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前,他基本上是个平庸的人。
曾国藩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方法非常巧妙,精明。但其实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读书的时候就很笨。他十几岁就开始以秀才的身份参加考试,直到43岁才考取。他前前后后考了17次,最后头发都花白了,就为了中个秀才。起初,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有点像他父亲。前六次考试都不及格,直到第七次才设法中了一个秀才。为什么说“舍不得”?因为他排名倒数第二。
关于曾国藩的才能,当时有很多讨论。在给一些亲友的信中,我的左友经常评论曾国藩,说曾国藩“缺人才”、“人才太少”、“人才太少”、“所有的士兵都是笨蛋”。他的学生李鸿章当面说他“儒慢”,做事太慢。
30岁之前,曾国藩的性格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他到北京做官后,每天花很多时间到处应酬、喝酒、聊天、看戏、下棋。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如此之少,以至于他经常坐不住。有一次,翰林院放假40天。假期结束时,曾国藩在日记里做了一个自我总结,讲述了自己这四十天来所做的事情。除了写几封家信,我什么也没做,就这样混过去了。
他傲慢,没有教养,脾气暴躁,和别人发生过几次严重的冲突。来自家乡的北京官员郑小山就是其中之一。这两个人因为吃饭时意见不一,吵了一架。我骂了所有的脏话,甚至还“问候”了双方的亲戚。后来曾国藩觉得很后悔,说自己的行为太侮辱人了。
所以,在30岁之前,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平庸的人。在我们后来的印象中,曾国藩与人格完美的圣人差距很大。
自我反省和学习成为一个圣人
曾国藩为什么能脱胎换骨,苦练内功?这也与他正式访问北京密切相关。曾国藩在北京见过很多大学者,深受感动。同时,曾国藩做官后,没有写八股文的压力,开始有时间悠闲地学习一些知识。在当时,学者研究理学是必要的。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律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志向。所以到了30岁,曾国藩觉得自己不能像以前30岁时那样相处了。他必须重生,洗心革面,学着做一个圣人。
曾国藩是怎么学会做圣人的?总之,他从写日记开始就学会了做一个圣人。他用工整的小字体来反映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尤其是挑出那些不符合圣人标准的。他还在日记里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征服的下限,每天读十页历史,每天下午茶后讲一页,第二天练作文。有了日记这个工具,曾国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决心改过自新,曾国藩立刻想起了与郑小山的斗争。虽然在这场斗争中两人都有问题,但要想改过自新,就必须求助于别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你想改过自新,你必须抓紧时间。于是曾国藩立即去郑小山家拜访并道歉。郑小山也很感动,留曾国藩吃饭。于是他们又和好了。
生活条件一般
总的来说,关于曾国藩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曾国藩是一个真诚的人还是一个虚伪的人。很多人说曾国藩是一个真诚的君子和圣人,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伪君子和老谋深算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升官发财。一个人的收入和支出是生活中非常隐秘的一面。了解了这方面,通常就可以定义这个人的真实性了。
湘乡曾文学里有一本关于曾国藩21年前道光的书,因为曾国藩的心很细。任北京官期间,经济拮据,曾国藩不得不天天记账。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梳理,可以看出曾国藩一生经济收支的基本脉络。
我来说说曾国藩在北京为官期间的经济状况。道光二十年,曾国藩中了进士,被皇帝授予“七品国子监”官职。这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处级以上的研究员。他经常会见各部首长,有时会见皇帝,还经常为国家起草一些文章。但他的经济状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穷。例如,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的仆人陈升与他的主人发生了争吵。主人和仆人吵架是常有的事,但吵完架后,陈升收拾行李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官员家爬一根高高的树枝。为什么?因为曾国藩生活水平太低,经常拖欠工资,伙食也不好。所以曾国藩被这件事刺激很大,于是写了一首傲奴诗,说“我胸中无钱,生命中有许多情欲,但我知道傲奴已离我而去。”。手里没钱,仆人看不起自己,比自己还嚣张。你为什么这么穷?这是因为清朝的低工资制度。
