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最爱的人是孝庄吗

多尔衮最爱的人是孝庄吗,第1张

多尔衮最爱的人不是孝庄。实际上多尔衮心里的是低调的大夫人博尔济吉特氏。他在这位夫人死后便给了她一个相当体面的谥号,这嫡福晋的谥号是“敬孝忠恭元妃”,这个谥号完全证明了多尔衮对她的爱,每一个字都寓意美好实在是让人羡慕。

说起清朝功臣多尔衮,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在世期间可谓是相当风光,但在塞外死去的他最终却无法入土为安,他的妻女也难以幸免于难,一代群雄的下场却是如此凄楚,与他生前的作为其实也大有关系。

多尔衮最爱的人是低调的大夫人博尔济吉特氏。她是多尔衮的嫡福,也是他最爱的人。虽然他后来娶了那么多的妻妾,但想必嫡福晋于他而言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博尔济吉特氏在多尔衮才13岁就嫁给他了,两人相伴二十几年,当时多尔衮能娶到博尔济吉特氏的原因也在于她的母亲被升为大福晋。

他们俩的爱情不算是轰轰烈烈,但却算得上细水长流,虽然历史上称多尔衮和孝庄太后之间是有爱慕之情的,但不管起因缘何毕竟一个是大清的太后,一个是有身份和影响力的摄政王。虽说当时如果他们坚持在一起的话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清朝的有些习俗也是可允许的,但最终他们之间最终也是没有结果的。

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关于这两个人有情的记载,按说这俩人应该是没有私情。很多人觉得这两个人有情还是因为多年前的那部清宫剧,但是影视剧毕竟不可能百分之八的还原历史,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

首先,这两个人其实在皇太极生前应该是并没有接触过,根据记载也就是皇太极带着哲哲回科尔沁省亲的时候两人见过一面,但是那会孝庄就是个几岁的孩童。他们见过的第二面就是孝庄嫁给皇太极的时候,所以有这两人是两小无猜的情分也就不攻自破了。

其实之所以有这种传言和满蒙的一个传统有关系,在没有被汉化的时候,如果兄长过世,弟弟是可以迎娶嫂子的。但是这个传统只不过是没入关时的旧俗,后来皇太极都称帝了,并且也逐步被汉化,这种风俗早就被禁止了。还有人会说,如果这两人没有私情的话,那么多尔衮为何这么大方的让出了皇位呢?这就不得不说孝庄是一位很好的说客了,她对多尔衮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给他分析如果他或者是豪格继位后对大清有什么危害后,多尔衮就决定扶顺治上台。

至于皇太极死后,孝庄和多尔衮到底有没有私情这其实也无从考证。不过,我认为像孝庄那么深明大义的女子,是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皇太极,对不起皇室的事情的。更何况那会大清已经入关,满蒙的那些旧俗早就没有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人没有私情。

多尔衮的地位从“皇叔摄政王”一直升到“皇父摄政王”,这就出来一个流言,即“孝庄下嫁多尔衮”。南明小朝廷的诗人张煌言,挥笔写下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首诗广为流传,让很多人相信它是真的,甚至后来人编派出无数有关多尔衮和布木布泰青梅竹马的绝世爱情,以及多尔衮为情让江山的故事,更有甚者连福临的老爹都在野史中改换成多尔衮了。

而事实上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有没有可能和多尔衮发生爱情甚至结婚呢

咱们还是从布木布泰来到盛京开始说起吧。这一年布木布泰十三岁,和多尔衮同岁。一个是四贝勒皇太极的妾室,一个是可汗努尔哈赤的爱子。当时皇太极在积极地谋夺汗位,和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势成水火。尽管两人年纪差不多,估计多尔衮也不会没事跑到皇太极的内帐去跟他的小妾培养青梅竹马。

