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10月8号是什么星座

公历10月8号是什么星座,第1张

天秤座(Libra),9月23日——10月23日,黄道十三星座第七,在室女座的东南方向,也属于黄道星座。星座中最亮的四颗3m星α、β、γ、σ组成了一个四边形,其中的β星又和春季大三角构成了一个大的菱形,就可以找到这个星座了。纬度变化在+65°和−90°之间可全见。

天秤座(拉丁语:Libra,天文符号:)是黄道星座之一,为托勒密星座之一。

在处女座与天蝎座间,这个星座有十几颗使用8英寸(20厘米)或更大望远镜可见的星系,星座中最亮的四颗星α、β、γ、σ构成一个四边形,β星又和春季大三角构成一个大菱形。

天秤座β星的中名是“氐宿四”,它是全天惟一一颗肉眼可以看见为绿色的星。天秤座α星“氐宿一”,是一颗双星,由亮度52的α1与亮度28的α2所构成,呈蓝白色。

扩展资料

星座名人

1、韩寒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中国作家、导演、职业赛车手。1999年,他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2000年,在上高一的韩寒退学,后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2001年,他出版文集《零下一度》,该书获得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名。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人曾经是好朋友,后来关系破裂了

  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学史上,鲁迅和林语堂曾是志同道合、并肩战斗的文坛挚友。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就在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大获成功之时,他和鲁迅近十年的友谊却出现了裂缝。

  1 矛盾从一件小事开始

  《语丝》时期,一场浩浩荡荡的打狗运动把愣小子林语堂推到了文坛盟主鲁迅的麾下。两人驰骋笔端,打得古都京城的叭儿狗们满地找牙。然后是远走厦门的相互扶持。林语堂和鲁迅在以笔战斗的峥嵘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然而,在武汉的6个月彻底摧毁了林语堂的思路。官场如战场。他不愿意再相信任何的政治和谎言,“对革命感到厌倦”。他只想做个好人,用一颗童心去辨别美丑善恶。他说:

  我不梦见周公,也很久了。大概因为思想日益激烈、生活日益稳健,总鼓不起勇气……到了革命成功,连梦遂也不敢做了。此时我已梦影烟消,消镜对月,每夜总是睡得一寐到天亮。这大概是因为自己年纪的缘故,人越老,梦越少。人生总是由理想主义走向写实主义之路。语云,婆儿爱钞,姐儿爱俏,爱钞就是写实主义,爱俏就是理想主义。这都是因为婆儿姐儿老少不同的关系。

  来上海后,林语堂高谈幽默,表现性灵闲适,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鲁迅也是失意而来,却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

  林语堂和鲁迅各有一枝笔,走向却不同了。分化从一件小事开始。

  鲁迅和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闹版税官司,郁达夫作“和事佬”。调解后,李小峰在南云楼摆酒吃饭,为了活跃气氛,除了当事人之外,林语堂夫妇和其他文界好友也在被请之列。

  林语堂爱说话,人际关系却极为糊涂。李小峰挺有手腕,几句玩笑话下来,众人就放开了。突然有人提起了张友松的名字,语堂也没细想前因后果,连连点头附和。

  这下子撞在了枪口上。因为张友松是鲁迅的学生,曾经请鲁迅和林语堂吃饭,说也要办一个书店,并表示以李小峰为戒,决不拖作者的工资。鲁迅担心顺得哥情失嫂意,没有答应。但这话传到了李小峰耳朵里,李小峰当时就很不痛快。后来,鲁迅要和他对簿公堂,李小峰本能地觉得是张友松在从中使坏,几次在背后攻击张友松。

  鲁迅很忌讳这件事,听语堂一说,疑心话中有话,讥讽自己受了张友松的挑拨,当即脸色发青,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喊:“我要声明!我要声明!”那时,鲁迅已有几分酒意,他一拍桌子,“语堂,你这是什么话!我和北新的诉讼不关张友松的事!”

  林语堂站起来辩解:“是你神经过敏,我没有那个意思!”

  两人越说越上火,像一对雄鸡一样,你瞪着我,我瞪着你,对了足足两分钟。

  郁达夫见形势不对,赶紧站出来,他一手按下鲁迅,一面拉着林语堂和林妻廖翠凤赶紧离开。筵席不欢而散。这本是件小事,但林语堂和鲁迅的友谊亮起了红灯。

  不久,林语堂办起《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更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虽然思想上出现分歧,但在私下的场合,两人还是有经常碰面的机会。

  2、送郁达夫宴会上不欢而散

  有一次《自由谈》的编辑黎烈文做东,送郁达夫和王映霞去杭州的“风雨茅庐”。郁达夫风流倜傥,和号称江南第一美人的王映霞被誉为“富春江上神仙侣”,这次迁往杭州,郁达夫自述是为了躲避他人对王映霞的追求。无奈两人轰轰烈烈地恋爱,又轰轰烈烈地分手了。

  林语堂和廖翠凤来得最晚。一落座,语堂就笑着问鲁迅:“周先生又用别的笔名了吧?”

