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决定了要开始大张旗鼓地弘扬佛法,要完成五祖衣钵传承重托。那就势必不能再躲躲藏藏,更不能象只过街老鼠,偷偷摸摸。
用现在的话,就是慧能要出道了!
他要光明正大地现身,他要为自己正名。
惠能才是五祖的衣钵袈裟传人,惠能才是六祖!而不是那个什么神秀大和尚。
他相信自己不会辜负五祖弘忍大师的托付和期待。
他一定会去做到。
一如之前的隐忍与坚定。
现在却是要抛弃隐忍了。现在要的是果敢和坚定。
吹喇叭,放广播的时候到了!
他相信自己,现在就是时机。
关键的是,惠能的佛经理念,是最汉化的,是佛、法、在大唐的继承和发展,这绝对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升华!
可是,目前,除了宝林禅寺云尼等极少数人,几乎无人知道他,更不要说认可他和他的佛、法、。
而且,他居然连和尚都还不是!
这个时候,是唐朝,唐高宗刚刚继位。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惠能来到南海(今广州)法性寺。这里是岭南名刹,声动四方。
南海,自古是百越之地的中心,也自古都是中国与海外交流的中心。由海上往来的商船贸易,也带来三教九流,如波斯、扶桑、大食、回纥等各大小国常与大唐经此往来。
此地早已经十分繁华了。
法性寺内,人头攒动,法性寺方丈,佛门岭南宗师印宗法师正在讲《涅盘经》,惠能也坐在下座听经。
一阵微风吹过,风吹经幡动。
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
二者争论不休。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的说,我明明只看到幡在动,没有幡,风再大也如无形无物,哪里可见?当然是幡动。
有的说,风吹幡动,当然是风在动。
接着,又有第三个说法,说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所以,是风动也是幡动。
本来双方就争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这第三个说法一出,更是乱成一团,就差要动手打起来了!
见物相状者看物静相、动相,幡不静故说幡动,亦为通俗表相说。研究功用者,研究幡为何动,察知由风在吹,无风吹则不动故说风在动,亦为原因追究说。
众人七嘴八舌,众说纷纭。
印宗法师也未能置否,正难以决择。
惠能知道,这是良机。
悟性高下,一目了然。
他为了寻找一个好的机会,之前已经来到了法性寺。
要出山弘法,怎么一鸣惊人?
自然要选一个好的场合。
当时,岭南最有名的寺院就是法性寺,最有名的禅师就是印宗法师,甚至连神秀和尚也对他推崇甚高。
于是,惠能站了起来,往前几步,气势就如山岳。
他走到印宗法师近前,目视印宗,但目光平和,淡淡然说道:“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听了,大惊。跟着大悟!
这是他自己绝对没有想过的答案。
居然,居然可以是心动!
天哪!是啊,心不动,一切皆空,皆虚幻,皆无物呀,佛祖好象说过。
高手、高手、高高手啊!
惠能此举,堪称一言既出,举座皆惊!
若离风与幡则心凭什么动,若离风与心则谁说幡动,若离幡与心则风吹向谁家?
悟者谓一切从心起,心不起则一切不起,心不动则一切不动,故说心动,亦为悟语。
印宗闻言醒悟,一语惊醒梦中人。大惊之余,看向那个站在芸芸香客中的黑壮汉子,肃然起敬。
他急忙离座起身,屈首恭身,问道:“居士何方人士,能有如此见性?”
惠能本来就是要显摆,以便弘法。
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他据实以告:我便是慧能,五祖弘忍法师当年传衣钵袈裟与我。
五祖弘忍大师传法一獦獠之人,举世皆知。
只是不知道这是何人,未能亲眼目睹其有何德何能!
现听惠能所语,印宗深信不疑。
接着,惠能更是当众出示佛门重宝:佛祖衣钵袈裟!
原来以为,这个黑不溜秋的人,只是普通香客,背着衣物来进香。
谁能知道,会是如此巨变?
霎那间,全场轰动,全场齐齐跪倒,伏地跪拜,高声齐念:“阿弥陀佛,佛祖保佑!”
这才是大能,这才是见性,这才是得道之人啊!
诵经声四起!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意思如下:
出家人修行,修的是心,因此要时时观照自心。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与修行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时时关注自心,就不会为这些问题操心。因此,六祖讲,是自己的心在动啊!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如下典故: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译文
有一天,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就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子在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
“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子在动,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们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去除差别妄想,是否能够证得涅盘寂静。
:风吹幡动
这个典故出自《六祖坛经》又称《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原文:“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大意:惠能流浪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是风吹着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惠能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
扩展资料:
《六祖坛经》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坛经》所记述的已经不仅仅是惠能在韶州大梵寺所讲的佛法,也不仅仅是惠能回到曹溪之后在宝林寺所讲的佛法,而是成了一部囊括惠能众多弟子以及后学僧俗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内不断完善禅宗理论的总结性的佛学经典,堪称中国禅宗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著作。
—风吹幡动
—六祖坛经
小题1:C 小题2:B |
略 |
仁者心动不是表白的意思。
意思则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是风在动,不是幡动,是自己的心动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做。
指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生活中,能统揽大局的人,必须是能容纳一切的。
成语出自:
是出自《坛经》中的一段著名公案,那时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
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