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侃红楼100:情不自禁,宝玉表白林黛玉;慌不择路,袭人路遇薛宝钗

趣侃红楼100:情不自禁,宝玉表白林黛玉;慌不择路,袭人路遇薛宝钗,第1张

副标题:林黛玉一生有“三悲”,最悲的是贾宝玉的告白,竟被薛宝钗听了去

且说端午节后,史湘云来了贾家,才知道端午节期间,湘云竟被人家相看定亲了。结合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请客,妓女云儿作陪和[悲愁喜乐]酒令对应[乐中悲]曲子,能证明冯紫英就是史湘云的定亲对象。

不过,让人疑惑的是贾宝玉对史湘云“订婚”,毫无表示,并没有任何的情绪。这本就是不正常的。除非男方是他极其熟悉和认可之人。可见冯紫英是不错的。

不过史湘云来后却是不太开心,宝黛一场大闹与金麒麟有关。湘云被牵连心中有气,就与袭人谈话间对宝黛二人夹枪带棒,对林黛玉颇不客气。

恰逢贾雨村过府拜会,贾政叫贾宝玉出门见客。史湘云就说贾宝玉应该与这些为官做宰的人多接触,不要再和她们厮混。

贾宝玉一听就不愿意,还说: “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这是对照之前与秦钟上学,他父亲骂他: “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可见父母不经意的言语,会让孩子记忆铭心的。

这边贾宝玉急忙穿衣服出门,却在前面碰到了流着眼泪的林黛玉。原来黛玉担心湘云和宝玉因为金麒麟做出风流韵事,特意跑来探看,结果却听到贾宝玉维护她: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贾宝玉的维护让林黛玉大生知己之感,也消除了对金麒麟的疑虑,反而生出自怜自伤之情。

贾宝玉维护黛玉,懂她,是难得知己。黛玉心中固然欢喜,却也难掩悲伤。宝玉越是知己,就越显出他们的阻力困难。一时间不禁生出“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的复杂心情。

一,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知己者,乃知心之意。知音者,“闻弦知意”是为知心。知心知人是为知己。

世界上别人可以不懂我,你一定懂我,就是知己。

黛玉偷听到贾宝玉的话,明确二人心有灵犀,知己不是错付,是“喜”。

二, 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贾宝玉不避嫌让林黛玉“心惊”。皆因这种维护已经超出表兄妹的友爱范畴。

宝玉不避嫌难免让人多想。他们自以为感情隐藏得很好,其实贾母、王夫人等过来人,早都看得一清二楚。贾母固然同意,王夫人却并不认可。

贾宝玉越维护,越适得其反。尤其他说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把劝学当成混账话,贾宝玉这是将林黛玉放在火上炙烤啊!

三, 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林黛玉叹息“既生瑜何生亮”,是对薛宝钗和金玉的介怀。既然宝黛互为有情,何以薛宝钗又出来横插一脚。如果没有宝钗的金玉良姻,是否会让宝黛姻缘更顺畅一些?也不用当下这般煎熬。

四, 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林黛玉有三悲。一悲,父母双亡,无人做主;二悲,体弱多病,命不久长;三悲,知己难寻却难天长地久。

有这三悲,怎不让她日日煎心,难以释怀。

贾宝玉见林黛玉大热天在路上独自垂泪,一腔柔情化作百转千回。他也顾不得去见贾雨村, 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

何为知己?此为知己。贾宝玉明白体察黛玉之心和病因,才给出“你放心”三个字。

问题是,贾宝玉可以在感情上让林黛玉放心。现实中并不能给予林黛玉任何放心的保障!

