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陈妙常,为何却拒绝了状元郎的追求呢?

尼姑陈妙常,为何却拒绝了状元郎的追求呢?,第1张

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世上最不可捉摸的事情,虽然张孝祥是状元郎,但是陈妙常就是不喜欢他,对他没有一点心动的感觉,况且两个人的身份还有着天差地别的距离。自古以来爱情都是最玄妙的东西,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会在一起,而没有缘分的人无论如何也做不了夫妻,在南宋时期就有这样的一个轰动一时的故事。

当时朝廷的新科状元张孝祥奉命去临江县做县令,在赶路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雨,便借住在了一处女庵当中,在这里张孝祥对尼姑陈妙常一见钟情了。作为堂堂的状元郎,人中龙凤,有大把的名门贵女可以挑选,但他却偏偏爱上了一个尼姑,离开庵堂之后张孝祥仍然念念不忘,多次写下思念的诗句托人送到陈妙常的手里,但一直都没有得到答复。

我们在来说说这个陈妙常,她出身于书香世家,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之后更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但可惜在陈妙常十五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意外,父母相继离世,家里的财产也被族人霸占,孤苦无依的陈妙常饱受世间的人情冷暖,最后毅然的选择遁入空门,成为了尼姑,准备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面对张孝祥炽热浓烈的感情,陈妙常的内心也有一丝丝波动,但很快便被冷静所取代,在陈妙常看来,张孝祥在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便口口声声说爱自己,这份爱有些太过于浅薄。而且陈妙常也非常清醒的知道以自己目前的身份地位是配不上张孝祥的,对方是堂堂的状元郎,前途不可限量,而自己只是个一无所有的人,思来想去之后,陈妙常拒绝了张孝祥。

清华大学的高门槛淘汰了多少人,就像大浪淘沙,可以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的人,都是名副其实的金子,不是学霸就是高考状元,还有就是因为某项过人之处而被保送,无论哪种途径进入清华大学,都是佼佼者,所以他们都会在清华大学中努力学习,去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可是有一个清华才女,她居然执意剃发当尼姑,完全不顾父母的哭求,怎么多年过去了,她现在怎么样了,我们接着看。

当初她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这所顶尖大学,抱着要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心思,进入这所大学,阴差阳错的情况下,她选择一个与世无争的专业,这和她之前的想法确实大相径庭,因为她对于这些专业了解的不算透彻,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选择了哲学的专业,等她意识到这个专业的性质和要学习的专业内容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需要人静下心来学习的专业,并不是她预料的那样,经历了短暂的迷茫之后,她释然了,觉得360行行行出状元,自己只要努力学习,照样可以有一番作为,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哲学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专业,需要自己深入去了解,常常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去解读这些哲学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曾经那个雄心壮志的自己,慢慢开始变得佛系起来,或者,她已经看穿了生命的本质,不再苦苦追寻那种虚妄的东西,万物皆是虚妄,那些名利如浮云,只怪当初的自己看不穿,一味让自己陷入重重迷雾中,陷入思想泥淖之中不可自拔,如今她觉得终于拨云见日,实现了自我救赎,她决定去追求一些永恒的东西。

机缘巧合之下,她看了一些佛法,看过之后,觉得整个人都清明起来,所以就决定剃发出家,成为一名尼姑,当她把自己的决定告诉父母的时候,父母直接反动,认为她现在考上如此好的学校,只要好好学习,前途不可限量,何必自毁前程去做一个尼姑了,他们为了让她回心转意,不停地劝阻,不停地苦口婆心的相劝,不仅她的父母对她这样的决定感到伤心,她的的朋友对她的决定也感到不理解,都劝她三思,而她心意也决,一定要坚持怎么做,父母没有办法,只能伤心的回家了,后来,剃发为尼姑之后,她对父母的称呼都变了,直接称呼父母为施主,她说要舍小爱,之后为大爱,父母看到这样的女儿,无奈只能接受,她之后帮助了很多人,去实现了自己心中的大爱。

她觉得人这一生就犹如梦幻和泡影,不应该永远的执迷不悟地去追求那些名利,因为生命的短暂,更应该去好好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根据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才不会留下遗憾,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一些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不枉今生。