  鲁迅的文章常被新闻检查处枪毙,为了省下不必要的麻烦,只能不停地换笔名。他先后共用过150个左右的笔名,署名鲁迅的文章反倒不常见了。“何以见得?”鲁迅反问。

  “我看新近有个‘徐懋庸’,也是你。”语堂自信满满地说。

  鲁迅哈哈大笑,他指着一个20出头的青年说:“这回你可没有猜对,看,徐懋庸的正身就在这里。”徐懋庸当时正青春年少,来上海不久,文风辛辣老练,与鲁迅有几分相似。他不好意思地起身,向语堂打了个招呼。

  众人见幽默大师当场被拆了西洋镜,哄堂大笑。语堂则点燃烟斗,也咪咪地笑了起来。

  饭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抽起烟来,语堂灵机一动,“周先生,你每天都抽几根烟?”

  “大概很多吧,没有统计过。”

  语堂一脸兴奋,正准备接着问。“你是不是在替《论语》找材料?”鲁迅的口气突然冷起来。

  语堂在最近的一期《论语》上发表了《我的戒烟》一文。鲁迅公开批评语堂尽拿些吸烟、戒烟之类的生活细节做文章,是退回去了,今时今日之中国是不适合这种西洋式幽默的。

  “我准备广播一下!”语堂没有留意鲁迅口气的变化,老老实实地回答了。

  “这其实很无聊,”鲁迅有些不快,很不客气地说,“每月要挤出两本幽默来,本身便是件不幽默的事,刊物又哪里办得好!”林语堂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黎烈文看到这光景,赶紧打岔:“达夫,此次你去杭州,不知何时才回来?来,敬你一杯!”

  众人连忙举起杯子,争相敬郁达夫酒。郁达夫也有意缓和气氛,一口一杯,喝得畅快。

  林语堂恢复了常态,海阔天空地瞎扯起来。临别前,黎烈文说出了请客的真正目的,就是请诸位文坛健将来年多多为《自由谈》写稿。向来严肃的鲁迅开起了玩笑:“你要是能登骂人的稿子,我可以天天写!”

  “骂谁呢?”“该骂的多着呢!”

  又是一阵哄堂大笑。王映霞也来凑热闹,“尽管周先生会骂人,却骂不过他儿子!”

  周海婴当时还不满5岁。林语堂笑着接过话头说:“鲁迅的公子终不会忠厚的。"

  3、杨杏佛事件扩大裂痕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有感于外籍人士牛兰夫妇绝食抗议陈独秀被捕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专门营救被政治迫害的文化名流,争取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林语堂是蔡元培的英文秘书,宋庆龄又是他敬佩之人,他理所当然地担任了宣传主任,是仅次于蔡、宋和杨杏佛的第四号人物;还拿起笔讽刺嘲笑中外法西斯,连希特勒也不例外。鲁迅也是民盟的积极分子,两位语丝战友又并肩作战,为人道公义而奔走。

  由于蔡元培和宋庆龄的国际影响力,民盟的工作备受世界瞩目。每次开会,都有外国记者在场,林语堂说英文,鲁迅说德语,是民盟通向世界的耳朵和眼睛。

  民盟的活动,让南京当局很恼火,想暗地里除之而后快。蔡元培和宋庆龄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名望,杀掉他们,波动太大,他们选择了向杨杏佛下狠手,杀鸡给猴看。

  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乘车刚驶出中央研究院的大门,就响起几声沉闷的枪声。杨杏佛当场死亡。

  惨案一出,世界震惊,所有的舆论都倾向于民盟一边。可杀人的政府不管这些,特务机关“蓝衣社”放话出来,说他们有一张五六十人的暗杀名单,民盟主要***都榜上有名。

  林语堂作为民盟的宣传主任,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荷枪的便衣每天在林家门口晃来晃去,他只要迈出大门一步,就会有人前来闹事。夫人廖翠凤时时刻刻坐立不安,非得林语堂进了家门才会松一口气。

  门禁解除后,语堂还得接着到中央研究院上班。可他每次路过杨杏佛罹难的地方,总不忍走过。林语堂和杨杏佛都是中央研究院的英文编辑,语堂贪闲,总是把具体的要务推给杨杏佛做。杨也是好本事,一目十行,常常一边和语堂闲聊,一边不停地写信,居然还能出不少佳作。每次想到这些,林语堂只能用力地拍拍胸口,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一个月后,林语堂写了篇《谈女人》,声称“只求许我扫门雪,不管他妈瓦上霜”,“我们要谈女人了!”这当然只是一时气话。他的闷气憋了几个月,最终还是忍不住,奔泻而出,这就是著名的《论政治病》:

  我相信凡官僚都贪食无厌;他们应该用来处理国事的精血,都挪起消化燕窝鱼翅肥鸭焖鸡了。据我看,除非有人肯步黄伯樵、冯玉祥的后尘,减少碗菜,中国政客永不会有精神对付国事的。我总不相信,一位饮食积滞消化欠良的官僚会怎样热心办公救国救民的……

  这篇文章通篇没有一个字提到杨杏佛,可读者看到南京政府的荒*无耻和丑恶嘴脸,谁不会哀叹杨之死何其无辜?

  好友的故去让林语堂悲痛欲绝,更让人难过的是,他和鲁迅又产生了误会。6月20日,举行杨杏佛的入殓仪式。林语堂正在被严密监控,出不得门。鲁迅去后没见到语堂,很生气,“这种时候就看出人来了,林语堂就没有去,其实,他去送殓又有什么危险!”

