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遂将“鸿”字拆开吟出上联:“鸿是江边鸟

触景生情,遂将“鸿”字拆开吟出上联:“鸿是江边鸟,第1张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梦笔生花江淹名,江郎才尽腹中空。

友联鸿是江边鸟,奇对蚕为天下虫。

南朝时的江淹,在古代文学史上是个十分著名的人物。 “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就是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 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 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一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 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淹之对不仅反应奇快,而且对的贴切工巧,众人自然为之叹服。

鸿是江边鸟下一句情话是您是心上人。有一段感情,在野不可能续燃,有一个人,在也不会相依相偎到永远有一个声音,再也不可能回旋,有一双手,再也握不住那掌心的温度。有的东西,你再喜欢,也不会属於你,有的东西,你在留恋,也注定要放弃。

最暖心的情话短句

1、月亮躲在云里 我想躲在你怀里。

2、今天阴那又怎样我可以做你的小太阳啊。

3、我不要短暂的温存,只要你一世的陪伴。

4、除了我每个人都不适合和你白头到老。

5、南风过境十里春风不如你。

6、手不要给别人牵怀抱也要留给我。

7、因为你,我的心脏总是忙个不停。

8看着你,内心滚烫,如同晴光。

9、爱你的人,已星夜兼程走在来路。

10、理想的生活需要一点热爱和心动。

是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两个字,鸿字的意思为大雁,大雁去水里捕食,确实是江边一只鸟。

1、完整对联是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上联“鸿是江边鸟”是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两个字,鸿字的意思为大雁,大雁去水里捕食,确实是江边一只鸟,下联“蚕为天下虫”是将蚕字拆为天和虫两个字,蚕为上下结构,意思为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所以是天下虫,不仅对得十分工整,意境也恰到好处。

2、相传与南朝时的文学家江淹有关。江淹有一帮文学好友,一天,这群人来到江边赏景,切磋诗赋,见到江边飞鸿,有一位文人灵感突现,信口吟出了一副拆字上联:“鸿是江边鸟”。江淹的才华拔尖,当大家还在思考时,他已经抢先对出了下联:“蚕为天下虫。”

鸿字拆分开是江字和鸟字,所以是江边鸟,怂字拆分开是两个人字和一个心字,所以是心上人。

一、鸿拼音hóng

1、大雁:鸿雁。

2、大:鸿博。

3、指书信:来鸿。

二、怂拼音sǒng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惊,惊惧。

扩展资料

鸿的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鸿作[hóng zuò] 

宏大的制作物。

2、鸿号[hóng hào] 

大名;美称。

3、鸿钟[hóng zhōng] 

鸿钟。

4、鸿树[hóng shù] 

宏伟的建树。

5、鸿覆[hóng fù] 

指帝王的恩泽。

对联学堂第五讲 对联写作

主讲  云渡野桥

前面的话:现在的初级班今非昔比,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给大家讲课实在惶恐。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言人师,只希望能尽力做好一个指路人的角色。对联是雕虫小技,入门的门槛低,但它同时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用心去探求。没人能说自己是对联通,本次讲义纯属一家之言,大家姑妄听之,讲得不对,讲得不好的地方请多多包涵。望我们共同交流,共同提高。快快乐乐上网,轻轻松松玩联。

开篇:凡事难者亦易也,易者亦难也,成败取决于个人的态度,正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成联要细讲,恐怕讲几天几夜也讲不完,所以这里只能给大家讲个大概,请大家见谅,如果有想深造的同学,毕业后可加入中级班和高级班继续学习。

一、内功篇

要写好对联,首先要培养我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多读、多记、多想。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读于声则行云流水,记于脑则明霞散绮,思于心则剥茧抽丝。

多读——常读名家的诗、词、曲、对联……体味古典文学之美。陶醉于铿锵的音韵之中,幻想于优美的意境之中,流连隽永的文字之中。从而增强兴趣,收获快乐和美的享受,把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为什么要多读诗、词、曲?因为对联是由诗、词、曲发展而来,词、曲的长短句和领字尤其要留意,因为在长联的创作中时常会运用。在多读时我们还应留意句中的平仄,这对入声字的记忆和格律知识的熟悉很有帮助。多读时还要慢慢培养起能够筛选鉴别好坏的慧眼。

