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与永恒之歌

蔡文姬与永恒之歌,第1张

是一首感人的绝唱,它的作者是蔡文姬。欣赏这首诗,我们不应该把它当作一般的书面文学来读,而应该认为蔡文姬这个不幸的女人是在自己弹琴唱歌,琴声流淌着她的心。伴随着琴声和歌声,我们可以看到她正走在一条由屈辱和痛苦铺就的漫漫长路上她开始出现在时代大动荡的背景面前。第一个节拍是“混乱分离”的背景:路虎强大,到处是火焰,人民在流亡。汉朝未乱之前,宦官、外戚、军阀纷纷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患不断。汉代的诗中有“甲生而虱,姓皆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啼。”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的真实写照。原来在战乱中被胡骑掳往西天。被俘虏是她痛苦生涯的开始和根源,所以诗中第二拍专门讲述她被俘虏的情况,第十拍用“一生的辛苦与离别”来表示她一生的艰辛源于被俘虏。在被迫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她承受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胡地的性情是严酷的:“胡冯昊好”、“冷若冰霜”、“园冶抑郁”、“水泣”,异国情调和庸俗的生活与她格格不入。裘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使血肉跳跃:“毡毛为尚的血肉所震撼。”以肉奶为食,气味难闻,无法下咽。“这是报应的味道,浪费我的感情。”居无定所,靠水草迁徙,住在临时草筏和干牛羊粪搭成的窝棚里;兴奋的时候就敲锣打鼓狂欢,载歌载舞,大吵大闹,彻夜不眠。总之,她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无法忍受与汉族人不同的胡人生活习惯。所以她唱出了“世俗不同,身体困难不同,胃口不同,谁能和别人说得来”的痛苦声音,而最让她受不了的是精神方面。在精神上,她遭受了双重屈辱:作为一个汉族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她被迫嫁给了胡人。所谓“善心、良善、义损”的第一拍,指的就是这种双重羞辱。在身体和精神都备受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回归故里,成了支撑她坚强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是写她的乡愁。第四拍中的“日日夜夜,我不思念故乡”第十拍中的“故乡喧嚣尘上,无声哭泣,我将咽下一口气”第十一拍中的“我还活着,但我回桑”都是直接诉说故乡的动人话语。第五拍是最感人的一拍,讲的是乡愁。在这个镜头里,蔡文姬用她执着的深情雕琢了一个遥远而深刻的情境:秋天,她期待蓝天,期待南飞的大雁把她的声音带到土地的边缘;春天,她仰望着云朵,期待着大雁北归带来的故土消息。但是大雁飞得离工厂很远,很难找到它。她不禁伤心欲绝,失了方寸。在第十一个镜头里,她透露了自己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的内心秘密:“我不贪生而恨死,所以不能捐献遗体,也不能为之心存芥蒂。我还活着,但我还在桑葚,我已经被埋了很久了。”最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她重返故乡的宿愿实现了。“忽遇汉使,呼近圣旨,遣女儿赎妾。”但这种喜悦转瞬即逝,与此同时,新的悲伤阴云飘过。她以为自己活下来的那一天,也是和两个亲生儿子告别的时候。第十二拍说:“如果你快乐地活着,你就会见到圣王,你就没有理由和你年幼的儿子告别了。”悲喜十二拍,两情难活。“这是对这一矛盾的坦率解释

