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第一猛将是谁?冲锋陷阵的猛将。

南北朝第一猛将是谁?冲锋陷阵的猛将。,第1张

武艺最为卓著的是冉闵和刘裕,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勇力绝人,攻战无前,每次临战冲锋在前,作战多以少胜多,曾以几千步卒败鲜卑十几万骑兵十战十捷。《十六国春秋辑补》载:“冉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人。 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初随刘牢之征讨孙恩即有以一敌千的战绩,武艺卓著作战勇猛多次以绝对劣势以少胜多,善用阵法以联合兵种作战,曾首创“却月阵”。

因为冉闵自立为皇帝,于晋朝而论实为“乱臣贼子”,这样的人历史上就很有争议,所以很难进入教科书。

对于北方汉人的历史贡献值得肯定,可是他的屠胡行为放在今天,冉闵则成了专家眼里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

同时那个时期,冉闵应该算不上最杰出的将领,冉闵也不是像很多冉粉所说的那样力挽华夏将倾,汉人衣冠的根本已随晋室南渡,也就是说中原正统是在南方,不是在北方。但是,上面已经说了,他的行为确实为北方汉人带来了生机。

在五胡乱华不敢放进教材的今天,被专家视为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冉闵自然也不可能进教科书了。这里既有民族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不便深究。既然历史不好篡改,只好掩藏。

历史上就很有争议:冉闵发杀胡令,汉族人对胡人进行空前规模的民族复仇,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史载当时的全国各地方的汉族人民“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头发略有发黄者亦有半数被杀,史载仅邺城即有二十余万人被杀。

