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爱情》

《第三种爱情》,第1张

          前段时间跟几个朋友聊天,她们说无论男人女人到了一定年龄恋爱的成本太高了,很多人不是不愿意相信真感情,不是不愿意接受。谁不渴望一段纯粹的感情,但是往往经过风险评估后,就会适可而止。为什么?因为都已经过了为爱可以放弃一切的年龄

      于是拜读了自由行走的《第三种爱情》其实这是一部几年前很火的网络小说,男主林启正,是家族企业继承人,有个家世背景与之相当的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女主邹雨一名律师,属于灰姑娘的角色。多年前也被改编为电视剧《绝爱》,有张歆艺和李光洁主演,因为电视剧的剧情有了大幅度的改编,在看完电视剧后觉得差强人意,有些狗血便再没有关注过。读原版,觉得小说还是比电视剧要好。虽然套路也有些老套,但是还是搏了我一丝的喜欢…

      当然结局一定是分开的,因为男主不可能因为女主放弃自己在家族集团的地位,也不可能因为一段感情放弃他们整个家族的利益。他的婚姻对于他或者他的家族来说才是最完美的选择。但是他跟女主之间的感情线以女主果断的分开近乎平静的状态割舍,当然男主女主是相爱的。在**的结尾,女主站在男主为她修的马路天桥上,那是男主担心她的安全专门为她而修的。因为她过马路总是慌慌张张的。

      身边的一个女孩儿,单身。爱上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男人。也许说爱有些沉重,不如说暗恋许久。那个男人用她的话说是率真,粗糙但是不失细心。其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喜欢他哪一点,但是就是见到他就会莫名的欢喜。每次去他们单位办事,如果时间允许她都会选择在他值班的那天过去。在一楼大厅的电视屏幕上看看他的名字,她就会心里踏实。她自己说她自己这是一种病。但是她从来没有给他说过,因为她没想过恋爱,也没想过去打扰别人的生活,或者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因为她觉得她现在这样挺好的。

      但是终于有一天身边的朋友都鼓励她试试,万一就是那个人呢,即便不是权当了了心愿。但是她不能确定对方是否单身,也不能确定对方是否喜欢她,她唯一确定的是对方并不讨厌她。于是表白,对方并没有拒绝,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毫不隐瞒的告诉她他没有离婚。只是爱人在外地或者国外。

    但是她犹豫了一个月后给他说能相濡以沫是好事,能相忘于江湖也是一件幸事。因为这句话男人纠结了很久,他问她:一切都还没开始你都那么着急的要放弃。在你的理解里是不是只有黑和白就没有其他的存在?她不理解他的想法,在她多年的理解里,感情这东西就是黑和白,怎么能有灰色地带呢?她为此失眠。

      身边的朋友给她说算了吧,他是在跟她搞暧昧。她不想太过勉强,至少那个男人到现在为止是尊重她的。但是在她看来即使是又如何,他若有天能疼她爱她,那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不能,她依旧会安安静静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安安静静的做回自己。她也相信他身边不缺女人,更不缺少要暧昧的女人,亦如她身边不缺少要暧昧的男人一样。他又何必在她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经历这些?只是一时间让她为他放弃多年的原则也是需要勇气的。

      就像小说里邹雨说的:现在我才知道,还有第三种爱情,这种爱情,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感动,每个人都守口如瓶,每个人都讳莫如深。它是一条暗涌的河流,奔腾不止,泥沙俱下。

  我喜欢金庸的小说,在我看来金庸是一个心理学的高手,更是武侠小说里把爱情写的淋漓尽致的高手。他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被他写活了。他笔下的男主不管是侠客萧峰,郭靖,令狐冲,亦或是女主程灵素,小龙女,赵敏,双儿,小昭…哪一个不是重情重义的“侠客”。

    黄蓉对郭靖说:

    “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 

李莫愁说: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爱情来了,不分年龄,不分时间,不分对象,它来的时候挡不住,它去的时候也留不住。即使第三种爱情又如何,不过是出现的差强人意了一些。

      至尊宝说: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 我没有珍惜, 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 “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 我希望是……一万年!

