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尼姑为什么在拒绝状元的告白后还俗嫁给了他的朋友?

南宋尼姑为什么在拒绝状元的告白后还俗嫁给了他的朋友?,第1张

陈家本来是官宦人家,奈何陈氏夫妇的女儿陈妙常,从小就体弱多病,相士说她命犯孤魔。没办法,陈氏夫妇才同意让女儿出家当了尼姑。陈妙常在尼姑庵中诵经念佛,果然身体渐渐好转,于是她又开始学习琴棋书画,最终成为一名才女。

除了有才之外,陈妙常还生得十分动人,如果不是尼姑的话,不知有多少人家踏破门槛来求亲。而就算她已经出家,仍然无法阻止别人对她动心,这个人还是一名状元。

来说说,这位状元心仪尼姑的故事。这名状元爱上尼姑后,便写诗向其示爱,可是被拒。没想到的是,尼姑虽然拒绝了他,后来却还俗嫁给了他的朋友。

这名状元就是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于绍兴二十四年考中状元,授承事郎。他一入仕,就加入了主战派,不仅上书为岳飞鸣冤,还拒绝了秦桧党羽曹泳的提亲,彻底得罪了秦桧一党。

直到秦桧死了以后,张孝祥才渐渐得到重用,历任秘书郎、中书舍人、安抚使等职。在升任中书舍人之前,张孝祥做了一段时间的临江县令,而今天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他去任职的路上。

张孝祥乘船去临江上任,到了临江县境内的青石镇时,他舍舟登陆,打算到镇外的女贞庵中借宿两天,再走马上任。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庙庵刹遍及全国各地,而且基本都准备了干净的住所,以供远道而来的香客留宿。因此当时和尚庙可以住女客,尼姑庵也可以留男客。

这天晚上张孝祥睡不着,就想着出去散散步,忽然听到有人在弹琴。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尼姑在月下焚香弹琴。走近一看,这个尼姑眉目如画,姿态秀逸,酷似瑶池仙子,而她就是女主角陈妙常了。

张孝祥一下就被陈妙常吸引,此情此景,他只想吟诗一首,于是在诗中表达对陈妙常的好感:“误入蓬莱仙洞里,松荫禅房睹婵娟,花样年华最堪怜;瑶琴横几上,妙手拂心弦。云锁洞房归去晚,月华冷气侵高堂,觉来犹自惜余香;有心归洛浦,无计到巫山。”

陈妙常与他素不相识,也就张孝祥下午到的时候打过照面,当时只觉得看样子此人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谁知却言语轻浮。所以陈妙常也回了一首词,让张孝祥不要胡言乱语。

张孝祥饱读诗书,这次碰了钉子,自然不好继续打扰下去,而且自己是新上任的县官,这样做有失体统,便回去了。第二天张孝祥赶往县城就任,虽然整天公事缠身,可他时不时就会想起那名尼姑。

后来张孝祥的好友潘必正来到临江县,两人好久没见,决定把酒言欢,促膝长谈。一开始两人都在讲彼此的近况,张孝祥在说起自己上任的经历时,就提起了在女贞庵见到的妙龄尼姑,还将自己示爱被拒的事也讲了出来。

潘必正问他为何不坚持追求,张孝祥感叹自己“人在官中,身不由己”。潘必正听他这样说,也对该妙龄尼姑有了兴趣,于是决定住进女贞庵看看。当见到陈妙常后,潘必正果然也被其吸引,便问她才貌双绝,为何会在妙龄就看破红尘。

陈妙常说自己幼时体弱多病,所以才皈依佛门,后来病痛减少,如获新生,便就决定这样过下去了。听到陈妙常这样说,潘必正坚信她其实没有看破红尘,决定用真心打开其心扉。

从此以后,潘必正就常常给陈妙常写信示爱,刚开始后者也是拒绝的,潘必正还以为真的打动不了她,直到有一天。

这天他来找陈妙常,可对方不在屋中,结果他无意间发现,陈妙常桌上放着一首词。他拿起来一看,这竟然是一首艳词:“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潘必正这下才明白,陈妙常果真没有看破红尘,她仍然向往着平凡的爱情。这下潘必正彻底没了顾虑,又开始不断写诗向陈妙常示爱。久而久之,陈妙常终于被潘必正打动,最后还俗嫁给了他。

陈妙常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幸福,而张孝祥结局就比较凄凉了。他不仅没有抱得美人归,而且还在38岁时早逝。关于他的死因,《齐东野语》记载是:“以当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饮芜湖舟中,中暑卒。”

