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简介

初中名著简介,第1张

我要点评的是繁星春水中的通讯2

我想作者写这篇通讯是为了拉进她自己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作者使用开门见山的守法开头,大概是为了不让读者感到厌烦。所以我就抱着“不感到厌烦”的心态开始读这篇通讯。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天夜里,作者看到在地上的一只小鼠,便下意识的用书盖住了它,这时虎儿扑了过来把他叼走了。那只老鼠是那么小而且不知世上险恶,它并没有跑,所以就被吃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的惊慌引起的,所以作者开始内疚、悔恨自己。

令我感到非同一般的是作者在记叙这不到一分钟的一小件事时竟用了四百多字,令人赞叹啊!

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忏悔之心,作者爱戴万物,更恨不爱戴万物的人,一件小事便能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啊!

孟子认为,仁爱之心人人都应该具备,它更是政治成功的保障。仁爱的思想,对维系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读《繁星春水》有感

《繁星春水》是大作家冰心的诗歌集,里面的内容是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这两本书含蓄隽永、富于哲理,很受大家的欢迎,因此成了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

“聪明人,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吧!她只是毫无缥缈的,反分却你眼底的春光。”诗歌集里,我最欣赏的就是这首诗了。我从前就是个爱幻想的人,天天沉迷于对未来的幻想,而不能明智地改善现在。我小时都会幻想自己的未来多么的成功,多么一帆风顺、无与伦比,但那仅仅就是幻想中的开得一朵尤其艳丽而遥不可及的花儿,不是现实,我那时学习就是因为“爱想而不爱做”变得一点也不用心,成绩也是日益地跟不上。天天幻想,很多时候会与难得的大好机会擦肩而过,我记得是我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计算比赛,其他同学全都跃跃欲试,积极准备着,而我却想象自己一定会有好成绩,到了比赛时,一看试题,就傻眼了,大部分同学都上榜了,我却一鼻子灰,那时是追悔莫及呀!喜爱幻想,而没有一点意向想努力去争取现时中真正香味扑鼻的花,那就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白日梦!我们都应该把幻想的花扔掉,去摘真的鲜花!

冰心的诗也带着一丝愁绪,却更加能体现诗中的含义,同时也鞭策着人们。如这首:

老年人对小孩说:

“流泪罢,

叹息罢,

世界多么无味呵!”

小孩笑着说:

“饶恕我,

先生!

我不会设想我所未经过的事。”

小孩子对老年人说:

“笑罢,

跳罢,

世界多么有趣啊呵!”

老年人叹着说:

“原谅我,

孩子!

我不忍回忆我所已经过的事。”

我读了这首诗,真想成为里面那热爱生活、天真烂漫的孩子。那老人,他没有快乐的从前,到了老年,已经衰老,想到以前的事,只有一个词“不堪回首”。因为他没有细心仔细地观察社会,所以很无聊。我不想成为他,我也曾觉得世界很无聊过,每天做同样的事,太乏味了,但只要你看得远一些,你就会觉得世界多美好、充满期待,我相信,诗中的小孩,等他到了老年,他一定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其实不喜欢看诗,但冰心的这本《繁星春水》让我改变了,诗中的意境与精髓一定能让让你回味、赞叹!

《繁星春水》有感

这是我完整地读过第一篇现代诗文,也是第一次读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读到《繁星春水》这篇动人的大作,读完之后,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忽然在我的脑子里晃动。

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从小就听说的名字——冰心写的。在小的时候,家人天天跟我讲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她的作品,那时的我还只懂得什么叫古诗,还不清楚现代诗的格律与古诗词的韵律有什么区别。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繁星春水》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现代诗比古代诗更生动上口,给人的情趣更高。在不知不觉中我便迷上了现代诗。不信,您就听我说一说《繁星春水》这篇文章吧!

我们先看一看这一段话:繁星闪烁着——深蓝的空中,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

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这样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你们看一句这么短的诗,可以体现出一种这么伟大的精神,想必冰心奶奶在写时,必定苦心思考了一番。这还不算什么呢,你们再看这几句: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寥寥几句,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她热诚赞美母爱。对母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整体联想自然,读来委婉柔和。

在《春水》中,有那么一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春从微绿的小草里和青年说:‘我的光照临着你了,从枯冷的环境中创造你有生命的人格罢!’”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告诉人们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人们应该热情地去迎接未来的美好的生活,创立自己辉煌的人生。这也是诗人革命乐观,热情精神的写照。

总之,我觉得冰心奶奶的诗是在茫茫夜空中闪耀着晶莹亮泽的星星,是散落在忘河之滨的点点小花,永远散发出沁人的馨香。

《繁星春水》这篇作品给我的汽笛很大,她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些使我冰心奶奶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读《繁星春水》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记叙着人世间所发生的事,我爱世间所有的一切,更爱读书。

读书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在寒假里,学校组织我们上网读书,我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感触颇深。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生于军官家庭。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读者》,《樱花赞》,《归来之后》……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在诗人的 《往事》中可知。这首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见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写下的。母亲在冰心一生中是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于是,带着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痴狂,遂封堵起了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为些家底一个上学的读书女孩子,冰心是幸运的。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学熏陶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母亲啊!着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这些字,在以前,以隐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诗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歌颂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纯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岁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新近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民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向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3 繁星春水读后感

