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这一回中,相关文字请读 :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 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 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 "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 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 "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 若体贴不着, 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人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惟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
她是孤身一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得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
疑心的最集中表现便是伤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因此她每每地讥讽宝钗,察言观色。然而一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送来燕窝,又说了许多知心话儿之后,她便立刻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腑地做起知己来,再不想与她争竞。她认了薛姨妈做母亲,对宝琴直呼妹妹,甚至袭人奉茶时,宝钗喝了一口才递给她,她也毫不计较地接过来喝了——如此含蓄又坦然地表白了敬爱之情。
最初看到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长大后再看,才觉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贾宝玉。袭人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中。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坦然饮干,将杯放下。
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茶,在中国礼仪上的讲究实在是太丰富了。一授一递,一敬一饮,莫不有诸多含义,从端茶送客到斟茶赔礼,茶都是重要的道具。《红楼梦》里是很在意茶道的,也很在乎茶礼,王熙凤开黛玉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就指的是下聘的“茶订”。新妇进门,一杯媳妇茶是省不了的;收房纳妾,那妾也要先给正室敬茶;宝钗喝过的半杯茶,几乎相当于开出的题目,而黛玉竟然将它接受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可以理解为黛玉愿意与宝钗平分秋色,共事一夫,正如《儿女英雄传》中的何玉凤承认了张金凤。
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心惊。可惜后四十回的续稿不见了,不然我相信宝、黛、钗之间的感情交流必然有更多的层次,不仅是三角纷争那么简单。高鹗简化了黛玉情感的层次,又给写回到最初的小女儿心性,将黛玉的形象定格在小心眼爱吃醋的调调上了,其实做不得准。前八十回里宝钗和黛玉都是有过挣扎与妥协的,连同他们身边的人也都在寻找一个成全的方法,所谓薛姨妈提到的“四角俱全”。
喜爱黛玉的人必不能接受我的这种猜想,我自己也不相信黛玉最终会肯与别人分享爱情。她的结局注定是泪尽人亡,然而在泪尽之前,她是想过委曲求全的吧?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她突然不再追究“金玉良姻”的传言了。
爱一个人,爱到了极处,便是无嗔,无怨,无悔,甚至无妒,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他着想,想他好,想他快乐,想他活得轻松。
林黛玉,不单是因为吃醋和伤心而流泪,更煎熬的是这个退让与思考的过程。她在爱情上,其实是相当的隐忍和明决,除了爱,什么也不想要。
这样的决绝与大度,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谁还能再说黛玉小气?
贾宝玉,林黛玉
《红楼梦》二十七回在共读《西厢记》之后,贾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他自比张生,同时把林黛玉比作倾国之貌,黛玉听后粉脸羞红,嗔宝玉欺负她。其实心中窃喜,可惜倾国倾城是多愁多病的身为代价的
红楼梦宝黛共读西厢的大意是:
宝玉让茗烟从府外弄了一批禁书来,怕人发现就大部分藏在书房里,留了套西厢记自己看。
正好林黛玉去葬桃花,遇到宝玉,就问宝玉看什么书,宝玉先用中庸、大学搪塞,黛玉一再追问,两人又一起看西厢记。宝玉拿书中“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打趣黛玉,黛玉着恼,宝玉忙自比与驼碑的赑屃逗得黛玉一笑。再一次道明了两人的关系。不久,仆婢打发二人去给大老爷请安,两人各自走去,黛玉听到隔墙的女戏子们唱《牡丹亭》中的词曲,暗叹自己命薄,心痛落泪。
个人以为,《红楼梦》里面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情节就是宝玉给黛玉讲“耗子精偷香芋”的这一段,为啥这一段值得回味呢?
首先,宝玉的这个故事真的讲的出神入化,但凡是读者,都被小耗子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其次,刚开始看第一遍,总是不知道这个耗子精的故事到底要说明什么?难道真的如同林黛玉所说,是贾宝玉编造出来哄她开心的故事吗?
其实哪里有那么简单,我们透过宝玉,看到的是曹雪芹先生冷静而且睿智的目光,一本《红楼梦》,他批阅十载,增删数次,怎么可能留下一个无聊的故事让我们看个乐子呢?定然大有深意。
原文是这么描写的:小老鼠说对其它老鼠说:我和你们不一样,不是直接偷,而是摇身一变,变成香芋的样子,混迹在香芋中间,谁也发现不了,再偷偷的搬走,慢慢就可以搬很多。比你们直接偷要轻巧多了。众多老鼠听了,很是称赞,但是怎么变呢?想让小老鼠演示一下。小老鼠摇身一变,直接变成了一个非常美貌的女子。好多老鼠哈哈大笑,不是要变成香芋,怎么变成漂亮姑娘呢?小老鼠变回原型后说:你们还真是没有见识,只知道香芋是果子,殊不知姑苏林老爷的**才是真的香玉呢!
请大家注意这最后一句:殊不知姑苏林老爷的**才是真的香玉呢!
大家看到了吧,这最后一句看似是一句玩笑话,实际上确实是点睛之笔呀!
贾宝玉说林黛玉是香玉,其实“香芋”等同于“香玉”,而那只想要偷香玉的小耗子精,自然就是他自己啦。这就暗合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成语:偷香窃玉。
偷香窃玉说的是啥意思呢?来自于一个典故,说的是晋代的权臣贾充手下的一个幕僚韩寿,此人和贾充的女儿贾午暗中有了私情,贾午为了博得韩寿欢心居然把晋武帝赐给贾充的奇香送给韩寿,作为二人定情信物,后来贾充知道了之后,干脆把女儿嫁给了韩寿,成就了一桩好事。
所以,这才有了偷香窃玉的故事。贾宝玉把林黛玉比作香玉,把自己比作耗子精,耗子精去偷香玉,这不就是一种含蓄的表白吗?
宝玉:
1、有可能出家当和尚
理由:他曾在文中几次说要当和尚。
2、可能当乞丐。
理由:《好了歌》解注中“展眼乞丐人皆谤”有批注说暗示甄宝玉、贾宝玉
黛玉:
1、投湖自尽
理由:黛玉和湘云中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诗谶
2、上吊自尽
理由:黛玉的判词中有一句“玉带林中挂”
3、病死
理由:黛玉自小就有病。
4、泪尽而亡
理由:黛玉是绛珠仙子下凡报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要把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
晴雯:
死时16岁,死于中秋节后,大约在农历九月,当时芙蓉花正开,由“池上芙蓉”、“芙蓉枝”可知是木芙蓉花,芙蓉花开在农历九、十月。
死因:晴雯在冬天夜里和麝月玩被冻了,生了病,又遇上庸医,没有正确的医治方法,病没怎么好过(病补雀金裘是后来的事)。后来有小人在王夫人那里说她的坏话,重病之中被王夫人赶出贾府,到她哥嫂家居住。她的哥嫂说不上虐待她,只是没有好好的照顾她,她又是蒙冤被赶出来的,又气又病,就死掉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