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集我们要讲曾国藩为官生涯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侧面,那就是曾国藩选拔人才跟他的相面术之间的这个关系。我们读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会发现他是一个相当迷信的人,他的一生进行过大量的迷信活动。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不信,但是这方面的证据很多。第一曾国藩相信托梦,曾国藩在生那个曾纪泽之前呢,曾经有过一个儿子叫曾纪弟,不过没长大很小就夭折了。孩子死了之后,有一天曾国藩斗这个妻子欧阳夫人告诉曾国藩,说她晚上做梦,梦见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太太,自称是曾家第九辈老祖宗的夫人,叫做屈氏。这个屈氏怒气冲冲地对欧阳夫人说,她的坟墓啊已经多年无人打扫,这个坟头都被水冲平了,墓碑也倒了。她说你们这些后代太不孝,我一定要让你们吃点苦头。曾国藩夫妇一想,可能是这个老祖宗发怒,才导致他的长子曾纪弟夭折,所以曾国藩连忙把这个屈氏的那个坟墓迁出来另葬,重新给她立了一块碑,这块碑今天还在。这是第一点他相信托梦。第二点曾国藩还信关公,湘军攻陷南京之后,曾国藩一方面他忙着给将领们庆功,另一方面呢他郑重其事地上了一道折子,内容是请皇帝赏赐关公关老爷。为什么呢,曾国藩说,说他的弟弟曾国荃在率领部下进攻南京城的时候呢,正是南京酷暑之时,天儿太热,根本没法打仗。曾国荃就跑到附近的一座关帝庙当中像关公求雨,结果不久,真就下雨了,天就凉下来,曾国荃就顺利的攻下了南京。所以曾国藩说,攻下南京的这个军功彰里有关老爷的一半。
第三曾国藩还信豆神,同治六年三月曾国藩的那个小儿子叫曾纪鸿得了豆症,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天花,哎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曾纪鸿的这个病当时是非常的凶险,曾国藩也非常着急,说在花园里找了一件干净的房子,贡上豆神的排位,曾国藩恭恭敬敬地洗了个澡,前去给这个豆神拈香行礼。那么从以上这三点看,曾国藩确实是个很迷信的人。
关于曾国藩与相面术,有一种很神的说法,说曾国藩这个相面数非常高超,可以见人一面就定人的荣辱生死。史书上记载说有一个湖南人叫江宗原,前来拜访曾国藩。曾国藩一见面感觉这个人很不一般,那么江宗原告辞出门的时候,曾国藩看着他的背影对朋友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说这个人将来啊得死在战场上。当时正是天下太平之时,所以大家都感觉曾国藩说这个话说的很突兀,但是没想到过了几年太平军兴起,这个江宗原带兵镇压果然就死于战场。
所以曾国藩相面的名气很大,后来干脆呢还有人委托曾国藩的名字,假冒曾国藩,写了一本书叫兵谏。这是一本相面术,到今天还风行海内,今天我们到这个书店里去还能找到这本书,而且还很畅销。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是一本伪书,他不是曾国藩心写的。那么话说回来,曾国藩他到底会不会相面,如果会的话,他这个面相术的本领到底高不高。在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要分三点来分析。第一点我们首先能明确的是曾国藩的这个识人本领确实是高人一筹,郭嵩焘在给曾国藩做的那个墓志铭当中这样说,说曾国藩见到一个人,第一眼就能判断出他的才能高下,品质如何。那一个人做官,有一个很重要的本领,就要知人善任。事实上曾国藩这一生,发现的人才之多,无人可与匹敌。你像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丁日昌杨越彬彭玉麟这些晚清的风云人物,都得到过曾国藩的推荐和提拔。从曾国藩手上出来,后来当了巡抚和总督的多达30余人。
《曾国藩年谱》里记载有这样一段话:
江公素以任侠自喜,不事绳检。公(曾国藩)与语市井琐事,酣笑移时。江公出,公目送之,回顾嵩焘曰:"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时承平日久,闻者或骇之。
乍一见面,即预料别人必将建立功名,而且又会死于节义,不光是听者不信,就是江忠源本人要是听了也会大吃一惊。当是时,谁也无法预料到会有太平天国这种战事发生,此时离太平天国造反尚有数年之遥。若干年后,曾国藩的这番预言竟然都一一应验。
再举一例。曾国藩在见到恭亲王奕欣之前,曾看到一张他的照片,曾氏就对他的幕僚说了这样一番话:此人倒是一个翩翩美少年,可惜举止略微轻佻了一些,看来难以托负重任;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还有一回,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带三个人来见曾氏,曾从外面回来,目不斜视三人,坐定,李鸿章请老师派此三人的工作,谁知李刚开口,曾国藩便径直把三人的工作分派待定。原来曾国藩只看他们的面相即已知他们各自所长。据载,曾国藩对"相术"颇有研究,并且总结道:斜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主意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
曾国藩识人有术,如今也渐为世所公认。那么,他识人凭的是什么呢?
曾国藩识人之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他深知人物心性才情变化的九大征状。"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哪九征呢?"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这实际上就是九种识相之法。观神识人,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肖;观精识人,可以看出他是否聪明;观筋识人,可以识出他的胆量;观骨识人,可以知道他的强弱;观气识人,可以发现他是否沉得住气,是否具有临危不乱的素质;观色识人,可以知道他的情绪状态,厚道之人,气色温和柔顺,勇敢之人,气色刚毅,聪明的人,气色豁达;观仪识人,可以识其修养高低,"端庄厚重是贵相";观容识人,可以识其内心品质;观言识人,可以判断其性格,所谓言为心声,性急之人,说话爽快;性柔之人,说话平缓。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产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可能有诸多因素,但他广泛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才俊智囊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李鸿章很吃惊,问曾国藩是何时考察出来的。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到那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工作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观人于微”,并且准确率极高,全赖其“积久而有经验”。对于发现、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曾氏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并从中发现了大量人才。慎用,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勤教,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严绳,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曾国藩为政四十年,幕僚共计四百多人,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军队和地方的高级干部,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