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的来历

郑的来历,第1张

郑是中国第21个人口最多的姓氏,在浙江、福建和台湾最繁荣。目前,郑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总人口1100多万。

郑的名字与图腾

郑,一个古老的城市的名字,是西的儿子和朋友的封地。古陆在陕西滑县西北,东移,郑也东移至河南新郑。这是郑的本义。

古代有典字无正字,正字是典字的演变字。祭酒是郑,原意是祭祀。“甲骨文”字的形状是在桌上放一个酒壶。一元词的本义:用八月新小米酿造的酒,其形状是酒坛的形象,引申为有酒器的意思。土司一词的本义:久酿的好酒,引申为一切与酒有关的官员,如大土司、酋长等。在古代,掌管酒业、主持祭祀的皇宫非常重要。它通常由部落首领的亲属举行。其所在的氏族自然被称为迪恩氏族,迪恩人所在的地方就成了迪恩遗址。建了一座城堡成为城,后来它演变成郑,成为国家的名称和姓氏。

郑姓氏的由来与演变

郑姓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子姓、姜姓、姬姓。

第一个来自儿子的姓。黄帝的后裔齐被赐姓子,他的后裔唐建立了商朝。商朝武丁时,武丁的儿子被封为殿后,因用来主持祭奠的酒而得名,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一字是,一字是郑谷,而是郭。郑国初姓北正,在商朝都城附近,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山之地。后与周、羌为敌,迁居南郑,商朝以西,今陕西滑县以东。商朝于公元前1046年灭亡。郑姓也灭亡了,周人把郑姓迁到渭河上游,在今天陕西宝鸡一带。郑姓至少有3200年的历史了。这个最古老的郑姓,人口不多,势单力薄,从此默默无闻,有可能淹没在姓中。

第二笔支出出自蒋氏。郑江来自姜太公。周朝灭商朝后,封幼子景叔于郑,封郑仁为统治者。他叫郑茜,老家在现在的陕西凤阳。周穆王以郑茜为首都,蒋正国实际上灭亡了。中国人的姓是靖氏,或者郑靖氏,也就是郑氏。这个蒋姓郑氏也有三千年历史了。后来这个郑氏的去向史书上没有看到,可能是淹没在姬姓郑氏的。

第三支起源于继之后的郑姓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在南郑封弟弟姬友,史称郑桓公。在周幽王,当桓公看到西周即将灭亡时,他把自己的财产、部落、家人和商人迁到东府和党之间的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郑东。不久,狗荣联军攻破了西周首都濠江,杀死了周幽王和郑桓公。南郑遗民南逃至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的南郑,位于汉水上游。桓之子在即位,先后灭楚、灭东方,立郑、杜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和先后成为的清史,郑在春秋初期也曾是一个强国,但后来逐渐衰弱。公元前376年,出兵灭郑,郑后裔以国为氏,流传于陈宋之间。姬姓郑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四,支出来源于外国人改姓。郑的家庭在我国是比较简朴的,联合国

宋朝时,姓郑的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居第20位。福建是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个省份的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是江苏、广东、江西、湖北。郑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郑姓聚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豫鄂地区。

明代郑姓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是明代第15大姓氏。浙江是郑第一大省,约占郑总人口的25%。在中国的分布仍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这三省的郑姓人口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地。宋元明时期,郑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徙,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的分布与图腾

郑姓当代人口已达1100多万,居第21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9%。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建省,约占郑总人口的32%,其次是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和台湾省,集中了郑总人口的40%。广东是郑姓第一大省,郑姓人口占总人口的12%。浙江是郑人口的聚集中心。

郑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郑姓是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上海、浙江、闽台、广东东部、海南、安徽和江西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郑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1%以上,而在中部地区,这一比例可高达3%,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8%,约有47%的郑姓人居住在这里。在广东西部、广西东南部、江西西部、湖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重庆、湖北西部、鲁豫大部、安徽北部和江苏、河北东北部、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连接区、新疆西北部,郑姓在当地人口中的分布比例为075%-1%,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8%。它生活在大约

