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夫人。
他们母亲是吴夫人,三国中期东吴扬州建业人,即今天江苏南京人。
主角大乔小乔许多出自小说是《三国之我的老婆无限多》,作者郭一冰,是一部穿越剧,很有意思。
吴夫人(孙坚妻子和孙权生母吴氏)
孙破虏吴夫人(?-202年),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为孙坚之妻,是孙策、孙权生母,孙权称帝后追尊吴夫人为武烈皇后。
《三国志》中称之为孙破虏吴夫人。
本 名
吴氏
别 称
孙破虏吴夫人
所处时代
中国(东汉末年)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时间
三国时期
去世时间
公元202年或207年
主要成就
孙坚夫人、孙策孙权母亲
谥 号
武烈皇后
《那年花开月正圆》吴聘母亲吴夫人是谁演的龚慈恩
龚慈恩(Mimi Kung),1963年9月17日生于中国香港,香港女演员。1984年,参加无线第一期艺员训练班出道。
中文名
龚慈恩
外文名
Mini Kung
别 名
龚施茜,公仔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身 高
167cm
出生地
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
1963年9月17日
职 业
演员
代表作品
《雪山飞狐》、《雪花神剑》
丈 夫
林炜
女 儿
林凯铃
儿 子
林卓毅
孙坚吴夫人出身钱唐次等士族,其被逼嫁给寒门军阀孙坚。孙坚死后,夫人协助其子孙策、孙权平定江东,主要表现为“优贤礼士”,阻止孙策大肆诛戮江东儒学名士;孙权继位之初,夫人“助治军国”,联络南北文武之士张昭、周瑜等,稳定局势;特别在拒绝归降曹操、谋求孙氏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吴夫人、辅政、孙策、孙权、江东
孙坚吴夫人,《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吴夫人传》载其家“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由这段记载可以推测,钱唐吴氏虽非高门大族,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婚姻是士族社会非常重视的一个维护门第的方式,对待婚姻的态度可以判断其人的阶级身份与文化品格。
孙坚出自寒门,所谓“轻狡”,正是其性格的典型表现,其甚者不惜打家劫舍,吴氏家族轻视孙坚,说明其门第较高,吴夫人则怕孙坚祸害其家族,才不得已答应这门婚事的。吴夫人的这一出身可以使其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她后来注意到“优贤礼士”,与此恐不无关系。另外,吴夫人自少便有胆识,临危不惧,有主见,有决断力。她后来较多地参与孙氏立国之决策,正与其修养与性格有关。关于吴夫人的作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吴夫人救护江东名士,减轻孙氏兄弟与江东大族的冲突
孙策渡江,在名义上是作为袁术的附庸南征的,其依靠的军队主要是来自江北的部曲,给人一种入侵者的形象。孙氏又出自寒微,这在门阀意识日渐增强的汉魏之际,显然是不受儒学士大夫欢迎的。对江东地方豪强的反抗,孙策严厉打击,《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注引《傅子》:“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仇,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同书卷五一《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亦载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根据有关记载和研究,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孙权统治的前期,有的江东名门旧族几被杀绝。
作为不同阶级与利益集团间有关统治权的争夺,孙氏兄弟的这一举措,虽有不得已处,但其诛戮之具体对象、人数、程度及延续之时间等,则大有商酌之余地,否则,一味滥杀,必将引起江东士大夫的怨恨和反抗,造成局势的长期动荡,这对孙氏政权的巩固是十分不利的。从当时情况看,惟有吴夫人较为清醒,并利用她特殊的身份,劝导孙策,拯救了一些名士的生命。
关于这方面的例证,如《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录》:
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数千。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余一老翁,何卒复惮乎?”乃舍之,余咸族诛。
王晟参预针对孙氏的武装反抗,“诸子兄弟皆已枭夷”,吴夫人力救其性命。
又,《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孙坚吴夫人传》注引《会稽典录》: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谴,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谓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井中耳。”策大惊,遽释腾。夫人智略权谲,类皆如此。
