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的区域方言

徐淮的区域方言,第1张

徐淮方言是江苏北部徐州、宿迁一带以及安徽淮北一带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徐淮片。分布在今江苏省徐州 徐淮地区

市区、铜山县、丰县、沛县、邳州市、睢宁县、宿迁市、新沂市(沂河以西)、安徽省淮北市区、砀山县、萧县等地区,取徐州、淮北之意。中原官话在语音上与普通话颇为接近,大部分操中原官话的人可以与说普通话的人自由通话。在语音上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知照组字与精组字的分合。简单说来也就是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区别与否,以及区别方式。中原官话中存在三种模式。a知照组读舌尖后音(即卷舌音),精组读舌尖前音(即平舌音)。郑州、开封等地即属此类。b合口字读舌尖后音;开口字中,止摄知组(如知、池)读舌尖后音,照组(如纸、翅)读舌尖前音;除止摄外,知组三等字(如张、场)、章组(如周、手)读舌尖后音,知组二等字(如罩、茶)、庄组(如查、沙)、精组读舌尖前音。洛阳、徐州等地属于此类。c知照组、精组字均读舌尖前音。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其他一些零星区域属于此类。

徐州话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徐淮片,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所管辖地域也就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这种地域的划分,造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方言的共通。

徐州话主要通行于徐州主城区,及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淮北市、枣庄市等地(各地之间有较小的差异)。使用人数在一千万人以上。徐州方言发源徐州本土,受到华北方言的影响。

徐州到蚌埠两地方言被称为徐-蚌方言,并且提出徐埠方言是普通话的发源地。有人还提出普通话是徐埠方言的北方化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也许历史上是这样,但现今主流趋势还是普通话对各地地方话包括徐州方言的同化。姑且不论这看法的对错,由此观之,徐州一带方言确实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可另作一类。

扩展资料

徐州方言在其发展中也受到外来方言的影响,例如隋朝从山西老鹳窝有大批的移民到徐州北的沛县一带,因此这里的方言也受到山西方言的影响。沛县在徐州以北80公里,沛县的方言与徐州方言在词汇上语音上有许多差别,原因就和大批的山西移民有关。

徐州话第四声与普通话完全一样,基本遵循如下规则:四声和普通话一样,三声变二声,二声变一声,一声需要降一个声调(和第三声比较像,暂用0声来表示,如“张”,在徐州话的读音,和在天津话的读音很相似),以上是基本规律,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字不太遵循这个规律。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瞬间暴露了题主不是河南人,也让我瞬间联想起了在地域黑眼里,河南周圈出现了负面新闻都会被归纳为河南,因为他们根本分不清方言的具体归属地。

我讲这几句话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乐意,但是事实如此。许多连省门都没迈过的人,为了跟风黑,便凭自己短浅的认知就用口音“精准”的划分区域。

不好意思我可能有点跑题了,接下来言归正传。

地理知识稍强点的人都知道,河南安阳与河北山西交界,既然交界,那么口音肯定几近相同,尤其是在三省边界线上的人民,估计他们自己也分不清自己讲的是河南话,还是山西话,亦或者是河北话。

我本人是河南夏邑边界线上的,和安徽砀山搭界,有些时候我听了河南别的地区的方言,我甚至觉得自己讲的是安徽话,不过还好官方有详细划分,徐淮片区的方言也属于中原官话,而我们这个地方恰巧属于徐淮片区。徐州不是河南的,淮北也不是河南的,可是我们口音几乎一致。

所以说交界线上不存在“省方言”,只有片区方言。

首先说明一点,我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南安阳人,为什么安阳方言属于山西话,我来谈谈我的观点:安阳作为一个地级市,在区域划分上经历过很大的变动。滑县和内黄县两县都属于标准的河南话,而安阳县和汤阴县还有城区的方言都属于比较明显的,但林州市和安阳市的方言就属于山西方言,而也有差异,因为林州受山西话的影响大而倾向于山西话,所以,并不是安阳市地区都是说的安阳话。

