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第1张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场。在这些丛林道场中,不但年龄有老少、学历有高低、年资有深浅,甚至有智愚贤不肖等。平日所居住的人数总在百人至千人以上,在求道参学的生活中,流传了一些丛林术语,这些术语能作为警策的格言,也能让我们了解丛林参学的情形。兹列举数条如下:

1、要受华山戒,扁担绳子随身带;打了上堂斋,吃的臭咸菜;出了灯油钱,蹲在黑地拜;要受华山戒,必须要忍耐。

过去,宝华山是全国传戒道场,出家僧众有三分之二皆受宝华山戒,每年传戒两次,每三年传一千二百人的罗汉戒期。由这首打油诗,不难看出戒子在丛林中求受戒法的发心。

2、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宁好供养,焦山包子盖三江,上海海会哩拉腔。

金山寺即指江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同为临济三大丛林。在金山寺禅坐要有一双柔软耐久的腿子;高旻寺坐香时间最长;天宁寺供养最丰富;晚香禅坐的点心,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海会寺的规矩最为散漫。

虽仅是短短几句话,却道破各道场的宗风,可作为学僧们参学的参考。

3、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四句偈,过堂五观想。

学道者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只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谓极尽简朴。吃饭前要合掌念诵四句偈,并且食存五观,表示修道者是为办道修业才接受供养,这是受食的态度及修持。

4、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以无情对有情,以无理对有理的教育手段,不外是用「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的方式来接引学僧。故在丛林无是非的前提下,必须承受三扁担、扁担三的洗链。

5、把眼睛收起来!

在丛林求学时,纠察老师对学生们好奇的东张西望,总会喝斥着「把眼睛收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尘迷惑,须专注于内心的用功。

6、生姜长在树上,皂角生在地下。

一般来说,生姜是长在地上的,皂角是生在树上的。如此考问,是对参学者功夫的勘验。

7、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锤。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会挨三记铁棒;私自煮东西吃,要打九铜锤;说明丛林生活的严格。平时吃饭须做五种观想,能如此,即使是钢铁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难消受。

8、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说事后话,唯恐当局者迷。

每一顿饭,都是经过农夫耕作、工人制造、商人贩卖,同时还要结合水份、土壤、阳光、空气等宇宙间所有的因缘、力量,才能成为饭菜让我们充饥填饱,吃饭时,怎能不感恩忏悔呢?「祸从口出」,平时说话须谨言、莫论他非,以免引来纷争,懊悔不及。

9、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一粒米是积集许多因缘所成,其功德大如须弥山,除了要惜福,更要精进于道业,否则信施难消,来生恐将作牛作马来偿还。

10、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

禅堂中修行的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故言大众慧命所系;维那必须好好维护,倘若执行不力,就是维那的过错了。

11、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

这句话大都书写在禅门的钟板上,时时警惕参禅者要珍惜光阴,精进办道。

12、堂口之内,只准两张半口。

「两张半口」在佛殿、斋堂、禅堂等堂口,各有所指。在佛殿中,大和尚、纠察师各一张口,香灯殿主约半张口,意即小声说话。斋堂里,大和尚、纠察师各一张口,行堂师半张口,意即行堂若为公务所需,发言要轻声,并且只能简短一、二句。禅堂里,主七和尚、维那师各一张口,悦众师则半张口,意即禅堂中除了和尚、维那开示所需,悦众师说话也应小声,不可干扰他人。

丛林殿堂是非常庄严静穆的,不能有闲言杂话,除了「两张半口」外,其余皆不可随意发言,如此,不但彰显丛林纲纪,断绝是非,同时也清净僧团,成就道业。

13、五堂功课,钟板齐全。海单集众,道风远播。

五堂功课不缺,钟板齐全的道场,始称「丛林」,也才能让求道者钦慕参学。

另外,描述威仪举止的,如:

·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

·照面铛子,平口引磬,合掌木鱼,平胸铪子。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四威仪偈)

