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造飞船失事事件

求人造飞船失事事件,第1张

世界载人飞船历史上的几起重大事故

  一、阿波罗4A飞船地面试验起火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4号发射阵地上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

  乘坐有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4A飞船对接在土星1B运载火箭上。3名航天员是:曾参加过水星4号亚轨道飞行、双子星座3号飞行且经验非常丰富的弗吉尔·卜格里索姆上校,曾参加过双子星座4号飞行并是美国第一个到太空行走的爱德华·H·怀特中校,还有一名是准备第一次上天飞行的罗杰·B·查非少校。如果这次地面模拟试验成功,这3名航天员即乘此飞船进入环地轨道飞行,以考验登月飞行的程度。

  试验前,已对安全做过检查。因为火箭不加注,火工品也不安装,凡能发现的易燃易爆物均被移开或拆除。试验组织者认为已没有什么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试验现场也没有布设专门消防人员、医生和紧急救援人员。

  试验按照程序进行。当进行到最后倒计时时,突然程序中断,飞船指令舱起火。从指挥室里的通信电话中,听到舱内的航天员大喊:"着火了!"接着又听到"快放我们出去!"的喊声。然而,还未来得及打开舱门,在短短的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就被烧死在舱内。

  后来查明,这次起火原因是飞船导线短路,电火花引燃了舱内塑料制品。阿波罗飞船采用的是1/3大气压力的纯氧方案,一些在正常空气中本来是耐火的塑料制品,在纯氧中却成了易燃物品。此外,舱门打开时间设计为90秒,着火时船内形成负压,无论在外面还是在里面,舱门在极短的时间内都无法打开。

  这场火灾造成了飞船地面试验时死亡3人的特大事故。它给后人很多启发。后来的阿波罗飞船舱内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重新研制舱内材料,逃逸救生系统做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防火措施。为了考核修改后飞船的可靠性,在原计划外又增加发射了两艘无人飞船。

  格里索姆1965年在双子星座3号飞行后曾说过:"即使我死了,我们仍需要人们接受它……征服太空是有价值的冒险事业。"格里索姆将他的宝贵生命献给了航天事业。1971年8月2日,阿波罗15号登月时,美国航天员将他们3人的骨灰撒在月面上。格里索姆等人生前未能登上月球,死后终于进入了"月宫"。

  二、联盟1号飞船返回时科马罗夫遇难

1967年4月,前苏联拟用新研制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计划中的登月飞行交会对接模拟试验,安排联盟1号、联盟2号分别于4月23日、4月24日发射,然后于4月25――26日在地球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空间转移。4月23日凌晨3时35分,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在一片欢呼声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准时发射升空。

  飞行到第2圈时,科马罗夫报告说:"飞船左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没有打开,电源供电不足,无线电短波发射机没有工作。姿态稳定系统也受影响,飞船处于不规则运行之中。"科马罗夫是前苏联最优秀的航天员之一,飞行经验丰富。他将飞船的左边朝向太阳,试图打开帆板,但未成功。

  到了第5圈时,飞船故障进一步加剧。科马罗夫尽力排除故障,试图启动飞船发动机以稳定飞行,但没有成功。弄得精疲力尽的科马罗夫在第10圈时,请求睡一觉。经允许后,中断了与地面的通信联络。

  这时,地面飞控中心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也彻夜不眠,忙个不停。他们一方面密切监视联盟1号情况,指挥科马罗夫排除故障,采取紧急措施;另一方面要决定联盟2号是否还按计划发射。当时部分人员主张立即下令推迟联盟2号飞船的发射,全力抢救联盟1号。部分人员则主张飞完第13圈后再说。

  联盟1号飞到13圈时,恢复了同地面飞控中心的通信联络。科马罗夫报告说,飞船故障未消失,姿态仍不稳定。

  飞控中心决定,联盟2号中止发射,联盟1号立即应急返回。

  飞控中心技术人员研究了3种可能返回的姿态控制及导航方法,即星座定位、离子定位、手动控制。第2种在日出时不安全,因日出时会出现离子空洞,传感器可能失效。第3种要求航天员从地平线获得手控方位,但若飞船在地球阴影时,地平线不易看到,操作也相当困难,而这时返回恰恰是在凌晨。

  经过慎重研究,飞控中心向科马罗夫发出命令:在第17圈时,用第2种方式返回。

  但第17圈时,调姿失败,未能返回。

  第19圈时,科马罗夫手动控制返回,使飞船进入了返回轨道。

  当飞船按返回轨道降落至离地面10公里高度,该打开主降落伞时,地面指挥人员听到了科马罗夫说:"降落伞没有打开!"

