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舞蹈的简单介绍

古代著名舞蹈的简单介绍,第1张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这里只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作简单的介绍。

 一、《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

 二、《蝶飞花舞》是汉代古典舞,蝶飞花舞本身为一种暗器,昔年方舞情根据自己蝶飞花舞鞭法所制,暗含三十六中变化,鞭法失传后暗器得留,使用时爆炸开来,花里藏蝶,蝶里飞花,威力无穷。蝶飞花舞舞蹈翩翩起舞的蝴蝶和随风飘舞美丽的花儿,美丽动人的舞蹈充分展现出舞蹈演员的翩翩曼妙舞姿,婀娜动人。参考:舞蹈演员江楠作品《蝶飞花舞》。

 三、《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四、《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五、《剑器》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个舞蹈所给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或突然而来,或戛然而止,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

 六、《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舞蹈旋转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的内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疾徐的旋风。

  舞蹈 ,一门渊源流传的艺术,那么在古代的这些舞蹈都有什么名称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舞蹈的名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舞蹈的名称

 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礼:兵舞、帗舞。

 驱疫

  教育 :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

 二、两汉时期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2、俗乐舞: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舞四夷之乐:

 东夷之乐执矛舞

 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西夷之乐执戟舞

 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1)武舞

 剑舞

 棍舞

 刀舞

 干舞

 戚舞

 (2)文舞

 长袖折腰舞

 掌上舞

 盘鼓舞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宫廷舞:

 (1)清商乐舞 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

 《大垂手》舞,

 《明君》舞、

 《巴渝舞》、

 《公莫舞》、

 《铎舞》、

 《鞞舞》等。

 (2)胡舞 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四、大唐时期(上)

 宴享宫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天竺乐:佛教乐舞。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

 《破阵舞》

 《庆善舞》

 五、大唐时期(下)

 1、“健舞”

 《剑器舞》

 《胡旋舞》

 《胡腾舞》

 《柘枝舞》

 2、“软舞”

 《绿腰舞》

 《春莺啭》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著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4、民间俗乐舞: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拨头》

 《踏摇娘》

 5、崇仙舞蹈:

 《四方菩萨舞》

 《五方狮子舞》

 《天竺乐》

 《云韶乐》

 6、队舞:

 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

 六、两宋时期

 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

 大曲歌舞:《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剑舞》

 七、元明时期

 1、赞佛乐舞《十六天魔舞》

 《昂鸾缩鹤之舞》

 2、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

 3、明代雅乐舞:用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 天下 之舞》、《抚安四夷之舞》、《车书会同之舞》。九奏之后,用队舞结束宴会。舞队有《诸国来朝之舞》、《长生队之舞》等。

 4、明代宫廷舞蹈见于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图中,比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

 八、满清时期

 1、清代宫廷舞

 干戚曰武功之舞

 羽龠曰文德之舞

 祭祀初献以武舞

 亚献终献以文舞

 2、队舞乐:庆隆舞(蟒式舞 玛克式舞) 世德舞 德胜舞

 古代舞蹈的种类

 1、中国古代的 交谊舞

 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晋(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期间,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中国官宦和贵族宴会盛行一种交谊性的邀请舞,名叫“以舞相属”。 在宴会上,一般是主人在宴会进行中先行起舞,舞跳完以后,邀请另外一个人继续跳下去。第二个人跳完以后,再邀请另外一个人接着跳,如此循环相接。被邀请人必须起舞回报,如果被邀请人拒绝起舞,则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对邀请人的不恭敬。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还流行一种名叫“打令”的交谊舞,是在贵族宴会中行酒令时跳的习俗舞蹈。

 2、中国的宫廷舞蹈

 历代皇宫用于祭祀、 礼仪 、歌颂皇上的功德和宴会上演出的舞蹈统称为宫廷舞蹈。宫廷舞蹈经过宫 廷的艺人加工和创新,很有艺术性,技艺高超,需要有很深的功力。这种舞蹈的阵容多数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很具欣赏性。中国 历史 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宫廷舞蹈有唐代歌颂李世民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技巧高超而功力深厚的《七盘舞》、乡土气息浓厚的《巴渝舞》、有着异域风情的《胡腾舞》、华丽飘逸的《霓裳羽 衣舞》等。