出家人不论男女都要剃头,是和尚就要剃头,当尼姑叫削发为尼,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可是我看了《老残游记》,才知道我搞错了,原来尼姑可以不削发啊;不仅可以不削发,而且还可以打扮的花枝招展,长发飘飘。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小说主人公老残、翠环和老残的好朋友德慧生夫妇一行四人带着随从从济南府回扬州,途径泰安,德夫人要游泰山,老残和德慧生都是游过泰山的,那就不妨再游一边。他们选择的路线是经过斗姥宫的西线。德夫人自然是要坐轿的,老残带来的环翠也是坐轿,到了斗姥宫,轿夫建议客人在此吃饭。德夫人问,再往上就没有饭店吃饭吗?轿夫说,有是有,就是太简陋,路边店,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那是俺们这样的粗人吃饭的地方。贵宾上山都是在斗姥宫吃饭。

这斗姥宫是个尼姑庵,在这里吃饭我想肯定是素斋了。可是尼姑庵的老尼姑却问:客人是吃素宴还荤宴?乖乖,还有这么问的老尼姑?原来佛门的斋饭可以是有荤有素啊。老残和环翠、德慧生夫妇四人被请进餐厅,这是什么样的餐厅?康熙五彩、宣德炉、名人字画……这哪里的尼姑庵的餐厅啊,简直是贾探春的书房啊。餐厅陈设极为雅致,环境优美,窗外是泰山风景,可以看瀑布、听松涛。在这样的环境用餐,也是别具一格。

但这还不是这个餐厅的亮点。亮点是什么?人啊,准确地说,是餐厅服务员,是啊,是餐厅就有服务员,你看人家这服务员,刘鹗说:进来两个人,一个是**模样,大约三十岁,化浓妆,有一种成熟女人的风韵——这是一个人间烟火色的女人;一个是一脸秀气,略施粉黛,眼睛有神,大约二十岁——客人看在眼里,越来越喜欢。原来这两位靓女就是本餐厅的服务员,大的叫青云,小的叫逸云——她们都是斗姥宫的尼姑。

既然是尼姑,为什么不削发呢?那个叫逸云的尼姑说:俺们师傅说了,这里的贵客不是赴任或过往的官员都是发大财的土豪,人家喜气洋洋来游泰山,在俺们这里吃饭,俺们不能败了人家的喜气,剃个秃头接待贵宾,那多败兴啊,师傅就叫俺们留长发,等到三十岁还愿意继续出家的再削发。你看,这斗姥宫的领导多有人情味啊,佛门净土,也是人间城郭。

《老残游记》是1903年首次发表的,书中提到北拳南革,说明故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那时刚刚进入二十世纪,那是改天换地的年代,虽然大清王朝尚未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时代的风起云涌已经很厉害了,历经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很快就要废除了,日本在东北地区闹得杀气腾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佛门净土也要打上时代的烙印。

话说斗姥宫的逸云尼姑,人长的乖巧可爱,德夫人见了心生欢喜,竟然动起了歪主意——她居然想介绍逸云给自己的老公当小三,还有这样奇葩的女人啊,看来二十世纪初的女人思想还是太封建了啊,肿么跟曹雪芹笔下的邢夫人一个德性呢。德夫人问逸云,你们尼姑都是处女吗?

这个问题幸亏是个女人问的,要是男人心里嘀咕这个问题,那就该掌嘴了。谁不知道佛门的清规戒律呢,脱不开人间烟火就别当出家人啊。可是,逸云尼姑的回答可以说石破天惊,她说,俺们这里的尼姑十有八九不是处女。并不是这些尼姑是结过婚才出家的,新来的尼姑往往都是几岁、十来岁的小丫头,怎么会不是处女呢?俺师傅是允许尼姑结交男人的,可以留男人过夜,需要长时间同居的,寺院还提供住房,可以在寺庙里过家家。还有这样开明的师傅?师傅、斗姥宫的领导——或者说监院——竟然这样开明吗?

