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资料

剪纸资料,第1张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

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

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

扩展资料:

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

用于刺绣底样的剪纸,常用剪刺结合的手法。刺是以针尖在花纹的细部刺出小型圆点,在一些部位留出“暗刀”,可以作为刺绣时套针换线的依据。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

-剪纸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髓之一,并在2006年正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纸被发明出来之时,剪纸艺术就开始兴起,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新疆吐鲁番发掘的马上封侯图。剪纸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剪,刻,撕等。同时,各地区有自己的剪纸流派,风格各异。

写一篇剪纸的小作文100字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剪纸,中国剪纸就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是民间传统中的一朵奇葩。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工艺形式,古代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欢庆节日中,人们用那五颜六色的彩纸剪成各式各样的花草动物或人物的故事,有的贴在窗户上叫“窗花”,有的贴在门楣上叫“门签”,可以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中国剪纸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顽皮的猴子,左右手各拿一个粉里透红的桃子,正准备饱餐一顿呢!它嬉皮笑脸得意忘形地向人们表演着熟练地吃技。

猴子的周围有十五个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福字,希望着家家户户过年幸福安康,外边是“四季平安”四个醒目的大字,祝福着祖国大地风调雨顺。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制造人民聪明伶俐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我也想剪一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向他们展示我们中国剪纸的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成为中外小朋友友好的使者。

剪纸的神话故事100字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的传说故事: 从前,扬州城里住着一个没爹没妈的小姑娘,谁也不晓得她姓什么,叫什么,因她靠剪花样子卖钱过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头"。

一天,花丫头大清早就出去卖花样子,奔波了一天,只赚了几文钱。

回家路上,望见前头围了一堆人正看热闹,就走了过去。

她挤上前一看,只见一个老奶奶坐在路边上正替人家剪花样子呢。

花丫头心里话:"我剪的花总是没得人家的好,总是卖不出去,今儿个正好学学窍门,看人家怎么剪的。

"只见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活的一样,纸在她手上三转两转,一张花样子就剪出来了。

乖乖!这个花样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儿、瓣儿、叶儿、朵儿,比真花还要好看呢!把她都看呆了。

直到老奶奶收摊子的时候,她跪着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

要跟老奶奶学剪花样子。

老奶奶说:“孩子,学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吃很多苦,你受得了吗?”“嗯。

”花丫头点点头,老奶奶见花丫头一片真心,当晚就把她带到自己家里。

第二天,老奶奶交给花丫头一条扁担,两个小桶说:"你先替我浇花吧。

"花丫头一看:"啊!好大的花园啊!"各色各样的花多得数也数不清。

从那天起,花丫头就不声不响地整天挑水浇花。

就这样挑啊,浇啊,肩膀磨破了,长出了老茧,桃花落了,荷花开了,桂花落了,梅花开了。

花丫头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浇了一年的花,她闭上眼睛都能数得清这园里共有多少种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样子,说得出哪一种花有多少瓣。

可老奶奶还是不提教她剪花、样的事儿。

一次,花丫头忍不住问老奶奶:"师父,多晚子教我剪花样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说:"孩子啊,别着急,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剪纸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

"花丫头接过剪刀一看,"哎呀!"这是什么剪刀啊,锈得都不像样子了,刀口缺缺桠桠的,就和锯齿差不多。

花丫头不声不响,来到小河边,磨啊磨啊,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刀石磨断了,又换了一块,冬天小河水结了冰,春风又把冰吹化了。

就这样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锋利了。

花丫头手里捏着雪亮的剪刀,赶紧去找老奶奶。

当她跑到原处一看,不由惊呆了,哪里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连自己住过的草棚子,浇过的花园都不见了。

花丫头正在奇怪。

忽然半空中传来老奶奶的声音:“工夫不负有心人,买花样的人儿踏破门。

”花丫头这才明白,自己遇上了神仙了。

花丫头带着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扬州城里,替人家剪花样子。

说来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么花,眼前就出现了那种花的模样,一张纸片儿到她手里三转两转就剪出一张活灵活现的花样子,那一朵朵花样儿,各不相同,一枝一叶,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剪出的花样子,果真一下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变的。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花丫头的名声就传遍扬州城。

