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的姓氏介绍方法有哪些?

郑的姓氏介绍方法有哪些?,第1张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

郑姓的来源: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制、祭、陈、宋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郑桓公,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如何给阿正女孩取名字?其实,无论哪个姓氏的父母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婴,都会想给她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连名字也不例外。叫郑的女生取什么名字比较好?郑命名为《姑娘能摘抄诗经》的词,不仅寓意好,而且朗朗上口。如果郑给一个女孩起名,你不妨试试。

姓郑的姑娘叫什么名字?

郑一可

郑轩辕

郑裕元

郑颖一

郑凌燕

郑有子

郑一竹

郑可欣

正商

正西

郑子宁

方正爱

郑板雪

郑新祥

郑小翠

正南香烟

郑念真

正山

郑奥义

郑英嘴

郑才学

郑银云

郑宜芝

郑亚辰

郑一山

正业南

郑伟杰

郑宇涵

郑佳音

郑玄言

郑奥轩

郑昊兰

郑给这个女孩起了名字

郑兰仪

郑晓晓

郑宜思

郑晨如

郑怡宁

郑雅月

郑伊若

郑迪雅

郑启宇

郑小红

郑智宇

郑廷令

郑同喜

郑妮琪

郑美英

郑梦可

郑夏荣

郑子英

郑燕缇

郑一山

郑锡玄

郑娜曼

郑万静

嬴政

郑子若

郑若琪

郑子晓

郑晨轩

郑绿宁

郑瑞通

醉汇

郑万淼

郑丛磊

郑楚翠

郑佩白

郑春柏

郑是中国第21个人口最多的姓氏,在浙江、福建和台湾最繁荣。目前,郑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总人口1100多万。

郑的名字与图腾

郑,一个古老的城市的名字,是西的儿子和朋友的封地。古陆在陕西滑县西北,东移,郑也东移至河南新郑。这是郑的本义。

古代有典字无正字,正字是典字的演变字。祭酒是郑,原意是祭祀。“甲骨文”字的形状是在桌上放一个酒壶。一元词的本义:用八月新小米酿造的酒,其形状是酒坛的形象,引申为有酒器的意思。土司一词的本义:久酿的好酒,引申为一切与酒有关的官员,如大土司、酋长等。在古代,掌管酒业、主持祭祀的皇宫非常重要。它通常由部落首领的亲属举行。其所在的氏族自然被称为迪恩氏族,迪恩人所在的地方就成了迪恩遗址。建了一座城堡成为城,后来它演变成郑,成为国家的名称和姓氏。

郑姓氏的由来与演变

郑姓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子姓、姜姓、姬姓。

第一个来自儿子的姓。黄帝的后裔齐被赐姓子,他的后裔唐建立了商朝。商朝武丁时,武丁的儿子被封为殿后,因用来主持祭奠的酒而得名,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一字是,一字是郑谷,而是郭。郑国初姓北正,在商朝都城附近,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山之地。后与周、羌为敌,迁居南郑,商朝以西,今陕西滑县以东。商朝于公元前1046年灭亡。郑姓也灭亡了,周人把郑姓迁到渭河上游,在今天陕西宝鸡一带。郑姓至少有3200年的历史了。这个最古老的郑姓,人口不多,势单力薄,从此默默无闻,有可能淹没在姓中。

第二笔支出出自蒋氏。郑江来自姜太公。周朝灭商朝后,封幼子景叔于郑,封郑仁为统治者。他叫郑茜,老家在现在的陕西凤阳。周穆王以郑茜为首都,蒋正国实际上灭亡了。中国人的姓是靖氏,或者郑靖氏,也就是郑氏。这个蒋姓郑氏也有三千年历史了。后来这个郑氏的去向史书上没有看到,可能是淹没在姬姓郑氏的。