由这一记载,可见吴夫人救助士大夫是颇为用心的,又由“类皆如此”一语,可见这类事例较多,非止一二例。当然,由于孙策果于杀戮,吴夫人也有受挫的事例。同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载当时有一位道士于吉,“吴、会人多事之”,一次孙策“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尽管最终吴夫人救助于吉未成,但由诸将宾客关键时刻“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可见吴夫人确多有此举。
吴夫人如此,主要在于保存一些儒学名士,以协调与江东大族的关系,她明确要求孙策“当优贤礼士”,改变一味杀戮的残暴政策。这是颇有见识的看法,后来孙权在张昭等人辅助下,优遇士人,正是推行的这一政策。应该说,孙吴政权“江东化”的最早倡导者是吴夫人。
二、孙权临政之初,吴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
建安五年(200),孙策受到许贡部曲的刺杀身亡,事起仓促,原本便尚未稳固的江东局势,更是增添了难以预料的变数,新生的孙氏政权甚至有倾覆的危险。《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同书卷五二《张昭传》注引《吴书》:“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这里记述孙权初登位,情势颇为紧张:江东大族之“英豪布在州郡”,而流寓人士则“以安危去就为意”,“颇有同异”,“未有君臣之固”。在这一关键时刻,孙权得以稳定局势,主要依赖张昭、周瑜等人安抚流寓人士,“绥抚百姓”。而张昭诸人之所以尽心竭力辅佐孙权,则有赖于吴夫人的协调。
孙权辅助班子的组建,与吴夫人关系甚大。《三国志·吴书·妃嫔·吴夫人传》称“及权少年统业,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具体说来,其关键在于“优贤礼士”,组建孙权辅助班子,稳定人心。当时,孙氏政权主要依靠流寓人士的支持,吴夫人工作重点也在于争取其代表人物身上。张昭,彭城人,《三国志》卷五二本传载其汉末流徙江东,“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可见,孙策委昭以重任,便得到吴夫人的赞许。策死前,“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显然也得到吴夫人的首肯。建安七年,吴夫人死,“引见张昭,属以后事。这一安排对孙权早期统治地位的确立和逐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纮,据《三国志》卷五三本传,广陵江都人,孙策渡江前曾与其母吴夫人居江都,并就南渡战略征求过张纮的意见。《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历》载“孙策在江都,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策欲渡江,纮表示“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策曰:“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于君,策无复回顾之忧。”说明吴夫人早在江都便受到张纮照顾,非常熟悉。南渡后,纮与张昭同为孙策主要谋士,得到吴夫人的认可。策死,夫人又以纮扶助孙权。《张纮传》注引《吴书》:“权初承统,春秋方富,太夫人以方外多难,深怀忧劳,数有优令辞谢,付属以辅助之义。”
不仅对文臣如此,对武将之代表人物也如此。周瑜,据《三国志》卷五四本传,庐江舒人,孙策早年客居庐江,与瑜“有无通共”。策死前,急召瑜与张昭共同辅助孙权:“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注引《江表传》也载吴夫人对权说:“公瑾(瑜字)与伯符(策字)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这实际上是将孙权托付给周瑜。
又《三国志》卷五五《吴书·董袭传》:“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长八尺,武力过人。……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众皆壮其言。”吴夫人“问江东可保安否”,实际上是看诸人对孙权的态度。在得到文武大臣明确的支持表态后,吴夫人构建起了孙权的辅佐班子。正是在他们的协同努力下,侨、土人士逐渐地聚拢起来,稳定了江东的局势,孙权的地位也随之确立起来了。
三、吴夫人在有关是否纳质曹操问题决策中的作用
孙权统事之初,局势复杂,可谓内忧外患。所谓内忧,即如何团结南北人士,聚拢人心,这在吴夫人的协调下,大体解决了。而外患,则主要是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对江东加强了攻势,逼迫孙权纳质,这关乎孙氏江东政权的未来走向。对此,孙氏集团内部存在分歧,何去何从,最终要由吴夫人定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将军韬勇抗威,以侍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遂不送质。
