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款固液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功将重达3吨多的浦江二号卫星完美送入6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同时搭载的一颗百公斤的天鲲二号卫星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配套了芯一级、芯二级动力系统及一套辅助动力系统,为浦江二号卫星提供了空间推进系统。火箭捆绑的四枚分段式固体助推发动机则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自主研制,均为首次上天飞行,实现了我国航天固体动力技术的重大突破。
作为我初中型运载火箭构型的全新组合模式,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的成功首飞,实现了我国固液捆绑等一系列技术新突破,推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迈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六院专家介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是在新一代火箭首飞成功基础上,充分继承已有技术而进行研制,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设计,通过不同数量固体助推器和液体芯级组合形成合理运载能力台阶、性价比较高的运载火箭系列。
发动机单次飞行工作时间突破500秒;辅助动力YF-86A辅助动力系统系统由18台推力为200牛和40牛的姿态控制发动机组成,在飞行过程中为火箭二级提供滚动力矩,同时在卫星分离前提供俯仰、偏航和滚动冲量,确保卫星更高精度入轨。
火箭芯一级四周则捆绑了4枚推力为120吨的固体火箭。全箭总长约50米,全箭起飞重量约530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4吨,可执行太阳同步轨道、低轨、中轨等多种轨道的发射任务,支持单星发射、多星发射、星座的组网和补网发射,将有效保证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重型载荷的按需、按时发射。
“霹雳火”首飞20周年
2012年11月14日14点35分,珠海,直-10武装直升机如约而至。
没有现场主播在“八一”和“俄罗斯勇士”表演前的暖场铺垫,也没有“百年灵”双翼老爷+妙龄少女的光彩夺目,在一段迅速膨胀的闷雷般咆哮后,直-10“霹雳火”已经秒杀了现场所有人的“胶片”。在以几个文静的俯仰机动形成点头动作,向全场观众致意后,它相继做出了原地转向、左右位移、后飞、定点向心盘旋,以及莱维斯曼等机动动作。约20分钟紧凑表演后,直-10迅速消失在珠海灰蒙蒙的天际,听说它并未在珠海三灶机场降落,而是直接飞回了某部驻地。
10年前的这次航展之旅并不是我第一次见到直-10。2006年,当它还只是一个坊间传说时,笔者就曾在西北某机场的某机库门口“一睹真容”,但铁鸟只有在空中才能真正展现自己的魅力。世界所有的航展都有明星,2012年的珠海,一架在我面前翻滚的直-10就是最大牌的明星。
断代史与里程碑:从首飞至今,中国的第一款国产专用武装直升机已经走过整整20年。而2012年在珠海的首次公开亮相,也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此前的10年,“霹雳火”一飞冲天、破茧成蝶,并于亮相次月正式装备部队;此后的10年,它重任在肩、日臻完善,并在“航空飞镖”、驻港部队以及对外军贸中名扬海外。再往前追溯,从2003年4月29日首飞成功前推也是10年,即1992年正好是直-10立项之时,因此也可以说该项目距今正好经历了三个堪称里程碑的10年。
据公开资料介绍,直-10武装直升机主要由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并于1992年责成全国40余家院所立项开发,为陆军“9·5”计划重点攻关项目。直-10自立项伊始即得到军方总装部领导的重视,时任总装部副部长徐怀中中将曾几次到研制企业视察项目进度,有消息称期间中方还曾向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付费咨询过。另据《简式防务周刊》报道,中国科研相关人员在直-10的研制阶段,数度访问欧洲与南非,因此西方猜测直-10也可能参考了欧洲“虎”式、意大利A-129“猫鼬”以及南非“茶隼”三款主流中轻型武装直升机的设计。
其实解放军对专用武直的渴望又何止30年。早在直-10立项之前就有一个WZ602-2武直方案存在过。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曾决定在直-9(法国“海豚”国产版)基础上研制两款武直,其中WZ602-1方案就是后来的直-9W和升级版直-9WA,而WZ602-2则是一个更为彻底的专业武直方案。
WZ602-2最明显的特征,是采用了类似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的纵列双座布局,同时和AH-1一样采用了滑橇式起落架,增强了抗坠毁能力,并且还能以不对称方式挂载“霹雳”-7空空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该方案没能修成正果,却也并非毫无收获,我们可以在今天解放军装备的直-19轻型侦察武装直升机身上看到WZ602-2的诸多痕迹。