扛大个解放虎骨酒搞活按计划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于是,带着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痴狂,遂封堵起了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为些家底一个上学的读书女孩子,冰心是幸运的。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学熏陶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母亲啊!着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这些字,在以前,以隐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诗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歌颂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纯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岁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新近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民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向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读《繁星春水》有感

她不愿描绘苦难的人生,赚取人们的“泪珠”,因而就选择了“理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像。在她理想的人世间里,只有同情和爱恋,只有互助与匡扶。所以,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她的主旋律。

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竟会使我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我读懂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坠入了凉静的安闲的境界,我会想到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呀。

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当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与对母亲的颂扬相联系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以及时一切新生、初萌的事物的珍爱。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草儿是弱小的,世界的欢容却须赖它以装点。她放情地赞美纯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现了她的纯真与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她亦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歌咏自然,描绘自然之美:“晚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不施浓墨重彩,没有夸饰与渲染,只是用轻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她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已经表现在这短短的诗行中了。

“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盘时,裂成了两半了。”有一些小诗,表现了她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于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这温婉的诗句,固然表现了她“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人生观”,然而,又何尝不是对革命的新生力量的信任与鼓励呢。

她的诗,常将自己从生活里获得的新鲜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含蕾,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思想的启迪。

读《繁星春水》有感

《繁星春水》是大作家冰心的诗歌集,里面的内容是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这两本书含蓄隽永、富于哲理,很受大家的欢迎,因此成了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

“聪明人,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吧!她只是毫无缥缈的,反分却你眼底的春光。”诗歌集里,我最欣赏的就是这首诗了。我从前就是个爱幻想的人,天天沉迷于对未来的幻想,而不能明智地改善现在。我小时都会幻想自己的未来多么的成功,多么一帆风顺、无与伦比,但那仅仅就是幻想中的开得一朵尤其艳丽而遥不可及的花儿,不是现实,我那时学习就是因为“爱想而不爱做”变得一点也不用心,成绩也是日益地跟不上。天天幻想,很多时候会与难得的大好机会擦肩而过,我记得是我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计算比赛,其他同学全都跃跃欲试,积极准备着,而我却想象自己一定会有好成绩,到了比赛时,一看试题,就傻眼了,大部分同学都上榜了,我却一鼻子灰,那时是追悔莫及呀!喜爱幻想,而没有一点意向想努力去争取现时中真正香味扑鼻的花,那就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白日梦!我们都应该把幻想的花扔掉,去摘真的鲜花!

4 繁星春水读后感

冰心的诗也带着一丝愁绪,却更加能体现诗中的含义,同时也鞭策着人们。如这首:

老年人对小孩说:

“流泪罢,

叹息罢,

世界多么无味呵!”

小孩笑着说:

“饶恕我,

先生!

我不会设想我所未经过的事。”

小孩子对老年人说:

“笑罢,

跳罢,

世界多么有趣啊呵!”

老年人叹着说:

“原谅我,

孩子!

我不忍回忆我所已经过的事。”

我读了这首诗,真想成为里面那热爱生活、天真烂漫的孩子。那老人,他没有快乐的从前,到了老年,已经衰老,想到以前的事,只有一个词“不堪回首”。因为他没有细心仔细地观察社会,所以很无聊。我不想成为他,我也曾觉得世界很无聊过,每天做同样的事,太乏味了,但只要你看得远一些,你就会觉得世界多美好、充满期待,我相信,诗中的小孩,等他到了老年,他一定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其实不喜欢看诗,但冰心的这本《繁星春水》让我改变了,诗中的意境与精髓一定能让让你回味、赞叹!

读《繁星春水》有感

她不愿描绘苦难的人生,赚取人们的“泪珠”,因而就选择了“理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像。在她理想的人世间里,只有同情和爱恋,只有互助与匡扶。所以,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她的主旋律。

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竟会使我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我读懂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坠入了凉静的安闲的境界,我会想到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呀。

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当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与对母亲的颂扬相联系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以及时一切新生、初萌的事物的珍爱。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草儿是弱小的,世界的欢容却须赖它以装点。她放情地赞美纯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现了她的纯真与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她亦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歌咏自然,描绘自然之美:“晚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不施浓墨重彩,没有夸饰与渲染,只是用轻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她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已经表现在这短短的诗行中了。

“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盘时,裂成了两半了。”有一些小诗,表现了她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于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这温婉的诗句,固然表现了她“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人生观”,然而,又何尝不是对革命的新生力量的信任与鼓励呢。

她的诗,常将自己从生活里获得的新鲜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含蕾,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思想的启迪。

《繁星春水》读后感

{摘抄}

海波不住的问这岩石,

岩石永久沉默着不曾回答;