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舆论上的优势,这对儒学士大夫有很大的影响,故张昭等人主张“质任子”[5],而孙权、周瑜等则“不欲遣质”,但如何决策呢?最终还是要靠吴夫人协调后“定议”。吴夫人在分析利弊后决定“不送质”,并由她说服张昭等人。吴夫人的这一决定对孙吴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如果孙权纳质,成为曹操的附庸,便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机遇;如果吴夫人不出面协调,孙氏集团中文、武臣属便有可能分裂,演化成内部争斗,无谓地消耗有生力量。但由于吴夫人特殊的地位与有效工作,作出了正确的决策,避免了潜在的矛盾,使弱小的孙吴政权获得了发展的良机。
由上考述,吴夫人在孙吴立国江东之初,无论在孙策南下战略的确定,对江北谋士的交结,还是对江东本土名士的保护和坚持江东独立发展策略的“定议”等方面,她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她是孙吴政权草创时期的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田余庆先生曾指出在孙策死后,“张昭、周瑜共挽危局的这个阶段,太妃吴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并指出“她在筹思军国大事时首先是以确保江东为虑的”,正由于她的协调,南北人士“共撑危局,江东始得改观”。验之史实,这一看法是完全可信的。
孙策和孙权是同一个妈生的。
孙策和孙权的母亲是武烈皇后吴氏,吴夫人父母早逝,吴夫人和弟弟吴景居住在吴郡钱塘县。后来,孙坚听说了吴夫人才貌双全,想要娶她为妻。吴夫人的亲戚们讨厌孙坚,认为孙坚为人轻浮、狡诈,将要拒绝孙坚的要求,孙坚感到非常羞愧和遗憾。
吴夫人知道孙坚不好惹,就对亲戚们说:“为什么要为了爱惜我这个小女子而招惹祸事呢?如果他待我不好,也是我命该如此。”
于是吴夫人便嫁给了孙坚。在熹平四年生长子孙策;光和五年生次子孙权;光和七年或中平元年生三子孙翊;又生幼子孙匡以及一个女儿。
扩展资料: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使当时东吴政权蒙受到一些损失,付出了代价,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时也曾蒙受损失一样,但是,它对于历史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是开辟了江左直通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在孙吴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线已经分段开通,先秦秦汉时期已先后开通了由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东半岛的航道。但是,由于东汉时期江左地区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会。
因此这条航道的来往并不频繁,而且还没有开通从江左直达辽东半岛的航路。孙吴立国江左后,这里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以建业为代表的大都会,因此有了进一步开通北部航海运输的需求。
—武烈皇后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吴国太和乔国老是亲戚关系。
乔国老的大女儿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孙国太与乔国老是亲家关系。吴夫人和其妹吴国太都嫁给了孙坚,吴夫人生四子,吴国太生一子孙朗和一女孙仁。吴太夫人去世后,孙权遵母亲遗命,奉养吴国太如同亲生母亲。赤壁之战时,吴国太曾提醒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
后周瑜设下美人计,欲以婚姻为由将刘备赚至东吴,乘机监禁刘备而以此为要挟交换荆州。刘备到达东吴后,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将与孙权之妹结亲一事传遍全城。吴国太得知谣传批评周瑜孙权,又在甘露寺看上了比自己女儿大三十多岁的刘备,最终将孙刘婚事促成。刘备后来劫持孙夫人逃回荆州。
相关信息
《三国演义》叙吴国太事多有不实,吴夫人是被迫嫁给孙坚的。三国演义却说吴国太是跟吴夫人一起过来的,竟然吴夫人都不愿意嫁给孙坚,怎么可能还带自己的妹妹一起过来。
孙坚生有五子三女,其中吴夫人生四子一女,另一子朗庶生,不知所出;小说却将吴夫人所生一女及庶生之孙朗说成“吴国太”所生,且将孙朗的别名仁,说成是一女之名。吴夫人之被提及她有一弟吴景,妹妹毫无记载。
吴国太的人物原型是孙坚之妾丁氏,生孙坚庶子孙朗,并没有生女儿的记载。这在《三国演义》中,分别成了吴国太所生的一子(孙朗)一女(孙仁,后来的孙夫人)的姓名,丁氏也摇身一变,成了吴夫人的妹妹,孙坚的次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