以清代一两银子能买多少米来算,今天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元人民币,曾国藩的年薪现在大概是24000人民币。如果这点钱在今天的北京一个漂泊者都很难,何况曾国藩和他的已婚子女。当时北京官员的开支是多少?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支出458元219分,财政赤字333元254分。
咸丰十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曾国藩此时的收入如何?第五十五秒,他是个京官。但这只是名义工资。清朝总督的主要收入是开支,通俗地说就是灰色收入。省级官员平均年收入182万元,折合人民币3600万元。如果曾国藩的收入真的有那么高,他可能是清朝收入最高的人之一。曾国藩收入大增的时候,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
曾国藩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首先,在衣着方面,曾国藩不仅朴素,而且邋遢。这种印象得到了外国人的证实。同样是这两年,炮兵队队长戈登在安庆见到了曾国藩。戈登的随行人员写了一本回忆录,提到了那次会面。这些外国人惊奇地发现两江总督身上有旧衣服、皱巴巴的衣服和油渍,也就是吃饭时不小心掉下来的油渍。曾国藩做巡抚时为什么不注重衣着?原因很简单,因为曾国藩是两江最大的官。他没有上级要见,来见他的都是下级,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
非典型清洁人员
曾国藩的材料里有一份有趣的作业清单,是他给总督府的女士们看的。因为太守府不允许曾国藩雇佣太多的仆人,人手不够,曾国藩要求妻子们自力更生,自己做家务。同样是这七年,曾国藩给女儿和儿媳定下了作息时间。每天早饭后要做配菜、点心、酒糊,这叫菜。早上纺花或亚麻叫衣服。午饭后做刺绣之类的精细活。晚上要做鞋,很辛苦。所以总督府的女士们从早上睁眼到晚上休息几乎不能休息。巡抚府有这样一家,相信清朝也没有第二家了。那时候,每天晚上,在南京的巡抚府里,曾国藩在看公务,后宫的人在点灯织毛衣。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感人的一幅画面。这是曾国藩诚实的表现。
同时,他也有“浑浊”的一面。曾国藩也边吃边喝。同治十年,曾国藩赴苏州视察工作,日常多为应酬。临行前还为苏州官员摆了两桌酒席。这种方式和晚清任何一个官员都是一样的。与此同时,曾国藩在晚年送冰块和木炭给庆云,带来了几千银子。
曾国藩最大的一次官场应酬发生在同治七年,因为这一年他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进京拜见慈禧太后和皇帝。出了北京,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给北京的官员送笔是不敬的,那就是离别礼。花了一万四千两银子,也没觉得自己很有钱。和别人比,钱不多。
总结曾国藩一生的经济收支,我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清官。一方面,他问心无愧,没有往口袋里放一分钱。另一方面,他的“清”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官方做法。不像哈利,他清晰可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国家规定不能拿任何钱。国家做不到的,根本不做。我觉得这样的清官就是一个不会干实事的装门面的清官。官员到了这种程度,就成了官场上的公敌,大家都不认识你了。因为你明显暗示别人不干净,你在官场没有朋友,你没有实力养活自己。
曾国藩有一句话,“不想得清官之名”,也就是说,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清官。他的清正廉洁,遵循着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和官场的矛盾,帮助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了各方面的资源,为社会做了一些大事。所以我觉得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清官,里清外浊,里圆外圆。
懂风水,但不要独占墓地。
曾国藩善于会见陌生人。每次遇到陌生人,他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先和你说话,让你坐在一个座位上,从上到下看你,看你几分钟,然后再说话。这个习惯挺吓人的,但曾国藩自己认为这是他鉴别人才的一种方式。
何况曾国藩也懂得算计。他出去打仗,每次遇到军事优柔寡断,都要开《易经》自己算。这样的记录在他的日记里有15条之多。曾国藩也相信做梦和风水。
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理学中,鬼神和风水是重要的一部分。曾国藩是理学家,所以迷信鬼神,研究风水。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光明正大的事情。
既然知道了风水,曾国藩就不能对自己将来下葬的风水地点给予任何考虑。曾国藩晚年有个朋友叫冯树堂,很会查风水。晚年,他主动告诉曾国藩,要去湖南给曾国藩找墓地。曾国藩高兴地答应了。冯树堂回湖南后,给曾国藩选了一个好地方,住了半年多。这个地方在湘乡的东台山。冯树堂给曾国藩写信,说东台山的风水真好。如果将来曾国藩葬在这个地方,就可以保证后人会出举人和进士。没想到曾国藩回信说,我不能拿这块地。因为这块地这么好,关系到一个县的文化交通。如果我把它埋在这里,湘乡县城的文化交通就被我以前的家族占据了,阻碍了别人文化交通的繁荣。我不会做这样的事。所以你可以为我选择另一块土地。这样不好,只要你能保佑我的儿孙。于是曾国藩死了,葬在另一个地方。即使在风水和迷信上,曾国藩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
