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是什么?

天下第一行书是什么?,第1张

天下第一行书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

天下第二行书公认为唐朝的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天下第三行书是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扩展内容: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书圣神品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

-兰亭集序

一、隶书的结构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二、行书的结构特点:

1、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4、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三、楷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上更趋严整。

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楷体体貌姿态百出,笔势浑厚,意态跳宕,分行布白各有其妙,但都以方正凝重为主。

四、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笔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与今草相似。但其结体平正,用笔劲涩,笔画中有波磔,特别是捺画的起笔与捺的末笔,明显的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与今草、狂草有明显的区别。

2、今草即一般所说的草书,它是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迹,并在章草和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圆环勾连而成。

3、狂草创始于唐朝,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但由于其省笔多,形体与楷、行二体相差太大,故较难辨认

扩展资料:

行书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

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书写流动,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为广泛。

东晋王氏豪门子弟,擅长行书者不少,其中以王羲之父子最为著名。《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后人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尊崇王氏,最爱《兰亭序》,他派肖翼从辩才和尚处骗得《兰亭序》真迹。命冯承素、虞世南临摹,分赠亲近。太宗死后,以真迹殉葬。

今传《兰亭序》行楷书法所以流传久远,是因为其内容和形式富有时代风格。此中,热爱自然,描写自然的内容和任情真率,洒脱自然的书法形式相结合,正体现了摆脱儒学名教,提倡文艺自觉的东晋时代精神。这正是《兰亭序》气韵生动,能成为天下第一的缘故。

晋朝是行书的繁荣时期,自晋以来凡是善书法的人,没有不工行书的。在《淳化阁帖》中,如西晋武帝(司马炎)、宣帝(懿),东晋元帝、明帝(昭)、康帝(岳)、安帝(丕)、简文(显)、教武(曜)等都能写很好的行书,臣僚像王导、庚亮等人,善写行书的就更多了。

上行下效,遂为时尚,于是行书在书法艺术上形成一大体系。

——隶书

——行书(书法名称)

——楷书

——草书

——书体

前几天,看了大有明堂的一块瓷片,

品味颇高 画面上,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瓷人描绘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场面。这瓷画很有品位,也有品味。在一些资料中,得知其画的来龙去脉。

(一)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离城约13公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数往造焉,兰亭佳话频传,人文景点益增,并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等景点错落于此。可称为书法圣地。时至今日,此地也多举行隆重的书法活动。

(二)曲水流殇

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作出诗来。

据说,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亲朋好友42人,聚会于兰亭,举行春天在水边祛除不祥的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共有26人写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三)《兰亭序》的传藏

王羲之生前,特别重视《兰亭序》,去世后,由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因为无嗣,交绍兴永欣寺和尚,自己的弟子辨才手里保存。后来,又演义出一段《唐太宗计赚辩才和尚》的佳话,《兰亭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中,最后,随葬入了唐昭陵。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

(四)《兰亭序》的摹本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真迹早已不存,如今被珍藏在北京、台北等大博物馆的墨迹本以唐人摹本最为珍贵。据传,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数本《兰亭序》赐给太子、诸王、近臣。

唐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 褚遂良的《兰亭序》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前几天,看了大有明堂的一块瓷片,

品味颇高 画面上,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瓷人描绘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场面。这瓷画很有品位,也有品味。在一些资料中,得知其画的来龙去脉。

(一)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离城约13公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数往造焉,兰亭佳话频传,人文景点益增,并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等景点错落于此。可称为书法圣地。时至今日,此地也多举行隆重的书法活动。

(二)曲水流殇

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作出诗来。

据说,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亲朋好友42人,聚会于兰亭,举行春天在水边祛除不祥的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共有26人写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三)《兰亭序》的传藏

王羲之生前,特别重视《兰亭序》,去世后,由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因为无嗣,交绍兴永欣寺和尚,自己的弟子辨才手里保存。后来,又演义出一段《唐太宗计赚辩才和尚》的佳话,《兰亭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中,最后,随葬入了唐昭陵。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

(四)《兰亭序》的摹本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真迹早已不存,如今被珍藏在北京、台北等大博物馆的墨迹本以唐人摹本最为珍贵。据传,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数本《兰亭序》赐给太子、诸王、近臣。

唐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 褚遂良的《兰亭序》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一)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离城约13公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数往造焉,兰亭佳话频传,人文景点益增,并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等景点错落于此。可称为书法圣地。时至今日,此地也多举行隆重的书法活动。

(二)曲水流殇

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作出诗来。

据说,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亲朋好友42人,聚会于兰亭,举行春天在水边祛除不祥的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共有26人写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三)《兰亭序》的传藏

王羲之生前,特别重视《兰亭序》,去世后,由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因为无嗣,交绍兴永欣寺和尚,自己的弟子辨才手里保存。后来,又演义出一段《唐太宗计赚辩才和尚》的佳话,《兰亭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中,最后,随葬入了唐昭陵。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

(四)《兰亭序》的摹本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真迹早已不存,如今被珍藏在北京、台北等大博物馆的墨迹本以唐人摹本最为珍贵。据传,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数本《兰亭序》赐给太子、诸王、近臣。

唐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 褚遂良的《兰亭序》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1、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2、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作者: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扩展资料:

长期以来,学界盛行的说法是:《兰亭集序》被对之爱不释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带进了棺材,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大唐贞观盛世,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罗王羲之作品。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馀兴来时摹揣度之,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使得学王之风在贞观年间大为盛行。据载李世民曾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至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虽然所藏墨宝甚丰,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念此,便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下,至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将祖传书法再现风华。他练习书法极为刻苦,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做练字,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

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运笔挥毫,经三十年之功,智永的书法名气也越来越大,《真书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历代评价颇高。智永年百乃终,逝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当李世民闻言《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兴奋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与辨才和尚相谈甚欢。

待两人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言不信,说此帖早已轶失,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呢。辨才见其甚疑,一时起兴,就从屋梁洞内取出兰亭真迹予萧翼赏鉴。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太宗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得不得了。而辨才因受此事的刺激积忧成疾,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临本传世。

参考资料: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殉读作:xùn,意思如下:

1、古代用人或物随葬:殉葬。

2、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殉国。殉节。殉难(nàn )。

殉部首:歹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10画

五笔:GQQJ,仓颉:MNPA,郑码:ARRK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殉教[xùn jiào] 

为某种宗教信仰而献身。

2、殉亡[xùn wáng] 

因为工作而牺牲。

3、殉吉[xùn jí] 

祈求吉祥。

4、殉没[xùn méi] 

舍身以追随死者。没,通“殁”。

5、殉名[xùn míng] 

舍身以求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125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3
下一篇2024-0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