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担挑、连襟、连桥’的意思是什么?

‘一担挑、连襟、连桥’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一担挑”、“连襟”、“连桥”三个词语意思相同,均指姊妹丈夫之间的互称或合称。其中:

1、“连襟”是雅言或书面语言,在古代的时候便早已有了此称呼。

2、“一担挑”原义是指相连的人或物,生活中是“连襟”的方言说法,常见于四川、河北南部。

3、“连桥”是“连襟”的又称。

扩展资料

1、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2、就拿亲属称谓中常见的“娘”和对“母亲”的称呼来说就独具特色。“娘”在山东、河南等方言中指“母亲”,但在晋南方言中并不用来称呼母亲,而是指称别的亲属和对象。

3、山西方言中“连襟”的称谓就是一个典型。在山西方言中则俗称为“担子”、“挑川”、“挑担”或“夜不停”,也有叫“连襟”的。

4、叫“连襟”的方言区有:北区的山阴、大同县,朔州的平鲁区,忻州以及河曲、偏关、保德、五台等地;西区的交口县;中区的榆社、太谷、平遥、阳泉;东南区的长治等地。称为“挑担”的地区为:北区的浑源、灵丘等;西区的中阳、柳林、离石、临县等;南区的洪洞、临汾、闻喜、稷山等。大同市广灵则称为“夜不停”或“挑担”。运城芮城称为“担子”。晋南左权称为“挑川”。

-连襟

-一担挑

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在这七大方言内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区

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方言”。指北方地区、湖北大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北京话、天津话、东北话、西安话以及南方的成都话等都是北方方言的代表。北方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使用这一方言的人占中国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同时,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方言: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方言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

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菲律宾、台湾、新马等东南亚国家与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方言、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问号代表‘入声弱化’)”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省、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个左右。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方言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方言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方言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

湘方言:在湖南使用。通常被分为老和新两类。新湘语更接近于北方话。湘方言以长沙话(新)及双峰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特点为方言舌音,后鼻音丢失,及ch/q不分、h/f不分、sh/x不分、ong/eng不分等。包括长沙话,岳阳话,益阳话,株州话,湘潭话等。老湘语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如湘乡话分布在湘乡、双峰、娄底、涟源四县市,整体发音基本一致。

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使用人数约为24%。主要有:北部地区的南昌话、东部地区的鹰潭话、中部地区的抚州话、西部地区的宜春话、西南部地区的吉安话,江西其他地区有的为客家话,不属于赣方言。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又叫“山西话”,指“山西及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等5省区的174个县市,使用总人数达到4500多万人。1985年, 著名语言学家李荣提出把“晋语 ”从“北方官话”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官话、吴话、粤语等大方言并列的一大方言区。”其实山西话一直是中国方言中的异类.身在北方,却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入声.虽然难懂,却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依照教科书,山西话依旧是北方方言的西北亚方言中的山西话.

语言学家根据汉语古四声在今音的演变,将晋语分为八片,分别是并州片(北海片)、五台片(阎督军片)、上党片(赵树理片)、大同包头片(听过阿宝的歌吗)、吕梁片、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邯新片(邯郸、新乡)、志延片(陕北四县)。晋语不仅仅山西人说。晋语区包括山西大部(不含晋南28个县、晋北广灵县)、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不含盂县)、内蒙古中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河北北部及西部靠近山西地区、陕西省的北部地区。

方言学家李荣先生曾经说过:“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丰富。共分六片。

  (1)中区方言:包括太原、清徐、榆次、太谷、文水、交城、祁县、平遥、孝义、介休、寿阳、榆社、娄烦、灵石、盂县、阳曲、阳泉、平定、昔阳、和顺、左权等县市的方言;

  (2)西区方言:包括离石、汾阳、中阳、柳林、临县、方山、岚县、静乐、兴县、石 楼、隰县、大宁、永和、蒲县、汾西等县市方言;

  (3)东南区方言:包括长治、潞城、黎城、平顺、壶关、屯留、长子、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阳城、陵川、高平等县市方言;

  (4)北区方言包括:大同、阳高、天镇、怀仁、左云、右玉、应县、山阴、繁峙

、忻州、定襄、原平、五台、代县、朔州、平鲁、浑源、灵丘、神池、宁武、五寨、岢岚、保德、偏关、河曲等县市方言;

  (5)南区方言:运城、芮城、永济、平陆、临猗、万荣、河津、乡宁、吉县、侯马、沁水、夏县、闻喜、垣曲、稷山、新绛、绛县、襄汾、临汾、翼城、浮山、古县、洪洞、霍州等县市方言。

