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是魏豹的遗腹子吗?

汉文帝是魏豹的遗腹子吗?,第1张

刘邦的夫人很多,著名的有嫡妻吕雉,夫人戚氏、侍妾薄姬、情人曹寡妇,刘邦共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是他亲生的。汉文帝的母亲是薄姬,薄姬曾是西魏国国君魏豹的宠妾,后来西魏国被汉国攻灭,刘邦将薄姬收入后宫。由于薄姬并非天生丽质,因此入宫后一年不得宠,在儿时闺蜜管夫人、赵子儿的推荐下,薄姬得到刘邦的宠幸,并最终生下汉文帝刘恒。因此可以明确地说汉文帝刘恒不是魏豹的遗腹子!

吕后崩后,西汉功臣集团发动政变,不仅将诸吕王诛杀,还将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都杀死,理由就是这些儿子不是刘盈亲儿子。实际上是因为刘盈的母亲是吕后,刘盈的儿子就是吕后的孙子,吕后的孙子当了皇帝,如果清算这些功臣,那么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因此功臣们让吕后一系绝嗣了。吕后太过强悍,让功臣们吃尽了苦头,因此再立皇帝,一定要找一位皇帝生母势力不强大的。功臣们找来找去,认为代王刘恒比较合适,因为刘恒的母亲薄姬家族势力十分弱,对功臣们构不成威胁。

功臣们选择刘恒当皇帝的理由是:薄姬贤惠,刘恒是高祖亲生儿子。既然西汉的开国功臣们都认为刘恒是刘邦的亲儿子,那么刘恒自然不可能是魏豹的遗腹子。事实上魏豹听闻薄姬能生出天子的预言后,十分喜欢薄姬,宠幸过无数次,但就是没有生下一男半女。魏豹朝秦暮楚,最终被韩信攻灭,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薄姬以及西魏国的后宫统统被刘邦收了,一年后刘邦才宠幸薄姬一次,结果薄姬就生下了刘恒,而刘恒也确实当了天子。这件事大家都知道,吕后恨戚夫人母子,却不恨薄姬,晚年还将薄姬送归代国养老。

《史记吕后本纪》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适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适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钧),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从以上可知,刘恒能当天子,全靠他母亲薄姬有贤名,如果薄姬跟吕后、戚夫人一样,那么刘恒未必能当上皇帝。由此可知,一位好的母亲可以给儿子带来福气;一位坏的母亲则会给儿子带来灾难。戚夫人就是太过张扬,跟吕后争宠,跟刘盈争太子之位,最终儿子刘如意被杀,自己也被做成人彘而死。古代立太子或者皇帝,还是要看母族的实力与品德的:吕后实力强大,故儿子刘盈太子之位稳当;薄姬贤德,故儿子刘恒白捡一个皇帝当;戚夫人没有实力也没有德操,故儿子刘如意被毒杀。

刘恒外文名:汉文帝出生日期:前203年逝世日期:前157年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97年封为代王,建都平城(今大同)。公元前188年惠帝崩,吕后专政先后立刘 恭、刘弘为帝。公元前180年吕后死,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周勃、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当年登基称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 窦漪房,又称窦太后(公元前205-前135),西汉景帝之母,名讳未详,传说有曰:漪、猗房、漪房,现代影视剧中多称作“漪房”。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人,窦氏出身贫寒,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于观津钓鱼,却不幸堕河而死,遗下三个孤儿,汉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宫女,窦氏年幼应召入宫。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驾崩,吕雉作为皇太后操纵国政。当时,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 每个王五名,窦氏也在选中之列。 窦氏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她于是去了代国。虽然这不是她的心愿,但抵代国后,深得十二岁的代王刘恒喜欢,先与其生长女刘嫖(馆陶公主),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汉景帝)和梁王刘武。窦后帮助刘恒成就了“文景之治”。她以善德服天下人。一生都为了他人,忘怀自己的得失。

汉文帝生于公元前202年,汉景帝生于公元前188年,汉文帝大汉景帝14岁,从生理角度来看,男子一般在13岁时遗精开始,理论具备生育能力,最早可以到12岁。汉文帝在生汉景帝之前,已经有四个儿子,那么这四个儿子肯定是比汉景帝大,按怀胎十月再加上生产期来算,四个儿子先后从怀孕到出生至少要4年,汉文帝只大汉景帝14岁,那么这4个比汉景帝年龄还要大的皇子显然比汉文帝的年龄小了不到14岁。

14岁减去4年,如果汉文帝真有这么四个儿子的话,汉文帝就得从10岁开始,就具备生育能力,这从生理学解释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汉文帝前面的四个儿子是双胞胎或三胞胎或四胞胎才有可能理解的通,当然了,这个无法判定。但是汉景帝与汉文帝的4个儿子不是一个母亲生的,所以就存在同时受孕生产的情况,汉景帝还有一个姐姐,如果说汉文帝比汉景帝大14岁,那么汉文帝有可能在13岁时生的汉景帝的姐姐,14岁生的汉景帝,这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那么汉文帝为何如此早育?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汉朝的建立是经历过三年的反秦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秦始皇统一天下时,整个天下尚有3000万人口,经过多年的战争,到刘邦统一天下时,整个天下只有1800万人口,总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在当时的社会,人口是第一生产力。种地需要人,打仗需要人,恢复生产需要人,刘邦统一天下后,曾经制定一项政策,就是规定:

