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幡动,风动,还是心动?

是幡动,风动,还是心动?,第1张

旗帜在空中飘扬,两个和尚发生了争执。一个和尚说,是旗帜在动。另一个和尚说,不是旗帜在动,是风在动。两个人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刚好慧能大师路过这里,便对他们说,不是旗帜在动,也不是风在动,是你们的心动了。

风吹幡动,风动、幡动都不对,是因缘和合所以动,但是这种动只是动的幻想,因缘和合决定了动的真实性在于人的判断,在于心的感受。因此,只有心动这一点才是最真实的。由此推来,大千世界本无所谓动无所谓静,一切全在人心的感受。

后来有个叫妙信的比丘尼听到这个公案后却这样说:“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怎可以心动?”又更进一步。六祖主张把客体主张融合在一起的妙境,如今妙信比丘尼超越融合,不立主客,所谓动念即乖,此乃更有深刻涵义了。

惠能说这句话是有针对的

当时是这样的 有人说是风在动,有人说是幡在动。在这种情况下 他说是 心在动。

什么意思呢

他的目的的在教育世人

外物的变化 心的变化

不要执着于外物 “风”,“幡”

而应该

世界上有病 就有相应的药

药的目的是除病 让我们的身体健康

世人的表现 相当于 “病”(风在动,幡在动)

惠能的表现 相当于 “药” (心在动)

惠能的目的是药除去病,药也不残留在人体,不然也会生病

,是一种“药病同除”的状态。健康状态。

也就是 既不让你在 “病”的状态,也不在“药”的状态。

“药”与“病”相生相克。最后就“本来无一物”了

惠能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而我们现在却在执着于“药”的状态了。

打个比方:

船的作用是把我们从岸的一边带到另一边。

当到达彼岸是,我们下船就好了。

你还在船上做什么呢

我们现在就是在船上

在多说一句

大师经常说“无”

其实他是相对 “有”说的

我们不说“有”了,但是不要用药太深,中毒了

就说“无”了,执着于“无”,弄的我们整天精神恍惚,白的不得其解。

而是应该连心中的 “无”都去掉

就是真正的世界了。

对于佛学的学习

我们很多人就是只知道 大师说过的话。

弄的很多人觉得很难理解,有的人死钻牛角尖(这个时候,已经执着于“药”的状态了。)。

这是不正确的。

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我们应该去整体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大师的深意。

才能理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希望我说的,能对您有所帮助。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心动”的意思是不是外界的风吹动了旗幡,而是人内心的动摇。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人的内心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关键,外界的环境只是人行为的催化剂和表现形式。只有内心强大、稳定、清明,才能够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冷静、理智和坚定。这句话也常被用来比喻内心强大的人能够在风雨中保持坚定,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达到内心自由与平静的境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心动”是一句出自佛教经典的名言。

我想说的是, “物”未必就能更真实地反映世界,“唯物”则更为偏颇。 遗憾的是,直到目下依然有很多人对所谓的“物”、“客观”深信不疑。这跟我们所受的教育正相关,我们没有接受到一个完整的哲学和世界观教育,因而 被困在“物”里,忽略了“心”的作用。

幡动、风动、心动的论辩,就是对物与心的地位问题的探讨。

幡自身肯定不会动;而风会动,幡因风而动;而你所见的 幡动也好、风动也好, 归根结底是因为你的心动了;对于你而言, 心不动,他俩动不动根本没意义 。而 你是什么?你是你全部的承担者, 世界跟你有什么关系?生之前、死之后,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在生死之间,你的感知、 你的心就是你的世界。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对于我这个个体来说, 我在世界在。

以上是哲学,或者你认为那是瞎掰,不认可。换个心理学角度,跟科学就近了点,也实用了点。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ABC原理”,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理论解释的确有点拗口,简单点说就是,对于你个人来说,事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事物。我再延伸一步说,对事物的正确、理性认识当然好, 即使是非正确、理性的认识,也是你认识、对待事物的唯一渠道; 而改变外部世界远不如改进内心世界更简单省力, 追求外物远不如丰富内心 ;因为,你的内心才是你的世界。

这似乎又有点陷入唯心,也不要在唯心的世界走得太远,因为我们毕竟是凡人不是圣人,柴米油盐的生活与肉身需求实在而坚硬,内心的强大也需以一定的外物保障为基础。我等俗人要做的是,争取把外界与内心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以便能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另外,我们要学会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我们对哲学、历史、政治以及琐碎的生活,仍存在无数蒙昧,仍太需要启蒙。虽然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可能永远见不到真相,但仍值得不懈前行,因为相比之下你毕竟更加接近真相,而这些真相将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人生走向。

既不是风动,也是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坛经》。

原句为: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意思为: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诤论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啊

相关介绍:

传统上,《坛经》一直被认为慧能所说、法海所记。20世纪初,于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慧能的《坛经》及其弟子神会的语录,《坛经》研究有新的发展。

1930年以来,胡适据敦煌文献,先后发表《荷泽大师神会传》、《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坛经考之二──记北宋本的六祖坛经》,认为《坛经》的作者不是慧能而是神会。1935年日本宇井伯寿著《第二禅宗史研究》,不同意胡适之说。

1964年日本关口真大撰《禅宗思想史》,认为《坛经》代表了神会的思想。1967年日本柳田圣山作《初期禅宗史书之研究》,更认为《坛经》中“无相戒”“般若三昧”“七佛二十九祖说”等,是牛头宗六祖慧忠所说,鹤林法海所记,神会晚年把它引入自宗,由门下完成。

1971年在台湾的印顺著《中国禅宗史》及《神会与坛经》,反驳了胡适的主张。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慧能思想,同时其中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是心动意为:既不是风动,也是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坛经》,原句为: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意思为: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诤论不已。惠能上前说: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啊。

详细解读: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为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

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697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7
下一篇2024-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