晋语:比较说新乡,邯郸,磁县,漳河两岸[安阳市西属于晋语,而河南话属于中原官话,典型是以郑州话为代表,这两种话存在很大差异,无论用词还是声调,因为这一点在安阳城区使用安阳话和中原官话的增多而冲淡。

春秋时期,安阳先属卫国,继而属晋国;战国时期,安阳属魏国,后属赵国。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有学者观察今晋语的区域早在公元前325年到前295年在赵武灵王手中已经初定规模。战国中晚期的赵国,尤其是赵武灵王执政期间,赵国的地理边疆与今晋语区大体相当。此外,韩的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在晋语区中,所以说今天的晋语区的基础是韩赵两国的疆土。经过两千多年的 历史 变迁,这样的格局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历代所发生的局部性的变化,不仅使这种格局越来越符合今晋语区的划分,而且使晋语各次方言区的分片,也与 历史 上的行政区划基本上符合。

晋语的真正前身是“赵、魏之西北方言”,由于魏国曾与赵国交换土地,故而魏国西北部除晋南地区被秦国占领,其余地区后来均属赵国,因此今日晋语区的大部分地区同战国时的赵国领地相吻合。

今日晋语地图

晋语的使用人口为6305万(2007年),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五省区。具体数字如下:

一、山西省2510余万。

二、陕西省北部地区约有450万。

三、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以及毗邻山西省地区各有1000万左右。

四、内蒙古自治区(前绥远省部分)约有1170万(包括以晋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蒙古族,数目不足百万)。

五、河北省西北部的前察哈尔省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太仆寺旗)约430万。

首先说一下,安阳方言和河南大部分地区完全不同。虽然地属河南,但是语言却属于晋语系邯新小区,济获小片。安阳市,包括周边的淇县,鹤壁,安阳县,林州,汤阴。都是同类方言。而在用词和语调上,林州更靠近山西,所以晋语味更浓。其实属于晋语和官话过渡区域。这些方言的形成是 历史 和地域分不开的。由于平面地区多战乱,所以,从明洪武移民开始,这些地区多山西移民。本人焦作的,和安阳,济源,新乡大部同属济获小片。用词和声调大同小异。和官话差别大。本人去郑州,那边人就说我山西的。到了晋城,一开口,人家说我们河南的。呵呵。

我先给你说下我的家乡话,我是太原的,我用我们方言给你说一下。你这后生干甚咧?(后生指小伙子)我去坐水(我去烧水)隔牢牢(墙角) 安阳方言 麻烫(油条)毛四(厕所)我感觉不一样,楼主是觉得跟山西话一样?山西话多种多样 有长治话 临县话 有的我也听不懂,每个地方都有文化,如果想学太原话,可以教你。

安阳方言同山西话相差甚远。山西方言太多了,可以说是中国最多之一。安阳市离山西最近的是林州市,林州与山西平顺搭界,两则语言就不一样。只不过林州地少人多缺水,以前到山西讨生活的人很多。像平顺潞城长治等,长治县就有一个林移村,但他们自己人说林州话,和当地人还是说的当地话。

准确说是晋语,是北方唯一非官话的方言,晋语因保留入声与北方官话差别很大,晋语体系内部分好多片区,较为复杂。山西全境属于晋语区,且各片区差别很大,河北,内蒙,河南,陕北一些地区都包括其中,因为这些地方是古晋国所在地,属晋国古韵。晋语外地人基本听不懂,与官话差别极大所以成为晋语,南方这种情况比较多,如粤语,闽南语,吴侬软语等。

晋语保留大量古韵,古语,留存至今很不易应该多加保护,中国的方言是个复杂的体系,十分珍贵希望能永存!