先解决有无问题:从WZ602-1、WZ602-2方案再到直-10、直-19工程,中国逐渐掌握了武装直升机的独立设计和全系统研制能力,并解决了专业武直的有无问题。由于直-19只是一款4吨级的轻型侦察武直,集大成之作自然是直-10,后者代表着中国军方对武直战术价值的理解,以及中国直升机工业当前最高的全系统实用化成就。关于直-10的具体设计特点、技术性能、作战使用方向等,自其2012年底首次公开亮相并服役后就常见于国内外媒体及网络讨论中,其中不乏央视等中国官方媒体的专业深度报道,笔者不再赘述,总体而言这是一款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中型武直。
一直以来影响并决定直-10发展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动力不足,而间接背景则是当下各国对于武装直升机战场价值的再评估。
2012年美国国防部宣布,经过6年调查,发现普惠(加拿大)公司向中国出口涡轴动力设备和软件系统。与中国国产战斗机一度面临的大功率涡扇发动机瓶颈类似,直-10如想与世界一流武直比肩,也同样需要一颗强有力的“心脏”。据称其在研制过程中曾考虑过多种涡轴发动机,包括俄罗斯的VK-2500、乌克兰的TV3-117及加拿大的PT6C-67C。在样机试飞阶段全部使用PT6C-67C。不过由于在美国压力下加拿大放弃了向中国出口PT6-67C,直-10的“心脏”问题最终还得由中国自己解决。2011年初,《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中国成功为直-10更换了国产涡轴9发动机。
该型国产发动机单台功率约1000千瓦左右,与欧洲“虎”式武装直升机的958千瓦相当,但逊于PT6-67C的1300千瓦,以及装备AH-64D的T-700改进型的1400千瓦。对于直-10这样的7吨级中型武直来说,该发动机基本够用,但如想进一步增加武器挂载和装甲防护水平,或安装毫米波雷达的话就比较吃力了。
与重型武直的差距:动力不足在直-10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充分发挥现有的武器挂载潜力。该型机虽然理论上可以装备4套4联装复合导弹挂架,却很难达到AH-64和米-28最多16枚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挂载量,自服役以来其所有公开的照片或视频资料中,也的确没有出现过同时挂载16枚重型反坦克导弹飞行的画面。该型机一次任务一般挂载8枚AKD-7重型反坦克导弹,仅与“超级眼镜蛇”、米-24和“虎”相当。根据航展上公开的信息,AKD-10导弹射程超过8千米,性能水平与AH-64的“海尔法”和米-28的“旋风”相当。
除反坦克导弹外,直-10两侧短翼下还可挂载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发射巢,在护航任务模式下可将短翼内侧的火箭发射巢换成“天燕”90轻型空空导弹。直-10的航炮口径为23毫米,小于“阿帕奇”、米-28和卡-52三款重型武直的30毫米。一般认为23毫米航炮用于反直升机护航较为合适,30毫米航炮则更加适合对敌方轻装甲目标执行压制摧毁任务。而直-10没有选择30毫米航炮恐怕也有出于控制整个航炮系统(炮、弹)的重量考虑有关。
为了在保证结构强度并增加升力的前提下,尽量为武器挂载腾出重量,直-10在机体与旋翼部分大量采用复合材料,据称其复合材料的重量比例甚至超过全机空重的90%,比RAH-66“科曼奇”还要高。如此大范围的采用复合材料无疑对全机安全性提出了挑战,据外媒报道,该机座舱防弹玻璃可抵抗762毫米弹药侵彻,座舱下的复合装甲也可抵御127毫米机枪的射击。
如报道属实,上述装甲防护水平只能说还不错,但与美俄重型武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阿帕奇”和卡-52的重点部位装甲可以抵御23毫米炮弹的射击,米-28的重点部位抗弹水平也达到20毫米口径。此外,直-10也没有装备类似于卡-52那样的飞行员弹射座椅。卡-52的K-37弹射座椅已经在乌克兰战场上得到实战验证,挽救了不少俄军机组乘员生命。以当前中俄军贸关系水平,中国引进或参考相关技术绝非难事,但该系统不仅包括弹射座椅本身,还包括一整套特殊的螺旋桨爆炸螺栓等子系统,如果考虑为直-10配备类似的乘员救生系统,势必还要进一步增加整机重量。
装甲防护只是武装直升机整体防护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乌克兰战场实战经验表明,现代武直面对敌方低空海量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攻击,首先需要做到尽可能不被击中。从2017年开始,一种名为L370“维捷布斯克”的DIRCM系统越来越多地被安装在俄军直升机和攻击机上。该系统可探测上百千米半径内来袭的导弹,并自动向导弹攻击方向发射致盲激光和干扰弹。其采用模块化结构,各类组件可按照需求选装在现有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上。“维捷布斯克”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L370-1控制单元、L150“粉彩”数字化雷达告警接收器、L370-2紫外告警传感器、L140“响应”激光告警传感器、L370-3S数字化有源干扰机、L370-5红外干扰机、UV-26干扰弹发射器和主动式拖曳诱饵。
俄方于高架平台上对米-8实机的全向实弹试验中,在发动机运转的情况下,“维捷布斯克”曾成功干扰了20枚来袭的“针”式导弹。该系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使用效果也很好。但显然,安装这样一套复杂的软防御系统也会增加额外的重量。
列装的直-10没有装备毫米波雷达,而后者几乎已成为当前美俄新型武直的标准配置。以AH-64D“长弓阿帕奇”的顶置式雷达系统为例,其可以覆盖8千米的范围,每6秒钟就做一次全向扫描,可以同时确定、区分和显示多达256个目标,并且筛选出16个首要目标传送给火控计算机。在打击目标的同时,“长弓”雷达还可以将其余目标的信息传送给其他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长弓阿帕奇”的命中率要比普通“阿帕奇”提高4倍,生存率提高72倍。如果为直-10配备这样的雷达,单纯从传感角度看,其在战场监控、察打一体、火力反应、生存概率等方面均会有所提升。
