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话中,最伟大的神是谁?

日本神话中,最伟大的神是谁?,第1张

日本神话

与每个国家一样,日本也是根据自己的周围环境和想象来解释他们的起源及其世界的!所不同的是,他们自己的神话传说与日本的历史精密相关!!一般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神话为背景的神代!另一个属于历史日本国时代!日本的神代可按照《记》,《纪》所记载可分为三个舞台。分别是高天原出云日向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角应该是伊邪那歧尊(男)和伊邪那美尊(女),由他们二神创造神土,诸神降生以及天岩户等故事发展而来高天原神氏,以日本天皇的神祖活动的天上世界的故事!

天地混沌初开之时,伊邪那歧尊与伊邪那美尊站在天桥之上俯瞰下界!掷下镶着珠宝的天界之矛,因而发现了一片海洋。随着矛尖流下的盐水凝结延伸边为小岛!他们来到岛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第一批子女就组成日本的8个岛屿,因此日本又被称为大八洲。这段是讲述神话与神谱

第二阶段主角就是我们熟悉的伊邪那歧尊和伊邪那美尊的三贵子由他们来上演的出云神话!

由于伊邪那歧尊和伊邪那美尊之间的矛盾而决裂!而导致了一场纠纷。(伊邪那歧便一直深居黄泉国!伊邪那美恼羞成怒便扬言要每日毁灭千人!伊邪那歧针锋相对还以颜色道:那么我将会每日建立产室1500所!”(详细见〈古事记〉卷上第18节)随后伊邪那歧从黄泉国返回后便产下一女二男!便是“三贵子”{女儿--天照大神(司职太阳神)二子--月读命--(司职月亮神)和那个最小的坏孩子--素盏铭尊(司职风神)}在日本天照大神就像是中国的女娲娘娘一样被崇敬,被视为母亲一样伟大!而素盏铭尊(又名--须佐之男尊)却是个被公认的“坏小子”脾气十分的火暴!也被列为破坏神!

由于素盏铭尊狂暴的个性,不久便于他大姐天照大神彼此发生了为争夺高天原的战争!!由于众神大多袒护天照大神(尤其是老二月读命),素盏铭尊渐渐败下阵来!天照大神终于获胜而留居高天原!素盏铭尊被驱逐出天界,也从此改名须佐之男尊,而流亡到了出云国!在流亡出云国的这段时间中先征服了因幡的白兔,后又斩杀了八歧的大蛇(关于这点大家可以研究一下KOF拳皇系列!)从八歧大蛇口中拯救了那位有名的奇稻田公主!而成为英雄又获得了三样宝物(草蒺剑、八太羽镜和八尺琼勾玉!)后又将宝物献于天照大神,与公主结婚后掌管治理着出云国!此后须佐之男尊的之子少彦名命继承了出云国成了统治者。然而天照大神恐怕有后患,仍不肯就此罢休!硬是逼迫少彦名命将统治权移交给他的孙子琼琼杵尊。而第二段是讲述英雄传说和历史人物。

琼杵尊下凡后,天照大神为了表示他的权利又交给他三件神器--剑(象征强盛),镜(象征神圣),玉(象征城民的忠诚)。于是琼琼杵尊正式接管了出云国。

第三阶段主角可就是琼琼杵尊和他的后裔日本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

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降临九州的高干惠峰因而展开了日向三代的故事。故事中心虽然是海宫油幸的。但贯穿着政治意图!而后结尾是隼人的祖先,身为兄长的海幸彦投降了神武天皇的祖先--山幸彦来构成的!此外作为神和人的时代结合者,神武天皇的故事。这都说明天皇统治大和地方的由来。

这第三段便是讲述天皇的系谱(这里也不去过多的叙述!)