我是河南濮阳人,北靠河北大名,东连山东莘县属三个省交界地段,因此我们的话家乡话都没有明确的归属。安阳市西邻山西,北靠河北,自然也属于边界线上的人,因此说的话有几份象山西话并不奇怪。这里我想说的是语言的差别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是行政管辖区域经济,政治,交通’教育的封闭行为,远到古代的诸侯国的分管,近到自治区,特区的自治,都是阻碍语言一致的因素。二是民族部落的蔬散有关,人口越集中的地方,差异越小,反之差异越大。三是经济和交通越便利的地方,语言差别小,否则亦然。

我是地地道道的安阳人。应该说,安阳话很独特,西面的林州比较接近山西话,安阳县靠北比较多接近河北邯郸话,东边内黄和南边滑县汤阴,比较接近河南话。总的来说,和山西话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不存在山西话的概念。

安阳是晋语邯新片,与新乡焦作济源濮阳及河北邯郸等地同属一片。

晋语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以及周边的内蒙古中西部,陕北,河北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区,不是山西专属,并且内部差异很大。

安庆话应属皖中江淮官话

淮北话应属皖北中原官话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县市。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之一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

1、皖北中原官话:阜宿方言。

分布在淮河以北和沿淮南岸的一部分市县,淮河以北只有怀远属江淮官话区,其他县市都属中原官话区。它们是:砀山、萧县、亳州市、涡阳、界首市、太和、利辛、蒙城、临泉、阜阳(颍东、颍泉、颍州)、阜南、颍上、淮北市、濉溪、宿县、宿州市、灵璧、金寨城关及北部、霍邱、凤台、寿县、蚌埠市、固镇、凤阳、五河、泗县(县东部除外)。

2、皖中江淮官话

主要分布在安徽的中部。淮北的怀远,沿江南岸的城市,以及皖南少数县市的城区,都属于这个方言区。它通行于怀远(城区)、淮南市、长丰、定远、嘉山、天长、来安、滁州市、全椒、肥东、合肥市、肥西、六安市、霍山、舒城、巢湖、含山、和县、无为、庐江、桐城、枞阳、安庆市、马鞍市、当涂、芜湖市、繁昌(荻港镇)、铜陵(市区)、铜陵县(安平、董店、大通)、池州市、东至(大渡口、姜坝)、南陵(城区)、青阳、广德(城区)、郎溪(城区)、宣州市(市区)、芜湖县(湾址)、泾县(童疃)、旌德(蔡家桥)等地。

这些地区的江淮话统属于江淮官话的洪(泽湖)巢(湖)片方言。

3、皖西赣语:潜怀方言。

通行于岳西、太湖、潜山、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等地的话。它们统属于赣语中的怀(宁)彭(泽)片方言。

4、皖南宣州吴语:铜太方言。

在五十年代方言普查时定名为铜太方言。“铜太方言”的名称是取铜陵、太平两个县名的首字确定的。八十年代后期国家为了绘制汉语方言地图,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的同志来皖南调查方言时,根据这些地方古时属宣州或宣城郡,所以改称“宣州吴语”。它隶属于现代吴语的宣州片。《安徽省方言志》参照地理、历史和方言类别,定名为“皖南宣州吴语”。

分布在长江以南,黄山以北古为宣州或宣城郡所辖的地区。即:太平、石台、泾县、铜陵、繁昌、芜湖县,以及宁国、南陵、宣城、当涂、青阳、贵池等。其中太平、泾县、石台、铜陵、繁昌、芜湖县、南陵等县市以通行吴语为主,青阳、当涂、宣城、宁国、贵池等市县吴语的通行面则比较小。

皖南除了宣州吴语之外,在郎溪、广德还流行另一种吴语。它们大都是散在各地的本县土著居民保存下来的吴语。例如:郎溪县北部的定埠、梅渚、岗南、凌笪等乡,西北部建平、东夏、下湖、幸福等乡,广德县北部下米乡、西部芦村乡、东亭乡的一些乡村。这些种吴语与江浙地区的太湖片吴语基本一致,故应属吴语的“太湖片”。