领导这样开明,尼姑们是不是开明呢?既然投身佛门,总是要修行的啊,经过修行的尼姑是个什么样的心态呢?逸云尼姑是个能说会道的女孩,你让她打开话匣子,她的话就没完没了跟连珠炮似的,你根本插不上嘴。逸云尼姑说,四五年前,她十五六岁时,正是传说中的豆蔻年华,她看上了一位叫任三爷的客人。这位任三爷何德何能,不管他,反正是一下子就迷住逸云尼姑了。逸云尼姑也许就在一刻间情窦初开。这个情窦初开的女孩一个整夜没睡着,满脑子想的都是任三爷。

你猜这小妮子都想些啥?逸云尼姑想,我要是嫁给他,就给他生两个儿子,一个参加科举考试,中状元,当宰相;一个出国留学,回国后让政府派他做驻外大使,我也好跟他出国旅游,住上花园大洋房。哈,你看这小尼姑,一见钟情还没跟任三爷说几句话呢,就想到这么多后话。确实,那是一个科举制度尚存的年代,大清王朝1905年组织最后一次科举;那也是一个留学新风日益深入人心的年代,一大批后来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登上开往欧洲、美国、日本的邮轮。小尼姑对自己身处的年代一点也不陌生啊。谁说出家人一定是青灯黄卷,四大皆空呢?

眼下,这小妮子还没跟任三爷明确恋爱关系,就安排好未来两个儿子的前程了,这也太超前了吧,你得先跟任三爷表白你的爱慕。都说女孩子是矜持的,我看你怎么表白?人家任三爷还没说什么呢,你就跟任三爷直说了吧。这逸云尼姑何等聪慧,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跟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有的一比,根本不用直说,就把个任三爷迷得神魂颠倒,也明白了姑娘家的意思。那就好,谈正事吧,姑娘说,你得给我买这些礼物……至于那些礼物,实在名目繁多,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就看任三爷如何回复吧。这任三爷年龄不大,虽然已经有了老婆孩子,家里的事是他妈妈当家。老太太很会算计,这逸云尼姑要的礼物,算下来要好几千两银子,虽然不至于拿不出,可是拿出来总得物有所值,老太太算来算去,这个钱很可能花得不值。

任三爷其实也不是很迫切需要这个女孩子,过了好几天才来斗姥宫回话。任三爷如实说出了她妈妈的意思,逸云姑娘望眼欲穿总算把任三爷盼回来,面对残酷的现实也并没表现出多少失望。毕竟是出家人,整天念经,多少还是有一定定力的。

德夫人和环翠很爱听逸云尼姑说话,从斗姥宫到南天门,在山上住了一晚,第二天看过日出,下山回到斗姥宫又住了一晚,这两天德夫人一行好像不是来游泰山的,而是专心听逸云自述的。作者刘鹗笔下,逸云自述大概用去了三万多字,如此冗长的篇幅,如果不是内容很精彩,德夫人断然听不下去,事实上呢,德夫人不仅听下去了,而且听呆了,还没听够呢。德夫人本来是想把这个逸云姑娘介绍给自己的老公当小三的,可是听了逸云自述,德夫人已经开不了这个口了。究竟逸云自述是怎样的精彩呢?

话说泰安县有个官二代叫宋公子,他是县长宋琼的儿子,仗着老子是泰安县的父母官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宋公子上山游玩,看上了斗姥宫的尼姑靓云,要强行与靓云发生性关系。你道靓云是谁?她是逸云的小师弟,年方十五,可是早已美名远扬,老残在济南府就听说过靓云精通佛法,才貌双全,如何如何了得,到了泰山一定拜访靓云。这靓云并不是那种烟火女孩,她是逸云口中极少数保持处女身的尼姑。你想,这样仙女般不食人间烟火的尼姑,怎么会从了仗势欺人的宋公子呢?可是不从又会怎样呢?宋公子狂嚎道:明天再不让靓云陪我睡觉我就封了你的庙门;可怜监院老尼姑仰天长叹:几百年的寺庙就要毁在我的手中吗?一边拿钱打点宋公子及其师爷——这是什么世道,到庙里吃饭不仅不给香火钱,反而要监院倒贴四十两银子——一边就把靓云藏起来了。慕名而来的老残当然见不着靓云。可巧德慧生是个管人事的京官,宋县长正好在他的管辖之下,这才摆平了宋公子。老残这才得以见到靓云。