天平年间(729—749年)前后繁荣起来的奈良时代文化是在律令国家繁荣和唐代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融合唐代文化的国际性和这一时代的国家色彩,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大陆西域的文化传播使的日本也在知识方面呈现了多样性。而这个时代出现的神怪是为了提倡道德风尚和个人操守,而神怪也渐渐的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使得日本的神话也变的丰富多彩!

作者: dtjfj 2006-4-28 02:38 回复此发言

--------------------------------------------------------------------------------

2 日本神话

像比较有名的7福神(大黑天,惠比寿,弁弈天,福禄寿神,毗沙门,布袋和尚)乘着宝船出海寻宝的传说故事。另一类神原来是一些平民化的人物,这些神生前由于为人处世都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推崇,死后而升为神仙,像“二宫金太郎”就是一个例子。二宫金太郎出生在一个贫民的家庭。由于家境并不富裕所以无法读书,小小年纪就要担负起养家胡口的重担。但生活中的困境没有让金太郎退缩,他对知识的那种如饥似渴的态度使他顽强的自学完了各类的文化知识!在金太郎死后被推崇为知识之神(现在日本的有些学校中还有他的神像)

还有一些似神似怪的角色也一一登场亮相。最著名的像稻荷神(日本人对狐仙也是十分的迷信的哦),河童(住在水中掌管大川湖河的河神)雪姬(住在北海道的冰雪女神)作为忠仪的象征的犬神(犬八郎)还有代表运气的(座敷童子,传说千万不要若恼了座敷童子不然你会……)代表厄运的贫乏神(据说被他缠上就会把你折磨的只剩骨头……)等等。在日本这个相信万物皆有神的国家里都被生动的刻画了出来。

平安奈良时代(飞鸟文化)是渐渐的将神话人物的本质也由中央性转变为大众性。如果说平安奈良时代之前的神话算是带有政治思想的历史故事的话。那么这之后的神话只能算为纯粹的民间文化。这个时代的神大多都是一些比较普通的平民化人物,他们在死后成为了神仙,而另一种类--妖怪也开始活跃起来,这两种对立的物种共同谱写了平安奈良时代的民间文化。

与此同时,一个职业也渐渐的兴起—阴阳师!!最著名之一的当数平安时代的“风云儿!阴阳退魔师—安陪晴明”!(传说他是人与妖狐所生的孩子,这当数可笑之谈)由于人们对神魔妖怪的敬畏,和不了解!也使得安陪在当时名声遍部一时!就连在朝中当官的公卿贵族们也纷纷的拉拢安陪晴明!!(想必是想假借他的影响而扩大自己的势力吧!)而另一个阴阳师就是与安培齐名的是管原道菅!与安陪相反,他不喜欢拘束,只愿自由自在的游戏人间从不好那些贵族公卿打交道!!虽然没有安陪的名气响!!但在平民中他的人气也是不低于安陪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日本的神话也渐渐的受到了影响!这是由于随着从中国传入的先进文化思想和高等技术,以及那些东渡的高僧为了能使佛教能在另一块土地上开花结果,而巧妙的将日本本土的诸神与佛教的诸佛同化!(像天照大神就被佛教认为是佛陀的化身。佛祖曾说众升皆是佛,只要生前能行善积德,死后便能成佛升天)久而久之真正意义上的日本的神道,也慢慢的被替代。

在东渡僧人将大量的佛学思想传入了日本后,“镇护国家”的思想盛行起来,其中包括东大寺。而各国也纷纷兴建国分寺,并大规模抄写经文,充分的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思想面貌。

在佛像塑造、佛画绘制、寺院的建筑方面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佛像塑造方面,东大寺的三月堂里的执金刚神和日光、月光,不空绢索观音,以及该寺戒坛院里的四天王等等还有兴福寺的十大弟子,八部众等一些干漆像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绘画方面有上品莲台寺的《过去现在因果经图》,还有正仓院的《鸟毛立女屏风》药师寺的《吉祥天女画像》等等,文学又有《万叶集》《怀风藻》《风土记》一些流传至今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充分的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吸收先进的文化知识和体现了国家的思想面貌。十分的引人注目!!