每次说到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衰落,都免不了要把帽子扣在地方军阀头上。但相对于历史上的军阀,北洋时代的军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但是,今天讲的不是北洋时代,主要讲的是导致近代中国出现北洋时代的原因。
追根溯源,时间定位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短暂的渡江,由清政府统治,形成南北对峙。自南宋以来,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19世纪中期,清政府并不弱。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此时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处于缓和阶段,国内矛盾成为威胁政权的主要矛盾。1852年,太平军攻陷永安,立即建立制度,让清政府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农民起义。
基本上清朝的作战力量都在北方。毕竟八旗子弟,出身少数民族,不习惯南方的气候,更不适应南方的战斗环境。骑兵是八旗的王牌部队,几乎都驻扎在长江以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势如破竹。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并在此建都。当时清政府只剩下长江以北的土地。为了扼制太平军,清政府以八旗军为主力,设置了江南、江北两大阵营。然而,1854年,江南、江北大营均被太平军攻破,满清黄旗钦差大臣祁山在军中病死,北伐太平军在天津一路转战,令清政府十分惊恐。从此,清政府对八旗子弟的战斗力完全失去了信心,只好用汉臣来镇压太平军。
李鸿章的淮军主要装备了先进的火器。李鸿章在淮泗地区经营多年,与西方列强关系良好。所以淮军的战斗力主要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周生波、潘、、丁、叶志超、魏、聂士诚等。
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是湖南长沙人。他的湘军骁勇善战,可以说是消灭太平军的主力。因为湘军的来源来自湖南守卫家园的当地项勇,最重要的是他们几乎都是由血缘关系捆绑在一起的部队,所以在战场上拼死拼活。湘军主要将领有:、曾、、江忠源、江忠吉、胡林翼、左、杨、、刘昌友、李绪义、李、刘荣、刘坤一、程学圻、丁常茹、蒋宜丰、刘振昭、刘锦棠、罗泽南、王靖、罗泽南。
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灭亡。在整个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曾国藩的湘军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如果没有曾国藩,清朝可能早灭亡几十年。当然,中国有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战后朝廷把他和部下养大,曾国藩毕竟也是名臣。他对中国古代政治了如指掌,于是主动要求解散湘军,这一举动避免了他的死亡。
然而,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形成的军事体制是20世纪初军阀割据的根源。这样的制度虽然可以增加战斗力,但是逐渐让士兵变成了私人武装,国家的常备军没有战斗力。地方民间武装打仗前要讨价还价,国家失败已成定局。一旦国家被摧毁,当地的民间武装就会乘势称霸一方,残害和压迫人民。所以北洋军阀的源头其实是湘军营造的风气。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中兴名臣,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被合称为“晚晴四大名臣”,绝对是有功于大清朝的功勋重臣。曾国藩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同治年间,他还获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而在曾国藩去世之后,又得到了历史上少有的文臣顶级谥号“文正”。
曾国藩的人生,简直就是成功学的典范。所以,到了近现代,他被众多人所追捧,其声望也达到了极盛期。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跟他的为人处世原则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曾国藩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曾国藩自幼愚笨,但是他坚信勤能补拙。而且,曾国藩非常有毅力和恒心,他不断积累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将自己认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在多数情况下,曾国藩也都取得了成功。这一点,可以说是曾国藩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大源泉,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按照曾国藩自己的回忆,有一次有一个贼去他家中偷盗。这名窃贼爬上了房顶,发现曾国藩在背书。贼就想,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了,再去行窃。结果,曾国藩反复背诵一篇文章,都快天亮了,还没背会。
