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房,大象住的房子。这个地方不在北京动物园,而是在京北兴寿镇;不在当今,而是在七百多年前的元朝。
据元代《析津志》记载,元朝驯养大象的象房在海子桥(地安门万宁桥)金水河北一带。后来,除了来自云南的大象,缅甸、占城(越南中南)、交趾(越南北部)、真腊(柬埔寨)也纷纷向元朝进贡大象。大都城里大象多了,象房不够用。于是,将大象训养基地搬迁到了如今的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北,在那里修建了四座象房。到了清朝晚期,象房废弃,山民散居于此,渐渐形成四个自然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这些自然村整合为一个行政村,即现在的象房村。
《出警入跸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有嘉靖皇帝出行时由大象拉车的画面。
象房村与秦城村,一北一南,相距仅二三十米,仿佛一墙之隔的街坊。一条南北走向的柏油路将两座古村连接起来,道路两边是一个挨一个的地摊,出售服装鞋帽、蔬菜瓜果及各种日用品。象房村村口有一座铁质门楼,秦城村村口也有一座同样的门楼,象房村的门楼朝南,秦城村的门楼朝东。
昔日象房变古村
在距象房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路口,旁边是一面长方形的矮墙。墙体以水泥构筑而成,水泥上面贴着白色瓷砖。由于风吹日晒,瓷砖已呈白垩色,上面是两个斑驳的红字——象房。从矮墙的位置来看,这显然是一块路标,但它指示的不是象房村,而是象房。这一带还有作为建筑物的象房吗?没有。驯养大象的象房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个地名。但在当地人心目中,“象房”这一概念根深蒂固,也许是因为地名里隐藏着大象的传奇。
当年,象房从皇城外迁时,为什么选在秦城村北呢?因为那里泉眼众多,仅主泉眼就有四五处,细小的泉眼不计其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地热使那里的泉水成为温泉。喷涌不断的温泉水形成六千多平方米的辽阔水域,村民们称之为秦城大海。元代《析津志辑佚》记载:“庚子年,象房废。今养在芹城北处,有暖泉。”芹城北,即秦城村北。在北魏和隋朝,那里称作芹城,辽代一度改称秦城,金、元、明、清复称芹城,民国时期再度改为秦城,沿用至今。发源于北神岭(当地人称大海梁)的芹城水由温泉汇流而成,在那一带形成得天独厚的暖湿小气候。茂盛的植被为大象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丰沛的水源又使大象的饮水和洗浴问题迎刃而解,这无疑是一个驯养大象的绝佳之地。
我在象房村与秦城村游历时,村民们依然对秦城大海津津乐道。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芹城水,即为秦城大海。我觉得芹城这个名字更有诗情画意。当年,那片水域的岸边遍地都是水芹,这种野生蔬菜不仅高产,而且味道鲜美。
追溯 历史 ,秦城由屯垦戍边的古城演变而来,这座古城修建于汉代。地处燕山山脉山前冲积扇上的秦城,向东北可以到达怀柔区、延庆区境内的汉代上谷郡,向东可以到达密云区境内的汉代渔阳郡,而上谷郡和渔阳郡属于边疆。于是,在此军事要冲修筑了障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障城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垦荒种田,实现军粮的自给自足;二是发生战事时,据险固守。当时,在燕山山脉的冲积扇上,虎峪古城与秦城古城一西一东,驻守着汉代军都县通往西北上谷郡和东北渔阳郡的门户。
一位村民告诉我,当年的秦城就在秦城村西北的山间台地上。“障城”是官方的说法,民间称之为土城子或土岗子。如今,那里已是一片民居。
正如秦城消失后,留下了一个地名——秦城村。象房消失后,也留下了一个地名——象房村。尽管象房在秦城村北存在的时间不长,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帝王出行乘大象
元朝有两个都城,一个是大都,即今北京地区;另一个是上都,位于内蒙古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每年夏季,元朝皇帝去上都避暑,直到秋凉时节才回大都。出行的队伍浩浩荡荡,而皇帝的豪华座驾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所装备的牲畜非牛非马,而是大象。大象扛起的那款豪华座驾叫做象辇,就是将一个庞大的木质轿子架在四头大象的脊背上,轿子上插有旌旗和伞盖,里面衬着金丝坐垫,外包狮子皮,每头大象配备一名驭手。《元史》记载:“象力最巨,上往还两都,乘舆象驾。”
西方画家笔下乘坐象辇的忽必烈
除了往返两都,每逢朝廷有重大活动,大象也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皇帝的象队多达五千头,全部披上用金银线绣成的鸟兽图案象衣,摆成队伍,每头象的背上,放着两个匣子,里面满满装着宫廷用的金属杯盘和其他器具。象队后面是骆驼队,列队从皇帝的面前经过,蔚为壮观。”五千头庞大的象队,没有足够的大象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昌平的秦城村北一下就修建了四座象房,大规模驯养大象。
早期的蒙古大汗出行时,坐在六匹马拉的斡耳朵(宫帐)里。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开始改乘象辇。由于大象力气大,步伐稳,坐在高大宽敞的象辇里,自然是一件风光惬意的事。假如遇到狭窄的隘口,皇帝便独乘一象或坐在两头大象牵引的象辂里。总之,皇帝与大象形影不离,尤其是忽必烈。
据说,忽必烈之所以酷爱乘坐象辇,是因为他对这种动物情有独钟。大象身体笨重,但性情温顺,有灵性,属于智慧型哺乳动物,智商仅次于海豚和作为人类近亲的灵长类动物。而且,大象重情重义,它们通过不同的声波表达自己的感受,以鼻子、耳朵和尾巴向同伴传递信息,象群里总是充满友善的气氛。作为群居动物,象群属于典型的母系氏族结构,通常有成员8至10头,头领是一头德高望重的母象。大象的团队很稳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共同觅食和抵御外侵。仁者寿,大象的平均寿命为60至70岁,有的可以活到80岁甚至上百岁,因此被誉为“哺乳动物的寿星”。
大象在朝廷的工作,主要是充当仪仗队。每日早朝,大臣们在朝房候驾,大象则在文臣武将上朝必经的东西仪门内相对而立,并将鼻子互相搭在一起,表示时间未到。静鞭响过之后,大象将鼻子放下,象奴牵走大象后,文武官员才能列队上朝。被驯化的大象知法度,守规矩。如果出班迟到,它们会蜷俯于地,请求惩罚;如果意外伤人,它们会主动趴在地上请求“受杖”,然后向行杖者屈膝谢罪;如果被贬职,它们会自动站在比原来职位低的位置上,以表明身份的降低。
既有担当的能力,又有担当的责任感,而且赤胆忠心,大象的这种品性胜过朝廷的许多大臣,也许这正是忽必烈偏爱大象的原因。
象房村曾经出土象牙
据《昌平县地名志》记载:“该村(象房村)曾出土象牙。”现在,村北出土象牙的那个地方以水泥砌成了一个平台,平台边缘环绕木栅栏,栅栏里面是一头金象和一棵枫树。出于观赏效果考虑,枫树的叶子是人工装饰的。平台下面立有一块方形石碑,墨面白字,简要介绍了象房村的由来及 历史 沿革,写明象牙出土时间为1979年,发现者叫杨振生。
象房村出土象牙的地方 摄影:岳强
一个有过四座象房的地方,出土象牙不足为奇。被 历史 的尘埃掩埋的,除了象牙,一定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象房的任务有两项,一是饲养,二是驯化,后者比前者更艰难。将一头野性的大象驯化成通人性、听口令、守纪律、知礼仪的皇家仪仗成员,往往要经过驯象人数年的努力。驯化后的大象因直接服侍皇帝而身份高贵,在朝廷享受爵禄,有的甚至像大将军一样封食一品禄。每头大象都有一个仆人,仆人服侍大象就像服侍主人。然而,驯象人的地位却极其卑微,被称做象仆或象奴。每一头驯化的大象背后,都有一部驯象人的血泪史。
《康熙南巡图》中有大象仪仗队
