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书法优秀作品赏析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赏析,第1张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只不过流走一些(所以称为“行”)罢了。因此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所以行书又会被称为行楷,或者行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书法优秀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1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2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3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4

 行书基本笔画的应用

 行书是楷书与草书的结合体。他既具备了草书的幸运流畅又具备了楷书的端正大方。行书快而稳,圆而折。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学习行书,相对于篆书而言稍稍简单。同时写得一手好字也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行。那么在学习行书时,应当掌握哪些要点呢

 1、点。行书的点与楷、草相比,多采用又断又连的方法,如写三点水和“以”字时,都是两点相连,一处断开。

 2、横。横的运笔都要注意上下俯仰的引带关系,凡是横上接笔的都要挑上,凡是横下有笔画或接写下一字时,都用带下横相呼应。

 3、竖。近于楷书的悬针、垂露,可依楷字的方法去写。有的竖因连接下笔而有一种圆曲的带钩竖,和照应左边的向左竖,还有呼应右边的向右竖。数字密排时,也可用一个加长的悬针竖疏透一下。

 4、撇。行书撇势一部分出锋,一部分要引带下画而不出锋,这种撇叫回锋撇;有的斜撇要在上端带出笔画,可以用挑钩带上,这种撇叫做挑脚撇。

 5、捺。在一个字里有两个捺笔时,上捺用反捺,出钩可以稍长、带起下画。在一连两个字都有双捺时,也可一用长捺,一用反捺以取变化。

 行书的捺最富于变化,在一篇字里,可以多种捺法交互使用,如回锋捺,是把捺笔写到收尾处又回锋收笔;圆捺用在走之旁,末尾也须轻轻带住。

 6、提。行书提笔除近楷书的一种写法外,还有两种连接上一画的提法,如写提手旁时,是用钩带起提笔;写衣旁时,是用上撇带出个长提,写法是写撇取虚笔。到撇尾又顿笔上提,改用实笔,形成撇提,这一提相连的折笔,势在引带下笔。

 7、钩。行书环转的笔势增多,带来了笔势变化的不同,适量地减少了横、直笔画,如写左向的竖钩时,可以变的圆曲一些,称为左曲钩。钩须右向时,也要圆曲转过,称为右曲钩。不向左曲或右曲的就不能露出方折的刻板锋棱,应要流畅饱满,显出精神。钩多是上挑的,钩多了使行书的行气不便与下画呼应,所以行书里有一种反钩,就是到出钩处不出钩,反而回锋折过,把笔带向左下,但是反钩只适用于浮鹅钩,不适用于戈钩。

 8、折。折在行书中有方、圆两种折法,方笔折法与楷书差别不大,圆折笔在行书中用的范围较大,常见的写法是逢折处都是提笔圆转过去,不再顿锋另起,更不露方折锋芒。许多笔画的牵针引线,也靠这种圆折转递。折笔穿插在行书中,起到灵活调度笔画的作用。

 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各种 书法字体 ,希望你们喜欢。

各种书法字体欣赏 各种书法字体篆书1

各种书法字体行书2

各种书法字体 草书 3

各种书法字体楷书4

各种书法字体隶书5 中国五大书法字体的字体特点

 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书体和字体是密切相关的,书体是按字体的形状来创造的。有什么样的字体就有什么样的书体,但是书体是有选择的,是选择美的字体的字形作为书法的载体。

 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些书法字体及特点。

 (一)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大篆

 (1)甲骨文

 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距今约3千年),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2)钟鼎文

 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

 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小篆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

 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隶书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

 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

 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

 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的趋势,字势向横向伸展,成熟的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型态确立下来了。隶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

 (三)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

 《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章草的代表人物:汉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

 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很可惜的是,现今没有他的墨迹。“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

 历代很多书法名家都善今草,黄庭坚、赵孟 、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锋等书法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四)行书

 分为行楷和行草。

 1行楷

 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现代见到的王羲之的很多书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迹多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2行草

 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

 行书是界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适用的一种书体,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行草是王献之创立的书体,《鸭头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行书碑帖众多。

 (五)楷书

 楷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

 如:汉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晋王羲之《乐毅论》、晋王羲之《黄庭经》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 传说 :山阴一道士知王羲之爱鹅,以白鹅换《黄庭经》,所以此帖又称《换鹅帖》。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南朝《爨龙颜碑》、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颜真卿《勤礼碑》、唐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钟繇对创立楷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宣示表》是晋唐人临摹的。

 用笔质朴浑厚,雍容自然。体势尚存隶意。魏碑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都属早期的楷书,以方笔为主,开雄强古朴之风。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

 行楷书,即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行楷书可上溯魏晋,汲营养于唐楷,兴于五代,受尚意书风影响而盛于宋。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行楷书法临摹,希望你们喜欢。

