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

李煜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第1张

李煜的为人宽仁,懦弱然而又多猜忌。

1、身居帝位,对于兄弟、臣属之仁慈

李煜虽身为南唐之主,实无治国之实。他在位的十五年之间,把一个三千里地山河的南方大国丢失殆尽,作为君主显然是不称职的。然而其对兄弟,臣子,甚至宫人都是宽厚仁慈的,在封建帝王中也是少见的。以至于李煜死后,南唐人“皆巷哭为斋”。

有史学家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血腥史,每一代君王继承王位莫不是踩着鲜血登上帝位的。胡亥与赵高密谋杀扶苏,汉武帝刘彻嗜杀太子,隋炀帝弑父,唐太宗宣武门之变,宋太宗烛影斧声,等等。

当然南唐作为江南大国也曾发生李弘冀毒杀即将继李璟登基为帝的李景遂,不久李弘冀又暴卒。身为第六子,本身李煜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其实李煜本身也无意于帝位,

自名为“钟隐”、“莲峰居士”,徜徉于秀山丽水之中。然而其五个哥哥相继死去,帝位自然也就排在了李煜身上,可以说李煜的帝位也是很偶然的。

继承帝位的李煜对兄弟是宽仁的,首先表现在对其七弟李从善。在李煜继位前,李从善曾与大臣钟谟密谋欲夺太子之位,钟谟甚至在元宗李璟面前直言“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

然而同样作为文人很称职的李璟最终还是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东宫,基本上确定了李煜的帝王之路。李煜继位后,并未对李从善进行追究,反而进封其为郑王,又迁为太尉、中书令。

即便是掌管遗诏的大臣徐游将李从善在李璟死后试图篡改遗诏的事汇报给了李煜,李煜也没有表现任何异常,反而给了李从善更大的权利。后来李从善出使宋朝,被太宗扣留在汴京,李煜多次上表希望宋太祖放从善归国却不得,

李煜因思念从善废掉四时宴会,并作《清平乐》、《却登高文》、《谢新恩》等表达了对从善的思念,文章凄惨动人。其中宋太宗读《却登高文》后亦言不忍卒观。

李煜对待其他弟弟亦宽仁多情,在八弟李从镒出镇宣州时,李煜不仅设宴饯别,还作《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一诗一文以叙兄弟之情。

李煜对于大臣、宫人的态度也是相当宽仁的。李煜虽为帝王,然其常沉湎于音律诗词,常废朝政,监察御史张宪针对此直言劝谏,语气尖刻,李煜却以帛三十匹奖励了张宪。

大周后娥皇去世后,李煜立其妹女英为后,大臣韩熙载作诗讽刺,李煜不加斥责,反而称赞其能直言,且欲用韩熙载为相。大臣汪焕上书以饿死宫中的梁武帝指责李煜好佛事,李煜不但不予追究反而升了汪焕的官。

当然,李煜也曾在宠臣张洎的挑唆下杀了潘佑和李平。但不久即后悔,并抚慰潘佑、李平家属,因此事多次自责,甚至在李煜临死前亦然言道:“悔不该杀潘佑、李平。”整体来说,李煜对待臣子相比较于历代君王来说还是相当宽仁的。

或许因为李煜“生在深宫之中,长在妇人之手”,李煜对宫女也是很仁慈、怜悯的。在《柳枝》一词中李煜写道: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柳穗拂人头。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江南李后主尝于黄罗扇上书赐宫人庆奴:‘……风情渐老见春羞,…强垂烟穗佛人头。’想见其风流也。扇至今传在贵人家。可见《柳枝》词为宫人庆奴所作。分析此词不难看出,李煜对色老颜衰的庆奴表现出了怀恋与安慰。