他所谓的“放心”就是非你不娶,却拿不出如何“非黛玉不娶”的办法。所以,他终究想的没有林黛玉远。也永不能让黛玉放心。

不过,宝玉立下此誓,已经让林黛玉知足,毕竟未来之事尚远,而情就在眼前,何不珍惜当下。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表白不能自持,贾宝玉也一时忘情怔住。林黛玉一介女儿,终究无话可表,只好转身离去。贾宝玉等人走了却还没醒过神,直觉身前有人一把抓住,再一次告白:

贾宝玉不知道林黛玉走了,此时抓住的是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这本就是戏剧化的描写。也体现出他至情至性的痴情。

贾宝玉忘乎所以,全不顾“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告白,等于将“私情”捅破,不再将林黛玉当妹妹,而是作为情人看待。

袭人一听这些话,吓得“魂消魄散”。男女私情在当时就如犯法一样,不容于世受千夫所指。

她当然知道贾宝玉不是对她表白,但也不敢揭穿,只能装傻,推着宝玉问 “这是哪里话,敢是中了邪”? 贾宝玉如梦方醒,当时脸就紫了,又是一溜烟地跑了。这一招他可比谁都擅长!

贾宝玉走了,袭人可就六神无主了。她虽然早看出宝黛二人的不妥,却也不知道进展到这等程度。袭人用当时的价值观,给了宝黛爱情一个正确的评价:“丑祸”和“不才之事”。

现代人认为爱情很美好。但在《红楼梦》时代,就是男盗女娼的丑闻,是家族的丑事,能让人身败名裂,千夫所指,名誉尽毁。

如果宝黛私情传出去,林黛玉将无颜苟活,贾家门楣含羞,贾宝玉再也挺不起脊梁立足社会,就算继承权都可能被剥夺……

王夫人那么反对宝黛姻缘,痛恨林黛玉,此为最关键。

袭人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吓得哭了起来。这就是袭人的善。她以当时的价值观衡量问题绝对没错,宝黛二人做的事,远不是悬崖勒马可解决。她心忧哭泣,足以证明心地纯良。

要说无巧不成书,此时薛宝钗突然转了出来,问她: “大毒日头地下,出什么神呢?”

这句话很有意思,没问站在这里干什么,却问“出什么神”?这就证明薛宝钗同样听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全部对话,这是在套问袭人口风,看她会不会说出去。

而薛宝钗“偷听”宝黛对话,此处隐笔的明文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外偷听小红与坠儿关于贾芸手帕之私情。

当时薛宝钗借林黛玉金蝉脱壳,还被人认为故意坑害林黛玉。其实是作者提醒读书人,小红与贾芸的昨日,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今日。宝钗听闻的故事要对应今日宝黛二人互诉衷肠。

那么,薛宝钗听了宝黛二人的秘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副标题:林黛玉作《题帕三绝》,曹雪芹说她“病由此萌”,她得了什么病?

且说贾宝玉被打后,林黛玉哭得双眼肿如桃子一般。袭人那边去王夫人处进言,贾宝玉却并不知晓。他胡乱睡了一下,醒来后还不放心黛玉。就支开已经回来的袭人,让她去蘅芜苑找薛宝钗借书去。随后就拿了两条旧手帕,派晴雯给黛玉送过去,并告知“不用担心”。

贾宝玉送来两条旧手帕,一开始黛玉也觉得费解,等到深思一下才恍然而悟,一时间心荡神驰,不能自已。

要说两条旧手帕的含义,并不那么难理解。贾宝玉被打,林黛玉悲痛万分。贾宝玉给她两条自己用过的旧手帕,正是不分彼此的亲密之意。

古人的手帕属于贴身之物,极为私密。共享手帕,只能是夫妻之间的亲密事。这是一。

二,当日宝黛同看《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就是靠红娘为他们传递手帕等表计之物定情。

前文贾芸和小红也是通过坠儿传递手帕定情,影射宝黛。

贾宝玉派晴雯给林黛玉送去两条旧手帕,就是要与小红、贾芸故事对看。

林黛玉想起二人同看《西厢记》,恍然而悟手帕是贾宝玉向她传情的用意。才会情难自禁,不能自持。

《题帕三绝》是林黛玉的一个秘密,谁也不知道这三首诗,包括贾宝玉,起码在八十回结束前没人知道。

林黛玉接收到宝玉之情,所作三首诗,必定与贾宝玉给她送来的两方手帕代表的情意有关。

前文我们介绍过,两方手帕就是贾宝玉在效仿《西厢记》向林黛玉表白。那么,《题帕三绝》毫无疑问是林黛玉的“定情诗”。

黛玉在写完之后觉得 “浑身火热,面上作烧 ”。只因那个时代的女子,对“情”之一字视为禁忌。她与贾宝玉私下定情,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却又让她不禁欢欣鼓舞,情潮澎湃,以至于 “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 。