靓云虽然只有十五岁,那些佛经像《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都已经读得烂熟,也能讲出深奥的佛法,老残听了很佩服。可是好戏还在后头,靓云的佛法跟逸云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听逸云说法,就连学问高深的老残也听傻眼了。至于逸云怎样说法,那些深奥的佛法,我是一窍不通,也就不再赘述;只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既然逸云的佛法比靓云还要高明,为什么老残在济南府听到江湖上夸赞的是靓云而不是逸云呢?这正是作者刘鹗高明的地方,他是用这种写法衬托逸云的非同凡响。你想啊,世间能够流传的都是世人能听懂的,听不懂的还怎么流传?所以江湖上反而没人听说逸云的大名。所谓曲高和寡就是这个道理吧。那么,好了,这样一个逸云,她要给崇拜自己的粉丝德夫人讲些什么呢?其实最能吸引女人的还是女人的事情。

逸云说,女孩子长大了,看见英俊的男人就心生爱恋。可巧那天来了个任三爷,我看他就是英俊,心里就喜欢了。后来我想,相比那些出国留洋的才子,英俊算什么呢?任三爷仅仅是英俊就值得我苦苦思念茶饭不香?他是英雄还是才子?我大清王朝,曾国藩兄弟才是大才子、大英雄,他们平定了太平天国,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你任三爷跟他们比算什么呢?你连英雄也不是,才子也不是,我凭什么嫁给你?等我又长一两岁,我就觉得曾氏兄弟也不够英雄,不够才子,必须像诸葛亮才算才子,关羽、赵云才算英雄;再后觉得管仲、乐毅才是英雄,庄周、列子才是才子;再推到极处,孔圣人、李老君、释迦穆尼才算大才子、大英雄呢。想到这里,这世间就永远没有我中意的了。

哈哈,你看这大话说的,出自一个二十岁尼姑的口中,你觉得有没有可信度?这要看逸云姑娘的佛法究竟有多么深厚。我看,这个儒释道通吃的小女孩,这一回是真的看破红尘了,她已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她是不会再生凡心了,分明已经修炼成仙女。仙女不是在天上吗?她是人间的仙女,她的人在人间,她的心在天上。人间的凡事,她要管。宋公子要强暴靓云师弟,她忍无可忍。德夫人要拜她为师,她就收了这个弟子;老残带来的苦命女孩环翠想出家,她安排得井井有条,成全了翠环的心愿。逸云还说,明年她打算辞别斗姥宫,去云游,先到普陀山;当然不能一走了之,她想自己在寺院待了这些年,总得给寺庙做些贡献,给师傅有个交代——你明白了吗,为什么逸云需要钱,十五岁那年为什么给任三爷开列那么一大堆礼单,不完全是为自己设想中的小家家,她还想着师傅,想着寺院,人不能不做贡献就离开自己的单位,连这点小事也做不到,更何谈管天下大事的儒释道?

一百多年来,民间流传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主义或意识形态,可以说直到现在也有这样的声音或暗流。那些明目繁多的思想体系,有一种就是把儒释道和现代的某些思想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刘鹗在他的《老残游记》中通过小说中的人物逸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就是把儒释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现实中的作者刘鹗,是个忧国忧民胸怀天下而又鄙视科举的人,他除了推崇儒释道,还积极学习西方文明,什么数学、化学、物理、水利等学科,他都喜欢——他实际上是一个卓越的水利工程师,治理黄河很有一套,他还积极实施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且跟西方人一道热心人道主义与慈善赈灾,可是作者的下场却很悲惨。赈灾,因为跟西方人合作,就成了汉奸,被发配新疆,令人扼腕叹息。1908年,刘鹗发表了《老残游记》续编,书中写到老残梦见自己向阎王爷报到。老残简直就是作者的化身。一言成谶,1909年刘鹗就死在新疆了。往往小说是作者通过人物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就说这个逸云尼姑——她本来叫华云,那时候她还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幻想嫁给一个英俊的男人,只几年工夫她就想开了,旋即把自己的法名改为逸云——,她那一套儒释道理论,何曾不是作者刘鹗的思想呢;逸云幻想未来儿子的安排,谁说不是作者刘鹗中西融合的理想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丢,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德先生和赛先生一样也不能少,这样中规中矩的思想才是真正充满智慧的,一个尼姑庵里的小女孩怎么会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呢?这还不是刘鹗的思想在熠熠闪光吗?刘鹗只是通过逸云这个文学化的人物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对于一百多年前的人来说,能有儒释道的精髓跟西方思想融合的观念,实属不易。