 雅乐舞蹈

 中国舞蹈在走出蛮荒,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很快就走向成熟。在西周的初年即制定了雅乐体系,这是中国乐舞 文化 的一个里程碑。

 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部分乐舞就是“雅乐”、“雅舞”, 它们一直是中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C》、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这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关,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3、中国的佛教舞蹈

 人间不能没有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乐舞。佛教是在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不但百姓盛行信佛,连皇帝也很信奉佛教。当时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群众聚集 娱乐 的场所。

 音乐舞蹈既是祭祀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宗教的宣传手段之一。在一些规模宏大的寺院中,有十分精妙的伎乐。这在北魏时期(公元220——公元265)是处处可见的。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祭。像舞蹈《菩萨蛮舞》就是 典型的代表。唐代燕乐及其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带佛教色彩或者直接来自佛教的舞蹈。比如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著名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色彩。唐朝的《霓裳羽衣舞》也具有浓厚的佛教特色。

 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的《风迎仙乐队》、《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有浓郁的佛 教色彩。蒙古人本来就信奉佛教(藏传佛教),因此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的宫廷雅舞,也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最有名的是《十六天魔舞》。从许多的历史资料看,这个舞蹈有如天女下凡一样,是非常优美的舞蹈。

 在 清明 (公元1368——公元1911)两代的佛教舞蹈中,以明朝人袁宏道作的《迎春歌》和清代舞人徐惊鸿的《观音舞》最为著名。另外,清末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自编自演的独舞《观音舞》,塑造的也是一位头戴象征佛光的珠环、坐在莲台之上的观音菩萨形象。

 4、高跷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 捕鱼 生活有关。据历史 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 令人感 兴趣 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 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 蝶”、“渔翁 钓鱼 ”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 (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 儿童 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5、狮子舞

 在中国,最大众化的 民俗 舞蹈,莫过于狮子舞了。狮子是百兽之王。在我国传统的习俗当中,一直把狮子当成一种吉祥物,认为狮子可以去恶呈祥、除灾保平安。人们把狮子打扮得五彩斑斓,既威猛又可爱,以此求得它的保佑,人畜安康。

 我国舞狮子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仅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在唐朝时期(公元618——公元907)狮子舞就已被引入宫中,成为“燕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的时候,140个人组成的合唱队高唱“太平乐”,以衬托气氛。当时宏大的规模可见一斑。

 狮子舞分为两类:文狮、武狮。

 文狮子一般是戏耍性的。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 滚、跳跃、戏球等等。武狮子则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过跷跷板,难的甚至要做武功性的表演,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动作。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狮子舞,各地都自成一派。少数民族也都有着不同风格的狮子舞。狮子舞遍及中国各地,南北都有,甚至远至西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歌舞团、杂技团都把舞狮子作为 传统节目来演出,并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特长进行加工、整理,成为我国舞蹈、杂技中的一个亮点。1953年中国的狮子舞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荣获集体舞一等奖。

 6、秧歌的历史和发展

 现在,无论是在清晨还是落日的黄昏,人们都可以在北京公园里看到一

 群群人粉墨登场,扭着“大秧歌”。他们载歌载舞,喜气洋洋。这不仅锻炼了人们的身体,提高 了人们的生活情趣,而且还成为了首都的一大景观。连一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看着看着也不禁手脚“痒”起来,比比划划地加入到这欢乐的队伍中来。

 可是,有谁知道这秧歌的来历呢

 纵观历史,有记录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宫廷舞,很少对具有真正舞蹈文化的大众做些评述。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郑重论述了人民 大众在中国文艺史上发展的作用。从此,延安(中国西北)掀起了“延安新秧歌运动”,中国的舞蹈艺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秧歌”舞发源于陕北(中国西北部)的“踢场子秧歌”。本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歌舞,在毛泽东“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专业文艺家对它进行了加工,并注入了时代精神,有着强劲的节奏、雄健豪迈 的步伐,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步伐,这“秧歌”就从老解放区一直扭到了全国各地。