  事实上,据《申报》报道,林语堂参加的是7月2日杨杏佛的出殡下葬仪式,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那一次,鲁迅没有去。林语堂没有解释。他觉得清者自清,没必要自我辩护。

  然而,鲁迅与林语堂的裂痕越来越大。1934年,林语堂和章克标意见不和,一气之下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是林语堂和鲁迅友情的终点。

  《人间世》》走的是《论语》谈幽默的老路子,只不过取法晚明的公安派,更强调“闲适”和“独抒性灵”。林语堂在发刊词上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为人间世。”照理说,幽默大师亲自操刀,《人间世》一炮而红是可以想象的。但林语堂1933年的鸿运似乎走到了尽头,《人间世》从创刊之日起,就在各路人马的夹攻中摇摇欲坠。

  4、鲁、林友情的终点

  首先引起轩然大波的便是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为了给《人间世》造声势,林语堂把周作人的自寿诗抄给相熟的文化名流,再索取和诗,同时刊发在《人间世》创刊号上,并佐以周作人的巨帧照片。这一番精心渲染,周作人的诗作和《人间世》果然轰动一时,满城传诵。

  周作人的诗作隐晦曲折,表现的是自由主义的两难心境。他们抛弃了“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后,却不能忘怀现实的残酷,所以,闲适中满是说不尽的苦味。但唱和者多是文才平庸之辈,哪里读得懂背后的真意,一桩文坛雅事竟慢慢变成了肉麻的互相吹捧。

  左联早就看不惯林语堂提倡幽默的那一套,而自寿诗事件又确实有使文艺界庸俗化之嫌,一些血气方刚的革命小将带头造反了。野容(廖沫沙)写了《人间何世》,指着林语堂的鼻子骂了一通。鲁迅骂得最凶,攻击林语堂的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先前,《论语》的幽默杂文开罪了不少右派作家,右翼分子也一哄而上,恶语相向。

  林语堂是叛逆心理,别人越骂得凶,他越要坚持,号称“欲据牛角尖负隅以终身”。其间,又发生了几件小事。

  在一次饭桌上,几个广东作家兀自讲粤语,说得兴致盎然,其他人听不懂。林语堂故意讲一口流利的洋泾滨英语,表示是鸡同鸭讲,逗趣一番。不料鲁迅厉声道:“你是什么东西!难道想用英语来压中国的同胞吗?”林语堂哑口无言。以前据理力争,因为争得起。现在有人说,他是怕了鲁迅;也有人说他聪明,明知争不过,不如装“气量、风度”,输也光彩。

  鲁迅曾写信劝告林语堂不要搞这些小品了,多翻点英文名著才是正途。林语堂回信,“等老了再说”。时过一年多,鲁迅给曹聚仁写信,提到了这件事:“这时我才悟到我的意见,在语堂看来是暮气。但我至今还自信是良言,要他于中国有益,要他在中国存留,并非要他消灭。他能更急进,那当然很好,但我看是决不会的,我决不出难题给别人做,不过另外也无话可说了。”林语堂听说后,无奈地解释道:“亦近挑拨呢。我的原意是说,我的翻译工作要在老年才做。因为我中年时有意思把中文作品译成英文……现在我说四十译中文,五十译英文,这是我工作时期的安排,哪有什么你老了,只能翻译的嘲笑意思呢?”

  文学立场的泾渭分明,一次又一次的误会,鲁迅不再把林语堂当朋友了。

  徐在上海大观楼补摆婚宴,鲁迅来得晚,一看见林语堂夫妇在座,二话不说抬腿就走。而他的《天生蛮性》一文,只有三句话:

  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

  辜鸿铭是前清遗老,郑孝胥是伪满总理,把林语堂和他们相提并论,鲁迅的鄙夷之情可以想见。

  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两人再没有相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不治而亡。4天后,林语堂写下这样的文字: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自《幽默大师林语堂》,朱艳丽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最受爱神青睐的4个星座,感情甜美,桃花不断,白头相伴

文/无计聊 星座

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见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迅

双子座——保持强大竞争力

在爱情的世界中,他们之所以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是因为他们奇思妙想,脑袋里总是充斥着很多想法,大多是其他人没有涉及的领域,每次与对方交流的时候,总是能勾起对方的好奇心。

正是因为身上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他们在爱情的世界中无法被人忽视,在人群中的他们因为自己的神秘性,受到了诸多的追捧。

处女座——自己的感觉最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一直都是非常苛刻的,之所以有如此表现,是因为他们希望不被别人轻视,只有当自己足够优秀的时候,内心中才不会有任何自卑的情绪滋生出来。

正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吸引人,因此,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处于彬彬有礼的状态,正是这种儒雅的气质,使他们在异性的眼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哪怕面临着强大的竞争,他们依然能镇定自若。

水瓶座——内心渴望温暖

总是不断愿意付出的他们,丝毫也不会在意任何回报,尤其是在面对异性时,他们呈现出来的温暖和坚韧,成为了他们最强大的标签,是任何人难以抗衡的,因此,他们在异性眼中的形象一直都是非常高大的。