那名贼等了一夜,实在受不了了,跳下房顶,对着曾国藩将文章大声背诵了一遍。然后,贼对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这么简单的文章都记不住。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望着这名盗贼远去的背影,目瞪口呆之后,是一片凌乱。不过,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是更加刻苦的攻读。最后,总算功夫不负有人心,他在第三次参加会试时,终于考了一个三甲第四十二名,得了赐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曾国藩愚笨,读书一般,打仗同样有点一般。
曾国藩训练湘军,准备与太平军决一死战。结果,岳州之战失败;靖港水战,又被太平军给揍了。羞愤之下的曾国藩,怒而投水自尽,幸好被部下所救。之后,曾国藩重整旗鼓,克湘潭,取武昌、汉阳,围九江,总算挣回来点面子。
结果,曾国藩还没刚高兴一会,在与石达开的湖口大战中,被太平军烧毁战船100余艘。曾国藩被迫跳船逃生,所乘船只,以及来往文书,均为石达开所得。曾国藩气的又要自杀,再次被部下拦住。
因为曾国藩总是跳船,后来,就有人就送了曾国藩“跳水冠军”的称号。
曾国藩战事上屡屡受挫,作为一代“影帝”的曾国藩,不免要表演一下。但是,表演过后,他并没有放弃。我们所熟知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曾国藩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直到现在,还影响着很多人。
在生活上,曾国藩为了纠正自己的很多坏习惯,也是坚持不懈。效果如何不知道,但是,至少曾国藩做到了每日自省其身。比如,曾国藩为了戒色,就天天写日记骂自己,一定要戒掉,不可以再犯了。唯一差强人意的地方就是,曾国藩似乎到临死前,才勉强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曾表达对读书的见解:“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而在做事上,曾国藩认为:“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正是靠他所坚信的有志、有识和有恒,加上勤奋进取,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由此,他也被一些人称为古往今来“两个半圣人”中的那半个圣人,还被人称为“古今一完人”。
那曾国藩称得上“圣人”么?
我们先看一下曾国藩成为“圣人”的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自然是德行。
曾国藩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只要你不花那么多钱,那么你就不算贪。所以,曾国藩很清廉。不错么,古代官吏的基本道德准则,曾国藩做到了。然而,太平天国的宝藏,在曾国荃攻陷天京之后,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之后,慈禧派去探查此事的两江总督马新贻也被刺身亡,引发了有名的“刺马案”。再最后,曾国藩出马亲查此案,不了了之。
难道还非要我们去证明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么?当然没必要。曾国藩具体干过什么,我们也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了。
再说立功,自然是对国家,或者百姓所做的贡献了。
这一点曾国藩做的非常好。他率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力挽狂澜,挽救了末世大清,绝对是有功于清朝的功勋重臣。要不然,他也得不到中兴名臣的称号。
如果说曾国藩“舔满抑汉”是因为拿了清廷的俸禄,食人之禄,忠人之事,还有情可原。但是,他在处理天津教案之时,却一味指责天津民众,阿谀奉承法国,就不免让人鄙视了。他被骂为“曾国贼”,也并不为过。
再加上,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曾经大肆杀戮。而被杀之人中,除了降兵俘虏,还有很多无辜的平民百姓。曾氏兄弟从此有了“曾剃头”、“曾屠户”、“曾老饕”的绰号。这不免让曾国藩的“立功”之中,充满了瑕疵。
天津教案和屠杀无辜百姓两件事,不但让曾国藩功劳有失,同时,还让曾氏的德行受损。
而立言,就是要写书、写信、写日记,留下自己的言论,以便教化世人。
这一点,从形式上而言,曾国藩确实做到了。他所写的家书、家训,被汇集成书,流传了上百年。特别是在清朝灭亡之后,曾国藩的遗著,被众多人所追捧,甚至很多伟人都赞不绝口。
可是,如果真的去详细了解曾国藩,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很复杂的矛盾体。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曾国藩如果毫无城府,是到不了封疆大吏的地位的。