他所创立的冉魏政权不到三年,连十六国的都没有算冉魏政权。史冉魏政权只存在数年即被灭亡,也没有被列入“十六国”之列。

因此,历史教科书篇幅有限,简略记述两晋十六国的历史时,当然就不可能顺带提及冉闵和他的冉魏帝国了。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 五胡乱华,汉人传奇英雄冉闵,胜过所有古西腊神话人物。为汉族的存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却没有得到历史应有的评价。当时正如古书所描绘“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汉人冉闵忍辱二十年得机起兵造反,力图匡复华夏,灭胡无数,血洗亲人之仇,亡国之恨!及至群胡围攻。首战,冉闵以五千汉家子,大破胡骑七万。次战,汉骑一千,败其三万。再战,诛胡军三十万,凡此十数战,项羽再世鏖兵金匮,校战玉堂也不复如此矣。汉家军威振于北朝,冉闵立我汉家精神,不复为任人屠割之羔羊。 五胡乱华时,北方义军乞活军中有一员勇冠三军的虎将冉谵,他就是冉闵的父亲。后来陈午弟陈川带主力投降羯赵帝国,以东晋将领自居的冉谵和一些人继续战斗,冉谵因寡不敌众,被羯兵用网网住抓回来献给石勒,年仅十一二岁的冉闵也连同父亲一道被俘。冉闵年纪虽小,但已聪明懂事,智勇双全。石勒一看到他就很喜欢。 羯主石勒本想将冉谵收为已用,但冉谵因伤势过重而去世。这时小冉闵亲人都已死于战乱,相依为命的父亲又去世,使他成为了没有父母的孤儿。羯主石勒欣赏勇冠三军的冉谵,加之冉闵聪明伶俐,石勒将小冉闵认作干孙子,为他改名叫石闵,并一手将他带大。 石勒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 其子(一说为侄,一说为与其婶所生)石虎更加变本加厉百倍,脑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欲,二是杀戮,三是享乐。例如: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 石虎征辽西的战争后,冉闵及他带领的二三万汉军表现非凡,得到器重。冉闵因此得以扩招汉军,将自已的军队人数壮大到五六万。但在羯赵统治下,冉闵的汉军常常衣物短缺,冉闵令他们常用冷水洗澡,以增强抗寒能力。没想到以此竟训练出一支在冰天雪地里能轻装上阵的部队,其中五千余强壮者竟能赤身入战! 公元348年,冉闵率五万汉军在凌水与鲜卑燕军二十万大军对战,燕军兵强马壮,军势威严。冉闵派部下领五千精兵试探了一下,大败而回。遂入城坚守,坚壁清野,每日练军,不与燕军主力交战,打算等到隆冬,燕军给养不济,然后进击。 等过新年,军粮将尽,冉闵屡次派人回邺城催粮,都毫无音信。不久,石虎病死,他的五个儿子相斗争位,邺城大乱。冉闵军进退两难,冉闵决定与燕军背水一战。 冉闵聚将传令:命凌水北岸的周进悠舍去河北大营,渡凌水,撤到焦家集韩庄一线,等到燕兵一败,沿凌水邀击燕兵。命浦庸杜兴领一万军兵攻河鲜卑军北杲大营,即做诱敌之兵,又兼掩护周进悠撤退。命张昕乐领精兵五千,接应佯败之浦庸杜兴。命贾宠,杨宝坤,刘虎风,穆柏青尽起五万大军埋伏于双井,牙里集之间。冉闵自带五千精兵埋伏于沙坪涧。 第二天早上,天未大亮,却变了天了。只见彤云密布,惨雾重重,宿风凛凛,大雪纷纷。好大雪,真是: 六出冰花乱飞琼,千林玉树带带株; 须臾积粉盐无色,白鸽失素皓鹤同。 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 更恰似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麟残甲满天飞。 北燕鲜卑慕容俊这时正在大营烤火,吃茶。忽然来报,说是冉兵劫营。慕容俊忙问有多少人马。探子回报:有万八千人,劫北杲大营。慕容俊想了片刻,把茶杯往地上一摔,急忙传令披上衣服传令聚将,悉起二十万鲜卑大军,渡凌水,追击冉军。 左右孙兴、慕容霸等将奇道:“主公,冉闵来攻北杲,我们应该分兵援救北杲慕容评,为什么要起兵渡河?况且现在大雪满天,凌河封冻不利进兵呀。” 慕容俊笑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兵法云:‘倍则攻之’。冉闵是河北名将焉有不懂兵法的道理。我们北杲大营有两三万人人,冉闵派一万余人来攻,又是趁这种天气,怎么可能攻的下。他此举必然另有图谋。我早就听说冉闵粮尽,听说他们军中每人也就四两粮食了,冉闵这仗,再也打不下去了。我料定他退兵也就在这几日里了。他今天趁着大雪派人袭营,不过是掩人耳目,借机南逃。如若我们不尽快起兵追击,把他们全歼于凌水南岸,我们罔称全胜。” 孙兴、慕容霸点头斌服,齐道:“主公明见千里,我等万万不及。” 说话间,二十万鲜卑大军尽起。慕容俊传令大军踏冰渡凌水南攻冉军,每人带十日干粮,不生擒冉闵誓不收兵。又命北杲慕容评出击来犯冉军,务必全歼。 北燕大军顶着风雪过了凌河。沿途上也有赵军阻击,但都是一触即溃。慕容俊急于捕捉冉闵主力,喝令三军马不停蹄,连追了两天两夜,烧了冉军三四座大营,得了冉军无数辎重。到了第三天早上,大雪仍是未停。慕容俊见士兵连日追袭,疲惫不堪。再加上天寒地冻,冒雪而进,军卒手脚冻掉者不计其数,慕容俊只得传令全军稍事休息。 慕容俊这两天也走的颇倦了,独自烤着炉火小息。不知不觉眯起了眼。正在似睡非睡之间,忽听得北边号角连天,金鼓大作。慕容俊猛然惊醒,急忙出帐篷来看。手下部将军校早已听到声音,全都惊醒。慕容俊侧耳听了听,派人查探。心中暗自狐疑,我军从北往南打,一路上冉军均被肃清,如何背后还会有金鼓之声,莫不是我们自己人。他看了看着满天风雪,几乎对面难以辨人,心中不由生起不祥之感。 过了片刻,声音平息。探报来报,说是空无一人。慕容俊不敢继续前进,下令全军原地待命。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又听西南方金鼓大作,号角连天。声音响了一盏茶的功夫,又自己平静下去了。探报回报已然是空无一人。如此这般东西南北各响了一轮,慕容俊却连一点影子都没摸着。满营将士顿时议论纷纷。 慕容俊问起手下,此处是何地?孙兴道答:“这里叫做沙坪涧,刚才我们渡的那条小河叫做小沙河。此地距离凌水已经有一百五十多里了。” 慕容俊正自琢磨,忽听正南方又是金鼓大作。慕容俊已是见怪不怪了。也不多做理会。可是这次却与往次不同。声音响了半个时辰也不停息。慕容俊觉得奇怪,出营来看。只见正南方翻天风雪间,卷起一层白雾。这白雾贴着地向前飘,而且越飘越快,转眼已然到了眼前。一阵狂风扫过,白色的雪雾吹散。雪雾之后却是无数军马。这些人马全都赤身裸体。身上全都画得是鱼龙海马,脸上五彩描眉,更有的戴着牛头马面。北燕官兵见这些兵马卷着风雪似是从天而降,而且个个赤膊上阵,如此冷天,滴水成冰,这些兵将却似是丝毫不畏寒冷,那个不心惊胆寒。更有不知何人呼喊:“天兵天将下凡了,快逃命呀。”顿时燕军阵脚大乱。这帮“天兵天将”策马狂奔,冲入燕军营内四处纵火,逢人便砍遇人便杀,如入无人之境。燕军其气已夺,如潮水般往后败退。 慕容俊在马上大喝:“此是冉闵装神弄鬼,切莫为其所惑。三军有敢后退者斩。”但冉军势不可挡燕军败势已成,大军失控,慕容俊空在马上顿足捶胸,却也无力阻止军兵后退。慕容俊展目观看,这群“天兵天将”也不过五六千人,居然杀退我二十万大军,真是可恼之极。现在阵脚收不住,不如先退过小沙河,重整大军,不怕这群小儿逃到天上去。想到这里,慕容俊传令全军退过小沙河,重整军兵。燕军已然被这帮“天兵天将”杀晕了头了,巴不得一个“退”字。一听慕容军传令后撤,三军争先恐后的向北败退。“天兵天将”随后掩杀,燕军死伤不计其数。 北燕大军退到小沙河。南下进兵之时,小沙河冻得镜面一般,北燕大军踏冰而过。可等到燕军败回时,小沙河河面不知何时被人凿了无数凌眼。燕兵踏上河面,起初几队人马还都“吱吱呀呀”勉强走了过去,都到大军毕集,一起争着踏冰渡河。这小沙河冰面在也经不住了,一声巨响,冰面塌陷,无数兵马被卷入这寒冷彻骨的河水之中。刚才还是一层镜面,转眼间已经是奔腾而下的冰河。燕军在河中淹死冻死者无数,一时间哭号之声震动天地。慕容俊眼见自己大军被一条二三十丈宽的小河割做两断,急忙下令搭设浮桥。但是燕军进兵时未带辎重,是轻兵奔袭,现在又是天寒地冻,哪里去伐木搭桥。燕军正在河两岸徘徊之际,冉军伏兵大起。贾宠,杨宝坤,从东向西杀来,刘虎风,穆柏青从西杀来。冉闵亲自领着他那五千“天兵天将”从后掩杀过来。一时间,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赵军,鲜卑将士死伤无数。鲜卑军见只有小沙河北岸没有冉军,也不顾寒冷,竞相渡河,其间冻溺而死的,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死尸相垒,几乎填平了小沙河。