从此,花丫头家的门口可热闹啦,买花样儿,求教的,就差把门给挤破了。

后来,花丫头还带了许许多多的徒弟,把她那绝妙的手艺一代一代地传留了下来。

关于剪纸的材料和制作方法的作文100字

剪纸是我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一种民间艺术。

一次我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剪纸的图案,栩栩如生,发现一个更完美的剪纸——“连年又鱼”。

这个图案是一个孩子怀里抱着一条大鲤鱼,脸上充满幸福的微笑。

每当看到这个剪纸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神话: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神仙下凡体察民情,来到一个村庄里,他每到一家都会问:“我可以进去吃点东西吗?”但那些人都很自私,不愿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

直到最后一家,一位老人接受了他,并把家里唯一的一只鹅招待客人。

这可是他们家唯一可吃的东西了,神仙很感动,在他们家门前写了“连年有鱼”这几个大字,写完后便飞走了。

这时,他们的小儿子回来了,怀里抱着一条大鱼,说是在路上捡到的。

这幅简简单单的剪纸就可以表达出做人只有大方,乐于助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回报。

我对剪纸很感兴趣,因为它里面不但包含着小故事,还包含着意思,使人懂得道理。

剪纸的由来作文100字

作文是个人艺术构思的结晶,是个人创造性的劳动,别人不可代替,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将相关的资料简介如下: 一、剪纸艺术简介: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

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

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

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

二、剪纸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非常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剪纸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

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手艺。

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三、相关的史籍记载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 1 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

我喜欢剪纸三百字作文

传统文化很多,剪纸是其中的一种,让我来介绍一下吧,剪纸来自于民间,在寒冬农闲时,人们盘腿坐在热炕上,边聊天边剪纸,随心所欲,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来装扮透明的玻璃,让它变得越来越漂亮,当然还有一些剪纸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我喜欢剪纸,也会剪纸,尤其是剪喜字,先把纸对折一下,然后拿起剪刀左右飞舞,一个喜字就剪成了。

因为它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我决定给它穿上一身红色的大棉袄,便拿起红笔小心翼翼的给它描边,看,一个红色的喜字就呈现在眼前。

看着费了很大功夫才剪出来的成果,我快乐无比,以前我还从来没有成功的剪过一个喜字,我想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后我一定要加强练习剪纸的技巧。

我喜欢剪纸,因为从剪纸中能得到很多乐趣。

六年级剪纸编故事作文 100字

十年后,我已经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了。

以前的校服款式比较老土,而且颜色搭配不好看。

只要一出汗,衣服就会黏在背上,十分不舒服。

因此,我设计了一款新的校服。

这款校服不但穿着舒服,而且款式新潮。

极其吸汗的特殊棉布,外面是一层具有防水功能的布料。

这样,假如掉进水里还能浮起来呢。

这款校服有两件上衣,里面一件是有领的白色衬衫,外面是橘色的针织羊毛衫;下装是墨蓝色的短裙,黑色的过膝长袜,再配上嫩粉色的贝蕾帽和皮鞋,这样一来校服不是变美观了吗?这款校服的上衣背后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你想飞就飞,不想飞就不飞。

我把夏装设计成短裙是因为有利于跑步,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阻力。

无论你怎么跑,裙子都不会飘起来。

皮鞋就更厉害了,它里面有一个特殊的装置,人穿上后可以三五天不吃不喝,也不会又累又渴。

你还可以一直跑,跑个十万八千米,也不会很累。

当然速

传统剪纸制作的动作描写100字

我很多次去乡下发现一些巧妇在剪纸,就有些纳闷,便好奇地问妈妈:“她们为什么要用纸剪各种各样的图案呢?”妈妈说:“剪纸是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用各种颜色的纸剪出来不同的图案,寓意不同。

”比如,前出的十二生肖猴子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老鼠贼头贼脑,鼠眉鼠眼;老虎张牙舞爪,四蹄奋起,威猛无比;老牛踏踏实实,一幅憨厚勤劳的神态……还有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剪纸不但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而且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