宋朝范在《胡笳十八拍》年这样说:“这将属于另一个儿子,他经历了他的苦难,他的话已经传到了他的心里。而愤怒,悼念过去,千年如新;若令圣笔,不忍删之。”蔡文姬的分离感,分离的痛苦,一直伴随着她,离开胡地,重新进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但新的不幸:失去父母和孩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和互不相同,世界被子和木冬所分隔。我在天之苦,怨天尤人,鲁河虽广,却是罪有应得。”这首诗在这个感情狂潮涌动的地方结束,从而完成了蔡文姬悲剧的人生旅程。不仅反映了蔡文姬短暂的一生,也反映了她的才华。在主人公即蔡文姬本人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上,甚至在叙事上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写的是他被贬西方,在胡地生下两个儿子,回到长安,深情叹息。比如他被掳往西天,说“山重归鲁豫,风起万里,尘沙散。许多人暴烈如狂蛇,控制琴弦骄奢*逸”,处处表现出蔡文姬爱恨分明的感情。“云山”句与他的故土相连,“高枫”句与道路的艰辛有关。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的突然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来得突然,去得突然,变化跳跃,不可思议。正所谓“思考无定位”,我们只是在海边,重建瑶池。而诗中把矛头指向了天和上帝:“天不仁,地不仁,使我这一次相遇。”“老天有眼,为何不见我独自漂泊?我能为上帝的精神做些什么?我辜负了上天。我为什么值得?我不辜负神明。为什么我更荒凉?”把天和神送上被告席,体现了蔡文姬“天苍茫,心有戚戚”,“苦不堪言”的情怀。的艺术价值很高。阿明人鲁世勇在公元《胡笳十八拍》年说:“当东京的风格正在衰落时,蔡文姬在英英却才华横溢。阅读《对床夜话》,可以震撼,碎石会飞。真的是激烈的拥抱。”的高艺术价值和蔡文姬的才华有关,而蔡文姬的才华是她的家庭和社会背景造成的。蔡文姬因文姬和明姬而闻名,她的父亲是著名学者蔡邕。是《蔡邕》里的-谢。有一首《胡笳十八拍》的歌词,说的是蔡怕中了状元之后,与妻子赵武娘断绝关系,不娶丞相之女,可以说是对古人的一个厚厚的诬告。东汉没有状元,也没有不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南宋陆游曾感叹说:“谁在背后管事?听寨对面蔡中郎。”蔡勇拿头奖是不可能的,但他的奖学金在当时被世界认可是事实。汉灵帝年间,他的校书有许多谬误,他就修改后写在石碑上,立在大学校门外。当时所有的后生都是靠这一部《石经》来校经的,每天都在读、读莫的著作。这些石碑在洛阳的动乱和大火中受损。1800多年后,洛阳郊区的农民挖出了几块上面有文字的石头。它们被鉴定为当年蔡邕的书法,被称为“西平石经”,现珍藏于史馆。蔡邕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的书法充满骨气,神清气爽。”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汉代的文字艺术在蔡邕写石经时达到了最高水平。”他的书法整齐而不呆板,安静而生动。除了《胡笳十八拍》,据说《胡笳十八拍》也是他写的,构图自然,文笔苍劲,跌宕起伏,没有对美的渴望,只有单纯天真的趣味。此外,蔡邕还擅长天文、数学、音律。他是洛阳文坛的领袖,如

蔡文姬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是很自然的。他学识渊博,擅长诗文,擅长口才和气质。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幸的是,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东汉政府的腐败最终导致黄起义,扩大了以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大将军何进被十太监杀死后,董卓进军洛阳,掌管朝政。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特意延揽了在北京赫赫有名的蔡邕,一日三级,一周三级,拜中郎将。后来,他甚至被封为列文侯。董卓在朝鲜的倒退引起了当地各种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被吕布杀死。蔡邕也受到了太尉的惩罚。蔡邕为了完成《诗镜总论》,让他砍掉头和脚。士大夫们也同情他,救了他。马日贝甚至说:“伯夷对世界的无知令人失望?”但他最后难免一死,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白白讨论的话题,说他是“文随,孝随齐”在文学上,他被比作屈原,在孝道上,他被比作曾参,比作崇子。当然也有很多人说他坏话。董卓死后,其部再次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胡抓住机会劫掠了中原。在《中土人是脆弱的,所有进来的士兵都是胡强,他们猎杀被围困的城市,他们被告知他们在劫难逃》马挂人头,马载女人,长驱直入大漠,电路险阻。”在这样的情况下,蔡文姬和许多被俘的妇女被带到了南匈奴。这种心态可想而知。当初西君和游杰嫁给了乌孙王,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最后都是注重自己的地位。然而,由于他们远离家乡,他们产生了无限的荒凉,更不用说蔡文姬仍然是掠夺!饱受士兵的羞辱和鞭笞,她一步步走向了不确定的未来。这一年,她二十三岁,这一等就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里,她嫁给了有几分气度的匈奴人左,承受了异乡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瓜伊,小的叫阿梅贵。她还学会了弹“胡佳”和一些外语。十二年间,曹操基本消灭了北方豪杰,把汉献帝从长安迎进许昌,然后转战洛阳。曹操当了丞相,捧天子令诸侯。一个人一旦能喘口气,就能想起过去,尤其是充满野心的时候。在这段记忆中,他想起童年时的老师蔡勇教过他什么,他认为老师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当他得知当年的姑娘被南匈奴抓住后,立即派金舟作为使者,带着万两黄金和一对白墙去赎回她。对于蔡文姬来说,被掠夺多年是痛苦的。现在,一旦她要结束自己十二年的舔肉舔奶生活,离开自己慈爱强大的左和无辜的两个儿子,她说不出是难过还是高兴。她只觉得心碎,眼泪汪汪。在韩大使的催促下,她恍惚地登车离去,车轮嘎嘎作响,一住就是十二年。南匈奴人到蔡文姬后,卷着芦苇叶,吹着月夜,发出凄厉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嘘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和、郑一起玩《胡笳吟》,在中原地区很流行。据说中原的这种时尚是从她最后一任丈夫董思开始的。当这竖笛的旋律由蔡女士创作,当她很久以前一个接一个地唱出它的十八个小节;胡人听了热泪盈眶,湿了边草,韩做了猪肝香肠给桂科。唐朝的李奇表达了这样的情感。然而,蔡文姬悲惨的“还乡”和“母子团圆”都是美好的,都应该为大家所享受,但她却不能两者兼得。在蔡文姬金舟的保护下,她回到了家乡陈留县,但破墙无处容身。英语字母表中第二十一个字母