然而他这沉默

已经过千百万会思索

摘自―― 一一六

{点评}

这首诗中提到了岩石和海波,在海滩上,我们细心观察,海波会同潮水涌上来撞到岩石,撞到了又退了下来,就这样千篇一律地,海波给与岩石重创,岩石一次又一次抵御住了海波的进攻。等海波灾区询问岩石的时候,岩石表现的还是沉默。岩石的心中在想着很多,只是不回答罢了。

谁都会记仇,动物也是一样,海波一次又一次去撞岩石,岩石心里会怎么想呢,岩石沉默,是想让海波知道自己的无知,心里面感到内疚,就为了这些,岩石忍让了,也付出了代价。而当海波去慰问岩石的时候,岩石会怎么想,岩石保持沉默,他并不是无话可说,而他想说的话都埋藏在心里面了。

其实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有一些像海波那样的人时时会来骚扰你,而我也跟岩石那样保持沉默,譬如班中的某位同学,他坐在我的周围,也不只怎么的,他处处挤兑我,处处挖苦我,处处看我的笑话,乐极生悲,而且还要拆散我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我都表示沉默,不去理他,我想让他知道,他那么做很无聊,他会想他愧疚于我,尽管这样做的话我要慢慢地区忍让,但是我也要和跟岩石那样,不管海浪怎么撞击他,他依然矗立在海滩上。

5 繁星春水读后感

心灵的灯,

在寂静中光明,

在热闹中熄灭

《读后感》这首小诗主要是说明心灵的灯,先说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心灵的等好像是心灵黑暗中的一盏灯,给心灵带去光明,温暖,可是这盏灯只有在寂静中点燃,为什么呢?往往在安静的环境下,人们才会想开,这盏灯才会发挥作用,而在热闹中,这盏灯就会熄灭,因为在热闹中,一切思想都不会受大脑支配,会胡思乱想,这盏灯会失去它的作用,不会给你心灵的深处带去温暖、光明。

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

行为的果子结的越小

摘自繁星――四十五

{读后感}

这篇文章把言论和行为形象的比喻成花儿和果子,事实上就是和小诗上说的一样,不要光说不练,在任何植物中,往往花开的越大,果子越小。牛皮吹得越大,里面的牛肉就越少,话说得越大,做的事情就越少,风大雨点小,所以我们不要光说不练。文章用简洁明了的言语说明了一个道理,好!!

常人的批评和判定,

好像一群瞎子,

在云外推测。

{读后感}

这首小诗在讽刺一些不懂装懂得人,明明是半斤八两,还在武断批评别人,这种人是最可恶的,就象是瞎子,在云外面推测着天堂的天气如何?只有行家,才能做出聪明的判定,至于行家合常人比起来,简直是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这首小诗用简洁的语言来讽刺那些不懂装懂得人,然而那些瞎子往往在行家的面前表现的总是虚伪。(比如像班里的一位同学。)

繁星春水》读后感

[摘抄]

黑暗,

怎样描画呢?

心灵深深处,

宇宙深深处,

灿烂阳光的休息处。

摘自《繁星》――五

[点评]

这首小诗把黑暗比喻的十分恰当,并没有用了许多华丽的词藻,而是把黑暗比喻成十分清晰,先说心灵的深深处,如果你的心没有任何杂念,我相信在心灵的深深处是没有黑暗的。接着又说道宇宙的深深处,可是我并不是这么认为,宇宙的绝大部分是黑暗的,但是终归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给人们带去光明、温暖。最后说道灿烂阳光的休息处,可不是么?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只有黑暗。他说的休息处只不过是夜晚,夜晚就是阳光休息的时间,但是终归黑暗是短暂的,黑暗永远战胜不了光明。

  宋: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

  元:八面威风

  元朝末年,朱元璋带兵攻打元顺帝,拿下集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便与大将徐达着便服渡江,被船夫认出。船夫喊号子: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重赏了这个船夫。

  明: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清:万马齐喑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 总体情况

宋朝建立之初,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守内虚外”、“重文轻武”,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化政策。“重文轻武”一方面导致宋王朝的积贫积弱,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使之成为唐代之后文化的又一座高峰。商业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给宋代文学带来新的源泉。程朱理学的兴盛,科举制度的完善,无一不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值此人文鼎盛之世,宋代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新的收获。元朝一百三十多年间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科举废弃,士人地位极为低下。士人们融入普通民众生活造就了元代戏剧的繁荣,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元代文学成就黯淡。

宋代传统诗文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楹联也一步步跻身文学的队伍。楹联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经过自中唐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专业作者的人数仍然不多。从现有文献看,宋代没有楹联大家产生,有文献记载的楹联作家约二三十人。这二三十人留存下来的作品数量少,总共才几十副。在这数量不多的楹联中,部分作品的质量不高。整体看来,宋代楹联只能算处在起步阶段,这种状况持续到元代。元代楹联作家仅十来人,作品寥寥。