求采纳

冉闵?冉天王,杀胡令。

一战成名

冉闵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殁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冉闵之父),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战斗。

310年,前赵大将石勒攻打河内郡,由于寡不敌众,冉瞻战败。石勒徙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 

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 

公元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冉瞻死后,留下年幼的冉闵,他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338年,14岁的冉闵首次参加战争,史称昌黎大战。史书记载:“季龙以桃豹为横海将军,王华为渡辽将军,统舟师十万出漂渝津,支雄为龙骧大将军,姚弋仲为冠军将军,统步骑十万为前锋,以伐段辽。”因为慕容皝出尔反尔,所以石虎并未回师,直接攻昌黎,并攻至其老巢棘城,强攻十几日,兵如蚁附,不果,于是撤兵,慕容恪率两千骑军追击,歼灭三万余。冉闵所部独全的原因是慕容恪并未将其做为主攻目标。[1]

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勒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有内迁的丁零,乌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在战斗中屡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建立政权

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灭赵驱胡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胡军,推翻后赵王朝,致书各地,号召汉人起来杀胡人复仇,史载全国各地:所在承闵书诛之。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汉人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20几万(甚至远在陇西的麻秋收到冉闵的“讨胡檄文”后,都杀掉所部胡人响应,因为陇西胡人太多,呆不住脚,麻秋带领部下斩关向东出关中投靠冉闵,中途与胡人王朗干了一仗,杀朗部胡人数千,后被氐酋蒲洪捉了去。)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