婚后第二年,她的依赖,她的丈夫犯罪了,死了。她不在乎仇恨,所以她跳到曹操的总理办公室求情。曹操设宴款待宾客、医生和各行各业的使者。操闻知求见,乃谓众将曰:“才博之女张骞在外,必有所闻。现在你看到她了!”蔡文姬来到教室,跪下,带着悲伤的意思解释原因。房间里所有的客人都惊讶地叹了口气。曹操说:“这确实值得同情,但我们能怎么办呢?”蔡文姬语重心长地问道:“明朝的马厩里有一万匹马,一只老虎就是一片森林。为什么要骑脚不好的马,而不是死?”说罢,磕头。操念与蔡邕之谊,思之身世。如果东四被处死,文熙也活不了,马上派人抓紧时间,把字据追回来,他就被赦免了。蔡文姬从朔州回来后和董思结婚了。一开始夫妻生活不是很和谐。就蔡文姬而言,他经历了混乱和悲伤,他失去了生命。再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他经常处于恍惚状态。而董思则是风华正茂,生得一表人才,博古通今,气质不俗。她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她自然对蔡文姬感到无助和无能。然而,在首相的指示下,她不得不毫无困难地被接受。东四犯了罪死了。不就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叛逆行为的结果吗?当然,蔡文姬明白真相,所以他鼓起所有的力量原谅他的丈夫。最后凭借父亲的关系,激起了曹操的恻隐之心,救了董思一命。从此,董思感受到了妻子的善意,在感情上做了180度的大转弯,开始重新评价蔡文姬。夫妻二人也看透了世事,上了洛水河,生活在山清水秀,林木葱郁的山麓。几年后,曹操到这里打猎,曾经拜访过他。相传,蔡文姬为董斯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时节竟然不戴帽子,心中大为不忍。他命令人给她拿蛋糕、围巾、鞋袜,让她在东四回来之前呆在自己家里。曹操文学活得好好的。这样的人爱书,尤其是珍本书。在一次聊天中,曹操表达了对蔡文姬家中原始书籍的赞赏。当蔡文姬告诉他,他原来家中的四千卷书在几次战争后都丢失了,曹操深感失望。当他听说蔡文姬能多背四百本书时,他喜出望外,立即说:“既然如此,不如派十个书吏到你府邸去抄。”蔡文姬战战兢兢地回答:“一听说男女有别,就不给爸妈送礼,讨要铅笔,小草听话。”就这样,蔡文姬默默的凭记忆写了400篇文章,都是完全错误的,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显示了蔡文姬的才华。除《胡笳十八拍》外,蔡文姬传世作品还有《琵琶记》首,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由文人创作的自传体五言叙事诗。“真情穷而自然写”,激昂酸楚,在建安诗中独树一帜。蔡文姬一生结过三次婚,在被征入南匈奴之前,曾源嫁给了河东人贾伟。她的丈夫魏忠道是大学里的杰出学者。夫妻俩很相爱,但并没有持续多久。不到一年,魏忠道咯血而死。没有生下一个半儿子,魏家以为她丈夫死了。当时,性格高傲的不顾父亲的反对,离开了魏家,回到了家乡。她最后嫁给了董思,还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关于她的婚姻,丁坤在《嘉平石经》年是这样说的:“易大宗生女儿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上帝有恩;中国28年,邓琳美鲜。所列六字犹真,女史语从;参加完法庭,你就能理解和明白了。当第三个春天是最好的月份时,它将是最后一天。拽的轻裳,戴的亮片。赞美荣耀,赞美霜