元朝之后,明朝和清朝也曾将大象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那么,象房是如何颓败的呢?据说,导致象房关闭的直接原因是一起驯象事故。那天,一头正在接受训练的大象受到意外惊吓,突然发飙,用鼻子卷起玉辂抛向空中,又将驯象人甩到墙上造成重伤。这件发生在光绪十年(1884年)春天的事,震惊了朝野。从此,大象退出了皇家仪仗队,象房也不再驯养幼象。老象一头一头死去后,象房废弃,大象在北京的辉煌岁月终结了。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国三十五年之后,中国人汪大渊准备从泉州港搭乘泉州远洋商船出海,开启海上长途旅行。泉州港是当时世界最大商港之一。在这里,汪大渊看到各种肤色和操各种语言的外国人;看到琳琅满目的中外商货;港湾里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形态各异的大小船只……那些中外商人、水手讲述的海上经历、外国风情,令汪大渊感到无比好奇。因此,他决定亲自去去海外看一看。那年,他刚满二十岁。
汪大渊搭乘的商船用了两个日夜的时间,一路顺风,到了澎湖列岛。这里是台湾海峡的中枢,扼亚洲东部的海运要冲,被称为“东南锁匙”。汪大渊从当地居民口中了解到,澎湖列岛有三十六个大小岛屿组成,有七个小海湾分布其中。澎湖列岛归属于泉州晋江县。朝廷在这里设置巡检司进行管理。
从澎湖列岛继续向东,就到了台湾岛。汪大渊称之为琉球。台湾当时还没有船舶。人们以筏作为水上交通工具。汪大渊登上台湾最高峰——玉山,观海听潮,又熬夜等候欣赏海上日出。他了解到,当地居民以煮海水的方式获取食盐,用甘蔗酿酒。海外各国都从这里进入中国境内。
离开台湾岛,再向南去,就到了三岛。三岛就是今天位于菲律宾境内的吕宋群岛。汪大渊认为它在台湾玉山的东面,实际上是南面,只是稍稍偏东而已。汪大渊在这里看到群岛绵延,山峦叠嶂。当地人都在靠近岸边的地方居住。岛上有一个男子,曾经搭船到泉州做生意。他花光所有的钱,请泉州人给他纹身。当他回到岛上后,人们都将他视作身份尊贵的人,请他坐上座,即使那些比他年龄大的长者也不能争主位——因为当地有习俗,凡是到过中国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位于吕宋群岛西南方向的民都洛岛——汪大渊称之为麻逸,是一个讲究礼节,注重义气的地方。这里的女人如果死了丈夫,就会剃掉头发,绝食七天,与丈夫的遗体睡在一起。七天后,女人要是还活着,亲戚们就劝她进食,一旦活下去,终身不改嫁。有的女人,甚至在火化丈夫尸体的时候,跳入火中殉节而死。那些有权势的人如果死了,就会杀二三十个奴婢殉葬。汪大渊在这里尝试着做生意。他发现当地人非常守信用,货价议定,不会更改。
沿着巴石河,到了马尼拉。在汪大渊生活的时代,这里叫做麻里鲁。如今已是菲律宾首都的全国第一大港口的马尼拉,在汪大渊的眼里,是一个树木稀少,山地贫瘠,遍地是蕃薯山芋的地方。唯一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的婚俗。如果官员死了,他的妻子不能嫁给普通百姓。如果要嫁,一定要找与官员身份地位相符的外国官宦人家的子弟,否则就要落发为尼,度过终身。
汪大渊的商船沿着海岸线行驶,到达交趾。这里曾经是中国的领地。汉武帝设郡于此。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到交趾平叛后立下铜柱,称这里为汉之极界。当汪大渊到达交趾的时候,这里被称为安南大越国。这里的人民崇尚礼义,保留着中国的风俗,用高粱酿酒喝。他们戴着帽子,穿着唐衣、丝织的袜子和方形的靴子。百姓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学子们诵诗读书、谈儒家的性理之说、写文章,都与中国一样——除了语言存在差异之外。从古至今,交趾一直向中国称臣纳贡。史册上都有记载。交趾出产沙金、白银、铜、锡、象牙等,用来贸易的货物有各路颜色的绫罗布帛、象牙梳子等。因为怕中国人窥探其国内的虚实,所以,当地官府禁止一般的商船进入其本土交易。偶尔有走私商船,也只能到其东北边境一个叫做断山的地方,不能到官府驻地交易。
从交趾再往南,就是占城。这里属于海上交通线路的重要关口。占城人喜欢侵占掳掠。每年第一天,人们就摘取陌生人的胆,卖给官府中人。官府用银钱购买之后,用胆来调酒,与家人一起喝,说,浑身都是是胆,既能使人产生畏惧心,自己也不会生病。当汪大渊了解到占城人的这一习俗之后,估计多少也会感到有些害怕吧。
占城的海水多有旋流。有人驾乘船舶在这里巡回往复,一连数日。等船靠岸时,当地女子登船,与船上人结为伴侣。临别时,流着眼泪,依依不舍。到了第二年,那人乘船再度来到这里,那女子就又登上船,像之前一样与船上人结为伴侣。如果船上人受难流落到当地,女子就会顾念旧情,为他提供饮食和衣服,等他走的时候,再赠给他礼物。汪大渊感叹道,当地女子竟然这么有情义!占城附近有一个叫做日丽的地方。那里的风俗讲究“男丧女不嫁”,与中国的女子寡居守节相似。
离开占城,汪大渊跟随商船到了真腊(今柬埔寨)。真腊有三十多座宫殿,金壁银砖,辉煌壮丽。在汪大渊的印象里,这里的一切都与金银有关。国王坐着七宝椅。贵族坐着金凳。十只金狮子,高踞铜台;十二座银塔,铜象坐镇。人们的饮食,一定要用金茶盘、金碗盛放。金塔百座,金石桥四十余丈。有谚语说:富贵指的就是真腊啊。这里四季温暖,土地富饶,人们生活讲求华丽奢侈,用小米酿酒喝。这里的法律规定,杀死中国人者,判处死刑;中国人杀死外国人者,就罚以重金,如果没钱,就卖身赎命。真腊人的女性贞操观很特别。如果有客人到当地人家里,女主人可以同客人发生关系。男主人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妻子有魅力。在今天看来,这一风俗简直不可思议。然而,这并不只是汪大渊自己的说法。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也有过类似记载,而且不止一处。
商船来到一个叫做遐来勿( 今爪海中的卡里摩爪哇群岛 )的地方。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当地气候春夏秋三季都很热,只有冬天稍微有些冷。通常状况下,人们很少生病;一旦天气反常,冬天热而其他三个季节冷,就会生出瘴气,从而导致人和牲畜死亡。如果有人死了,人们就用水调制龙脑香,灌入人体内,用来保存尸体,等到下葬的时候,尸体仍然不会腐烂。
马来半岛上有两个小国,以其怪异的风俗,给汪大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小国叫做丁家卢。这里的人们非常迷信,雕刻木制神像,杀死活人,用他的血和酒掺和在一起,祭祀神像。每逢洪灾、旱灾以及疫病流行的时候,人们就向神像祈祷,据说很快就会应验。每逢婚丧嫁娶,人们也通过祭祀神像来占卜吉凶,也很灵验。另一个小国叫做戎。这里气候不正常,春夏时节洪涝多雨。戎国的人们脑袋都是方形的。这并非生来如此,而是小孩出生之后,用木板从四周夹上,半个月之后再取下来,等到长大以后,脑袋就成了方形。
汪大渊在马来半岛上呆了不少时日。他到了最南端的罗卫国。这里的人们勤劳节俭,喜欢纹身,大多以织木棉为主业。当地有一种酒,以葛根浸泡在水里酿制成酒,味道甜美,酒体绵醇,连着喝上一天都不会醉。
湄南河下游的罗斛国,是古泰国人向往的地方。这里的田地平整,宜于耕种。气候四季如春。民风彪悍。女权要高过男权。但凡有刑法、钱粮出入的事情,都由女人来决断。女人的志向和抱负远远胜过男子。这令汪大渊不由得生出“巾帼不让须眉”之慨。
汪大渊来到了苏洛鬲。这里当时被暹罗,也就是现在的泰国统治。苏洛鬲的井水能够治病。妇女生育后,恶露不尽,从井里汲水,当头浇下,立即生效。如果有人发烧,用井水拍打敷贴躯体,很快就可以退烧治愈。
暹国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粮食主要从罗斛国进口。或许是因为本国物产不丰,所以暹国人喜欢侵掠他国。每当有外国船队经过,暹国人就会出动百十艘船,拼命争夺,志在必得。汪大渊到达这里的时候,暹国已经向罗斛人投降了。在投降之前,暹国人出动七十余艘战船侵略单马锡国,耗时一个月,没能攻下城池。单马锡人也比较胆小,只是固守在城内,不也出城迎敌。就在两国兵士僵持不下之际,爪哇使臣经过。暹国人可能比较惧怕爪洼人,知道后就撤了,捎带着从昔里(今新加坡)抢了一些物资回国去了。暹国人本来与罗斛人同根同源,衣着习俗也大致相同。人死之后,用水银灌注,用来保存尸体,使其不致腐烂。
在南海和爪洼海之间,有一个岛,汪大渊称之为东冲古剌。今天我们叫它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这里树木丰茂,临近淡水港,田地肥美,五谷丰登。岛民死后,不火化,而是由亲属将其骸骨扔到大海里,称为种植法,据说,可以令后世子孙兴旺发达。
三佛齐是当时的海上强国。汪大渊所乘的商船从新加坡出发,用了五天五夜的时间,到达这里。这个国家的人大多姓蒲,擅长水战和陆战。官兵服药之后,不会被一般的兵器伤害。三佛齐因此而称雄海上。这里人丁兴旺,田土肥美,气候温暖,春夏季多雨。当地人喜欢干净,多在水上建造房屋。据传说,有一年,这个国家的地上突然出现一个洞穴,有数万头牛从洞穴里面跑出来,人们把牛抓住吃了,用竹木将洞穴堵上,就再也没有牛出来了。
勃泥(文莱)给汪大渊留下的印象无疑是美好的。因为这里的人们对于中国人特别友好。要是中国人来到这里,当地人就会献上自家酿造的高梁酒,请客人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再搀扶着酒醉的客人到休息的地方。汪大渊在这里做生意应该也是愉快的。因为,这里的人算账算得很清楚,无论出纳,还是税收,丝毫不差。
