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美学的语言评论莫奈的池塘 以及其艺术追求

用艺术美学的语言评论莫奈的池塘 以及其艺术追求,第1张

  莫奈在晚年的一件最重要的作品是连作《睡莲》。1890年11月,莫奈的经济状况开始大为好转,他把所租的房子连同院子一起买了下来。1892年,他还建造了一个温室栽花;1893年2月,又买下了一块离住宅不远的地基,目的是想把吉维尼村附近的埃普特河水引进他院子里的一个人工修建的池塘。这样,形成了一座"水上花园"。这个计划起初因河水问题而受到当地人的反对。莫奈费尽了周折,才如愿以偿。后来,他又在池塘中架设一座日本式小桥,池塘的周围种植垂柳和多种花卉;在池塘里则繁殖了睡莲。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

  此后27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 1900年底,莫奈在丢朗-吕厄的画廊里初次展出他的《睡莲》连作,共13幅,年代标着从1899到1900年。画上的睡莲隐隐现现,浮在水面延绵不绝。那座日本式拱桥在他的画上已被覆盖着索藤;池岸的背景是一片翠绿。《池塘·睡莲》这一标题在九幅画上重复出现,看来有些单调,可是在每幅画上,形象却别有一番情趣。这里的一幅(99×93厘米)便是其中之一。1901年春,莫奈又买下水池南面沿河岸的一块土地。此时莫奈已是吉维尼的知名人物了,市政当局当然会欣然同意的。他的画誉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法兰西学院给他留了一席荣誉位置,但他都不予理睬。在莫奈看来,如果对绘画的爱不能高于一切,就成不了画家。从1904年起,他画的池塘已不见那座日本式拱桥了,池内的睡莲也更加简练,整个画面只露出一点点池岸。有的画面连天空也不见了,但他把水画得很深沉。

  1909年5月,巴黎的公众又一次在丢朗-吕厄的画廊里看到他的48幅《睡莲》水景连作,人人为之拍手叫绝。1911年5月,一次非同小可的打击袭来,莫奈的第二个妻子爱丽丝死了;紧接着,在1912年7月,医生确诊他的右眼患有退化性白内障。从此,莫奈开始了他那悲剧性的生命斗争时期:他想以最大的毅力来画完《睡莲》,与即将到来的失明威胁相抗衡。他开始一连几个小时呆坐在这幢宁静的水上花园里,观察水面。1914年,他又计划在住所的东北角建造第三个画室,以便在那里架起高183厘米长366厘米的巨大画布。施工沿着池边进行,一直继续到1915年8月。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在离他的池塘仅40英里的地方弥漫着,75岁的莫奈也全然不顾。这些巨大的画幅整整花去他12个年头。不过,这次他不再把画面分割成单幅,而让它构成一个连续体。当宏大的《睡莲》连作安装在巴黎奥朗热利博物馆一间圆形厅内四壁时,无边无际的池水与莲叶在富有装饰情趣的环形油画中展现出来,环绕在观众的周围,使人顿生一种奇幻感。

  1926年12月5日正午,莫奈在吉维尼自己的寓所去世,享年84岁。临终前,他嘱咐把他的《睡莲》连作赠送给国家。由于《睡莲》油画环形连作的独特与宏伟,当它被安装在奥朗热利的椭圆形博物馆内时,人们把它称作"印象派的西斯庭教堂"。 作于1899年的这幅《池塘·睡莲》约有99×93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画廊;而那一幅《朝》,作为环形《睡莲》壁画的一个局部,现仍在巴黎的奥朗热利博物馆(Galeriedel’orangerie)的椭圆厅里。

  2019版**《小妇人》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而非“最佳改编剧本”,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好的影视改编并非对于原著小说的全盘接受,而是在致敬经典与“观照现实和当下”中实现权衡,这一点19版各有得失(另文详谈)。

  提到19版**的服装设计师杰奎琳·杜兰(Jacqueline Durran),她并非第一次为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设计服装。《小妇人》之前,还有2005版《傲慢与偏见》和2012版《安娜卡列尼娜》。

  2019版《小妇人》的服装设计参考了19世纪的照片,19世纪美国著名风景画画家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1836-1910)的作品,法国印象派以及拉斐尔前派的画作。代表过去的暖色调和代表现实的冷色调里,人物的服装有很大不同。