女子到15岁还没有嫁人,就必须向政府缴纳单身税,差不多是120钱,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三个月的生活开支。这个规定到了汉惠帝刘盈时代,就更加严厉,刘盈将单身税的罚款从120钱增加到600钱,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开支。这样一来,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老百姓都想着把女儿早点嫁出去,一般是在13到14岁就让女儿出嫁,女子如此早育,男孩也不例外,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基本上会遵守这个原则。

汉文帝也不例外,当时的汉文帝刘恒不过是个代王,为了早点成家立业,有下一代,刘恒也是很早就结婚了,汉文帝估计在12到13岁就结婚了,先是有了4个儿子,后来又生了馆陶公主刘嫖、汉景帝刘启、梁王刘武。要知道在当时的人平均寿命也就是三十多岁,皇室成员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稍好,也不过平均寿命多几岁而已,而结婚生育年龄就大大提前了,一般在男孩子首次遗精和女孩子首次月经后,就开始结婚生育了。当然了,由于结婚生育太早,下一代成活率就比较低,新生儿夭折几率也较高。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生母为薄姬,薄姬以前曾是魏王豹的妾。

还是在薄姬年轻的时候,薄姬的母亲就请人给薄姬算命,算命先生说薄姬相貌大贵,将来生下的儿子一定能当天子。

薄姬出身贫寒,虽貌不惊人,却很高贵,衣不华丽,却很得体,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当时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起事,魏王豹也在魏国举兵,薄母看到魏豹深得人心,日后应该有所作为,就把薄姬嫁给了魏豹,魏豹得知薄姬生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天子,就高兴地笑纳了。

众所周知魏豹是个变来变去、表里不一的人,在楚汉之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把项羽、刘邦耍得团团转,魏豹最后又想自立;

在魏豹最后一次叛变刘邦以后,刘邦还是比较重视的,毕竟魏豹是魏国王族后裔,多少有点影响力,而且多一个人帮忙打天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于是刘邦就派说客前去游说;

因为魏豹始终相信自己的老婆薄姬能生天子的,他想,自己的儿子是天子,那自己肯定也会是天子,既然自己是天子,我干嘛还要侍奉他刘邦,那不是脑子进水了吗。因此不管说客如何说的天花乱坠,魏豹就是没有答应刘邦的给出的条件。

说客在魏豹那里吃了闭门羹,在刘邦面前自然要添油加醋,刘邦大怒,派韩信去把魏豹给收拾了,把魏豹的家眷都送到了汉营的织布机房,这其中也包括薄姬,后来薄姬因有几分姿色,被刘邦纳入了后宫;但入宫了一年多,连刘邦的影子都没见着。

薄姬年少时,曾与闺中好友管姬、赵子儿有约,将来无论谁富贵了,都不要忘记彼此的友情,竟然是如此的巧合,管姬和赵子儿先后被选入汉宫,并得到刘邦的宠幸;一次,她俩嘲笑薄姬被刘邦听到了,刘邦非常怜悯这个薄姬,当晚便招幸她,并册封她为姬;那夜之后刘邦便将可怜的薄姬忘得一干二净,薄姬也真是够幸运的,刘邦这一夜的怜香惜玉竟让薄姬怀上了龙种,公元前202年,薄姬生下了刘恒。

当时论姿色薄姬不如戚夫人,论心计不如吕后,此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得到刘邦的招幸,薄姬因而专心抚育刘恒,刘恒赴代国就任代王时,薄姬得以同行。

薄姬性格宽厚,安心随刘恒远离京都,远离政治旋涡,得以避免吕后之祸,经过一番血雨腥风政变之后,刘恒阴错阳差、也是万分幸运地登上了皇位,成为汉朝的第四个皇帝。

也有人怀疑刘恒是魏豹的私生子,并且摆出了一大堆的事实证据,其实是无稽之谈。

凭高祖刘邦的为人,如果是谁给他戴了这么大的绿帽子,怎么会不闻不问,再说了,诸吕被周勃、陈平等人诛灭之后,那些大臣们也不是傻子,怎么会迎立一位非高祖骨血的皇帝呢,当时汉惠帝死后,有两位少帝,周勃他们就以非刘氏后代而诛杀,可见那时还是很重视这个问题的,诸吕被灭之后,刘邦的儿子辈除了刘恒外,还有淮南王刘长在世,并不是只有汉文帝刘恒一个人选的。

