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理解这种说法,说是公元1054年的超新星爆发,不是说这个超新星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而是我们能在公元1054年看到它爆发。它的光在宇宙中传播的这6500年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我们只要知道它在公元1054年影响到了地球就行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是超新星爆发后900多年的模样,而实际上它已经爆发了7000多年,它爆发了900多年以后发生了什么、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我们都无从观测,因为那些光现在还没有传播到地球。所以考虑那个6500年没有什么意义,于是我们就直接说是公元1054年的超新星爆发。
希望对你的疑惑有帮助。
它是个超新星残骸,源于一次超新星(天关客星,SN 1054)爆炸。气体总质量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直径六光年,现正以每秒一千公里速度膨涨。星云中心有一颗直径约十公里的脉冲星。这超新星爆发后剩下的中子星是在1969年被发现。其自转周期为33毫秒(即每秒自转30次)。
蟹状星云位于金牛座,距离地球大约6500光年,大小约为12×7光年,亮度是85星等,肉眼看不见。对蟹状星云最早的记录出自中国的天文学家,公元1054年的七月,中国的一位名叫杨惟德的官员,向皇帝奏报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客星”。英国的一个天文爱好者(1731年),1771年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在制作著名的“星云星团(M)表”时,把第一号的位置,留给了蟹状星云,编号为M1。 1892年美国天文学家拍下了蟹状星云的第一张照片,30年后天文学家在对比蟹状星云以往的照片时,发现它在不断扩张,速度高达1100公里/秒,于是人们便对蟹状星云的起源发生了兴趣。由于蟹状星云扩张的速度非常快,于是天文学家便根据这一速度反过来推算它形成的时间,结果得出一个结论:在900多年前,蟹状星云很可能只有一颗恒星的大小。因此192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次把它与超新星拉上了关系,认为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遗迹。
类型 超新星残骸
赤经 05h 34m 3197s
赤纬 +22° 00′ 521″
距离 6300 光年
视星等 +84
视直径 6×4 角分
星座 金牛座
半径 3 光年
绝对星等 -3
1054年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最早发现天关客星。1731年 英国医生、天文爱好者拜维斯发现蟹状星云。 1758年 梅西叶将蟹状星云排在他所编的星云表第1号,称为M1。
1850年
罗斯取名“蟹状星云”。 1910年 兰姆兰德首先注意到“束条”结构。 1921年 兰姆兰德和邓肯彼此独立地发现蟹状星云在膨胀。 1928年 哈勃测量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由此断定它是中国发现的天关客星的遗迹。
1948年
射电观测发现它是一个强射电源。 1953年 史克洛夫斯基提出蟹状星云的射电辐射机制是同步加速辐射,很快被光学偏振观测所证实。
1957年
射电偏振观测成功。 1963年 发现蟹状星云是一个X射线源。1964年 中心附近发现了一个致密源。
1968年
发现蟹状星云是一个γ射线源。 1968年 发现蟹状星云脉冲星NP0532(统一名称PSR 0531+21)。 1969年 发现NP0532同时是一颗光学脉冲星。
超新星“天关客星”爆发后形成蟹状星云(NGC 1952)。
NGC 1952(蟹状星云、M1)位于金牛座ζ星东北面,距地球约6500光年。它是个超新星残骸。NGC1952是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由超新星炸出的物质组成,已经扩散到直径约10光年的范围内,并且仍以高达1,800千米/秒的超高速向外膨胀。NGC 1952刚好位到银河中心。中国宋朝司天监对那次爆发作出过观测,史料中有以下记载:“己丑,客星出天关之东南可数寸。嘉祐元年三月乃没。”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在现在蟹状星云的那个位置上,曾经有过超新星爆发,那就是1054年7月4日(宋仁宗至和元年的五月己丑)大约寅时出现的、特亮的天关星“天关客星”。
天关客星
中国宋朝司天监对那次爆发作出过观测,史料中有以下记载:
“己丑,客星出天关之东南可数寸。嘉祐元年三月乃没。”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二版),卷176,页4263)
《宋史·天文志-第九》:“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
