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说出名字即可)

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说出名字即可),第1张

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投资王羲之书法要学习书法史,将他的书法和两汉、西晋书法相比较,可以发现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但法书刻本甚多。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彩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2、王献之(344-386)

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3、张旭(675-750?)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传为张旭狂草之作。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4、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特别是《祭侄文稿》,其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颜真卿的传世书迹极多,这值得收藏家和投资者重视,或许在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认真辨伪。

5、怀素(公元737-?)

投资怀素书法作品,鉴定时要了解他的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鉴定时还可参照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怀素的狂草千变万化,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又不离魏晋法度。如《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意味,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

6、苏轼(1037-1101)

鉴定苏轼书法特点要把握两点:一是用笔多取侧势,二是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

苏轼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已惊天动地了,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几近完美的境界。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7、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世称“黄山谷”。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取纵势。他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黄庭坚书法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

其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蕉人诗帖》等。《花气蕉人诗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黄庭坚的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8、米芾(1051-1107)

米芾的书法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米芾的功力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形成他独特的精彩生动、跳跃逸宕的笔法,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米芾的代表作有《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

9、蔡襄(1012-1067)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知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10、赵佶(1082-1135)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赵佶虽说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

他的书作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真如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书风的形成,除了他在书法方面确有功力外,大概和他精神上对于道教的向往,也不无关系。

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顿挫有致,挺秀清雅,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

11、赵孟頫(1254-1322)

赵孟頫尊崇王羲之,一生不改其姿势。其作品清秀遒劲,前后一贯,没有丝毫畏缩不前的迹象。其书画兼善,书法则诸体皆工,尤以楷书和章草见长,代表作有《胆巴碑》、《七绝》、《兰亭十三跋》等。

12、文徵明(1470—1559)

文徵明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名重海内外,并且因为他享年高寿(将近90岁)、年高望重,门生有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80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其行书主要学王羲之《圣教序》,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

文徵明的所有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这是鉴定他的作品的重要特征。

13、董其昌(1555-1636)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当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董其昌法唐而入晋,用笔有弹性,显韵致,代表作《蜀素帖》、《丙辰论画册》、《答客难卷》、《临古卷》等。

14、祝允明(1460-1526)

他的书法鉴定要点是:结体上大小相间,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纵观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飞动自然,形迹如行立坐卧,意态朴素。其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他的《白马篇》草书,下笔变化丰富,行笔沉着痛快,信手而作,随意而行。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祝允明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

15、徐渭

收藏投资徐渭书法值得注意的是,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

说到徐渭,人们很容易将他的艺术风格与大气磅礴、粗头乱服联系起来。然而其论书则崇尚“古而媚,密而散”。恣肆与姿媚,可以说是徐渭风格的独特结合。

16、王铎(1592—1652)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他是书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极有功力的。有专家说:“看惯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宁静的大人技艺的人们,一见到王铎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悦耳的轻音乐一般。”

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17、朱耷(1626-1705)

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等。鉴定他的书法最好了解一下他的绘画,因为他书法与其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

18、金农(1687-1764)

原名司农,字寿门,号东心。居于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金石皆精。鉴定他的书法要点是: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具有朴素简洁风格,但是到了50岁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树立了横画粗,直画细,左撇收笔尖锐的一种前人未踏过的风格,这种带有严厉面貌的字体,似乎是他心怀的直接表白,天真中见孤高严峻。

其代表作《漆书条幅》是金农融合《国山碑》、《天发神谶碑》等书法名作,创出了以质拙朴厚为体、楷书中杂有隶意、个性极强的作品,自称“漆书”。他写“漆书”用重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来的笔画。

19、邓石如(1743-1805)

邓石如,安徽休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其隶书则从长期浸*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代表作《篆书唐诗联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用笔灵活,同“二李”的篆书有明显区别,不再是那种粗细一致,结构严整的“铁线篆”、“玉箸篆”,结构疏朗,刚而不火、静而不板,笔力千钧,具有阳刚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邓氏佳作。

20、翁同酥(1830—1904年)

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翁同工诗、书,兼作画,以书法名世,著有《瓶庐诗文稿》等。翁同和擅写楷书、行书、隶书,学书从颜体入手,上溯苏轼、米芾,又借鉴清代翁方钢、钱南园等学颜名家成果,所作书淳厚宽博,当年杨守敬《学书迩言》评其书法为:“松禅学颜平原,老苍之至,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询不诬也。”评价之高,由此可见。晚年更沉浸于汉魏,偶作八分,不矜才使气自成家数。

为什么像琼瑶一句台词的《疯狂文学》会在网上流行起来,让当代年轻人纷纷模仿?

为什么说无信息递增的「废话文学」,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为什么YYDS、芜湖等网络热梗此起彼伏,成为年轻人在线社交的口头禅?

更加令人困惑的是,今年的年轻人还是很分裂的,那些自称是社交恐惧症的人,那些在网上有社交牛逼的人,那些肆意创作疯狂文学的人,可能是同一个群体。言语是思维的遮蔽,任何新的语言现象背后,都必然反映出人的思想和心理变化。

文学、梗、段子等现象不断出现,其实就像一个路标,为我们深入了解Z代人的思维、情绪、心理提供了渠道。

本文将以最近流行的青年语言文学现象为切入点,与您一起挖掘现象背后的心理需求,这与Z世代多元化、丰富的内心世界相去甚远。

“疯狂文学”是Z一代的“语言面具”

最近,XX文学圈又增加了新成员,疯狂文学诞生了。疯狂文学是一种情感激昂、极度夸张、原创的风格。这两种风格使用最多,一种是催男朋友回信,一种是催电商卖家发货。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罕见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被认为是得体发疯,不按常理出牌的文案不仅引人发笑,而且达到了让人陡然一惊,不敢敷衍的实际效果。