”盛说了的资历和造诣。我想不出一个博览群书的女人。她的命运如此悲惨,她的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蔡文姬的生活一直很坎坷,大致如上所述。有人认为:蔡文姬受辱入狱,生了胡子,话比话多,但不够坚强,这是另一回事。宋代有《曹娥碑》画,戏剧有《汉史》戏,这是后话。

  蔡文姬这个人物出自“文姬归汉”。

  文姬归汉是以曹操赎回蔡琰为故事背景改编的艺术故事,京剧以及其他戏曲都有文姬归汉的曲目,历朝历代也有画家画有文姬归汉图等连环画作品。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1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卓文君,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

卓文君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长得又帅(《史记》曰:甚都),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凤求凰

2卓文君的佳话

[编辑本段]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3 卓文君的故事

[编辑本段]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呤》,“……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望江亭》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故事二: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窦太后崇尚“黄老”学说,罢免了支持儒家学说的窦婴和田羛的官职,陆续任命了几个浑浑噩噩的人当了丞相、御史大夫和郎中令。武帝不愿与他们议事,呆在宫里实在无趣,就经常换上便装,外出游玩打猎,有时跑得很远,一连四五天不回来。后来,他觉得跑得太远,不仅危险,也实在辛苦,就命光禄大夫吾丘寿王拓造大型苑囿上林苑。年轻的武帝便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上林苑中。�

汉武帝雅好文学喜欢辞赋,东方朔、吾丘寿王等著名的文人,便经常陪伴在他的身旁,吟诗作赋,倒也十分快活。�

一天,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赋中华美的文辞与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不由拍手叫好。他一口气读完《子虚赋》,以为作者是前朝人,便连声叹息说:“写这篇赋的人,真是个才子,可惜我没有和这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这时,在汉武帝身边服侍的狗监(替汉武帝管理猎狗的人)杨德意谄笑着说:“陛下,写这篇赋的人小臣知道,他是小臣的同乡司马相如,现在成都闲居。”�

汉武帝听了又惊又喜,问道:“你说的可是真实情况吗”�

杨德意回答说:“是的,司马相如曾经对我说过,是他写的《子虚赋》。”�

“太好了!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竟没有人对我说过。”汉武帝有点婉惜地说,于是,他马上派人召司马相如来京。�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蜀郡成都人,好读书,善弹琴,风流洒脱,文章写得很漂亮,特别擅长写赋。他与王吉是好朋友,王吉曾对他说:“你在外面游学,如果官运不好,日子不好过,就到临邛找我。”有一天,司马相如真的来投奔了王吉。�

两人携手来到客厅,司马相如向王吉谈了近几年的行踪,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说起,临邛首富卓王孙有个女儿卓文君,生得聪明无比,美貌无双,如今在娘家守寡。与相如是天生的一双。司马相如听了,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王吉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事在人为。�

卓王孙知道司马相如是有名的文人,便宴请了他,并顺便发了一百多张请帖,邀请了很多县中的官员与有名望的人。�

宴会开始,卓王孙带领众宾客向司马相如敬酒,少不了说了许多奉承话。正在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王吉向大家介绍说:“相如先生是当今第一名流,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奏也弹得很好。今天有佳宾美酒,何不请相如先生弹奏一曲呢”众人听了,齐声叫好。�

司马相如推辞了一番,便弹奏起来,先弹了一支短曲,后来偷看到竹帘后面有一个影影绰绰穿白衣服的女子在听琴,知道是卓文君,就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弹起了一曲凤求凰,通过琴声,向卓文君表达了自己求爱的心情。原来,卓文君听说司马相如来做客,早就想见识一下这位大才子。她本来就喜爱音乐,听到琴声,就偷偷地躲在帘子后面看。卓文君深懂琴理,听出了琴声中的意思。而宴席上的宾客,当然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为了恭维司马相如,一味地拍手叫好。�

司马相如回去以后,就用钱买通了卓文君的仆人,通过仆人送给卓文君一封求爱信。卓文君接到求爱信激动不已,但她知道父亲不会同意这门亲事。便在一天晚上,偷偷地跑出来,投奔了司马相如。俩人连夜乘车回到司马相如的家乡成都。�

卓文君同司马相如来到成都,开始时,倒安于清贫生活,可是日子长了,就忍耐不住了,便劝相如到临邛去。司马相如也没有别的办法两人就一同来到了临邛。�

卓王孙对卓文君私奔十分恼火,不肯周济他们。为了出卓王孙的丑,他们便开起了一个夫妻酒店,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故意当众洗涤碗筷杯盘,提壶送酒,像个酒保。�

果然,卓王孙认为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这样做太丢面子,羞得连大门也不敢出。后来在亲戚朋友和县令的劝说下,送给了司马相如他们一笔财物。司马相如同卓文君又回到了成都,开始过起了富裕的生活。�

且说司马相如被召到朝廷,汉武帝接见了他,问他道:“《子虚赋》是你写的吗”�

司马相如非常自负地回答说:“是的,陛下,《子虚赋》正是臣写的。不过,那是写诸侯的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若准臣陪陛下游猎,臣可写出天子游猎赋献给陛下。”�

汉武帝听了非常高兴。为司马相如安排了豪华的住处,给以优厚的待遇。第二天就带了司马相如等人去上林游猎。没过几天,司马相如就挥洒大笔,写出了一篇《上林赋》,呈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读了《上林赋》,感到十分满意,心中高兴,就封了司马相如一个郎官(帝王的侍从官)。�

后来,司马相如曾经作为汉武帝的专使招抚了夜郎归顺汉朝,很得武帝的赏识。邛、鮈、冉、鮉一带地区各族首领见夜郎归顺了汉朝,也表示愿意归顺汉朝。于是汉武帝就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手持皇帝的旄节,去招抚这些地区的部族。司马相如顺利地完成了使命,汉武帝十分满意,重赏了他。不久,有人上书给汉武帝,说司马相如出使时曾接受了很多金钱贿赂,武帝信以为真,就罢免了司马相如的官职。�

司马相如家中富有,也乐得清闲自在,就把家搬到茂陵,与卓文君过着悠闲舒服的生活。�

4卓文君:挑男人就是场豪赌

[编辑本段]

卓文君:事见《孤本元明杂剧·私奔相如》,清袁于令《肃霜裘》传奇。汉时,司马相如不得志时,在临邛富户卓王孙家操琴。才貌双全的卓女文君17岁新寡,司马相如仰慕文君,借琴音倾诉心曲,二人订盟,因卓王孙不允,文君遂偕相如私逃,返回家乡当垆卖酒。后来相如献《子虚赋》,汉武帝

拜为中郎将,卓王孙献金相认。

当希拉里、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自传闹哄哄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人人都在窃窃地衡量希拉里和克林顿的这段感情生活,语意中不是没有暗讽和唏嘘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在耶鲁法学院读书的希拉里,那时,她还年轻,也没有现在漂亮,但是,“在人群中,希拉里一眼就抓住了他。”

果然,后来这个男人让她成为了美国第一夫人。

至今还有人对这一对政治明星的结合不以为然,尽管希拉里一再在公众面前强调“我还爱他” ,因为掺和了太多理性和利益关系的不应叫做爱情,不该被祝福。不过,扪心自问,自古至今,有多少爱情完全是不顾一切丧失理智的?果真王子爱上灰姑娘、罗密欧爱上茱丽叶,那才往往是被恶梦诅咒的呢,没一个有好结果。只有像卓文君等很少的几位才有这种幸运,有最坏的开始又有最好的结局,有点像“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卓文君生在汉代这种大而化之的年代,又生在一个四川临邛巨贾之家,金山银山地养着。她长得眉如远山,面若芙蓉,通晓琴棋书画,十七岁出嫁,半年后便因丈夫去世返回娘家。这时候,一个贫穷的小子做客卓家,用那把著名的“绿绮琴”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把这个十七岁的小寡妇内心撩拨起来,半夜三更就夜奔他去了,第二天索性双双跑到这个穷小子的成都老家。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穷小子就是西汉有名的才子司马相如。可是那时的卓文君还不知道啊,她只顾得上收拾司马相如那个家徒四壁的烂摊子了。