公元16世纪前后,随着日本这个小岛被欧洲国家的航海家们发现,不久许多国家的天主教徒们又将天主教(旧教)慢慢的传入了日本,由于是传播另类的神氏(他们声称主是万能的神,全宇宙只有一个神,其他的神都是恶魔撒旦的化身,从根本意义上完全否定了日本的神道和佛教的诸神!与日本的本土传统的神氏有诸多的冲突,又被认为蛊惑影响巨大(天草四郎时贞的事件,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引起了当时朝中一些贵族和多数战国大名的禁止。

到此,基本上从创国开始到近代日本史上所有的鬼神已经一一向大家粗略的介绍了一遍!从根本意义上说日本是个完全“窃取”别国文化后再从新包装变成自己东西的国家!!但巧妙的是能让人决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这就是日本成功的地方!!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96445993

有些人不属天资过人那一类,但是并不危害她们努力做好自己。即然我们自己的与生俱来标准跟不上他人,那就更需要勤奋,而非自甘堕落,要记住激发潜能是无限大,还可以造就成千上万惊喜,前提是要把念头付诸于行动,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事儿,不要总想着投机取巧,换句话说像高僧敲钟一样,过一天算一天,真是如此的话,就算还有天资都不会有一定的前途,所以脚踏实地的做事,终会有飞黄腾达那一天,那在十二星座中,类似这样的生肖都有谁呢?

后天努力获取得成功意味着生肖:金牛座、摩羯座

金牛座不够聪明,不但他人慢一拍,并且比同龄都迟熟,这是因为他大大咧咧性情,活得非常不光滑,所以容易迟缓,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死脑筋,一旦确定好一件事就不随便更改,不管别人怎么说,他总会坚定自己,这也能看出来他的确自信满满,因此他通常会变成最后的霸者,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那么坚持不懈。

摩羯座是一个最典型的必须靠后天努力获得成功的人,因为她不属聪慧那一类,没法投机取巧,事实上他其实没必要投机取巧,仅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拼搏就可以了,客观事实也说明了,他的确通过了,尽管比其他人慢,但他的成功就是持久的,不容易轻易就被别人击倒,这是他为什么可以一鸣惊人的主要原因,在大家都没关心他时,他仍在悄悄努力。

终得左右之日意味着生肖:水瓶座、狮子座

相比其他星座,水瓶座真谈不上聪慧那一类人,最多算傻乎乎,所以他唯一能选择的路便是踏踏实实地勤奋,坚信一切都还可以在自己努力下更改,朝好方向发展。也正因为他这份从容和坦然,也有理智与自信,才让他走得越走越远。水瓶座是一个沉得住气得人,他肯耐心的等待,因为他知道急是急不来的,而且我也明白自己不属于聪慧那一类。

别以为狮子座那样强悍,今日的他那么风景,他其实十分清楚这一路走来付出多少。他明白自己不属智力表格型,假如跟朋友主动进攻智力得话毫无疑问没有什么优点,因此他想要沉淀下来,跟别人拼体力,比谁比得上他坚持得久一点,一年失败,那么就五年,乃至十年,总而言之他不在意一时半会儿,只需根本目的可达到就可以了。

不够聪明不可怕,其实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十分的,因此起始点都一样,但是有的人一旦觉悟便开始大步行走,或是逐渐飞奔,这时候你才懂得你赶紧追赶不上它的脚步,因为我们脚踏实地的做好分内事,每一步都你走端端正正,在她们心里有坚强的意志,不轻易放弃,因此他们才可以取得成功,才能够让自身越变越好,这是他们应得。

传说,一天八仙中的铁拐李和吕洞宾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宴,骑着一头青狮子路过天目山。山顶流下一溪清泉,铁拐李正感到口渴,见了大喜,忙降落云头,取下自己的宝葫芦,到泉边饮水。

此时,他骑的那头青狮子也跳进水里嬉耍,过了一刻,狮子爬上岸抖动身体,身上的水散落在四周的岩石上,顿时变成了一群活活泼可爱的小狮子。

青狮与小狮们亲密戏耍,铁拐李见了笑着对吕洞宾说:“瞧,这青狮动了凡心,如今有了这么多子孙,就暂且罚它在此做个狮子王罢!”

