

  唐代文论中采用“性灵”一词更普遍。他们一方面仍沿用南北朝文论中常用的“性情”的含义,一方面又对刘勰笔下的“性灵”之义加以引申,指人灵妙的悟性、才智,从而与诗人特殊的才性、才气相通。

  如高适《答侯少府》:

  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性灵”的这种涵义对后来袁枚性灵说中“笔性灵”的诗论有重要影响。

  宋代主性灵说者推杨万里:“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

  此说与后来袁枚性灵说的内涵已十分接近,所以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引用之且并宣称:“余深爱其言。”

  杨万里“性灵”的要义:

  一是推崇“天分”;

  二是认为诗的本质在于“专写性灵”,亦即抒发诗人的性情、个性、气质等,此“性灵”已非仅仅与性情划等号;

  三是反对“谈格调”,而主张诗人具有艺术个性;

  四是认为诗要写得有“风趣”,即生动活泼,使人易于接受,产生美感。

  后来袁枚论诗主“生趣”,正与此相承。

  性灵说在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统治者在思想领域里鼓吹程朱理学,扼杀人之自然本性;而前后七子又相继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史·文苑传》),掀起复古之风。

  因此李贽和稍后的公安派等一批富于反叛精神、追求个性解放的有识之士,在明代社会经济已萌发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幼芽的背景下,又以性灵说为武器,向假道学与复古的形式主义文风宣战了。

  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特别强调“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焉也”(《童心说》)。

  这里的“童心”即是真性灵,有个性的纯真之情;这是晚明“性灵说”的新内涵。

  这里特别要提及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为首的公安派。他们是反对明前后七子复古主义的劲旅。

  他们倡导的性灵说的理论更全面和具体,与袁枚性灵说关系最为直接。

  公安派性灵说的核心思想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的是“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同上),反映了对创作个性的要求。

  对于文学发展则明确标举“世道既变,文亦因之”(袁宏道《与江进之尺牍》)。这是对明七子泥古不变的保守思想的批判。

  同时公安派非常尊重诗人之真性真情,所谓“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从而发出反叛“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旧传统之新声。

  此外,公安派性灵说开始注意到诗人创作灵感的重要性,袁中道说:“心机震撼之后,灵机逼极而通。”(《陈无异寄生篇序》)这里的“灵机”通则灵感降临,它属于“性灵”的一个方面。

  另外应提到的是稍后于公安派的以湖北竟陵人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的性灵说。

  竟陵派与公安派相同者是亦标举“性灵”,反对复古派的拟古主义。钟惺言:“从无未有灵心而能为诗者。”(《与高孩之观察》)

  但是竟陵派不满于公安派末流的鄙俚之弊,而另立深幽孤峭之宗,注重于表现其“幽情单绪”(钟惺《诗归序》),“孤怀孤诣”(谭元春《诗归序》),即孤高耿洁之愤气,使诗境不能不僻而狭,故遭到许多人的攻击。

  清代乾嘉年间的诗论大家、性灵派领袖袁枚(1716—1798)标举性灵说,旨在反对乾嘉诗坛沈德潜的拟古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歪风,以促进诗歌创作的发展。

  而性灵说的产生固然与当时社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及思想领域的反理学思潮不无关系,同时又是在前人的有关“性灵”的美学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

  性灵说经袁枚予以丰富与提高,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并成为中国十八世纪进步美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袁枚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的角度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

  袁枚在这三块理论基石上又生发出:

  创作构思需要灵感,艺术表现应具独创性并自然天成;

  作品内容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个性为主,感情等所寄寓的艺术形象要灵活、新鲜、生动;

  诗歌作品宜以感发人心,使人产生美感为其主要艺术功能;

  等等,这样一些艺术主张。

  有鉴于此,则须反对束缚性灵的“诗教”说及规唐模宋的拟古“格调”说,亦反对以学问代替性灵、堆砌典故的考据为诗之风气;但诗歌创作又不排除辅以学问与人工。

  袁枚笔下的“性灵”大多指“性情”或“情”,性灵与性情往往交互使用。性灵说内涵的核心因素是真情。

  袁枚认为具有真情是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故曰“提笔先须问性情”(《答曾南村论诗》),此说与黑格尔所谓抒情诗的“出发点就是诗人的内心和灵魂,较具体地说,就是他的具体的情调和情境”(《美学》第三卷下)的说法比较接近。

  袁枚又特别推崇真情,提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随园诗话》卷三)的观点,这正是李贽“童心说”的翻版。