爱情之所以对他们如此青睐,完全是因为个人魅力导致的,只要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付出的状态,用温暖的行为感动身边人,相信在爱情中的他们注定会如鱼得水。

摩羯座——冷眼旁观最冷静

他们的性格相对是比较冷静的,即使面对爱情,也不会冲昏了头脑,并不会盲目地做出任何承诺和选择,反而会以旁观者的心态静静地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确定:对方是否适合自己。

未来他们只需要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势,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在异性眼中的他们都有着古代公子一般的如玉特质,从而让他们在感情的世界中可以尽情的畅游,丝毫也不会遭遇到任何的阻碍,在其中尽情的享受着爱情的美好。

总结

爱情对这4个 星座 来说,一直都不是可有可无,一直都是生活中的必备品,虽然他们的感情运势非常不错,但是他们一直都保持着自律的特性,并没有轻易地将自己的感情付出,反而对自己有着精准的要求,因此,在各方面表现得异常成熟的这4个 星座 ,注定可以赢得一份令人羡慕的爱情,他们在爱情中收获的甜美,足以令他们喜笑颜开。

问题一:世界上有那些名人? 影响世界各类十大名人

1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政治人物

自美尼斯统一埃及至今,在每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都会有一个人物出现,他们极大的改变了历史的方向。现在,我从人类文明兴替的角度选择了十个人物,供大家参考和批判。

1,美尼斯: 埃及法老 统一上下埃及,强化王权对地方的统治,极大的推动了埃及文明的发展。

2,汉谟拉比:巴比伦国王统一伊拉克两河流域,制定汉谟拉比法典,实现了统治区的法制化管理,为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巴比伦文明的代表。

3,阿育王:印度孔雀帝国国王 定佛教为国教,大力推行并实施。为佛教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是佛教文明的代表。

4,亚历山大:希腊化马其顿帝国皇帝征服中东,终结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实现中东的希腊化,同时希腊公民在意大利的殖民和文化传播,使希腊文化成为罗马文化的源泉。是希腊文明的代表。

5,秦始皇:中国秦朝皇帝中国统一者,中央集权制的奠基人,统一文字货币等,以法家统一思想。后来,汉武帝把儒家立为正统思想,但政治制度仍基本继承清始皇。所以秦始皇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6,凯撒:古罗马将军,征服环地中海地区,以希腊文明为源泉,发展形成罗马文化,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继者后代将耶稣的基督教定为国教,发展形成今天西方的基督文明。所以凯撒可以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

7, : 帝国哈里发统一 半岛,建立 教。后继者征服埃等地,实现中东的 化。是 文化的缔造者。

8,成吉思汗: 蒙古帝国大汗和后继者一起征服欧亚大陆,将孤立的儒家文化和 文化及基督文化纳入政治版图,马可波罗游记 了后来哥伦布的大航海和西方殖民时代。是东西方文化开始接触的桥梁。

9,拿破仑:法兰西帝国皇帝 统一欧洲大部,扫荡欧洲大陆封建次序,拿破仑法典成为欧洲各国制定资本主义法律的样本。

10,希特勒: 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征服欧洲及北非,发动二战,是纳粹主义的代表。由于二战,催生了联合国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所以希特勒是影响二十世纪至今的关键人物。

2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天才科学家

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韦尔奇为人情恶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二、史蒂芬・威廉・霍金,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

三、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在世界科学史上,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四、艾萨克・牛顿,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

问题二:世界上所有的名人,都有谁? 最著名的还是海量。。。。还要看一个国家的信仰,民族风情了,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时期。。每个人看法不一样吧- -

问题三:世界上所有的名人,都有谁 ,罗斯福,孔子,斯大林

问题四:世界上有哪些文学名人 鲁迅(周树人)

雨果

巴尔扎克

乔治・戈登・拜伦

约翰・济慈

约翰・多恩

季羡林

郁达夫

冰心(谢婉莹)

列夫・托尔斯泰

搐沫若

李白

杜牧

杜甫

辛弃疾

金开城

茅盾

巴金

曹禺

曹操

泰戈尔

穆旦

J K 罗琳

儒勒・凡尔纳

罗素

老舍(舒庆春)

朱自清

陶行知

叶圣陶

林语堂

汪曾�w

问题五:世界名人有哪些 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应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世界只有四大文化名人 分别是

屈原(前339?―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骚型”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哥白尼 (1473-1543年)

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创立了日心地动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认为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个天球面上静止不动。他系统地批判了地球中心说,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日心地动说可能遭到的责难做出了答复。

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拉伯雷(1494年―1553年)

出生在法国中部都兰省的希农城。

拉伯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长篇巨作《巨人传》。1532年,《巨人传》第一部出版,一年后又出版了第二部,署名是那西埃。书出版后,受到了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又受到了教会和贵族的极端仇视,并被法院宣布为禁书。

1545年在国王的保护下,拉伯雷以真实名姓出版了《巨人传》的第三部。但国王不久死去,小说又被列为禁书,出版商被烧死,拉伯雷被迫外逃。直至1550年才获准回到法国。

回国后,拉伯雷担任了宗教职务,业余时间为穷人治病,后又去学校教书。在学校教书期间,他完成了《巨人传》的第四、第五部。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经历了20年的时间。《巨人传》出版后风靡一时,两个月内的销售数额超过了《圣经》九年销售数的总和。一千多年来,它用各种文字出了200多个版本!