 7、幽幽高台铜雀伎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整个社会已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乐伎却仍然处于奴隶的地位,任人宰杀,没有起码的人身自由。

 东汉(公元25——公元220)末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璋县西南)

 修建了一个高高的舞台,命名铜雀台,在这台上养有专供侍宴观赏的乐舞伎。曹操死后,这 些伎人就遵照遗命,被幽锁在铜雀台上,每月的 初一 、十五还要向曹操的灵位呈歌献舞。风华正茂的妙龄少女被迫陪伴亡灵虚度一生,高台沉沉,悲风习习,其生不如死的苦况可想而知。唐代(公元618——公元907)诗歌中有不少咏铜雀伎的篇章,其中有朱放的一首《铜雀伎》这样写道:“恨 唱歌 声咽,愁飞舞袖正;西 陵日欲暮,是妾断肠时。”意思是歌声呜咽,唱不尽无限冤屈恨,舞袖沉沉,凝聚着满怀愁绪。暮色笼罩着西陵,那就是伎人们悲伤欲绝的时分。

 8、民族艺苑的稀世奇珍——巴东舞谱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纳西族人能歌善舞,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了永不凋谢的乐舞奇葩——巴东舞。

 1980年,丽江发现了用古代象形文字,像是一幅幅当时的舞蹈图案,直观而形象。 1983年,丽江召开了巴东、达巴座谈会。会上有60多位巴东、达巴老人用各种风格流派的念、唱、舞等方式,演示了东巴跳神的过程,他们口念的谱点(跳法和节奏)与所跳的舞蹈,同巴东舞谱记载的基本吻合。这些舞蹈至今依然存在,健在的老巴东都能按谱起舞。巴东舞谱,是中国乐舞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

 9、舞“龙”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 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

 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 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 节日 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全国的龙舞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龙舞能受到如此的喜爱,与它的群众性、娱乐性是分不开的,民间 传说 :“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耍龙的时候,少 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普遍的叫“火龙”,舞火龙的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 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走在大街上,人头涌涌,忽然听到某店铺传来的嗨歌,内心总是情不自禁的跟着节奏嗨起来,即使外表极力掩饰,内心犹如狂风暴雨,随着跳动的音符,自嗨在拥挤的人群里。有那么一些人,异常的亢奋,走到哪里都能一个人狂嗨。一个人的派对,一个人的世界。那么十二星座里有哪些喜欢自嗨的星座呢?

1巨蟹座:自我安慰之首

巨蟹座自我安慰之首,她们很随便,从不受时长地址的限定,要想高兴就立马运动起来。管他人如何看自身,只需自身开心。宛如一个音乐制作人,顺手着手一把吉他就能即兴表演演奏。通常巨蟹座的自我安慰可以推动周边的氛围,有许多人在,必然是歌舞表演成群结队。

2白羊座:自嗨

白羊座素来就爱特立独行,有哪些忧伤的事儿一直一个人承受,与此同时有哪些开心的事儿也可以自身在一旁偷乐。她们并不在乎他人的观点,也不愿意和他人共享,众乐比不上独乐,玩乐下去可以没有束缚。因此他人来看她们很喜欢自嗨。

3水瓶座:快乐无限

水瓶座才华横溢,眼界广的她们常常在平淡的生活中随手拈来几类游戏娱乐的方法。水瓶座不太喜欢各种各样一成不变的管束,她们喜爱狂放不羁的玩,并且还能玩出不一样的快乐,因此在他人的眼中,她们经常可以玩得很尽情,自我安慰到了一定人生境界。

4双子座:按常理出牌

双子也是那种超能自嗨的星座,玩性很重的双子一般是一群人一起嗨的,不过要是没小伙伴的话,双子也是能跟自己玩起来的星座;心情不错的双子一个人在家时,来点音乐就能自顾自的嗨玩起来了;这个脑洞很大又善变的星座可是从不按常理出牌的,就算是自嗨也是特别的。

  舞蹈 ,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那周代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周代古代舞蹈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周代古代舞蹈史

