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尽弓藏的时代里,张良凭什么得以全身而退呢?

在鸟尽弓藏的时代里,张良凭什么得以全身而退呢?,第1张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中,作为汉初开国功臣之一的张良绝对算得上是"神"一样的存在。虽然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并誉为"汉初三杰",但抛开功劳不谈,张良无论是在辅佐刘老板成就大业的过程中与老板的默契程度,还是最后的结局,都是三个人当中最好的。他既没有像萧何那样为了打消老板的疑虑而被迫"自污"甚至吃牢饭,也没有像韩信那样不明所以就死于老板娘之手,而是始终像老板的第二个"大脑"一样被善待、善待、善待。

汉初三杰 剧照

人们对张良能如此幸运的原因也做过不少总结,"获赞"最高的原因是说他懂得"急流勇退"。的确,人臣做到张良这个份上,如果一直"勇往直前",那么成为下一个"韩信"也未可知,毕竟当他在力劝刘邦听从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时,可能就已经与从丰沛出来的刘邦故旧们结下梁子了,而那些多为军功之臣,要收拾一个文弱的谋士,还不是轻而易举?

其实,"急流勇退"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张良在功臣中几乎不曾刻意"出过头"。他是常驻刘邦身边的一位谋士,两人天天在一起说话,只要他们不说,旁人很难分辨什么计策是张良献的,什么主意是刘邦自己拿的。那么,张良到底凭藉了哪些优势,才得以在刘邦面前做到进退自如、从而得以善终的呢?

01 从"贵族"到"侠客"的身份转变

"高出身"可以说是韩信的一个先天优势,也是时常被人们自动忽略的一个因素,因为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出身高于张良的不在少数。但如同今天的我们常常念叨"环境决定命运"一样,我们是不是也该公正地思考一下,张良的生长环境曾经带给他什么样的影响呢?

张良家底丰厚,祖父和父亲两代人都作为宰相辅佐过韩国五位国君。试想,如果韩国没有被秦始皇灭掉,那么张良继续出任韩国宰相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韩国被灭国,作为韩国国相的张良父亲,家里必然受到牵连,当时的张良也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少年,只能眼睁睁看着故国被灭而无能为力,"仇秦"的种子也就此深深地埋在了少年心中。说得俗气一点,张良家里借以谋生和引以为傲的"铁饭碗"被秦始皇打破了。

博浪沙刺秦的张良 剧照

凭借着丰厚的家底,韩国虽然被灭了,但张良家里依然富得流油,光家僮(即仆人)就有三百余人。但张良的弟弟死后,张良却没有把弟弟厚葬,而是散尽家财来寻找刺客,以求能够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后来,就发生了广为人知的"博浪沙刺秦"事件,虽然失败了,但张良"智勇双全"的好名声也随着始皇帝的震怒而传遍六国。

可以说,正是因为张良有着一个较高的出身,才使得他有财力也有能力和魄力策划"刺秦"的行为。不仅如此,张良的这股侠义之气使他敢于救助因杀人而四处逃亡的项伯,使得项伯终其一生对他感恩戴德,并数次通过项伯的疏通,才使刘邦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真像是《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啊,可张良救项伯时,难道就预知了后面的事情吗?只能推给"天意"来解释了。

02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的"任侠"之风非常浓盛,尽管秦朝统一后曾极力打压,但由于秦朝享国不过短短十几年,随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土崩瓦解,"任侠"之风必然卷土重来,而且很可能出现我们今天所说的"报复性反弹"的状况。

因此,张良作为"博浪沙刺秦"的主谋,他的名声一定是传遍"侠"界的,而他后来的老板刘邦,也正是一个深受乡间闾里侠气影响的人。刘邦虽然好酒色,不事生产,又喜欢捉弄人,但他心胸开阔,为人仗义,又喜欢施舍,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在刘邦与张良相遇于留地之前,刘邦就已经听说了张良的仗义之举,而且心里先入为主地对张良有一个好印象了。