《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会里,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纯朴的,他的理想的行为准则就是:“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时,人人可以快意地笑,爽朗地笑,尽情地笑,他因此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笑匠”。

1553年4月9日,拉伯雷在巴黎去世,临终时他笑着说:“拉幕吧,戏做完了。”

何塞・马蒂(1853―1895年)

古巴卓越的诗人、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思想家。

马蒂在古巴、拉美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拉美现代主义的开路先锋,他的诗篇《伊斯马埃利约》、《纯朴的诗》和《自由的诗》,他的散文

《我们的美洲》、《美洲我的母亲》《玻利瓦尔》等在古巴和拉美脍炙人口。

马蒂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是古巴的民族英雄。他从15岁起就参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活动,42岁便牺牲在独立战争的战场上,他短暂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争取祖国独立和拉美自由的事业。

马蒂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卷帙浩瀚的著作中包含着深邃的思想。他主张民族独立,后来,马蒂成为古巴民族的英雄和象征;主张建立一个自由的、有尊严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应保障人的尊严;主张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通过各国行使自 以实现世界平衡,这一思想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出现严重失衡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张人人平等,认为人不分种族,都是平等的,号召拉美各国人民加强团结,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马蒂的思想写入了古巴 党纲和古巴共和国宪法,成为古巴党、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并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问题六:世界上有哪些名人 1 ・ 2艾萨克・牛顿 ・ 3耶 稣

・ 4释迦牟尼 ・ 5孔 子 ・ 6圣・保罗

・ 7蔡 伦 ・ 8约翰・古腾堡 ・ 9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11.卡尔・马克思 ・ 12路易・巴斯德

・ 13伽俐留・伽俐略 ・ 14亚里士多德 ・ 15列 宁

・ 16 摩 西 ・ 17查理・达尔文 ・ 18秦始皇

・ 19奥古斯都・凯撒 ・ 20毛 泽 东 ・ 21成吉思汗

・ 22 欧几里德 ・ 23马丁・路德 ・ 24 尼古拉・哥白尼

・ 25 詹姆斯・瓦特 ・ 26 君士坦丁大帝 ・ 27乔治・华盛顿

・ 28迈克尔・法拉第 ・ 29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30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

・ 31 拉 瓦 泽 ・ 3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33 亚历山大大帝

・ 34拿破仑・波拿巴 ・ 35 阿道夫・希特勒 ・ 36威廉・莎士比亚

・ 37亚当・斯密 ・ 38 托马斯・爱迪生 ・ 39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 40 柏 拉 图 ・ 41伽利尔摩・马可尼 ・ 42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 43 沃纳・海森堡 ・ 44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 45亚历山大・弗莱明

・ 46西蒙・玻利瓦尔 ・ 47奥利弗・克伦威尔 ・ 48约翰・洛克

・ 49米开朗基罗 ・ 50乌尔班二世 ・ 51欧 麦 尔

・ 52阿 育 王 ・ 53圣・奥古斯丁 ・ 54马克斯・普朗克

・ 55约翰・加尔文 ・ 56威廉・T・G・莫顿 ・ 57威廉・哈维

・ 58 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 ・ 59格雷戈尔・孟德尔 ・ 60约瑟夫・李斯特

・ 61 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 ・ 62路易・达盖尔 ・ 63约瑟夫・斯大林”

・ 64勒内・笛卡尔 ・ 65儒略・凯撒 ・ 66弗朗西斯科・皮扎诺

・ 67荷南多・科尔特斯 ・ 68 伊莎贝拉一世 ・ 69威廉大帝

・ 70托马斯・杰佛逊 ・ 71让・雅克・卢梭 ・ 72爱德华・詹纳

・ 73威廉・康拉德・伦琴 ・ 7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75老 子

・ 76恩利克・费米 ・ 77托马斯・马尔萨斯 ・ 78弗朗西斯・培根

・ 79伏尔泰 ・ 80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 81格雷戈里・平卡斯

・ 82隋 文 帝 ・ 83摩 尼 ・ 84瓦斯科・达・伽马

・ 85查理曼 ・ 86塞鲁士大帝 ・ 87伦哈特・欧拉

・ 88尼克罗・马基维利亚 ・ 89琐罗亚斯德 ・ 90米尼兹

・ 91彼得大帝 ・ 92孟子 ・ 93约翰・道尔顿

・ 94荷马 ・ 95伊丽莎白女王一世 ・ 96查士丁尼一世

・ 97约翰尼斯・开普勒 ・ 98 帕伯罗・毕加索 ・ 99 玛哈维拉

・ 100尼尔斯・玻尔

问题七:世上有几个徐宇轩名人 1 全国跟徐宇轩同名的有多少人?

通过全国14亿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查询,全国叫 徐宇轩 的有:43人。

2 叫徐宇轩的,男的多还是女的多?

男性: 80%

女性: 19%

根据佛滔大数据分析,叫徐宇轩的人,以男性居多。

3 叫徐宇轩的,什么年代的人最多?

2000年代: 47%

2010年代: 43%

根据佛滔大数据分析,叫徐宇轩的人,以2000年代出生的人居多,其次是2010年代。

4 叫徐宇轩的,什么星座的人最多?

