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戏剧《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鉴赏

元戏剧《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鉴赏,第1张

元戏剧《岳伯川》鉴赏

《铁拐李》又名《铁拐李岳》,全名《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主要写宋代郑州六案都孔目岳寿因被新官魏国公韩琦所误会,惊恐而死;又在吕洞宾的帮助下借尸还魂,随师父吕洞宾朝元修仙而去。

岳寿平时为官清正,所以当郑州的贪官污吏在魏国公韩琦来到之前,唬得逃的逃了,走的走了,唯独岳寿不走也不逃,还专门去迎接韩魏公。中牟县的官吏受了钱物,把一伙囚人中为从的写成为首的,为首的改成为从的。这伙囚人到了他的衙门,他因考虑到人之性命,关天关地,没有轻易处决。岳寿对手下办事人张千说,象自己一类为吏的,贪赃者多,清白者少,所以这些人虽然名分轻,俸钱小,又不会种地,就是倚仗着手中生杀处决之权,贪贿受赂,家私暴富。中牟县前日解来的一批犯人,就是用昧心钱买转了官吏手中那管笔。官吏将手中那管笔一挥,减一下,为首的成了为从的; 添一下,为从的成了为首的。“这一管扭曲作直取状笔,更狠似图财致命杀人刀” 。打官司的“关来节去” ,断案的“私多公少” ,没有一件事作的“合天道” 。这些官吏都 “指山卖磨” ,将百姓“划地为牢”。从岳寿对张千谈的这番话可看出他对贪官污吏是非常痛恨的,对官场黑暗了若指掌,自己执法是非常清正非常慎重的; 他做官三年,未取分豪。可见是一个清廉耿直的官吏。

但就是象岳寿这种清正的官吏,也乱作威福。吕洞宾为度脱他出家,装做一个出家人在家门口哭三声、笑三声,骂他的孩子是“没爷业种” ,骂他的妻子是“寡妇” ,骂他是“没头鬼” ,这种做法当然显得无理,但他已说明了自己是个出家人,情有可原。而岳寿自恃为官,威胁吕洞宾说: “我要禁持你至容易” ,不需要去衙门告状,只要写一二指宽的字条就可以把你拖到官司下牢,叫你“似生驴般吃顿拷” 。吕洞宾又骂又警告,说他“扭曲作直” ,决难逃脱韩魏公的惩罚。岳寿马上命张千把吕洞宾“高高吊起” ,声称等自己吃了饭“慢慢的问他” 。本来张千已向他说明 “一个出家人,风魔狂道,和他一般见识” ,请求放了吕洞宾,岳寿也同意了。但他一听到张千报告说一个“庄家老子” (韩魏公所扮)放了吕洞宾,便老羞成怒,觉得自己当官的威严受到亵渎,便命张千放下问事帘,“审问” 这个动静特别、不曾见过的“村老子” 职业、住处和名号,以便把“左解的冤仇报” ,“慢慢的奈何他” 。张千说他“诸般儿当,诸般儿做,你可怎生奈何他”岳寿说他如果是个卖粮食使斗秤的,就在他斗的大小、秤的低高上抓把柄;他如果是个开缎子铺卖布疋的,就在他布的宽窄厚薄上抓把柄; 如果他闭门家里坐,就以他“粉壁迟水瓮小” 拖到当街拷; 如果他不住城里搬住乡下,就派人去勾拿他,若来的慢便加其“顽慢” 二字,让他吃“祸” ,他若不依,便加上“欺官枉吏” 四个字,定他“违条” ,“是下户添做中户,是中户添做上户的差徭,命他当挑河夫,穷断他的筋” ;如果心再狠一下,让那打家贼指称他是“寄赃” ,甚至是“知情” ,栲折他的腰! 莫说他是百姓,就是朝除官员,也出不的我岳寿之手。他初来时我可以装样子会见他、试探他,临走时我就要“放刁” ,“笑里暗藏刀”。如果他拚着不当官,“离了官房没了倚靠,绝了左右没了牙爪” ,我便要逼他典衣卖马,方显我“心似铁笔如刀” 。他就是有钻天入地的本领,也要被我“拿住脚放头稍” 。作者通过岳寿对张千这一段活灵活现的自我表白,说明做官的欲治人罪,是很容易的,可以找到很多借口,可以使用各种手段,而且都是合理合法的。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所谓为王者有理,信不妄矣! 值得深思的是,这一段自我表白出自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之口,更加耐人寻味。不仅如此,岳寿还答应张千向那“村老子”勒索酒钱养家,然后放了他。清官尚且如此,贪官可想而知。