及至见到张良本人,对于一个体形虽然瘦小,但无论家世、学识、胆量、谋略都强于自己百倍的人,刘邦心里必然暗自敬服。恰好这个人愿意为自己所用,刘邦自然对他青睐有加了。惺惺相惜的二人最终处成了我国漫长历史上少有的君臣关系的典范。

刘邦 剧照

在当时的刘邦阵营中,张良显然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虽然他的学识和智谋尚未大放异彩,但他"五朝宰相"的家世和"博浪沙刺秦"策划者的身份,已足以使刘邦阵营中的其他所有人黯然失色,即使是项羽阵营中的"老狐狸"范增,也不得不对他高看两眼。而此时的张良,一心只想着恢复他的故国。

可见,比较高的家庭出身及其带来的影响,使张良在进入刘邦阵营之前就先入为主地给刘邦留下了一个好印象,而在人们寻找张良善终的原因是,这也往往是被忽视、但确实重要的一个方面。

首先,张良还不确定是不是儒家的,你是不是看了秦时明月啊,秦时明月里的张良看法

张良张良,字子房。在国产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中第三部《诸子百家》登场的新人物。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姬,现居于桑海小圣贤庄,为儒家三当家,因才华横溢,智计超群,同师兄伏念颜路并称齐鲁三杰。

  作为儒家弟子,他的思想却与普通儒家弟子有出入,反而与墨家慷慨济世的教义相投。他认为“当一件事情变成天下大事之时,凡天下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不管他是否愿意!”并坚持儒墨两家不应相互排斥。在墨家困难之时,挺身而出,前往墨家机关城与墨家和项氏一族共同抗秦。

张良26个字母解析

  A ——apprentice师兄

  张良与其师兄的关系很好,所以F人们就会为此而产生YY。然后抛开同人因素,其实张良与伏念,颜路也是不也分割的,“齐鲁三杰”里同时也包含了张良与他师兄之间多年来的深刻友谊。

  B ——breeze 微风

  张良这个人对我们来说,可是称之为“风”。风去风来,总无法停留,因为他的心之所向究竟在何处,其实都是你我无法琢磨的

  C ——common customs 世俗

  有时候你细细看张良这个人,偶尔你会萌生出一种与世俗而相对立的感觉,他给人的神清气朗,并不是这个世俗所能体现的。恰恰好从荀子的话话中也可以体现张良确实是一个不按常理办事的人。

  D ——deceitful 狡黠 张良  狡猾这一点刚好是用来形容他的腹黑的,偶尔喜欢对天明开一个小小玩笑,说天明欠他七个人情。再者,在与公孙玲珑的辩论中,无不体现了他的小小狡黠。

  E ——expectant 期待

  在《秦时明月》以后的篇章中,从他所占据的分量来说,张良会是一个令人期待的人物。

  F ——fault 缺失

  再完美的人都是有缺点的,所以不要将张良当做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不过即使是缺点,也是更让人能发现他的性格所在,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真正的面目。

  G ——gentle 温润如水

  虽说张良不喜按常理办事,不过他对人是谦逊而有礼的,尽显其翩翩公子之风。 H ——hoax 戏弄 张良有一个小爱好,就是喜欢戏弄别人,尤其是天明。也许是在权谋之中的片刻愉悦。 I ——intelligence 智慧 对于张良这个人,不管是从历史还是动漫来说,最让人不可忽视之一就是智慧。

  J ——jade 翡翠

  翡翠是玉中浓艳而又均匀,透明度要好,质地要细润的一种。正如张良那性格,玉之美,正如他之美。

  K ——keenness 渴望

  张良这个人对天下之人报以渴望,他也渴望有一个贤德之君来统制中华大地。

  L ——linden 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M ——mirror 镜子

  本来有关于M我想写mystery ——神秘可是后来想了想,还是用镜子比较好。镜之于人,可看透人,可是人却无法看透他,彰显其神秘。

  N ——narc│0(和谐)│tic 毒│品

  张良像是种毒│品,会让人清醒地,渐渐沉沦。

  O ——obstinate 固执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张良多次反秦失败,可是他不放弃,可见他也是固执之人。