曾国藩的真实想法,我们可能永远都猜不到。但是,他的行为我们却不妨学习一下。如果可以挤出一点时间,那么我们不妨用这些时间,写一些教人向善的内容,家书呀,日记呀,或者直接写本书,都可以。顺便,还可以把自己所犯过的错误,深刻反省一下,再加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给自己开脱一下。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成为后世人的楷模。
世人误解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原意。
立德、立功、立言,并不是古人评断是否是圣人的标准。
这个标准出自《左传》,叔孙豹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原意是,树立高尚的德行榜样,或者建立丰功伟绩,亦或是著书立说,只要在其中一点上有所建树,那么这个人就虽逝犹生,实现万古不朽,永远被世人所铭记的志向。
不要说曾国藩并没有达到“三立”的标准,即使达到了,他与孔子、王阳明相比,还是欠缺太多了。相对而言,孔子、王阳明被称为“圣人”,还可以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曾国藩的成就,不是他成了圣人,而是他的确做到了“不朽”三标准中的一部分,并且凭借他做到的这部分,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
是汉人。在清朝,汉人做的多了去了。清初的有范文程、洪承畴(汉奸)、张庭玉、高士其、施琅(原郑成功部将)等;清朝中期有年羹尧(汉军旗)、岳忠其、刘统勋、刘庸等;清朝末期就更多了,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林则徐、邓廷桢、左宝贵、聂士成等等。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国时期,他的部下就有汉人,如康熙帝的母亲佟佳氏,他的先祖佟养性是汉人,是明朝的一个中下级军官,曾参加明军的援朝之战。而且后金国建立后,境内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汉人的,但是汉人当时的地位十分低下,形同奴隶。但是随着后金国国家逐渐上了规模,管理人员不够用,而原来的女真人由于文化落后,不适应国家的新发展,于是他们大量招抚汉族的中下级知识分子,承认他们在明朝取得的功名和地位,充实到各阶层和部门,后来甚至把新占领地区中狱中有待罪的官员也放出来,让他们官复原职。因此,后金国初期的吏治并不好,而且愿意为后金国效力的汉族知识分子品行肯定是很成问题的,怎么能指望他们把吏治搞好。因此在清太宗皇太极上台后,开始仿效明朝进行科举考试,以培养自己的人才;同时对吏治进行整顿,以安抚境内日渐增多的汉族人口。
而且,清太宗皇太极为了削弱满州贵族的势力,加强自己的势力和权威,他设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因此我们提到旗人时,并不一定是满族人,也有可能是蒙古族的,也有可能是汉族的,只要他们是在旗籍,就是旗人。至于清军入关以后,汉人也要当兵的。不在旗籍的汉人或其他民族的人当兵,他们当的是绿营兵。
清末年间,纵使清政府腐败,其中也不乏令人铭记的楷模式人物,而曾国藩便是当时的“圣人”之一。
若是站在时代的角度,客观地评价曾国藩,他的确是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位“儒学圣人”。
在大半生中,他的名声都是极好的,唯一的缺陷,不过是在五十高龄的时候拿了一位妾侍,保守诟病。
曾国藩出身于农家,以进士入朝,也算得上是光宗耀祖了。
然而,曾国藩却不向任何一个朝臣,他非常的洁身自好,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思想上,他都是以古人为榜样。
但曾国藩毕竟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掌握了大权之后,难免会有些自大。
在那个时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曾国藩却是唯一的妻子,在一次宴会上,曾国藩看到了同僚们的妻子和妻子。
曾国藩虽然不能像同僚那样肆无忌惮,但毕竟是个男人,还是会有那么一瞬间的好奇和嫉妒。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曾国藩经常会故意接近自己的同僚,试图让自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但是,曾国藩毕竟是曾国藩。
每一次这样做,曾国藩都会被深深地埋怨,他对自己的品行有着极高的要求,这种“好色”的行为,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煎熬。
每一次之后,曾国藩都会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将其写成日志,以儆效尤。
而曾国藩的日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于妻子。
”这样的日子,对他们的家人,真的是太好了。
然而,在戒酒的过程中,曾国藩却觉得没有节制,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甚至,他还立下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誓言。