《晋纪》:“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石虎统治后期,冉闵救济饥民。冉闵推翻后赵,分兵四面出击,与各大小胡酋互攻,数百万胡人被中原人们驱逐(石虎强迁到邺城的共计几十万汉人,也有近半数在动乱中返还家乡,中途大部分被胡人所害。)氐、羌、胡蛮等各民族数百余万,返还陇西或河套等地的家乡,九大石胡甚至迁回中亚。返迁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掠对方,甚至人肉相食,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闵在取得政权后,曾经宣布:“与官合则留,不合则去。”一夜之间,周围百里的汉人全部争相拥入城中,所有的胡人全部离去。

死难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但坐骑朱龙战马却累倒,冉闵被俘,部下战至最后一人。

漫画版冉闵(12张)燕将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前燕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冉闵死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由于冉魏王朝时间很短,后人只能根据北魏人撰写的史书了解一些情况。

编辑本段屠杀胡人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中原长期因为战乱,人口剧减,以前曹操时代就有许多少数民族内迁,有人劝晋武帝把他们迁回去,但晋武帝不听。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他去世后就爆发了“五胡乱华”。

公元4世纪初,匈奴、鲜卑等族攻入中原后,西晋王室及士族大举迁徙,在长江南岸建立了东晋政权。唐代房玄龄主编的《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也就是说,为避战乱,有十分之七的中原人口都迁往了江南。而那些无力迁徙的北方汉族,则命运悲惨。胡人所到之地,尽皆屠戮。真可谓“狼烟千里,十不存二”。

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嗜杀,在他死后,后赵的统治者石虎,更是以残暴著称。每攻下一座城池,石虎便将城中男女屠杀殆尽。为了建宫室、修林苑、造甲造船,他多次野蛮征发汉族男女,途中病死、饿死、拷打致死者数以十万计。他强夺民间五万汉女编入后宫,肆意凌辱虐杀,致使女子的丈夫组织义兵反抗,但皆被镇压,死者无数。石虎爱好狩猎,他将南部中原数万公里的土地全都圈为猎场,不许汉人投一块石子,否则以“犯兽”(侵犯野兽)罪论死。

石虎的儿子石邃也是胡作非为,他有时会在夜里到宫臣的家中,任意奸*他们的妻妾;有时砍去漂亮宫女的头颅,放在玉盘中做成工艺品供人轮流欣赏;这些都玩腻了,就从宫内挑选出有姿色的尼姑,先*后杀,再把她们的肉与牛羊肉合着煮熟,分给左右大臣品尝,让大臣识别味道……

在后赵这种野蛮统治下,中原汉族人口数量一下锐减到四五百万,史书记载“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汉族人的数量甚至被迁入的胡人超越。

在几乎亡种的情况下,残留的北方汉人流民决定奋起反抗,他们或构筑堡垒,或组成义军,与胡人军队展开了殊死较量。然而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汉人组成的军队实力太弱,几乎不对胡人造成任何威胁。因此胡人在最初的恐吓消失之后,依旧作威作福,视汉人为猪狗。

胡人的优越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其军队优势和人口优势上的。有一次,石虎看着自己儿子出行的队伍,笑着说:“我家父子威风如此,只要不天塌地陷,还有什么忧愁的呢?抱子弄孙享乐就行了!”[2]

经过

349年(永和五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闵支持发动政变推翻石世。起初,石遵答应立冉闵为皇储,后来却立石衍为皇储,引发冉闵的不满。孟准等人劝石遵诛杀冉闵,石遵便与其兄石鉴及母亲郑樱桃商议,郑樱桃认为石遵之所以能够即位,冉闵有功劳,不可杀他。会后,石鉴将此事密报冉闵。冉闵肖像(14张)冉闵遂联合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推翻并诛杀郑樱桃与石遵,改立石鉴。冉闵被任命为大将军,并掌控大权。石鉴即位后,胡汉两族间的矛盾逐步走向激化,胡人不断掀起暴动和兵变。350年,石鉴欲杀冉闵,事败后反为冉闵和李农所杀。冉闵杀石鉴之前,发布了《杀胡令》和《讨胡檄文》致书各地,从而引爆了汉族人民积压了近半个世纪的国仇家恨,点燃了汉族人民的复仇反抗怒火,冉闵宣布:“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于是汉族人民对胡人进行空前规模的民族复仇,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史载当时的全国各地方的汉族人民“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头发略有发黄者亦有半数被杀,史载仅邺城即有二十余万人被杀。其后建立魏国,依然建都于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改年号永兴。冉闵遣使临江告东晋:“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由于冉闵已称帝,无法得到东晋支持。 