郑姓传统文化

姓郑的县有荥阳、洛阳、高密、永州、陇西、会稽。郑姓有荥阳等与同名的会馆,还有、安远、朱泾、同德、北祖、南祖、七坊等会馆,尤以荥阳最为著名。“景波”的堂名出自东汉郑玄。他博览群书,名扬天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向他取经。当时的学者几乎都是专攻经学,唯独只有郑玄一人精通经学。“安远”的堂名是西汉的侍郎季峥。从士兵升至侍郎,数清西域,通晓外事,破车,下凡日本征服西域,因功勋被封为安源侯。西域始于张骞,止于季峥。

名为郑的重要对联有以下五对:

艺术的三种技巧;文成世家。

古代爱情的遗产;好思农

鲁尚书;同德名门。

氏族的起源;王朝初同居。

听罢尚书的脚步,蓬莱;出德之门,慧莲阀曰。

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清代江苏人,本名板桥。他还是个诗人,很注重家教。除了画和诗,世界上还剩下《家书》件板桥,收藏于后人版《郑板桥集》。历史称他为“熟能生巧,少年丧父母,靠乳母抚养,终身不敢忘。”对于th

从755年到79000年,共收集到郑姓名人494人,占名人总数的109%,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15位;郑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131%,排名第12位。郑氏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123%,排名第18位;郑名家占全国艺术家总数的099%,排名第22位。

郑,祖籍河南,发迹于浙闽台,是中国著名的姓氏,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主要人物有:战国水利专家郭征;西汉大臣季峥;东汉学者刑铮、郑忠、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代画家郑虔、诗人郑谷、九宰相郑、郑、郑裕庆、郑纲、秦征、郑郎、郑从舒、郑当、郑延昌、首席大臣兼国君郑布衣;南宋历史学家郑樵;元代戏剧家郑光祖和郑廷玉;郑和,明朝航海家;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清代画家、文学家郑燮,物理学家郑;民国编剧、导演郑秋正,作词人绰,吉林省政府主席郑洞国;当代林学家郑、历史学家、作曲家、作家兼历史学家郑振铎、作词家、**导演郑。

郑氏血型

郑人的血型分布为:O型占352%,A型占29%,B型占275%,AB型占83%。

   姓郑的和哪些姓氏比较有缘———

   姓郑的和崔姓或卢姓比较有缘(中古五大姓)。

   通俗点讲,《西厢记》总看过吧,去掉戏剧虚构的成分,事实就可想而知了。

   要详细点了解,请看下文:

   《中国最后的贵族》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唐朝时,尤其是中晚唐,士族政治不仅没有暗淡;相反,却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光返照”。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汉人高门达成政治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汉人腹地——“山东”地区的士族进行排名:“魏主(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这里的“山东”(崤山以东),主要囊括今天的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在时人眼里,“山东士族”最高门也即天下士族最高门了。排姓氏时,陇西李氏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崔、卢、郑、王名列“四姓高门”,与当时掌握重权的陇西李冲有密切关系:“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特别是太原王氏,更是得到李冲的推荐。但王家的影响力在北魏时已减退,至唐时更是大衰,“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故唐时新“四姓”已为崔、卢、李、郑。

   崔、李均有两支,所以唐时“四姓”中的崔、李到底是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中的哪两支一直为后世所争议。就崔氏而言,曹魏前,清河崔氏的影响力低于博陵崔氏,但自曹魏时起,清河崔氏开始赶超,因至北魏时出现崔宏、崔浩、崔鸿这样的人物而使家族名望达到顶峰,一举超越了博陵崔氏。当时,清河崔甗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何事者哉?!”但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前者的地位要高于后者,同是到了唐朝,后者亦反超前者。在北魏时,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并肩前进:“(帝)纳陇西李冲女为夫人,纳崔、卢、郑、王‘四姓’女充后宫。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以五姓为首。”有唐一代,赵郡李氏更为显赫,出宰相17人,于世家大族中为最多。博崔、赵李之荣盛,是依整个唐朝而综观的,若按传统理解,唐初时的“崔、卢、李、郑”,仍指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不过,由于自唐起博崔、赵李已正式成为超级豪门,所以有唐一代更流行下面的新说法---“五姓七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五姓七家”的概念在唐朝时的广泛流向,使得自魏晋而建立起来的唐朝士族实际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中唐开始,人们世家大族的观念进一步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于是有盛唐宰相薛元超的一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当时,太宗多次发出包含迷惑与愤怒的质问:“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

