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石窟的历史故事

云岗石窟的历史故事,第1张

云岗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处名云岗,故取名为云岗石窟。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一公里,云岗石窟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岗半腰。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云岗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部分完成于公元495年,历时40余年,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四万余人,连当时的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创作。

  云岗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岗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岗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岗艺术的精华。

  位置: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

  面积:占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

  概貌: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岗石窟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一窟、二窟,位于石窟群的东端,这里风化比较严重,只有第一窟东壁后下部故事浮雕仍保存较完整。第三窟,是云岗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12个长方形石孔。这里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内有一佛二菩萨雕像。这些雕像体态自然,衣饰流畅,面容丰满,是隋唐时期的衣冠服饰和造像风格,为北魏以后加刻的作品。第四窟,窟前有四层木构清代建造的楼阁,顶饰琉璃,颇为华丽。窟内,中央端坐佛像一座,高达17米,是云岗石窟最大的雕像。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甚为壮观。云岗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

  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所建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此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岗艺术之精华。第五窟内中央坐佛高17米,为从佛之最,外貌经唐代泥塑重装。四壁满雕佛龛造像。拱门两侧,二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雕有塑像,周壁雕满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刻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为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中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的雕像。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轻爽动人,感染力很强。

  第八窟,与第七窟相似,窟内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首罗天,这在云岗洞窟中,是极为罕见的。第九窟,有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飞天、乐舞伎动作优美,造型别致,衣饰流畅,动感强。第十窟,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十窟明窗上部,石雕群佛精巧,是游人比较注目的地方。

  十一窟,窟中央雕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柱四面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其它壁上,满刻佛龛造像。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萧、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史的重要史料。十三窟,正中端坐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右壁与腿之间雕有一托壁力士像,这是云岗石窟中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有七佛雕像,姿态飘逸,雕饰俊美,甚为引人。十四窟风化严重,西壁上部,尚存有部分造像及东侧方形佛柱。十五窟,有一万余尊小佛座像,人们称之为万佛洞。

  十六窟,这是和三窟同时开凿的、和以下各窟合称“昙曜五窟”。窟形椭圆,中间巨佛立于莲柱上,周壁雕有千佛、佛龛。十七窟,正中之交脚弥勒佛倚于须弥座上,东西两壁有佛龛,东西是坐像。十八窟,正中为释迦立像,高15米,右壁袒露,身披袈裟,刻画细腻,衣纹线条逼真,生动感人。十九窟,正中是释迦坐像,高167米,是云岗石窟第二大佛雕。

  二十窟,在云岗石窟中部西隅。窟前立壁在辽代前塌毁,造像露天。主像为释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袈裟右袒,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为云岗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云岗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整个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岗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0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

1、狮子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吉祥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有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的寓意,象征地位、尊严、平安。

2、狮子虽不是中国的土特产,但中国却有独特的狮文化,每逢佳节,全国各地都有舞狮活动。人们套上五彩缤纷的狮子外套,模仿狮子行走坐卧、俯仰跳跃。

3、其中“双狮戏绣球”的舞蹈,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社会繁荣,在吉祥图案中的狮子滚绣球图,也具有同样的寓意。

4、狮子的形象还经常出现在佛教的经典文献和佛教造像中,智慧佛文殊菩萨就以狮子为坐骑,从而给狮子增添了吉祥的意义。

5、古代官府和大户人家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狮子在百兽中占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狮子塑像也成了权威的象征。

6、雄狮的前脚踩着一只绣球,既象征着权力,又象征着一统天下。石狮被奉为“中国人的守护神”。石头本来是冰冷没有感情的,可用石头雕刻的狮子却一直传承着吉祥如意、平安祥和的寓意。

佛像一般与菩萨、罗汉、明王等意象有关,虽然有两种雕塑和肖像画,只有雕塑才被称为佛像,肖像画在古代印度被称为意象,佛像的绘画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因此,山琦等古代雕刻只是佛像在佛法中的象征,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像的雕刻开始盛行,因此在大乘经典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佛像的成因及其优点的记载。那么,古人信奉佛教,佛像的造型都有哪些演变?

佛像是这个世界最多种类的雕像。其中包括了释迦羌巴佛,牟尼佛,武术佛等。菩萨雕像是佛教雕像中霸占比列最多的一个雕像。就好比,我们熟悉的观音,和普贤、西藏菩萨,他们的雕像已慈禧、温暖、端庄为前提来做的,让其承托出了一种普爱众生的感觉,并且以其静态的美来暖化人心。

佛陀艺术的出现是公元第一个和第二个世纪的问题。 它是「犍陀罗」文化的产物,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并融合了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

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他在佛教诞生六百年后的印度社会中反对婆罗门教崇拜偶像的行为,故此要求在佛教信徒无论如何都要遵循释迦牟尼活着时候的教导。也因如此,印度一直到公元一实际前,都不允许任何一座佛教雕像以及画像出现。

当佛教传入到我国地区后,为了融入我们中国的汉族传统文化,为了让我们汉人欣然接受佛教,故此我国佛教徒依据汉文化来改造了传统的佛像的造型,构架出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佛像,以此来融入我国。

狮子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吉祥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有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的寓意,象征地位、尊严、平安。

狮子的形象还经常出现在佛教的经典文献和佛教造像中,智慧佛文殊菩萨就以狮子为坐骑,从而给狮子增添了吉祥的意义。

古代官府和大户人家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狮子在百兽中占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狮子塑像也成了权威的象征。

近现代,中国狮子与洋狮子共立街头,很少会有人关注它的样式和文化。有的地方还制成狮子垃圾桶。然而也有不少民间艺人,在砖雕、灰塑、石刻、金属雕、木雕、竹根、织绣等艺术品上,颇多创意佳作,如宁波石匠创作的压绷狮子,仅手掌大小。

成为旧时代陪伴红妆绣女共度寂寞岁月的特有文化作品,其中含有“赐子”之意。宁波人在锡酒壶盖上刻上滴子狮已成惯例,宁波老字号状元楼酒店还收藏着百年之前狮子酒壶,可见宁波人崇拜、厚爱狮子实乃源远流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2541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6
下一篇2024-02-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