 周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像商朝的国君们一样重视乐舞祭祀,不但注意发挥乐舞“通神”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乐舞“治人”的作用,充分发挥音乐舞蹈的社会功能。

  传说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军队在商丘宿营。士卒“前歌后舞”,通宵达旦。又传说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人的支援。巴人用歌舞慑服了敌人,这就是后来汉代的《巴渝舞》。

 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从 政治 到 文化 制定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

 史书上说“周公制礼作乐”。说的是在周公旦的主持下,明确了“宗法制”,用血缘关系把诸侯控制在周天子之下,又建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式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 礼仪 制度。为了体现和巩固礼仪制度,周公又主持制定了一套为出征、会盟、饮宴、婚娶、丧葬服务的乐舞制度。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舞就被当作了“载道”的手段,发挥着政治作用。舞蹈被纳入了“雅乐”体系,成为“礼治”、“乐治”的工具。统治者用乐舞来纪功德、祀神祇、成教化、助人伦。“舞以象功”、“舞以象德”成了雅乐的宗旨。

 周朝初年,在吸收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础上,集中整理了前代的乐舞遗产《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又新创制了《大武》,合称《六代舞》。

 《六代舞》也称《六大舞》,都是纪功德的乐舞。《云门》歌颂黄帝“大施 天下 道而行之”,《大章》歌颂尧之大德彰明于天下,《大韶》歌颂舜以文德治邦,《大夏》歌颂禹治水之功,《大濩》歌颂汤灭夏桀以拯救万民,《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灭商的伟大功绩。每一部乐舞都有明确的主题,都是表彰某个圣明的先王的功德。

 这六套乐舞的舞蹈可分为两类。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文舞时,舞蹈者手里拿着 乐器 “龠”(排箫)和鸟羽“翟”。武舞时,舞蹈者手里拿着干(盾)戚(斧)。

 所谓“文”是指以文德定天下,“武”是指以武功取天下。舞者手中所执的道具龠、翟、干、戚等,都有象征的意义,舞蹈的每一动态也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

 《六代舞》是周朝的“雅乐”,演出仪式隆重。所奏的音律,所祭的神祇,都有定制:舞《云门》时,奏黄钟,歌大吕,祀天神;舞《大章》时,奏太簇,歌应钟,祀地祇;舞《大韶》时,奏姑洗,歌南吕,祀四望;舞《大夏》时,奏蕤[rui緌]宾,歌函钟,祭山川;舞《大□》时,奏夷则,歌小吕,享先妣[bi比];舞《大武》时,奏无射,歌夹钟,享先祖。

 《六代舞》中有五种是前代乐舞,唯有《大武》是周人的创作。这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的乐舞。《吕氏春秋》说《大武》的作者是周公。这部乐舞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绩。演出时,隆隆的鼓声响起来,舞队全副武装巍然肃立。唱起雄壮的歌,以战阵的形式开始舞蹈。舞分六段:第一段表演出兵,第二段表现灭商,第三段描写向南方挺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方边疆,第五段歌颂周公和召公的功绩,第六段舞队列队肃立,表示对周武王的崇高敬意。六段舞蹈的差别,除动作外,主要是队形的变化。舞蹈时唱的 歌词 ,有一部分保存在《诗经·周颂》中。

 周代的雅乐中除了上述的《六代舞》,还有《六小舞》,它们是《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六小舞》也是祭祀乐舞。

 《帗舞》用来祭祀社稷,舞者执全羽或五彩缯而舞。

 《羽舞》用来祭祀宗庙,舞者执杂色散羽而舞。一说是用来祭祀四方。

 《皇舞》也叫《》,是祈雨的舞蹈。舞者头上插着鸟羽,上衣也用翡翠羽毛装饰,手里还要拿着五彩的鸟羽。

 《旄舞》用来祀辟雍,舞者手持牦牛尾,有人说《旄舞》就是《隶》。

 《干舞》用来祭山川,舞者持盾牌。

 《人舞》祭祀宗庙和星辰,人们徒手而舞。

 此外,周朝还有一种重要的武舞《象舞》,也就是《象箭〔shuo朔〕》。箭是一种竹竿。有一种说法是,殷人能驱象作战,周公打败了殷人,取他们驯象的舞蹈来宣扬自己的武功。