推荐书目: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声律启蒙》、《龙文鞭影》、《笠翁对韵》……

《四溟诗话》、《原诗》、《一瓢诗话》、《人间词话》……

多记——读,往往是流光片影,只有记在脑里才有真正的收获。在多读时一定要积累。积累不是漫无目的的死记硬背,而要背得巧、背得好。有些诗词不用全背,只要截取其中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就足够了,为我们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多读好句子有利于提升对意境的感悟,多记有利于以后创作的造境。(例一)多记词汇可以使写出的句子更具古意,更具文采;(例二)多记前人十分工整的词汇,对以后对联和成联在速度上和工稳上有很大帮助。(例三)

例一:

淮南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化为: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李群玉: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化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对句:慧禅填欲海 [逸灵公子] 出句:风雨动心舟 [红蕖碧水]

云桥:禅音平欲浪;慧海渡心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二:

李云:晓日照疏窗。谢榛:寒日澹虚牖。

云桥:青山深处有鸣蝉。云桥:翠微深叠隐鸣蜩。

此皆出一机杼,而词汇不同,意味不同。

例三:

簪山带水最奇处;风户云梁独上时。 簪山==带水,风户==云梁。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烦恼==是非

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国乱==家贫,良将==贤妻

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读多记还不行,还要随时思考。只有思考后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否则始终是东施效颦。思考什么?思考句子的结构、意境,如果对古典诗词的这两点不了解和熟悉,在遣词造句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语句混乱,辞不达意,过于白话等。(例一)还有就是思考能不能将所记的句子和词汇化用到创作中,多思是为了多得和活用。

(例二)

例一:

随手摘下一朵花。随手摘下花一朵。意思相同,结构不同,效果不同。

千丝饮露烟波钓,一镜澄光天地收。烟波钓是倒装,理解为钓烟波,如果不熟悉句子结构,很容易写成,如:一镜澄光燕雀啼。

多思还可以帮助我们活用。

例二:

簪山带水最奇处;风户云梁独上时。 学习自对化得:

月烛柳帘藏水府;流光飞羽只瑶池。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烦恼对是非化得:

莫因妄语增烦恼;且以平心辨是非。

阶下别开丛菊径;亭间新碎小诗天。 碎字化得:

晴雪呵梅羞老树;春风碎绿饰新花。

二、招式篇

只有招式没有内功,那是花拳绣腿;只有内功没有招式,那是枯燥乏味。适当的运用招式,可以使我们的对联生动活泼,趣味无穷。这里的招式便是对联的写作方法,对联的技巧。

(以下摘自大蒙校长讲义)

一、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别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对联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

举杯邀明月(李白句)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句)

二、摘句式

摘句,也是对联创作方式的一种,就是直接摘取诗文中的偶句而成的。如:

江作青罗带====水如碧玉簪(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

三、脱化式

脱化,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关诗词文章中的句子,略加改动,表达出新的主题,而作成新对联。如:有名的联名为: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这是纪晓岗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稍加改动而成的。

四、创新式

创新式是用自己的话写成的对联。这是对联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方式。有扩联创新式,对句创新式,定题创新式,自由创新式。最常用的是自由创新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完成整联。我们这一讲主要是介绍整联的常用撰联方法。

对联写作技巧:

(一)、遣词技巧

1、比喻法

比喻法。如: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3、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淅江绍兴上虞虞姬庙联)

4、对比法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例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

入流亡所====登岸舍舟(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入流”与“亡所”、“登岸”与“舍舟”,就是句中自对。又如,“荣辱”对“是非”、“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溪声山色”对“暮鼓晨钟”、“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沉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

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9、借对法

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

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

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五六月间无署气==二三更夜有钟声。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用典法

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还有引用搅动,假换称法,比拟法,同异法,增语法等等,不一一介绍了

(二)、用字技巧

1、析字法

析字联。所谓析字联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一明分日月;

五岳各丘山。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2、合字法

如: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老字体)。

二人土上座==一月日边明。

3、复字法

即上下联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出现。如:

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4、叠字法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四化蓝图图图美,

九州春色色色新。

5、谐音法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采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6、同傍法

同旁联。所谓同旁联意指联中采用相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广东东莞虎门联。)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默然。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驱骚驶驽骜马骤;

植檀栽桂森木荣。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迅速游逍遥。

7、重言 重言,就是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如: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副对联题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关帝庙。上联重言“赤”字,下联重言“青”字,比为单字重言。也有以几个字为单结重言的,如: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云阳张飞庙,上联重的“绝世”,下联重的“有声”,都是以两字为单位的。如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长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上联重言“声”,下联重言“色”,佛理通秀,妙不可言。

还有拟声法,飞白法,析数法,应首法,等等,

三、江湖篇

对联如同作文,现归纳成联“八字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立题——主题先行,立竿见影。