2、政治文人,兼备猜忌和懦弱

李煜在表现宽仁的同时也表现出来帝王惯有的猜忌和常人所有的懦弱。李煜的猜忌首先表现在对待潘佑和林仁肇上。

潘佑在李煜继位后累官虞部员外郎、知制诰、内史舍人,借鉴《周礼》实行变法,然而百姓反对声较大,不久失败,后多次上书讨论时政,在张洎和徐铉的挑唆下,李煜认为潘佑所言意欲扰乱朝政,最终羁押了潘佑。

朝中大臣见囚禁了潘佑,便趁机诋毁与潘佑交好的大臣李平,不就李平亦被收押,不久自缢牢中。李平之死使得潘佑心灰意懒,不久也自杀而亡。作为南唐少有的天才将领林仁肇之死也与后主李煜的猜忌分不开的。

史载林仁肇骁勇善战,无论是后周军队还是赵匡胤称帝后的宋军遇到林仁肇可谓是屡战屡败,因此林仁肇可谓是南唐的万里长城。林仁肇是宋太祖赵匡胤入主江南的最大障碍,因此宋太祖千方百计的想要除掉林仁肇。

机会在李从善朝宋之时发生了,首先宋太祖遣人盗得林仁肇画像一幅悬挂于某一府邸,当太祖接见李从善时,特地引其入该府邸,指着墙壁上的画像说:“林仁肇将要来降,特以自己的画像作为信物,我就把这座府邸来当做他来投降的奖励。”

本不精明的李从善哪里晓得太祖的奸计,便派遣密使潜入南唐报告了李煜,李煜信以为真,又经不住另一将领皇甫继勋的挑唆竟然鸩杀了林仁肇。林仁肇之死也加速了南唐的灭亡,后来李煜又恐怕前线将领不轨,撤换了掉了卢绛,造成了前线军心涣散。   

李煜作为一代帝王也具有普通人的懦弱,而这种懦弱始终贯穿在李煜一生之中,在其作为君王的十五年间更是显露。

在哥哥李弘冀死前,李煜因惧怕之从不敢关心政治,一味的纵情山水,以诗词为娱,纵使继位为帝后,李煜也只是像其父亲李璟一样对北宋称臣,在即位之后立即给北宋皇帝写了《即位上宋太祖表》。

当北宋的使臣来到南唐时,李煜竟然龙袍都不敢穿,华丽的宫殿也不敢住,甚至对于自己的子弟的封号也是一级一级的削减。李煜为了保存南唐对于北宋的谄媚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在唐宋之战中,李煜的懦弱也表现的一露无遗。

开宝四年(971年)林仁肇就曾劝谏李煜:“北宋连年征战,师旅惫,淮南防务空虚,愿得精兵数万,渡江北上,立足淮南重镇寿春,以便收复淮河失地。若担心势不能敌,于国不利,可在我起兵之日,将我眷属拘捕下狱,然后再向宋朝廷上表,指控我窃兵叛乱。

事成,国家或可受益;事败,我甘愿受杀身灭族之祸。”但是李煜因为害怕北宋而没有接纳。此事被宋太祖知道后才下定要除去林仁肇的决心。

此外,北宋进攻南汉之时怕南唐出兵截断宋军两道与南汉夹击宋军便派人询问李煜态度,李煜却写信劝南汉主向北宋称臣,可惜南汉一亡,南唐也唇亡齿寒,最终导致国灭。在李煜当政十五年间,宋太祖多次邀请李煜北上,李煜也不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借口推脱,不敢北上一步。

至于北宋将领曹彬率兵攻占南唐都城之前,李煜在宫中堆满柴薪欲自焚殉国,最终房子点着了,自己却犹犹豫豫,最终又跑了出来。在南唐都城城破之时,李煜又自书降表,时光政院辅政大臣陈乔劝谏:“自古无不亡之国,降亦无由得全,徒取辱耳,请背城一战。”

李煜不从,陈乔自缢而亡。李煜被俘后,曹彬劝慰其说:“国主人朝,俸禄有限,费用日广,倘不加搏节,必将入不敷出。国主可于此时人宫,厚自贾装,以备不时之需。一入有司之籍,便要归送朝廷,国主就一物也不可多得了。”李煜连声称谢,并好曹彬约好归来之日。