在杀胡令前夕,随着后赵统治的逐步瓦解,胡汉两族间矛盾开始趋于激化,而当时冉闵发动政变袭杀石遵并夺取了政权,改立石鉴,并立即对后赵朝廷进行了重新改组,清洗了一批胡人官员,转而将一批汉族官员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安插到要害职位上:“鉴乃僭位,大赦殊死已下。以石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李农为大司马,并录尚书事;郎闿为司空,秦州刺史刘群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卢谌为中书监。”而胡人由于以往对汉族人太残忍,因而非常惧怕汉人上台后会乘机报复,因而冉闵的夺权及对后赵朝廷的汉化改组,遂引起各地胡人将帅、部酋的强烈反对,这时各地胡族势力就已经纷纷聚集重兵屯于各方重镇,觊觎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河南一带,对冉闵的根据地邺城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大战已经是一触即发。 

而以石祗为首的外地羯族势力则下手更早,早在杀胡令之前,石祗羯族集团就已经与羌族氐族势力联合起来讨伐冉闵:“时石祗在襄国,与姚弋仲、苻洪等通和,连兵檄诛闵、农”,准备进攻邺城。邺城内部,胡人也是不断掀起兵变,先是“鉴使石苞及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夜诛闵、农于琨华殿,不克,禁中扰乱。鉴恐闵为变,伪若不知者,夜斩松、才于西中华门,并诛石苞。”,接着是“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谋诛闵、农,闵、农杀之。”再接着,胡人掀起更大规模的暴乱:“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这就引起了矛盾的彻底大爆发。 

350年,石虎庶子石祗于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胡人将官纷纷响应。350年1月,后赵汝阴王琨及张举、王朗率军七万伐冉闵,冉闵率骑兵千馀与战于城北,大破之,石琨等大败而去;350年6月,六月,石琨又率大军10万进据邯郸,后赵镇南将军刘国自繁阳会之,冉闵又率军大破之,死者万余人,刘国还繁阳;八月,后赵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集中约30万主力于昌城,将攻冉闵,冉闵率军反击,战于苍亭,后赵军全军覆灭;351年二月,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冉闵因屡胜而轻敌,导致大败,部众大量死亡。此战后,冉闵所据的徐州、豫州、兖州和洛阳归降东晋,东晋势力于是重返中国北方。冉闵继续与胡人攻战。期间冉闵诛杀齐王李农及其三子。351年,石祗部下刘显在阳平之战中为冉闵击败,被杀三万余人,被迫投降冉闵,并回军杀死石祗,从而后赵灭亡。七月刘显又背叛冉闵,自称皇帝,并率军攻冉闵,为冉闵所败;352年正月,冉闵率领8000骑兵攻克襄国,杀刘显,至此后赵残余势力基本被消灭,但前燕军攻势日急,前燕慕容恪率10万骑兵进攻冉闵,追至廉台(今河北石家庄东部无极县东北),而冉闵手下仅有8000兵,起初冉闵出击,十战十胜,后陷入鲜卑大军重围,冉闵突围东走二十馀里,坐骑朱龙突然死亡。冉闵于是被赶上的前燕兵所俘。前燕大军随即进围邺城,邺城守军艰苦抵抗鲜卑军达100多天,粮尽援绝,人相食,八月邺城陷落,冉魏灭亡。冉闵被送于蓟城(今天津市蓟县),前燕国王慕容俊企图乘机嘲笑冉闵,道:“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大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慕容俊恼羞成怒,令人鞭之三百,“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这里的“悼”,意指“年中早夭”,表示同情、悼念,“武”为美谥,意为武勇过人,演义小说《五胡录》则以为“武悼”是慕容氏对冉闵的恶谥,误也,因为“肆行劳祀”是指穷奢极欲、荒*无耻,而冉闵即便穷兵黩武,也应与“肆行劳祀”无关)。