汪大渊的商船来到了爪哇国。这里古称阇婆国。王宫位于门遮把逸山中。爪洼国的宫室非常壮丽,土地辽阔,人口稠密,在东南亚各番国中独占鳌头。过去有传说,这个国家的国王是雷电击中石头之后,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还是个女王。爪洼国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是其他国家的好几倍。这里民不为盗,路不拾遗。古语说,太平阇婆,说的就是这里。元朝大德年间,朝廷曾经派使者来这里,下令国王向元朝称臣纳贡,并按照元朝的体制设立衙门,制定法纪。总之,在元朝使者的指导下,爪洼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当地文明 社会 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诞位于爪洼岛西边。在汪大渊的眼中,这里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颇有些相似。文诞群山环绕,溪水潺潺。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这里田地比较贫瘠。百姓主要吃一种名叫沙糊的食物。沙糊到底是什么,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考证了。暹国人在劫掠海上商船的时候,也会在船上装满沙糊作为军粮。想来,这应该是当时在南海各国比较流行的一种食物。文诞气候炎热。当地人周身上下只用一小块布遮羞,近乎赤裸。因为白天太热,所以人们不到田地里劳作。到了晚上,人们才外出耕种犁锄、捕渔打猎、砍柴伐木、汲取饮水。这里的人们上山不用担心毒蛇猛虎,居家也不用担心强盗小偷。男人们用椰子汁酿酒,妇女们织木绵为业。
苏䘵国出产的珍珠令汪大渊大开眼界。这里的珍珠颜色青白,通体浑圆,价格很昂贵。中国人的首饰上多配用苏䘵珍珠,用久而不褪色,当时人们称之为绝品。有的珍珠大约一寸左右。
待续
13 苏州园林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二、问题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练习说明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不必过多讲解。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从课文中获得的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提高园林欣赏水平,并初步练习写作说明文。
1.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作对比,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北京园林的彩绘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二、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更全面的关于园林建筑艺术的知识,可参看《自读课本》第三册里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一文。陈从周是著名的园林专家,《园日涉以成趣》中对山水、长廊云墙、树木在园林中运用的原理作了透彻的说明,可以帮助理解本文。
三、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足资借鉴。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或小作文训练。
有关资料
一、假如我教《苏州园林》(叶至善)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
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他们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著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如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我是知道这段经过的,所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要告诉同学们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接着,我要给同学们说明一本书为什么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书的作者自己写的,也有由别人写的。由作者自己写的,大多表明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之类;由别人写的,大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加上一些评论,也有给读者介绍作者的。我说“大多”,等于说并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写些什么,对理解这本书都是有帮助的。我父亲的这篇《苏州园林》既然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那么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没有帮助呢?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考虑和讨论。我应该把摄影集拿出来,供给同学们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还没有出版,我可以取父亲所藏的陈从周教授的那一本来代替;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各种画报上去找苏州园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当然越多越好。现在各种画报上苏州园林的照片极多,收集并不困难。
同学们经过这样的预习,就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我只要问:“你们读了文章,再看这些,是不是觉得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学们一定同声说“是”,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光这样回答很不够,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从文章说到照片,有的从照片说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随机指点几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出一些来让同学们比较,例如对称的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等等。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辨别异同,丝毫不含褒贬的意味。各种建筑设计和园林布置都各有长处,文章中也并没有说世界上的园林惟独苏州的好。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修养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迹,也没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断地训练。我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贯穿在教学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学们明说。