这是一幅剪纸:一个女孩坐在一张桌子旁聚精会神地看书,她的脸上充满笑容。

关于这幅剪纸,好像还有这样一个的故事: 兰兰上一年级了,可她的成绩总是倒数一二名,因此,她的家人都很担忧。

一天,兰兰又要出去玩了。

刚要出门,就听到“刷刷”的声音。

她回头一看,看见奶奶正在那里做什么就凑了上去,看见奶奶正在剪纸。

奶奶剪完以后,她好奇地问奶奶:“奶奶,你剪的是什么东东呀?”奶奶说:“还不是因为你这小丫头。

”见兰兰不明白,奶奶又剪出一幅:一个小丫头丢一堆作业在一边,上面的没有一道题是完成的,可他自己却跑出去玩去了“看明白了吗?”奶奶又问。

兰兰点点头,不懂装懂。

“正如俗话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你努力学习,成绩自然提高了。

”奶奶意味深长地说。

从兰兰每天都刻苦学习。

经过努力,她的成绩提升了,在班里名列前茅。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奶奶的这句话总是回响在她的耳边。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剪纸100字

傅作仁

傅作仁(193512—)满族,黑龙江海伦人。擅长民间工艺美术。1950年起历任美术教师、编辑,黑龙江省海伦县科技协会高级工艺美术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傅先生把大半生精力全部投入到继承、发展祖国剪纸及工艺美术事业,他同夫人董振凡及全家人共创具有特色的海伦剪纸5千余幅。收藏部分省市的剪纸、刺绣、皮影等祖传工艺美术品上万件。他主编的《中国剪纸艺术作品集》分三部共73册,成为2007年即将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剪纸艺术节献礼工程。为中国美协会员、民协会员、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及剪纸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民协剪纸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大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美协剪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我、组委会常务副主任。

中文名:傅作仁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黑龙江海伦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

职业:美术教师、工艺美术家

主要成就:荣获“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民族杰出美术家”

“中华世纪风采人物”

代表作品:《大庆赞歌》、《开渠引水》、《春到农家》、《农乐图》

个人经历

傅作仁出生海伦市海伦镇北白家围子屯,一个有文化、又习熟民间工艺的满族家庭,刚懂事的傅作仁受家族熏陶,很小便能画天安门城楼和莫斯科红墙,不久又学会民间剪纸技艺。15岁参加工作,在海伦镇工完小学当美术教员。

1950年,一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正从事美术教师的傅作仁,要用他那剪纸技艺弘扬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于是,剪了两幅挂钱,挂钱上的图案有镰刀、斧头、五星、鸽子等,表现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他把这两幅剪纸邮给《黑龙江日报》,很快在文艺版上发表了,读者都贺彩叫绝。

1956年,他又设计、刻制了反映农业生产大发展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套剪纸,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纳入剪纸画面,人物身有动势、面有表情,并运用远近透视关系。这套以农业生产为题材的剪纸,在黑龙江省举办的民间剪纸展览会上独树一帜,荣获全展一等奖,受到名人、专家的好评。

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中国那场“大革命”。在那场“革命”中,傅作仁也同所有的名人、专家一样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打倒了,他成了黑鬼,他的爱人成了剪纸黑店的老板娘,他的子女们成了黑崽子。傅作仁心里不服,他被逼游街回来,洗去脸上黑臭的墨汁,就又一头扎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创作设计之中。他还鼓励爱人,不要听到别人说什么,挨了斗就灰心,要打起精神,继续刻剪纸。

傅作仁结束了6个月“黑鬼队”生活,他第二次回到县文化馆工作。干部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冲击波,又冲击到傅作仁的头上。于1970年4月来到东方红公社玉泉大队落户了。从城里到乡下,从干部到当农民,傅作仁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海伦剪纸事业,反而利用置身农村生活之机,努力提高剪纸创作水平。他在玉泉大队组织起农民剪纸创作小组,办起油印《东方红画刊》,还利用公社召开体育运动大会之机,举办大型剪纸展览。当时这在农村还是一件新艳事。

1974年,党落实干部政策,傅作仁一家人又搬回街里,他被安排在县二轻工业局下属的美术厂、木器厂承担工艺美术设计工作。

1975年,国家外贸部门交给海伦一项任务:生产海伦剪纸,参加广交会展销,换外汇,繁荣地方经济。县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海伦县二轻局、外贸局主办,责成傅作仁为创作组的总设计、总指挥。剪纸创作组夜以继日地赶制,两个月时间,复制、创作了《狮子舞》、《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红楼十二钗》等,以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作品三十余套,二千余件。这些作品还没等拿上广交会洽谈订货,就遇上了又一次政治风云变幻──“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了。