因此,四十多岁时,曾国藩为了抑制自己的感情,与妻子分了一个房间。
同时,曾国藩的政绩卓著,在清政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才会被世人所敬佩。
曾国藩一生中,没有什么绯闻,在朝堂之上,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
可就是这么一个好色之徒,在晚年却因为一桩小妾而卷入了一场风波。
50岁时,他独居一室,曾国藩便着手纳妾,对象是陈氏,一个纯洁的女子。
从这一点上说,曾国藩是有资格纳妾的,怎么会被人弹劾?他觉得自己很无辜。
首先,曾国藩在世人眼中,一向是个好色之徒,五十多岁的时候,突然纳了一个小妾,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引人注目的事情。
而且,曾国藩一生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身为朝廷元老,自然会让人嫉妒。
若是换了别人,就算是有四五个小妾,也不会有人在意。
第二,曾国藩在这个时候纳妾,实在是太不合适了。
那时候正值国丧,曾国藩才刚刚过了百日,就纳妾,这在当时已经是大不敬了。
而且曾国藩现在正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军队中最忌讳的就是美女。
在这种时候,曾国藩若是纳妾,肯定会被人说成是贪花好色,所以他的奏折,也是合情合理的。
若不是曾国藩背后有湘军撑腰,只怕他早就被判刑了。
曾国藩虽然没有受到纳妾事件的惩罚,可是,他的名声,也算是彻底的毁了。
他的圣人之名,被人戏称为“假圣人”,是一种明智之举。
曾国藩这么大的时候,为什么要纳妾?他是不是太好色了?当然不是,他大半辈子都在戒酒,戒酒也成了他的习惯,怎么可能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这种事情。
曾国藩只是因为得了牛皮癣,才纳妾的。
当时,对于这种病症根本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因此曾国藩只能找人挠痒痒,这才有了陈氏。
其实,对于此,曾国藩也是比较无奈的。
最后,说到晚清时期,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清王朝的统治更是岌岌可危。
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清政府不得不大力重用汉人大臣。
在乱世争锋又被委以重任的大背景下,着实涌现出了一大批汉臣能人、名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曾(曾国藩)、左(左宗棠)、胡(胡林翼)、李(李鸿章)。
虽说这老四位同为“中兴名臣”,对于清王朝甚至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所立下之功绩又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几位在后人的口碑评价之中却不尽相同。
曾国藩显然是这四位之中,被后世之人赞誉最高的一位。
因此,我们常说:做官要学曾国藩,他从一名农家小伙成为一品朝臣,这说明曾国藩有几把刷子,否则根本带不了队伍。
无论是身在职场,还是身在官场,抑或是身在商场,都有必要学习曾国藩的手段。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的曾国藩;如果想要学习他成功的经验和当官的智慧,在此我向大家推荐这套《曾国藩传》。
通过这套书,你不仅能了解曾国藩,还能了解一些不为常人所知的"秘密"。
此书结合真实的史料,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曾国藩的一生!不论是他幼年时期的趣事,还是官场上的争斗,抑或是晚年时期的事,都能在此书中看到。
当然,关于曾国藩的家族、后代,我们也都能在此书中找到对应的答案!此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对曾国藩的评价也由实际出发,并没有添加作者的个人感情色彩,这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除此之外,我们推荐的这一套《中国名人大传》,除了《曾国藩传》之外,还有《李鸿章传》、《张之洞传》和《左宗棠传》。
此四人被誉为是晚清时期的“中兴四大名臣”,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这套书以史实为基础,全面记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官、带兵、处世、治学、修身、齐家,通读阅读晚清名臣的一生,能身临其境学其精华!
通过阅读他们四人的生平经历和发展轨迹,读者能从中看出晚清局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
而且,这套书的内容有高瞻远瞩、也有运筹帷幄、有韬光养晦、也有出奇制胜,有大谋略,也有小伎俩,有才华,也有心机,有聪慧,也有机敏。
看完这套书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你就阅读本书,既可防止上当受骗,也可避免误解他人,还能准确领悟领导意图,走进领导内心:在事业上助你一臂之力,商海中会助你一路顺风,日常生活、工作中让你受益无穷。
如今本书店优惠活动,四本书只需999元。
如果你想了解晚清这四大名臣的传奇故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