双子座: 11%

天秤座: 9%

金牛座: 8%

白羊座: 7%

狮子座: 6%

根据佛滔大数据分析,叫徐宇轩的人,以双子座居多,其次是天秤座、金牛座、白羊座、狮子座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添加义项

鲁迅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3个义项):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

鲁迅著述传记

鲁迅 -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编辑词条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文化人物|文学人物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人物关系

妻子 许广平

儿子 周海婴

父亲 周伯宜

兄弟 周作人

兄弟 周建人

基本信息

个人成就

主要成就:

短篇小说、杂文

个人概况

本名:

周树人

别称:

原名周樟寿

字号:

字豫才

所处时代:

现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

1881年0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狂人日记》、《阿Q正传》

其他信息

性别: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星座:

天秤座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轶事典故

6主要作品

7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学生时代

鲁迅青年时期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鲁迅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是鲁瑞。

1892年,11岁就读于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因此事家道开始衰落,随后迁入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鲁迅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病故》中可以反映出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

1901年毕。

1906年3月,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本年秋天鲁迅携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鲁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鲁迅留日期间

解剖学 573分;

组织学 637分;

生理学 65分;

伦理学90分;

化学 95分;

德语 60分;

物理 601分。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 化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成绩。”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鲁迅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片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毙,喜欢在场围观的也是中国人这类事实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周作人认为并未加入),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不过销量平平。

太宰治生前接受委约,创作了一部描写鲁迅留学生活的小说《惜别》,1945年出版。

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他的学生时代及以前经历,成为他的著作《朝花夕拾》的主要素材来源。

折叠回国任职

鲁迅(右二)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文写作)。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这时,他经历一段思想苦闷时期,对社会改革颇感失望,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注:鲁迅当时在北大兼职讲师,并不是北大职工。因为当时蔡元培校长定规,到北大任职,必须辞去原来职务,而鲁迅是教育部里资料抄写员。这里往往被写北大历史的人搞错,生拉硬拽把鲁迅也当成北大职工。)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箴言》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历任第1科科长和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钊免职为止。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平政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离开政府体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佥事周树人复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易培基等都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通缉了(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蔡元培将教育部改革为大学院期间,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工资300圆。大学院改回教育部后,这笔工资名义改为“教育部编译费”,仍按月支付。1932年起,鲁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约编译”。

折叠厦门广州

鲁迅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这里《而已集·大衍发微》,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1927年1月16日,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29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当时是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请鲁迅到校。鲁迅日记:1月26日“晚往骝先寓夜餐”;2月1日(除夕)“夜往骝先寓夜饭”,骝公邀鲁迅共吃年夜饭。不久又聘顾颉刚来校,顾北大毕业才6年就当研究教授,鲁迅很不服气,声称只要顾来他便走人。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两场题为“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 的演讲。

折叠晚年在上海的生活

鲁迅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中国第一位女文学家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3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写信给鲁迅希望他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说:“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的抬棺人共12人,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黎烈文。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的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第5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鲁迅先生死后,有很多人来看望他,有学生,有工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外在上,鲁迅和郭沫若确实有很多共同点:都是留学日本的“留学生”,都有弃医从文的经历,都是作家、学者,都是新文坛的“巨人”,都是左翼文化战线的“旗帜”。指广义上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典故和故事,以及常见的知名文学习惯。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不用说,虽然两人都可以称之为大家,但他们都走了不同的道路:鲁迅是官僚-教师-职业作家;

郭沫若是一个职业作家-革命家-职业官僚。虽然鲁迅和郭沫若走的是完全相反的道路。从中国古代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的文学被称为先秦文学。但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它们之间是有重叠的。1927年是鲁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鲁迅先生决定辞去教师职务,到上海当一名职业作家。他的作品数量是前20年的两倍,频繁投掷匕首和投掷枪支的文章极其厚重犀利。

神话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神话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称为“建安体”。鲁迅的创作无疑以生命的最后十年为最重要的。巧合的是,郭沫若的创作也以1927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写过《女神》、《星空》等优秀作品,但1927年后,他转向创作所谓的“革命文学”。

在现代文坛上,郭沫若(1892-1978)是一个经常被拿来和鲁迅(1881-1936)相提并论的著名人物。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和鲁迅一起被称为左翼文坛的两大巨头。在20世纪40年代,他和鲁迅一样,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在解放后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郭沫若一直被放在仅次于鲁迅的位置,甚至被人们和鲁迅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座”。

鲁迅作为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文豪,基本上每个人都读过他的文章,也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而且现在鲁迅还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网红”。不过鲁迅的经历也并非是每一件事情都为人所熟知,比如,鲁迅曾经和自己的弟弟周作人绝交,而且一直都没有任何来往,这究竟是为什么他们兄弟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

在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上,还从未有兄弟翻脸这么一件小事,竟然如此劳师动众,引发如此旷日持久的争论,布满如此云蒸雾绕的疑窦,并竟悄然改换了中国现代文坛的某些质色。

这,当然就是著名的二周兄弟决裂事件。二周的恩断义绝,实不只是家庭撕逼的小事而已,他们是当时文坛的两大领袖,分别被追随者捧为思想界左、右两端的宗主,不过分地讲,他们的分道扬镳,也是潜在地、预示着、并激化了此际及此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分裂态势。

