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说这句话是有针对的
当时是这样的 有人说是风在动,有人说是幡在动。在这种情况下 他说是 心在动。
什么意思呢
他的目的的在教育世人
外物的变化 心的变化
不要执着于外物 “风”,“幡”
而应该
世界上有病 就有相应的药
药的目的是除病 让我们的身体健康
世人的表现 相当于 “病”(风在动,幡在动)
惠能的表现 相当于 “药” (心在动)
惠能的目的是药除去病,药也不残留在人体,不然也会生病
,是一种“药病同除”的状态。健康状态。
也就是 既不让你在 “病”的状态,也不在“药”的状态。
“药”与“病”相生相克。最后就“本来无一物”了
惠能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而我们现在却在执着于“药”的状态了。
打个比方:
船的作用是把我们从岸的一边带到另一边。
当到达彼岸是,我们下船就好了。
你还在船上做什么呢
我们现在就是在船上
在多说一句
大师经常说“无”
其实他是相对 “有”说的
我们不说“有”了,但是不要用药太深,中毒了
就说“无”了,执着于“无”,弄的我们整天精神恍惚,白的不得其解。
而是应该连心中的 “无”都去掉
就是真正的世界了。
对于佛学的学习
我们很多人就是只知道 大师说过的话。
弄的很多人觉得很难理解,有的人死钻牛角尖(这个时候,已经执着于“药”的状态了。)。
这是不正确的。
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我们应该去整体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大师的深意。
才能理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希望我说的,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想说的是, “物”未必就能更真实地反映世界,“唯物”则更为偏颇。 遗憾的是,直到目下依然有很多人对所谓的“物”、“客观”深信不疑。这跟我们所受的教育正相关,我们没有接受到一个完整的哲学和世界观教育,因而 被困在“物”里,忽略了“心”的作用。
幡动、风动、心动的论辩,就是对物与心的地位问题的探讨。
幡自身肯定不会动;而风会动,幡因风而动;而你所见的 幡动也好、风动也好, 归根结底是因为你的心动了;对于你而言, 心不动,他俩动不动根本没意义 。而 你是什么?你是你全部的承担者, 世界跟你有什么关系?生之前、死之后,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在生死之间,你的感知、 你的心就是你的世界。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对于我这个个体来说, 我在世界在。
以上是哲学,或者你认为那是瞎掰,不认可。换个心理学角度,跟科学就近了点,也实用了点。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ABC原理”,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理论解释的确有点拗口,简单点说就是,对于你个人来说,事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事物。我再延伸一步说,对事物的正确、理性认识当然好, 即使是非正确、理性的认识,也是你认识、对待事物的唯一渠道; 而改变外部世界远不如改进内心世界更简单省力, 追求外物远不如丰富内心 ;因为,你的内心才是你的世界。
这似乎又有点陷入唯心,也不要在唯心的世界走得太远,因为我们毕竟是凡人不是圣人,柴米油盐的生活与肉身需求实在而坚硬,内心的强大也需以一定的外物保障为基础。我等俗人要做的是,争取把外界与内心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以便能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另外,我们要学会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我们对哲学、历史、政治以及琐碎的生活,仍存在无数蒙昧,仍太需要启蒙。虽然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可能永远见不到真相,但仍值得不懈前行,因为相比之下你毕竟更加接近真相,而这些真相将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人生走向。
既不是风动,也是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坛经》。
原句为: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意思为: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诤论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啊。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
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幡为什么会动,是因为风动。幡动这个现象通过眼睛我们心里,我们的心做出反应——幡在动。风动这个现象通过感觉或者通过幡动这个现象在我们的心里经过判断做出的反应——风在动。以上俩者在动是因为经过我们的心做出的反应,如果我们的心不做反应,那么他们就没有动,所以这个是心动。
任何现象都是有表象和本质的区分,我们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上面。幡动是现象,风动是原因,而心动则是本质。
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好久不见!时隔67天,这里恢复营业了》,这个新闻是说武汉国际广场、楚河汉街的商业场所恢复营业了。
这个新闻的表象是武汉时隔67天的国际广场、楚河汉街的商业场所恢复营业。而背后的本质是人民的生活即将恢复正规,严重的疫情已经过去,百姓又能安居乐业了。
现代社会的节奏非常快,快餐式的信息充斥各个角落。如果你能从这些快餐式的新闻背后看到本质的话,或许使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我国新冠病毒刚刚起来的时候,有些人立马感觉到口罩将会紧俏,收购大量口罩,疫情期间高价售卖,等国家出台政策不允许的时候,他们又立即收手,开始观望。等复工政策下来,立马购买设备审批资质生产口罩。
新冠病毒起来,国家政策出台不允许售卖,复工政策。这些都是现象,我们多数人看到这个现象就好了,甚至非常关注这个现象,天天看新闻,看那些数字,却没有想到这些新闻背后的商机。
新冠病毒起来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做为普通人也很难清楚,这需要科学的认证。但是在这个现象后面的商机本质我们是可以想象的到的。不仅仅是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橡胶手套、口罩机器、机器零配件、原料等等一系列的相关产品都会脱销。
如果你能提前看到这个商业本质,那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是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是用一种简单的事情来讲述深奥的道理。学会道理需要应用,我把这个道理应用在现象和本质中,你把这个道理应用在什么地方呢?