杀胡令

“杀胡令”是冉闵最为著名的政令,此令共分三道。第一道“杀胡令”是冉闵在邺城幽禁后赵皇帝石鉴后颁布的,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

面对胡人纷纷逃难的局面,冉闵颁布了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

结果,此令一下,邺城内的羯族为了保命纷纷外逃,而百里之外的汉人为了杀胡纷纷拥入城中,两方恰巧相遇,城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

还没等胡人迁出,冉闵就颁布了第三道命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

冉闵亲自带队,光在邺城就屠杀了二十万的羯族人。一日之内,便有数万胡人被砍头。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能幸免,尸体被抛在城外,成为野狗豺狼的晚餐。

“杀胡令”,其实是冉闵为了掌控国内形势、满足汉人利益而颁布的一系列指令。这番指令一下,彻底激起了民族仇恨,点染了复仇之火。一时间,北方大地硝烟重起,凡是高鼻梁多胡须的人,都被滥杀。汉人与胡人“无月不战”,尸野遍地。[2]

影响

《晋书载记七》原文如下:“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原文意思是“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共数百万。意即这里面有大量的汉人百姓,是之前石虎强行从青、雍、幽、荆州等地迁来邺城周围的百姓。[3]

编辑本段史家评价古代史书

吕思勉评冉闵其兵败之根源是为百姓争取粮食,只身统帅1万步兵力在无援兵力情况下拒前燕慕容恪20万战败,丝毫不能降低其统帅的能力。《晋书》对其评述“善谋策,(不是有勇无谋的蛮夫)勇力绝人,攻战无前”,[4]每次临战冲锋在前,骑朱龙马(难得一见的千里马),他左手使双刃长矛(两头施刃,锋利无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连钩戟。其勇猛令五胡军队无人能挡,每战杀敌无数。如《后赵录九·石虎传》载:三个胡酋趁冉闵率大军进攻其它胡酋的机会,率骑七万袭击邺城,冉闵得知后,急率一千余骑兵回来救援,刚好与胡骑在邺城北面相遇,冉闵一马当先,所部千余骑都跟着奋勇冲杀。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

《十六国春秋》《册府元龟》等载:匈奴刘显在冉闵攻襄国之后,帅众十万攻邺(《晋书》记载:“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闵率数千骑出战,冉闵大败刘显,斩万人,冉闵带军追杀,再战,斩三万余人。《十六国春秋辑补》载:“冉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双刃矛也称两刃矛,“两头施刃”,锋利快捷,最为冉闵常用。 他在众胡联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攻中创造了很多军事奇迹,与鲜卑的决战前,他以一万汉军敌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一说朱龙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一时英雄,如何做不得帝王呢!” 

《资治通鉴》、《二石传》载: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

《晋书·石季龙载记》载:“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

《晋五胡指掌》:“四月,虎卒,以彭城王遵、燕王斌、张豺等受遗,立太子世。豺等以太后令杀斌逐遵,而石闵等讨贼归,遇彭城王遵於路,说之长驱入京师,斩豺,废太子世,杀刘后而自立。遵许事成之后,舍其子而立闵为太子。至是立子衍,闵乃杀遵及衍,而立义阳王鉴,又杀胡羯二十万人,并杀鉴自立,国号魏,复姓冉氏。又杀赵王虎三十六孙,尽灭石氏。石祗据襄国称帝,冉闵围之。燕王俊与姚弋仲子襄救祗,大败,冉闵几获之,而祗竟为其将刘显所弑,石氏亡。永和八年,燕慕容恪击冉闵,杀之,尽取赵地。”玄羽逸史曰:“石世龙贫贱羯胡,辱在厮养,当其殍丐负贩,羁旅京邑,顾瞻宫阙,凄然长啸,偿亦有刘、项纵观祖龙之志乎,何王夷甫骇耳而怵心也?九州之地,几有其八,岂曰偶然。顾其人恢廓倜傥,外屈身於祖生,内降心於右侯,而至於责王衍,数王浚,其言侃侃有烈丈夫之风,五胡中俱无此规模矣。一传而歼於虎,是胡运之当然,岂人谋哉!虎也穷凶极暴,天假手於冉氏子,至使羯种二十万人,同饱乌鸢。呜呼!惨矣。然当勒追越柩於苦县时,十万晋兵无一脱者,冉闵竟足以报之。古之建国者,深仁厚泽,累数十世,犹力守臣节,不得已而后取,盖杀一不辜而有天下,所不为,此三代所以长久也。司马氏手刃其主,夺之寡妇之怀,安得不生此凶残以鱼肉之耶!假令宁馨之计得行,杀一勒,生一勒,况徐光辈乃欲阴翦中山以安石氏,不亦愚乎?然而早见预防,不失为人臣子之道矣。”[5]