      紫霞仙子说: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杨过说:“三妹,你看天上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

      既然一切如梦幻,如泡影,又何必纠结是那种爱情?是你的拿不走,不是你的留不住。

      邹雨说:有时候我想,能够遇见让自己心甘情愿放弃原则的人,也是件难得的事,我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所以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世界上浪漫的爱情只有两种,一种是电视剧里的爱情,不论多么肉麻,都可以让你看得掉眼泪,另一种是自己正在经历的爱情,即使对方是只猪,你也可以痛苦到彻夜不眠。但是你要知道,别人看你为爱痛苦的样子,只会暗地里笑你是个傻瓜,没有人同情你,更没有人祝福你,大家只是站在旁边看好戏,包括那个不爱你的男人。但是无论正在经历着什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真诚是永远都装不出来的。

      珍惜正在经历的一切,因为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感恩所有的注定,人生无常,有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醍醐天皇(公元898年―公元929年在位)与平安前期的历代天皇不同,很少教编汉诗集,下令大力编纂和歌集。延喜5年(公元905年)纪贯之(一公元945年)编了《古今和歌集》20卷,其后《后撰和歌集》也编成。这些31字的短歌是民间文学,受到一般人的轻视。贵族只把它看作余兴,不能列入文学。但到六歌仙时代(公元858年―公元888年)出现了六位歌仙(在原业乎、小野小町、大伴黑主、喜撰法师、文屋康秀、僧正遍昭),和歌开始与汉诗分庭抗礼了。藤原良房(公元804年―公元872年)是和服的保护人。

散文方面出现了在原业乎的《伊势物语》(短篇故事集,125篇)。其后又出现了《竹取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神话故事集)、《大和物语》(恋爱故事集,170多篇)、《字津保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长篇故事)。同时还出现了日记文学,如纪贯之在承平4年(公元934年)从土佐到京都途中写的《土佐日记》;10世纪藤原道纲之母写的,以她的结婚为主要内容的《蜻蜓日记》;平安末期女诗人和泉式部写的《和泉式部日记》;11世纪紫式部夫人写的《紫式部日记》;11儿世纪营原孝标之女写的,幻想阿弥陀佛接她到净土极

乐世界去的《更级日记》等。

11世纪藤原氏的全盛期,文学上出现了服务于宫廷的女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其代表作是《源氏物语》。此书由紫式部(公元978年―公元1014年)所写,成于11世纪初,共45篇,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恋爱生活和命运为题材,出色地描写了宫廷贵族的奢侈生活与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

11世纪末出现了两部以历史为题材的贵族小说《荣华物语》和《大镜》,作品通过对以藤原道长为首的摄关家发家史的记述,表露出没落贵族的怀古情绪。与此同时,描写武士、名主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今昔物语》问世,它是一部有关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故事集,文字使用当时的民间语言。诗集方面,出现了小野半守编的《凌云集》、藤原冬嗣编的《文华秀丽集》、良半安世编的《经国集》。

浅析“三曹”人生及其诗歌创作

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三曹”即汉、魏间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关键词:三曹 建安风骨 刚健 婉约 慷慨

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转变时期,此时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完全归之于抒一己情怀,但写此心,而不虑及其余。曹氏父子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引领一代文坛。“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邈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正是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为建安文学的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并光照后世。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迥异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风格。

建安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这为想建功立业之人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追求功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事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这种环境为士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境,从而形成了诗歌慷慨悲凉的独特格调,“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这种慷慨悲凉之气亦各有不同。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当时阶级矛盾尖锐的形势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是一个很有胆识的统治者。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由于他一生戎马倥璁,因此“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如《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徐世薄讲:“孟德明允、苍茫、浑健、自有开创之象”。在曹操的诗文中也有悲凉之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其诗还是以豪迈纵横、气韵沉雄为主调。曹操的诗苍劲雄浑,开一代诗风,鲜明地体现了“ 建安风骨”的特色。

“诗有文之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敏感而多情,对人生的凄凉惆怅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在他的诗文中多了悲凉之感而少了豪迈之气。“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欢?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催肝肺”,“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丕的诗清丽婉转,低徊哀怨,一改其父的豪迈之气,而充满“婉娈细秀”的公子气、文士气。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曹植是建安诗的集大成者,古人称为“建安之杰”。他的诗“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曹植“生乎乱,长乎军”,曾随父“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这使他少年得志,豪情满怀,诗也呈现出慷慨之情,“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但是后来的政治囚徒生活,给他的慷慨笼罩了一层悲凉之气,使他既承传了其父的雄健又拥有了其兄的悲情,“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挈令心悲”。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子健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极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各成绝极,使后人攀仰莫及。”

