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翰林金侍讲大阅诗的翻译

次韵翰林金侍讲大阅诗的翻译,第1张

次韵翰林金侍讲大阅诗

明夏原吉

永乐辛卯,将用兵于沙漠。二月,大阅于北京城东。时翰林金侍讲有诗,因次其韵。

 

羽书飞召四方兵,百万貔貅集帝城。

赫赫气横鱼丽阵,桓桓威称虎贲名。

銮舆晓阅霜凝盖,铁骑云屯风飏旌。

此去烽烟应尽扫,薇垣长见泰阶平。

诗意

一封战事发生的羽书传来,全国四方的部队都被召集起来,

一百万勇猛善战的骁勇战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聚集在京城。

显赫盛大的气势笼罩在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鱼鳞阵中,

阵中那一个个勇猛威武的战士完全称得上虎贲之师的称号。

皇帝亲自在拂晓来到阵前检阅,飞霜使旗帜车盖无法飞扬,

全国各地的精锐骑兵像云一样会集,各色的旗帜随风飘扬。

这一去边关的战争烽火狼烟一定会被这百万雄师一扫而尽,

那在北方天空恒久存在的紫微垣星宿一定会见证天下太平。

注释

1、夏原吉(1367-1430):明初重臣。字维喆,湖南省湘阴人。祖籍德兴,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委以重任,与蹇义并称于世。明成祖后,相继辅佐仁宣之治,政绩卓越。明宣宗宣德五年卒,年六十五岁,赠太师,谥忠靖。著有《万乘肇基集》《东归稿》《夏忠靖公集》等。

2、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称步韵。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称“元和体”。唐元稹《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共经纶。”原注:“乐天曾寄予千字律诗数首,予皆次用本韵酬和,后来遂以成风耳。”一说始于南北朝。明焦竑《焦氏笔乘·次韵非始唐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入魏,舍江南故妻谢氏,而娶元魏帝女,故其妻赠之诗曰:‘本为薄上蚕,今为机上丝。得路遂腾去,颇忆缠绵时。’继室代答,亦用丝时两韵。是次韵非始元、白也。”

3、羽书:犹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1)犹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陆贾 《楚汉春秋》:“黥布反,羽书至,上大怒。”《后汉书·西羌传论》:“伤败踵系,羽书日闻。”李贤注:“羽书即檄书也。”《文选·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张铣注:“羽书,徵兵檄也。”唐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清钮琇《觚賸·圆圆》:“烽火羽书,相望于道。”陈毅《过太行山书怀》诗:“敌后三战场,驰骋羽书疾。”亦称“羽毛书”。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2)泛指书信。

4、貔貅(pí xiū):也作“豼貅”。古籍、传说中的两种猛兽。这里比喻勇猛的战士或骁勇的部队。

(1)古籍、传说中的两种猛兽。《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礼记·曲礼》:“前有挚兽,则载貔貅。”《史记·五帝本纪》:“(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司马贞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清徐珂《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2)多连用以比喻勇猛的战士或骁勇的部队。《晋书·熊远传》:“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唐张说《王氏神道碑》:“赳赳将军,豼貅绝群。”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清毕著《纪事》诗:“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柳亚子《读史》诗之七:“绿林家世拥貔貅,乳臭儿郎据上流。”

5、帝城:京都;皇城。《汉书·陈咸传》:“即蒙子公力,得入帝城,死不恨。”唐王维《奉和圣制春望之作应制》:“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明陈束《都下秋雨夜饮王子长宅》诗:“安知非梦寐,相对帝城阴。”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昨宵家书到,催君迎看帝城花。”

6、赫赫:显赫盛大的样子;显著的样子。

(1)显赫盛大的样子;显著的样子。《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国语·楚语上》:“赫赫楚国,而君临之。”韦昭注:“赫赫,显盛也。”《汉书·陈汤传》:“(汤)以言事为罪,无赫赫之恶。”唐韩愈《送杨少尹序》:“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明刘基《卖柑者言》:“赫赫乎可象也。”

(2)形容炎热炽盛。《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成玄英疏:“赫赫,阳气热也。”唐丘为《省试夏日可畏》诗:“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清徐夔《苦热》诗:“朅来炎官执柄令,赫赫火繖高嵯峩。”

(3)光明炫耀的样子。汉扬雄《法言·五百》:“赫赫乎日之光,群目之用也。”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宋梅尧臣《日蚀》诗:“赫赫初出咸池中,浴光洗迹生天东。”鲁迅《故事新编·补天》:“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

(4)形容声音洪大。《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音赫赫,就似撞八荒之鼓,音闻天地。”

(5)拟声词,模拟笑声。《全唐诗》卷八八○载《占年》:“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