  (6)东北区方言:只有广灵一个县的方言。

包括晋冀豫陕等省的174个县市,使用晋语的总人数约四千五百万人。其中山西省78个县市,1900万人;河北35个县市,900万人;河南17个县市,800万人;内蒙古28个县市,700多万人;陕西16个县市,200多万人。

晋语,指的是以山西为中心、中国北方有入声的方言。什么叫入声?语言学家说:入声是古汉语调类之一,以辅音(p/t/k)结尾,发音比较短促,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有些方言(如吴语、粤语、晋语、闽语等)还保留着入声,韩语和日语也保留有入声(日语称“促音”)。但ptk三个辅音韵尾在各种方言里保留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广州话),有的只保留pt(梅县话)或者只保留t(南昌话),有的合并为一个喉塞音[?](晋语和吴语),有的方言只有入声调类,无辅音韵尾,入声字表现的只是调值的不同(长沙话)。从语音学上说,入声是:声门紧闭造成对气流的阻塞,在连续的语音中形成一瞬间声音的突然静止或突然爆发。

音律感

  有资料记载:山西话继承了汉语的古韵,“平水韵”就是出在临汾地区。因此,山西人学习古汉语比北京人容易,因为北京人只能发出四个声调湖南东北,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而山西话里有。山西话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跟上”;家里穷困叫“家寒”。由于地理和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山西方言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成分,是我国研究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活化石。 有关专家提出,要保护这一汉语言的“活化石”,“山西的方言就像山西地下的煤一样非常丰富,山西方言的开发也如同煤一样,还有好多没有发掘出来。”

形象性

  听起来特别生动,这也是“山药蛋”特立中国文坛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那些民间的小调,生动感人,久唱不衰,一曲“走西口”更是在山、陕、蒙、冀广为流传。

一共有六种,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 中区方言。包括太原、清徐、榆次、太谷、文水、交城、祁县、平遥、孝义、介休、寿阳、榆社、娄烦、灵石、盂县、左权等县市的方言。

2、 西区方言。包括离石、汾阳、中阳、柳林、临县、方山、岚县、静乐、兴县、石楼、隰县、大宁、永和、蒲县、汾西等县市方言。

3、 东南区方言。包括长治、潞城、黎城、平顺、壶关、屯留、长子、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阳城、陵川、高平等县市方言。

4、 北区方言包括。大同、阳高、天镇、忻州、定襄、原平、五台、代县、朔州、平鲁、浑源、灵丘、神池、宁武、五寨、岢岚、保德、偏关、河曲等县市方言。

5、 南区方言。包括运城、芮城、永济、平陆、临猗、万荣、河津、乡宁、吉县、侯马、沁水、夏县、闻喜、垣曲、稷山、新绛、绛县、襄汾、临汾、翼城、浮山、古县、洪洞、霍州等县市方言。

6、 东北区方言。特指广灵县的方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经过历史变革,岁月变迁每个民族都诞生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的民俗语言文化,那么在内蒙古包头文化中的语言文化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不方随我一起来看看下文。

 包头地区在明末清初时期,还是蒙古人的游牧地,只有极少数的汉人,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方言形态,只是到了汉人“走西口”大量涌入,形成城镇和聚居村落以后,才出现了频繁的语言交流和融合。为了交际的需要,“走西口”人到包头地区以后,不仅要与当地蒙古人进行语言的交流,还要进行内部的交流和融合,因为他们是来自山西的不同县市,所以方言也不尽相同。这样时间长了,互相磨合,互相吸收,就产生了新的方言———包头方言。

 这新产生的包头方言中,不仅有山西各地方言的影子,也含有蒙古语的成分。正如胡云晖先生《“走西口”与包头方言》所说:“‘走西口’进入包头的山西移民,来自山西省的不同地区。不论是垦殖时期‘跑青牛犋’的农民,还是包头成为西北皮毛集散重镇后做买做卖的晋商,他们的纷纷而至,使富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山西不同地区方言也随之而来。可以想见那时的包头,物攘人稠,三百六十行,南腔北调,各说各话,一片山西各地方言大会展的景象。

 而且最初在语言交流中遇到隔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之后,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舍弃了自己方言中那些过于狭隘的部分,保留和追求通俗与大众化的部分,经过长时期的磨合,最终,一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方言交际语形成了,它不是山西方言的某一个,而是山西各地方言的融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体。”

 关于包头方言的这一特点,民国《包头市志》卷七“风俗”也说:“包头市五方杂处,语言极不统一,除蒙人用蒙语外,汉人亦有熟悉蒙语者。至于汉话则方言不同,四乡居民,由河曲移来者最多,故河曲话为最普通。奎于市城则忻县、定襄、祁县口音为多,又杂以太谷、府谷语言,统谓之山西话。”“走西口”的山西人,对今日包头方言的形成,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04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7
下一篇2024-0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