不过,曹雪芹在这里又埋下了一个阴影,他说林黛玉 “却不知病由此萌” ,林黛玉身体本就不好,此时又萌生一病。病上加病,正是日后泪尽而亡,十七八岁夭折伏笔。

那么,林黛玉究竟又得了什么病呢?原文并无任何交代。但还记得元春省亲所点的第四出剧目么?《离魂》出自《牡丹亭》,脂砚斋有批语: 《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 。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到书生柳梦梅后,醒来暮春染病,于中秋夜“相思”而死。杜丽娘是“相思病”。

后文中秋夜,林黛玉与史湘云联诗,有名句 “冷月葬花魂” ,暗示她死于中秋之夜。

《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预示她和杜丽娘一样,都是因相思死于中秋夜。她最终泪尽而亡,源于此番所得之相思之疾。

那么,相思病往往是求不得。按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可以相思病。最近的距离,有最远的感情。

但杜丽娘死的时候,柳梦梅不在。也就预示林黛玉死的时候,贾宝玉也不在。

八十回后续书说贾宝玉迎娶薛宝钗当晚,林黛玉死在潇湘馆。看似很美,其实与原文线索不相符。

君笺雅侃红楼的观点,认为林黛玉最终结局,是像晴雯一样,离开贾府后而死。

王夫人和贾元春都不支持宝黛姻缘。贾元春省亲时,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去掉的蓼汀一词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若结合林黛玉第六十二回所作《折足雁》酒令,以及第六十三回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昭君出塞典故,再结合潇湘妃子之典故。可知黛玉最终是与贾探春一起,远嫁异国为王妃后泪尽而亡客死他乡!比如,林黛玉相思而死就更有的放矢。

当然,还有很多线索,都预示林黛玉相思而死时,并不在贾宝玉身边,且已经离开了贾家远嫁他乡。而《题帕三绝》也影射了这段故事。

《题帕三绝》三首诗,是林黛玉对贾宝玉表白的回应。却写了自己感情的前世今生。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题帕三绝·一》说得是林黛玉的“此时”。贾宝玉被打后,黛玉一颗心系在贾宝玉身上,打在他身却痛在她“心”。为此流了很多眼泪,以至于眼睛都哭肿。

贾宝玉明白黛玉的感情,派晴雯送来两条手帕表明心意,正是白天说得“你放心”。可越是这样表白,对未来的未知,越让黛玉伤心。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题帕三绝·二》说得是林黛玉生情之后的心路历程,可说是“曾经”。

她每天没有心情做任何事,脑中、心中,眼中都被感情充满,感情盈溢换做眼泪抛洒,情不绝泪难断。

黛玉为情流泪,枕巾和衣袖已经拭不去她的情泪,只能任由泪水无尽长流。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题帕三绝哦·三》说得则是“未来”,也就是林黛玉死前的心路历程。

由于林黛玉远嫁,身边人、眼前景已经物是人非,挥之不去的是曾经的过往。但最终连记忆也开始混淆模糊时,唯有眼泪流得越发汹涌起来。

身边人不清楚她的心事为谁,也不明白她的眼泪为谁,虽然也像当初宝玉一样待她,只可惜并不是黛玉所求,自然眼泪不是为他流,竹子上也不会像湘妃洒泪成斑一般,留下情泪的斑痕!