5、皖南徽语

“徽语”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它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旧徽州府(包括今属江西的婺源县),浙江省旧严州府(包括今淳安、建德两县)和江西省旧饶州府(德兴县、浮梁县)等地的方言。此处所说的“皖南徽语”,是通行于皖南歙县、绩溪、旌德、屯溪市、休宁、黟县、祁门、宁国(限于南部洪门乡等地)、东至(限于东南郎木塔一带)、石台等市县的话。

6、皖南客籍话

历史上的皖南话,应该是以吴语和徽语为主的。它们大体上是以黄山山脉为界的。黄山山脉以南和以西大概是徽语的主要通行地区。黄山山脉以北和以东地区大概是吴语为主的范围。

皖南客籍话的种类,现按其语言势力的大小分别排列如下:(1)湖北话(属“西南官话”);(2)河南话(属“中原客话”);(3)江北话(主要属江淮官话);(4)湖南话(属湘语);(5)闽语;(6)客家话;(7)畲话(接近“客家话”)

中国的方言有很多,而每个方言又分片,比如河南商丘用的是“中原官话-商阜片-商丘话”而每个片的读音又有可能不一样,所以有一些地方音调与河南话有些相似。

在唐朝武则天时期,首都就是河南洛阳,所以导致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与河南话相似的音调。如果不将方言划分细一点的话,安徽用的就不是徽州语,而是中原官话,还有,安徽属于中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很不好说安徽人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安徽以北的人,可以称为北方,安徽以南的地区,可以称为南方人,属于,安徽属于一个南北交杂地,既有南方方言,也有北方方言。

江苏地跨长江、淮河,地域文化和方言文化有明显差别。江苏省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官话区、吴语区、中原官话区。江淮官话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吴语区分为太湖片和宣州片,太湖片细分为苏沪嘉小片和毗陵小片。中原官话区又分徐州片、赣榆片。

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南京、镇江、连云港大部,方言属于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在中国分布于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湖北局地、河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等地,江淮官话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其中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之间。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占绝大多数。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语音,现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整个江淮官话的代表语音。江淮“官话”保留了其他“官话’里面都已经消亡的“入声”音,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

你说的应该是砀山吧。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属于宿州市管辖,素有“世界梨都”美誉。县境地处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38′,是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徐州市84公里,[1] 西接古都商丘市72公里,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黄河故道横卧其间。大京九、京沪铁路、连霍高速、105、206国道紧邻左右。郑徐客运专线、济祁高速十字交汇贯穿全境,构成了砀山新的交通格局。全县辖13个镇,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砀山县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西甜瓜之乡",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1] ,是国务院公布的对外开放县,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首批平安县”。2007年初,砀山县被列为安徽省直管县试点,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事业管理权限。

中文名称

砀山县

外文名称

Dangshan/Tangshan

别 名

中国梨都,世界果林公园,武术之乡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 安徽 宿州

下辖地区

砀城镇、李庄镇、经济开发区等镇区

政府驻地

砀山县政务新区

电话区号

(+86)0557

邮政区码

235300

地理位置

34°16′39′N 116°29′38′E

面 积

1193平方公里

人 口

1004623(2013年户籍人口)

方 言

中原官话徐淮片,砀山方言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

梨树王风景区、碧青庄园、突山文化风景区、天鹅洲、文家河景观带

机 场

徐州观音机场

火车站

砀山站,砀山高铁南站(在建)

车牌代码

皖L

地方特产

砀山梨,王屯西瓜,罐头,梨膏等

现任领导

县委书记:朱学亮 县长:王广敏

市 花

梨花、紫藤萝(葛花)

县 歌

《梨花海》

历史名人

朱温、刘墉

现代名人

邵雪民、尉天池、谢鸿光、丁亚

身份证区号

34222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714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