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有多重

火箭有多重,第1张

视情况而定。火箭重量与火箭的类型、材质、用途等条件有关,故不能一概而论。如美国飞马座运载火箭起飞质量为18886吨;欧洲阿里安运载火箭起飞质量为746到480吨。火箭是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它自身携带全部推进剂,不依赖外界工质产生推力,可以在稠密大气层内,也可在稠密大气层外飞行,是实现航天飞行的运载工具。

答:“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长征1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长征2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改进型“长征2号C”火箭。“长征2号D”火箭。“长征2号E”捆绑火箭。“长征3号”运载火箭。“长征3号A”运载火箭。“长征3号B”运载火箭。“长征3号C”运载火箭。“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长征4号B”是在“长征4号A”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答:“长征5号”大直径运载火箭,估计在2012年在海南发射!答:以后的“长5”系列,现在是“长3”系列。

技术参数:

1、  全长:49686米

2、  离地质量:464,000公斤

3、  低地轨酬载:95吨

4、  地球同步轨道:35吨

5、  推力:604387吨

6、  第一节燃料: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7、  第二节燃料: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运载能力:

1、 长征二号E/ETS运载火箭的典型低轨道(LEO)运载能力为606吨(h=1000km,i=53deg)。

2、 典型低轨道(LEO)参数及入轨精度如下表所列:

3、 参数 典型LEO轨道参数 入轨精度(1s)

4、 轨道高度 1000 km ±4 km(半长轴)

5、 轨道倾角 53° ±005°

长征二号捆从1987年初开始方案论证,1988年初进行方案设计,10月开始技术设计并逐步投入生产工作。长征二号捆火箭典型的低轨道任务的发射能力为9500公斤。

加上一个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上面级“长征二号捆近地点变轨发动机”(EPKM)之后,其典型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能力为3500公斤,整流罩最大外直径42米。

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火箭进行第一次试验性飞行,并获得成功。

扩展资料:

上面级

和长征二号系列其它火箭相同,长征二号E是一种二级构型火箭,在执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任务时需要搭配上面级,目前已知长征二号E火箭可搭配的上面级有三种

1、 Star-63F:由锡奥科尔公司制造,用于发射休斯公司HS-601平台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140公斤。

2、 EPKM[f]:由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研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500公斤,曾用于发射亚洲二号和回声星一号卫星。

3、 ETS[g]:带有轨道分配器的多星上面级,原计划用于1998年一箭12星发射全球星的任务,后来合同取消,未投入使用。

参考资料:

-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

1、中国长征五号火箭有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到5米,当之无愧是高度最高的火箭、体积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5吨,比现役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25倍以上,是国内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也是最高的火箭。

2、“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

  1、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应该有用

军武次位面:路芷

美国的航空航天实力一直都是世界第一,更是在上个世纪成功登陆月球。我们都知道运载重量越大火箭也就越大,那么登月时用的是巨大的飞船,那这火箭得有多么强大呢?接下来就来介绍下世界最强大的火箭之一,土星五号。

▲土星五号第一级的五台超级发动机

土星5号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实用型火箭,总重量3038吨,第一级发动机的总推力高达3408吨,相当于几十台大型客机用发动机的总推力。

土星五号的设计师是冯布劳恩,一个从德国来的疯狂科学家。冯布劳恩原本是德国的超级科学家,是著名的V2火箭的总设计师。由于二战德国战败,绝大多数德国的研究项目都被美苏和其他国家瓜分,美国的回形针计划就是专门将德国科学家引进美国的项目,为美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美国将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带往美国,并且担任项目总设计师。土星五号就是冯布劳恩在美国期间最伟大的设计,也因此被评为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

由于土星五号是为登月服务的,因此从一开始就对载重有很高的要求。在冯布劳恩的领导下,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18吨,相当于一枚普通的火箭总重量,月球轨道运载能力也有45吨,可以把总重为45吨的登月飞船送入月球轨道。

我们来看看最近很火的重型猎鹰火箭,其地球同步运载能力为267吨,近地轨道高达恐怖的638吨,意味着重型猎鹰可以将一辆坦克送上地球近地轨道,仅仅凭借60吨的体重都可以砸沉航母,这也是强国都发展太空技术的原因,太空武器优势太明显。从对比可以发现,土星五号的运载能力是非常夸张的,已经超出了一般人对运载火箭的概念。

整个火箭分为三级,每一级都使用液氧作为氧化剂,第一级的燃料是高精炼煤油,其他两级是液态氢。第一级总重量2300吨,空重仅有131吨,而燃料质量则超过2000吨,直径也达到10米,相当于一艘竖起来发射的潜艇。第一级安装的发动机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F1,单台发动机的推力为680吨,相当于8架747飞机总推力。土星五号拥有5台这样的发动机,其中四个布置在外圈,可以控制推力方向,控制结构为液压结构。中间的发动机为固定式,在飞行中比其他发动机早26秒关机,以减小加速度。第一级的总燃烧时间159秒,分离高度为68000米,此时的速度已经达到2390米每秒,相当于7马赫。其他两级明显更小,第二级安装五台J2火箭发动机,第三极则是两台J2,三级依次工作。

1969年7月16日,土星五号将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并送入月球轨道,7月20号,两名宇航员成功踏上月球,实现人类 历史 上首次登月旅程。其实土星五号最出名的并不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而是其超高的安全性,1967年11月9日首次发射,1973年5月则是最后一次发射,原计划发射次数多达19次,后来两次取消,实际发射次数为17次,而这17次中虽然有任务未完成的情况出现,但是火箭发射无一失败,发射成功率达到100%,这对于一枚3000多吨重的巨型火箭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数字,也直接证明冯布劳恩是个难得的天才。

为了测试火箭的整体性能,其中前三次是不载人的模拟发射飞行,1968年12月21日是迈向登月最重要的一步,土星五号发射将阿波罗8号和3名航天员送入月球轨道,完成了人类首次成功的绕月飞行。有了这次成功,土星五号又进行了7次发射任务,在1969年将阿波罗11号送入月球轨道并进行登月,除了阿波罗13号中途发生故障成员全部返回地球外,其余探月任务都是完美完成。1973年,土星五号完成最后一次发射将太空实验室送入了近地轨道,土星五号也就此退役。

在登月计划之后,土星五号成了美国的代名词,也直接证明美国在 科技 实力方面领先全球,并且拥有非常可靠的设计流程。而苏联的登月计划就不那么顺利了,首先进度明显晚于美国,资金短缺和技术实力的不足使得火箭的4次发射试验全部失败,也直接让苏联人放弃了登月计划。时至今日依旧只有美国成功进行登月实验,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就是发展的越来越强大的中国航天工程。

土星五号退役后,世界能称作重型火箭的只有苏联的能源号火箭和近年诞生的重型猎鹰,能源号已经停产,猎鹰虽然先进,但是运载量只有土星五号的一半,即便算上曾经失败的N1火箭,土星五号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今年正是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而美国也打算再次登陆月球,未来的登月任务,还得看中美两国,到时候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的巨型火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0944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