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的经济

九江的经济,第1张

唐宋时期,九江就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稻谷、茶叶、蚕桑、鱼苗以及竹木、船舶等畅销各地,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明清以来,九江成为重要的水稻、棉花、茶叶和淡水鱼类生产基地,同时商业贸易也更加繁荣,其中永修县吴城镇以“装不尽的吴城”之称与“卸不完的汉口”相比肩。清咸丰十一年(1861),九江正式开埠通商,近代民族工业也随之逐渐开始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九江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成就。全市拥有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冶金、纺织服装、能源电力、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京九、华东、柴桑、天马以及粮食、果品等辐射全国的10大市场初具规模。

据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2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849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65829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635%和330%。人均生产总值37097元,增长9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7:553:370。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12671亿元,增长105%,占GDP的比重为63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2853亿元,增长172%。其中,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23万人,城镇就业率955%。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079万人。年末城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2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366亿元,增长213%。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8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年税收收入27606亿元,增长173%,占财政总收入比重840%。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353亿元,增长134%。镇登记失业率为45%。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其中食品类和衣着类,均上涨38%,居住类上涨3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降18%。 九江农业生产具有优势。农业的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棉花、大豆、玉米、花生、油菜籽、芝麻、茶叶、苎麻等二十多大类别。水稻、棉花、油菜、苎麻、茶叶属江西省的重要产区之一,其中棉花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二。林、牧、副、渔业生产在全省也占有相当位置。1949年以来以来,九江的农田基本建设成就显著;农业机械拥有量迅速增长;农业科学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九十年代初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永修、修水、都昌、德安四县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彭泽县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湖口为全省油菜生产基地。农垦事业是九江一大特色,在全省农垦战线占有重要位置。它集农、工、商、运、建、旅游、服务业于一体,全面开发,综合经营。

2014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7万公顷,增长08%;粮食产量16520万吨,增长2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34万公顷,增长02%;油料产量2280万吨,增长51%。棉花播种面积634万公顷,增长10%;棉花产量950万吨,增长39%。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59万公顷,零星植树838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4545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567万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2176万吨,比上年增长27%。生猪出栏22164万头,增长27%;生猪存栏12803万头,下降11%。全年水产品产量4231万吨,增长43%,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523万吨,增长69%。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47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82家,市级龙头企业258家。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同比增长172%。培育了博莱、嘉盛粮油、仙客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农产品江西著名商标33个,江西名牌2个,绿色有机食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744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121万户(次),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25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九江工业基础薄弱,市区只有棉纺、织布、印刷、面粉、火柴等几家小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各县区也只有一些土法榨油、轧花、酿酒等小型家庭手工业。可称之为企业的仅56家。1949年后,九江逐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门类比较齐全、内部结构趋于合理的工业体系。拥有纺织、机械、建材、采矿、冶炼、造船、石油加工、化工、电力、电子、食品等几十个行业,企业户数达2千余家。乡村工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矿产、建材、服装、纺织、化工、机械等9大支柱产业,有40多种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柴油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工业电炉、食品机械、木工机械、汽车拖拉机配件、高低压电瓷、矿山机械、冷藏集装箱等38大类160余种产品系列。石油化学工业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沥青、烧碱、盐酸、漂白粉、聚氯乙烯、氮肥、磷肥、农药、塑料及其制品等。电力工业火电、水电皆备,以火力发电为主。九江发电厂拥有全省第一座超高压发电机组。建材工业由新中国成立初只能单一生产砖瓦发展到生产水泥及其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花岗石、人造纤维板等多种产品,初步形成了一个品种多,用途广,较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由于地处江岸,九江造船工业历史较为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九江的造船业获得新生,得到发展。1990年,全市共有造船工业企业30家,具有建造一万吨级以下种类船舶、船用机械、导航仪器及其他机电产品的能力。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现代化造船工业基地之一。1919年的“久兴纱厂”,为江西现代纺织工业之始。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支柱。1990年末,纺织工业企业达120多家(含乡镇企业),形成棉纺、棉织、毛纺织、麻纺织、化纤、印染、针织、丝绸、纺织器材、服装等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的现代纺织工业新格局。