李煜走后,北宋其他将领都怕李煜逃走或自尽而责怪曹彬,曹彬却笑着说:“李煜素来懦弱,如肯以身殉国,还会身穿缩素,肉袒迎降吗?适才上船时、只因风波稍大,还战战兢兢,怎会自己白白送掉性命!”由此可见,李煜之懦弱就连北宋人都熟知。

当然也不否定,在国灭之前,李煜也组织过一些抵抗,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如钟情、廖澄、李雄、朱令贇、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然而南唐已经是将倾之厦,最终还是难以抵挡北宋的大举进攻。

普通人的懦弱或许可以安度一生,然而身为帝王且在战火纷飞、时局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李煜的懦弱带给自己和国家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其懦弱性格也是李煜国破家亡、身死北朝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3、身囚北朝,纵是不甘又奈何

李煜称帝十五年间,其不失为一性情中人,既有对兄弟、臣子、宫人等的宽仁,又有作为君主的惯有猜忌,也有作为平常人的懦弱。然而或许是出于本性和受到亡国之痛的刺激,李煜在被俘汴京的生活之中却又透露出了点点内心的反抗。

宋开宝八年(976年)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在汴京做俘虏的日子相比于在金陵何止是天上人间之差异。

从《宋史-南唐世家》可知,李煜在汴京的日子很是不好过,整日以泪洗面,不仅行动受人监视,精神上受尽折磨,而且生活拮据,甚至曾向宋太宗诉说贫困,太宗增加了其俸禄。“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是李煜亡国为俘的最真实写照。

此外,李煜的皇后小周后常被宋太宗诏例随命妇入宫,每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李煜却多宛转避之。

由此可见,李煜即使知道小周后在宫中受辱也只是默而不语,强行忍受罢了,实际上曾经身为帝王的李煜对待宋帝已是懦弱至极,如今身为俘虏的李煜除了逃避和忍耐又能如何呢?然而李煜心中又有不敢受辱的心思,只能把这种心思付诸自己的作品之中。

《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道尽无言之哀。《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些充满亡国之恨和无可奈何的词赋传至江南故地,被当地百姓广为传唱,引起了宋太宗的猜忌。

特别是当李煜对南唐故臣徐铉说道“悔不该杀潘佑、李平”之时,宋太宗顿生杀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之夜,也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之时,李煜写下了名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许懦弱的李煜写《虞美人》依旧是像往常一样不过是排解忧愁,也或许是李煜在受尽屈辱之后内心的爆发,强烈的思念国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然而这首词要给李煜带来了致命的结果,宋太祖以祝寿为名派遣儿子赵元佐赐李煜含有牵机药的毒酒,当夜李煜暴病身亡。

南唐作为一个朝代在中国数千年大小朝廷中并不显著,然而因为李煜,南唐却在史籍中是一颗耀眼的明珠。生于帝王家,长于妇人手,经历国破身亡的李煜却因其非凡的艺术才华而显名后世。归其一生,其悲剧不仅仅是不善治国而是其具有的致命性格特点而导致的。

富有才华的李煜的宽仁、懦弱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士大夫,甚至是一介书生、词人,然而其懦弱、多疑的性格造成身在帝王位上的他走向失败直至死亡。

扩展资料:

李煜的政治举措:

1、尊奉宋廷

李煜继位后,寄希望于向宋纳贡以保全基业,在位期间,殷勤侍奉宋朝,除了岁贡外,每逢宋廷用兵或有重大活动,也进礼以示支持和祝贺,并多次派遣使者陈说臣服之意。

礼仪方面,李煜登基后,沿用北宋年号,每次会见北宋使者都换龙袍为紫袍(官服),变更李璟臣服后周时,只除帝号,其他礼仪不变的旧制 ;

开宝四年(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下令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并先后多次上表宋廷,请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2、官吏任免