曹操一生雄才伟略,建功立业;曹丕一生富贵闲适,安守父业;曹植一生壮志难酬,郁郁寡欢。这不仅使他们的文学风格不同,而且诗歌内容也有所不同。

曹操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诗反映的是汉末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漓,是“闵时悼乱,歌以述志”。《薤露行》通过对外戚、宦官、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描写如“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反映了汉末统治集团政治腐败,祸国殃民的罪行,又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表达了诗人的愤怒、不满、对百姓痛苦境遇的同情,及由此产生的忧虑和哀伤。东方树认为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姿真朴,一起雄直高大,收悲痛哀远”。

《蒿里行》较《薤露行》写得深刻。《薤露行》写统治阶级内部之争,固然有诗人的愤怒与不满,而悲伤的情感落在宗庙被毁,宫室残破之上,以“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的典故加以抒发,想到百姓的不过是一句“号泣而且行”。《蒿里行》不仅写群雄起兵、军阀混战,真实地记录了汉末诸侯拥兵自重,为争权而相互残杀的情景,而且直接落笔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勾画了战祸带来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悲惨景象,诗人以“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抒发了他的悲苦,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之感。明人钟惺《古诗归》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的另一类诗表现的是统一天下的雄心与吞吐宇宙气象的豪情。《短歌行》开头便抒写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接着通过对贤才的思念“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宴饮嘉宾“鼓瑟吹笙”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正因为曹操“设天网以该之,顿八闳以掩之”才开创建安文学的新局面。最后诗人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自喻,抒发其延揽人才,统一天下的鸿雁之志。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发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倾向于个人感情的表达。曹丕有宴游诗,抒情言志诗,但最能体现其诗水平的是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的诗。

《燕歌行》着意描绘出一幅萧条寂寞的深秋景象“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接着拟用**的口吻“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倾诉秋夜思念未归的丈夫的怀情和悲伤“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杂诗》是描写被迫离乡背井的游子思念故乡的苦闷之情。“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为何在烈烈的北风中还要披衣彷徨?因为“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可现实确是“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惟有“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陈祚明说曹丕的《杂诗》“以自然为宗,言外有无穷悲慨,若不止故乡之思。寄意不言,深远独绝,诗之上格”。

曹植同其父其兄不同,他的人生境遇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这也使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前后差别。前期,因其天资聪明、才思敏捷,曹操甚是深爱,使其具有贵公子豪爽不羁的情趣,以及创立功业的壮志。《白马篇》热情赞颂了边塞游侠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保疆卫土的英雄行为“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也表达了游侠忧国忘私、视死如归的爱国思想“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朱乾《乐府正义》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曹植实际寄托的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宏意,“吾虽薄德,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但是他恃才傲物,在王位争夺中败下阵来,最终只落得“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而“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宏愿,却在政治囚徒生活中破灭了。政途的坎坷使他后期的诗歌充满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哀伤。《赠白马王彪并序》以赠别的形式,书写了诗人悼死痛生,手足离异的苦恨“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怨“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流露出悲凉“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宣泄着愤怒“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同时又有劝慰“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同曹丕一样,曹植也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但曹丕表达的是思乡行役之情,曹植表达的确是“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切切哀虑。《美女篇》借美女因为不遇理想的配偶而“盛年”不嫁,“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抒发了曹植有才能,有理想却因不遇名主,才能不得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刘履说:“子健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

钟嵘的《诗品》按《论语·雍也》:“质胜问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评价标准,将曹氏父子分别放于上、中、下三品之中。

“质胜文则野”指的是诗的内容胜过诗的形式就使诗显得粗糙。《诗品·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就是指曹操的诗情感慷慨悲凉,但语言却不尚藻饰,过于质朴,缺乏艺术锤炼,如“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平淡叙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口语化。

“文胜质则史”指的是诗的形式胜过诗发内容就使诗显得单薄。《诗品·中》曹丕“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所以百许篇,率鄙直如偶语”。曹丕的诗语言清丽淡雅,通俗自然,但因其诗多是闺中愁怨,羁旅闲情,以妇人之语言诗,给人弱不禁风之感,也使诗显得柔而无力“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雅而无调“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平而无波“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指的是诗的内容与诗的形式相协调。《诗品·上》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众多诗人中,钟嵘对曹植的评价最高,认为其文质兼备。的确,曹植的诗情趣高雅,辞极赡丽,句颇尚工,语多致饰,风格雅致,时而通脱、灵秀“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时而沉郁艳丽“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曹植的诗四海无人角此雄,曹植的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健独占八斗”。