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4553亿元,同比增长125%。十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增加值79502亿元,增长1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3个百分点。

全年发电量9180亿千瓦时,增长11%;化学纤维3736万吨,增长99%;纱8976万吨,增长85%;水泥198045万吨,增长22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3109亿元,增长198%;实现利税总额4855亿元,增长153%;实现利润30732亿元,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2366%,比上年提高372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入园投产工业企业1076家,比上年末增加42家;安置从业人数2821万人,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9554亿元,增长156%。主营业务收入394902亿元,增长160%。实现利润总额268亿元,增长171%。上交税金15504亿元,增长113%。

全年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5385亿元,增长70%。全年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1120亿元,增长11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386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93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886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8927万平方米。

九江自晋代起,即成为“米商纳贾”的都会。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日等国在此设租界,办洋行,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埠,华洋商家杂处,南北货物汇集,一度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财阀垄断,城区商号减至不到300家。解放前夕,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商业衰退。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先“改造”,后“调整”的曲折过程,全市城乡商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改变流通领域长期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状况,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格局。供销合作社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私营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主要商圈:八角石商圈,四码头商圈,沃尔玛名湖广场商圈,十里大楼商圈,八里湖商业圈

主要商业街:大中路步行街,濂溪区上海路步行街,浔阳路商业街,庐山南路饮食文化一条街,环城路茶饮特色街,柴桑大市场,浔阳东路地下商业街等

主要商业场所:九江万达广场(在建),中航九方购物中心,麦德龙超市九江店,沃尔玛超市九江庐山南路店,大润发超市九江店,上海农工商超市九江店,上海华联超市九江店,人人乐超市九江店,华润万家九江店,联盛九龙广场(在建),联盛购物广场,新大中大太平洋百货,崇尚百货及市内多家联盛、派拉蒙连锁超市。 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89亿元,增长14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2亿元,增长13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77亿元,增长190%;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2964亿元,增长132%。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960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743亿元,增长158%;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2855亿元,增长210%;石油及制品类6038亿元,增长108%;金银珠宝类337亿元,增长28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057亿元,增长200%。

全年进出口总额5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出口4648亿美元,增长152%。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45亿美元,增长178%。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8493亿元,增长228% 九江金融业源远流长。清同治二年(1863年)设立华洋众商公估局。光绪三十一年(1889年)设立户部银行九江分行。辛亥革命后,1913年成立交通银行九江办公处,1916年成立中国银行九江分行,1928年成立中央银行九江分行。接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江西裕民银行相继在九江设立分行或办事处。1931至1934年,湘鄂赣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曾建立金融机构,并发行货币。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九江支行,相继组建各县中国人民银行,开展金融业务活动。1984年底,九江市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分开,1985年成立外汇管理局九江分局,形成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并存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1990年,全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871个,职工6820人。各项存款余额21460万元。银行信贷投入不但成为发展九江经济的重要财源,而且为科学技术、文教卫生、旅游服务和住房消费等事业的繁荣作出贡献。

2014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64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550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76003亿元,比年初增加1576亿元;个人存款余额106517亿元,比年初增加89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924亿元,比年初增加1631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48309亿元,比年初增加2937亿元;中长期贷款为70517亿元,比年初增加11307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659亿元,增长26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75亿元,增长228%;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284亿元,增长293%。赔款支出14亿元,增长27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666亿元,增长189%;寿险赔款支出734亿元,增长362%。 九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景点可达2000处。石钟山、鞋山、落星墩、军山、印山、扁担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态;冬季,吴城沙岸湖洲,万只候鸟云集,白鹤天鹅群蔚为稀世奇蠢观,曾被海外客人誉为“中国第二座万里长城”,都昌老爷庙是朱元璋所建定名为定江王爷庙,邻近的鄱阳湖水域是著名的鄱阳湖百慕大三角所在地。九江不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别开,如彭泽的龙宫洞、就河的狮子洞与涌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等。九江北面长江,南屏庐山,东临鄱阳湖,西望幕阜山,得尽山傍水抱之宠;城内甘棠湖水光潋九,岸柳成荫。烟水亭、琵琶亭、浔阳楼、能仁寺、天花宫、浪井、九江长江大桥、九江长江二桥、九江长江三桥、锁江楼,98抗洪广场、龙源峡等景点可发思古之幽情。