行楷书法临摹欣赏

 行楷书法临摹1

 行楷书法临摹2

 行楷书法临摹3

 行楷书法临摹4

 行楷书法临摹5

 行楷的书法艺术

 上奏文书中,除了两件魏楷书体之外,其他的上奏文书大都是行楷书体。行楷书体,是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但是行楷书体并不是指文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行楷字体,而是纵观全篇,具有楷书和行书两种笔意,姑且称之为行楷。行楷字体,是以楷书笔法为基础,如字形偏长,左高右低,但比楷书书写自由,又比行书规正。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中的“将军”是规正的楷书写法,结体紧密,笔法规范,笔顺和行笔也不可以随便改变;《高昌民部残奏》的“将军”二字是行楷书体,结体灵活多样,书写自由潇洒,还可以根据个人书写习惯和笔画顺序呈现不同的书写形态,笔画的连结、替代和减省也会使字形变化多样,而且行楷书体的笔画字数也可以改变,如规正楷书的“将”有10画,“军”有9画;而行楷书体的“将”是9画,“军”是七画,笔画都有所减少。所以行楷书体是在楷书基础上简化笔画、增强连带以加快书写速度的一种书体。当然,在书写过程中,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如果只强调楷法,容易使字体僵化,不灵活,影响字体的结构和书写的节奏;但如果只强调速度,容易使字体杂乱无章,难以辨识。因此,行笔过程中,楷书笔法和行书笔意要保持适中,楷行兼顾,不可偏颇一方,遵循行楷书体的书写规则。

 行楷书体此时在高昌地区非常流行,除了受内地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之外,西域独特的民族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西域一直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为生,在西域地区各种 文化 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地域特色的书风。楷书形成于汉魏,历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达到顶峰。此时高昌王国的楷书仅处于发展阶段,再加上当地少数民族追求自由的民族特性,因此受隋楷严谨法度的影响不大,所以不管是民间文书,还是官方文书,都以书写便捷、潇洒自由的行楷书风为主。西陲边境这种胸怀博大、潇洒自由的书风保持了楷书初兴阶段所具有的灵气和活力,自在奇肆的意态表现了边疆人民心灵的质朴和襟怀的坦荡。

 行楷,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楷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楷书书法作品欣赏

 行楷书书法作品1

 行楷书书法作品2

 行楷书书法作品3

 行楷书书法作品4

 行书笔法特点简述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使之方,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

 行楷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字体,硬笔行楷书法,又会是什么样的书法作品。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楷硬笔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楷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行楷硬笔书法作品1

 行楷硬笔书法作品2

 行楷硬笔书法作品3

 行楷硬笔书法作品4

 行书书法的用墨

 用墨也是行书章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楷书相比,行书的用墨丰富得多。善于用笔用墨,才会有笔情墨趣,如果只会用笔不会用墨,那就是有笔情而无墨趣了。书法作品要讲“气韵生动”,而“韵”正是与墨色的变化密切联系着,故用墨是不可忽视的。用墨的方法,要注意下面三点:

 1、浓淡适宜。欧阳询《八诀》中有一句名言:“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墨偏浓些,写的字则多滋华,但太浓了又会滞笔,妨碍运笔。现在磨墨的人极少,都是用墨汁,而高级的书画墨汁亦是极浓的,需破水调合方能供书写之用。当然,用墨的浓淡是与书者自己的爱好与习惯联在一起的。如清代的刘墉是用浓墨的高手,而同时代的王文治是用淡墨的高手。所以,浓淡并非是绝对的,只要达到淡不伤神、浓不滞笔则佳。

 2、枯湿妙用。枯笔亦称为干渴之笔,湿笔亦称为饱润之笔,是一种高级的用墨方法。枯笔是在行笔时迅疾的笔势和遒劲的笔力与纸面摩擦产生的一种枯涩之笔,这种笔触“干裂秋风”、气清质实、干而见老。米芾自谓其书为“刷字”,当喻其运笔之迅劲,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这正是一种摩擦产生的笔墨效果。湿笔,称之为“润含春雨”,是丰膄多姿、流光溢彩的笔触。由于现代书法创作用的纸大多是生宣纸,在生宣纸上作书,容易渗化,所以饱润之笔在落笔后,墨在纸上渗化,微微冲出笔画之外而不影响笔触时,最耐人玩味。如果行笔缓慢或稍一疑滞,墨即旁渗,则笔不能清健而犯臃肿之病;如果锋毫含墨不多,行笔急速或稍一忽略,笔即直过,则墨不能入纸而罹浮薄之弊。所以作字本于笔而成于墨,笔墨之道相辅相成,枯湿妙用,其书就不会臃肿或漂浮。用墨的变化无非是浓淡枯湿四字,能将浓与润、淡与枯之矛盾统一,便是用墨高手。

 3、变化自然。用墨的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用墨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用笔的技巧。由于用笔的节奏不同,便可以产生墨韵,产生浓淡枯湿的变化。反过来讲,墨法亦可影响笔法,如果毫中墨饱时,运笔宜快;毫中墨少时,运笔宜缓些。在行笔时,笔画中丝丝露白,称为“飞白”,这种枯笔在行书章法中相间为之,可以丰富墨韵的生动变化。姜夔《续书谱》中说:“凡作楷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因而,用墨的浓淡相间,枯湿相杂,可使布白更富有虚实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734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5
下一篇2024-0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