但这样的雷达重量不轻,仍以“长弓”为例,其重达500千克。美军的AH-64D在阿富汗高原作战时,经常还要把毫米波雷达拆掉,并减少机炮备弹才能保证足够的燃料携载,而驻阿英军使用的WAH-64D,则因为采用的法国透博梅卡与英国罗罗公司合作研制的RTM322发动机功率超过1500千瓦,因此可以在阿富汗高原全副武装作战,其综合作战能力反而要优于美军自用AH-64D。中国武装直升机所面临的周边威胁同样包括高原作战环境,直-10的动力瓶颈也将更加凸显。
中国并不缺乏相关雷达技术,但直-10基本型显然没有更多冗余动力来加装这样的雷达。为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重量更轻、武备更少的直-19武装侦察直升机加装该类雷达,再由直-19和直-10组成双机编队执行相关任务。直-19的战场监控信息可以通过数据链即时发送给直-10,再由直-10实施火力输出。这不失为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案,但也的确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方案,用两架中轻型武直执行一架重型武直的任务,其系统搭建的效费比、任务效率,以及系统可靠性都值得商榷。
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八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为了适应一箭多星任务,更换整流罩。这次发射是这种构型的首次飞行试验。据火箭专家介绍,该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全箭长约48米,芯径335米,芯径30米,起飞重量约198吨,起飞推力约240吨,可实现太阳同步轨道3吨的运载能力。
一箭发射22颗卫星,创下了中国一次性发射卫星最多的纪录。但要想一次性安全顺利地将这么多卫星送到目的地,首先要解决整流罩内“乘客”的布局问题。科研人员充分梳理了卫星的结构和任务需求,创新性地设计了三层多星分配器,能够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为每颗卫星安排舒适的“座位”,能够保证不同方向卫星的分离安全。“这次任务共需要完成22颗星的分离,目前共完成了12颗分离,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可以说,在星箭分离中,长八遥二火箭就像跳出了一出芭蕾舞剧,最后22颗星的释放就像‘天女散花’。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任务适应性强、能力覆盖面广,可满足政府、商业用户等多主体需求,承担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等中型载荷的单星发射和中、小型载荷的组网发射。通过助推器选型和火箭模块化、量产交付,可大幅提高经济性和测试发射效率,有效保障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该火箭的研发,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飞行试验的组织实施。
不仅如此,在完成多星分配器设计后,课题组专门进行了星箭联合运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调整了卫星的安装操作顺序和布局位置,并通过多轮仿真计算优化了星箭分离动作,确保了卫星从“上”到“下”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火箭的整流罩高度也由8米缩短至54米,减轻了整个火箭关键部位的负荷。这样可以适当放宽火箭发射的释放条件,进一步增强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人送外号美国英雄、钢铁侠的马斯克是space x私人航空公司的总裁。马斯克跟拉NASA达成了关于航空探索的一系列协议,今年5月30号,Space x公司研制的载人龙飞船,通过自家设计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发送上了太空,并且成功的把美国的宇航员送到了国际空间站。
这给美国人出了一口恶气,近些年来美国的航天飞机是停飞的,美国宇航员要上天必须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这可不是白坐的,每个宇航员要人均8600万美元的巨额票价,更受气的是,要受美俄两国国际关系的影响,两国关系处差了,给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2014年俄国的航天局就曾要挟美国人,让他们用蹦床前往国际空间站。马斯克成功地用美国人自己的飞船将美国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太了不起了。马斯克最大的贡献是帮助NASA省了一笔不少的费用。单说乘坐space x公司的飞船,美国宇航员平均每人要花5500万美元,虽然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是比乘坐俄罗斯的宇宙飞船要便宜得多。
NASA与马斯克的私人航空公司的合作当中,研发经费也省了不少。NASA只投资了80亿美元,就研制出了龙飞船和cst100两种近地轨道飞船。如果按照传统的NASA研发模式研发,至少还要多花200~300亿美元。马斯克最牛的是猎鹰系列火箭可以做到重复回收使用,重复回收使用火箭的费用自然要比一次性火箭低,但费用下降的幅度没有马斯克想象的那么巨大,基本上可以低30%。