以上是我按曹氏父子的生活景遇不同对他们的诗歌风格、诗歌内容、诗歌评价做的简单分析。总体来看,“武帝雄才而失其粗”却“莽莽古直悲凉”,“子桓雅秀而伤于弱”却“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子健天才流丽”,誉冠于古,“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

参考书目:

《三曹诗选》 余冠英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三曹译释》 邱英生 高爽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三曹诗文赏析集》 李景华主编 巴蜀出版社 1988年版

《建安文学概况》 王巍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中华书局 1996年版

《六朝悲音--魏晋南北朝诗歌卷》 黄圣元编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意思是: 一个人处境越是艰难,就越是坚忍不拔,越是不丢失高远之志。

出自:唐 王勃 《滕王阁序》

原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释义: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人生不是一次短暂爆发的突击赛,而是一场比拼耐力的马拉松。短暂的激情满满也许能成就一场突击,但完美收官一次马拉松,需要的一定是恒久如常的努力。

扩展资料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 “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

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胡应麟《诗薮》中点评《滕王阁序》:神俊无前,六代体裁,几于一变。即“画栋”“珠帘”四韵,亦唐人短歌之绝。

1关于描写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2关于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唐代) - 《赠汪伦》

释义: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宋代) - 《鹊桥仙·七夕》

释义: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唐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释义: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4、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唐代) - 《贫交行》

释义: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5、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唐代) - 《题长安壁主人》

释义:世俗的人互相结交需要以黄金为纽带,黄金用得不多,交情自然不深。

6、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吴伟业(清代) - 《遇旧友》

释义:已经错过才想起追问,仔细看才发现是故人。

7、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南北朝) - 《赠范晔诗》

释义: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8、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唐代)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释义:路上没有来往的人,只见你单独一人孤单行走。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唐代) - 《琵琶行 / 琵琶引》

释义: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唐代) -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释义: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3关于描写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 [2]骤雨:阵雨 [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

4描写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优钵罗花歌

唐代:岑参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37

写花,抒怀,怀才不遇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唐代: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11

边塞,羁旅,抒情,思乡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

宋代: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16

夏天,写景,生活,闲适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宋代: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9

书法,抒怀,豪迈,志向,战争

题禅院

唐代: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10

饮酒,惋惜,时间,感慨,寂寞

长歌续短歌

唐代: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14

仕途,抒情,愤懑

奔亡道中五首

唐代:李白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5关于表达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1、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2、客至

唐代: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馀 通:余)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3、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宋代: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译文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4、寄黄几复

宋代: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5、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宵 一作:终)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6描写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汉乐府民歌<&lt;箜篌谣>>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lt;赠白马王彪>>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lt;送韦城李少府>>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唐韩愈<&lt;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唐祖咏<&lt;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lt;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lt;徒步归行>>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清翁照<&lt;与友人寻山>>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的《赠范晔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唐朝陆龟蒙《别离》

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当以同情视之。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江伦送我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7关于“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释义: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3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孟浩然《过故人庄》

释义: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4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李白《送友人》

释义: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5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释义: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 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6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释义:西窗下,开门风动竹,好像是故人来了。

7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释义: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8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释义: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9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释义: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隔山隔已度过多少年。

10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 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