魏晋南北朝时,高僧慧永、慧远,名道士陆修静等曾先后来到九江,寻觅净土,筑舍修行。从东晋至清末到九江和庐山为官,访友,游览,隐居的著名文人雅士多至500余人。

1996年庐山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6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驾车路线:全程约1279公里

起点:南义镇

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南巾线行驶100米,右转

2行驶10公里,稍向右转进入G316

3沿G316行驶96公里,左转进入德百线

4沿德百线行驶206公里,左后方转弯进入田五线

5沿田五线行驶123公里,左后方转弯

6行驶14公里,右前方转弯

7行驶26公里,右前方转弯

8行驶31公里,到达途经点

9行驶31公里,过刘家村,左前方转弯

10行驶26公里,左前方转弯

11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田五线

12沿田五线行驶75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德百线

13沿德百线行驶176公里,直行进入义峰路

14沿义峰路行驶21公里,左转上匝道

15沿匝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16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325公里,朝瑞昌/黄石/岳阳/武汉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九江县枢纽

17沿九江县枢纽行驶15公里,过九江县枢纽约50米后,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18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59公里,在九江县/狮子/S303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9沿匝道行驶790米,直行

20行驶440米,过左侧的梁家凹约300米后,右转

21行驶8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狮子镇

  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

  古陶瓷学者对考古出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器进行过多次科学鉴定和研究,提出陶器和瓷器的界定标准,使长期存在于考古学界的陶瓷混称现象有所改变,这是古陶瓷研究工作中的一大进步。根据古陶瓷学者提出的陶瓷器界定标准,我国真正的瓷器开始出现于东汉,发源地在今浙江上虞一带。随后,南方各地也开始设窑烧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瓷器生产已进入成熟阶段。北方战乱不息,经济凋敝,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瓷业的出现大约要迟至北魏统一北方以后。根据南北方所存在的不同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南方的瓷窑和瓷器

  考古发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方瓷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和苏南宜兴一带,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省境内也有零星发现。这个时期的瓷器,绝大多数发现于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六朝墓中,除云南、贵州以外,其他各地的六朝墓也有一些瓷器出土。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其中烧造最早、产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而最负盛名的是越窑青瓷。浙东的上虞、宁波和浙南的永嘉等地,都发现了东汉中晚期的越窑窑址;在东汉晚期墓中,又相继发现用越窑生产的青瓷器随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上虞小仙坛东汉越窑址中出土的青釉印纹垒瓷片进行测试化验,并与上虞龙泉塘西晋越窑青釉瓷片的试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证实这些青瓷片具有瓷质光泽、透明性较好,吸水率低,烧成温度达1300℃左右,胎釉结合紧密,符合近代瓷的标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浙一带的制瓷业迅猛发展,仅上虞一地,已发现东吴时期的窑址30 多处,西晋窑址60 多处。曹娥江沿岸的帐子山、鞍山、小仙坛、龙池庙等地,窑址密布,是当时烧造青瓷器的重要场地。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瓷土,也有烧制青瓷器的充足燃料,曹娥江更为青瓷的远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运输条件。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六朝墓出土的青瓷器,经常发现是浙江生产的越窑瓷器。