清华大学的高门槛淘汰了多少人,就像大浪淘沙,可以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的人,都是名副其实的金子,不是学霸就是高考状元,还有就是因为某项过人之处而被保送,无论哪种途径进入清华大学,都是佼佼者,所以他们都会在清华大学中努力学习,去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可是有一个清华才女,她居然执意剃发当尼姑,完全不顾父母的哭求,怎么多年过去了,她现在怎么样了,我们接着看。

当初她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这所顶尖大学,抱着要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心思,进入这所大学,阴差阳错的情况下,她选择一个与世无争的专业,这和她之前的想法确实大相径庭,因为她对于这些专业了解的不算透彻,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选择了哲学的专业,等她意识到这个专业的性质和要学习的专业内容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需要人静下心来学习的专业,并不是她预料的那样,经历了短暂的迷茫之后,她释然了,觉得360行行行出状元,自己只要努力学习,照样可以有一番作为,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哲学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专业,需要自己深入去了解,常常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去解读这些哲学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曾经那个雄心壮志的自己,慢慢开始变得佛系起来,或者,她已经看穿了生命的本质,不再苦苦追寻那种虚妄的东西,万物皆是虚妄,那些名利如浮云,只怪当初的自己看不穿,一味让自己陷入重重迷雾中,陷入思想泥淖之中不可自拔,如今她觉得终于拨云见日,实现了自我救赎,她决定去追求一些永恒的东西。

机缘巧合之下,她看了一些佛法,看过之后,觉得整个人都清明起来,所以就决定剃发出家,成为一名尼姑,当她把自己的决定告诉父母的时候,父母直接反动,认为她现在考上如此好的学校,只要好好学习,前途不可限量,何必自毁前程去做一个尼姑了,他们为了让她回心转意,不停地劝阻,不停地苦口婆心的相劝,不仅她的父母对她这样的决定感到伤心,她的的朋友对她的决定也感到不理解,都劝她三思,而她心意也决,一定要坚持怎么做,父母没有办法,只能伤心的回家了,后来,剃发为尼姑之后,她对父母的称呼都变了,直接称呼父母为施主,她说要舍小爱,之后为大爱,父母看到这样的女儿,无奈只能接受,她之后帮助了很多人,去实现了自己心中的大爱。

她觉得人这一生就犹如梦幻和泡影,不应该永远的执迷不悟地去追求那些名利,因为生命的短暂,更应该去好好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根据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才不会留下遗憾,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一些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不枉今生。

南宋时期,有位叫陈妙常的尼姑,多才多艺,容貌上佳。当时进士出身的新任县令张孝祥偶然得见陈妙常,为其写下诗两首,后告知好友潘必,潘必便去追求陈妙常,结果成功了,尼姑陈妙常最后嫁给了潘必。

陈妙常空门偷情据传发生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陈妙常小时候因身体病弱而遁入空门,常年在尼姑奄里诵经礼佛。某一年,当地的新任县令张孝祥在前来上任的途中,借宿尼姑奄,恰巧碰见正在抚琴的陈妙常。

张孝祥对陈妙常惊为天人,当即吟诵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他转念又想到自己是当地新上任的县令,都还未到县衙里报到,就要惹出这么一桩和尼姑牵扯的情事,似乎不妥,于是他只能叹息地又吟诗一首,以表自己的无奈。

后来,张孝祥上任不久后,昔日好友潘必前来拜访,张孝祥跟他提起自己曾遇见的妙龄尼姑,潘必听罢心摇神驰,便前往尼姑奄一会陈妙常。

潘必追人很有手段,他先是从陈妙常入空门的缘由入手,设身处地,问对方为何看破红尘,之后便住在尼姑奄,不时找陈妙常吟诗作乐。潘必写得一手好字,又有真才实学,在陈妙常面前露了一手后,陈妙常便对他有了好感。

接着,潘必找到了如何攻破陈妙常防线的关键点,他在无意间看到了陈妙常写的诗,诗中的意思,是她无奈入空门,其实也想和常人一样,谈情说爱。潘必看后,便直接和陈妙常摊牌,陈妙常又惊又羞后,便真的爱上了潘必。

两人过了一阵日子后,陈妙常不小心有了孩子,潘必找到张孝祥询问方法,张孝祥便帮助他们,让潘必捏造他与陈妙常自小有婚约,但因战乱分离的借口,随后在公堂之上,替两人做了主,潘必和陈妙常这才喜结连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008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6
下一篇2024-0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