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小的行星。常和太阳同时出没,中国古代称它为“辰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
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5791万千米(038 天文单位)公转周期:8770 天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
平均轨道速度: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0206
轨道倾角:70 度
行星半径:2440 千米(赤道)
质量(地球质量=1):00553
密度: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58653485 日
卫星数:无(至今未发现)
逃逸速度:43 km/s
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名称来源
在古罗马神话中Mercury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
探测历史
发现: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
八大行星
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
访问:至今仅有水手10号探测器于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访水星。它仅仅勘测了水星表面的45%(并且很不幸运,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以致于哈勃望远镜无法对它进行安全的摄像)。
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只有金星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小于1:1的天体,水星并不是。
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
近日点轨道
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它在轨道近日点所具有的围绕太阳的缓慢岁差现象,被称为“水星近日点轨道进动”。(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译注)
温差
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
大气表面地貌
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
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盆地,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
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
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
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
其他性质
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
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
通常通过双筒望远镜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观察到水星,但它总是十分靠近太阳,在曙暮光中难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寻找图表指出此时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灿烂”这个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细致的定制。
金星
英文名:Venus
八大行星之一,为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又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月球外最亮的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爱神。
基本参数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金星
公转周期:224701天
平均轨道速度:350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0007
轨道倾角:34 度
行星半径:6,0519千米(赤道)
直 径:12105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08150
密度:524 克/立方厘米
卫星数量:0
公转半径:108,208,930 km(072 天文单位)
表面面积:46亿平方千米
自转时间:24302天
逃逸速度:104 千米/秒
探测历史
发现: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晓。除了太阳外,它是最亮的一颗。
金星是一颗内层行星,从地球用望远镜观察它的话,会发现它有位相变化。伽利略对此现象的观察是赞成哥白尼的有关太阳系的太阳中心说的重要证据。
访问:第一艘访问金星的飞行器是1962年的水手2号。随后,它又陆续被其他飞行器:金星先锋号,苏联尊严7号、尊严9号访问。
自转
金星的自转非常不同寻常,一方面它很慢(金星日相当于243个地球日,比金星年稍长一些),另一方面它是倒转的。另外,金星自转周期又与它的轨道周期同步,这是不是共鸣效果或只是一个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大气及表面
金星的大气压力为90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洋深1千米处的压力),大气大多由二氧化碳组成,也有几层由硫酸组成的厚数千米的云层。这些云层挡住了我们对金星表面的观察,使得它看来非常模糊。这稠密的大气也产生了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上升400度,超过了740开(足以使铅条熔化)。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热,虽然金星比水星离太阳要远两倍。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几千米不到。
其他性质
金星有时被誉为地球的姐妹星,在有些方面它们非常相像:
-- 金星比地球略微小一些(95%的地球直径,80%的地球质量)。
-- 在相对年轻的表面都有一些环形山口。
-- 它们的密度与化学组成都十分类似。
由于这些相似点,有时认为在它厚厚的云层下面金星可能与地球非常相像,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但是不幸的是,许多有关金星的深层次研究表明,在许多方面金星与地球有本质的不同。
地球
英文: Earth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太阳系第五大行星。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由空间拍到的应具有合理的重要性;举例来说,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
基本参数
轨道半径: 149,600,000
千米 (离太阳100 天文单位)
赤道半径: 6,3781 千米
平均轨道速度: 2979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00167