话说六祖慧能在冯墓山得弘忍法师秘密传授《金刚经》和象征继承人地位的袈裟后,悄悄下山,踏上逃亡之路。逃亡路上有一天来到广州的法性寺,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开坛讲解《大般涅槃经》,一段著名的公案就此发生: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印宗法师正在台上讲经,忽然风吹幡动,两个和尚就为这点小事起了争执,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谁也说不服谁。慧能在边上旁听后插嘴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一语既出,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风动幡动的故事流传很久,在当时更是惊四座的妙语,那么,从佛学上我们怎样理解这个说法呢?
我们从常识来看,风当然是主动的一方,幡是被动的一方。幡原本静止不动,因为刮起了风,所以被风吹动,这是很直观的现象。我们可以换一个表达:某人骑着单车从你面前经过,到底是人动还是车动呢?如果人也没动,车也没动,只是你的心在动,那么这个骑车的人怕是永远也骑不到目的地吧?
但是,从佛学上,是有另一个种理解的。
首先,有风和幡这么两个东西,然后,看上去它们都在动。什么是运动呢?运动就是位移,一个物体从A点移动到B点。
位移既然是移动的“过程”,所以还要花费时间,比如你从家走到单位,用了一个小时。当我们把时间因素纳入考量范畴之后,你就要想到佛法的“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了。你要问一下自己:一小时前在家的你和一小时后在单位的你是同一个人吗?
如果你说“是”,那么在俗谛上是正确的,在真谛上是错误的。
如果你说“不是”,那么在真谛上是正确的,在俗谛上是错误的。
我们从现象上理解世界,这是俗谛;从本质上理解世界,这是真谛。
现代哲学有一派叫现象学,如果从佛学的视角来理解的话,可以说现象学认为真谛是人类的理解能力无法达到的,没必要白费力气,不如把研究重点放在俗谛上,去理解我们能够理解的东西。
但佛学是要追求真谛的。从本质上看,你是四大、五蕴的聚合体,而四大、五蕴刹那生灭,一刻不停地发生着改变。所以一刹那之前的你不是现在的你,现在的你也不会是一刹那之后的你,每一个刹那的你都是全新的你。
按这样理解,也就不存在“一个你”从家里出发,花了一小时的时间走到单位,而是有无数个你,在无数个刹那里,分别出现在从家到单位这段路的无数个位置上。在每一个时间点上,以及与每一个时间点相对应的位置上,都有一团由四大、五蕴聚合起来的姑且称之为“你”的东西。
显然,没有任何一个“你”发生过位移,所以运动是不存在的。风和幡也和你一样,都是四大、五蕴刹那生灭的聚合,换言之,都是“无我”的,从“无我”就可以推导出运动是不存在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那么坚信运动的存在呢?是我们的心不理解佛法的奥义,看不透世界的本质,只能从现象上理解世界,所以才把不动的风和不动的幡理解成运动的东西。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