   实际上,唐朝皇帝在抑制“山东士族”时是极不自信的,因为同时皇室又自称其祖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高宗时代,依旧打压世家大族,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结果依旧不如意,不但不能禁止他们互相为婚,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大族的资本:“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婚家’,益自贵。”他们不仅蔑视诸姓,即使皇室也不能入其眼(皇室虽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受怀疑,且有胡化之风,不为崔卢所重)。唐文宗时,皇帝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文宗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即使是到了文宗时代的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盛唐时,“五姓”在朝廷上并无绝对优势。原因一是,当时建唐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仍有很大势力;二是皇帝有意压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导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现,而当时“五姓”多以门荫入仕,不适应且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四是寒门出身的朝廷权臣的嫉恨(如武周时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所为)。但“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与掌握了科举权有密切关系,再有就是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但高门大族中亦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在北魏时代,于中国北方,唯一可于之抗衡的是范阳卢氏,后来的“崔、卢、郑、王”、“崔、卢、李、郑”、“崔、卢、李、郑、王”、“崔、卢、王、谢”,都是崔、卢排在前两位。而郑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终在“四姓”与“五姓”之内,只有王、李二姓在排列中有变化。综观“五姓”,自北魏至唐的名望与实力,以5分为制:博陵崔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6位宰相);清河崔氏呈小幅下降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范阳卢氏呈中幅下降趋势,打3分(9位宰相)。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荥阳郑氏呈中幅上升趋势,打4分(13位宰相);陇西李氏呈持平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赵郡李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7位宰相);太原王氏程大幅下降趋势,打2分(10位宰相)。唐朝时,虽在“五姓”,但作为郡望——“太原王氏”这几个字的影响力有限,在整体上已大大次于崔、卢、郑、李。原因除了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外,还有自北魏时起就家风不显有关。

   在唐时,次于“五姓七家”的士族,是京兆韦氏(16位宰相)、河东裴氏(17位宰相)、河东柳氏(3位宰相)、河东薛氏(2位宰相)、弘农杨氏(11位宰相)、京兆杜氏(10位宰相)。前四个为“关中四姓”。而京兆韦氏更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河东裴氏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懿夫百家郡望,四姓为先;天下氏族,莫如裴氏!”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晋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中的一员,兰陵萧氏累世与隋唐皇室联婚,而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特殊分子,竟出了10位宰相,贯穿唐朝,其力量也不容忽略。

   依唐时上面诸姓之实力与名望,排名为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起源

  姓氏:郑 祖籍:河南 祖宗:郑桓公 郡望:荥阳郡 

  分类:以国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莆田的郑姓得到了大发展,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郑姓后人大量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湾等地,成为当地郑姓开基祖先,莆田成为郑姓得仅次河南的郑姓第二大祖籍地。②出自少数民族。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回族郑姓

  郑 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 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皇明大政记》),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阿里,明初为南京回回司天台官员,曾奉旨“议历法,占天象” (《明神宗实录》卷536)。按,“阿里”系阿拉伯语Ali的译音,为穆斯林的常用名。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迁徙分布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新郑。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莆田的郑姓得到了大发展,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郑姓后人大量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湾等地,成为当地郑姓开基祖先,莆田成为郑姓得仅次河南的郑姓第二大祖籍地。于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上海三地区为最多。郑氏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目前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十一位。