也可以说,鲁迅、周作人这哥俩在1924年前后突然的、蹊跷的失和, “兄弟阋于墙” ,是中国现代文坛、思想界至为沉痛的一页,神仙打架,凡间骚动,往往不只是热闹一番而已,不只是八卦旧闻而已,更多的是一道永难抹除的伤痕印记。史书只是轻轻翻过了这一页,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却远不是可以容易挨过的。

关于此事件的经过,本题下回答的朋友已经陈述的很详细,所以我不再多赘语,直接把百年来的各种流言作出归纳,依据原始材料,列出二周绝交原因的五大说法,详其该详,略其应略,力求客观评述。只是,不好意思,可能会说的有点长。

一,意图不轨说

这个说法是流传最广的传闻,也是对鲁迅光辉形象消解甚至是重创最厉的一种。

这种说法认为,二周失和,可能是众多原因导致,也可能是很多矛盾累积的突然爆发,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或者是导火索,是鲁迅对周作人的日本太太羽太信子”意图不轨“。

事件发生的1924年,鲁迅44岁,正值中年。他虽然很早结婚,但是和原配夫人朱安女士毫无感情,只是为了应付母亲催婚而结,称是”母亲娶儿媳妇“,和妻子多年的交流只限于饭点到时一声“嗯”的回复,从日记上看似乎也从未同房,有名无实,无性婚姻。而鲁迅对于男女关系素来洁身自好,像同事胡适之等人动不动吃花酒的举动从未有过,所以20多年来鲁迅其实都是孤寡度日,处在禁欲压抑状态。

而鲁迅结识许广平要远至于1923年冬天,1926年开始有恋情,1927年10月8日开始同居。所以鲁迅的好友郁达夫在文章中公然说鲁迅在性欲上一直处于苦闷状态,以至于北京的大冬天,都不穿棉裤,好抑制住性欲;这一点,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有表露,认为正常年龄得不到性满足的人,心理多少会有些变态吧。以上这些背景,导致鲁迅对弟媳的不轨说,历来成为一种”自由心证”的心理推断旁证,对鲁迅的洗冤极其不利。

即便是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统一,我自己归纳下,可以看到四种:

1,“调戏”说。此说主要来自二周共同的朋友张凤举。他也是1924年6月24日兄弟在家中动手的三个见证外人之一。表述的意思是说羽太信子哭诉鲁迅对她“不敬”,“不正经”。张本人没有形成文字,而源于郁达夫1938年写的《回忆鲁迅》一文:“据凤举他们的判断,以为他们兄弟间的不睦周作人氏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说鲁迅对她有失敬之处。”

2,“听窗说”。所谓听窗,就是偷听房事之意,此说法来自章廷谦,他是当日兄弟搏斗的另一外见证人之一。他在1975年的谈话记录中这样表述,“周作人老婆还对我说过,鲁迅在她们的卧室下听窗”。

3,偷窥沐浴说。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我至今未见第一手材料,无法确认信息源从何而来。推测只是从其它原因中添油加醋而来。

4,私通说。这一说最石破天惊,近年来有跃居主流说法的态势,因为比较容易解释。此说认为鲁迅与羽太信子在日本时就是情侣,而后周作人晚到日本,鲁迅礼让,而周作人并不知情,导致他后来知道后怒不可歇。材料来自于民国学者千家驹。千过去留学日本,和二周朋友圈多有重合。

在1992年1月,晚年的千家驹发表题为《鲁迅与羽太信子的关系及其他—也谈鲁迅研究》一文,断言鲁迅居日时,与羽太信子就是同居关系,后来他回绍兴结婚,弟弟来日本时就把信子介绍了给他,1923年信子和鲁迅因家庭问题矛盾尖锐时,她就说出了这个底细,这也就是周作人在决裂信中说的“过去的事”。

千的论据,一者来自当年留日有知情的朋友圈,另一个则是文献考据,特别是鲁迅1912年日记中那些“寄羽太家信”等。后来,现代文学大佬王晓明在其名作《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中也认可这一说法。

二,钱财纷争说

这一说法,从最平实的日常琐事入手,试图破解兄弟失和之谜。

当日鲁迅兄弟在北京工作时,并未分家,而是全家聚族而居,且由羽太信子掌管家务,二周的工资据说基本都上交给她作支出。

但是羽太信子在生活中并非真能勤俭持家过日子之人。据二周小弟弟周建人晚年的回忆录,信子讲究气派,架子甚大,挥金如土,各种花样,层出不穷。鲁迅作为大哥,又是实质上的单身汉,过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又是极度爱护这个家族的,过去家庭中落,父祖早逝,他实际十多岁就开始当家,支撑整个家庭不至于四分五裂。为此,他不仅把全部收入交出,还把多年的继续都赔了进去,时长还要借贷,以至于经常弄到半夜写文章时没有钱买香烟和点心——这几乎是他生活中唯一的嗜好了。

这样,同在屋檐下,一时可忍,长期以往必然会有怨言生出。结果,很自然导致鲁迅和羽太信子矛盾重重。这一说法,得到二周母亲的认可(俞芳《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郁达夫的旁证(《郁达夫《回忆鲁迅》),还有周建人这一当事人的说辞(《鲁迅和周作人》)。