如果同学问我:“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其实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第一段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第二段总说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说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再往下的两段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最后一段说可以说的还有,意思是让读者自己从摄影集中去寻找。文章的结构很平常,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这样的结构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点倒可以说一说: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课本上是注明了的。“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恋”,也就是“深切的怀念”。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读了这篇课文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深切的怀念”的感情。假如他们回答说体会到了,我就进一步问:“文章中并没有一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对这个问题能谈到多么深就多么深,我不强求他们。
现在还要告诉同学们: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如果书中有序文的话。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和没说够的地方。如果布置作业的话,我就请同学们找一本曾经读过的课外读物,重读它的序文,用实例说一说读序文的好处,写下来也可以,开个讨论会谈谈也可以。
许多语文老师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教过一篇课文就让同学们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习作。我以为这个办法不太好,因为有些课文,或者从内容说,或者从形式说,并不适宜于同学们仿作。这篇《苏州园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我想同学们不论住在哪里,本城本乡总有一两处可供游览的地方。我就挑选同学们常去的一处作题目,让同学们开个会,大家来说说这处地方有什么特点。如果向不曾去过的人作介绍,哪些是非说不可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怎样说才能说得明白,怎样说才能打动人……讨论过后,可以集体合写一篇,也可以每人写一篇。如果同学们负担太重,不写也可以,因为已经讨论过了,他们已经受到了一次训练。
可是我并非语文教师,我没有一点儿实践的经验。我的设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没有把握,恐怕只是纸上谈兵,说说罢了。
二、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读《苏州园林》(秦兆基、浦伯良)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评改两篇报导》第33页)这是夫子自道。读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从抓思路着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尽。
全文11节(指未经删改的原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此节在教材中已被删去)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语出叶圣陶《洞仙歌》,见《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道出了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顾颉刚、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课余经常游玩,欣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尽管已入高龄(写这篇文章时75岁),长期居住北京,但对故乡园林却从未忘怀,而陈从周教授的图册,“多年珍玩”,以此寄托思乡之念,并进而激起写文章的动机。
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表面看来似乎起笔太远了,实则对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紧。这本图册不仅使作者产生写作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他借助这些,经常回味、揣摩苏州园林,从而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2至10节)是主体,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总的看法,然后分类介绍。
第一层,包括第2、3两节,从对我国园林总的印象谈到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的原则。先说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话可以和叶老的印象印证。
说明文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讲清楚。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比如主要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园林风格,要概括它们的特点不容易。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用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纳,最后再用游客的反应证明自己看法不谬。
第二层,从第4节到第10节。分别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的设色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对园林这样复杂的事物,单凭概括性的说明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分类加以说明。分类说明可以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彻、具体。下面选几节来说一说。
第5节,介绍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离不开山和水。在这两种景物的处理上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把它们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先说假山。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构思非常巧妙,“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画,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观赏假山时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狮子林的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沧浪亭有几座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决非溢美之辞。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可以作为叶老的说法的佐证。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这些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这一见解,非常深刻。