第三支起源于继之后的郑姓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在南郑封弟弟姬友,史称郑桓公。在周幽王,当桓公看到西周即将灭亡时,他把自己的财产、部落、家人和商人迁到东府和党之间的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郑东。不久,狗荣联军攻破了西周首都濠江,杀死了周幽王和郑桓公。南郑遗民南逃至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的南郑,位于汉水上游。桓之子在即位,先后灭楚、灭东方,立郑、杜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和先后成为的清史,郑在春秋初期也曾是一个强国,但后来逐渐衰弱。公元前376年,出兵灭郑,郑后裔以国为氏,流传于陈宋之间。姬姓郑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四,支出来源于外国人改姓。郑的家庭在我国是比较简朴的,联合国

宋朝时,姓郑的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居第20位。福建是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个省份的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是江苏、广东、江西、湖北。郑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郑姓聚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豫鄂地区。

明代郑姓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是明代第15大姓氏。浙江是郑第一大省,约占郑总人口的25%。在中国的分布仍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这三省的郑姓人口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地。宋元明时期,郑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徙,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的分布与图腾

郑姓当代人口已达1100多万,居第21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9%。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建省,约占郑总人口的32%,其次是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和台湾省,集中了郑总人口的40%。广东是郑姓第一大省,郑姓人口占总人口的12%。浙江是郑人口的聚集中心。

郑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郑姓是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上海、浙江、闽台、广东东部、海南、安徽和江西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郑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1%以上,而在中部地区,这一比例可高达3%,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8%,约有47%的郑姓人居住在这里。在广东西部、广西东南部、江西西部、湖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重庆、湖北西部、鲁豫大部、安徽北部和江苏、河北东北部、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连接区、新疆西北部,郑姓在当地人口中的分布比例为075%-1%,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8%。它生活在大约

郑姓传统文化

姓郑的县有荥阳、洛阳、高密、永州、陇西、会稽。郑姓有荥阳等与同名的会馆,还有、安远、朱泾、同德、北祖、南祖、七坊等会馆,尤以荥阳最为著名。“景波”的堂名出自东汉郑玄。他博览群书,名扬天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向他取经。当时的学者几乎都是专攻经学,唯独只有郑玄一人精通经学。“安远”的堂名是西汉的侍郎季峥。从士兵升至侍郎,数清西域,通晓外事,破车,下凡日本征服西域,因功勋被封为安源侯。西域始于张骞,止于季峥。

名为郑的重要对联有以下五对:

艺术的三种技巧;文成世家。

古代爱情的遗产;好思农

鲁尚书;同德名门。

氏族的起源;王朝初同居。

听罢尚书的脚步,蓬莱;出德之门,慧莲阀曰。

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清代江苏人,本名板桥。他还是个诗人,很注重家教。除了画和诗,世界上还剩下《家书》件板桥,收藏于后人版《郑板桥集》。历史称他为“熟能生巧,少年丧父母,靠乳母抚养,终身不敢忘。”对于th

从755年到79000年,共收集到郑姓名人494人,占名人总数的109%,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15位;郑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131%,排名第12位。郑氏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123%,排名第18位;郑名家占全国艺术家总数的099%,排名第22位。

郑,祖籍河南,发迹于浙闽台,是中国著名的姓氏,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主要人物有:战国水利专家郭征;西汉大臣季峥;东汉学者刑铮、郑忠、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代画家郑虔、诗人郑谷、九宰相郑、郑、郑裕庆、郑纲、秦征、郑郎、郑从舒、郑当、郑延昌、首席大臣兼国君郑布衣;南宋历史学家郑樵;元代戏剧家郑光祖和郑廷玉;郑和,明朝航海家;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清代画家、文学家郑燮,物理学家郑;民国编剧、导演郑秋正,作词人绰,吉林省政府主席郑洞国;当代林学家郑、历史学家、作曲家、作家兼历史学家郑振铎、作词家、**导演郑。

郑氏血型

郑人的血型分布为:O型占352%,A型占29%,B型占275%,AB型占83%。

  一、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806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三、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号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号。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著经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12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