  乔前期的服装以红色居多,与其火热的内心相连:热情,热心,性格急躁。红色的斗篷上衣多次出现在冬日的户外活动中,红裙子则出现在与劳里正式结识的舞会和看剧时。

  以红色代表早期的乔,在1949和1994版**中便已体现,与劳里正式相识的舞会上,乔都是穿着一件红色裙子。

  其中1949版**中带领的裙子更符合小说中乔的服装:“Jo in maroon, with a stiff, gentlemanly linen collar”这个男性化的领子使乔的服装有别于传统女性的着装,也体现她不甘于传统家庭领域对于女性的束缚,渴望自由和有一番作为。

  回到2019版**,冬日过后,乔的衣服也以浅色,暖色调居多。 较之其他姐妹服装的颜色和花式,乔的衣服更加简单和随性,符合其不拘小节、自由的天性。较之蕾丝和花边,乔更多的装饰来自于花朵和男性化的领结。

  影版中乔的服装也受到温斯洛·霍默的作品影响(后文继续谈其对**风格的影响)。除了19世纪美国风景画画家这一熟知定义外,温斯洛霍默同样来自波士顿,“其画风常与梭罗、梅尔维尔和惠特曼等文学大师相提并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提到的文学大师也与《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一家有着密切联系,都属于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重要作家,特别是梭罗更是奥尔科特一家在康科德的著名邻居,曾经做过路易莎的老师。

  “劳伦斯营地”中乔的这套衣服便受到霍默作品的影响。

  马奇太太去华盛顿医院照顾马奇先生前,不愿向马奇婶婆借钱的乔卖掉了自己的头发,影版中乔的帽子的灵感来源便是霍默的《野地的花》(“The Flowers of the Field”)。

  劳里向乔表白时,乔穿的这个**外套则受到霍默的《穿过牧草地》(“Crossing the Pasture”)

  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提到服装改革,但从乔的着装中可见一斑,无论前文中后背有烧痕的裙子,还是“劳伦斯营地”中的划船服(boating suit)和一顶随意的大草帽,乔并不在意外界的眼光,而是更看重实用性和自身舒适。在我们的阅读体验中,伊丽莎白班纳特会束腰,简爱会束腰,但乔马奇不会。事实上作者奥尔科特多次反对束腰等对女性身体的束缚,积极推动女性服装改革。影版中,乔与姐妹走在一起,她是唯一没有束腰的。

  乔后期的衣服(以去纽约的寄宿公寓当家庭老师为分界线)则以深蓝、黑为主,多是衬衫和西服之类。

  深色调和外套突显乔愈发成熟、干练的气质,她走出家庭和康科德的小圈子,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她当时能从事的也不过是在寄宿公寓当家庭教师和通过写迎合当时读者市场的煽情小说赚取远低于男性作者的稿酬。

  但于乔而言,这些稿酬使其承担家庭的开支,分担家庭的责任,享受作为bread-winner的成就感。同时,小说中这段被其誉为“杰克与豆茎”式的煽情小说创作,也使乔告别昔日单纯的认知和经历,经历了道德与金钱的挣扎。

  同时服饰颜色也与人物的心境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经历贝思去世,艾米与劳里订婚后,悲伤与孤独使乔逐渐放弃曾经old maid writer的理想,开始憧憬家人、朋友之外的感情与温暖。

  乔就女主人公的结局与编辑产生争执,这段改编基于作者奥尔科特的经历。奥尔科特希望乔像自己一样保持单身,出版商则认为“女性不结婚,在当时没有市场。”但奥尔科特不愿屈从于读者意愿,“让乔与劳里结婚”,于是便做出了妥协,“给乔安排了一个有趣的配对”——即小说后期出现的巴尔教授。

  19版乔早期与劳里的马甲像是情侣款式,值得注意的是,乔开玩笑向劳里求婚时,劳里穿的**马甲,与之后劳里向乔求婚时,乔外套里面穿的马甲一样。杜兰表示通过这一细节体现乔与劳里之间的默契。

  后期乔则与巴尔教授在服装上呈现相似的喜好,即衬衫,黑色马甲以及黑色外套。从劳里到巴尔教授,从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灵魂伴侣的最后契合。

