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状星云会变成新的恒星吗

蟹状星云会变成新的恒星吗,第1张

蟹状星云不会变成新的恒星。蟹状星云(CrabNebula,编号:M1[3],NGC1952或金牛座A)是位于金牛座ζ星(天关)东北面的一个超新星残骸和脉冲风星云,是银河系英仙臂的一部分,距地球约6,500光年(2,000秒差距),直径达11光年(34秒差距),并以每秒约1,500公里的速度膨胀。

宇宙很大,科学很酷,我是地理大雄君。

我们已经知道,星云是宇宙中的尘埃和气体云,那太空中有哪些著名的星云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编号为IC 2177的海鸥星云是位于独角兽座和大犬座之间的一片弥散星云,它因外形像飞行中的海鸥而得名。

这个星云是由威尔士业余天文学家艾萨克·罗伯茨发现的,海鸥星云非常大,中心非常明亮,这光芒据推测是非常炽热的年轻恒星发出的高能辐射,这些辐射风使得云层散发出梦幻般的色彩。

海鸥星云距离地球约3700光年。它的主要成分是三团巨大的气体云,最独特的是形成“翅膀”的部分,从一个翅膀顶部到另一个翅膀顶部跨度约100光年。

也许你没有听过鹰状星云,但你一定听过创世之柱。编号为M16的鹰状星云以其创世之柱、恒星尖顶等结构而闻名世界。

鹰状星云是弥散发射星云,该星云是由瑞士天文学家谢塞于1745年发现的,它位于距地球7,000光年的塞尔彭斯 星座 。

该星云本身跨度约70 55光年,其中的创造之柱结构非常大,大约四到五光年高。

1995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对鹰状星云的精美影像展示震惊了整个世界,创造之柱也被评为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十大照片之一。图像中的蓝色表示氧气,红色表示硫,绿色表示氮和氢。创造之柱被沐浴在其外部的一群年轻恒星所发出的灼热紫外线中。

蟹状星云是金牛座的一个超新星遗迹,编号为M1,该星云是由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贝维斯在1731年发现的。

该星云是在公元1054年的一次剧烈超新星爆发中形成的,在中国和日本都对这次爆发有过记载,该星云位于金牛座左侧牛角尖附近,它的中央有一颗快速旋转的中子星,这就是那次超新星爆发的残骸。

而这个中子星也是脉冲星,它能发出从伽马射线到射电波的所有的电磁波段,这些辐射脉冲激发了星云中的气体,使我们在电磁波谱上能够看到完整的星云图像。

玫瑰星云距离地球约5,000光年,位于麒麟座一个大分子云的末端,直径大约是130光年,总共有约2,500颗恒星存在于这个区域内。

它是一个发射星云,它的外形就像一朵鲜艳欲滴、刚刚盛开的玫瑰。在诸多以花朵为名的星云中,玫瑰星云大概是最有名的一个了。玫瑰星云的“花瓣”区域是新恒星诞生的摇篮,而它那优美、迷人的形状,则是因为中心的年轻恒星所发出的辐射而形成。

编号为M42的猎户座大星云属于弥漫星云,距离我们1300光年。猎户座大星云的光芒和其他的发射星云相似,都是气体原子受到紫外辐射,受激而发光。猎户座大星云的视星等达到了4等,是为数不多的仅凭肉眼就看到的星云,在冬天更容易看到,当然,由于肉眼难以分辨细节,所以古代的天文学家一直以为该星云是一颗恒星。

M78星云其实是以《奥特曼》而出名,昭和系列的奥特曼基本都来自M78星云,当然,这是虚构的情节。

现实中编号为M78星云是位于猎户座的反射星云,它距离地球约1600光年,它最初由天文学家梅尚在1780年发现,目前计算推测它的长度约为5光年。

好了,今天关于天文地理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对天文地理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别忘了关注地理大雄君哦,我们下期再见吧!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在现在蟹状星云的那个位置上,曾经有过超新星爆发,那就是1054年7月4日(宋仁宗至和元年的五月己丑)大约寅时出现的、特亮的天关星“天关客星”。

天关客星

中国宋朝司天监对那次爆发作出过观测,史料中有以下记载:

“己丑,客星出天关之东南可数寸。嘉祐元年三月乃没。”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二版),卷176,页4263)