鄙人所知汉文帝 ,其实原本是西汉一朝的第五任皇帝,只不过第三、四任皇帝任期极短,且还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作为一代明君,汉文帝是就成了,事实上第三代汉皇。而具体来说:

1、事实上的第三任皇帝,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雄主,其在位期间,政绩卓著,百姓安乐,汉帝国在他和他一代人的经营下,开始走出秦末汉初的萧条,尽管在在对匈奴方面,一直让汉帝国采取的守势,大量的财货,以及和亲公主被不断送往匈奴,但是汉朝域内的国力积累却始终没有受到影响,相反黄老哲学的指导下文帝治国更是让汉帝国得到了和平和发展的机会。

而众所周知,我们熟知的刘邦之后的皇帝,其实就是汉文帝,要知道汉惠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时连本记都没有的。而独立掌握权力的汉文帝,接手的汉帝国,却能让汉朝步入正规。所以我们说汉文帝是第二任汉皇都是不为过的。所以算上汉惠帝,汉文帝是事实意义汉朝第三位皇帝。

2,少帝二人,吕后傀儡

至于,汉文帝之前的汉前少帝刘恭,汉后少帝刘弘。两个皇帝,不过是汉惠帝死后,皇权旁落时,外戚吕氏掌握权力的工具人罢了。

因为两个人在位时,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他们根本无法直接行使自己的皇帝权力,所以更不用说自己会啥样的政治建树。换言之,这哥俩背后的吕家势力才是那是汉朝说一不二的人。他不过是吕后的傀儡 。是史学界不承认的君王。

所以尽管这哥俩是皇帝,但在封建史学家的眼里,实在算不上个,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到此第三、四任汉朝皇帝的名额,就让给了汉文帝和他的儿子。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一前157年),在位23年。属猪,性格质朴温良。父亲是汉高祖刘邦,母亲是薄姬。刘恒只是刘邦的庶子,本来是没有机会当天子的,可是他天生运气好,当时吕后死了之后,汉王朝的大臣为了恢复刘氏正统地位,特地拥立宅心仁厚的代王刘恒为天子,起初刘恒对这个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也不敢相信,后来占卜大吉之后才小心翼翼去了长安,在陈平等老臣拥护下最终登上了皇帝宝座!汉文帝上台之后继续推行修养生息的政治方针,轻徭薄赋,老百姓安居乐业,历史上把这一时期誉为“文景之治”!

现代有学者已推算出秦始皇是阳历1月27日出生即水瓶座 。秦始皇嬴政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初一出生,在秦没统一六国之前,秦的历法跟夏历规定的一样,都是以寅月(一月)为岁首(正月)。所以秦始皇是在一月出生的没错,如有疑惑请阅读以下查阅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颁发了统一历法--「颛顼历」。此历法以十月为每年的首月,但不称为「正月」仍称「十月」;而第四个月(即正月)因避秦始皇名讳,称为「端月」;九月为一年的终止之月。如有闰月则有所谓「後九月」,一年则相应地终止於「後九月」查阅《史记》

春秋战国的历法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法的编排方法,历史上没有留下完整的数据。我们只有从《春秋》《左传》等史书中所记载事件的时间来推测这一时期历法的大概情况。

从《春秋》一书中可以大概看出:春秋时期的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以日月合朔那天为初一,称为朔;最后一天称为晦。春秋中期,古人就已经掌握了比较准确的朔望月长度,并能够计算大致准确的朔日。春秋末期,出现了《四分历》和19年7闰的闰周,古代历法出现了新的进展。《四分历》(由东汉人编欣、李梵创制的一种阴阳历,规定一回归年等于36525日,一朔望月等于2953085日,19个太阴年中插入7个闰月的历法,因岁余为四分之一日故称为四分历。)的年长为36525日,并以19年7闰的规律置闰,也就是说235个朔望月和19年的长,从这里我们可以推出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85日,比早先认识的一个朔望月长约为295日精确多了。

战国初期,周天子权势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不再听命于中央,就连它们使用的历法都是各用各的。这一时期使用的历法有夏、殷、周、鲁、黄帝、颛顼历,统称古六历。虽然名字各有千秋,但它们其实都是四分历,只是有的把岁首放在十一月,有的放在十二月或是一月;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历法的起算点和历元也不同。

附:岁首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算点,也是一个回归年的开始。如果以十二地支来纪月的话,冬至所在的月应该是子月,冬至下一个月就是丑月,再下一个月就是寅月,依此类推。春秋末年,鲁国人认为他们是周的后裔,因此使用周代的历法,把岁首放在子月,后代称为周正;郑国、宋国认为他们使用的殷商的历法,把岁首放在了丑月,故称为殷正;晋国、秦国以及一些比较小的国家,以寅月为岁首,传说夏代的历法就是以寅月为岁首,故称为夏正。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实际上也是以寅月为岁首,因此农历有时候也叫夏历。使用不同的岁首,都是由各诸侯国的习惯决定的。查阅《历法和岁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669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5
下一篇2023-06-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