7、鱼丽阵:也作“鱼丽陈”。即鱼鳞阵,古代战阵名。《左传·桓公五年》“为鱼丽之陈”晋杜预注:“《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法。”南朝梁吴均《战城南》诗:“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文苑英华》卷一九六引作“鱼丽陈”。唐贺朝《从军行》:“鱼丽阵接塞云平,雁翼营通海月明。”《东周列国志》第9回:“庄公(郑庄公)曰:‘鱼丽阵如何?’高渠弥曰:‘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别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随后,塞其阙漏。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此阵法极坚极密,难败易胜。’”亦省称“鱼丽”。《文选·张衡〈东京赋〉》:“鹅鹳鱼丽,箕张翼舒。”薛综注:“鹅鹳、鱼丽,并阵名也。”唐张巡《守睢阳作》诗:“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清顾炎武《江上》诗:“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

8、桓桓:勇武、威武的样子。

(1)勇武、威武的样子。《尚书·牧誓》:“勗哉夫子!尚桓桓。”孔传:“桓桓,武貌。”《诗经·鲁颂·泮水》:“桓桓于征。”晋陶潜《命子》诗:“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唐杜甫《北征》诗:“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仇兆鳌注:“桓桓,武勇貌。”林伯渠《和朱总司令〈南泥湾〉诗》:“桓桓虎贲士,中华好男子。”

(2)高大的样子。南朝陈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岩岩天柱,大矣周山之峰;桓桓地轴,壮哉昆仑之阜。”

(3)宽广、坦然的样子。宋曾巩《朝中祭钱纯老文》:“利害之际,人鲜能安。彼为惴惴,公独桓桓。”

9、虎贲:勇士之称。贲,通“奔”。

(1)勇士之称。贲,通“奔”。《尚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孔传:“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皆百夫长。”《战国策·楚策一》:“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山。”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虎贲”:“谓《牧誓》之‘虎贲’为虎贲之卒,非《周礼·夏官》‘虎贲氏’之官,故非‘百夫长’也。‘三百人’当为‘三千人’,因沿上文‘三百两’而误。”按,王说是。《孟子·尽心下》作“虎贲三千人”。

(2)官名。掌侍卫国君及保卫王宫、王门之官。《周礼·夏官·虎贲氏》:“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汉武帝时置期门。平帝时改为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主宿卫。历代因之,至唐始废。

(3)星名。在狮子座。唐人避太祖李虎讳,改作“武贲”。

10、銮舆:即銮驾,天子车驾。这里指天子。

(1)即銮驾,天子车驾。汉班固《西都赋》:“于是乘銮舆,备法驾。”清唐孙华《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皇帝二十有七载,銮舆省俗巡南陲。”

(2)借指天子。《旧唐书·肃宗纪论》:“故两都再复于銮舆,九庙复歆于黍稷。”

11、铁骑:借指精锐的骑兵。

(1)披挂铁甲的战马。唐戎昱《从军行》:“半酣秋风起,铁骑门前嘶。”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晨趋鸣铁骑,夜舞挹琼觞。”陈毅《泗宿道中》诗:“半规残月照,铁骑送长征。”

(2)借指精锐的骑兵。《后汉书·公孙瓒传》:“且厉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铁骑突出刀枪鸣。”元乃贤《答禄将军射虎行》:“将军部曲瀚海东,三千铁骑精且雄。”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如刀剑铁骑。”

12、云屯:如云之聚集。形容盛多。

(1)如云之聚集。形容盛多。《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鱼丽汉轴,云屯冀马。”《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雠衅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觇望风尘,云屯鸟散,更相驰突。”《晋书·慕容暐载记》:“此则郁概待时之雄,抱志未申之杰,必岳峙灞上,云屯陇下。”宋释道潜《归宗道中》:“数辰竞一墟,邸店如云屯。”元柯丹邱《荆钗记·春科》:“天下英才,云屯蚁聚。”清吴伟业《杂感》诗之三:“居庸千尺蓟门低,八部云屯散马蹄。”清侯方域《为司徒公赠万将军序》:“以张公节制三方,其部下熊罴之士,云屯森立,而特属望将军,其必有以取之矣。”陈毅《赣南游击词》:“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

(2)茶具名。泉缶·淘制容器,以盛煎茶用之泉水。

13、风飏:同“飞扬”。飘扬;飘荡。

(1)飘扬;飘荡。《楚辞·九辩》:“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飏。”

(2)飞举;飞腾。《北齐书·斛律光传》:“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 光 引弓射之,正中其颈。”

(3)昂扬;振奋。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有名的七绝《早发白帝城》(一作《白帝下江陵》或《下江陵》),唐人绝句的杰作之一,便是他兴致飞飏的绝好的表现。”