轨道倾角:0°
质量: 59736e24 千克
赤道引力(地球=1) :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 112
自转周期(日) : 09973
卫星数: 1
公转周期(日): 3652422
黄赤交角(度) : 235
反照率: 030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卫星
地球的天然卫星是月球,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地球与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每世纪减缓了2毫秒。
了解更多请参考: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wlY6TPmKP5s2YM2bSj8BXvVDWmM1tQXYWntdUnK6t89pgFNwYU_i1xtb4ZoGtynZw3VA_lNYfM-gBAJ2eO9MK#3
根据wiki上面的资料,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巴比伦人创造了有记录的最早的星表(star catalogue) ,时间是大约是公元前1531-1155,名为“Three Star Each”
不过查询中文资料的话更多的记述认为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石申所著的《天文》八卷(后世称《石氏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其时间为公元前4世纪
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是自己老祖宗的杰出成就嘛
只不过准确地讲,《石氏星表》只能被称为最早的星表之一
比《石氏星表》稍晚但同样著名的还有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于公元前2世纪编制的星表
这种东西真的没有什么用,能记住全天21颗一等星已经足够了,而且其中的排名我也不能一一准确背出,但不影响在我的头脑中建立起普通天文学的框架。
上有全天前60亮星的列表,但是其中把变星也放在了其中(在最后面),仅供参考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7940htm
恒星的演化大体可分为如下阶段:一、主序是以前的阶段--恒星处于幼年时代二、主序是星阶段--恒星处于壮年期三、红巨星阶段--恒星处于中年期四、白矮星阶段--恒星处于老年期大多数恒星的一生,大体是这样度过的
我们首先来看恒星的一生:
恒星的诞生
在星际空间普遍存在着极其稀薄的物质,主要由气体和尘埃构成它们的温度约10~100K,密度约10-24~10-23g/cm3,相当于1cm3中有1~10个氢原子星际物质在空间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通常是成块地出现,形成弥漫的星云星云里3/4质量的物质是氢,处于电中性或电离态,其余约是氦以及极少数比氦更重的元素在星云的某些区域还存在气态化合物分子,如氢分子、一氧化碳分子等如果星云里包含的物质足够多,那么它在动力学上就是不稳定的在外界扰动的影响下,星云会向内收缩并分裂成较小的团块,经过多次的分裂和收缩,逐渐在团块中心形成了致密的核当核区的温度升高到氢核聚变反应可以进行时,一颗新恒星就诞生了'
主序星
恒星以内部氢核聚变为主要能源的发展阶段就是恒星的主序阶段处于主序阶段的恒星称为主序星主序阶段是恒星的青壮年期,恒星在这一阶段停留的时间占整个寿命的90%以上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向外膨胀和向内收缩的两种力大致平衡,恒星基本上不收缩也不膨胀恒星停留在主序阶段的时间随着质量的不同而相差很多质量越大,光度越大,能量消耗也越快,停留在主序阶段的时间就越短例如:质量等于太阳质量的15倍、5倍、1倍、02倍的恒星,处于主序阶段的时间分别为一千万年、七千万年、一百亿年和一万亿年
目前的太阳也是一颗主序星太阳现在的年龄为46亿多年,它的主序阶段已过去了约一半的时间,还要50亿年才会转到另一个演化阶段与其他恒星相比,太阳的质量、温度和光度都大概居中,是一颗相当典型的主序星主序星的很多性质可以从研究太阳得出,恒星研究的某些结果也可以用来了解太阳的某些性质
红巨星与红超巨星
当恒星中心区的氢消耗殆尽形成由氦构成的核球之后,氢聚变的热核反应就无法在中心区继续这时引力重压没有辐射压来平衡,星体中心区就要被压缩,温度会急剧上升中心氦核球温度升高后使紧贴它的那一层氢氦混合气体受热达到引发氢聚变的温度,热核反应重新开始如此氦球逐渐增大,氢燃烧层也跟着向外扩展,使星体外层物质受热膨胀起来向红巨星或红超巨星转化转化期间,氢燃烧层产生的能量可能比主序星时期还要多,但星体表面温度不仅不升高反而会下降其原因在于:外层膨胀后受到的内聚引力减小,即使温度降低,其膨胀压力仍然可抗衡或超过引力,此时星体半径和表面积增大的程度超过产能率的增长,因此总光度虽可能增长,表面温度却会下降质量高于4倍太阳质量的大恒星在氦核外重新引发氢聚变时,核外放出来的能量未明显增加,但半径却增大了好多倍,因此表面温度由几万开降到三、四千开,成为红超巨星质量低于4倍太阳质量的中小恒星进入红巨星阶段时表面温度下降,光度却急剧增加,这是因为它们外层膨胀所耗费的能量较少而产能较多
预计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将大约停留10亿年时间,光度将升高到今天的好几十倍到那时侯,地面的温度将升高到今天的两三倍,北温带夏季最高温度将接近100℃
大质量恒星的死亡
大质量恒星经过一系列核反应后,形成重元素在内、轻元素在外的洋葱状结构,其核心主要由铁核构成此后的核反应无法提供恒星的能源,铁核开始向内坍塌,而外层星体则被炸裂向外抛射爆发时光度可能突增到太阳光度的上百亿倍,甚至达到整个银河系的总光度,这种爆发叫做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后,恒星的外层解体为向外膨胀的星云,中心遗留一颗高密天体
金牛座里著名的蟹状星云就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超新星爆发的时间虽短不及1秒,瞬时温度却高达万亿K,其影响更是巨大超新星爆发对于星际物质的化学成分有关键影响,这些物质又是建造下一代恒星的原材料
超新星爆发时,爆发与坍塌同时进行,坍塌作用使核心处的物质压缩得更为密实理论分析证明,电子简并态不足以抗住大坍塌和大爆炸的异常高压,处在这么巨大压力下的物质,电子都被挤压到与质子结合成为中子简并态,密度达到10亿吨/立方厘米由这种物质构成的天体叫做中子星一颗与太阳质量相同的中子星半径只有大约10千米
从理论上推算,中子星也有质量上限,最大不能超过大约3倍太阳质量如果在超新星爆发后核心剩余物质还超过大约3倍太阳质量,中子简并态也抗不住所受的压力,只能继续坍缩下去最后这团物质收缩到很小的时候,在它附近的引力就大到足以使运动最快的光子也无法摆脱它的束缚因为光速是现知任何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连光子都无法摆脱的天体必然能束缚住任何物质,所以这个天体不可能向外界发出任何信息,而且外界对它探测所用的任何媒介包括光子在内,一贴近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它吸进去它本身不发光并吞下包括辐射在内的一切物质,就象一个漆黑的无底洞,所以这种特殊的天体就被称为黑洞黑洞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对黑洞的研究在当代天文学及物理学中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家发现,在木星和土星的表面散放出来的能量比它们所吸收的能量要多,这就意味着木星和土星也可以发光,只是它们发出的是远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而已
当然还需自己了解,如想知道得更详细的话请你看一下有关书籍!采纳我吧!^_^^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