陈家本来是官宦人家,奈何陈氏夫妇的女儿陈妙常,从小就体弱多病,相士说她命犯孤魔。没办法,陈氏夫妇才同意让女儿出家当了尼姑。陈妙常在尼姑庵中诵经念佛,果然身体渐渐好转,于是她又开始学习琴棋书画,最终成为一名才女。

除了有才之外,陈妙常还生得十分动人,如果不是尼姑的话,不知有多少人家踏破门槛来求亲。而就算她已经出家,仍然无法阻止别人对她动心,这个人还是一名状元。

来说说,这位状元心仪尼姑的故事。这名状元爱上尼姑后,便写诗向其示爱,可是被拒。没想到的是,尼姑虽然拒绝了他,后来却还俗嫁给了他的朋友。

这名状元就是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于绍兴二十四年考中状元,授承事郎。他一入仕,就加入了主战派,不仅上书为岳飞鸣冤,还拒绝了秦桧党羽曹泳的提亲,彻底得罪了秦桧一党。

直到秦桧死了以后,张孝祥才渐渐得到重用,历任秘书郎、中书舍人、安抚使等职。在升任中书舍人之前,张孝祥做了一段时间的临江县令,而今天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他去任职的路上。

张孝祥乘船去临江上任,到了临江县境内的青石镇时,他舍舟登陆,打算到镇外的女贞庵中借宿两天,再走马上任。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庙庵刹遍及全国各地,而且基本都准备了干净的住所,以供远道而来的香客留宿。因此当时和尚庙可以住女客,尼姑庵也可以留男客。

这天晚上张孝祥睡不着,就想着出去散散步,忽然听到有人在弹琴。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尼姑在月下焚香弹琴。走近一看,这个尼姑眉目如画,姿态秀逸,酷似瑶池仙子,而她就是女主角陈妙常了。

张孝祥一下就被陈妙常吸引,此情此景,他只想吟诗一首,于是在诗中表达对陈妙常的好感:“误入蓬莱仙洞里,松荫禅房睹婵娟,花样年华最堪怜;瑶琴横几上,妙手拂心弦。云锁洞房归去晚,月华冷气侵高堂,觉来犹自惜余香;有心归洛浦,无计到巫山。”

陈妙常与他素不相识,也就张孝祥下午到的时候打过照面,当时只觉得看样子此人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谁知却言语轻浮。所以陈妙常也回了一首词,让张孝祥不要胡言乱语。

张孝祥饱读诗书,这次碰了钉子,自然不好继续打扰下去,而且自己是新上任的县官,这样做有失体统,便回去了。第二天张孝祥赶往县城就任,虽然整天公事缠身,可他时不时就会想起那名尼姑。

后来张孝祥的好友潘必正来到临江县,两人好久没见,决定把酒言欢,促膝长谈。一开始两人都在讲彼此的近况,张孝祥在说起自己上任的经历时,就提起了在女贞庵见到的妙龄尼姑,还将自己示爱被拒的事也讲了出来。

潘必正问他为何不坚持追求,张孝祥感叹自己“人在官中,身不由己”。潘必正听他这样说,也对该妙龄尼姑有了兴趣,于是决定住进女贞庵看看。当见到陈妙常后,潘必正果然也被其吸引,便问她才貌双绝,为何会在妙龄就看破红尘。

陈妙常说自己幼时体弱多病,所以才皈依佛门,后来病痛减少,如获新生,便就决定这样过下去了。听到陈妙常这样说,潘必正坚信她其实没有看破红尘,决定用真心打开其心扉。

从此以后,潘必正就常常给陈妙常写信示爱,刚开始后者也是拒绝的,潘必正还以为真的打动不了她,直到有一天。

这天他来找陈妙常,可对方不在屋中,结果他无意间发现,陈妙常桌上放着一首词。他拿起来一看,这竟然是一首艳词:“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潘必正这下才明白,陈妙常果真没有看破红尘,她仍然向往着平凡的爱情。这下潘必正彻底没了顾虑,又开始不断写诗向陈妙常示爱。久而久之,陈妙常终于被潘必正打动,最后还俗嫁给了他。

陈妙常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幸福,而张孝祥结局就比较凄凉了。他不仅没有抱得美人归,而且还在38岁时早逝。关于他的死因,《齐东野语》记载是:“以当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饮芜湖舟中,中暑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03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0
下一篇2024-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