李煜即位之初,由于淮南战败和中主的去世,南唐朝野充斥着一种悲观颓丧的气氛,为重振人心、确立威信,李煜重用旧臣,稳定高层重心。何敬洙军功累累,被授予“右卫上将军”之衔,封芮国公,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对于在淮南战事中弃扬州化装逃跑的冯延鲁,李煜也重新给予礼遇。同时,启用在杨吴时代就投奔江南的韩熙载、闽将林仁肇、皇甫赟之子皇甫继勋等人。

科举方面,李煜重视选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命吏部侍郎韩熙载主持贡举,录取进士王崇古等九人;又命徐铉复试,并亲自命题考核。

开宝五年二月,内史舍人张佖主持礼部贡举,录取进士杨遂等三人;清耀殿学士张洎称张佖遗漏了很多人才,李煜便命张洎对落第之人进行复考,又录取了王伦等五人。直至南唐亡国的开宝八年二月,李煜还举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张确等三十人。

李煜是一个艺术天才,但是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所以加速了南唐的灭亡。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本来他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他自己也没有意愿做皇帝。但是造化弄人,你不愿意做皇帝,那老天爷就偏偏安排你做。因为那时候的太子病逝了,他的父亲就立了他为太子。在他当太子期间,李璟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这个太子妃就是之后大名鼎鼎的大周后。一般性的,由于政治原因结合的婚姻,基本都不太幸福,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两个人的小日子是过的非常甜蜜。

大周后不仅长的非常漂亮,还多才多艺。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两个人整天在一起吟诗作乐,把酒言欢。李煜是一个性格非常懦弱的人,而且生性比较随性,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所以,他有很多优美的诗词流传下来。本人也非常喜欢他的一些诗词,觉得很有代入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要不是经历过国破家亡的场面,或许也写不出那些哀怨的诗词。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纯粹的人,却没有政治才能。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国家已经在不断的衰落,他的父亲已经向宋朝称臣了。对于他来说,他也只能通过向宋朝纳贡这一手段,换取一时的和平。还采取修养生息的方法,减轻老百姓的税收。尽自己所能,让南唐的政权维持了15年,或许他也是尽力了。但是宋朝毕竟是非常有野心的,眼睛里是揉不下沙子的,总有一天要把南唐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给拔除了。后来,宋朝的铁骑还是南下了,李煜也没有什么能力抵御,成为了宋朝的俘虏。在成为阶下囚之后,他是受尽了侮辱。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导读:“当你听到真相,寻找源头,你就会从这个天堂归来。牵牛花多少钱?万马已至此。”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投奔周琴所作。诗中赞美的“寻源使者”是西汉的张诺。在中国历史上,张诺下西洋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带有传奇神话的色彩。据民间传说,张诺是汉武帝下令开发西域的。他来到黄河源头,遇到牵牛花和织女,带回了大宛的血马天马。唐朝战乱,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一代忧国忧民的诗人站在通往西域的古道上,不禁想起这位“掏空”西域、传播国威、造福后代的名臣。

两千多年来,西汉的张诺是中国历史上沟通西域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开拓者。事实上,从尘封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謇并不是历史上与西域交流的第一人,历史上与西域交流的第一人是800年前西周的周穆王!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晋时期,在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批古竹简。其中一份古代竹简记载了西周时期一位国王西行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年轻英俊的周穆王环游世界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他开着八匹马拉的车,带着一群人,沿着渭水河向东,到达孟进,渡过黄河,然后沿着太行山西麓向北,到达阴山脚下,再向西转很远,到达昆仑山,向西走几千里,到达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也就是西太平洋之后的国家。太后留着蓬松的发型,穿着下垂的豹尾装,在瑶池享受旺姆。大量中原特产、织锦和精美丝绸被赠送给旺姆太后。西王母归还了当地的各种珍宝,并邀请旺姆参观她国家的山川河流。旺姆写了《西太后的王国》,种了国槐留作纪念。临走时,王太后设宴为她送行,并唱起了《祝你长寿,再来》,表达了对周穆王的依依不舍。