郑姓的介绍姓氏: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它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中国的姓氏,不少来自最初封国的国名,郑姓也是如此。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历史上姓郑的名人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周厉王的少子友封于郑,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八零六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的新郑县。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3、高密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4、雍州郡,东汉始置州,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6、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7、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荥阳”、“博经”、“安远”、“著经”、“通德”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名人精粹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郑虔:郑州荥阳人,盛唐时期学者、画家、广文博士,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郑樵:莆田(今属福建)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郑明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将,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几种不同的起源如下: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制,祭,陈,宋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中国郑氏的由来 郑姓原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为华夏祖先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5000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因此郑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定国号为“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由此诞生。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到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使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到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躲避战祸的办法。太史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

县东南)两国之间,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图日后发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儿女先安排到那里。郑桓公采纳了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村),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今属河南)。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共经历了23君,计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以原国名订姓氏,就是郑氏。

对于上述情况,《新唐书宰相世系》曾有过简要叙述:“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生武公,与晋文佛夹辅平王,东迁于洛、徒溱、洧之间,谓之新郑,其地河南新郑是也。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民。”按《史记郑世家》,幽公被韩武子所杀,幽公弟骀立,是为儒公;儒公被弑,幽公弟乙立,是为郑君;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郑姓的由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姓郑的人 郑姓

一、姓氏源流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 。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 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百家姓郑姓起源及家谱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Я郑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南郑一支: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东郑一支: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河南的两支: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们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

郑氏起源 郑氏起源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时,周宣王的同母弟友,封于郑,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预见西周将亡,就把部族国人迁到东虢川guo]和郐[kuai]国之间。郑武公继位后,先后攻灭了东虢和郐国,成立郑国,建都新郑。春秋初年成为强国。战国时,郑国被韩国所灭。其子孙播迁陈国与宋国之间,以原国名“郑”为氏。

郑姓氏的来源 1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Я郑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哗2出自少数民族。 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郑姓氏的由来 姓氏起源  一说: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 ,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郑姓的来源 1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Я郑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2出自少数民族。 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郑姓的来源? 姓氏:郑 祖籍:河南

祖宗:郑桓公 郡望:荥阳郡

分类:以国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Я郑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②出自少数民族。 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雷州东里镇郑氏起源分布 东里镇位于雷州半岛东部,又是东海岸的一个小半岛,面积13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下辖21个管理区,132个自然村,人口67276人。

镇 所在地--东里圩,距雷城41公里。农业以番薯、甘蔗、花生、眉豆为主。番薯尤为出名,每年种植2万多亩,最高亩产12万斤。总产3万多吨。沿海渔业和盐业比较发达,大小船只920艘,每年捕捞大虾、墨鱼、鲳鱼、鱿鱼、海蟹等鱼产品,产值2000多万元。海水养殖闻名省内外,精养虾池一万多亩,年产对虾1000吨以上,产值3000多万元。是雷州市对虾生产的主要基地。

泥蚶螺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鲜,已有500多亩,产品销往汕头和港澳,很受欢迎。东里地下矿藏比较丰富,已发现的有锆英矿、钛铁矿、金红矿和机毒矿。

乡镇企业有冷冻厂、对虾饲料厂、制砖厂、金属选矿厂和皮革厂等。 雷州市东里镇地处雷州半岛东部沿海,三面环海,是典型的沿海乡镇,镇 所在地-东里圩,距雷城41公里。区域面积13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07亩,虾池面积22万亩,海岸线长42公里。

全镇现有20个村委会1个居民社区,共202条自然村,82833人。该镇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民主要种植番薯、水稻,农作物结构单一,产量低。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特别是对虾养殖,养虾业的发展带动了虾料销售、对虾加工、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41亿元,养虾产值达23亿元,占全镇经济总值一半以上,养虾业已发展成为该镇支柱产业。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东里镇有东里中学,东里二中,东里中心小学及下割各管区小学共36所,其中以东里中学最为著名,目前在校学生3000多人,其中初中学生2900多人,高中学生500多人,是目前东里镇最高的学府,曾经培养了很多著名的人才,其中有:麦堪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麦教猛(惠州市人民 市长)等为国家及地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东里中学也是雷州市的面上中学中名列前茅中学之一

郑姓的来源 一说: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胆,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 ,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

郑姓的来源: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18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1
下一篇2024-0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