这种说法,当然是可信的,也是非常合乎常情的。但是,我一直以来的疑惑在于,这样的矛盾根本无法解释,周作人何以会突然翻脸、打人,也和他那封绝交信内容对不上。道理显而易见,若这是原因,错方当在周作人夫妇,何以他会勃然大怒,还这么振振有词这是解释不通的。

三,《顺天时报》说

该说法来自二周的日本友人清水安三说法。他1922年即认识二周,交往颇密。1976年,他在日发表《我怀念鲁迅》一文,谈到了《顺天时报》事件,认为是兄弟失和导火索。

《顺天时报》实为日本外务省的宣传机关。鲁迅很蔑视这份报纸,曾称其是“日本人学了中国人口气”的报纸,说这种报纸能在中国“跳梁”,原因在于“国人之不争气”。

据清水安三说法,1929年前后,周作人小女儿周若子因为盲肠溃烂,请日本医生山西忠孝大夫诊断,结果因误诊送命。当年,周作人在《顺天时报》上发表广告,指责山西忠孝大夫,结果激怒了大哥鲁迅。因为鲁迅一者讨厌该报,另外也和该医生交情不错,并不认为是误诊。

但是,这条说法,我自己认为没有确凿的根据。一者,广告的刊登时间是1929年11月,而兄弟失和是1923年末;二者,据我查证,清水安三的记忆也有错误,因为周作人 1929年11月30日刊登广告,可查题为《山本大夫误诊杀人》,而刊登的报纸,并非《顺天时报》,而是《世界日报》。而且读过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的朋友大概还有印象,他本人对《顺天时报》也是非常厌恶,认为是“岂有此理的可气”,他哪里会给这个报纸投广告呢

四、惧内说

此说将兄弟失和原因的所有恶水,都泼向了作为一介女流的羽太信子。

该说主要来自二周弟弟周建人和与周家来往密切的俞芳文章。他们都是认为,羽太信子专横跋扈,仗着日本人的势力,有意赶走鲁迅和周建人,独霸八道湾集体之家。而周作人素性懦弱,害怕她竭嘶底里症再发,言听计从,恣其挑唆。

这条说法,我意也是极为可能成立的,但是还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1,1923年之际,日本人在北京并无多大势力,何来”仗势“之说;2,关于信子其人,据其他接触者所述,也并非如此丑陋之人,比如文洁若等人回忆文章中说,信子并不想外传的那么凶神恶煞,反倒是挺和蔼可亲一妇人;3,最重要的,还是无法解释当日兄弟会爆发如此激烈的原因。

五,拆信说

此说来自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荆有麟,他也是《莽原》杂志的编辑者之一。据他自己说,鲁迅亲口告诉他,他们兄弟翻脸,是因为有一次有加速信件送到家,收信人写的是周作人,但是已经是晚上,周作人已睡下,鲁迅担心有急事,于是就拆开看了。

第二天早上,鲁迅交信给周作人时,周作人却突然摆起脸孔,说,”你怎么好干涉我的通讯自由呢”,“于是两人便大吵起来,鲁迅终于还搬了家”。

这个说法,颇为传神,但是明显经不起推敲。我的意思,这个事情可能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兄弟翻脸的触因。他们兄弟两感情这么好,共渡危艰数十年,怎么可能因为这种小事而永不相见呢

总结

以上,就是我所归纳的,二周兄弟失和的五大说法。他们都是我最喜欢的现代中国作家,关于他们的事情,虽然涉嫌八卦,但因牵涉重大,所以勉为其难,做一澄清论述。

他们兄弟二人,本是现代文坛兄弟怡怡的典范。他们在家族败落,父祖突逝的时候,相互扶持,相互学习,共历人世的冷暖艰辛,有着非常感人的亲情。谁也没有想到,会横生枝节,戏剧性地分裂,在生命的后半生,动若参商,永不相见,至死没有和解。

但是,难兄难弟,血浓于水,岂会真的彻底忘情于江湖鲁迅太懂自己的弟弟,他知道二弟有浓重的“日本情结”,在临终前,曾特意让周建人转告周作人,“遇到此等重大问题时,亦不可过于后退”,暗示一旦日本入侵,不要妥协;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病逝,翌日,周作人在北大有一堂《六朝散文》课,他并没请假,照常上课,挟着一本《颜氏家训》缓缓走进教室,在长达一个多小时里,始终在讲颜之推的《兄弟》篇,只字未提鲁迅的事。只是,第一堂课下课前几分钟,他黯然说道,“对不起,下一堂课我不讲了,我要到鲁迅的老太太那里去。”这个时候,学生柳存仁发现,周作人的脸色异常难看,并没有哭,也没有流眼泪,可眼圈是红的,脸面青白,仿佛凝上了一块铅似的,整个课堂一片肃静。

我想,所有生命的疑惑,所有恩怨的烟云,或许就存在于这片刻艰难的沉默之中,让人费解,又使人感伤。

一、鲁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鲁迅主要作品有:《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1、《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

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远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3、《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4、《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5、《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鲁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488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1
下一篇2023-12-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