  除上虞以外,浙江的绍兴、余姚、鄞县、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以及江苏的宜兴等十几个市县,也都发现了六朝瓷窑遗址。根据制品釉色的不同,可分为越窑、均山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越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山窑在江苏太湖之滨,集中分布于宜兴丁蜀镇和均山附近。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婺州窑主要分布于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德清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的德清县及其附近。上述瓷窑,除德清窑和上虞帐子山窑兼烧黑瓷以外,全部烧制青瓷,各有特色。

  发掘资料表明,南方青瓷普遍采用龙窑烧制,起初是陶瓷同窑共烧,以后逐渐分离。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进。大体说,窑身由宽短变成狭长,由统烧改为分段烧,窑床斜度由前缓后陡变成10 多度平斜,窑型由不定型逐步走向定型化,随着窑炉的改变,烧制技术的提高,窑具的设计也有改进,从而增加了装烧的数量和提高了成品的质量。

  考古发现的六朝瓷器,大多出自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墓葬中。长江下游沿岸也是六朝瓷器的重要分布区,特别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及其沿江西上的马鞍山、芜湖和东下的扬州、镇江一线。根据器形、装饰纹样,釉质色泽以及坯体等特点,可分为孙吴、西晋、东晋、南朝四个发展阶段。东吴青瓷较多保留东汉瓷的特点,常见器形有钵、双耳或四耳的罐,双耳或四耳的盘口壶,双沿罐,水盂、油灯、香熏、唾壶等日用器。此外还有专供随葬用的模型明器,如堆塑谷仓罐、羊形尊、虎子、灶、碓、鸡笼之类。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白色,釉色灰青,表面不大均匀。装饰纹样有弦纹,模印的斜方格回纹、斜方格井字纹,雕刻,镂空,堆贴等技艺。南京及其附近出土的东吴越窑青瓷器,造型大多优美雅观,例如,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4 号墓出土的“赤乌十四年”青瓷虎子,1958 年南京清凉山出土的“甘露元年五月造”的青瓷羊尊和青瓷熊灯,1974 年南京甘家巷建衡二年墓出土的双系罐和双系、四系盘口壶,1962 年溧阳东王公社凤凰元年墓出土的一组青瓷明器(仓、灶、水盂、鐎斗、提篮等),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凤凰二年墓出土的蛙形水盂,1973 年金坛白塔天玺元年墓出土的堆塑楼台谷仓罐,等等,都是越窑精品,充分展示了东吴时期青瓷制作的高度艺术水平。

  西晋青瓷的成就最为突出。工艺技术、器形种类以及装饰变化,都比东吴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常见的器形除东吴时原有的以外,出现了不少新的造型,有筒形罐、鸡头或虎头的双耳罐、扁壶、圈足唾壶、兽形尊、三足盘、多子福、镂空香熏,熊头或兔头水注;明器中新出现犀牛形镇墓兽、男女俑、尖头形灶、猪舍、狗舍等。这些新器形,有的造型直接采用动物形象,有的用动物形象作装饰。在一般器皿上,流行模印的饰带,如细小斜方格纹,井字菱形纹,联珠纹。在盆、钵、洗上流行用竹刀刻划海星纹和水波纹。谷仓的装饰更为突出。在谷仓罐肩部以上,堆塑了各种形象的奴仆、卫士、阙楼馆阁、长廊列舍、龟趺碑等复杂的内容。西晋晚期出现了在青釉上点染酱褐色斑纹的做法,打破了青瓷单色釉的传统作风,丰富了釉的装饰效果。

  在青瓷器上刻写年号、产地和制作者的姓名,也是东吴西晋越窑青瓷器的一个特点。例如上述南京赵士岗东吴虎子,腹部刻“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表宜作”,江苏金坛西晋墓出土扁壶上刻“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坤者也”。绍兴、余姚、平阳发掘的西晋墓,以及吴县狮子山西晋傅氏家族墓,墓内随葬的堆塑楼台谷仓罐上,往往在楼台下方的龟趺碑上分行刻写“元康×年×月造,会稽”、“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众无极”等字样。说明上虞一带是当时青瓷器的重要产地,同时反映了生产青瓷器的商品性质。