4月24日6时24分,飞船带着一团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降落于乌拉尔地区奥尔斯克以东65公里处,并发出几声猛烈的爆炸声。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

  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飞船残骸还在燃烧。

  鉴于这次事故的教训,苏联不得不对飞船重新进行审查,并取消了登月飞行计划。经过1年多的改进,才于1968年10月再次发射不载人的联盟2号。

  科马罗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苏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骨灰放在克里姆林宫城墙下。

197l年8月2日,阿波罗15号飞船登月时,美国航天员带去了一块刻有已故苏美航天员姓名的铭牌,安放于月球上,其中也包括了科马罗夫的名字。

  三、阿波罗13号飞船的航天员死里逃生

1970年4月11日,美国又一次用土星V号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3号飞船发射升空,进行计划中的第3次登月飞行。

  这次飞行的航天员是洛弗尔、海斯和斯威加特。

  飞船飞行到46小时4O分02秒时,航天员发现2号贮氧箱贮量显示超差。

55小时53分时,l号贮氧箱压力偏低,指令舱报警器报警。

55小时54分533秒时,飞船遥测数据丢失18秒,主母线电压下降,报警系统报警。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刻,"砰"的一声,服务舱中的2号贮氧箱发生爆炸。

  飞船的报警灯亮了,报警器响了,主电压继续下降。

  斯威加特当即向休斯敦飞控中心报告:"喂!我们这里出事了。"

  海斯从登月舱的通道爬到指令舱,看到一些系统的电压已降到零,也立即做了报告。

  这些情况都用电视实况转播给了全美国、全世界,使成千上万的人目瞪口呆。无数的美国人为他们祷告。休斯敦飞控中心及时分析,认为是液氧贮箱爆炸起火,使得飞船上的氢氧燃料电池损坏。

  飞船上的电源出问题,使得登月已经不可能,而且航天员也处于极端危险之中。

  经过飞控中心科学家、工程师们艰苦细致的分析,休斯敦飞控中心果断地决定:中止登月飞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舱,立即返回地球。

  当时飞船离地球已经38万公里,已经越过地球引力界面,飞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球飞去。如果要返航,必须有足够大的火箭推力来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舱显然难于胜任。

  休斯敦飞控中心科学家们经过周密计算,并让地面航天员进入登月舱模拟,最后得出了一个最省燃料的返回轨道:飞船继续飞行,绕过月球,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以进入返回轨道。

  由于氢氧燃料电池的贮氧箱还担负着飞船生命保障系统氧气和水的供应,因此航天员面临着电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难、环境温度下降的处境。但3名航天员在地面飞控中心的指挥下,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战胜了恐惧、寒冷、黑暗、疲劳等困难,和地面飞控中心人员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实施着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

  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继续往月球飞去。

  当飞船距离月球276公里时,航天员启动登月舱下降发动机,工作了307秒。飞船进入了环月轨道。4月15日上午9时41分,在飞船转过月球后,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45分钟。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的轨道。登月舱的氧气、水、电越来越少,航天员由于疲劳和恐惧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飞控中心指挥员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鼓励他们,并提醒他们吞服镇静剂。

  美国将阿波罗13号未能登月的消息,及时通报给了全世界各国家,并紧急请求有关国家给予救援。包括前苏联在内的13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布在美国军舰未能顾及的海域内等候。

4月17日,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轨道。在进入大气层前,航天员启动4个姿态控制火箭,使登月舱推着服务舱向前加速飞行。随后,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服务舱分离。紧接着又启动反推火箭,使登月舱离开服务舱一段距离。

  然后,登月舱的两名航天员回到指令舱,关闭两舱通道,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登月舱抛掉。