网络配图

次年,阿巴亥死了,多尔衮新逢丧母失位之痛,皇太极处处提防,而这段时间里,布木布泰开始怀孕,跟着就接二连三地为皇太极生女儿。此后,盛京新宫殿盖起,皇太极称帝,后妃们住进深宫内院,多尔衮带着兵马南征北战,也没机会碰面。

直到皇太极去世,哲哲和布木布泰成为皇太后,才和多尔衮在皇权上产生了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算计的关系。哲哲身为正宫皇后,又是长辈,她的面子不能驳;多尔衮是手握天下的摄政王,他的势力步步扩张也是不容阻拦。两人若是发生利益冲突,两个大佬在一起谁让谁呢好在有布木布泰在两个大佬面前放低姿态,从中周旋。多尔衮有什么要求,由布木布泰转换成宛转的意思,她和哲哲可以关起门来商量之后有条件地让步。而哲哲和布木布泰要抑止多尔衮的手段,也是布木布泰以一个让多尔衮接受的方式来回复于他。

在这种接触之下,两个野心勃勃的人表面上要融洽和谐,暗中要步步算计,说话也得半真半假,此时若是产生什么暧昧之情,估计也是以算计居多。

但也只限于暧昧,我们从国内任何官方材料中,找不到太后下嫁的材料,若说是顺治或者后来的皇帝出于掩盖之心把材料给毁灭了,但是从朝鲜的李朝记录里,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和清王朝频繁交往的记录,却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实录。

若是两人非官方地结婚,那我们再把时间往上推一下,辽朝的萧太后是曾经和韩德让非官方成婚过的。当时萧太后召集文武大臣到韩德让的帐中举行盛宴,让皇帝和诸亲王以父礼对待韩德让,并和韩德让同行同住,同进同出,甚至一齐并肩坐着接见外国使臣签订文书,让小皇帝坐在下首。

网络配图

而多尔衮和布木布泰却毫无这方面的记录,多尔衮没有住在皇宫里,布木布泰也没有住进摄政王府。太后若是下嫁,自然不可能跟别的女人一起分享丈夫,据说萧太后就因此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但是很明显,在顺治五年多尔衮在封为“皇父摄政王”之后,仍然频频地收纳新宠。顺治七年,多尔衮纳了朝鲜李朝的两位公主,又将侄子豪格的寡妻收入他的后宫。另外,见于史料的还有他收过布木布泰的哥哥吴克善亲王以及其他贵族向他进献的美女等。

仅仅以“皇父摄政王”中的皇父二字,来断定太后下嫁,则未免就是张煌言这样的文人想象力太过旺盛罢了。“皇父”之称,只是在名义上出于小皇帝对辅政之人的尊称,如同史不绝书的“仲父”、“亚父”、“季父”之类的称呼罢了。

何况,顺治五年多尔衮受封“皇父摄政王”的时候,多尔衮的原配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仍活着,那是和布木布泰同时嫁过来的哲哲的另一个侄女,她到了顺治六年才去世。多尔衮的后宫中还有一个姓博尔济吉特氏的,就是贵妃娜木钟和林丹汗所生的女儿。布木布泰这边,正宫皇太后哲哲还活着,又怎么能够容许两人成亲

那么,既然多尔衮和布木布泰传出这样的流言来,两人确定没有成亲,那么这两个人有爱情吗

网络配图

我们若是把多尔衮死后不到一个多月,就被剥夺所有的封号,甚至要被从坟墓中拉出来鞭尸示众的情况联想起来,就可知道布木布泰和多尔衮的情谊有多好了。假设她对他说类似“我想死你了”的情话,我估计其真实的意思就是“我好想你死了”。虽然鞭尸的行为挂在顺治的名下,但是此时顺治刚刚亲政,这时候作为皇太后的布木布泰只怕拥有的发言权更大,鞭尸此种旨意,纵然不是出自她的授意,至少也是出自她的支持和默许。这种恨意连尸体都不放过,可以想象布木布泰此刻委曲求全的心有多么愤怒,纵有打情骂俏,只怕也是暗含杀机吧。