原先NASA作为政府机构,要负责飞船的设计,研发,发射,维护等各项费用,耗资惊人。NASA在与space x私人航空公司合作之后,NASA由主导地位变成了客户角色,无论space x公司研发的航天器材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NASA是不管的,它只付固定的钱来购买相应的技术。以前NASA会把航天器的一部分零件或者设计转包给其他的公司,分包公司分布于美国的各个角落,数百家公司一起为NASA干活,耗费惊人。马斯克为了控制成本,所有自己能干的活都是自己在干,这一定程度上为NASA省了不少钱。
AC313A大型民用直升机首飞,标志着我国航空民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阶段,又多了一件利器。
5月17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型多用途直升机AC313在江西景德镇首飞成功。该机型最大外吊起飞重量138吨,洒水能力为5吨,可运输28名乘员,具有更大的使用空间,能适应不同环境,气象条件,适用范围广泛,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弥补了我国当前航空应急装备中的薄弱环节,通过装配不同的使用装备,提高了消防灭火,搜索救援的能力。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了我国国产大型直升机航空救援能力和高质量的供给保障。
AC313A直升飞机开启了我国民用机研制的新模式,这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行业工业直升机研究所自主研制成功的。说明了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前,源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在恶劣的环境下,不能及时出派直升机。
现在这一难关得到了攻克和解决。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定制不同的设备,使改机能上天入地,还可以配备紧急医疗救护,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任务,使它原来的使用范围得到大大的提高。还可以执行海上救援任务,可满足我国全天候全疆域的需求。为那些研发跟生产该机型的技术研发人员点赞。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泪水跟汗水,才换来这来不易的成果。另外,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工业制造水平自主制作水平的提高。我国是世界第一的生产国,但我们还不是最强的生产国。要相信,终有一天,我国会有这样越来越的产品面世。
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吉祥鸟”AC313A在江西景德镇吕蒙机场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再添新利器。首飞后,AC313A直升机研制工作从试制阶段转入试飞阶段,按计划将在“十四五”期间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
5月17日,在江西景德镇吕蒙机场,AC313A直升机准备起飞。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AC313A直升机是在AC313直升机基础上研制的一款13吨级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该机型最大外吊挂起飞重量138吨,洒水能力为5吨,可运输28名乘员,具有更大的使用空间,更强的高原性能,更广的适用范围,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AC313A直升机瞄准了我国当前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中的薄弱环节,通过配装搜索灯、消防吊桶、电动绞车、空中广播等任务设备,具备执行消防灭火、搜索救援等任务能力;通过改进设计,具备优异的高原性能,可以有效地弥补我国西藏等高高原地区应急救援和物资运输需求的缺口。针对不同用户使用需求,通过定制化设计,该型机具备执行紧急医疗救护、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任务能力,在加装应急漂浮系统后,还可以执行海上救援任务,可满足我国全疆域全天候多用途的需求,将有效提高国产大型民用直升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和高质量供给能力,更好地支撑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5月17日,在江西景德镇吕蒙机场,AC313A直升机在空中悬停。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AC313A直升机开启了我国民机研制新模式,由航空工业昌飞和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联合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并与中国民用航空江西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协作,按民航最新适航标准要求开展各项研制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