说罢铁拐李用铁拐一指,这群狮子就变回了石头的样子,青狮因不忍离去,也化成一座山峰。

后来到了宋代,浙江国师寺的普应国师是一位佛法高僧,一天云游至天目山,在此结庐诵经,天天清晨面对青狮所化的山峰高诵经文。

原来普应国师早已知道山上千奇百怪的狮子岩和狮子峰的来历。狮子在佛门叫“狻猊”,是佛国之兽,他有心要点化青狮,使它再恢复本相。

天长日久,狮子峰因为经常聆听高僧的说法居然通灵成精,又变回了一头青狮,恢复了灵性的青狮于是成了普应国师的坐骑。

后来,普应国师骑着青狮来到苏州菩提正宗寺,看望徒弟天如禅师。青狮也跟着普应国师来到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他们到后花园后,发现园中有很多怪石,形状像许多活脱脱的狮子。

青狮见了大喜,以为又回到了狮子群中,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座狮子峰,青狮身上散落的狮毛也变成了各式各样形态的小狮子。有的像是在玩绣球,有的像双狮搏斗,有的张牙舞爪威风十足。

天如禅师见了双手合十,连说“阿弥陀佛”,赞叹师父法力无边,功德圆满,菩提正宗寺成了佛国狮国。普应国师说:“那就不妨将你这后花园称为狮子林吧!”

于是,这座后花园便有了“狮子林”这个名字,当然这只是传说。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在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

第二年,也就是1342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因园内堆砌的假山形状像狮子一般,又因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的普应国师,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和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的目的。

狮子林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通过蜿蜒曲折,错综复杂的洞穴相连,所以其山用“情”、“趣”两字概括更宜。

狮子林东部叠山以“趣”为胜,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构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国”。

假山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21个,曲径9条,崖壑曲折,峰回路转,如迷宫一般妙趣横生。

在这片假山中共有四条路。第一条从小桥东洞口到卧云室北洞口。第二条从小桥西洞口到竹修阁洞口。第三条从卧云室西北洞口经小桥东池岸到棋盘洞口。第四条从卧云室西北洞口至棋盘洞,回到卧云室北洞口。

这些山洞错综复杂,互相缠绕,重重叠叠,盘枝错节。钻进这些山洞后,往往不容易再钻出来。传说,后来在清代,乾隆皇帝就在这个大的假山从中钻来钻去转了两个时辰还是没有走出去。更有传说,说神仙在这里也得迷路。

在山顶石峰里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和“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山顶上的狮子峰,是一块巨型太湖石,很像舞狮。

狮子峰周围有含晖、吐月,含晖在东面,犹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孔,腹部又有四个穴,如果站在峰后,可以见到光线从穴空中微微透出;吐月在西,陡峭且尖锐,在傍晚时分,可以见到月亮渐渐出峰顶慢慢爬出。

假山上有很多太湖石峰和石笋,石峰间生长着松柏。整个山体是由太湖石架空叠成,磴道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时而上,时而下,有时穿洞,有时越桥,高高低低,左转右绕,进入假山犹如进入迷魂阵一般。

弟子们为天如禅师所造的园林,不仅假山蕴含了佛教摄理,建筑也别具匠心。

狮子林的门厅朝南,面阔近20米,中有将军门,门槛高将近一米,两旁置有抱鼓石、浮雕狮子戏绣球和刘海钓金蟾。大门上方悬挂着后来乾隆御书的红底金字的“狮子林”匾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门厅进入穿过祠堂便可到达燕誉堂。燕誉堂是取《诗经》中“式燕且誉,好尔无射”之句而名。“燕”意为安闲,“誉”意为欢乐,即此为“宴请宾客的安乐之所”。