  小说中乔最后继承了婶婆留给她的桃园,与巴尔教授结了婚,办了一所家庭式学校,并生了两个儿子罗布(Rob)和特迪(Teddy),他们的故事一直延续到《小男人》和《乔的男孩们》中。但在19版中,乔与巴尔教授的关系则改为开放式,“雨中定情”变为乔受编辑要求写的大团圆结局。

  除了乔之外,其他三个姐妹的服装也与自身性格相关。梅格是贤妻良母型的女孩,其服装以结婚前后为界,多是温柔色调的。

  **中省略,但小说中梅格十分看重的,便是手套,“a tender point with her”(Alcott 28)。特别是在社交场合,“手套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它你无法跳舞”(27)。

  梅格作为家中长姐,美丽优雅得体,最先出席社交,最先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诱惑和虚伪。未去莫法特家前,梅格厌恶和渴望摆脱贫穷,艳羡上流社会的奢靡享受;而这番名利场的经历,则为梅格的转变和之后的婚姻选择打下重要基础。

  出席莫法特家舞会的梅格被莫法特家的**Belle打扮成华丽,但失去自我的洋娃娃Daisy。

  劳伦斯营地,是小说中梅格和约翰布鲁克感情发展的重要阶段,影版给予二人交谈甚欢的镜头。

  梅格婚礼上,梅格及其妹妹们头戴花环的造型让人想到拉斐尔前派的绘画作品。这场美术改革运动兴起于1848年,以英国画家亨特、罗塞蒂和米莱斯为代表。

  梅格与约翰的婚事曾遭到马奇婶婆(小说中改为马奇姑姑)的反对,梅格没有像婶婆期望的那样,嫁个有钱人,帮助改善全家人的经济状况,而是认清真心,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选择了贫穷但正直善良的约翰。

  梅格婚后的日常服装中,依然可见拉斐尔前派的影响,如亨特的《范妮的画像》。盘起的头发,披肩,以及服饰上的花纹、刺绣增添了梅格作为成熟妇人的韵味。

  婚后的梅格依然摆脱不了贫困的苦恼,也会出于虚荣心和在有钱朋友面前的自尊心,而买下家里难以负担的昂贵衣料。

  但她最终认清和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体恤丈夫和家庭。小说中梅格买布料发生在婚后不久,影版则改为有孩子之后,对丈夫的感情,家庭责任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使其克服了虚荣心,明白了什么最为珍贵。

  **时长的限制未过多展开梅格与约翰的婚后生活,小说中则有几章描述梅格如何变为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她和约翰在金钱,家庭职责和育儿上亦产生矛盾与冲突,但他们最终依旧相濡以沫,幸福生活在一起。

  贝思的前期服装以棕色和紫色为主,且多娃娃领,偏甜美和家居,与其温柔恬静,善良童真,内向害羞的性格特征相连。较之其他姐妹外出工作学习,贝思在家自学和承担家务。她最具有母性精神,即便对于残破不缺的娃娃,养的鹦鹉和猫,都付出极大的爱与耐心。

  与乔一样,影版中贝思早期的服装也受到霍默的影响,特别是《正餐号角》(“The Dinner Horn”)。

  贝思后期的衣服则以暗色调为主,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死亡。她因帮助贫穷的德国移民赫梅尔一家而不幸染猩红热,几年后去世。

  小说中贝思对乔的临终嘱托是:“替代我的位置,乔,当我走后成为父母的一切。他们将依靠你,不要让他们失望。如果独自承担很难的话,记住我不会忘记你。你这样做,将比写了许多很棒的书或是环游世界更幸福;因为爱是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唯一可以带走的,也使得我们的离开更容易。”(327)小说中,乔回归家庭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贝思的影响。像有研究中提到的:“贝思死后,原来的乔也死了,剩下的只有约瑟芬。”

  **中贝思则希望于乔不要放弃写作理想,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家。

  艾米的服装则以去欧洲前后为分界。具有艺术才能的她从小讲究穿着举止,小说中12岁的她便对颜色搭配十分敏感,不愿穿亲戚给她的,质量好但颜色不搭配的衣服:“艾米的艺术眼光受到了很大折磨,特别是这个冬天,她上学穿的裙子是沉闷的紫色,上面有**的点,没有装饰。”(Alcott 40)