宋元楹联创作主体,虽上有名臣文士、下有市井百姓,但在他们眼中,楹联只能算是小道,人们对待楹联作品仍然处在写完就置之不顾的状态。楹联文献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梁章钜《楹联丛话》曾说:“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然如苏文忠、真文忠及朱文公撰语,尚有存者,则大贤无不措意于此矣。”比如,现时所见苏轼、朱熹、赵孟頫的集子中均不见楹联。“宋元人所书联,其墨迹绝不见于藏弆之家,意者亦如今人所作春联然,粘于门楹,一任风雨之剥蚀,不作保存计乎。”顾颉刚《蕲驰斋小品•黄可庄<集联三百首>序》宋元楹联“墨迹绝不见于藏弆之家”,它们中的大部分散落在宋元诗话、词话、笔记小说中。另一部分被刻在楹柱上,经过后来的楹联爱好者收集、记录得以保存下来。因此,宋元楹联流传下来的不多。明清以后的笔记小说、民间传说经常提及宋人楹联,宋代某大家楹联等,因记录年代与楹联故事发生的年代相隔久远,其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考证。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宋人在一段太平岁月中尽享其时,元日庆祝及其与之相随的桃符见证了宋代楹联与民众生活的交融,见证了楹联在其起步阶段即呈现出的鲜明的应用性,宋代出土的帛幡更是佐证了楹联在民众生活中的应用。但目前未见元代有桃符及帛幡类的楹联。宋代文学题材的日益生活化影响着楹联题材内容的选择,宋代楹联涉及到载道忧国、酤酒品茶、经国之志、胸中块垒等。宋代理学家的理学思想,土大夫的隐逸思想,宋人的平和、淡泊的人生态度也投射到楹联上来。从现存楹联看,宋代楹联较元代楹联丰富多彩。宋代楹联多以桃符为载体,部分以春帖子的形式出现,句法已经呈现出散文化特点,同时兼有“以俗为雅”、语言通俗化、用词不避俗字、说理色彩浓厚等特点。从艺术特色上看,刚健、秀婉各呈风姿。从楹联的类别看,后世多种类别的楹联在宋代已出现端倪。这些特点元代楹联都没有体现出来。宋元楹联共有的特点是,它们都以五言、七言为主,杂有少量四言,表现出鲜明的诗句、摘句痕迹,可以看出唐人摘句所催生出的楹联脱胎之初的鲜明印记。

二 宋元楹联的针孔作用及多种楹联的显现

现存宋元楹联数量少,篇幅短,但作为文学样式之一,它仍然发挥着“针孔”的作用。通过现存宋元代楹联可以窥见宋元时人们的人生态度,以及社会风气、文学本体方面的发展对楹联的影响。

“宋代是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文人士大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却处处凝聚着一股归田、退隐、出世的思想,凸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隐逸思潮。”郭学信《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潮探析》隐逸文化源于先秦、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乃至明清不绝如缕。宋代文人虽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们中一部分人仍然寄情山水,任性逍遥中孜孜于远离尘嚣的隐逸之乐。“宋人的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这种倾向于内敛、自省的文化心态使得宋代士大夫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对平淡闲适生活的追求。有一部分宋代楹联体现了宋人对平淡、闲适、隐逸生活的追求。对这种平淡、闲适、隐逸生活追求的人中有园馆主人、文人墨客和易代官员等。

宋·周密《癸辛杂识》:药州园馆。廖药州湖边之宅,有世禄堂、在勤堂、惧斋、习说斋、光禄斋、观相庄、花香竹色、红紫庄、芳菲径、心太平、爱君子。门桃符题云:“喜有宽闲为小隐,粗将止足报明时。”“直将云影天光里,便作柳边花下看。”“桃花流水之曲,绿阴芳草之间。”

知足常乐,心有宽闲,时时幸福,处处皆景。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心头若无闲挂事,便是人生好时节”所道,该是一种多么闲适、淡泊、平和的心境。楹联中的“喜有宽闲”就是“心头若无闲挂事”。心中宽闲,优游于绿荫芳草、翰墨书香之间,这是药洲园馆主人的人生追求,是宋人“平和、稳健和淡泊”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宋·张端义《贵耳集》:凡海内名胜来吴,必访乐圃之张(引者按:指张端义)。书桃符曰:“江湖且过,诗酒丛林。”

诗酒联袂,寄意遣怀,诗酒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触媒。酒与诗人如影随形,杯光酒影中折射出诗人的思想。魏晋时期名士醉酒不羁中凸现着生命的张力,盛唐诗人诗酒豪迈中张扬着盛世年华的生命之歌。酒与诗交融,在某种意义上,酒是诗的灵魂。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和生活越来越转入了“壶中天地”,他们借酒来抒写心声,寄托生命理想,传达无尽的人生体验。“浊酒一杯家万里”、“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江湖且过,诗酒丛林”。

张端义(1179—1248后),字正夫,自号荃翁。原籍郑州,居苏州。端平元年至三年间(1234—1236)应诏上三书,得罪,被谪韶州(今属广东)。工于诗,近于江湖诗派。作者在楹联中写出了人们对诗酒的热爱,诗酒成了美好生活的象征,沉醉于诗酒,便成了他们的一种理想生活。诚如《古诗十九首》中所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园馆主人、文人墨客等以不同的方式选择了淡然面对人生,从而追求一份闲适、平淡的生活。但宋人终归是宋人,他们身上的社会政治使命感不会完全湮没在园林优游之中。在进与退之间,他们总能找到一种折衷的方式。