  P ——paving 铺路石

  张良不喜自己出风头,他总喜欢为他人做“铺路石”,助他人成霸业。一如他让天明辩论白马非马。

  Q ——question 问题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关于张良这个人,隐藏了太多无为人知的问题。

  R ——reserved 深沉

  他这个人太喜于将自己的情感藏于内心,不予外漏。

  S ——strategy 谋略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T ——trefoil 三叶植物

  师兄三人,亦有扯不断理不清之情,就像三叶植物那样,不可分离。

  U ——unusually 出其不意

  张良是桀骜不驯之人,他虽不是张狂,但是总是做事出其不意。运用小孔成像让颜路吃了一惊。

  V ——vintage 陈年佳酿

  佳酿是越品越有味道的,张良也是如此。你越是想了解张良,就会觉得此人如酒,饮过,怕是毕生难忘。

  W ——weary 疲乏

  张良擅于权谋之术,这些都是塌缩擅长的。可是,总在与人斗心之间,无论是谁都会是累的。当他累的那一天,他便会离开尘世,逍遥于山水之间。

  X ——x 未知

  他是一个未知。你要是想揭开这个未知,那就耐心等待他的智谋显现吧。

  Y ——yesterday 昨日

  “昨日之事不可留”张良绝非恋旧之人,他是有着雄才大略,朝朝明日,少年志成。

  Z ——zero 零

  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符号,就像命运之轮,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就像你遇到张良一样,像命运一样的,为他沉沦。

张良人设的评价

   张良首先,张良是贵族出身,家中三代相韩,可以算得上是韩国中仅次于韩王一家子的人了,身份极其高贵。

  其次,张良极其智慧并有远见能够巧妙的利用身边的一切条件并且似乎很懂别人的心理。

  再次就是张良平时的谈吐举止温和有礼而挑不出一点毛病。  从张良的身份看,出身贵族的他对人对事是有一种淡淡的疏离的,张良其实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人呢,有时你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就连伏念颜路也未必知道。

  张良同样也是相当美型的(个人认为秦里就白凤能和他拼一下)黑色而轻扬飘逸的发,带着无法掩饰的高贵和清雅他淡黑色的眼眸,含笑时,波光流转间尽是沉淀下的深深温柔,带着若有若无的疏离, 犹如经过水晶的折射后的眸光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白莲般纯粹的脸庞,他只是微微一笑,整个人便如被月华笼罩,不论多浓厚的黑暗也吞噬掩盖不了他的清亮和光芒

  张良是个平凡的人。他和师兄们融洽地相处,他帮天明少羽这两个后辈解围,会在细节处关怀少羽和天明,让他们过的愉快,偶尔也会捉弄一下天明···

  张良总是很平静,不太会将喜怒形于色,他不像大叔一样的隐忍,或像天明一样开心时笑难过时哭 ,他总是能平静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淡淡的柔和的的表情···· 给人一种蝶翼触碰轻柔的感觉。神秘,沉静,优雅柔和而又不失大气。

  这世上总有一种力量牵绊着张良,那是他对故国,对天下苍生的热情(从他背着伏念一干人前去墨家,联合颜路帮助救治蓉姐姐就能看出)。

  总之,他是秦3里最闪亮的人物之一,人气极高。

张良的cp

  (f向)张良·颜路(良颜,颜良)

  张良·伏念

  张良·颜路·伏念3P 张良·天明  张良·天明

  张良·少羽

  张良·白凤

  (bg向)

  张良·少司命

  张良·公孙玲珑

  张良·原创人物

张良的声优

  样片配音为蒋可,正片配音为翟巍。两位配音演员都十分优秀。 张良  

历史上的张良,并不确定是儒家的

宰相世家遭秦军清洗

  张良其实本不姓张,而是姓姬。公元前218年,他行刺嬴政失败后,为逃过捕杀而隐名埋姓,逃到了南方,大概就是从这时起才开始姓张。后来,世间关于他“运筹帷幄”的传奇太多,不少人都忘了他的真实身份。他的祖父和父亲,其实是共计辅佐韩国五世君王的宰相,张良也本是这锦衣玉食的宰相府中的公子哥儿。