  影版中艾米上学时穿的衣服颜色沉闷,象征当时女校压抑的环境对其天性的束缚。而离开体罚自己的学校后,艾米的衣服光鲜了许多,多是象征着青春活力和少女气息的粉色和天蓝色。

  值得注意的是,艾米在马奇婶婆(**中为姑姑)家的衣服则与其在家很不相同。中规中矩的格子连衣裙,做着婶婆眼中规矩得体的女孩。马奇婶婆后期青睐艾米,胜于之前工作多年的乔,在于艾米对其的顺从。艾米与乔最大的不同在于乔追求自由,自诩为“改革派”,艾米则十分看重规则,认为“必须迎合现世规则,否则便会受到惩罚。”最终马奇婶婆选择了艾米陪同自己去欧洲。

  到欧洲后的艾米在婶婆的资助下,服装有了很大的提升,既有着自身的艺术品位,又颇具名媛风范。不同于乔没有束腰的服装,艾米在欧洲的服饰都有束腰。

  艾米在欧洲从事的绘画亦是印象派艺术,影版中艾米的着装则受到莫奈的作品,诸如《草地上的午餐》、《花园里的女人们》的影响。

  艾米到欧洲后很快放弃了绘画理想,转而希望嫁一个有钱人,发挥自己的社交才能,并以此为目标。久别重逢的新印象,异国他乡的互相取暖使得艾米与劳里逐渐走在一起。影版改为艾米从小暗恋劳里,最终劳里选择了爱自己的艾米而不是乔。

  艾米也如愿实现了自己的爱情和贵妇人理想,实现了经济地位的提升。在欧洲以及婚后艾米的服装以蓝色为主,无论是日常还是外出。艾米戴的帽子,则让人想起《追忆似水年华》中马赛尔回忆的“那些低得就像花环的小巧女帽”。

  除了服装设计参考和借鉴了19世纪大量绘画作品外,导演格雷塔葛韦格(Greta Gerwig)拍摄亦如此。霍默有许多女性人物与窗户的作品,影版拍摄人物时,亦常以窗户取景。窗户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局限于家庭中的女性渴望自由和摆脱束缚。

  除此之外,霍默的“海景”系列对**产生重要影响,体现在对小说中“劳伦斯营地”(“Camp Laurence”)和“贝思的心事”(“Beth's Secret”)这两章的处理上。

  小说中《劳伦斯营地》一章是在劳里家对岸的长草地(Longmeadow)中:“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绿地,中间有三棵枝叶繁茂的橡树,和一片可用作球场的草坪。”(Alcott 104)**则将其改至海滩。

  原小说中提到的划船、少男少女们一起打槌球等场景虽在影版中被省略,但与奥尔科特同时期霍默的作品中有许多这种主题的画,便于我们了解小说中的场景。

  19版**里暖色调的回忆和冷色调的现实交叉进行,打破原小说的叙事顺序,进行重新的编排。“劳伦斯营地”之后,**衔接的是“贝思的心事”这一章(小说中这两章分别是第十二章和第三十六章)。乔带病重的贝思去海边疗养,此时贝思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乔,这就像潮水一样,当它来的时候,它慢慢地,但却无法被阻止。”(Alcott 294)

  影片结尾,马奇太太生日,一大家人集聚乔创办的梅园学校,画面再次变为暖色调。像原小说中虽不乏“阴影”与“必然落下的雨”,终落幕于对爱的歌颂,对于美好生活的感恩与希望。已经嫁作人妇(**里将其改为迎合编辑的结局)的乔的服装颜色变得柔和起来,不再是少女时期的火红,也不再是深蓝与黑色的成熟,而增添了几分女人和母亲的温柔,实现了从假小子—乔到巴尔妈妈—约瑟芬的转变。乔的服饰依旧不是传统女性的束腰和裙摆,而更加简单轻便,带有自身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将内容庞杂的小说浓缩在2个小时的时间里,是一次筛选,也是一次再创作。

  如果说小说用文字勾勒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则通过人物服装,镜头语言(光线、色彩、构图,镜头运用等)为我们勾勒了一个视觉化的呈现——那个美国19世纪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小镇平凡但温馨的一家,那四个个性鲜明,沿着各自的“天路历程”寻找人生价值和爱与温暖的女孩。