其次说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园林增色。池水有空阔、明澈的特色,是构成园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点出苏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各个园林的水,情况各异,富有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据池沼的特点,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网师园便是典型一例。其园甚小,但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乡风味。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在池沼中常常种植荷花,养金鱼,这“又是入画的一景”。拙政园荷花种得最多,到了夏天,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一片莲花世界。怡园的荷花另有一种风味,“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李鸿裔《怡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第7节,写花墙和廊子。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说:“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留园多廊子,长达七百多米,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沧浪亭用的是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苏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图案画,沧浪亭复廊的漏窗达一百余种。而透过漏窗,浏览那若隐若现的绮丽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
园林中增置花墙、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观赏者感到美不胜收。
第8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很难找到一点破绽。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都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错落有致,令人吟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节,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梁柱、木窗、栏干是暗红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围草木是绿色,这些颜色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说明自己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叶老的文章一向严谨细致,这篇文章尽管写于病后,仍然精心构思,一丝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三、《苏州园林》教学要点(刘宗德)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本文,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一)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本文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
问题一:世界上有那些名人? 影响世界各类十大名人
1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政治人物
自美尼斯统一埃及至今,在每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都会有一个人物出现,他们极大的改变了历史的方向。现在,我从人类文明兴替的角度选择了十个人物,供大家参考和批判。
1,美尼斯: 埃及法老 统一上下埃及,强化王权对地方的统治,极大的推动了埃及文明的发展。
2,汉谟拉比:巴比伦国王统一伊拉克两河流域,制定汉谟拉比法典,实现了统治区的法制化管理,为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巴比伦文明的代表。
3,阿育王:印度孔雀帝国国王 定佛教为国教,大力推行并实施。为佛教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是佛教文明的代表。
4,亚历山大:希腊化马其顿帝国皇帝征服中东,终结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实现中东的希腊化,同时希腊公民在意大利的殖民和文化传播,使希腊文化成为罗马文化的源泉。是希腊文明的代表。
5,秦始皇:中国秦朝皇帝中国统一者,中央集权制的奠基人,统一文字货币等,以法家统一思想。后来,汉武帝把儒家立为正统思想,但政治制度仍基本继承清始皇。所以秦始皇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6,凯撒:古罗马将军,征服环地中海地区,以希腊文明为源泉,发展形成罗马文化,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继者后代将耶稣的基督教定为国教,发展形成今天西方的基督文明。所以凯撒可以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
7, : 帝国哈里发统一 半岛,建立 教。后继者征服埃等地,实现中东的 化。是 文化的缔造者。
8,成吉思汗: 蒙古帝国大汗和后继者一起征服欧亚大陆,将孤立的儒家文化和 文化及基督文化纳入政治版图,马可波罗游记 了后来哥伦布的大航海和西方殖民时代。是东西方文化开始接触的桥梁。
9,拿破仑:法兰西帝国皇帝 统一欧洲大部,扫荡欧洲大陆封建次序,拿破仑法典成为欧洲各国制定资本主义法律的样本。
10,希特勒: 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征服欧洲及北非,发动二战,是纳粹主义的代表。由于二战,催生了联合国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所以希特勒是影响二十世纪至今的关键人物。
2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天才科学家
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韦尔奇为人情恶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二、史蒂芬・威廉・霍金,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
三、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在世界科学史上,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四、艾萨克・牛顿,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
问题二:世界上所有的名人,都有谁? 最著名的还是海量。。。。还要看一个国家的信仰,民族风情了,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时期。。每个人看法不一样吧- -
问题三:世界上所有的名人,都有谁 ,罗斯福,孔子,斯大林
问题四:世界上有哪些文学名人 鲁迅(周树人)
雨果
巴尔扎克
乔治・戈登・拜伦
约翰・济慈
约翰・多恩
季羡林
郁达夫
冰心(谢婉莹)
列夫・托尔斯泰
搐沫若
李白
杜牧
杜甫
辛弃疾
金开城
茅盾
巴金
曹禺
曹操
泰戈尔
穆旦
J K 罗琳
儒勒・凡尔纳
罗素
老舍(舒庆春)
朱自清
陶行知
叶圣陶
林语堂
汪曾w