象岳寿这种清官,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之所以能久居官位,是有他一套做官的“窍门” 。这些窍门是他临死前告诉郑州令史孙福的。这些窍门就是: 如果去见“旧官” ,“笑里刀一千声抱怨” ; 如果见新官,“马前剑有三千个利便” ,“旧官行掯勒些东西新官行过度些钱” 。“新官若请得意虔,旧官若来得自然 (新官来了,要恭敬虔诚; 旧官来了,要显得自自然然) 。” 如果新官和旧官一起传唤,询问衙门中事哪个虚哪个实,问衙门中人哪个愚哪个贤,那么就把六房中吏人一一评论一番,把那奸滑刁刺的往州县里贬降,把那清千忠直的向省部里升迁。自己的前程只消旧官向新官附耳低言,便可 “平地升仙” 。总之,“他那擎天柱官人每得权,俺拖地胆曹司又爱钱” ,“我六案间峥嵘了这几年,也曾在饥喉中夺饭吃,冻尸上剥衣穿,便早死呵不敢怨天” 。这一段话又是一个清官如何在官场中周旋混饭的自我表白。正因为他深知官场艰难和风险,所以临死叮咛儿子长大 “休做吏典” ,“学使牛学种田” ,“自养蚕自摘茧” ,“农家饭稳善” ,当军便当军,做夫便做夫,纳税便纳税,如能“不辞白屋农桑苦” ,就可不受公门俸禄钱,一辈子“无罪无愆” 。

象岳寿这种有良心的清官,死后到了阴司冥府,阎王还斥责他在阳世为六案都孔目时“瞒心昧己,扭曲作直,造业极多” ,命牛头马面烧起九鼎油镬,放上一文钱,让岳寿自取。岳寿因悟往日罪恶,甘愿赴汤蹈火,“火坑里消息我敢踏,油镬里钱财我敢拿,则为我能跳塔快轮铡,今日向阴司折罚” 。

因为吕洞宾说情,岳寿得以借尸还魂。他所借之尸不是别人,却是杀猪的青眼李屠的儿子小李屠,小李屠还是个瘸子,他想起自己当日为吏,“扭曲作直,瞒心昧己,害众成家。往日罪过,今日折罚,都是那一管笔” ,所谓“七寸逍遥管,三分玉兔毫,落在文人手,胜似杀人刀。” “一管笔扭曲作直,一片心瞒天地,一家儿享富贵,一辈儿无差役” ,“一世里吃不尽那东西” ,谁知今日 “半路里脚残疾” 。都因为往常“心不直” ,才有今日 “身不正” ,连鬼魂都不能脚踏实地。如果省里部里、台里院里、府里州里,那些当官的都只一心为国而不为家,也免似他今日遭此罪。剧作者不仅让他还魂后成了瘸子,又让他还魂到一个杀猪家,这更是对官吏们的绝妙讽刺。正象岳寿所说,虽然做屠户的杀生害命,也“强似俺做吏的瞒心昧己,欺天害人” ,“他退猪汤不热如俺浓研的墨,他杀猪刀不快如俺完成笔。他虽是杀生害命为家计,这恶业休提。俺请受了几文钱改是成非。似这般所为,碜可可的活取民心髓。抵多少猪肝猪蹄,也则是秤大小为生过日子,不强似俺着人脓血换人衣。” “想当初去衙里,马儿上稳坐地,挺着腰肋,捻着髭须,引着亲随,傲着相知,似那省官气势。到如今折罚来直恁的“ 。“却怎生蓬松着头发胡着个嘴,驱地拄着条粗拐瘸着条腿。往常我请俸禄修养的红白,饮羊羔将息的丰肥。畅道我残病身躯,丑诧面皮,穿着这褴缕衣服,呸,可怎生闻不的这腥膻气。到家里见了俺那幼子娇妻,将我这借尸首的魂灵儿敢不认得” 。当妻子见了他不肯相认时,他便给他们解释说: “我往常见那有钱无理的慌分解,见有理无钱的即便拍(击打) 。瞒心昧己觅钱财,为甚我两个脚一个歪,也是我前世里不修来” 。这真如俗语说的,“做贼三年,不打自招。”