宋·王楙《野客丛书》:仆叔祖尝以桃符丐唯室先生书,先生书曰:“但愿儿孙勤笔墨,不妨老子自婆娑。”此语甚得体。

婆娑:逍遥,闲散自得。陆游《渔父》诗:“数十年来一短簔,死期未到且婆娑。”此联中作者希望儿孙承担起人生功名价值的追求,自己选择闲适、逍遥的生活。这种折衷方式反映了宋人追求闲适、平淡生活的性格特征,是宋人淡泊的个性特征与他们在政治上的强烈使命感整合的特殊表现形式。

文人的这种生活态度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直接关系,禅宗的盛行是原因之一。禅宗是佛学派别的一种,它是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唐时,禅宗因得到士大夫们的欢迎而迅速兴盛,但此时的文人士大夫接纳禅宗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进入宋代,士大夫参禅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学佛参禅者极为普遍,“近来朝野客,无座不谈禅”就是宋时文人士大夫参禅学佛活动的形象写照。宋代“以俗为雅”与禅有密切的关系,宋代流行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就是这一风气的产物。禅宗影响的印记也留在了楹联中。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辛幼安晚年题桃符云:“身为僧禅老,家因赴诏贫。”

辛弃疾向禅学禅。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说辛氏“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辛氏《赠延福端老二首》写道:“我来欲问小乘禅,惭愧尘埃未了缘。”“辛弃疾词中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禅学的影响,多入道入禅,见心明性稼轩词的特质之一,但因稼轩词化用禅语者多与意境或其它典故化合,故往往难以迹求。”滕琪、车泰来《“转头”间的禅悟——辛词的禅意及理趣》而此小小楹联之间,稼轩却道出自己对禅的用心艰深,“身为僧禅老”。

以上是人生态度和社会风气对楹联的影响,接下来讨论文学本体方面的潮流是如何影响楹联的。

宋代理学家在探究义理之时使宋代文学染上浓重的哲理意味。理学家时时观物穷理,通过具体的景物、事物传达出一些符合形象思维规律同时寓含哲理意味的作品。如在宋诗中,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但其中往往有说理的成分。这些说理部分寓意深刻,情理相生,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广为人知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是其一。在这种文学环境中,宋代楹联中不乏说理的习尚。试看下面副楹联:

宋·韦居安《梅涧诗话》:余二十年前之杭,常登吴山,见一第宅桃符云:“地高春易盛,天近泽常多。”

“地高春易盛,天近泽常多”,哲理意味极为浓厚。

宋代文学具有说理特色之外,还有“以俗为雅”的特征。文学领域最早提出“以俗为雅”的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题柳子厚诗》:“诗须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再次韵杨明叔》:“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文学界掀起一股“以俗为雅”之风。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对此有过论述,他说“从宋代五类文体而言,固然可以大致区分为雅、俗两类文学,并可看出由雅而俗的历史动向;然而在文人文学的诗词文三体中,却又各自呈现出‘以俗为雅’、俗中求雅、亦俗亦雅、乃至大俗大雅的倾向。”这是宋代文学雅俗审美趣味的大致面貌,该论未言及楹联。实际上,宋代楹联也受到了“以俗为雅”审美趣味的影响。

宋·周密《癸辛杂识》:桃符获罪。盐官县学教谕黄谦之,永嘉人,甲午岁题桃符云:“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为人告之官,遂罢去。

“以俗为雅”包括语言和题材两个方面,语言的“以俗为雅”指不避俗字俚语,用儒家六经之外的字眼。黄谦之的这副楹联具有不避俗字俚语的特点。“怎生呵”、“那般者”是典型的俗字转来的词汇,这两个典型的俗字却能把黄谦之心中的那份无奈与不平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以后有一些楹联家间或用俗字俚语入联,但把俗字楹联推到高峰的是清代的缪艮。

黄谦之的这副楹联也运用了白话入联的创作方法。白话入联是宋代楹联在“以俗为雅”的审美趣味下的一种探索。虽然宋代就出现了白话联,但直到清末,才出现吴獬、翁同龢、刘大白等重视白话的楹联作家。

宋代文学中还有一个现象,即诗词文赋的普遍散文化。在宋代诗、词、赋、四六都朝着散文化方向演进的同时,宋代楹联没有游离这种风气之外。如前所述,楹联有律诗和骈文两个源头,但来源于骈体的楹联脱胎过程却极为缓慢,现存宋代楹联大部分是五、七言形式。除白话楹联、俗语楹联外,明清盛行的某些楹联类型可以在宋元楹联中找到源头,如书斋联、切姓联、挽联、谐谑联等。

书斋联在清代繁荣,但至迟在宋代就出现了。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攻愧先生书桃符云:“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