·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鼻子只做探子郎;

牙齿不露白,嘴边不可显锋芒;

手端庄,脚要长,人的身体就是好道场。

警众令修行者精进不放逸的,如: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大死一番。

·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打沙弥,跪比丘,火烧菩萨头。

·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其人即违犯无量重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佛陀告诉天藏大梵天说:"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刍(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 如是苾刍虽非法器,而剃须发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圣贤;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佛)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后略)。 如是破戒恶行苾刍,一切白衣(信众、居士)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萎悴,而尚胜彼诸余华,

破戒恶行诸苾刍,犹胜一切外道众。

(前略)佛告尊者优波离言: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刍罪,我尚不许诸苾刍僧不依于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何况驱摈?当知有十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皆不应受。何等为十?

一者不和僧众于国王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二者不和僧众于梵志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三者不和僧众于宰官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四者不和僧众于诸长者、居士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五者女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六者男子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七者净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八者众多苾刍、苾刍尼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九者宿怨嫌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十者内怀忿恨,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如是十种,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于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由此可知,非但在家信众说比丘过恶,犯大重罪,必受恶报;身为出家僧众,说比丘过恶,也是同样犯大重罪。因此,佛陀为了避免缁素造口业,特别教戒僧众,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说比丘过恶。

戒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六说:‘为大护佛法故,若向白衣(在家信众)说比丘罪恶,则前人(信众)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此极重罪),不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罪,则破法身’。说比丘过恶(是非)的人,其罪业超过毁破‘佛塔’和‘佛像’的重罪。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五,佛陀告诉文殊菩萨说:‘(前略)若其有人谤菩萨者,彼人名为谤佛谤法。(中略)文殊师利!若有男子女人,恒河沙等诸佛塔庙,破坏焚烧。文殊师利!若复有男子女人,于信大乘菩萨众生,起瞋恚心骂辱毁訾。文殊师利!此罪过前,无量阿僧祇。何以故?以从菩萨生诸佛故;以从诸佛有塔庙故;以因佛有一切世间诸天人故。是故供养诸菩萨者,即是供养诸佛如来。若有供养诸菩萨者,即是供养三世诸佛。毁訾菩萨,即是毁訾三世诸佛。’此中所谓菩萨,是指修学大乘佛法的人。

《华手经》卷七说:‘佛告舍利弗:若人障碍坏菩萨心,得无量罪。如人欲坏无价宝珠,是人则失无量财利。如是舍利弗!若人坏乱菩萨心者,则为毁灭无量法宝。(中略)舍利弗!譬如有人坏日宫殿,是人则为灭四天下众生光明。如是舍利弗!若人坏乱菩萨心者,当知是人则为毁灭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大法光明。当知破坏菩萨心者,则得无量无边深罪。舍利弗!如人恶心出佛身血,若复有人破戒不信。毁坏舍离是菩萨心者,其罪正等。舍利弗!置是恶心出佛身血,我说具足五逆重罪;若人毁坏菩萨心者,其罪过此。何以故?起五逆罪尚不能坏一佛之法,若人毁坏菩萨心者,则为断灭一切佛法。舍利弗!譬如杀牛则为已坏乳酪及酥。如是舍利弗!若人破坏菩萨心者,则为断灭一切佛慧。是故舍利弗!若人破戒不信,呵骂訾毁坏菩萨心,当知此罪过于五逆。’

世间若无僧众则无佛法,所以说僧众是非者,其罪业无量无边。

《佛说谤佛经》佛陀告诉不畏行菩萨说:‘尔时彼长者子,说彼比丘毁破净戒,彼(长者子)恶业报,九十千年堕大地狱;于五百世,虽生人中,受黄门身,生夷人中,生邪见家;于六百世,生盲无舌。’