  张良的祖上是晋国人,三家分晋的时候,成为韩国的世卿。张良的祖父名叫开地,他历任韩昭侯、韩宣惠王和襄哀王时的丞相,父亲叫平,又是釐王和悼惠王(又称桓惠王)的两任宰相。张家两代人辅佐五代韩王,在当时肯定是权重朝野,受万人敬仰。联系后来张良辅佐刘邦,虽然不是汉朝的宰相,却在大的决策上屡屡扮演这一角色,在民间也常常被以宰相相称,开地祖孙三代,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世家。

  张良的祖父开地接的是申不害的班,申不害在任内推行“术治”,对官员实行“恐怖主义”,后来演变成为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相对于秦国等国家侧重在法治和奖励耕战上做文章的办法,申不害的改革只能强一时之韩,因此开地接手宰相时韩国已经由盛转衰,他虽然尽心竭力在六国之间盘桓斡旋,终究挽救不了这种颓势。张良的父亲平也无力回天,公元前250年他去世的时候,韩国国势衰微,土地不断被秦楚侵吞,已经濒临崩溃。此时,张良年纪尚小,可能才刚刚出生。

  《史记》没有记载张良的生地,因此他的籍贯便被众说纷坛。有说是郑州新郑,有说是河南禹州,还有说是安徽亳州,但不管在哪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从他的祖父开地成为宰相起,他们便把家安在了韩国首都郑韩故城内的宰相府。到张良这一辈,虽然陡逢父亲早逝,但郑韩故城的那片属于贵族的宫城大院,这位两代宰相之后肯定不会陌生,郑州这一带蕴藏着数百年郑韩古韵的土地,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着深深的属于家乡的眷恋。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里的安详与宁静,张良就会对他生起格外入骨的愤恨,并且铭记一辈子。

  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兵攻破郑韩故城,一举灭了韩国,韩王安被俘虏,韩国贵族也遭到秦军的清洗。此时,年轻的张良还没有在韩国朝廷做官,侥幸从兵戈铁马中逃了出来,此后三年,一直东躲西藏,但国破家亡,草木仍在,面对满目疮痍的故土,张良满心里都是国仇家恨。

  博浪沙铁锥击始皇

  假手刘邦破秦雪耻

  张良到了下邳以后,先后遇上了这一生中对他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教他《太公兵法》的黄石公,另一个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先举起反秦大旗,张良也拉起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去投靠在留县自立为楚王的景驹,半道上却遇见了正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的沛公刘邦。两人一见“倾心”,刘邦封张良为自己的偏将,张良则给刘邦讲解《太公兵法》,灌输用兵之道。张良发现刘邦很有悟性,能懂别人所不懂,就决定跟着刘邦,或者说借刘邦之手推翻秦朝的江山,以报韩仇。

  陈胜死后,项梁拥立楚怀王,统领各路义军。张良跟随刘邦去薛城见项梁,他说:“您已经拥立楚国之后为怀王,韩国公子韩成也很有才能,您可以立他为韩王,多交一些朋友。”张良与项梁以前没有过交情,此番话的用意,究竟是不是真心指点很难说,但借机恢复故国的心思肯定是有的。项梁于是把这件事托付给张良,他很快就找到了韩成,立为韩王。韩成任命张良为申徒,率领几千兵马向西攻占韩国故地,打下几座城,但因力量弱小,很快又被秦军夺回。此时,刘邦的部队在洛阳南部活动,张良便引兵与他汇合,攻克了原属于韩国的10多座城。刘邦命令韩成留守阳翟(今禹州),自己和张良南下攻克宛城(南阳),向西攻入武关。张良用计诱使敌人欲降,又趁其不备率兵袭击,大败秦军。大军北上蓝田,很快直抵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群臣出降。