14、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亦借指战争。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广陵京口,烽烟相望。”唐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雟州路,无复有烽烟。”宋欧阳修《寄王仲仪龙图》诗:“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青山号令传。”鲁迅《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南边整天开大会,北边忽地起烽烟。”

15、薇垣:“紫微垣”的省称。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中国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传说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1)唐开元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元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明洪武九年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清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明清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明吴承恩《贺思翁受封障词》:“昔年兰省,已颁锦轴之荣;今日薇垣,又捧纶音之盛。”清赵翼《戏为迭字体寄邵耐亭》诗:“忆昔与君初结交,儤值薇垣情最密。”

(2)“紫微垣”的省称。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中国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唐丹元子《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明王猷定《军山看日出》诗:“长鲸鼓浪吼天门,北斗薇垣辨不得。”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

16、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这里借指朝廷或天下。

(1)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颜师古注:“孟康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祇咸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泰阶。”明张居正《黄马》诗:“从此华阳休骏足,山河重整泰阶平。”清张锡作《月蚀诗》:“吾闻皇天无私泰阶平,二纪五纬谁相争。”

(2)借指朝廷。唐贾至《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诗:“信矣草创时,泰阶速贤良。”唐刘禹锡《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去年夏四月,今丞相赵郡公徵还泰阶,遂命左仆射炖煌公往践其武。”

      据我了解,还有四个神仙能一招就打败孙悟空,这四个神仙分别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镇元子、菩提祖师。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孙悟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神仙,在大闹天宫的时候,玉皇大帝派十万天兵天将布下天罗地网都打不过孙悟空,所以很多观众就认为孙悟空是书中最厉害的神仙。然而仔细的看完这部剧,我们会发现书中其实还有很多神仙能打得过孙悟空。

一、镇元子

      孙悟空到五庄观的时候,在里面有一个地仙之祖,也就是镇元子,在剧中他的地位很高,并且也能一招就打败孙悟空。当孙悟空打倒人参果树的时候,镇元子使用一招袖里乾坤就把孙悟空抓住了,可见镇元子在剧中的实力更强。

二、 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在整个西游记中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当初孙悟空是在山下受到路人指引这才上山寻求须菩提学习武功并且拜他为师,孙悟空以及他的其他弟子们都尊称他为“菩提祖师”。身为孙悟空的师傅肯定不会比孙悟空差啦,在菩提老祖将孙悟空逐出师门之时,他还对孙悟空说道:“如果你以后要是做了败坏家门之事,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我是你师傅,否则一定将你抽筋拔骨,永世不得超生!从这些话就可以看出来菩提老祖有多强了!

三、 太上老君

      在西天取经路上遇见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妖怪,你们应该也都发现了有许多都是太上老君身边的一个坐骑偷偷下凡逃出来的,随随便便带走的一件太上老君的武器都可以把孙悟空折腾上一番,太上老君的身边一个童子还用太上老君的一个武器差点把孙悟空害死了!

四、玉皇大帝

      他是三界主宰,也是掌管天地万物的神仙,在书中如来佛祖曾经说玉皇大帝已经了一千多次天劫,并且每一次天劫的时间都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最终修炼成无极大道,成为掌管天地万物的三界主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他根本就见不到玉皇大帝,在凌霄宝殿门外就已经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了。如果玉皇大帝要是出手,他一招肯定就能让孙悟空灰飞烟灭。

      文章结束了,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留言点赞转发啊!

‍‍<<西游记>>通篇都是谎言,误导我们天上有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哪吒、嫦娥等等,人间到处是妖魔鬼怪,要信佛,只有佛才能降妖除魔,用佛教来压制道教。《西游记》最大的谎言就是散布谣言,说人间快被妖魔鬼怪占据,只有它们的天敌如来佛祖才能降服,通篇就是西天取经,普度众生,从而妖界、魔界、神界你方唱罢我出场;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唐朝太平盛世,无一妖一魔,西方极乐世界,反而妖魔横行;无妖的东土大唐,去向有妖的西方取经,取来的真经又有何用?提前做好维稳反恐工作?还是用来作为统治百姓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掌管月亮,其名太阴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等。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在东汉之前,无任何资料显示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

后来道教在其神话中,将嫦娥与月神太阴星君合并为一人,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扩展资料:

崇拜太阴星君,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中国民间一些传说中,把太阴星君与恒娥仙子合并为一个神,认为其是一位绝色美人,所以人人都欣赏她,也因为这个缘故。

八月十五日的太阴星君诞辰祭,都在入夜以后,面对当空的皓月家家户外围院,排设香案点上一对红烛,供上四色鲜果,焚香膜拜,气氛十分虔诚,而又带有几分闲情逸致之感。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嫦娥

-太阴星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974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5
下一篇2024-0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