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断一切诸众生所有罪聚,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迳回面顷,所得罪聚,彼前罪聚于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乃至忧波尼沙陀分中,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毁谤法师(无论其事真假),罪同谤佛;其毁谤人,必堕无间地狱,受大苦报,无解脱之期。

《大乘宝要义论》卷四说:‘如地藏经云:佛言:地藏!(中略)彼等愚痴旃陀罗人,不怖不观后世果报,于我法中出家人所,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以种种缘伺求过失。谓以恶言克责楚挞其身,制止资身所有受用,复于种种俗事业中而生条制,或窥其迟缓,或觇其承事。求过失已,而为条制,如是乃至欲害其命,彼诸人等于三世一切佛世尊所生极过失,当堕阿鼻大地狱中,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常所远离。’(另见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四)。

毁灭佛塔(佛寺)破坏佛像,其罪虽是极为深重,但尚不及说比丘(僧众)过恶的无间重罪。所以「戒经」说:‘宁可毁塔坏寺,不说他比丘粗恶罪。’古人也说:‘宁动千江月,不动道人心。’

《月灯三昧经》卷五,佛陀告诉月光童子偈云:

所有一切阎浮处,毁坏一切佛塔庙,

若有毁谤佛菩提,其罪广大多于彼。

若有杀害阿罗汉,其罪无量无边际,

若有诽谤修多罗,其罪获报多于彼。

须知口祸债难偿,一语能招万世殃;

智者三尊恭敬礼,痴人七慢毁资粮。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说法时,大哥罗比丘,长期住在墓地,修诸苦行。他以裹死人的布为衣,又以人家祭飨亡灵的五团物为食。因此,有人出葬,他才能获得一点祭品充饥。否则,他就饥饿得身体羸瘦,四肢无力。

有一天,城中有一位婆罗门逝世,亲族们为他严饰丧礼,然后送到弃尸林火化,妻子及其女儿在旁边啼哭。是时,大哥罗比丘在看烧死尸。婆罗门女看见比丘之后,禀白她的母亲说:「妈妈!今此圣者大哥罗,好像瞎眼的乌鸦,守尸而住。」

当时有人把这话告诉比丘。诸比丘就把婆罗门女说的话禀白世尊。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那个婆罗门女作粗恶言,共相轻毁我出家弟子,造此口业自为损害,缘斯恶业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此时远近人民都在互相传闻,说:‘世尊记彼婆罗门女,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其母听到此语说:‘佛记我女五百生内常为瞎乌,何苦之甚!’于是即带其女来到佛陀座前,恳求佛陀说:‘世尊!唯愿慈悲宽恕此小女无知,她非毒害心辄出此言,敬请世尊容舍她吧!’

佛陀告诉婆罗门妇说:‘我怎么会恶咒她受苦?由此女子轻心粗语,造此口业而堕于旁生中,好在她不是恶意,才堕此旁生中,否则,当堕地狱。’女人听后即便离去(事见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

婆罗门女心无恶意,只说大哥罗比丘‘犹如瞎乌’这句话,即便五百世堕在旁生中为生盲乌鸦。如今,有人以嗔恨心骂辱比丘(和尚)僧众,其人造此口业,不知道会受什么恶报? 《辩意长者子经》佛陀以偈颂告诉长者子说:

欺诈迷惑众,常无有至诚,心口所作行,令身受罪深。

若生地狱中,铁钩钩舌出,烊铜灌其口,昼夜不解休。

若当生为人,口气常腥臭,人见便不喜,无有和悦欢。

常遇县官事,为人所讥论,遭逢众厄难,心意初不安。

死还入地狱,出则为畜生,辗转五道中,不脱众苦难。

又说:

人心是毒根,口为祸之门,心念而口烟,身受其罪殃。

《妙法圣念处经》卷二,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宁持利刃,断于舌根,不以此舌说染欲事(中略)。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愚迷诸有情,贪财行虚诳,地狱业所牵,焚烧受诸苦。