司马相如豪情不减地典衣沽酒,今朝有酒今朝醉;卓文君也荆钗布裙,风风火火开始新生活。几个月后,他们干脆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家,卓文君淡妆素抹,当垆沽酒,司马相如更是穿上犊盘鼻裤,与酒保佣人一起洗盘子,忙里忙外地跑堂。

卓文君是一个罕见的女人,居然不慕虚荣,司马相如也是一个罕见的文人,居然一点都不自卑一点都不羞愧。这对才子佳人开的小酒店远近闻名,门庭若市,逼得卓王孙不得不分给他们童仆百人,钱百万缗,并厚备妆奁,接纳了这位把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女婿。从此这对小夫妻又过上了整天饮酒作赋,鼓琴弹筝的悠闲生活。

这时,司马相如写下的《子虚赋》、《上林赋》,才华四溅,好大喜功的皇帝惊为天人,拜司马相如为郎官,后来又再拜为中郎将。司马相如衣锦荣归,着实让岳父卓王孙风光了一把。

中国的古典文学永远都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看来这个恶俗的传统是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为蓝本的。说着“慧眼识英才”的爱情佳话,其实一看就知道是涎着脸的政治投资。看看诸多戏文,女人舍身割肉地供养着男人读书,哪里是追求爱情,倒像是伯乐当了裤子去赌马。既然是赌,肯定有输有赢,《琵琶记》、《西厢记》里赵五娘、崔莺莺赢了,终于赢得她们的丈夫,秦香莲输了,让天谴劈死了她那负心的状元郎……但,不管结果如何,被动地承受了许多无中生有的苦难,总是有点怆然的吧?

中国传统道德向来有一种“目标正确论”,常常为了名分而放弃现实生活。所以对古代历史上的苦女人我一般很难同情。以前的人就是活得太认真太累了,不知道好玩才是生活的要义。

从来未见记载卓文君对丈夫功名的渴求,倒是看出她非常会享受和司马相如在一起的不同生活形态。在司马相如年逾知命的时候,这个凡人想娶妾了,卓文君忍无可忍,作了一首《白头吟》,说道:“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指斥让司马相如回心转意了,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

还记得有一个关于希拉里的笑话:在高速公路上,克林顿夫妇的汽车抛锚了,当加油站的工人来帮他们的时候,希拉里悄悄说:“比尔,他是我的初恋情人。”“幸好你没嫁给他,否则你就成不了第一夫人了。”“不,要是我嫁给他,他就是总统了。”希拉里冷静地答道。

5雨霖铃-卓文君吟

[编辑本段]

雨霖铃--卓文君吟 (满雪莹)

风雨凄切,对古道亭,青空万丈,问君何处无绪。

只数情,留恋处,芳草无声。心酸头昏泪眼,无人来牵念。

念去郎,万里烟波,朝雾漫漫随波荡。

多情自古难别离,怎堪那,冷落愁滋味。

曾经凤凰何处?凤求凰,已是回忆。

黄花已落,此时良辰有怎奈何?

总有那刻骨英情,又对何人说?

卓文君所写真迹现已失传,有关她的诗均为后世伪造。卓文君的故事大多也是子虚乌有,不可当真。

6人物新解读

[编辑本段]

——《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

《百家讲坛》,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讲述史记汉武帝之《情变之谜》时,正式翻案司马相如爱情佳话,指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劫财又劫色,引发观众争论。

卓文君被劫财又劫色?

对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直被人乐此不疲传颂的美好爱情,王立群教授认为,他们并非后世人们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代表。他以《史记》、《汉书》一些从未被关注的细节记录为佐证,指司马相如对卓文君追求是有预谋的劫才又劫色。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不只在民间被传为“凤求凰”佳话,成都人甚至封司马为“情圣”,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以彰显其情感的伟大。但王立群指出,司马迁《史记》和《汉书》,证明司马相如当时是用计骗取卓文君。

王立群认为,司马相如主子去世,辞官返故乡成都,家境贫寒,投奔临邛县令王吉,并制订财色两得的妙计。县令王吉佯装恭敬,天天拜访相如,相如托病不见,王吉更显恭敬。消息被人传扬,当地首富卓王孙中计,备宴款待两人,司马相如假装不愿去,席间弹奏《凤求凰》。卓文君闻歌被打动,与其私奔,因生活窘迫,卓文君当垆卖酒,卓王孙没办法,只得送重金给他们。此后司马相如生活安定。