近代史家

荆驼

清末学者荆驼写的“冉闵传”,称冉闵“振古铄今,扭转乾坤”。[6]

范文澜

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对慕容隽致祭赠谥予冉闵一事的评价为:“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7]

范文澜在当代权威历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也对冉闵作出过相对中肯的评价:“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在《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十六国大乱》中评价:“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7]

吕思勉

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评价:“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是亦其(冉闵)所遭之不幸也”。

后人有诗惜冉闵曰:“雄烈才同楚霸王,破胡灭羯建新邦;朱龙一蹶神矛折,遏陉山前吊夕阳。”

史又言“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可见闵非粗才,惜其所值之敌,大多逼不及施展也。

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亲:冉瞻(烈祖高皇帝)

母亲:王太后

妻子:董皇后

儿子:皇太子冉智、太原王冉胤、彭城王冉明、武兴王冉裕

编辑本段相关史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

魏主闵既克襄国,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赵立义将军段勤聚胡、羯万馀人保据绎幕,自称赵帝。夏,四月,甲子,燕王俊遣慕容恪击魏,慕容霸等击勤。

魏主闵将与燕战,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谏曰:“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闵怒曰:“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谓曰:“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皆自杀。

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燕人杀魏仆射刘群,执董闵、张温,及闵皆送于蓟。闵子操奔鲁口。高开被创而卒。慕容恪进屯常山,俊命恪镇中山。

己卯,冉闵至蓟。俊大赦,立闵而责之曰:“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

慕容霸军至绎幕,段勤与弟思陪举城降。

甲申,俊遣慕容评及中尉侯龛帅精骑万人攻邺。癸巳,至邺,魏蒋干及太子智闭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晋阳。

秦以张遇为征东大将军、豫州牧。

五月,秦主健攻张琚于宜秋,斩之。

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蒋干遗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请降,且求救于谢尚。庚寅,燕王俊遣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帅步骑二万助慕容评攻邺。

辛卯,燕人斩冉闵于龙城。会大旱,蝗,燕王俊谓闵为祟,遣使祀之,谥曰悼武天王。

初,谢尚使戴施据枋头,施闻蒋干求救,乃自仓垣徙屯棘津,止干使者求传国玺。刘猗使缪嵩还邺白干,干疑尚不能救,沈吟未决。六月,施帅壮士百馀人入邺,助守三台,绐之曰:“今燕寇在外,道路不通,玺未敢送也。卿且出以付我,我当驰白天子。天子闻玺在吾所,信卿至诚,必多发兵粮以相救饷。”干以为然,出玺付之。施宣言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枋头。甲子,蒋干帅锐卒五千及晋兵出战,慕容评大破之,斩首四千级,干脱走入城。

甲申,秦主健还长安。

谢尚、姚襄共攻张遇于许昌。秦主健遣丞相东海王雄、卫大将军平昌王菁略地关东,帅步骑二万救之。丁亥,战于颍水之诚桥,尚等大败,死者万五千人。尚奔还淮南,襄弃辎重,送尚于芍陂;尚悉以后事付襄。殷浩闻尚败,退屯寿春。秋,七月,秦丞相雄徙张遇及陈、颍、许、洛之民五万馀户于关中,以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镇许昌。谢尚降,号建威将军。

赵故西中郎将王擢遣使请降;拜擢秦州刺史。

丁酉,以武陵王晞为太宰。

丙辰,燕王俊如中山。

王午闻魏败,时邓恒已死,午自称安国王。八月,戊辰,燕王俊遣慕容恪、封弈、阳骛攻之,午闭城自守,送冉操诣燕军;燕人掠其禾稼而还。

庚午,魏长水校尉马愿等开邺城纳燕兵,戴施、蒋干悬缒而下,奔于仓垣。慕容评送魏后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等及乘舆服御于蓟。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皆自杀。燕王俊诈云董氏得传国玺献之,赐号奉玺君,赐冉智爵海宾侯。以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命慕容评镇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6507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