问题五:世界名人有哪些 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应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世界只有四大文化名人 分别是
屈原(前339?―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骚型”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哥白尼 (1473-1543年)
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创立了日心地动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认为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个天球面上静止不动。他系统地批判了地球中心说,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日心地动说可能遭到的责难做出了答复。
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拉伯雷(1494年―1553年)
出生在法国中部都兰省的希农城。
拉伯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长篇巨作《巨人传》。1532年,《巨人传》第一部出版,一年后又出版了第二部,署名是那西埃。书出版后,受到了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又受到了教会和贵族的极端仇视,并被法院宣布为禁书。
1545年在国王的保护下,拉伯雷以真实名姓出版了《巨人传》的第三部。但国王不久死去,小说又被列为禁书,出版商被烧死,拉伯雷被迫外逃。直至1550年才获准回到法国。
回国后,拉伯雷担任了宗教职务,业余时间为穷人治病,后又去学校教书。在学校教书期间,他完成了《巨人传》的第四、第五部。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经历了20年的时间。《巨人传》出版后风靡一时,两个月内的销售数额超过了《圣经》九年销售数的总和。一千多年来,它用各种文字出了200多个版本!
《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会里,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纯朴的,他的理想的行为准则就是:“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时,人人可以快意地笑,爽朗地笑,尽情地笑,他因此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笑匠”。
1553年4月9日,拉伯雷在巴黎去世,临终时他笑着说:“拉幕吧,戏做完了。”
何塞・马蒂(1853―1895年)
古巴卓越的诗人、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思想家。
马蒂在古巴、拉美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拉美现代主义的开路先锋,他的诗篇《伊斯马埃利约》、《纯朴的诗》和《自由的诗》,他的散文
《我们的美洲》、《美洲我的母亲》《玻利瓦尔》等在古巴和拉美脍炙人口。
马蒂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是古巴的民族英雄。他从15岁起就参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活动,42岁便牺牲在独立战争的战场上,他短暂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争取祖国独立和拉美自由的事业。
马蒂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卷帙浩瀚的著作中包含着深邃的思想。他主张民族独立,后来,马蒂成为古巴民族的英雄和象征;主张建立一个自由的、有尊严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应保障人的尊严;主张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通过各国行使自 以实现世界平衡,这一思想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出现严重失衡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张人人平等,认为人不分种族,都是平等的,号召拉美各国人民加强团结,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马蒂的思想写入了古巴 党纲和古巴共和国宪法,成为古巴党、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并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问题六:世界上有哪些名人 1 ・ 2艾萨克・牛顿 ・ 3耶 稣
・ 4释迦牟尼 ・ 5孔 子 ・ 6圣・保罗
・ 7蔡 伦 ・ 8约翰・古腾堡 ・ 9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11.卡尔・马克思 ・ 12路易・巴斯德
・ 13伽俐留・伽俐略 ・ 14亚里士多德 ・ 15列 宁
・ 16 摩 西 ・ 17查理・达尔文 ・ 18秦始皇
・ 19奥古斯都・凯撒 ・ 20毛 泽 东 ・ 21成吉思汗
・ 22 欧几里德 ・ 23马丁・路德 ・ 24 尼古拉・哥白尼
・ 25 詹姆斯・瓦特 ・ 26 君士坦丁大帝 ・ 27乔治・华盛顿
・ 28迈克尔・法拉第 ・ 29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30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
・ 31 拉 瓦 泽 ・ 3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33 亚历山大大帝
・ 34拿破仑・波拿巴 ・ 35 阿道夫・希特勒 ・ 36威廉・莎士比亚
・ 37亚当・斯密 ・ 38 托马斯・爱迪生 ・ 39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 40 柏 拉 图 ・ 41伽利尔摩・马可尼 ・ 42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 43 沃纳・海森堡 ・ 44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 45亚历山大・弗莱明
・ 46西蒙・玻利瓦尔 ・ 47奥利弗・克伦威尔 ・ 48约翰・洛克
・ 49米开朗基罗 ・ 50乌尔班二世 ・ 51欧 麦 尔
・ 52阿 育 王 ・ 53圣・奥古斯丁 ・ 54马克斯・普朗克
・ 55约翰・加尔文 ・ 56威廉・T・G・莫顿 ・ 57威廉・哈维
・ 58 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 ・ 59格雷戈尔・孟德尔 ・ 60约瑟夫・李斯特
・ 61 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 ・ 62路易・达盖尔 ・ 63约瑟夫・斯大林”
・ 64勒内・笛卡尔 ・ 65儒略・凯撒 ・ 66弗朗西斯科・皮扎诺
・ 67荷南多・科尔特斯 ・ 68 伊莎贝拉一世 ・ 69威廉大帝
・ 70托马斯・杰佛逊 ・ 71让・雅克・卢梭 ・ 72爱德华・詹纳
・ 73威廉・康拉德・伦琴 ・ 7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75老 子
・ 76恩利克・费米 ・ 77托马斯・马尔萨斯 ・ 78弗朗西斯・培根
・ 79伏尔泰 ・ 80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 81格雷戈里・平卡斯
・ 82隋 文 帝 ・ 83摩 尼 ・ 84瓦斯科・达・伽马
・ 85查理曼 ・ 86塞鲁士大帝 ・ 87伦哈特・欧拉
・ 88尼克罗・马基维利亚 ・ 89琐罗亚斯德 ・ 90米尼兹
・ 91彼得大帝 ・ 92孟子 ・ 93约翰・道尔顿
・ 94荷马 ・ 95伊丽莎白女王一世 ・ 96查士丁尼一世
・ 97约翰尼斯・开普勒 ・ 98 帕伯罗・毕加索 ・ 99 玛哈维拉
・ 100尼尔斯・玻尔
问题七:世上有几个徐宇轩名人 1 全国跟徐宇轩同名的有多少人?