《宋史·天文志-第九》:“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

《宋史·仁宗本纪》:“(嘉佑元年三月)辛未,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宋会要》:“嘉佑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日本《明月记》:“天喜二年四月中旬以后,丑时客星出觜参度,见东方,孛天关星,大如岁星。”

总括以上文字,可得知在“宋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即1054年7月4日)开始,有“客星”出现在天关(即金牛座ζ星)附近,星的颜色是赤白。在最初的23天,即使在白昼,其光度如“太白”(即金星)。直至一年多后的“嘉祐元年三月辛未”(即1056年4月5日)才消失不见。

这个客星真是一个“不速之客”,来了就不走。在23天的时间里,像太白金星一样亮,白天都可以看到,即所谓“昼见如太白”“凡见二十三日”。客星看不到的日期是1056年4月6日,距离客星出现的日期1054年7月4日已经整整过了643天。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只要能看到客星。司天监的人员总是坚持不懈地进行观测,他们详细地记录了客星的位置、颜色和亮度变化。这些详细的观测资料虽然大部分已经遗失,但仅是这流传下来的简短记载,已经使后人敬佩不已了。

蟹状星云,因为这个星云的形状有点像螃蟹被取名为蟹状星云(Crab Nebula)。这个星云是在1731年被一位英国医生拜维斯最早发现的。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在现在蟹状星云的那个位置上,曾经有过超新星爆发,那就是1054年7月4日(宋仁宗至和元年的五月己丑)大约寅时出现的、特亮的天关星“天关客星”。

绚丽多彩的蟹状星云日前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位于其中心部位的脉冲射电源有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首个具有四个磁极的天体构造。

通常情况下,宇宙中的脉冲射电源都只拥有一对磁极——北极和南极。但美国新墨西哥理工学院的提姆·汉金斯和吉恩·埃雷克等人却发现,传统的双磁极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蟹状星云中脉冲射电源的活动情况。汉金斯表示,由于存在着多个磁极相互作用的现象,蟹状星云中射电源的磁场受到了明显的扭曲。

科学家们介绍说,在浩瀚的宇宙中,绝大多数脉冲射电源都只产生一种脉冲,而有少部分除了一个主脉冲外还拥有另外一个次脉冲--后者被称为“中间脉冲”。专家们认为,每一种脉冲都会对应两个磁极,它们的关系就像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朋友。然而汉金斯和埃雷克却发现,蟹状星云中的脉冲射电源却完全与众不同——其主脉冲短暂而强烈,“中间脉冲”持续的时间很长,功率却很弱。

除此之外,这一“中间脉冲”所发出的无线电辐射也与其他脉冲射电源的完全不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保罗·弗里埃尔在分析了汉金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在蟹状星云中发现的“中间脉冲”所产生的辐射极其特别,此前还从未碰到过类似的情况。

根据汉金斯提出的观点,导致“中间脉冲”辐射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存在着第三个磁极。或许,第三个磁极是在脉冲射电源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至于上述过程是如何发展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汉金斯补充说,蟹状星云中的脉冲射电源应该还拥有第四个磁极--因为所有的磁极都是成对出现的。

据美国宇航局官网报道,近日,美国宇航局三大天文台观测到“蟹状星云”中的一颗中子星正在释放大量高能粒子,它的能量释放速率相当于太阳的10万倍。

大约在公元1054年,人类从地球上就可以观测到金牛座一颗恒星死亡所引起的超新星爆炸。到了近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可以看到这颗恒星死亡后的壮观景象。在超新星爆炸发生后,产生了一种超高密度的天体,即中子星,而爆炸残留物所占领的区域就是人们所知道的“蟹状星云”。目前,这颗中子星正在向“蟹状星云”辐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形成高能粒子风暴。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观测数据显示,这颗中子星就像是一台巨大的宇宙发电机。

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必泽空间望远镜也参与了观测。美国宇航局根据三大天文望远镜所观测到的数据,最终形成了一张“蟹状星云”中子星高能粒子风暴的合成图。图中的蓝色部分就是由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数据所形成的X射线图像,**和红色部分则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光学图像,而紫色部分则是由斯必泽空间望远镜所拍摄的红外图像。其中,X射线图像比其他图像都要小,这是因为极端高能电子所释放的X射线比低能电子所释放的光学和红外射线能量衰减速度要快得多。

一直以来,“蟹状星云”都是被人类研究最多的太空目标之一,它已经被科学家们看作是宇宙的形象代表。在过去十年间,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经常协同其他天文望远镜对“蟹状星云”进行联合观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066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