  此时,韩国已经覆灭了20多年,看到秦王素车白马,拿着封印,一身丧服从秦宫中走出来,为国仇家恨奔波了10多年的张良,可能已经潸然泪下,只可惜,父亲兄弟已经亡故,不能与亲人抱头痛苦一场。秦国被灭以后,得报大仇的张良终于歇了一口气,打算就此回到韩国故地,但在随即发生的轰轰烈烈的楚汉之争中,又有节枝横生。

  败项羽“韩仇”终了结

  楚怀王与刘邦和项羽曾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即为王,结果避开秦军主力的刘邦先行一步,这让实力强大的项羽十分恼火,准备攻打刘邦。好在张良的故交项伯提前透出口风,刘邦便在项羽面前拼命装老实,打消了他的疑虑。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各路领袖,刘邦被封在汉中,称为汉王。张良与刘邦依依惜别后,即奔往韩国故土。

  但出乎张良意料的是,韩王成不仅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而且还被迫跟着项羽去了他的大本营彭城(今徐州),不准返回到韩地。张良一打听,原来刘邦抢先攻占了咸阳并且野心勃勃,令项羽十分气恼,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是韩王的申徒张良帮着出了好少好主意,便把帐记在了韩王头上,此后任韩王成怎么表示忠心,就是不放他走。张良就对项羽说:“刘邦走时把栈道都烧了,不用怀疑他有什么野心的。”但项羽放心了刘邦,却还是不放韩王。

  事实上,在项羽分封的10多个诸侯王,哪一个不比韩成更有势力更有野心?刘邦往汉中虽然一路走一路烧栈道,但他一直在养精蓄锐;北方的齐王田荣和赵国陈馀也很快就造反,逼着项羽去平叛。在这样急需团结同志,孤立对手的时候,不够聪明的项羽后来更是错上加错,居然莫名其妙地把韩成给杀了。这下张良被激怒了,十几年前的国仇家恨似乎又回到了他的心里,为什么故土的尊严和无辜的韩王屡屡受到蹂躏?张良就此逃到了刘邦那里,被封为成信侯,一心帮助刘邦对抗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大败项羽,楚霸王自刎于乌江,张良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待言。自此,天下大一统基本成为定局。不久,张良便再不过问政事而遣心于“辟谷”修道,“从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游”,好似人间蒸发一般。当然,他的逐渐隐退与刘邦坐稳天下后对昔日功臣的迫害不无关系,但心目中纠缠了半辈子的“韩仇”终于有了彻底的了结,他也终于再无牵挂,在民间传说中,张良最后踏云升仙而去。

一部秦末农民战争史,成就英雄无数。樊侩之勇猛,刘邦之猾狭,韩信之忍辱,萧何之识才,张良之智谋,这些英雄凭着各异的才能,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最清晰的一面,但在流传两千年的巷闻野史之中,又有各种各样的传说竞相环绕,使他们的面孔重旧变得模糊。这其中,谋圣张良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在张良曾经活动过的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关于他扶汉救危的故事、他与楚霸王的恩恩怨怨,以及最后修道成仙的传说流传有太多,因此我们看到了大度、多谋、柔弱的张良,也看到了仇恨、执迷、刚勇的张良,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司马迁距离张良不过半个世纪,真实就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纱,以致不得不惊叹拾履得书、屡救刘邦于绝境这些事究竟是天助还是人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更多的东西都无法考证,我们还是权且把这些没有谜底的传奇看作是每一个伟大人物周身都必定附有的光环,静静地欣赏吧。