作者通过岳寿因怕而死、死后又借尸还魂,由六案都孔目变成了宰猪羊为业的人家的瘸腿儿子,咒骂官吏们不如杀猪宰羊的人,最终得不到好报;同时也借此宣扬无论阴间阳世,都是没有什么是非可言的,有时甚至是尔我难辨的。张千向私自放下吕洞宾的“村老子” 讨要“草鞋钱” ,一方面说明清官也有不清的时候,另方面也说明岳寿确实清廉,他的心腹办事人穷得向“村老子”讨要“草鞋钱” 。张千为了得到草鞋钱,故意抬出岳寿吓唬“村老子” ,言过其实地说岳寿是“大鹏金翅雕” ,凡来郑州的清官,岳寿着他坐一年便一年,着他坐二年便二年,若不要他坐,只一雕就雕的去了; 还自己吹嘘是小雕。没料到这“村老子” 正是持有皇帝势剑金牌、先斩后奏的韩魏公。韩魏公说: “老夫跟前还要钞,那百姓怎了也”并让张千转告岳寿: “着他洗的脖子干净,绝早州衙试剑来! ”岳寿毕竟不是滥官污吏,胆小老实,惊恐致疾。等到韩魏公到衙门中刷卷,发现文案中无半点儿差错,才知道岳寿并不象人们说的那样“把持官府” ,而是一个清官能吏,立即派令史孙福拿着他的俸钞十锭送岳寿做药资,并传他的话: “等岳寿病好,依旧六案中用他” 。但岳寿已病重难医了。岳寿到了阴司,阎王还命牛头马面将他一叉挑进油镬中去,实际把他当做贪官污吏惩罚。而他自己不但不辩解,反而认为这是当官的罪有应得。岳寿借小李屠之尸还魂后,眼前人一个也不认得,他满嘴六案都孔目的官话,李屠一家人莫名其妙,他也喊不应张千。等到完全清醒过来,回家探望妻子,妻子见一瘸子回来,“大惊小怪” ,把他当做“鏖槽叫化头”推倒在地。他把借尸还魂的事告诉了妻子,自己的妻子和小李屠的妻子都争认他这个丈夫。大李屠见儿不认老子,便去韩魏公那里告状,提出一棍把他打死,谁也别想再认。真如他所唱的那样: “知道他谁是谁” ! “知他是甚亲戚”! 弄得韩魏公也无法判断。最后还是吕洞宾来帮他解了围。

作者还通过岳寿的经历宣扬了出世脱俗思想。八洞神仙吕洞宾要度脱岳寿,故意在岳家门首大哭三声,大笑三声,骂岳寿孩子是无爷小业种,骂岳寿妻子是个寡妇,骂岳寿是没头鬼。岳寿虽觉其不同于常人,可是却贪恋官位,忙于迎接新官,根本没想到脱俗出家,还以清官自居,津津乐道于为官弄权。临死之前,妻子鉴于他平时为官吃辛受苦,要把他平时爱穿的几件衣服给他穿了去见阎王,他却执意不肯,理由是裹上二十重三十件,谁知道土坑能埋多深浅,又有谁能看得见再说这衣服费了万针千线,给妻子留下,子母们受穷时或典或卖或自己穿,强如“包尸裹骨棺函内烂”; 他叮咛同衙共府十多年的令史孙福照看他的“山妻”和“豚犬” ,如有那无廉耻的汉子来纠缠其妻,教孙福妻子出面劝自己的妻子爱惜行止; 他再三叮咛妻子月十五休要上坟烧纸,待亲戚排筵席,不要亲自出面,给自己办丧事时要谨慎小心,不要为年轻小后生的纠缠动心,一句话,不要妻子见男子汉,不要妻子另嫁他人,要求妻子学习赵贞女,休学那无节不贞之妇;教养孩子成人,无论做官为民,多做有理之事,他死而瞑目。总之,临死之前,他对官位、对家私、对娇妻 ,对幼子充满了依恋难舍之情。灵魂在阴司地府将受油镬之刑时,吕洞宾说情相救,他这才表示省悟,愿做吕洞宾的徒弟。可是,即使在妻子无情地把他尸体焚化的情况下,还魂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官位、妻子和孩儿。他清醒过来后,打着官腔,喝命张千把以他为子的李屠一家人“拿将下去! ”又瘸着腿回家看望热情、贤惠、精细的结发妻,担心妻子在自己死去三日可能受人欺; “独自坐地独自睡” ; 为官事萦羁、衣食摧逼、儿女央及; 特别关心妻子是否因人威逼而改嫁。当得知并未改嫁,而是受到韩魏公的特别关照,立了节妇牌,重修房舍门楼,一应闲杂人等不准上门,他才承认自己把妻子当做一般“水性女裙衩”看待,胡疑乱猜。他要认妻,李屠要认子,争执不下,连韩魏公也无法了结此案,正在这时,吕洞宾来了,他“掂脚舒腰拜” ,“慌慌乱乱,劳劳嚷嚷,怨怨哀哀” 。吕洞宾问他“省了也么” ,他表示“弟子省了也,情愿跟师父出家去” ,“把玉锁顿开,金枷不带,撇了酒色,辞了财气,跳出墙来,上的街,化了斋,别无妨碍,只望完全了乞儿皮袋” ,“抹了钵盂,装在布袋,褴褴褛褛,悲悲邓邓,往往来来,柱着拐,穿草鞋麻袍宽快,但得个无烦恼恰胜似紫袍金带” ,“从今日填还了妻子冤家债,我心上别无挂碍。拜辞了人我是非乡,拂绰了满面尘埃,名韁利锁都教抛,意马心猿尽放开,也只怕尊师怪,远离尘世,近访天台” ,紧随汉钟离、吕洞宾、张四郎、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张果老等七仙“游海岛” 、“赴蓬莱” 。