  影视改编永远无法替代对原小说的阅读和分析,不同时期的改编在遵循原文主旨的前提下,也融入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审美和价值标准。试图还原小说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也试图接近当下,引起更多的共鸣。

 

**调。莫奈的《向日葵》系列画作以**调为主色调,所以**系的油画框会比较搭配。可以选择浅**、柔和的**或者暖**调的油画框,这样可以与画作形成一种和谐的色彩搭配,同时也能够突出画作的主题和氛围。

印象派: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塞尚、高更和凡·高(“后印象主义”三剑客)

现代美术派别有印象派,印象后派,象征派,野兽派,纳比派,立体派,抽象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未来派、表现派、波普艺术等。又有说,美术史上根本不存在抽象派这一派别。所谓的抽象派只不过是老百姓的一个笼统的叫法,所谓的抽象派可分为立体主义画派(毕加索)、热抽象(康定斯基)、冷抽象(蒙德里安)等等派别和画家(画家并不是都属以什么画派,有些画派只不过是后世的美术史学家为了便于归纳而定的,比如巴比松画派是因为有一些画家住在巴黎郊区风丹白露森林中的巴比松村而得名)。

印象派是因为莫奈在绘画沙龙中展出的《日出印象》,因为大众的不理解故而给同时展出的一些风格相近的画家送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名字,其他人还有马奈、毕沙罗、德加、雷诺阿(修拉属于新印象派,同莫奈等人的牙印象派是不同的)。

野兽派也是由于百姓的不理解而得到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名字,1905年,马蒂斯与伏拉明柯、德兰、鲁奥等参加巴黎秋季沙龙油画展览,由于批评家路易·赫克塞尔发现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勒的雕塑置于马蒂斯所创作的粗野色彩的油画之中,惊呼“多纳泰勒陷于野兽之中”,野兽派因而得名。

印象派: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超过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正是在这一方面,他们与此前的欧洲画家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他们的作品刚出现时受到已经习惯于古典绘画形式的观众非难,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遭到批评,从此以后,“印象派”和“印象主义”就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称呼像莫奈这样一批艺术家们的作品。

野兽派:

1905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龙画展上,一群青年画家展出了他们风格奔放随意而无拘无束的作品,被一位评论家贬斥为"野兽派"。这便诞生了现代美术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画派。

野兽派的画家们没有正式宣言,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只在强调主观自由发挥,强调形的表现力上是一致的。

马蒂斯(1869-1954年)是野兽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但"野兽派"时期只不过是马蒂斯艺术生涯中的一个短暂时期,马蒂斯的独特风格则主要是他在"野兽派"时期之后渐渐形成的。马蒂斯认为艺术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照原样摹写,一种是艺术地表现。他主张后者。他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我无法区别我对生活具有的感情和我表现感情的方法。"马蒂斯一生都在做着实验性探索,在色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他向东方艺术吸取了许多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在学习东方艺术的过程中,他从原来追求动感、表现强烈、无拘无束的观点,渐渐发展成追求一种平衡、纯洁和宁静感。他后来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说:我的作品"好象一种抚慰,象一种稳定剂,或者象一把合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劳,"马蒂斯认为无论是和谐的色彩或不和谐的色彩,都能产生动人的效果,他还认为,色彩的选择应以观察、感觉和各种经验为根本, "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野兽派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松散的美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共同遵守的明确目标。没有发表过宣言和理论主张。野兽主义这个名称是偶然产生的。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他们是H马蒂斯、A德兰、A马尔凯、H芒金、Mde弗拉曼克、G鲁奥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间,有一件展品比较写实,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塑家多纳太罗的作品。批评家L沃塞列斯在描述该展品时,用了”在一群野兽中间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样一句话,把马蒂斯等年轻画家的画比作野兽,故名。35岁的马蒂斯被这群风格并不相同的年轻画家拥戴为领袖。参加野兽派活动的还有C卡穆安。勒阿弗尔市的两位画家O弗里兹、R迪菲和后来成为立体派主将的G布拉克、L瓦尔塔和荷兰籍的Kvan童根,也参加过野兽主义画家的展览会。

野兽主义是西方20世纪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他们继续着后印象主义V凡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有人把野兽派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祗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序束缚的阶段。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汇。 野兽主义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祗有二三年。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收"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队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鸟有。"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968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2
下一篇2024-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