通过全国14亿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查询,全国叫 徐宇轩 的有:43人。
2 叫徐宇轩的,男的多还是女的多?
男性: 80%
女性: 19%
根据佛滔大数据分析,叫徐宇轩的人,以男性居多。
3 叫徐宇轩的,什么年代的人最多?
2000年代: 47%
2010年代: 43%
根据佛滔大数据分析,叫徐宇轩的人,以2000年代出生的人居多,其次是2010年代。
4 叫徐宇轩的,什么星座的人最多?
双子座: 11%
天秤座: 9%
金牛座: 8%
白羊座: 7%
狮子座: 6%
根据佛滔大数据分析,叫徐宇轩的人,以双子座居多,其次是天秤座、金牛座、白羊座、狮子座等。
利:
1、对大自然有更深的认识;
2、增强独立能力和临事应变能力,有助于思维敏捷;
3、有助于增长见闻学识,增加个人兴趣;
4、可以增强求生意识,增加求生技巧,丰富求生知识;
5、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耐力等;
6、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人解决困难的毅力,从而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对人生充满资信,不断进取。
弊:
1、由于年龄原因,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从而对危险认识不足,失去警惕,容易出现危险;
2、由于探险知识匮乏,在面临问题是无法处理解决;
3、由于探险经验不足,在面对紧急情况和险情时,反应迟缓,不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应急方法;
4、外出探险装备准备不足,考虑不全面。都是很容易出现危险。
探险注意事项
要在业余时间了解户外探险知识,再利用暑假参加夏令营,加以体验,从而增加强野外生存知识和技巧,增加经验。也可参加正规的探险团队,在面临真正的自然难题时,学会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增强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前提是必须先自行加强身体各方面素质的锻炼,增强体质,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有一副好的体质才能面对困难时从容解决。
马尔济斯犬,英文名Maltese,又称马尔他犬,或译成“摩天使”。身高为20-22厘米,体重2-3千克,是欧洲最古老的犬种,原产于地中海的英国属地-马尔他岛,而得此名。
马尔济斯犬迄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在古代便以其端庄高雅的姿态而深受贵妇们的娇宠。在犹存的地中海沿岸的工艺品和美术作品中,常可见到马尔济斯犬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主体建筑圣母殿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古代桥梁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有哪些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卢沟桥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的建设历史卢沟桥早在13世纪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潮州广济桥的建筑原理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是韩江最重要的桥梁。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中国最美的桥——五亭桥五亭桥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国家5A级景区——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内,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五亭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又叫莲花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赵州桥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_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约1397年(也有些资料为大约700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安平桥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十字桥的发展阶段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主体建筑圣母殿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鱼沼飞梁,汉白玉栏杆,方砖铺面,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因这桥构造奇巧,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桥梁多年经风雨,材质坚固,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侗族建筑“三宝”之一——风雨桥风雨桥亦称花桥、福桥,壮语叫“厅哒”。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是壮侗瑶民族的一种交通风俗,是杆栏式建筑发展及延伸,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
尧茂书 1985年7月24日遇难,四川省乐山市人
第一位漂流长江的人尧茂书触礁身亡
第一支长江漂流队在漂流途中
1985年7月24日,第一位漂流长江的人尧茂书在漂行了1270公里后,于金沙江段触礁身亡。
1985年,美国将派“激流探险队”于秋天从长江源头漂流而下的消息,促使早在1979年便萌发漂流长江念头的尧茂书决定捷足先登漂流长江。3月底他自费取道兰州、西宁,过青海湖,越柴达木盆地,经西藏翻过唐古拉山,6月上旬赶到长江源头。