楼钥(1137—1213),字大防,自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楼钥“文辞精博”,“年过七十,精敏绝人,词头下,立进草,院吏惊诧。”脱脱等《宋史》因不愿阿附权臣韩侂胄,退废于家近十年。著有《攻媿集》。《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这副楹联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楼钥“文辞精博”的途径。“频来客”指经常到访之人,宋韩元吉“紫云莫厌频来客,未抵当年御史狂”。宋释道璨“门前不厌频来客,要学聪明莫入来”。“未见书”指在作者涉猎范围之外的书籍。宋刘挚“郢楼吟倡近萧疎,椽笔贪抄未见书。”梅尧臣“较量人世无穷乐,罗列平生未见书”。楼钥的这副楹联意思浅显易懂,言简意赅。从内容看,这副楹联是现存最早的书斋联。

再来看切姓联。

元·蒋正子《山房随笔》:京口韩香除夜请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以其姓为对也。

韩香为倡伎。“擒虎、退之”鲜明生动的道出了韩香对待客人的态度、宗旨,又与韩姓切合无痕。隋灭陈朝时大将韩擒虎破台城,陈后主与张丽华等藏于井内被韩擒获,随后韩擒虎将陈丽华处死。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陈维崧《尉迟杯•青溪路》“想胭脂井底娇魂,至今怕说擒虎”。就张丽华而言,韩擒虎是夺人性命的人,就韩香来说,韩擒虎这一类的人是恶客,她调侃这些客人都是恶客。韩愈曾写《送穷文》,所以这里将“无钱”与“退之”联系在一起,就韩香来说,韩愈是雅客,她请不到韩愈这一类的雅客。

挽联发展到清末达到巅峰状态,其发端可以上溯至宋代。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赵元镇丞相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铭旌上的七言句与挽联无异。

最后来看嘲谑联。

宋·顾文荐《船窗夜话》:桃符。洪平斋新第后,上卫王书。自宰相至州县,无不指摭其短。大概云昔之宰相端委庙堂,进退百官,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凡及一职,必如上式,末俱用“而已”二字。时相怒,十年不调。洪有桃符云:“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闲。”

这副楹联的内容、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与宋代黄谦之的“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非常接近,句法更趋于散化。与黄谦之的楹联相比较,这副楹联还散发出一股新的气息,自嘲口吻,以楹联浇自己胸中块垒,在自谑和谑他的口吻中,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油然可见。这种嘲谑口吻在清代的谐谑楹联中大放异彩。

宋代楹联留存的数量虽少,但题材、风格、表现手法都不单一。风格上,宋代楹联豪健与柔婉兼备。先看豪放之联。

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近世敢言之士,虽间有之,然能终始一节,明目张胆,言人之所难者,绝无而仅有,曰温陵洪公天锡君畴一人而已……七月改除工部侍郎、兼侍读。公力辞,旋畀职名,帅闽焉。公在闽阃日,尝书桃符云:“平生要识琼崖面,到此当坚铁石心。”盖其刚劲之气,未尝一日少沮也。

琼崖,指今天海南的海口。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那里是贬谪官员的去处,左迁至此是一种很重的惩罚。洪君畴为什么要见识这样一个地方呢?原来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志。洪君畴本在中央担任御史,职司行政监察。他上任之初就对皇帝表态:“臣职在宪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周密《齐东野语》正如周密所赞:“洪君畴。近世敢言之士,虽间有之,然能终始一节,明目张胆,言人之所难者,绝无而仅有,曰温陵洪公天锡君畴一人而已。”“平生要识琼崖面”体现的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铁石心”体现了作者的果敢、刚毅、决绝,“刚劲之气”是也,全联充溢着豪健之气。

再看柔婉之联。宋代楹联不乏平淡自然、清新流丽之作,与当代部分楹联因受理学影响而产生的滞重风格相较,令人耳目一新。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辛幼安晚年题桃符云:“身为僧禅老,家因赴诏贫。”杜子昕则云:“父子俱开国,朝廷不负人。”两联皆微而婉。

宋·周密《癸辛杂识》:药州园馆。廖药州湖边之宅,有世禄堂、在勤堂、惧斋、习说斋、光禄斋、观相庄、花香竹色、红紫庄、芳菲径、心太平、爱君子。门桃符题云:“喜有宽闲为小隐,粗将止足报明时。”“直将云影天光里,便作柳边花下看。”“桃花流水之曲,绿阴芳草之间。”

“云影天光”、“柳边花下”,因为是湖边之宅,所以湖面倒映,水光天接,红花绿柳,澄澈明净、如诗如画。“桃花流水”、“绿阴芳草”,看似对自然景物的随意点染,但已经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红绿相间,流水淙淙,将人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之境,耳目一新、神清气爽。庭院景物描摹与庭院恰好相称,浑然天成,毫无牵强之处。没有用偏僻字眼,也没有以景物阐释哲理,更没有宋人好发议论的影子,极似唐人清雅闲淡的山水之诗。

宋代楹联处于楹联史的萌发阶段,但艺术色彩丰富,这与楹联的母体——律诗、骈赋的成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成熟的律诗与骈赋,就没有多姿多彩的楹联。宋人在楹联写作中往往汲取诗赋的养料。先看诗歌中常见的五、七句式对楹联的濡养。