他和大女儿傅清萍,合作复制了《北国新貌》五扇屏,这五扇屏是反映黑龙江省五谷丰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大庆油田欣欣向荣的作品。1983年,这五扇屏被中国展览公司选中,去匈牙利、墨西哥等国家展出,这也许是对那颗被伤害过的心一次拂慰和鼓舞吧。

出书《傅作仁满族剪纸》专集,以它精良的装帧,于1994年10月1日召开的黑龙江剪纸学术年会上,与广大会员、读者见面。接着,他又编著出版了15省市作者的《雪花剪纸集》及《中华剪纸藏书票》、《黑土艺术》、《杜玉臻剪纸艺术》、《中国民俗剪纸》等书籍。

个人作品

省美协剪纸专业委员会主任。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被评为“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剪纸作品几百件,《祖国颂》、《北国风貌》、《喜庆丰年》、《东方红》等42件150余幅出国赴50多个国家展出,多次获全国大奖;

1965年,作品《北国风光》装饰于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1969年,作品《东方红史诗》作为礼品,被周恩来总理赠送给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北海舰队;

1979年,他出席全国文代会,受到邓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亲切接见;

1987年,他在北京举办“世家作品展”;

1990年起,陆续编写出版了《傅作仁满族剪纸》、《中国风俗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研究》、《中国剪纸选集》、《中国剪纸艺术家作品集》等大型丛书。

成就荣誉

成就

傅作仁多年誓志不渝地坚守海伦剪纸阵地,他依海伦为基点,积极参与组建市、省、国家级剪纸群众组织,不断提高剪纸工作者职位、职称品级,扩大剪纸在艺苑中与群众中的影响。早在1950年他就参与组建了海伦县美术创作组,1983年发起组建中国剪纸学会;1986年参与组建黑龙江省剪纸研究会。这些年他本人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剪纸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他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事迹被编入名人辞典;得到黑龙江美术家协会等五个单位联合授予的“海伦剪纸开拓者,黑土艺术承传人”等光荣称号;1995年9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荣誉

1960年,他的剪纸作品《祖国颂》在《人民日报》发表,给了他巨大的鼓舞。回首往事,他感慨地说:“我深知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只有从事民间艺术创作才会有前途,于是我开始了剪纸创作的求索之路”。随后,人们便看到了傅作仁越来越多的剪纸佳作,他也获得了系列荣誉:1965年,作品《北国风光》装饰于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1969年,作品《东方红史诗》作为礼品,被周恩来总理赠送给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北海舰队;1979年,他出席全国文代会,受到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1987年,他在北京举办“世家作品展”;1990年起,陆续编写出版了《傅作仁满族剪纸》、《中国风俗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研究》、《中国剪纸选集》、《中国剪纸艺术家作品集》等大型丛书;称号;2007年,经文化部、人事部等国家9个部委审评,他获得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黑龙江省终身成就奖”,荣获“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民族杰出美术家”、“中华世纪风采人物”等荣誉称号;1999年在曼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作品《中国北方皮影艺术精粹》获国际荣誉金奖;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全国剪纸世纪展”获一等奖;论文获1986年吕梁山花奖、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等奖、文化部传统文化委员会金奖。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傅氏全家“优秀剪纸群体”奖。2005年,傅作仁又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荣誉称号。