 所有这类雅乐,周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演出时舞队的人数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当时乐舞的行列称“佾[yi义]”,每佾八人。天子的乐舞用八佾,就是用64人组成的舞队。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这种规定体现着礼仪制度,绝对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失了礼,就是莫大的政治错误,甚至成为被鸣鼓而攻之的罪状。

 周王朝规定参加这些舞蹈表演的都是王室贵族子弟,而且把这些乐舞作为贵族子弟(所谓“国子”) 教育 的必修科目。当然,作为老百姓的“野人”也是要学习礼乐的。若论对乐舞的重视,周王朝是超越前人的。

 王室贵族的子弟13岁就要开始学习“小舞”,15岁要学“象舞”,20岁要学“大舞”和各种祭仪。这些乐舞都学通了,才能去做各种各样的官。周朝还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叫做“大司乐”,管理乐舞的演出,并负责乐舞教育。

 周朝之所以如此重视乐舞和乐舞教育,完全是为了文化控制。周王朝的统治者坚信“乐”可以和“礼”互相补充。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解释就是为“仁”。也就是通过“乐”来把人情节制在“礼”的范围内,通过乐舞来强调民族、宗族的认同。通过乐舞教育的普及,又可实现文化的认同。所以,孔子对《六代舞》和《六小舞》都称颂备至。孔子在齐国观看了《大韶》,认为尽善尽美,竟乐得三月不知肉味。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要使青年成才,做一个完美的人,必须进行乐舞的教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也就是说,要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必须先学诗,再学礼,而道德修养的最终完成,一定要依赖于乐舞。从《论语》、《礼记·乐记》、荀子《乐论》等有关乐舞的论述,我们知道先秦儒家很重视乐舞的修身养性的功能。他们认为通过乐舞的熏陶,人的精神面貌,情操志趣都会发生变化,可以变得正直而温顺,宽厚而严肃,变得心胸开阔,志高气壮。人们合着《雅》、《颂》的旋律与节奏,在有规律的动作韵律和姿态中,在有条理的队形变换中,能去掉粗俗的举止,去掉散漫的行为,做到步调一致,仪态端庄,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乐舞不仅能使人格完善,而且能产生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乐舞训练可以使人感受到王权的威严,等级的尊卑,有助于“德治”。所以,在儒家的教育科目中,“乐”(包括音乐和舞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六代舞》、《六小舞》等雅乐,不仅用在祭祀仪式中,也用在贵族诸侯的宴会上。传世的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上,铸造出的宴乐图中,有精美的舞蹈场面。周朝的诸侯各国间有频繁的外交活动。在接待外宾或会盟时,都少不了雅乐歌舞。

 这些“雅乐”被统治者视为经典,称之为“先王之乐”。因长期用于宗庙祭祀,充分体现了特殊的政治目的和宗教色彩,形式上日趋刻板与僵化,逐渐失去原有的生命活力和艺术感染力。

 和雅乐相对的,是民间流行的俗乐,它是老百姓们参加的歌舞,也称作“新乐”。

 周代各国民间有着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歌舞。从现存的一些文献中,可以揣摩出当年各地“俗乐”的热闹情景。《诗经·陈风》有《宛丘》一篇: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dao道〕。

 按高亨《诗经今注》的解释,“子之汤兮”的“汤”,就是“荡”;“无望”之“望”是“名望”、“声望”。用现代汉语译出,即为:

 姑娘姑娘摇呀荡,

 跳舞跳到宛丘上。

 摇摇荡荡真有情,

 可惜没啥好名望。

 丁丁冬冬敲着鼓,

 宛丘下边来跳舞。

 不管冬寒和夏暑,

 一年四季玩鹭羽。

 丁丁冬冬把缶敲,

 跳舞跳上宛丘道。

 不管冬寒和夏暑,

 一年四季玩鹭。

 写的是陈国的人民敲着鼓,敲着缶,拿着鹭羽、鹭等舞具,在宛丘上下和道途上跳舞。无论寒暑,一年四季兴致都很浓。《诗经·陈风》还有一篇《东门之枌[fen坟]》,也是写跳舞的: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zong宗]迈。视尔如荍[qiao桥],贻我握椒。