2、布局——选择角度,组织材料,安排虚实

3、起稿——选择运用修辞方法和对联技巧。如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复、顶针、互文等。技巧:集句、当句自对、叠字、用典、谐音、拆字、流水对、无情等。

4、修饰——反复吟咏,检查格律,看似乎通畅。锤炼字词,明了联意,提升意境。

本讲义由大蒙校长撰写并经多位老师修定而成。红色字体是我的体会。这里讲的“对联的谋篇”主要是针对成联创作而提出的,如果是应对可以承接上联句法,不用单独运筹帷幄。

第一节 立 意 明 确

云说:意有两层:一为意思,二为意境。此处“意”指全联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而非意境。更确切说是立题,作联如作文,应该主题先行,然后根据主题安排材料和词句。

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清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云说:此联上写实,下由实抒情。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云说:在题写风物时,通常要抓住该风物的本质特点,上下围绕实物发生联想,而少于发表自己的情怀,也就是言物之情而非人之情。当然如果是言志联另当别论。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1、立意正确,体现时代精神

云说:所谓具有时代精神就是要新和贴近当前社会背景。新一是意思要新,二是词要新。用老词写新意尚可一观,用新词写老意别有滋味。今年春晚的获胜联大多是老词写新意,围绕和谐展开。老词如:华夏,神州,春风等。

时代精神,指的是一个时代的思想面貌。不同时代的思想面貌是不一样的。一副好的对联应给人以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思想和时代气息。在立意上要做到:要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要歌颂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全局观念,要站得高、望得远,不拘泥于个人和得失恩怨。写风景名胜,写祖国江山等等。

迎来科普队奔向小康村 (联都大蒙)

金鸡鸣两岁科技富三农 (联都大蒙)

金鸡报晓迎丰岁丹凤朝阳奔小康(联都大蒙)

科技振三农,堆金积玉文明传万代,益子利孙 (联都大蒙)

本人的这几副春联,基本上反映祖国大江南北富有时代特色的农村面貌。

然而,有一些联,则是非常陈旧,是“老掉牙”的了,如:

财丁两旺;

富贵双全。

一看就比较陈腐,是过去那种:“七男三女”的多子多福,大富大贵的旧观念。且与现在的计生国策不相符,没有时代感。

2、立意鲜明,态度明朗

创作对联,要立意鲜明,态度明朗,爱什么,恨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表达清楚。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岳飞墓联,上联歌颂岳飞之“忠”。上联痛恨秦刽之“佞”,态度非常鲜明。

才过小龙年,又催千里马;

曾经大风浪,更上一层楼。

这是1990年《太原北郊报》春节征联获得一等奖的联。作者通过这副对联,表明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

3、立意新颖,不落俗套

创作对联,要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重复别人写的东西。

风景共楹联一色;

人文与经济齐飞。

这是2004年11月,在南昌首届楹联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节目表演中,反复朗诵的一副佳作。作者能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中化解出来,赋予时代和南昌新十景的内容。非常巧妙,不落俗套,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推崇。

第二节 取 象 真 实

云说:象为意之表,意象是意境表达的载体,也是联句情与景的交融。 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

要做到取象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对象要有深入的了解。其次是用语要切人、切事、切情、切地、切时。

对联的切题方法:

云说:对联切题巧妙在于虚实结合有致。写物,常规写法是上下联皆写物的外貌形状,略高一筹的是一句状貌一句写质(用途、特性),若无状貌而尽显物之特性者为妙。写人写事,应该一实一虚。一句围绕人或事,一句抒情议论。如果是长联上下联皆可在前分句后分句间安排虚实。

1、抓住所咏的人、物、事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楹联创作。如:

利国利民真壮士;

伟基伟业耀蓝天。(联都大蒙)

这联作于2005年春节,是为航天英雄杨利伟先生而写的(见《中国楹联》2005年第一期)。杨利伟是航天英雄,他的事业就在蓝天上,联中紧扣了“蓝天”和“壮士”这两个特定“景象”,基本上做到切人切时切事。

2、将所咏的人、物、事巧妙置于联中,写出特色。

特等奖

国越千年,际逢六合,听今日鸡鸣三省

商拥四海,城发多元,看河东凤举九天(《联都》网友(江西) 潘一之)

这是《联都》网友(江西)潘一之先生在河东“今日国际商城”海内外有奖征联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联。联中嵌了“河东今日国际商城”,非常自然。此联主要反映了商城特色和河东风貌及地临三省的特点。联作应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立意高远、雅俗共赏、富有文艺色彩,符合对联格律,尽可能将传统的文艺形式与现代的商贸气氛有机结合,将深邃的文化内涵与通俗的语言文字精巧结合。用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学艺术奇葩,显示商城的广告宣传效果。