人物轶事

开创海伦剪纸

奏出时代强音

流传在海伦地区的民间剪纸,只剪些鸡、兔、猫、猪,花、鸟、鱼、虫等小动物、小植物,或保持原纸色,或用煤油灯烟薰成黑色,贴在窗上或屋墙上,用于美化环境;而傅作仁用剪纸形式,表现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产活动,与原民间剪纸、与外地的各种形式剪纸都完全不同,是他在海伦独创的一种新剪纸艺术,就在他延着自己开创的这条新路前进的时候,遇上了来自不同思想认识上的阻力,有人说:“剪纸只能是平面线条连结,不能用透视关系。”“剪纸不能多色套刻,这不是剪纸,这是版画。”面对两种艺术观的分争,傅作仁坚持发展的观点、创新的观点、借鉴其它艺术之长发展自己的观点,他不听那些谗言碎语,坚持干下去。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创作了反映城乡社会主义建设的《农繁林茂》、《龙马精神》、《桥梁》、《采伐》等;六十年代反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大庆赞歌》、《开渠引水》、《春到农家》、《农乐图》等;七十年代反映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绣金匾》、《光辉历程》、《东方红史诗》大型组合剪纸等;八十年代反映打倒“四人帮”迎来科学春天的《科学家头像》、《锁龙图》、《林姑娘的心愿》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而生动地反映了祖国前进脚步,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特有的海伦风格

随着时间的进展,人们越发看到傅作仁开创的海伦剪纸,与民间和外地各种剪纸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同,海伦剪纸多是反映政治、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等重大题材;二破民间和其他剪纸的小幅面为大幅画,把原来只有几公分幅面,发展为十几公分或几米大。一幅《黑龙起舞》图,长宽各3米。《送瘟神》这幅力作,是一张白纸全开,画面里面纳山包海,上百个各行人物雄姿。三破单色剪刻,为阳刻、阴刻、镂金压刻、多色纸套刻等多种形式的刀刻。四破单幅单件,为多幅成套成组作品。并且形成了粗犷、豪放、大气的海伦剪纸独有风格。

极强的艺术魅力

海伦剪纸,成为艺苑中一枝馨香的玫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博得群众的喜爱。傅作仁以解放军烈士马殿香英雄事迹为题材,创作的一组六幅剪纸,在烈士驻地庆安县一展出,就产生强大轰动效应;他创作的张思德、刘胡兰、雷锋等英雄人物剪纸,一送进省城,就被专家名人看中,选进省展览馆展出;他以周恩来总理三次来大庆视察创作的《大庆赞歌》,在1979年全国艺代会上观模展出,受到中央领导和在京艺术家们的好评;他和夫人董振凡合作的《北国新貌》组合剪纸,用于装饰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和别人合作的大型《东方红史诗》作品,被周总理赠送给大庆油田和北海舰队;他创作的有透视关系的剪纸《祖国颂》、《喜庆丰年》等40多件作品,被驻法大使黄镇、国家对外文委等有关部门,选送去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增进各国文化交流;他创作的套色剪纸《狮子舞》、《连年有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鱼米之乡》等作品,两次去日本参加中国在日本举行的经济建设成就展。他的作品中有上千件,多次参加全国或全省举办的各种工艺美术展览,有的被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的在《人民日报》、《中国画报》、《民族画报》、《黑龙江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并多次获奖。

傅作仁开创了海伦剪纸艺术,又把它推上了大雅之堂。

永不离开海伦

剪纸科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序幕徐徐拉开------

祖国迎来了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1980年,傅作仁被调到县科学技术协会工作。他依据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开创了科普剪纸,用剪纸普及科学,为科技兴县服务。他带领老伴和孩子们,创作出《大豆故乡》、《林姑娘的心愿》、《锁龙图》等二十多套、几百幅反映科学种田、科学造林、科学治理水土流失的科普剪纸作品。

离开还是不离开海伦?傅作仁的心情很复杂,以往云烟又回到他眼前:

——他出生在海伦,长在海伦,是海伦各级组织的培养,使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的他,成为有用人才。

——海伦剪纸的根就扎在海伦土地上,把它们带到异乡它壤,它就不是“海伦剪纸”了。

——他更离不开在海伦用心血一手组建起来的剪纸作者队伍

全国展览

没有离开海伦的傅作仁,1987年应北京民族文化宫、黑龙江省民委、省科技协会、海伦县民委选调,在北京举行傅作仁满族世家剪纸作品展。这在全国,还是第一个满族世家剪纸晋京专展。接待了几千人参观,全国人大常委会、满族书法家溥杰;中国作家老舍夫人、满族画家胡洁清女士等名人专家参观了展出。还有好多在京的记者、部门代表光临。有些满族老人看了展览,深受感动,拉着傅作仁的手说:“你给咱满族增添了光彩呀”。也有参观者当场建议:“把这些作品汇集成书,传遍全国,永世留存”。