  一双鞋换本《太公兵法》

  近代人以行业为类别,评出了中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张良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被冠为“谋圣”,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并列,令人肃然起敬。烧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修栈道渡陈仓、立太子平韩信,到最后又从汉宫的信任危机中及时抽身,张良的每一着棋都想在常人的五六步之后,其足智多谋令人叹服,但是这谋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史记·留侯世家》里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解释: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了下邳。一天,他路过郊外的一座小桥,一位须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头挡住了前面。老头抬脚把自己的鞋取下来扔到了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受此挑衅,很想揍他,但见他是一位老人,便忍了下来,跑到桥下把老头的鞋捡了上来。老头却不罢休,命令张良再替他穿上,张良一忍再忍,跪在地上给老头穿鞋。穿好后,老头大笑而去,张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不一会儿,老头又回来了,对他说:“你小子还可以教育,五天以后天将亮时来这见我。”张良很奇怪,但对老头却有种陌名的尊敬,就跪下来答应了。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到了桥边,老人却已早到,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相约反而落在后面,这是为什么?下次早点来!”再过了五天,刚刚鸡叫张良就到了,但还是晚了一步。老头如此这般又教训了他一顿,但又给了一次机会。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动身,终于赶在了老头的前面。老头很高兴,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 “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后你小子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也再没见过他。张良等到天明打开书简来看,原来是一部关于兵法的天书,便仔细地研读起来。后来,他跟随刘邦路过济北的时候,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黄石。

  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据说是位得道的神仙,而那本天书也传是西周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张良屈尊拾一双鞋,却得遇如此非比寻常之人与书,十足幸运,但这样的故事却怎么听怎么觉得玄乎,因为神仙毕竟是不存在的。司马迁自己也不大信,说这样的事“可怪矣”。后来据人考证,《太公兵法》是战国以后人所托著,文辞浅近,也根本不是什么天书。谋圣之谋的来历,依旧是扑朔迷离。

  故国与天下孰轻孰重?

  有人说,贯穿张良一生的明线是推秦扶汉,暗线则是为国复仇,并且明线的走向也不过是为暗线所服务。事实上,张良一直牢记韩被灭之耻,立志报“韩仇”,一生的活动也基本符合这两条明暗“基本路线”。但他的一些重大的行为,却又在这“两线”圈定的范围之外,有的甚至可以看作是背道而驰。

  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在薛城拥立楚怀王。张良跟随刘邦到了山东,见到项梁的头一句话就是,为何不把韩国公子韩成封为韩王,以便多交些朋友呢?项梁于是把韩成封为韩王,恢复韩国。此后,张良还一度以韩国申徒的身份,领兵争夺韩国故地。在他心里,一定有过恢复故国的坚定念头,不然复仇是为了什么?但在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听信谋士郦食其之言,准备分封包括韩国在内的六国之后解围时,却被张良以八大理由批驳。其中的第八条说:“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可以看出,张良似乎不仅仅是解一时之围而反对分封。此时,大仇尚未报的他为什么又不想韩国复生了呢?

  无独有偶,楚汉之争中,韩信攻取了齐地,想做假齐王(代理齐王),张良直接建议刘邦将他封作齐王。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张良说自己“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却再没有提过在韩国立王之事;选择封地,他没有选在朝思暮想的新郑故国,而是在与刘邦有过完全是一场偶遇的留县。这使得不少人都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为复国仇奔波10多年的赤诚爱国者所为?即便大仇得报,张良难道一点都不留恋故土与故国吗?

  从拾履授书的故事看,张良是一个很能隐忍的人。也许,他一直把自己的想法隐藏在了内心深处,那里是否有过矛盾和斗争,有多激烈,并无人知晓。在现代社会的一部复仇悲剧**《英雄》中,刺客残剑以“天下”二字为重而放弃行刺秦始皇的情节给出了我们一些启示:或许,身世曲折的张良也是出于此心,在“韩仇”得报的一刹那,为天下苍生着想,而归顺了“大一统”的趋势?