可以看出,在疯狂文学的背后,确实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在支撑,毕竟男友不回信息和卖家不发货是年轻人现实生活中令人抓狂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当年轻人害怕大发雷霆时,网络就成了一个完美的地方,更加包容,更加隐蔽和安全。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林认为,每个人的面具都不一样,每个面具都有合适的场景。Z一代从小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早就习惯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平行存在。但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世界可以给Z世代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展现更丰富的个性。

同一个年轻人,面对家人,朋友,爱人,同事,网友,可能会用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Z一代在与父母、同事沟通时遵循日常表达规则;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与与与自己频率相同的人交谈,Z一代就可以放飞自己,换上各种虚拟形象。他们的语言体系是多样的,甚至是碎片化的,就像带着很多面具一样。在不同的人面前,他们喜欢用不同的形象给人看。

疯狂文学的流行,是Z世代任性挥洒,追求美好表达的语言面具。在这种面具下,他们可以以一种看似得体、通俗风格的名义发泄情绪,实现面具下的自由,这种自由也是一种合理、安全、不认真的放肆。

对于品牌来说,把年轻人的情绪放在高峰和低谷更为重要。今年河南水灾期间,国货品牌鸿星尔克因低调捐款5000万元被网友推上微博热搜。此外,年轻用户的热情更加惊人:他们在品牌直播室疯狂消费。

你们疯狂的捐赠,为什么我们要理性消费?69太便宜了,你卖699吧,“这是一双不合适的鞋子,我削了脚趾,“别说了,上链接”…,这种“野性消费”“疯狂表白”的方式,正是这种“野性消费”。

这种垃圾文学是年轻人对真垃圾的讽刺。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我上次这么无语还是最后一句"60秒一分钟",等等,以重复信息为代表的"废话文学"在网上被Z一代疯狂引用。

不仅如此,机智的网民还找到了许多经典作家或电视剧来支持废话文学。鲁迅的名言一棵是枣树,一棵是枣树还是枣树,一百年前巴黎文艺界最有权势的女性格特鲁德斯坦说:玫瑰是玫瑰,玫瑰,玫瑰。

文学界每个人的废话可能都有其他深刻的含义,但这一代Z世代的废话文学也有自己的主张。胡说八道的废话文化之所以能让年轻人笑,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年轻人实际上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废话文学——那些冗长却没有实际用途的教诲,这些领导画的大饼,职场PUA的话,都是空洞的,听后一文不值,和网上的废话文学很像。一对狂热的废话文学,其实是Z一代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叛。他们用孩子的矛攻击子盾,用更明显的废话讽刺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假象是真的。

在《弱者的武器》一书中,美国人类学者斯科特提到了这样一观点:对于弱者来说,大规模的公开斗争很少,但在日常生活中会形成默契,会反抗。

虽然Z一代被视为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但他们目前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相对弱势?Z代的战斗方式不是传统的激烈反叛,而是以娱乐的方式嘲笑不满和行为。

从最近流行的很多表达可以看出,Z世代正在以一种戏谑的方式释放压力,伪装攻击。比如深受95后人群欢迎的阴阳怪气表情包,用一种软萌无攻击的卡通表情,用非常认同的前半句铺垫,最后却是极具杀伤力的转折语。

类似地,像深受年轻人欢迎的脱口秀节目一样。在Z一代中,演员热衷于用语言表达、抱怨或嘲笑当前的社会热点。他们用年轻人的口头禅磕CP来解读父母催婚,用鹦鹉学说话来讽刺社会内卷,这些主题及其中所包含的反讽情绪,都是当今年轻人生活的写照。这种想说却不敢说的观点,以幽默的方式得到了生动的表达。

梗是Z世代对信息的微观策略

打开Z世代聚集B站,满屏飘过YYDS、XSWL、JK**姐等词语,让很多现实世界中的大人都露出了老人的表情。而且随着网络造梗速度的加快,大量的新梗层出不穷,找出其背后所代表的心理特征尤为重要。

这一代除了睡觉,全在线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每天要吞吐大量的网络信息。它们非常快速地接收和消化信息,条信息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网络研究结构的数据显示,Z世代只关注8秒。表达方式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他们渴望以更浓缩、更简洁的方式表达最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用极短的时间,用极简的文字传达情感,被称为微观策略。总之,品牌想要传达的信息,最好能让Z一带一口吞下。施瓦贝尔(DanSchawbel)曾经说过,如果沟通不能以‘5个字+一张大图’的模式进行,就不能成功地吸引这一代人。

无数、模糊、深情的梗是微观策略的体现。一长串的赞美,不如四个字YYDS,赞美,崇拜。

keep健身平台利用梗,为自己的品牌slogan打出新花样。研究者将网络流行梗XX自由与slogan自律即自由相结合,通过阐述健身带来的穿衣自由、素颜自由、炸鸡自由等,有效地回应了当前年轻人健身的普遍心态,健身就是为了能够随心所欲,穿什么好看。另外,品牌在梗原意义上(足够的钱带来某种自由),开拓了更加积极的观念,强调自律健身给快乐带来自由,这与其品牌理念完全一致。

结语

《疯狂文学》所蕴含的强烈情感,是Z世代除了平凡现实之外的又一个面具;废话文学更像是对父母、领导等人长篇大论的讽刺;不断创造新的梗是一种极简主义、极短表达方式的面具。这种趋势时有发生,时至今日,品牌只有在真实现象背后的真谛,才能真正赢得Z代的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872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9
下一篇2024-0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