以史书细节为翻案佐证

虽然与民间传颂的佳话观点不同,但王立群教授认为,史书不细读以至历史被误读。“历史真实的问题,谁也无法掩盖,真实发生的是第一历史,史书记载的是第二历史,主讲人只有深刻了解第二历史史书,才能更真实地还原第一历史。”

王立群正是通过《史记》和《汉书》细微的文字差异,佐证他还原的历史观点——“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劫才又劫色。”

曹操的一生挚爱就是蔡文姬,但也应该是他一生的遗憾吧始终没能娶到蔡文姬。蔡文姬出身高贵,他的父亲蔡邕更是大名士,而彼时的曹操则只是一个无名小辈,身份的悬殊也让曹操没有勇气坦诚自己的心事,曹操拜蔡邕为师,但是直到学成离去都不曾表白过。

蔡文姬第一任丈夫还是曹操受蔡邕之托嫁给了卫青的后人卫仲道,可是没过多久幸福生活,卫仲道就病逝了,加上没有子嗣蔡文姬就离开卫家回到自己家了。此时天下混乱,而蔡邕也因为替董卓说情而被王允所杀,蔡文姬走投无路之际就去找自己的妹妹投靠。

曹操此时也成为了中原霸主,想到蔡邕的事情心中有愧,就命人四处打探蔡文姬的下落,原来当年蔡文姬在寻找妹妹的路上被匈奴劫走了,此后长达十二年的日子中都与匈奴人一起生活,生子。曹操最终到底是把她找回来了。其实蔡文姬当时在匈奴生活已经随遇而安了,有丈夫也有儿子了,只是曹操一厢情愿的一直为她的身世操心,蔡文姬不忍拒绝就只能跟随他回到中原。

但是找回来后曹操并没有娶她,而是把蔡文姬嫁给了一个屯田都尉,要知道当时蔡文姬已经三十多了,还生过两个孩子了,而这个屯田都尉还是年轻小伙,时间长了自然耐不住外面的吸引,后来曹操因为这个都尉搞外遇要杀掉他,蔡文姬披头散发的跪倒雪地里求情,才救下了丈夫也挽回了自己的婚姻。

曹操对蔡文姬的这些心思,其一是愧对老师,所以想要帮助蔡文姬,其二曹操是个惜才的人,蔡文姬的才华他还是非常欣赏的,所以带着这种特殊的感情曹操花重金而没有娶她,而这个种田老汉实际上军队中有实权的高级职位,屯田也不是种庄稼的意思,也算是为蔡文姬觅得一个好的归宿了吧。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她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汉末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机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象的真实写照。蔡文姬即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掠掳西去的。

  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辛源于被掳。她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原野萧条”、“流水呜咽”,异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徙,住在临时用草筏、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拌”,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着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夭,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的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厂,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几兮位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he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如写被掳西去:“云山万重兮归路遇,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狂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了蔡文姬爱憎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主要地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并且诗中把矛头直指天、神:“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海北天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把天、神送到被告席,更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心情。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高,与蔡文姬的才高有关,蔡文姬的才高是由她的家世和社会背景造成的。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胡茄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却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X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征、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现代文学家、戏剧家郭沫若创作过五幕历史剧《蔡文姬》,讲述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掳,委身南匈奴的左贤王,并生育二子的故事。曹操自中原势力稳固后,感念与蔡邕的旧谊,又素闻文姬的才名,便派使者到匈奴为她赎身,并接回汉地。文姬感慨自己悲凉身世,气韵奔涌,一气呵成《胡笳十八拍》,倾诉羁留胡地12年的种种沉痛之情。全剧诗情洋溢,以蔡文姬创作的长诗《胡笳十八拍》全曲贯穿始终,特别是文姬千里跋涉回到故乡,在父亲墓前一段长长的抒情独白,情感跌宕起伏,将人物内心难言的隐痛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部戏回旋着情感的激流,观后心潮难抑,悲郁彻骨。这部戏因此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剧目,也带给观众深深的心灵震撼。

“胡笳十八拍”同时又是琴曲名,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反映了蔡文姬拨弦而歌、情动于衷、激愤悲切、思念故乡又不忍骨肉分离的矛盾痛苦心情,称得上是千古绝唱。全诗通篇用蔡文姬的语气,先叙述自己身处乱世,为匈奴虏获,在胡地思念家乡,无法适应匈奴人的生活;后来,她生了两个孩子,十分疼爱他们。在得知能回汉地的消息后,她一方面欣喜若狂,一方面又依依不舍自己的亲生骨肉。回到中原后,她日夜想念孩子,梦中与他们相见,醒来却痛入骨髓。她质问苍天为何这么残忍地折磨自己。最后,她说明自己为何将胡笳的声调融进琴曲,表达出她无尽的哀伤。