亦如诸毒药,自饮还自害,造业亦复然,似影恒随逐。

又如出火木,生火能自害,苦果随恶因,自作应自受。’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尔时三藏比丘,以一恶言诃骂上座(长老比丘、法师),五百世中常作狗身。一切大众闻佛说法,皆惊战悚,俱发声言:怪哉!苦哉!世间毒祸莫先于口。尔时无量百千人,皆立誓愿,而说偈言: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言。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佛陀告诉诸比丘颂曰:

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入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

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暂时起恶心,命终堕地狱。

若于如来处,起大嗔恨心,皆堕恶道中,轮回恒受苦。

《分别业报略经》说:

粗言触恼人,好发他阴私,刚强难调伏,生焰口饿鬼。 

我爱上了一个和尚,该怎么办?帮帮我呀! 呵呵!但愿你的这个问题不是开玩笑。

我很佩服你的勇气,

我想你的勇气会继续的,大胆的爱吧!

相信自己的感觉与决定,我支持你!!!皈依佛门还俗是很难的啦

怎么有点像电视剧那个昙志

如果你想你两好,只能让他爱上你,还俗(满困难的)

要么你就放弃只有2个办法

你必须移情别恋

这样的爱情有意义吗

不然就是那个和尚也爱你个

那就没了爱情与人品没多大关系,从前有个女同事跟我说她喜欢射雕里的杨康,不喜欢郭靖,我很惊奇,爱坏厌好?后来想想,也没什么,杨康认贼作父,卖国求荣是不对。可他对爱情却很执着,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享有爱?现实生活也有这样的例子,和尚也有和尚的爱情的爱情。

问题是你要搞清楚 哪个和尚喜欢你吗? 我爱上了一个和尚,怎么办啊? 我今年20岁,五官端正。有一天去寺里上香,雨很大我滑倒了,多亏一个年轻和尚救了我。他也就是25,6岁,而且长得超帅哦!我一见钟情了。后面去寺里向他表白了好几次,说我有钱把他赎出来和我一起恋爱。可是他都拒绝了。大家说我现在怎么办啊! 阿弥陀佛!!世上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前 买的到的 如果你真的喜欢他和崇敬他就应该尊重他!!看来小妹很有思想,你会成功的,血气芳刚的小伙子是禁不住诱惑的,让他破戒,那你的愿望不就达成,千万不要,罪过很大的。 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人家就是为了求解脱才出家的,你不要让他陷入尘世的烦恼中,世间的爱在他们看来是烦恼啊!人家是出家人,你还是别去打扰他吧!你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再遇到让你心动的人的!您太搞笑了,和尚从古到今没听过要用赎的。只听过落入风尘的女子要用赎。 我爱上一个和尚,怎么办? 我喜欢上一个和尚!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但我真的如此,和他在一起时特幸福,但毕竟有规定,我想让他还俗,但他不肯,我也知道这很为难他,但我依然想坚持下去,我到底该怎么办? 默默的守候吧。如果一天他被你打动,愿意还俗和你结婚什么的、

如果他真想想当一辈子和尚,那你自己看着办,我不知道你爱他到什么程度。和尚 看破红尘 追求的是一种精神时间 烟花流年 一切只是浮云 你和他根本就不是一种人 你们之间就不可能 除非 你去当尼姑 等你明白了其中得含义 就不会在乎这些了当尼姑,陪他放弃现在的和尚不是不守规矩的吗?!! 女主穿越到古代的寺庙,成为了一个小和尚,最后她爱上了一个和尚,和尚为了她受了寺庙的很多惩罚,最后和 女主穿越到古代的寺庙,成为了一个小和尚,最后她爱上了一个和尚,和尚为了她受了寺庙的很多惩罚,最后和女主在一起了。。求小说的名字 春夏秋冬有一春乱写滴 写小说求取一个寺庙名和一个和尚法号!!!(和尚法号最好有佛经根据!没有也无妨)求帮忙!!! 我也是写小说的爱好者,我也是一个佛教信仰者。。以我的经验来说,写什么类型的小说,名字取的就不能一样。。比如:你写武侠的,那名字就要有江湖感。如果你写言情的,那名字就要有温暖感。。。我起几个,供你参考:(寺庙)普德寺、法金寺、金明寺、圆音寺。。。。「和尚」虚志、虚尘、弘慧、弘空、广贤、广清。。(期待你的佳作)

