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宋之问 全文翻译

《七夕》宋之问 全文翻译,第1张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译文:勤劳的牛郎,痴情的织女,善良的黄牛,热心的喜鹊,美丽的神话故事自古以来曾使多少深受感动。千百年来,尽管各地对"七夕''的起源解释有所不同,过节的方式与习俗也有差异,但是它引导人们走向勤劳。诚信和爱情之路却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把七月七日为良日,把它作为庆贺丰收的吉庆日子。因此"七夕鹊桥会''是传说中的神来之笔,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还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据传说,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熠熠白气,并闪耀着五彩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

此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都可以,但求金求银求发财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

还有老人说这一夜,你如果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茂盛的南瓜棚下或在葡萄架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后便能得到纯真的爱情。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

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

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

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

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赏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这样的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

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6006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