此剧作者通过岳寿清正为官,惊恐而死,因吕洞宾为之说情而借屠户家儿子之尸还岳寿之魂(故双姓李岳)的故事,表现对贪官污吏的极度不满;但又感到人间是非人我混淆不分,主张弃世超脱。全剧结构紧凑,围绕岳寿由生入死、死而还魂复生为中心开展情节,精炼集中。

说明一下,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http://wwwdongdongqiangcom/

中国戏曲

1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传统的仡佬族戏剧是什么?

仡佬族历史悠久,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命名。由于种种原因,仡佬族人数锐减。另外,仡佬族是一个杂居民族。因此,仡佬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仡佬族文化,影响了仡佬族传统戏剧。传统仡佬族戏剧丰富了仡佬族的生活。传统的仡佬族戏剧是什么?

仡佬族傩戏

傩戏在仡佬族地区相当普遍,特别是在富阳、大坪、镇南、清平、镇江、史超、胶坝等地。演出内容包括生产劳动表演、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其他剧种的移植改编。它可以分为脸子戏和芬子戏或两者兼而有之。

在表演中,打击乐,如编钟,锣和鼓,以及唢呐和胡琴。必要时放鞭炮,增加烟雾气氛。每个傩戏都有一个法师,其余都是弟子和配角,5-7个到十几个不等。主要方式有衣服、脸、武器、表白等。

演出时间一般为半厅7天,全厅半个月,有的长达一个月以上。傩戏可以在室内和室外的任何地方表演。大多是白天念经,晚上唱戏。比如一个只专注于诵经的活动,叫做“杠神”,持续1-2天。傩戏传统剧目主要有《龙女三》、《拉罗汤加扫北》、《赵孤儿》。

仡佬族高泰戏

高泰歌剧院是以一场简单高调的演出命名的。演员们穿着戏服来到舞台上。有些乐器配有丝竹打击乐器,有些则没有伴奏。包括内容文学和武侠剧,分为大戏和小戏。剧种主要有很多,有朝代剧、皇家剧、花剧、扫台省、打官增官、孝道剧等。主要打法是《秦香莲》和《双莲八》。清平、泥皋、镇江、余家等镇都有自己的剧团,每个剧团不到15人。

仡佬板灯戏

替补,别名助攻陈。这是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它不需要舞台,不需要化妆,不需要面具,只需要围着桌子唱歌。在不同角色的帮助下唱歌,但没有动作表演。唱歌的时候,没有伴奏;唱歌的时候加九折;唱歌的时候加九折;有时在句末加一个九折。剧目与高泰歌剧基本相同,但演唱风格不同。文学和武侠剧都有,但武侠剧也是写出来唱的。

仡佬族的傩戏、排戏、高泰戏都是传统的仡佬族戏剧,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最初的节日祭祀演变到现在的主要演出。传统仡佬族戏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使一种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为中国的仡佬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增添了许多色彩。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方的花鼓戏、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和祁阳、东安一带的花鼓灯等。

湖南花鼓戏是在当地的山歌、小调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至迟于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初期是演唱民歌小曲的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看相》等。自“打锣腔”与“川调”传入后,才出现了故事性较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湖南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400多个,主要是反映民间生活,如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一类的内容。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描写樵夫刘海遇狐仙胡秀英。胡秀英爱慕刘海,愿成婚配,刘自觉家贫,不肯依允。胡再三表白,甘守贫困,二人遂成夫妻。

花鼓戏有曲调300支,可分为四类:①川调,或称正宫调;②打锣腔;③牌子,源于湘南民歌;④小调,是地方化了的明、清时调小曲。音乐结构以曲牌联缀体为主,辅以板式变化。

川调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声腔。湖南方言称唱腔的过门(间奏)为川子或串子,意思是用过门将唱句串起来。川调由过门乐句和唱腔乐句组成,与湖南民歌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例106 刘海砍樵 [双叫调]

打锣腔有锣腔正调和锣腔散曲之分。传统的打锣腔不用弦管乐器伴奏,一人清唱,众人帮腔,腔之句间穿插锣鼓,类似大戏中的高腔,[木皮调]的结构是打锣腔的基本形式:

蔡坤山犁田[木皮调]

长江花鼓戏

朱立奇记谱

与说唱型小戏相比,歌舞型小戏更接近歌舞而缺少戏剧性因素,音乐上也更接近民歌。

五、说唱型小戏——越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485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6
下一篇2024-0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