  袁枚还认为真情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所谓“自把新诗写性情”(《春日杂诗》)。

  因此他认为自《诗经》以来的佳作,“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三百篇专主性情”(均见《随园诗话》),而且对“诗言志”的古训给予“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随园诗话》卷三)的新解释。

  他甚至认为男女之情也不失为“本志”之外的一种“志”而予以推重,以与沈德潜的伪道学观点相对抗。

  他还并标举“诗可以兴”之美感作用,反对“动称纲常名教”(《随园诗话》卷四)的“诗教”观。

  袁枚的性灵说又强调诗人的创作个性,有个性才称得上有性灵。因此他倡言“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有人无我,是傀儡也”(《随园诗话》卷七)。

  袁枚的《续诗品》又专辟《著我》一品。突出“我”即是强调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审美能力等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以及艺术表现的个性化或独创性。

  所以说袁枚与公安派一样,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诗宜自出机杼,不可寄人篱下”(《答王梦楼侍讲》),从而才能创作出自具性情面目之作。

  因此,袁枚批评“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有拘虚分傅之见”(《随园诗话》卷三),讥讽“多一分格调者,必损一分性情”(《赵云松瓯北集序》)。

  他还对“貌袭盛唐”与“皮傅残宋”者都予以抨击。

  袁枚性灵说还特别重视“笔性灵”(《随园诗话补遗》卷二)或有“灵性”,因此认为:“诗文之道,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随园诗话》卷十四)

  这里是指诗人容易产生创作激情,所谓“才者情之发,才盛则情深”(《李红亭诗序》);同时包括诗人构思想象能力。

  诗人的“笔性灵”虽然与天分有一定关系,但也不能排斥后天的学习锻炼,因此袁枚很注重诗人博览群书与“人功”。

  袁枚还认为“性灵”者则有“灵机”而产生创作灵感,对“今人浮慕诗名而强为之,既离性情,又乏灵机”(《钱玙沙先生诗序》)者表示不满。

  袁枚对于灵感降临时的兴奋状态、灵感持续时间的短暂、灵感与外物之相通、灵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都有一定认识,这是公安派所不及的。

  此外,袁枚还推崇诗有“生气”“生趣”等,这样使性灵说的美学价值比较高,但他不注重诗反映社会生活,也是重大的缺点。

  2008-11-14 08:48 右文

  四、翁方纲肌理说

  清代乾嘉年间,在理学蔓延、汉学考据盛行的时候,反映在文坛上有桐城派倡导“义理、考据、文章”的古文理论,反映在诗坛则有翁方纲(1733—1818)标举“肌理”之说。

  翁方纲把这一情况概括为:“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言志集序》)

  翁方纲标举“肌理说”,有两个主要方面:

  其一是以主经术、学问与袁枚“性灵说”分庭抗礼,并“欲因文扶树道教”(《石洲诗话》),这方面有着保守的倾向。

  另一方面是旨在补救王士禛“神韵说”之虚,同时企图以“穷形尽变”着手匡正沈德潜“格调说”的空泛,这些从诗学发展的眼光看都有一定的意义。

  杜甫《丽人行》云:“肌理细腻骨肉匀。”这就是翁方纲诗论“肌理”一词的渊源所自。

  对“肌理说”,翁方纲在《言志集序》中提出过纲领性见解: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衷诸理而已。理者,民之秉也,物之则也,事境之归也,声音律度之矩也。是故渊泉时出,察诸文理焉:金玉声振,集诸条理焉;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诸通理焉。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韩子曰:‘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杜云:‘熟精《文选》理。’人有以杜诗此句质之渔洋先生,渔洋谓理字不必深求其义。先生殆失言哉!”

  诗“衷诸理而已”,首先,强调“理”是诗应该遵循和体现的内容,因为“理”是民、物、事境乃至声音律度等万事万物之根本。

  其次,指出“理”有其表现形式,如同“渊泉时出”之有“文理”,“金玉声振”之有“条理”。

  再简要地说,诗的“肌理”有两个层次:一是“肌理之理”即“义理之理”,属诗内容方面之根本;二是“肌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属诗形式方面之表现,或曰是“义理之理”的表现形式。

  这两个层次相辅相成,就是“肌理说”的内涵。

  翁方纲援引杜诗“熟精《文选》理”与韩诗“雅丽理训诰”,也旨在证明“肌理”内涵一为“文理”,一为“义理”。

  此外,翁方纲在《杜诗“熟精〈文选〉理”理字说》又引证《易》语以阐发其肌理说涵义:

  “《易》曰:‘君子以言有物。’理之本也。又曰:‘言有序。’理之经也。天下未有舍理而言文者。”

  这里“言有物”指“义理”;“言有序”指“文理”。这正与桐城派的“义法说”正相通。

  方苞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又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

  翁方纲在《韩诗“雅丽理训诰”理字说》中也论说“理”的含义曰:“风雅颂为三经,赋比兴为三纬,经与纬皆理也。理之义备矣哉!”