  东晋时,青瓷生产进入普及阶段。瓷器造型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大减少,模型明器衰落。常见的产品有罐、壶、盘、碗、钵、盆、洗、灯、砚、水盂、香熏、唾壶、虎子和羊形烛台。饮食器皿大都大小配套。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器物上仍可见到水波纹。到东晋晚期,开始出现莲瓣纹。南朝仍采用两晋时的制瓷工艺,多数胎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器形较小,制品以鸡头壶、盘口壶和四系罐为最多。浮雕莲瓣和刻划莲花纹成为当时的主要纹饰,由此看到佛教在南朝民间已十分盛行。西晋后期出现的褐色点彩工艺仍普遍存在,但褐点小而密,与初始时不同。

  长江中游的江西、两湖和四川,大约在三国时期开始设窖制瓷。南昌市郊的吴永安六年墓、吴高荣墓、武昌莲溪寺吴永安五年墓、鄂城吴孙将军墓,随葬的青瓷器,为这看法提供了实证。这四座东吴墓随葬的青瓷器,胎质、釉色、器形基本相同。属于越窑青瓷系统的一个分支。胎呈浅灰色,釉色分豆青和蟹壳青两种。豆青釉薄匀润,开细片,不脱落;蟹壳青釉不甚均匀,呈蜡泪状,有脱落现象。釉不及底,有些壶、罐表面印麻布纹。主要器形有罐、壶、钵、碗、碟、盅、盘、案、槅、耳杯、香薰等日用器和院落、房屋、仓、灶、碓、磨、臼、牛车、禽畜及禽畜圈舍等模型器。造型、胎釉与浙江越窑青瓷均略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安徽马鞍山孙吴朱然墓和佳山吴墓,墓中随葬的部分青瓷器竟与这四座墓出土的同类青瓷器完全相同。表明江西、湖北在三国时已经烧制青瓷器,而且把青瓷器作为商品远销到长江下游。

  西晋时期,长江中游的青瓷器数量明显增多。从墓中随葬的陶瓷器比例看:江西瑞昌马头西晋墓随葬青瓷器66 件,陶器仅6 件;湖北黄陂滠口吴末晋初墓随葬青瓷器73 件,陶器7 件;益阳、长沙较大的西晋墓,几乎全部用青瓷器随葬。一般造型规整,釉色莹润,装饰华美,有捺印、贴花,加彩和透雕,并开始出现褐釉点彩的新工艺。缺点是釉胎仍结合不好,吸水率和气孔率都较高。进入东晋南朝时期,这里与长江下游一样,青瓷制品转入以日用器皿为主,明器少见,纹饰趋向简朴,烧制技术有所改进,但釉面光泽较差,透明度始终不及长江下游所产

  已发现的长江中游六朝窑址,重要的有四处,即江西丰城窑址、湖南湘阴窑址,以及四川的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崃窑址。丰城窑址分布于罗湖一带,范围约3 万平方米,废品堆积有的达5—6 米。1979 年发掘。上层堆积唐代瓷片,下层堆积的瓷片与南昌、新干、清江、永修等地南朝墓出土的瓷器相同。丰城唐代属洪州,这里发现的南朝窑场,应是唐代洪州窑的前身。湘阴窑址分布于县城堤坑一带,范围约10 万平方米。1973 年发掘。在25 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出土西晋至初唐的青瓷一千多件(片),还有大量的匣钵等窑具。其中的两晋南朝瓷器与长沙、浏阳、湘阴、益阳、郴州等地的两晋南朝墓瓷器完全一致。湘阴唐代属岳州,这里发现的两晋南朝窑场,应是唐代岳州窑的前身。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崃县的固驿窑址、十方堂窑址,都只做过调查和小规模试掘。初步认为这些窑址均始烧于南朝而盛行于唐代。四川南朝墓中的四系壶、四系罐、敛口平足碗,以及杯、盘、钵等日用器,都可以在这些窑址的遗物中找到归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958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4
下一篇2024-0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