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著名的鸳鸯厅。所为鸳鸯厅就是一座大厅内用屏门和挂落隔成南北两部分,从内部看似两厅相连,但布置相异,装饰、家具、陈设各不相同,在功能上,前厅常为招待贵宾,内“堂”为密友聚谈,女眷欢聚的地方。

再往北就是指柏轩。指柏轩为两层楼建筑,全名是“揖峰指柏轩”。其名字的来源一说是来自“赵州指柏”的典故,另一说源于宋代朱熹的诗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和明代高启的诗句:“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

指柏轩是狮子林为现存的唯一一座禅意建筑,其建筑名称大多与禅宗的公案有关。指柏轩体态高大,四周围廊,有栏杆围合。轩前古柏数株,并与假山石峰遥相呼应,为狮子林主景之一。

指柏轩的西侧是古五松园,据资料记载,狮子林中曾经的确有5棵参天古松,故当时亦称狮子林是五松园,但这五棵古松后来都枯死了。

古五松园西南侧为真趣亭。亭傍池而筑,后有复廊,卷棚歇山顶,为花篮厅式面水轩。亭上方悬“真趣”匾额,为乾隆御书的。

由于是皇帝亲临之地,亭内装饰金碧辉煌,亭内结构装饰精美,屋架、梁柱刻有凤穿牡丹图案,六扇屏门上,刻有花卉、人物图案。还饰有“秀才帽”图案,寓意“秀才本是宰相苗”,鼓励认真读书,奋发向上,三面设吴王靠,饰有木刻狮子。

亭东、南、西三面刻有狮头及“卐”字花饰,油漆间以描金,富丽堂皇。在此小坐,可悉心欣赏湖心亭、九曲石桥、石舫、飞瀑和连绵的假山远景,石峰重叠,树木葱茏,一弯池水,几曲平桥,景色十分秀丽。

在指柏轩的正南方为卧云室。卧云室呈凸字形,两层,“卧云”这个名字出自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卧云室上、下各有六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楼阁周围空间极狭,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

卧云室再往南则是修竹阁。修竹阁飞跨于池水之上,西连湖心岛,东通复廊,因此阁内南北墙上分别有砖额“通波”与“飞阁”。

修竹阁南北不设墙,在阁内北望,可见小溪蜿蜒于山间,曲折幽深。南望则见曲折错落的石岸围住湖水,似山中小湖,颇含野趣。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手法别具匠心。

立雪堂位于修竹阁的东边,堂名出自禅宗典故“慧可见达摩”,意在教导人们尊师重道。堂中置落地圆光罩,俗称“一根籐”,此罩似迷宫图案,苏州园林中有两只,此为其中之一。

扇亭的西北方为双香仙馆。双香仙馆是长方形单檐亭,屋顶与廊共用,三面围木制栏杆,亭内设汉白玉石台。此处,冬闻腊梅香,夏亦可闻荷花香,绿荫浓浓,古意盎然。

飞瀑亭位于双香仙馆的正北方,建在瀑布旁,为方形卷棚歇山顶式小亭。亭内西置屏门,上部刻有《飞瀑亭记》,下刻浮雕“杏林春暖”、“茶净纳凉”、“东篱佳色”和“山家清供”四幅。坐在亭中,流水潺潺,如闻涛声,故亭又名“听涛亭”。

天如禅师居住在狮子林中,曾作诗《狮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当时园景和生活情景。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狮子林纪胜集”。

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了,只有假山存留了下来,其余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

到了1373年的明代,大书画家倪瓒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

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和佛殿,使狮子林再现了兴旺景象。

狮子林大殿内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8210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4
下一篇2024-0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