  “三经”乃“义理”,“三纬”乃“文理”,二者结合则“理之义”才完备。

  那么,什么是“义理”?翁方纲说:“杜之言理也,盖根极于六经矣。”(《杜诗“熟精文选理”理字说》)这说明“义理”即儒家经典所包含的思想与学问。

  因此他强调惟有“精理内容充”,才能“真气外摩荡”(《高要舟中与诸子论文作》)。

  翁方纲鼓吹以六经、学问为诗义理之本,当然是不足为训的。诗之根本在于生活实践,在于有真性情与诗才,否则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好诗。

  当然,学问并不可废。诗人有深厚的学问根柢也有助于提高思想水平与艺术修养。但不可把六经、学问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

  应该指出的是:翁方纲主张“诗必研诸肌理”(《延晖阁集序》),又体现在要求诗以质实的内容来表现义理,反对内容“空寂”。例如他赞赏诗之“文词与事境合而一之者”(同上)。

  所谓“事境”,一指“政事”即有关儒家政治思想及伦理道德的具体内容。

  

关帝诗竹

张正义

在洛阳关林、许昌春秋楼、西安碑林以及全国各地几乎所有关帝庙、山陕会馆,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块竹画石碑,叫关帝诗竹碑。

关帝诗竹相传为关羽在许都时所作。故事承接关羽携两位皇嫂降曹之后。曹

操为表示对关羽的惜才之意,许以高官厚禄。但关羽对这些根本不屑一顾,一心

想着重新回到刘备身边,匡扶汉室。“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就在于此。后来,

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后,下决心去找刘备。当关羽向曹操辞行时,曹操不忍关

羽离去,故意装病不见。关羽无奈,只得挥笔作了一幅丹青竹子图,以竹喻志,

以画藏诗,托人送给曹操,当辞行之物,并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

关帝诗竹画的右上端有两方刻印,上边是阴文“关羽之印”,下方为阳刻

“汉寿亭侯印封”。下边还有一段文字:“弘治二年十月十八日扬州淘河获出环

共重二斤四两其文曰汉寿亭侯之印”。画中有两竿竹子,左方的一竿,竹楣稍向

右斜出,竹叶下垂,似暴雨淋浇之状,人称“雨竹”;右边一竿,竹叶倾斜,如

被狂风吹拂之状,叫“风竹”,因此后人又称关帝诗竹为“风雨竹”。整个画面

构图简练,主题突出。画中表面看是一丛疏竹,若是细细观察和品味,你会发现,

原来这些似在临风摇曳中下垂的簇簇竹叶竟组成一个个文字,从竹子的顶部到根

部,由右至左,自上而下,连起来是一首五言绝句诗:

不谢东君意,

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

终久不凋零。

尤其是“凋零”二字,飘落在了两竿竹子的根部,更为形象。在白帝城的关

帝诗竹,“君”作“篁”,“立”作“自”。“东君”原指司春之神,诗中暗指

曹操。这首诗有人解释前两句是写给曹操的,意思是曹公您对我的好意我就不当

面辞谢了,我就像这丹青上画的墨竹独自表白名节一样,永远改变不了我的节操;

后两句是让曹操看到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尽管我与主公刘备分离,像竹叶一样孤

独与清淡,却能像竹子一样忍受严寒酷暑和风摧雨残,永远不会凋零。我对主公

的忠心永远也不会改变。有了关羽此番对刘备忠诚的胸襟,才有了而后的挂印封

金、灞陵桥挑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

事。

说起关帝诗竹,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未见记述。关羽究竟有

无此作,无从考证。从格律上看,这首诗平仄严格,分明是唐代以后近体诗中的

五言绝句。不能排除后人以竹为题材,托名关羽作诗画竹。以上四句诗和画,后

人仿照原制,刻成石碑,使之得以流传于世。“关帝诗竹碑”在全国原有四通,

如果确有关羽题竹诗之事,应该发生在许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15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7
下一篇2024-03-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