幽深的石窟里,一位出家人正在精进地禅坐,他用心地在参究自己的本来面目,忘记春秋的交替,不管浮世的变幻。森林中安静无声,时间仿佛凝聚在刹那,偶尔从远处传来鸟儿唧唧啾啾的鸣唱,为闇寂的山林带来跃动的生机。

出家人全神贯注地盘腿趺坐,享受禅悦的轻安,耳畔突然听到一阵骚动的喧哗声,侧耳仔细一听,原来声音来自洞口。出家人赶快敛目摄心,努力把扰人的噪音排出自己的心念。但是洞外的声音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变成天地震动的撞击声,间杂着断断续续的叫骂声。

出家人无奈只好下了禅座,走到石窟门口一看,原来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婆罗门外道龇牙咧嘴地对着洞口谩骂。看到出家人走出洞口,横鼻子瞪眼睛地大吼:「这里是我们婆罗门教徒的地盘,你怎么可以鸠占鹊巢,命令你马上离开这里,或者皈投成为我们婆罗门教徒,否则我就要对你不客气了。」

「宗教信仰是心甘情愿的事,怎么可以胁迫屈就,更何况林边水畔、山河大地,本来就属于一切众生所享有,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精进修行。」出家人一派笃定神情。

「你如果不改变信仰,我便要用法术扰乱你,让你不得安宁打坐。」

「我披着坚毅的精进钟甲,我不怕你的阻挠。」

出家人话才说完,婆罗门外道伸手便一把向出家人胸前抓来,出家人赶忙挥手一挡,一拳打在婆罗门身上。说也奇怪,一只手就像沾上黏胶一样,黏答答地贴在婆罗门的身上,怎么也拔不下来,婆罗门得意极了,哈哈大笑道:

「你的右手已经被我抓住了,你要不要改变心意,做我的门徒弟子?」

「我的右手虽然动弹不得,但是我还有左手双脚可以运用,我绝对不转移我的信心。」说完,左手又向婆罗门外道打去,但是同样被牢牢地黏住了,婆罗门不死心地说:「怎么样?你还是不愿意服从吗?」

「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你用邪术是降伏不了我的心,我虽然双手被缚,我还有双脚可以精进。」出家人抬起一腿,腾空向婆罗门肚子踢来,但是仍然被黏在婆罗门的肚腹上,出家人还是不肯屈服,高举唯一自由的腿子,使尽力气,朝婆罗门的胸膛一踢,最后整个人就像植根于大地的老树一样,根深柢固地附着在婆罗门的身上。婆罗门狡滑地奸笑着:「嘿嘿!现在你已经像只被困的动物一样,你究竟投降不投降?」

「我的身体虽然被你系缚住了,但是我的心仍然精进不已,你能够捆绑我的身体,却无法降伏我的心。」

婆罗门一听,沮丧极了,悻悻然说:「如此状况之下,你还是坚定不移,精进不懈,那我对你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婆罗门话一说完,出家人就应声掉落了下来。

佛教把勤奋作务、修持的精进分为身精进、心精进。有时我们身体虽然在做一件事,但是心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妄想纷飞,攀缘逐尘。「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真正的精进解脱要在心地上用功夫,身体虽然不能自由,但是心却时时与正法相应,身忙心不忙,随缘度红尘,否则竟日兀兀枯坐,纵然坐破了蒲团,也无法看破自性的氤氲,见到一片光风霁月的蓝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5184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6
下一篇2024-03-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