又如,广州市韩江酒楼上的一副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副联巧妙地引用了与诗酒有紧密关联的四个历史人物:韩愈、刘伶、江淹、王粲。在对联的首尾嵌入了酒楼名“韩江酒楼”四个字,十分贴切。

第三节 言志 高 远

舜帝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宗旨。楹联也同样如此。诗不言志,作者无法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志向、情趣抒发出来,从这一点说,“志”应是诗的灵魂,联与诗同在写法上,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

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虽然是旧时代的勤奋苦读心态,但是对于今天来说,同样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

再有如长篇小说《红岩》中革命志士为牺牲难友龙光章同志献出的一副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魂,死不还家。

辜鸿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则属后者: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周策纵的集词联,似不自觉的无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情趣。

请看: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归无处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孟子在论诗时曾提出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两种读书方法,前者是说只有全面理解了作品,才能了解作者的思路;后者是说要读懂某作家的作品,一定对其作者的身世有所了解才行。两者相互为用,会对我们欣赏对联大有帮助。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要遵循“诗言志”的宗旨,强调写作态度端正、严肃,因作品一旦写出,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处理得不好,轻的闹出笑话,严重者还会带来很坏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 抒情真切

抒情是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晋朝陆机就指出过“诗缘情”之说。他说的情乃是指人们的心灵意绪,它包括人生悲喜之感,而以真实感人作为其审美之特征。

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

月夜看灯才一梦;

雨窗欹枕更何人。

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一个梦(即一夜)就病逝了;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写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还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属于直接抒情,又不属于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通篇写景,无一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尽然中融化在其中了。

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然而我们却不能说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

第五节 章法灵活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总的来说,对联章法灵活,意思完整,语言清新,主题思想突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还是应该借鉴诗歌的一些创作方法,因此学习对联,还要懂得一些作诗章法,这对我们楹联创作是有帮助的。

如,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此联构思巧妙,上联写声音美,用了五个“声”字,并用“声声自在”谱出了一曲大自然和谐优美的交响乐。下联写视觉美,而美丽的山光水色以“空”定论,表达了出家人超凡脱俗的思想。全联声色相间,加之运用反复手法,从不用的角度强调了其所见所闻,从而使联语更加鲜明,节奏铿锵有力。

请看徐达为故邸撰写一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上联前两句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的景象;下联则从小处点墨,从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矣。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联。

梧桐树在我国有着美好且高贵的寓意,关于梧桐的浪漫语句有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一句爱梧桐,种满南京城。窗外的梧桐树哗哗作响,我爱你的步伐从未停歇。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鸿是江边鸟,您是心上人。

1、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一句爱梧桐,种满南京城。

2、窗外的梧桐树哗哗作响,我爱你的步伐从未停歇。

3、一丝丝秋雨,一些些寒意,在这个私藏着南京最温婉的气质的季节,在漫天飘落梧桐雨的南京,你会看见最美的风景。

4、秋意渐深,秋意渐浓,梧桐落叶。

5、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鸿是江边鸟,您是心上人。

6、因一棵树,爱上一座城,不负一个人。

7、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8、我站在梧桐树旁,等来了晚风,等来了夕阳,却始终没等到你。

9、穿过梧桐树洒下的阳光,岁月映照在我的脸庞,三个四季,皆是青春。

10、梧桐树的叶子快落了,我的意思是,不等了。

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鸿是江边鸟,您是心上人。

这是根据押韵写出的一句土味情话,但在古代,这是一句押韵的对联: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鸿是江边鸟”是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两个字,鸿字的意思为大雁,大雁去水里捕食,确实是江边一只鸟。“蚕为天下虫”是将蚕字拆为天和虫两个字,蚕为上下结构,意思为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所以是天下虫。不仅对得十分工整,意境也恰到好处。

发展到今天,根据原话发展出了很多既押韵,又能够表示心意的土味情话:

1、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鸿是江边鸟,您是心上人。

2、鸿是江边鸟 您是心上人 ,蚕为天下虫 恸是心火动,江边鸟不可望 心上人不可及。

3、鸿是江边鸟,您是心上人,妙为少时女,梦于林下夕。

4、椿为木逢春,甜为舌尖甘,鸿是江边鸟,您是心上人。

鸿是江边鸟,您是心上人,看似好像表达出了自己的情义,其实终是江边鸿雁不可望,心上之人不可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此生仅此一次,终究是一场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289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1
下一篇2024-03-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