释义:漂泊在外的游客应该长醉,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响钟。

给你个大概吧,这样比较好理解

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其中尤其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所谓创世神话,专指时间设定在人类原始时期,记载事物、制度起源的神话。其中一般还粗分为世界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等三种。 所谓世界起源神话,指的是记述「世界」、「宇宙」起源的神话。就拿《圣经》为例,其中的〈创世记〉便属于这一类神话。因为内容论及了大地、太阳、月亮等等宇宙现象的起源。 不过,并不是所有民族的神话都包含有世界起源神话。好比说美国印地安人的神话,就是一部以宇宙已经存在为前提的神话。另外还有一些民族的神话,不只世界起源,就连文化的起源也只字未提。 可是尽管如此,不论是何种神话,所有神话在开宗明义时,都有一个共通的大主题,那就是宇宙是从「混沌初开」演进到「秩序规则」的。 几乎所有神话的基本形式都是由混沌中产生大地山河。日本神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世界起源神话范例。在日本神话中提到,大神用长矛搅拌著泥淖般的宇宙,然後大地生成、山河成形。类似的神话,同样出现在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神话当中。 至于所谓的人类起源神话,通常所叙述的,是人类逐渐与动物区隔,然後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特殊物种的整个过程。比方说叙述人类如何学会使用语言的神话、人类如何懂得用火的神话、人类如何开始筑巢架屋的神话、人类如何与动物发生区隔的神话。而这些神话,其实都是一种世界秩序与规则的开始。 透过以上这些神话,人们对世界的历史演进会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到世界是如何由混沌无知,演变成无数的秩序与规则。 相对于创世神话的纪录宇宙演化,神佛神话与英雄神话则较具戏剧性,所纪录的是神佛与英雄们的种种事迹。一般来说,越是文明的地区,创世神话的比例就越少,而相对的神佛神话和英雄神话比例则会反比例增加。这是一种自然趋势,不过意思并不是说创世神话的内容就因此而减少,而是说因为神佛神话与英雄神话的内容不断扩增,相形之下,创世神话所占的比例就少了许多。希腊神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希腊神话中,创世神话的比例很小,而大量的神佛与英雄故事则经过长期的累积,成为希腊神话中绝大部分的故事。 由于文明地区所流传的神话比较广为人知,所以不少人认为所谓的神话,就是指这些神佛与英雄的故事。不过很可惜的是,这类拥有大量神佛与英雄的神话,其实只占了世界神话中极小的部分;换句话说,这类神话不过是世界神话中的特例,而非常态。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神佛神话其实是文明地区知识分子对创世历史失去了兴趣,转而开始信奉神明的阶段性产物。在这个过度阶段之後,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英雄叙事诗。因为随後知识分子又逐渐对神明失去了兴趣,于是转而崇拜身边的英雄人物,而英雄神话与英雄叙事诗于焉盛行。 现代人对《圣经》中的〈创世记〉兴致缺缺,而仅多在使徒间流传。一般认为,这和神话故事演变的理论如出一辙。(当然〈创世记〉被编入旧约《圣经》也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希望被采纳 ∩_∩

曹丕,字子桓,生于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死于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乱世,曹丕便“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典论自序说道:“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他多次随其父于金戈铁马间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也确实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很重视人才的人,作为曹操的儿子,没有才华是得不到赏识的,更谈不上立为太子,《典论·自序》中说道:“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难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曹植《魏德论》中也说曹丕:“既游精于万机,探幽洞深;复迫遥乎六艺,兼览儒林。抗思乎文藻之场固,容与乎道术之疆衅”。正因为曹丕的好学博学,使得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二.曹丕的文学理论

曹丕在称帝之前,就以“副君之重”主持文坛,与吴质书说道:“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可见当时曹丕和文士们是很亲密也是很投机的。从他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可以看出曹丕对文学是很重视的。而他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典论·论文》便集中的表达了他的见解:

首先,在《典论·论文》中,曹丕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了文学和其他著作的区别,研究了文体对风格的要求,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文体论,其中说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即是从根本上说,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体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点。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时代,文史哲相互夹杂,浑然一体,着眼点在“本”而不在“末”;两汉时期,虽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学之外,但也没有系统性的提出文学的体裁和类别。把“本”,“末”结合起来提出文体论的这一创造性观点的,就是曹丕。当然,曹丕对文体的阐述也并不十分具体,但他的观点对后来文体论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魏征的《群书治要》收集的桓范的《世要论》中的《序作》、《赞象》、《铭诔》就可以说是对曹丕的观点的详细阐释与发展, 其中“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就是曹丕的“书论宜理”的意思,桓范批评汉碑铭文之虚妄就是对曹丕“铭诔尚实”的阐释,又如刘勰《文心雕龙》从《辩骚》到《书记》二十一篇都是从文学本身出发对文体论的研究,后来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所分立的“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科也完全与曹丕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类似。可见曹丕文体论的提出,既划清了文艺作品与其他思想类,历史类等作品的界限,有推动了后世对文体的研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曹丕所认为的“尚实”的不仅局限于铭诔之中,他在《答卞兰教》中说“赋者,言事类之因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可见他认为其它文体的作品同样应该“尚实”。其实曹丕本来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人,《折杨柳行》中明说了“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这样的思想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气”来论作家及其作品的观点,在《典论·论文》中他就以“气”来论建安七子:“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楼》、《槐赋》、《征思》,于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作“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班〔之〕俦也”。那么曹丕所说的“气”到底所指为何呢?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夫 翟备色,而 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之乏,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这里刘勰所提出的“风骨”其实就是对曹丕的“气”的具体阐释,纪均评道“气即风骨,更无本末”。《风骨》篇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还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乏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念也”,也就是说作品没有了思想感情是不会有风骨的,也就不会有气,可见曹丕所说的“气”,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也就是作品的风格。