《宋史·仁宗本纪》:“(嘉佑元年三月)辛未,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宋会要》:“嘉佑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日本《明月记》:“天喜二年四月中旬以后,丑时客星出觜参度,见东方,孛天关星,大如岁星。”
总括以上文字,可得知在“宋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即1054年7月4日)开始,有“客星”出现在天关(即金牛座ζ星)附近,星的颜色是赤白。在最初的23天,即使在白昼,其光度如“太白”(即金星)。直至一年多后的“嘉祐元年三月辛未”(即1056年4月5日)才消失不见。
这个客星真是一个“不速之客”,来了就不走。在23天的时间里,像太白金星一样亮,白天都可以看到,即所谓“昼见如太白”“凡见二十三日”。客星看不到的日期是1056年4月6日,距离客星出现的日期1054年7月4日已经整整过了643天。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只要能看到客星。司天监的人员总是坚持不懈地进行观测,他们详细地记录了客星的位置、颜色和亮度变化。这些详细的观测资料虽然大部分已经遗失,但仅是这流传下来的简短记载,已经使后人敬佩不已了。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远在美国人开始用燃放烟火来庆祝独立记念日的数百年之前,一个比烟火更具震憾力的星像爆炸画面早已照亮过这夏夜的天空。这状丽无比的爆发便是由超新星的爆炸所演出的,这一颗"壮烈成仁"的星球可能有太阳十倍以上的质量。在西元1054年七月或八月这段期间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观测到并记录了此星的死讯。 它出现在金牛座的南角上,当时的记载描述这颗星比金星要亮上六倍,几乎和满月的亮度一般数百年之后这超新星的遗骸,在数百年之后被冠以蟹状星云之名,这呈云雾状,且不断喷发出云气尘埃的天体距离我们地球有7000光年之遥"客星"古代的中国天文学家此称呼它,这颗星在出现于天上后的一个月之内一直相当明亮。在这段期间,其耀眼的光辉约有太阳的40亿倍,而它的遗迹在往后的一年多都还能够看的见,此外还有两项特别的记录,中国天文学家描述这颗星在四方都有尖尖的光辉而且还带着微红白的颜色 如果这颗超新星在距离地球50光年的附近爆发,天文学家相信所有地球上的生命都将被其放射线所毁灭,自西元九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们已经目赌了同在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且可相提并论的剧烈爆发:1572及1604年的两颗超新星的爆发。 依照古代中国人的纪载,超新星是一种剧烈的天相,但是欧洲人却不如此认为,因为在欧洲天文学家们找不到任何有关这个天像的记录。而住在北美州北亚利桑那的古代印第安人,则可能因为看到这个天相而将这事件绘成了图画。而在现代我们也找到了两幅的图像,这两幅画分别位于WhiteMesa以及NavajoCanyon的岩壁上。两者都显示在新月旁有个巨大的星星。科学家以经计算出在1054年的七月五日时,月亮刚好在蟹状星云北方两度的位置上。这颗超新星被遗忘了600年之久直到人们用望远镜再次发现了它。这时超新星已经暗的无法用肉眼去观察其细节部份了。西元1731年,英国物理学家而且是位业馀天文学家的JohnBevis从这星云观测到云气及尘埃连成一串串的模样。CharlesMessier在1758年在搜寻彗星时记下了这团云气,很明显的它并不会移动。这个星云后来便收录为Messier在1744年出版的星云星团目录的第一号天体。1844年Rose爵士将此星云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它的丝状结构看起来很像甲壳类生物的脚。在Rose爵士观测的十年之后,天文学家们仍然为这奇异天体而的神秘而持续的研究着蟹状星云。1939年天文学家JohnDuncan指出蟹状星云可能在766年前自其起始点爆炸之后膨胀至今。天文学家WalterBaade更深入的研究这个星云,1942年时观测到位于星云中央一颗暗黯的星这可能与此星云的起源有关。六年之后,科学家发现蟹状星云是一个强力无线电波源。Baade在1954年指出蟹状星云有强大的磁场,其后在1963年时高空火箭更侦测到了发射自蟹状星云的X射线。同时发出无线电波,X射线,及强大的磁场。科学家知道蟹状星云是一强大的电波源,但是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在1968年时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位于星云中央的天体Baade以前发现的暗黯小星。它以每一秒钟30次的频率发射出无线电波。遂命名为蟹状星云波煞,它是历史上首次发现的波煞,同时也是超新星爆炸所形成的频律最快能量最大的波煞。科学家们相当讶异为何这个波煞旋转的如此之快。理论上他们认为这个波煞是颗中子星因为它位于超新星的遗骸之中。中子星同时也是在如此高速旋转之下唯一不会被扯碎的星体。由溃的星体的物质所形成的中子星,是密度无比凝聚的聚合天体。蟹状星云有如一座宇宙的发电厂,而且其能量还足够发出几乎所有电磁波范围的电磁波光谱也因为这波煞的能量是如此强,所以这个星云竟能比太阳要还亮上七万五千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