宋·韦居安《梅涧诗话》:待制周孟阳,海陵人。少游径山,赋诗有“地高多与风云会,天近常为日月邻”之句,人以为遭遇英宗符。临川何尚书异少时登高峰坛,有“天近风转清,地高日难晚”之句。林黄中侍郎见之,知其异日必贵且寿。余二十年前之杭,常登吴山,见一第宅桃符云:“地高春易盛,天近泽常多。”亦以“地高”对“天近”,仿前人句法也。

“地高春易盛,天近泽常多”乃“仿前人句法”而写就。

上面是五言联,再看七言联。福州茶园山发掘的南宋墓葬的帛幡上有几副楹联由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政府陈竹提供,特以致谢,可以看作是宋代的挽联,这几副联的句式就是典型的七言。

这些帛幡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联文为:“铜竹昔时膺凤诏;风云他日趣鳌头。”“军民上下感恩德;赏罚分明善用人。”“正直忠良摩万世;宽仁骨鲠劳三军。”

再看楹联对骈文句式的吸纳。

宋·周密《癸辛杂识》:药州园馆。廖药州湖边之宅,有世禄堂、在勤堂、惧斋、习说斋、光禄斋、观相庄、花香竹色、红紫庄、芳菲径、心太平、爱君子。门桃符题云:“喜有宽闲为小隐,粗将止足报明时。”“直将云影天光里,便作柳边花下看。”“桃花流水之曲,绿阴芳草之间。”

“桃花流水之曲,绿阴芳草之间”为六言。

从整体上看,由于宋代楹联保存下来的数量多于元代,因此,较之元代楹联来说,宋代楹联的特征相对鲜明,艺术色彩丰富,各种体式相对齐备,而元代楹联的形象则相对单薄。在楹联史的发展长河中,由宋代汇聚而成的细流在元代潜入沙底,它真正的面目有待将覆盖的沙子淘开才能清晰。

宋元襄阳之战的结果是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南宋为何会失败?

众所周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固然发达,但是在行军打仗方面仍然存有短板,而这也正是元军得以突破的关键。宋元时期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襄樊战役,因为这场战役直接导致了王朝的更替。

“襄、樊为朝迁之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

由此可见襄樊对宋人的重要性,襄阳城和樊城一旦失守,那么就如同将宋朝大半江山拱手相让给元军别无两样。而元军也正是看中了襄樊的战略地位,拿下两城后率先修筑城堡,以阻断南宋的命脉,所以元军在战略安排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北宋南渡后,南宋朝廷成为阻碍元军一统江山的唯一阻碍,襄樊之地在宋元的多次角逐中频繁易主,元军悄然修筑用于“内防”堡垒,令宋军难以琢磨。

话说靖康之乱后,北宋的实力逐渐成下降的态势,迫不得已才选择南渡,重建南宋。此时北方的蒙古日渐兴起,公元1234年蒙古成功灭金之后,骁勇好战的蒙古渴望一统天下,而南宋也就成为了其中的一道屏障。为了解决南宋的阻碍,蒙古也就是之后的元军可花了不小的力气。

经统计,南宋和元的交锋主要有三次规模的战争,而中间最为激烈的也是元军锁定战局的关键是——襄樊战役。因为襄阳和樊城是守卫四川的大门,如果这两地失守的话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直接导致南宋的覆灭,之后的结局也有所验证。

端平三年襄阳被蒙古占领,但是当时的蒙军并没有想到通过修筑堡垒的方式来守卫城池,因为蒙军的统治者蒙哥汗并没意识到襄阳城的作用。所以襄阳城虽被占领,但是蒙军自身并没有重视。这点为南宋朝廷察觉后,南宋将领孟珙率兵一举收复了襄阳。

当时的江陵知府李曾伯在孟珙的提议下,向朝廷禀告襄阳和樊城防卫四川的重要作用,这时南宋也开始重视起来。因为蒙古内部的夺权事件,导致蒙军无暇顾及南宋的所作所为,南宋顺势夺得了襄阳城的管理权。

而元太祖忽必烈成功掌权之后,认为想要一举歼灭南宋必须要更换之前的战略安排,务必夺取襄阳和樊城打开四川后,长驱直入拿下长江以南的地区。《元史》载:“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即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迅雷不及掩耳,江滩、巴蜀不攻自平。”

这是忽必烈手下的郭侃向他进谏的内容,同时南宋的降将刘整极为赞同,于是元军在夺得城池之后,有了兴建堡垒的想法与安排。会打江山和守好江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忽必烈之所以能够成就元的辉煌或许就是因为他相比先前的统治者都要重视城池堡垒。

《元史》曾记载,忽必烈任命刘整为元帅和蒙古的阿术共同商讨守城的事宜,因为对南宋城池的疆域的了解,刘整在修筑堡垒的时候,主要强调堡垒的“内御”即堡垒是巩固好城池内部的统治,并不是为了出征打仗的。所以,元军在他的倡议下,纷纷兴建起了堡垒,城池的防御也成为元军新的关注点。

面对元军大肆建设堡垒,宋军也是极为困惑的,因为元军的主力是蒙古等少数游牧民族,本就不屑于定居的他们为何要选择修建城堡。而通过《宋史》的相关了解后,宋人在1268年就对元军的城堡有所记录,事实上或许更早于这个时间。但身处临安的南宋朝廷对元军的行为似乎并不重视,依旧我行我素。