经过历史学家的考证,这个故事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周穆王,姬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国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神话色彩的国王之一。他位于公元前976年,死于公元前922年。他105岁时统治了55年。周穆王即位后,西周西部经常受到边境游牧部落的骚扰和袭击。为了保卫西部边防,周穆王两次率军西进,打败了西戎部落,活捉了五个部落首领,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西域开放后,公元前964年,周穆王开始了强大的西游和沿途各国的文化交流。根据蓟县西战国墓出土的《穆传》的记载,他们喜欢旅游。登基十三年,驱车九万里到昆仑山,鸟蜕羽,观黄帝宫。并在瑶池设宴,与西王母合唱。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周穆王的西游应该是里海和黑海之间的一片荒野,这应该是中国与西域交流的最早历史记录。

西王母蓬松的发式和豹尾服,在历代出土文物中也得到了印证。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的一个五彩舞盆中,有三组舞蹈场景,每组五人,头发自由地垂在头上

周穆王时期,国力强盛,周朝在西方的影响已经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致力于东南开发,通过巡游,当地许多部落臣服于周的统治,对周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当时他以赵辅为赶车人,驾着八匹千里马,带着七名精挑细选的勇士,沿途携带了大量的财宝作为赏赐。今天,他第一次向北游到了内蒙古,然后向西游到了新疆的很多名山大川。传说是昆仑山西王母接的。王太后在瑶池为旺姆设宴,饮酒,吟诗,庆祝友谊,爬山,展望未来。旺姆在山顶的大石头上刻了“西方祖国”几个字作为纪念。然后,旺姆向西去了大宽院。在猎杀了许多珍禽异兽后,他回到了东方和濠江。周穆王下西洋历时两年多,行程35000多英里,是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他沿途经过的各国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接待,成为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典型。

1、李煜是五代十国人。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2、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刘毓盘说李后主“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

李煜是亡国之君,后来又成为“千古词帝”,这对他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

李煜真的只会写词而不适合做皇帝吗?李煜原来不是昏君,只是他接手时候,南唐国力就不行了。虽然历史对这位新君王并不厚爱,都认为他不是一个好君主,他也并不热衷于政事,但是并不代表李煜不能承担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执政初期,他在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李煜多才多艺,精通绘画,尤其擅长以铁锁钩的笔法画竹。后人有“远过常流,高出意外”的评价。此外,李煜还精通音律,曾为文论乐,以续《乐论》,所著《念家山破》亦遍传江南。并与大周后共同修复了失传的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尤其以词的成就最大,现存世共有三十余首。从前期的绮丽柔靡至后期的凄凉悲壮,以用情真挚、语句清丽、题材广阔、意境深远著称,开辟了雄奇深邃的词风之先河。“豪宕”的《玉楼春》、“濡染大笔”的《乌夜啼》、“雄奇幽怨,乃兼二雄”的《浪淘沙》、“自然奔放”的《虞美人》,兼有刚柔之美,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并引领着后世词风。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李煜之死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无限同情?走入千古词帝——李煜的悲喜人生,填词花间,一世风流,他本来有望名垂千古,却偏偏投错胎当了亡国之君。天才诗人偏做君王,读来让人心疼。 伤心另有伤心泪  一曲词罢天下人!

如果他不成为皇帝,他就不会成为亡国之君,而这一苦难成就了他的词,让他的词风大变。

所以,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话,他的词也不是一流水平。

“中国帝王谱”记载:南唐;烈祖李升,即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徐州人。杨溥时任太尉中书令,封东海郡王,改封齐王。逼禅得位后,先称齐后称唐。升元七年去世,传位于长子李璟,李璟又传子李煜。李煜是个有名的花花公子,同时还是个有名的词作家,开宝九年为宋所俘。

据此史料记载,李煜为徐州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839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