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书上常常出现“客星”的记录,客星是什么星呢?

古代史书上常常出现“客星”的记录,客星是什么星呢?,第1张

我国古代史书上常常出现“客星”的记录。最早的关于客星的记载出现在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天文志》中。

班固简洁地记录,元光元年(前134年),有一颗客星出现在房宿所在的地方。他不无忧虑地写道,这有可能是外敌入侵和爆发战争的警示。古代史书中对客星的记录非常多,人们认为它是吉祥或不祥的征兆。

那么,客星到底是什么星呢?古人的记录准确吗?

古代的客星,在现代天文学上被称为新星和超新星。亮度一下子增加几千甚至上百万倍,随后慢慢变暗的这类恒星叫新星。亮度增强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的恒星就是超新星,超新星的爆发意味着一颗大恒星的“暴死”,是大多数恒星最后的生命归宿。

新星和超新星都是爆发型变星。所谓变星,就是亮度不断变化的恒星。变星在天空中忽然变得非常明亮,然后又逐渐变暗,甚至消失,好像在天空中作客一般,因此古人把它们叫做“客星”。

此外,由于彗星在天空中突然出现,更像是神秘的“天外来客”,因此也被古人看作“客星”。彗星的形态多样,古人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名字。彗尾稍短、略有弯曲的,叫“孛星”或“拂星”;呈铁钩状的,叫“蚩尤旗”;有几条尾巴的叫“五残”或者“狱汉”。

从商代到清代,史书中有记载的新星和超新星约有90颗。

1054年,人们在金牛座附近发现了一颗特别明亮的客星。它突然出现,历时两年才慢慢黯淡下去。这一发现被记录在宋代的《宋会要辑稿》上。

一千年后,这一记录得到了现代科学界的回应。天文学家先是借助望远镜在这颗星的位置上发现了蟹状星云,随后又证实,这个蟹状星云正是1054年出现的一颗超新星的遗迹,这与《宋会要辑稿》的记录是完全吻合的。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射电望远镜的问世,我国古代对新星和超新星记录的价值更加显现出来。

总结:

我国古代对彗星的记录达500次以上,今天,天文学界经常会参照我国古代的彗星记录来研究彗星的周期和回归等问题。

“客星”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如《汉书·天文志》中记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这是公元前134年出现的一颗新星。

唐人李淳风在《观象玩占》提到:“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无恒时;其居也,无定所。忽见忽没,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于星辰之间如客,故谓之客星。”

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这应该是有关客星最著名的记录了。这颗超新星爆发后达两年之久才变暗。《宋会要》中记载道:“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宋史·仁宗本纪》:“嘉祐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5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1054年7月4日),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明代《观象玩占》中说:“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无恒时;其居也,无定所。忽见忽没,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于星辰之间如客,故谓之客星”。

18世纪末,有人用望远镜在天关星附近,观测到一块形状犹如螃蟹的星云,取名蟹状星云。1921年有人发现这个蟹状云在不断向外膨胀,根据膨胀速度反推,计算出这块星云物质是大约900年以前从一个中心飞出来的,这个时间与《宋会要》的记载时间很是相符,位置也相近。经过许多天文学家的研究证明,蟹状星云正是1054年金牛座超新星的遗迹。

性格:金星是金牛座的守护星,所以金牛座是保守型的星座,他不喜欢变动,安稳是他的生活态度。金牛座的人不会急躁冲动。

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7月4日被中国古人观测并记录下来的超新星爆发(天关客星)后剩下的残骸,也是证明行星状星云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的有力证据。蟹状星云现在只有84等,需要使用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

毕星团:

毕星团是金牛座另一个著名的疏散星团,包含约300多颗恒星。它距离地球150光年,是最接近太阳系的星团,现今正以每秒44千米的速度远离太阳。

蟹状星云M1:(蟹状星云M1),位于天关(金牛座ζ)的西北面约115度的地方,是著名的行星状星云,是梅西叶星表中的第1个天体,因内部纤维状结构像螃蟹而得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681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5
下一篇2023-06-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