30岁的尧茂书此前曾几次去长江源头的沱沱河、险恶的虎跳峡等处勘察水情、收集资料,并请教在1981年徒步考察黄河的杨联康,还用简筏在金沙江中段前后试漂十多次。7月24日,他在漂行了1270公里后,于金沙江段触礁身亡。
尧茂书的行动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并掀起了一股漂流长江的热潮。1986年4月21日,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成都成立,并于6月中旬开始全程漂流。3个月后,他们最终抵达吴淞口,但队员孔敏、王建军、王振、杨前明和记者万明为此献出了生命。
尧茂书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4年了,然而,在不少人心中一定还有一块角落储存着他的音容笑貌。他带着未尽的心愿走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二年,中国人完成了长江全程漂流。尧茂书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在乐山南边20公里,长江逶迤而过。他与长江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当他一次意外地发现中国国家考察队拍摄的《长江》画册时,他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从此,长江源头那片壮丽而奇美的风景便扎根在他的心中。“我要对长江做一次完整的考察”,他立下誓言,并开始做周密的准备。
他阅读和研究了上百种有关长江水文、地理、气象方面的资料,整理出从长江源头到渡口市沿江寺庙及藏民游牧点的详细图表。他常年泡在水库里用廉价买来的运动员们用旧的橡皮筏学习驾驶技术。1983年,他自费到长江源头实地考察,并到大渡河、沱沱河等地对橡皮筏越险滩技术作了尝试。准备工作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尧茂书预备于1986年下水。这时,突然传来美国人坎·沃伦率领一支探险队将于1985年8月到中国漂流长江的消息。“中国的长江应该由中国人首先漂流”,本着一份民族的情感,尧茂书决定提前开漂。1985年6月12日,尧茂书与向单位请了一个月假的三哥尧茂江携带橡皮筏和大批行装,经过千里跋涉,终于来到孕育长江第一股涓流的姜根迪如冰川。�尧茂书一下子扑倒在冰盖上,倾听着水珠的叮咚声,冰盖下有细流在涓涓地流淌。“多少年了,想不到我这一辈子真的到了长江源头”,此时,这位壮汉泪流满面。�长江的源头水浅汊多。特制的橡皮筏只能在水深5米时才能漂起来,尧氏兄弟常得在冰水里推着橡皮筏前进。一个月下来,两人掉了10多斤肉。由于缺乏维生素和高原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他们嘴脸几度脱皮溃烂,稍一张嘴,就会拉烂嘴皮。
6月24日,三哥的假期到了,必须走了,此后的路只有尧茂书一个人去承受。孤独是难耐的,“最不能忍受的,是一个现代人孤身进入无人区所遭受寂寞的痛苦,有时我简直要发疯。……上游气候恶劣多变,河道复杂。水浪、冰雹、雨雪交替打进舱内,我几乎整天泡在湿淋淋的水舱内划行。天黑露宿,头一件事就是晾被子和衣服。一遇到有人的地方,我最大愿望就是烤一烤火。”�尧茂书遇到过泥石流爆发的惊险场面,曾以一把匕首与狼群面对面对恃。一次,他上岸拍摄,一头棕熊占据了橡皮筏,将筏上能吃的都吃了,不能吃的扔入江中。回到橡皮筏,哭笑不得的尧茂书只好饿肚子了。直到两天后,遇到游牧的藏民,买下糍粑和牛肉干才得以果腹。进入通天河后,江流开始咆哮起来。一个接一个峡谷,江水如万马奔腾。
7月6日,尧茂书写道:“在船上选好角度,拍了照。只听前面水声大吼,吃惊不小。匆忙系好机子,躲也来不及,只见波浪排出倒海向我压来……我奋力划桨,越过浪峰,又陷进浪谷,一个几米高的飞浪对着船首劈来,我心想‘坏了!’波浪涌进船舱里,将我一身打湿,舱中积满了水。我拚命划桨,全身神经集于一念:‘翻过浪’。”终于,尧茂书战胜了激流,他称7月6日为最惊险一日矣。7月15日,他漂经一处。当地藏民正进行祭神活动,突见江上漂来一个身穿红衣驾红舟的人,以为是活佛显灵,纷纷向他顶礼膜拜。尧茂书走下橡皮筏,被藏民簇拥至扎西寺。当寺中住持喇嘛听完尧茂书的叙述后,为他念了一卷消灾经,将他送回江边。7月23日,漂完通天河的尧茂书经过短暂休整,开始了他漂流金沙江的历程。然而,这一天是尧茂书活在人世的最后一天。由于金沙江水大浪急,他触礁翻船,不幸身亡。尧茂书牺牲了,但他的血没有白流。他是一位先行者,他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勇敢者的路。
长江漂流第一人 尧茂书
“尧茂书是谁?”今天的青年,已经很少知道这位当年首漂长江、震动中国的风云人物。
尧茂书本是一介书生,32岁,西南交大电教室摄影员,四川乐山人。摄影职业为他提供了“行万里路”的机会。
1985年,传来美国著名激流探险家、年近花甲的肯·沃伦将于1985年8月率领一个10人探险队来华漂流长江的消息。这促使早在1979年便萌发漂流长江念头的尧茂书决定要先于美国人漂流长江。他说:“漂流长江的先锋应该是中国人!征服中国第一大河的第一人,应该是炎黄子孙!”尧茂书毅然决定提前实施漂流长江计划。
3月底他自费取道兰州、西宁,过青海湖,越柴达木盆地,经西藏翻过唐古拉山,6月上旬赶到长江源头。
30岁的尧茂书此前曾几次去长江源头的沱沱河、险恶的虎跳峡等处勘察水情、收集资料,并请教在1981年徒步考察黄河的杨联康,还用简筏在金沙江中段前后试漂十多次。
1985年5月31日,尧茂书和三哥带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艇和大批行装乘火车抵达青海省会西宁,然后乘汽车、马和牦牛在高原奔波11天,于6月11日到达长江发源地———格拉丹冬雪山脚下,踏着松泡的雪,爬上冰川,把我国五星红旗和西南交大校旗插在冰川上,用摄影机摄下了这不同寻常的镜头。对长江源头冰川进行几天考察后,尧茂书兄弟乘“龙的传人”号橡皮艇,计划用100天左右的时间,漂到长江尽头。
300公里的沱沱河漂完,尧茂书哥哥假期已满,带着第一批成果———18本彩色电视胶片和几十个胶卷,告别了茂书。
茂书随后独自驾艇继续向通天河漂去。7月16日到达川、藏、青三省区交界处的直门达。7月23日离开直门达向更加险恶的金沙江漂去。7月24日下午,他在漂行了1270公里后,于金沙江段触礁身亡。
尧茂书的行动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并掀起了一股漂流长江的热潮,也唤起了当代中国民间环境意识的觉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