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歌词

金刚经 歌词,第1张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这个时候,四众弟子纷纷围绕着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泛指四众对世尊的种种恭维。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大乘是佛智所证得的大法,佛说大乘法的文辞就叫做大乘经。在诸多大乘经中,《法华经》有自己独有的三个名字:“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无量义”:所说的法义不可称量测度,所以叫“无量义”。“教菩萨法”:这是为菩萨所说的法,不是为地狱、饿鬼、畜生,不是为人、天、二乘所说的。 所说的法,不是人天之法,不是二乘之法。 因为此法只有菩萨的根机和智慧才能够信解。“佛所护念”:佛所证的法只有佛才知道,不是他众生能得到这样的究竟了义法。所以这部经被佛所护念。 护念:护类似保护的意思,作用是不被魔和邪类侵扰。念类似于忆念的意思,作用是不会消 退或不会失去。总体是护持正法的意思。

1、歌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2、《金刚经》王菲的一首配乐诵经曲。歌曲收录于由王菲李亚鹏夫妇发起的2009嫣然天使基金晚宴,现场所有来宾拿到了一张有三首歌曲的光碟(非卖品),分别为王菲演唱的《爱笑的天使》、《金刚经》和《心经》。

如来举起金色手臂,屈指为拳,拳头大放光明。对阿难说:你现在想要知道心境一如的真正解脱路,愿意出离一切妄想颠倒生死,很好。现在我来问你,你能看见我的手臂吗?

阿难说:能看到。

如来说:你看见什么?

阿难回答:我见到如来,举起手臂,屈指握拳,大放光明,照耀着我的心和眼。

如来说:你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回答:我和大家一样,都是用眼看见的。

佛循循诱导的问:你现在告诉我用眼可以看到这个拳头。其实你用眼只是能看到,但是并不能知道这个就是拳头,那么,你用什么心来知道这个是我的拳头呢?

阿难说:我认为我的这个能够思维和分别出这个就是拳头的,就是真正的我的心。

阿难在这里依然是把生灭的妄识错当成本性真心了。

佛陀欲震落阿难的妄想推逐,直下见自本心,便突然大喝一声:胡说!这不是你的心!

阿难惊慌恐惧的说:世尊!如果这个不是我的心,那么它是什么呢?

佛陀知道阿难仍然不能领悟微妙,又解释说:你说的这个能思维和分别出是拳头的,是对当前六尘的虚妄相状所生起的,名叫妄想。它本身就是来自虚妄错觉,是迷惑的产物。就是这种妄想,把你迷惑住了,使你不能见到真正的本性,怎么能够认它作心呢?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都是误认它为自己的心相。这就是认假为真,以幻为实,以致迷失盖住了真正的本心。因为迷惑在这些错假虚妄上,所以枉受轮回的痛苦。

阿难疑惑的说:我一直认为,就是用这个心去恭敬供养如来。用这个心在无量国土去承事诸佛和善知识。用这个心发大勇猛,行一切法事。用这个心修一切法。用这个心行一切善。就算是谤法或永退善根,也是用的这个心。这个心一直在呀!一切因缘经历不都是用的这个心吗?而现在佛说:这个根本就不是我的心,那么我岂不成了没有心的人吗?难道和泥塑木雕的偶像一样吗?我想,如果离开了这个能分别觉知的心,哪里还有别的心呢?那么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佛否定了我一直以来认为这个就是我的心的说法,实在使我感到万分惶恐。在会大众,也是疑惑的。惟愿佛陀大慈大悲,为我和迷惑的大家开示这个妙法。

这时,佛陀为了能让阿难和大家,都能悟入无生法忍,悟入真正本心实性的道理,就伸手抚摩阿难的头说:一切宇宙万象,全部都是真心所显现。众生迷惑在所显现的事物上,以为这就是根本,这就是错觉错误。因此而产生妄想,误以为宇宙万象的一切,真的各有实体。而不知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真心随缘影变出来的幻象,那根本就是虚假不实的。迷惑在这些现象上就自然见不到真心。一切因果因缘中所包含的全部,大至世界,小至微尘,统统都是由这个真心而成体相。阿难啊,所有的一切现象,无论大小,探究下去,全部都是本性生成的。就算是虚空,也有虚空的名字和虚空的这个相貌的,何况我们清净妙明的真心本体,是一切现象、一切事物的本源,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有了呢?

你认为舍掉因错觉而生的妄想心,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是因为你误认为这个因错觉而生的妄想心就是自己的真心。

如果你非要认为这个沉浸在错觉妄想中,能够产生的分别执着就是自己的真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有自己的实体,就应该远离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等的尘境而独立存在。根本就不用一定要等到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尘缘诸相出现才会有。

比如说,你现在听我说法,你以为这个能听法,就是你的心。那么这个能听法的心,却是因为有我说话的声音才起的作用呀。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靠声尘的因缘才会显现作用。如果没有声尘,你的这个能分别觉知的心在哪里呢?根本找不到,也不显现呀!既然离声尘就不能显现,那怎么能是独立存在的呢?

退一步讲,即使能让色声香味触法统统不显现,不起这个因缘,把一切能引起见闻觉知的尘境统统灭掉,向内守望那一片寂静空无,其实这照样还是一些显示出来的尘世器物种种分别的幻影呀。没有器物的对比,你怎么分别出那是空无呢?难道只有物质现象才是尘境,难道没有物质的虚空,就不是尘境当中的一个方面吗?如此说来,其实你还是执在一个分别出来的空无寂灭的法相上,这个其实还是意根。还是分别心和法。他们其实也是由真心的本体,随缘显现出来的影相,这并不是真正的本心。

你应当对自己这个分别觉观的心,仔细的揣摩和观察,它到底是有,还是无?是真还是妄?如果没有前面所说的六尘境相:色、声、香、味、触、法,它仍然有能分别的体性存在,那么就是真心。

但是,如果你观察到这个能分别的心,离开了六尘,就随之消失了,不存在了。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它其实还是六尘境界的分别影相显现。你所谓的这个心,无非也就是因缘下的世界,显现出相对应的种种分别幻影罢了。

六尘是随因缘而生灭的,不会永恒,那么这个心也就随着而生灭,照样也不会永恒。如果你的常住真心也会随着六尘而生灭,断灭无常,那么还有谁会去修证这个真心呢?反正都必定会断灭嘛,有什么必要修呢?

听到这里,阿难和大家都受到巨大的震动。

正版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翻译:我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金刚经》简介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金刚经》相继出现5种译本:1、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4、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5、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693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5
下一篇2024-0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