他站在养育他的海伦这块黑土地上,倾尽全力,把海伦剪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退休业耕不止

坚持与会员沟通

1993年,傅作仁退休了,可他在剪纸事业上永远没有退休,他只是把工作岗位从市(1990年海伦县改制为海伦市)科协,搬回家中。他所承担的中国剪纸学会副会长和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剪纸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的大量工作还要照样做,当时遍布在全国的两会会员2000多人,他要和他们经常联系。退休初期傅作仁家无钱安装电话,只好写信与他们,平均每天要写长短不等信件五封,其中得有两封信傅作仁自己掏腰包支付邮资,一年就是四五百元,这对于一个退休后月工资只有506元的傅作仁来说,等于折去老两口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这样年复一年复信事宜坚持进行。每年的学术年会也照样召开。

自筹经费开会议

1996年,是令傅作仁最高兴的一年,中国剪纸学会建会12周年,黑龙江省剪纸协会建会10周年,作为中国剪纸协会副会长的傅作仁,他决心要借机庆贺一番,他发起了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兴办全国型的剪纸艺术节。提前两个月就着手准备,邀集了十几个省市代表80余人。会议经费不足,他把自己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3500元钱,添作经费。艺术节开始了,按规定宾馆每小时占场费200元,傅作仁找到宾馆经理,讲明无钱的难处,占场费免收了。

这次艺术节上,进行了艺术交流,作品展览,还奖励了剪纸园丁、新秀、巧女、拔尖人才、优秀工作者、群体带头人等60名先进个人和30个优秀群体。也参观了镜泊湖、渤海古国遗址等秀丽风光。

主编《中国剪纸艺术研究》

年年联系会员,召开会议,够一个退休老人忙的了,可傅作仁又致力于主编《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大型工具书,本书16开本,10章,60万字。从1996年始,傅作仁就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时间,查阅历次剪纸年会文集、座谈会论文集、报刊发表过的文章,从150多万字中搜集、选出200多篇文章,这本厚著在2000年10月1日全国剪纸年会上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因出这本书,他整整半年时间静坐看稿精编、设计版式,得了一个下半身酸麻病,从腰部往下总是又疼又木。

主编《中国剪纸艺术家作品集》

2004年11月,傅作仁同老伴又起动一项更大的编著工程,主编《中国剪纸艺术家作品集》他俩组织遍布全国26个省市和少数民族地区近百名作者提供作品。从组稿、编辑、设计、直至校对,全是年逾花甲的两位老人承担,到2006年末,已编出71位作者专集,这套作品集在装帧上每人独立成册,多册成集,既可单本赠送,又可汇集收藏,成为剪纸艺术界首创宏伟编著出版工程。

为发展海伦剪纸,究竟要干到那年那月,傅作仁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说,只要身子能动,就不停止。

满族剪纸世家

剪纸艺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用金、银箔剪成方胜作为装饰的习俗。汉代,随着纸的发明,剪纸艺术真正形成,广泛传布于民间。至清代中后期,剪纸艺术臻于成熟。

世代生息在黑土地上的满族人,在引入纸张之前,就有用树皮、兽皮、鱼皮、麻布等剪成的类似剪纸的艺术品。至近代,满族人民融合中原剪纸技巧,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发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满族剪纸艺术。

傅作仁,是黑龙江省满族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他成长在剪纸艺术之乡——海伦市,生活于有浓厚民间艺术气息的家庭中,继承家传技艺,投身于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创作,迄今已历五十余载。

他的作品或粗犷稚拙,或严谨含蓄,风格雄浑多变。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创新,充实了满族图饰,丰富了作品色调,增强了装饰性。

傅作仁名满海内外。在60年代,他的系列剪纸《祖国颂》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上发表,并为新华社专题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5年,剪纸《北国风光》装饰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1969年,剪纸《东方红史诗》作为礼品,被周恩来总理赠送给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北海舰队。1979年,出席全国艺代会,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接见;1987年,在北京举办“世家作品展”。

1990年起,编写出版了《傅作仁满族剪纸》、《中国风俗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研究》、《中国剪纸选集》、《中国剪纸艺术家作品集》等大型丛书。傅作仁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民族杰出美术家”、“中华世纪风采人物”等荣誉称号。