 高亨《诗经今注》说“鬷”是一种锅。“迈”为远行。根据高亨的解释,译成现代汉语,即为:

 东门长着白榆,

 宛丘长着柞树。

 子仲家的姑娘,

 爱在树下跳舞。

 遇到好日子就溜,

 南原上边去走走。

 只顾婆娑起舞,

 绩麻的正事全丢。

 碰到好日子就躲,

 出门还带上饭锅。

 我看你真像朵锦葵,

 你送我花椒一握。

 写的依然是陈国人到宛丘跳舞,男女青年在 节日 里如痴如醉寻欢的情景。陈国的都城在现在河南淮阳。宛丘位于都城南三里。至今在淮阳宛丘故地,每年三月三仍有盛大的节令歌舞集会。届时万民云集,歌舞终日,盛况依稀当年。《诗经》里描写歌舞的诗篇还有不少。经孔子整理过的《诗经》,既是歌词,也是舞词。《墨子·公孟》有“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

 周代不仅中原地区民间有丰富生动的舞蹈,就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族,所谓“四裔”,也有丰富多采的舞蹈活动。例如,云南开远出土的春秋战国时的铜鼓上,铸有芦笙舞、干戚舞、矛舞、羽舞等各种舞蹈生活图像。

 普天下的俗乐和雅乐,共同组成了灿烂的周朝舞蹈文化。

 周代是中国乐舞蓬勃发展的时代。不仅知名的《六代舞》、《六小舞》等,以巩固的地位使用于礼仪,而且在贵族的宴饮游乐之中还流行着具有楚国风格的《激楚》、《结风》,和服饰华美、场面壮观的《万舞》等著名舞蹈。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出土过不少春秋战国时代乐舞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 彩绘 舞女漆奁,河南信阳出土的楚漆锦瑟乐舞图,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绘鸳鸯盒上的舞人图等,都生动地展示了当年贵族宴乐中的舞蹈场景。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先王之乐”渐渐失去其魅力与权威。“新乐”以勃勃生气成了人们宣泄情感的艺术,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乐记·魏文侯篇》记载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魏文侯问子夏说:“我一本正经地观赏古乐,可是提不起精神,唯恐会睡着。但是,一见那种被称作‘郑卫之声’的新乐,却一点也不知疲倦。请问古乐为什么会那样新乐为何有这样的效果”魏文侯大惑不解的问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乐舞艺术只有与当代人的生活和感情联结在一起,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丰富多采的俗乐歌舞的生命力正在这里。

 生动活泼的民间歌舞,和活跃于贵族生活中的专业伎乐,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盛极一时的“新乐”。在全社会的文化以至于政治生活中,“新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乐舞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周代声势浩大的乐舞锻炼出人数众多的专业乐舞艺人。他们被称作倡优、女乐。有些地方成了知名的歌舞艺人之乡。古书中常常提到“赵女郑姬”。《史记·货殖列传》说:“赵女郑姬,设形容,揳〔xie些〕鸣琴,揄〔yu俞〕长袂,蹑利屣,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厚富也。”是说郑国、赵国的舞女们,为了谋生而打扮得漂漂亮亮,带上乐器,穿上长袖舞服,踏着轻便的鞋子,不远千里奔赴天下各地。中山国也是以歌舞艺人世代相传而出名的。楚国舞蹈更是声名远播。楚王好细腰,楚国舞人舞长袖、扭细腰的舞姿,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有代表性的,影响所及直达汉代。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涌现了一些天下闻名的舞人。如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美人西施,就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杰出的舞蹈家。燕昭王宠爱的两个女子——旋娟和提嫫,也是杰出的舞蹈家。她们善于表演《萦尘》、《集羽》、《旋杯》等名舞,在铺着四五寸厚的香屑的席上舞蹈,竟留不下足迹,可见其体态之轻盈。正是这些舞蹈艺术家,把表演性舞蹈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概括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

 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6426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