胡笳是胡人的一种乐器,最初可能是胡人把芦叶卷起来吹,后来就把芦苇制成了哨子,装在一根没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汉代的乐府中就有这种乐器。胡笳的声音哀怨苍凉,极具游牧民族特点,而琴则是汉族古典弹弦乐器,《胡笳十八拍》结合了这两种乐器,也等于结合了胡汉两地不同的音乐风格。

《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指乐段间的休止,可作“段”讲。“十八拍”就是十八段乐章,相对应的也就是十八段歌词。中国古琴曲的曲名中称“散”、“操”、“引”、“吟”的不少,称“拍”者唯有此曲。而关于此曲的作者和歌词一直以来都有争议。《胡笳十八拍》是否蔡琰所作,琴曲写成时是否配有歌词,都还没有定论。据研究,汉晋时期已有以“胡笳”为名的乐曲,但这些曲子都与蔡文姬无关。直到唐代,胡笳曲才与蔡文姬有了联系。唐人认为是蔡文姬写了《胡笳十八拍》,唐代诗人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中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指明蔡文姬是《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据说,唐代著名琴家董庭兰也曾用十八拍的结构来演奏胡笳曲。因此可知唐代已有以“胡笳”为名的琴曲,其题材内容写的就是蔡文姬故事。今存唐代琴曲《大胡笳》有18个小标题,基本涵盖了蔡文姬的一生经历:红颜随虏,万里重阴,空悲弱质,归梦去来,草坐水宿,正南看北斗,竟夕无云,星河寥落,刺血写书,怨胡天,水冻草枯,远使问姓名,童稚牵衣,飘零隔生死,心意相尤,平沙四顾,白云起,田园半芜。

作为诗歌的《胡笳十八拍》,其诗篇文本最早见于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而作为琴曲的《胡笳十八拍》之名也是直到南宋才首次见诸记载。今天我们所听到的《胡笳十八拍》应是南宋流传下来的琴曲。至宋代,《胡笳十八拍》广为流传。宋朝廷在北方民族的入侵面前节节退让,致使国土沦陷,《胡笳十八拍》曲中及词中所包含的思乡归汉情怀,无疑十分契合当时宋代士人屈辱悲愤的心情。宋末元初,文天祥被元人囚禁,著名琴师汪元量亲自携琴至狱中探望,他为文天祥弹奏的就是这曲《胡笳十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名门才女,坎坷身世,对天发问,指天不公,琴笳合奏的苍凉意境相衬悲痛沉郁的绝望心境,出语哽咽,沉哀入骨,弹者闻者均动容椎心。宋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情隐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全诗结尾处感情如狂潮涌动,曲终弹罢,余韵犹绕梁不绝。全诗深情咏叹,感情跳荡,甫临沧海,复造瑶池,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哀情忧感。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幽怨的琴声因为融合了最深切的生命体验,才会这样撼动人心,经久不息。

我们从《胡笳十八拍》中可以看出蔡文姬绝世之才情,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文姬自小音乐天赋过人,她6岁时隔墙听父亲弹琴,就听出了父亲第一根弦断之声。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融入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断肠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她感伤离乱,创作出中国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悲愤诗》;她还凭记忆默写出战乱遗失家藏诗书中的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由此可见蔡文姬的聪颖博学。

但才情并没有让她一生无忧平安。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她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但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咳血而死,卫家嫌她不能生育又克夫,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23岁时文姬被匈奴掳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此间她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当地语言。建安十三年(208),35岁的蔡文姬被曹操用千两黄金、一双白璧赎回归汉。并被曹操嫁给董祀。起初夫妻二人生活并不和谐,蔡文姬因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盛年,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只是迫于丞相授意接纳了她,却自感屈就。然而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不顾嫌隙来到丞相府向曹操求情。曹操看到蔡文姬寒冬时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曹操于是宽宥了董祀。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恩德,深重文姬。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便溯洛水而上,隐居于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去探视他们。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一生颠沛流离的蔡文姬,终于在暮年获得了一份安宁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397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