3名航天员乘坐指令舱返回了地球,平安地降落到太平洋洋面上。

  美国总统随硫磺岛号军舰前去欢迎了3名航天员的归来。

  阿波罗13号飞船登月虽然失败了,但依靠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却奇迹般地将航天员营救回来。所以,航天界称这次飞行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事后,美国政府成立了事故调查组,查明了事故原因。安在服务舱液氧贮箱中加热系统的两个恒温器开关,由于过载产生电弧放电作用,将其连成通路,使加热管路温度高达500度,烤焦了附近的导线,最后引起氧气爆炸。

  四、联盟11号飞船返回时空气泄漏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4天后,即4月23日,联盟10号飞船发射上天,直奔礼炮1号,并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对接后,由于故障,航天员尽力工作了5个多小时,试图进入空间站,但没有成功,只好应急返回。

6月6日,联盟1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载着肩负首批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重任的3名航天员,朝空间站飞去。这3名航天员是乔治·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飞船经变轨飞行后,在距空间站100米的地方开始交会对接,并获得成功,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他们在空间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植物在失重条件下生长的实验和一些医学实验,获得不少宝贵资料,干得相当出色。对接期间,还两次将空间站的轨道抬高。

6月29日下午9时,3名航天员离开礼炮1号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飞船离开空间站后飞行了4个多小时,并保持着同地面上的联系。

6月30日1时35分,飞船按程序启动制动火箭。在再入大气层前,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但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航天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尽管返回程序都是正常的,返回舱也在降落伞减速下,安然着陆。但当人们打开舱门时,看到的却是已经遇难的3名航天员的尸体。

  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飞船设计不合理,座舱拥挤,只有脱掉臃肿的航天服才能坐下。当时联盟号返回程序就明确规定,航天员在返回前必须脱掉航天服。对此设计和程序,不少科学家当时就反对,但航天部门的***不接受正确意见。为此,苏联航天负责人卡马宁将军被撤职。

  这一事故是原苏联载人航天活动中最为悲惨的一次。事故发生后,又一次推迟了苏联空间站的使用计划,礼炮1号此后再无人进入。飞控中心不得已,于发射后175天,忍痛发出降轨指令,将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烧毁。联盟号飞行又一次中断飞行达2年3个月,以改进联盟号安全性能,将乘员从3人减为2人,并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设备,规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须穿上航天服。

  载人飞船作为人类征服宇宙的一种工具,从开始使用至今,不过短短的3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弹指一挥间"。与过去出现的任何一种运输工具相比,它是最年轻的,但也是发展最快的。这30多年,它的经历也是曲折的。不少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为它而折腰,几位航天员为它而献身。但它已日臻完善,成为人类往返于空间站和地面的主要运输工具。今后,它还会进一步完善,会在通往月球、火星及其他星球的航行中再显雄风,再创奇迹。

  五、“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在人类载人航天史上,伴随着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时那一次次憾人心魄的壮丽腾飞景象,也有过发射失败火箭凌空爆炸时令人痛心的镜头。其中,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爆炸惨剧,要算是人类载人航天史上最为惨重的飞行事故。1986年1月28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场上,挂满了冰凌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迎着凛冽的寒风,矗立在当年发射过“阿波罗”登月飞船的39号发射阵地上。由于天气奇冷,加上各种意外故障,航天飞机已连续数天推迟发射。然而,罕见的低温并没有减少美国公众的热情,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远远站在看台上,期盼着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升空。同时,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则正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挑战者”号发射时的壮景。

  发射指挥员开始倒计数:“10,9,8……3,2,1,发射!”

  上午11时38分,随着倒计数的结束,运载火箭的主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火箭背负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宛如一条火龙一般腾空而起,直上云天。顿时,发射场的看台上掌声雷动,欢呼如潮。这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自1983年4月4日首飞后的第10次飞行,也是美国宇航局实施的第55次载人航天飞行。

  在航天飞机的机舱里,共有7名航天员。他们是指令长弗朗西斯、驾驶员迈克尔、飞行任务专家鬼冢、朱迪斯和罗纳德。另外,还有两名乘员组的乘员,但他们不是专职的宇航员,一位是格里高利,另一位是克里斯塔。格里高利曾是专门从事卫星设计的空军工程师,克里斯塔**则是新罕布尔什州康科德中学从事教学工作的普通公民,按计划她将在太空向美国几百万中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作为“挑战者”号的乘员,他们在此次飞行任务中除了要施放一颗高度机密的军用卫星之外,还要将大量的观察仪器送入太空。