  三人杰唯我善始善终

  《史记》记载,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我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这三位都是人杰,为我所用,所以得了天下。”张良、萧何与韩信,在汉初分别被封为留侯、酂侯淮阴侯,被委以重任。但过了没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旧臣。西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 以谋反罪名杀之 诛灭三族;两年后,相国萧何获罪下狱。唯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稳稳,最后善始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史记》记载,张良跟随刘邦平息叛乱,又劝刘邦立萧何为相国,经常与刘邦商讨大大小小大的国事,不可谓不处于权力的中心,张良的才能又不逊于韩信、萧何。但刘邦找机会把韩信、彭越、英布、臧布、张傲这些功臣杀的杀,撵的撵,关的关,却一直没有对张良下手。张良如何能取得小心眼疑心又重的刘邦的信任的呢?在韩信被杀之前,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乱国破,谋臣亡”的时候,张良肯定也感到了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压力,照这样下去,迟早会有轮我受剐的一天。从此,他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学习“辟谷”、“轻身”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

  在正史中,似乎正是这段经历使汉家天子放弃了对张良的剿杀。但刘邦不是没见识过张良的智谋与花招,能因为这就完全信任他吗?在野史中有人认为,张良能善终一个女人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刘邦死后,吕后先后掌握汉朝大权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是非常有手腕的一个女人。有段时间,刘邦始终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得团团转,却没有法子。后来,她想到了张良,就去求救。张良起初不愿意卷入帝王的家事,但吕后一而再地恳求,他就说:“当今天下有四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这条建议为保住儿子的王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吕后因此对张良十分感激,并且深信其才德。张良淡出朝廷之后,吕后听说张良“不食人间烟火”,还逼着张良进食。因此,她能帮助刘邦杀掉韩信,自然也能阻刘邦护住张良。但究竟是张良自己激流勇退还是吕后的感激帮助了他,很难说。

  一夜生出三千张良墓

  在当今天下,很多地方都有张良墓或张良祠,比如张良的故国辖内的河南兰考,他活动过的山东济宁微山西麓、留城附近的徐州沛县、陕西汉中、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等等地方也有。这些墓地,哪个都能引出一番细致的考据与传说,似乎都不该有假。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张良又不是皇帝,怎么能在各地有那么多墓呢?

  在南方有这样一个传说,张良从官场退隐之后,就到深山密林中去修行学道,最后不知老死在何处。执掌大权的吕后听说后,不知是不放心,还是可惜张良的才德,就命令手下官员非要寻找到他的墓冢不可。谁知诏令一下,一夜之间,天下到处都发现有张良墓。吕后派人数了数,总共有三千多座,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就只好作罢。

  张良的生年史上没有记载,但死期却有,《留侯世家》中写:“后八年卒(公元前186年),谥为文成侯。”既然有明确死期,应该也有明确的死地,但考究起来,河南兰考是张良托病隐居的东昏县所在,死后葬于此很正常;徐州沛县在张良的封地留城附近,留侯葬在封地附近也合情合理;古书《陵墓志》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张家界青岩山风景秀美,晚年可能游与此地的他死后葬在当地,也不是不可能。这遍布各地的张良墓,都有它的道理,并且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没有人能说得清。在生前有着种种传奇的经历,死后又用这么多证据凿凿的陵墓布置了最后一个谜局,他的一生,可谓是谜的一生。

1、自我认知不同

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2、处事方法不同

范增老谋深算、经验丰富,对于各种时间都能预见到最坏的结局,并能提供防患于未然的对策,把任何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看成是一个完整无缺的整体,力求完美,所以主张斩草除根。虽然功利,但只要对方臣服于他或是作出投降的姿态,便不再实行打压,认为这样做实在没必要。相比而言,张良要比范增幸运得多具备了典型的高度认知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历史对他最恰当的评价,张良也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传递给刘邦,从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最大效用的发挥。

扩展资料: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这篇文章具有周密严谨的组织安排。在材料处理上,也能前后相生,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它密切依照历史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抉择,并进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使情节一波推动一波。他以曹无伤密告起,以曹无伤被诛结。以范增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项羽终。在处理材料上,作者运用了繁如闯宴、简如诛曹、省如张良"具告沛公"、复如樊哙说项各种不同笔法,使其相辅相成,以构成全篇严密无间的逻辑结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8217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