再看多尔衮,据史载,顺治六年“摄政王多尔衮的元妃去世。命令两白旗牛录、章京以上官员及官员的妻子都穿着白色丧服,其他六旗的牛录、章京以上官员都摘去红头缨”。为了元妃的死他大兴丧葬之礼,为了娶朝鲜妻子,他亲自跑去山海关迎亲,又纳豪格的妻子,若说什么他对孝庄情深义重,那这些行为又是为了什么呢

所以两人之间真正的关系,只怕是笑里相迎暗藏着算计,咬牙切齿罢了。

来自趣历史

庄妃,一个经历了三位帝王统治时期的女人,生于1613年,后死于康熙年间,她的功绩在历史上很少有哪一位皇后与之相比,所以庄妃简介对于那些不了解庄妃的人来讲,就是一份宝贵而又易得的资料了。庄妃简介里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有一段就是她与清朝联姻的历史。庄妃是蒙古人,在十三岁时作为满蒙政治交好的牺牲品,嫁给了皇太极并先后被封为侧福晋、庄妃和孝庄文皇后,之后在帝王之位的更替中还受领了其他封号。不管是在哪一个朝代,后宫中的女人都是严令禁止干涉朝政的,可是庄妃就是一个例外。

一次清军俘获了一名明朝封疆大员,多人轮番劝说都没有使之屈服,后来她毛遂自荐,假扮成一个普通侍女亲自前去劝说,还每天喂其一壶参汤,最后终于说服其投入大清的阵营,庄妃之名也由此在民间广为流传。不过到现在,外界对此事的真实性一直有所争议。 除此之外,庄妃简介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的功绩了。庄妃并不是一个空有美貌而无才智的女子,毕竟蒙古女子向来与那些养在深闺宅院的大家闺秀不同。

在丈夫死后,庄妃尽全力辅助儿子和孙子,当朝臣们要求她垂帘时,她以不想扰乱朝纲为由拒绝了。因此有人说清朝盛世的到来庄妃可谓是功不可没,但是她的善良与才智才是后人敬佩她、铭记她的最主要原因。为了纪念她的功与名,后人尊称她为大清国母。庄妃在中国的历史上一般指的是孝庄文皇后,经过电视剧《孝庄秘史》的热播后人们对庄妃的一生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电视剧中她与多尔衮的关系充满了好奇。

历史上人们对庄妃和多尔衮有着怎样的关系有三种猜测:第一说法是庄妃和多尔衮青梅竹马,可是后来她成了皇太极的妃子,在皇太极驾崩了之后庄妃与多尔衮终于可以终成眷属,结为夫妻。第二种说法是两个人始终保持着皇嫂和小叔子的关系,不仅没有结婚,还相守以礼。第三种说法是庄妃和多尔衮在皇太极去世之后过起了同居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结婚,所以在这种说法下他们是情人关系。