  当“挑战者”号升高到5790米时,它的速度超过了音速,在达到被专家们所说的“最大动压”之前,计算机已将3台主发动机减到全速的65%,以避免航天器穿过高空湍流区时因外壳过热而支离破碎。

  升空14秒钟后,航天员们感到座椅的摇晃和颠簸稍有减轻,这表明航天飞机在风切变中冲出来了。

  伴随着“挑战者”号的徐徐上升,机上的计算机正忙于处理着数以万计的数据,12个遥控通讯通道把这些数据传送到卡纳维拉尔角的接收天线上,经过处理,然后由卫星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约翰逊航天中心的飞行控制室。

  在飞行控制室里,杰伊·格林和他的发射人员聚精会神地坐在控制台前,一边注视着面前的屏幕,一边听着耳机里卫星所发出的松脆的沙沙作响的声音。这时,“挑战者”号的3台主发动机已恢复到最大推力,操作正常,燃料箱和辅助动力设备情况良好,速度为688米/秒,高度为8000米,上升段是尽善尽美的。

  此刻,谁都没有想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在设计上本身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缺陷,由于它已多次成功地飞行过,所以这个小小的缺陷一直没能引起专家们的注意。但是,这次不同了,“挑战者”发射前及发射时连续多天的气温过低,已造成助推火箭连接处的“0”形合成橡胶密封圈失去弹性,实际上无法起到密封作用。它在火箭点火后受热而发生了破裂,造成燃料外泄。无论是计算机、宇航员,还是地面的任何人,都没有能预料到会突然从右面的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尾部安装接头处,爆发出一缕橘红色的火光来。火焰越来越大,沿着向后的气流向下偏斜,喷向外挂燃料箱。外挂箱里的液体燃料必须要保持低温,液氢必须保持在零下253摄氏度,液氧必须保持在零下187摄氏度,如果高于这两种温度,液氧和液氢就要变成气体。

  在以后的3秒钟里,这个小小的火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喷灯,先是烧烤着燃料箱,接着就和它那赤裸裸的铝皮相接触了。燃料箱里的液氢和液氧正迅速地变成气体,剧烈地膨胀起来,压力向爆炸点逼近。当这个受着压力的液压箱被破坏的时候,那些挥发性的燃料立即沿着向后的气流冲出并且被点燃,破裂的外挂燃料箱几乎是立刻失去了它的结构的完整性而化为碎片,成吨的氢气燃料从箱子下端燃起,后面的支柱从箱子上脱落,巨大的助推器猛烈地绕着它上面的支柱向内旋转起来,助推器的“鼻子”猛地磕在液氧箱子上,把它撞破了。

  不到几毫秒的时间,成百吨的火箭燃料引爆了,在大西洋上空15千米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以超音速行进着的燃气团、主发动机的火箭燃料泵又继续转动了一会儿,贪婪地吞吸着、燃烧着管道里剩下的燃料和氧化剂,接着,根据计算机的指令,这些发动机又一一被自动关掉,就象一个个忠实执行命令的士兵。

  “挑战者”号疯狂地跌落了下来,它立即受到了地球引力的支配,已经完全不受它的飞机构架的约束了。几乎在外挂燃料箱结构破裂的同时,轨道器也与推进器脱离了,这种组合体一裂开,轨道器对面的助推器也撕裂了,白热的火箭燃料也从右翼部分烧起,两个助推器都向上倾斜着,它们的燃料还只消耗一半,现在形成了喷吐着火箭燃料的一个巨大的双叉形舌头。

  此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仅仅73秒钟。在地面,人们只见亮光一闪,正在迅速上升的“挑战者”顷刻间化成了一个橘红色的火球,随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绽放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同时,两个固体火箭推动器脱离火箭,像脱僵的野马,失去了控制,拖着烈火和浓烟向前冲去,形成了羊角似的两支巨大烟云,在火球和烟云中散射出无数碎片。正当人们惊愕之余,一声巨大的闷响,在人们的头顶炸开:“挑战者”航天飞机爆炸了!