.曹丕的诗歌

《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善哉行》(其一):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猿猴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燕歌行》是曹丕通过“男子而作闺音”的性别变换写成的“代言体”诗歌。从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讲,《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比较完整的七言诗。在它之前,《诗经》中的七言诗非常少,而且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用韵上讲都与真正的七言诗相去甚远,而《楚辞》中的七言诗又沿用了诗经中的“兮”等字眼,不能与后来大规模发展的七言诗相提并论,汉代乐府中虽然七言句从规模上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只是夹杂在各种句式之间,没有真正的独立。再回过头来看《燕歌行》,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而且都是押的平声韵,这是典型的近体诗风格,到了唐代才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和更新,所以在诗歌史上,《燕歌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曹丕的开创之功是毋庸置疑的。从内容上讲,它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秋夜遥望银河,见牛郎织女而怀念远出未归的丈夫,它真实的反映了战乱给社会、人民带来苦痛,情意悱恻,悲不自胜,清人吴淇说它“风调极其苍凉”,这句话很能代表曹丕的诗的整体风格,作为曹操的后继者,他少了曹操“济天汉,至昆仑”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多了“草木摇落露为霜”那种对离悉别恨的幽沉感伤。众所周知,曹丕与曹植争宠,表现得工于心计,善于伪饰,掌权后的一系列对诸王进行严密控制与无尽迫害的政策也表现了他残暴的一面,但通过《燕歌行》这一系列的作品我们又发现了曹丕多愁善感、浮华浪漫的一面。元稹说他的诗“遒文壮节,抑扬哀怨,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清人陈祚明也说其“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所以说曹丕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矛盾性的。试想,一个人处心积虑的想登上权利的颠峰,这必然导致他善于伪饰,刻薄寡恩,这让他不能随意的把自身感受体现出来,而同时他内心本来又是体恤多情,所见所感极多,这样就很容易发出“人皆处兮欢乐,我独怨兮无依”的感慨。所以,在曹丕“贵公子”、“同根相煎太急”的表面下,藏着一颗孤寂又无奈的心。

或许正是曹丕内心的多愁善感与孤寂,使得他对思妇“伤茕独之无恃”的心情览之无余,同时又借之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这样的作品在曹丕的诗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寡妇赋》、《出妇赋》、《离居赋》、《感离赋》等。

也正是由于内心的孤独,使得曹丕对人生“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感慨良多。“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另外《大墙上篙行》:“人生居天地间,忽如飞鸟栖枯枝”、“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为何自苦,使我心悲”,《芙蓉池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邀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等等都表现了曹丕对人生苦短的无奈。曹丕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感慨在古代帝王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不要说在他失意时,就是在“延宾高会,酒酣乐作”之后,也会“乐往哀来,怆然伤怀”;在“丹霞蔽日,采虹垂天”之前,也会哀叹道“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就现代看来,这样的思想似乎有些消极,但首先,这种消极是来自于当时社会的动乱,经天纬地如诸葛亮者,躬耕之时尚且“苟全性命于乱世”,其二,曹丕虽然认为“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但作为帝王之尊,他不象李煜那样文而不治,不象福临那样出家为僧,更不像刘彻那样“不问苍生问鬼神”,在政治上,他也力求励精图治,刘克奘《后村诗话》中就说他“忧至死未终,何时而可乐乎?”更何况即使是雄才大略、戎马一生的曹操不也一样感慨“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所以,曹丕这种对人生看似有些消极但实际上很客观的看法显然是无可厚非的。

从整体说来,曹丕的诗歌虽然也有“伐灵鼓之硼隐兮,建长旗之飘摇;跃甲卒之皓旰兮”(《述征赋》)那一类描写出征的壮观的,但不具有代表性,他的诗大多属于悲沧凄凉的风格,作为一个政治家,也许这有些和身份不符,比如陈严肖就评论曹丕道:“遒壮抑扬,而乏帝王之度”,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政治家而能体恤人情,更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引用陈寿《三国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曹丕:“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文,博文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以旷达之度,迈志存之道,克广德之心,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84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4
下一篇2024-03-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