傅作仁家族是剪纸艺术世家。从他的祖母起,至今已有五代人致力于剪纸艺术创作。

傅作仁的祖母傅王氏勤劳善良,能剪善绣。新中国成立后,她的剪纸作品,曾在《民族画报》、《黑龙江日报》上发表。傅作仁的母亲王玉芝也是剪纸能手,有多幅作品被收入《中国剪纸选集》、《中国剪纸艺术研究》等画册中,还曾赴国外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傅作仁的叔叔傅万举,是一位老皮影艺人,他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卷,由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藏。傅作仁的夫人董振凡,现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员。

傅作仁有二子三女,受父亲的影响,他们都挚爱剪纸艺术。在傅氏剪纸世家的第四代传人中,小女儿傅清泉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她曾在全国和全省的展赛中多次获奖,作品被收入《黑土艺术》、《中国风俗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研究》、《中国剪纸选集》等画册中。2005年,出版《傅清泉剪纸艺术》一书。傅作仁的其他子女傅清萍、傅清超、傅清良、傅清强等在剪纸艺术上也都有深厚的造诣。傅作仁的孙辈,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也都酷爱剪纸,出手不凡,是傅氏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傅作仁满族剪纸世家,以剪纸艺术为载体,传承着悠久的满族民族文化传统,是人类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重要传承源,为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剪纸艺术,相传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刀刻刺绣化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经过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深深地扎根在劳动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刻窗花,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朴实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反映了作者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在漫长的年月里,经过无数不知名的农民作者的千锤百炼,创造了大量日臻完美的优秀作品,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剪纸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以“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上。它的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色彩对比强烈,作品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的阳光照射,艳丽夺目,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巧手裁出花世界,神笔点得彩龙飞 ”

  剪纸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在民间流传的一种手工艺术品,它捕捉了大自然中蕴涵的淳美和灵气,融合了绘画、贴花、刺绣、雕刻等多种艺术的表现功能,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民间年画、戏曲、皮影、木雕、泥雕、民族服饰、传统饰品等多种营养,形成洗练、纯美、完整、传神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造型体系。通过市场的发展,如今已经实现了剪纸的实用性、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的有机融合。

  剪纸艺术朴实而夸张,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功底,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用多色点染彩绘等多种表现形式,达到雅俗共赏、工艺传神的独特境界。在我国,剪纸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陕西、山东等地体现北方风格的豪放粗犷、浑厚纯朴;广东、福建等地体现南方风格的纤细秀丽、玲珑剔透;江苏、浙江等地体现疏密流畅、精巧明快的艺术气质。这些民俗产品畅久不衰,让百姓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剪纸的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使剪纸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更加灿烂,辉煌。

  剪纸讲求线条和手工刻制之美,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变化,刻风渐成主流,刀功之挥洒,刻出了剪纸之精细,犹如书法的布局,风格严谨,形神兼备,构图均衡,左右对称,作品情节之下,刀刀都有故事,给人以丰满匀称的美感;尤其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相结合的刻法和表达方式,带给人吉祥如意、和谐大方、幸福美满的生活气息。当我们细细品味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时,往往被其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璀璨所感怀,也会读懂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的那份真挚,想到瑞雪的春节,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造型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成为艺术休闲当中一道有滋味的美餐。

  随着文化鉴赏能力的提高,剪纸艺术以多种表现形式必将走进百姓生活。高端产品是提升品质的一种方向,应用剪纸灵活多样的刻制技术,并通过挖掘国外市场的题材,开发国际市场,将剪纸事业提升到一个具有时尚前景崭新高度,进入个性和审美张扬的境界,漫步在广阔的时空世界。

  飞天艺术剪纸画框

  现代画框业的发展,为剪纸的包装带来了新的契机。欣欣向荣的画框业将剪纸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平台。恰到好处的包装可以让作品锦上添花,让剪纸产品从简单迈向工业包装设计,会越来越贴近时尚生活品质的需求,给人以活灵活现的立体感、新颖性。剪纸艺术行业不断丰富的风格和特色,显示出剪纸无限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剪纸是一门艺术,将民间艺术品转化成时尚的装饰品,将现代元素韵于剪纸文化之中,挖掘深厚的文化底韵,符合现在审美趋向,也是发扬民俗产品创新一个契机。相信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更趋成熟,以及人们艺术兴味的更加浓厚,我国的家庭装饰量将大大增加。当“少装修,多装饰”早已成为普遍共识,“装饰画框本身就是艺术”渐渐成为生活理念,品质生活将深入人心。