在《孝庄秘史》中,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是猜测中的第三种,像电视剧中说的那样,多尔衮本来与孝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是不料皇太极不仅跑出来横刀夺爱,还抢走了努尔哈赤本来要传给多尔衮的皇位,所以多尔衮忍辱负重,开始征战沙场,后来多尔衮在朝廷里的威望越来越高,再后来皇太极去世了,多尔衮终于可以和孝庄在一起了。不过电视剧中描述的场景并不符合现实,因为孝庄是一个蒙古女子,她的婚姻注定要承载民族的使命,所以满蒙联姻时常发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因此出嫁的每个女子都是怀揣着沉重的使命。所以庄妃和多尔衮之间的感情可能没有一见钟情的美丽,也没有生死相许那样的刻骨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呵呵~ 这个问题我以前在"关于怎样评价多尔衮"上回答过 我个人的见解是孝庄确实下嫁过给多尔衮,即使没有,他们之间的确存在某些暖沫关系~这是勿庸置疑的 原因:1在北京东北方向大约120公里的清东陵,分别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以及他们的后妃。在陵区周围,一道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个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给人一种生死不离的印象。然而,惟独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面。陵中安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大妃——庄妃,也就是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和康熙帝玄烨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孝庄太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在盛京昭陵有人认为太后因下嫁之故,心有愧怍 2清初抗清义士张煌言(张苍水)诗集中有一首七绝,叫做《建夷宫词》,中有四句: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诗中明确提到太后下嫁,是一条最有力的证据 3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父摄政王”。顺治是孝庄之子,从而证明多尔衮已从福临的亲叔成为他的父亲。 41964年刘文兴所撰《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文提到,清末宣统年间,他的父亲刘启瑞受命翻检内阁库藏,曾看到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于是奏报朝廷。 5蒋良骐写的《东华录》一书中,引顺治八年(1651)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检举多尔衮生前“谋篡大位”奏疏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语。这是多尔衮与太后成婚的隐讳说法。 6满洲早期曾流行兄死弟娶其嫂的旧俗。正方认为,孝庄太后中年丧偶,春花秋月,嫁给年龄相仿的多尔衮,以嫂嫁弟,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满清文武双全的多尔衮很有可能与美丽聪慧的孝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参考资料:

,,

我认为孝庄和多尔衮两个人之间没有情,之所以传出两个人之间有情只不过是野史罢了。估计这么认为的朋友大多都是看了那部《孝庄秘史》,这部剧大肆的渲染了孝庄和多尔衮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但是影视剧毕竟是影视剧,它离真正的历史还很远。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有暧昧,太后下嫁那更加是无稽之谈。

也许有朋友会反问我,如果孝庄和多尔衮之间什么事都没有,那么为何多尔衮会力保孝庄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呢?事情是这样的,多尔衮之所以会放弃皇位,主要是为了大清政局的稳定考虑。当时皇太极突然暴毙,并没有留下继承人是谁,当时有两方力量分别支持的是多尔衮和豪格。

表面上是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争夺皇位,实际上是他们两个人背后的两股政治力量在博弈。其实不管哪方输或者哪方赢,都会对大清的政局稳定产生影响。所以这个时候多尔衮就做出了牺牲,他把年幼的福临推上了皇位。其实多尔衮在这里并不是没有私心的,他之所以选择了年幼的福临,还是因为福临年纪小比较好控制,所以他就当上了摄政王。

多尔衮之所以扶福临上皇位,并不是因为他和孝庄有情,他是为了大清,也是为了自己在考虑。也有人说,孝庄之所以选择不和皇太极合葬,就是她和多尔衮友情最好的证据。其实也并不是这样的,孝庄主要还是想多陪陪自己的儿子,所以她想和顺治合葬。这么多年之所以总有太后下嫁的传闻,还是因为这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野史比正史更加有意思。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民国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shāng)为合卺(jǐn)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我们做一个分析吧。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确实无。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 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传说,当初,科尔沁贝勒寨桑曾将布木布泰口头许配给多尔衮,没多久努尔哈赤又去科尔沁部,见了布木布泰,就将布木布泰为皇太极定了亲。多尔衮认为:布木布泰本来属于他的,是被皇太极夺了去。多尔衮为了确保福临即位,宁肯放弃自己当皇帝的机会,同时也断绝了皇太极另一个继妃所生的儿子豪格的皇帝梦。孝庄文皇后知道: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难保,连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之中。因此,她变鹊桥暗渡为明媒下嫁,可说是明智之举。于是朝廷以皇帝名义下诏行婚,制礼,举行婚礼。不出两年,多尔衮病逝。福临再无后顾之忧。此后,可能因为满人接受了汉人的道德标准,以此为耻,不肯在正史中写入,后人也以此为憾,不提"下嫁"之事。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 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

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

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

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意会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53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1
下一篇2024-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