二、元军成功建成堡垒对南宋江山的企图愈发明显,出于“内防”的襄樊城堡,在南宋降将的精心设计下成为“外攻”宋军的主要方式

南宋之所以能够和元军之间僵持百年之久,主要是由于元军只适合打仗而不善于守城,但是当元军也开始修建城池堡垒后,南宋朝廷似乎还是无动于衷。这也就是为何南宋会灭于元军之手,而不知其中的缘由。实际上,早在元军内斗的时候,南宋的部分大臣就已经向朝廷进言,要重视对襄樊地区的守备。

元军在修筑好白河城堡垒工事后,并没有急于发起对襄阳城的进犯,这时在忽必烈领导下的元军似乎更加的冷静。他们在统治者的安排下,围绕着襄樊周边的鹿门山、百丈山等城池继续建筑堡垒,而主打“内御”的众多堡垒在不知不觉中将襄樊两城围得是水泄不通。

宋元的襄樊之战似乎一触即发,南宋朝廷决定对襄樊二城加以增援,但是此时似乎已经为时已晚。

咸淳四年,由蒙古将领阿术亲率的一支骑兵部队作为先遣部队前往襄阳,在襄阳城内的宋军被打的措手不及,造成了部分的死伤。但由于襄阳城内地方的守备较为重视,所以城内的防御力量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虽然蒙军的初次进攻小有成效,却并没有达到忽必烈之前预想的结果。

《元史》载:“(阿术)观兵襄阳,遂入南郡,取仙人、铁城等栅,浮生口五万……自安阳滩济江,留精兵五千阵牛头岭,复立虚寨,设疑火。”

元军绝不会因为一次的小失利就放弃自己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更何况这并不是完全的失利,也是小有成效的至少知道了襄阳城内的防守虚实。俗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即使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下也是束手无策的。

而这个人就是之前提到的南宋降将刘整,其实刘整不论是领兵打仗还是战略安排上都有着独特的见地,但是因为他得罪了南宋朝廷的权贵,被众人陷害栽赃,所以只好选择投靠元军,而忽必烈也认为他对襄樊之战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就任命刘整为元帅,统帅三军以攻打襄阳与樊城。

公元1263年,刘整不负众望成功的击溃宋军,并借助自己在襄阳的旧部势力,贿赂荆襄的少保吕文德互市,这样一来襄阳城不攻自破,同时也为元军在城内筑建堡垒提供了便利。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这时的堡垒从“内防”衍生出了“外攻”的作用,旨在及时的应对南宋军队的反扑。

三、襄樊之战中的堡垒运用直接吹响了南宋覆灭的“哀乐”,元军凭借堡垒“内防外攻”大败宋军,堡垒也成为元军灭宋战略安排上的一大亮点。

可以说,元军在刘整的鼎力相助下拿下了大半个襄阳城,所以不论是在城池的建设中还是战略、战术的安排上,修筑堡垒都成为元军的首选。

果不其然,南宋朝廷发现荆襄少保吕文德被贿赂后,及时的集结军队对襄阳城和樊城进行最后的挽救。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率领襄阳城的守卫士兵奋力抵抗元军的进攻,并且借助自身城池的优势,主动出击试图从元军的包围圈中冲出去和朝廷的军队会合。

但事与愿违,因为元军修筑城堡后无人控制其发展态势,所以襄阳和樊城的周围都是元军的势力范围,及时突破了城下的防守,也无法和堡垒外面的军队联系。原载荆襄的吕文德得知这一事件后,想要关闭已经开通的互市,但为时已晚元军正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向荆襄之地进发。

或许是因为心中有愧,加上他自知罪孽深重,咸淳五年吕文德突然离世,失去了荆襄的守望相助,襄阳已经是孤掌难鸣。咸淳七年宋军呼延德等人冒死支援襄阳,一时间缓解了城内的粮草不足的问题,于是他们策划者利用水战避免和元军的正面冲突。

但是身为前任宋将的刘整也曾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他上报忽必烈说:“我精兵突破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船舰,习水军,则事济矣。”于是忽必烈随即下令命已经建好的堡垒内部开始训练水军,弥补元军在水战中的短板。不得不说,取长补短的确是不二良方,原本的水路也被元军封死。

咸淳八年面对元军的内外夹攻,襄樊二城的守卫也都丧失了守城的信心,任由元军进攻。在元军的炮火威胁下,吕文焕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被迫投降,自此襄樊战役以宋军的失败告终。此后,元军随着既定的计划,沿长江南下清除了南宋的残余势力,建立元朝。

南宋的失败源于对襄樊二城的轻视,同时对元军修建堡垒的行为置若罔闻也是导致覆灭的重要原因。元军之所以能够取胜与修筑能够“内防外攻”的堡垒密不可分,这也是元军在战略安排上的良苦用心。所以打下江山固然是建立新朝代的前提,而能否守好江山则是评判一个统治集团的重要指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469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9
下一篇2024-0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