  对于现代家居装饰来说,好的画框就是画面的衣裳,可以显出画面与家居的协调,而画框内容的选择,也传递出主人的喜好与品位。家居环境搭配和谐是最终的原则。奢华、富丽堂皇的家,挂一幅雕刻着花纹的古典油画框比较稳妥,而中国式的环境,哪怕是阳春白雪的环境,一幅剪纸作品更显的生机盎然。

  结合剪纸的样式,发挥现代画的优势,不管具象或非具象,用简单线条的型式,立体最好,侧看有高度,有现代感,正面看,则让画面更深远,木框体现原味和温暖,发泡框条体现时尚和敏感,工艺铝框则体现金属的质感;而卡纸的应用,会进一步增强画面的纵深效果,贴切色彩风格的卡纸,看上去就像是大师的作品。在布局上,既可放置一些单体的精美时尚剪纸画框,体现独树一帜的“焦点感”,也可把很多件相互关联的小幅花鸟画框组合成一整片,体现融为一体的“量感”。

  闪亮出彩的画框让剪纸韵味彰显,合适的框条,让整个空间华美秀丽,具有灵性。温和典雅之风,并不流失的手工风尚,会营造出别有风味的感受,经过精心装扮的家世界,绝对是一个彰显品位、体味安祥、蕴藏喜好、清心修养的港湾。

  靳羽西曾说: 没有自己选择上的书画和照片的家再漂亮也像是酒店。没有画框的家居世界也显苍白,当你选择一幅漂亮的画框装饰挂在墙上,你不但选择了积极的生活,也收获了成功的品质。

  追求一份纯真,留恋童真世界,不同类型的框架,收获不同的视觉感受。在现代家庭家装风格以整体白色为主的基调下,配装则以黄和红为主。鲜亮活泼的色调,回归自然之美,追崇时尚生活方式。装饰画讲求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同时满足个性化的审美心态,一幅品相上好的剪纸,刻意细腻圆润,布局和谐,带来飘逸的心灵感受,畅想婉约生活,赋予灵性的逸趣,单一红色的好运成功,彩色花鸟世界的争奇斗艳,多层风景的绚丽多彩,民族女性的原生态张扬,使这块冠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返归于生活的民俗阵地异彩纷呈。

  充分展现剪纸艺术的柔美之光,从传统向时尚转变、集成她的五彩缤纷,提升人文素质;充分调动框材款式的丰富性,发挥国内画框业配套能力,使剪纸行业典雅脱俗。通过挖掘、弘扬民间艺术,提升剪纸工艺的品质,实现现代装饰的点睛之路。目前剪纸艺术与现代装饰结合产品甚少,市场空间挖掘体裁少,色彩表现单一,装饰水平不高。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必将实现剪纸艺术与现在装饰的完美结合,在装饰画框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开发、生产剪纸画框产品,不断挖掘民间艺术工艺和五千年历史文化相融之处,在传统中提炼时尚,在时尚中辉映民俗,精心制作,锐意开发,将传统文化、开发设计、品牌包装、市场经营统一起来,旨在传承、创新、弘扬民族文化,发挥民俗与时尚相结合的先锋作用,追求剪纸产品构图丰满、剪刻精细、造型生动、情趣无穷、色彩艳丽、虚实有致、变化奇妙、给人寓意深远、美不胜收、出奇制胜的艺术目标,以体裁多样、体系众多的系列产品满足收藏馈赠、旅游社交、外事活动、商务组合、企业宣传、会议经济、外贸出口理想的艺术市场,逐步形成儿童市场、女性市场、中老年人市场和家居、酒店、办公环境、开业典礼、文化市场产品体系,并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灵活的来样加工,扩大欣赏空间,为生活带来绚丽的艺术享受,也必将带来中国画框业个性化的春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068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6
下一篇2024-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