《题帕三绝》写得就是宝黛爱情的“前世今生”全过程。从生发到终结,更交代了林黛玉客死异国他乡,泪尽他人面前。

这也契合贾探春如娇杏一般的人生。正是林黛玉之死,才让贾探春 “日边红杏倚云栽” ,得了侥幸升为王妃,受国王宠爱一生。

日是国王。红杏是探春。云则是黛玉。

当然,阅读总是用主观的思想去客观解读。黛玉远嫁,是君笺雅侃红楼根据原文线索背后的典故梳理,至于是不是,则见仁见智了。

不过,林黛玉因相思而死不会错,贾宝玉这两块旧手帕,成全了黛玉之情,却也要了她的命。

有意思的是这里林黛玉情思难眠泪长流,那边薛宝钗也哭了一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1、赏析: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爱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可是,“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2、他所爱的清净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3、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4、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

5、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夜宴,贾母和王夫人暗自斗法,一个指责袭人拿大,一个体谅袭人丧母,幸好凤姐从中周旋,这事得以平息。

袭人本是一个丫鬟,王夫人偏偏让她以准姨娘的荣贵身份回家奔丧,这无形中触发了宝玉的婚配问题。贾母和王夫人非常克制地挑明态度,所以荣国府的元宵夜宴比鸿门宴还惊心动魄。

席间,宝玉离开去解手。书中一个细节表明他已经长大,原文“宝玉便走过山石之后去站着撩衣,麝月、秋纹皆站住背过脸去,口内笑道:‘蹲下再解小衣,仔细风吹了肚子。’”

当宝玉重回酒席后,便要为众人斟酒,如同兄长贾珍、贾琏他们。长辈们都买这个面子,李婶、薛姨妈、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人都干了。贾母又命宝玉:“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她干了。”

结果,黛玉没喝,宝玉替她喝了;另外贾蓉之妻是丫头们斟的。

贾母嘱咐宝玉“不许乱斟”,暗示他已经长大,注意礼仪规矩。贾蓉之妻是他的侄儿媳妇,宝玉不能给她斟酒。黛玉、宝玉之间的小插曲,表明二人当众挑明关系:他俩是恋人。

接下来酒宴变得暴风骤雨。贾母怒批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王熙凤随机应变说“掰谎记”逗老祖宗开心;贾母讲笑话:小儿媳妇伶牙俐齿吃了猴儿尿,凤姐反唇相讥:有人提前点了大炮仗,偏偏抬炮仗的人是聋子,没听见。

这是荣国府的内部纷争。另外,宝、黛之事显然弄得薛宝钗非常尴尬,毕竟,薛家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宝二奶奶的位子。

后来,贾母和王夫人离开荣国府去守皇陵,宝钗趁机打压宝玉和黛玉,扳回面子。

宝玉生日,恰好宝琴、岫烟、平儿也生日。

薛蝌送了四色寿礼与宝玉,宝玉于是过去陪他吃面。两家皆治了寿酒,互相酬送,彼此同领。结果,宝钗却嘱咐弟弟:“家里的酒也不用送过那边去,这虚套竟可收了。你只请伙计们吃罢。我们和宝兄弟进去还要待人去呢。”

这样一来,贾家给足薛家面子,薛家却故意不给贾家面子。

宝玉的生日宴上,众人“射覆”行乐。宝钗故意覆了一个“宝”字,宝玉知道她指“通灵宝玉”,这恰好配她的金项圈,暗指“金玉之配”。宝玉只好说“钗”。众人起哄,曾经受教于颦儿的香菱机智地解围:“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此乡多宝玉’,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笑说他两个名字原来在唐诗上呢。”偏偏没有点破“金玉之说”,保住黛玉的尊严。

酒席之后,众人玩耍。袭人送来两杯茶,宝玉接过一杯,另一杯暗示宝二奶奶的身份。宝钗和黛玉恰好在一起,谁要得这杯茶呢?原文“袭人道:‘哪位渴了哪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里。”黛玉真心喜欢宝玉,所以毫不介意宝钗的挑衅,端起剩茶一饮而尽。

由此可见,黛玉看中的是宝玉这个人,宝钗看中的是宝二奶奶这个位子。

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爱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

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可是,“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他所爱的清净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扩展资料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

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他和历来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比较,体现着初步民主主义的色彩,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但由于宝玉毕竟还是个贵族阶级的公子哥儿,他对封建主义的背叛不可能是彻底的。

参考资料:

-贾宝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26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