  又过了不到几分之一秒的时间,轨道器已经成了碎片,从那一团膨胀着的燃气云中间盘旋着脱离出来。虽然这个轨道器按原来设计最大限度只能经受3倍于重力的空气动力压力,但是,现在突然要它承受20倍重力的压力,它的结构却仍然没有完全破裂,相反,竟奇迹般地按照原来的组成分裂开来,两翼往不同的方向分开,机舱的有效载荷部分连同其携带的货物,竟然完整无损地保留着,只是那焊接的铝制的宇航员起居舱掉离了下来。轨道机动发动机和反作用控制系统上的挥发性自燃式火箭燃料,一经接触立即就燃着了,给燃气云又涂上了一层熔融了的橘红颜色。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13628秒,最后一个遥测数据由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上发了出来。06秒钟以前,内部通话系统的录音带上,记下了宇航员迈克尔·史密斯最后发出的“哎哟!”的惊呼。随着迈克尔·史密斯突然发出的惊呼,在控制室的屏幕上,“挑战者”号发来的数据突然中断,在每个控制台屏幕的中间地方,出现了一个冻结的白色“S”,与“挑战者”号的无线电联系嘎然而止。

  时间凝固了。在观众席上的人们和全世界坐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亲眼目睹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惨的空难全过程。看台上,片刻的惊愕过后,痛哭声顿时响起一片。当麦考莉芙的父亲科里根明白过来之后,伸手搂住了他那神色凄迷、老泪纵横的老伴格蕾丝……

  控制中心解说员蒂夫·内斯比特此时正坐在4楼的控制台旁,他顿时呆若木鸡,只觉得天旋地转,控制室里荧光屏上红色的轨迹一动不动,最后,他终于有气无力他说道:“在场的所有飞行控制人员都看得很仔细,显然,这是一起航天飞行史上的大悲剧。”

  从航天飞机通信系统的声音通道上听起来,这个爆炸只是一阵突然的松脆的沙沙作响的声音。休斯顿飞行操作控制室里,飞行控制官员杰伊·格林和他的候补人艾伦·布里斯科向左面转过身去,看着他们的控制盘旁边的彩色监视器。宽阔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乳白色的圆柱体,有两个助推器喷出了长长的叉开的火舌,他们赶紧转回头,再去看他们面前的控制盘,在每个屏幕的上面中间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光亮的“S”,它代表“不动数据”,即遥测部件宜屏幕上处于浆结状态,本来就很安静的房间,一下子变得更加鸦雀无声。

  最后,飞行动力学官员在回路上说话了:“滤波器上出现离散源。”

  这是一个灾难性后果的信号,离散源就是在海角上空的空军雷达上显示的“挑战者”号的残骸。

  这时,地面通信官员也报告说:“我们这里失掉与地面的联系。”

  身体结实、一向做事很有自信心的杰伊·格林,一下子瘫倒在椅子上,变得呆若木鸡。

  “好吧,各操作人员继续仔细注意数据!”除此之外,他还能说什么呢?每一个人都盯着电视屏幕,寻找着航天飞机在爆炸前发来的任何信息。

11时39分,肯尼迪航天中心。空军少校杰拉尔德·别林吉尔坐在他的靶场安全中心的雷达控制盘前面,眼睛盯着屏幕上出现的一阵向四面散开的绿色信号群,他转向左面,看了看电视监测器上出现的爆炸后的燃气云。在他的雷达屏幕上,这些向四周散开的光点,显示为一些主要的和次要的弹着点,它们在周围疯狂地跳动着,表示有一块正在坠落的残片和几个大的仍可追寻的目标在继续向前飞行着。

  靶场安全系统的计算机无法区别运动着的目标的快慢,别林吉尔少校正想向靶场安全指挥官建议,不必去管外挂燃料箱和助推器的抛射药,这时候,他观察到有一个固体火箭助推器仍然稳定地飞行在雷达屏幕的左上方,于是,他请求允许他“行使职能”,通过无线电传送一系列爆破的指令编码,去射击那危险的爆炸产物,以便在那游离的助推器可能弹回并威胁到海岸的安全之前将其摧毁。上级允许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启动了反雷达导弹键,扣动按钮,在10秒钟之内,发出了“发射”的指令。

  一切都结束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及上面的7名乘员都无可挽回地毁灭了。“挑战者”机毁人亡,使全世界为之震惊,联合国安理会立即中止了正在举行的会议,为“挑战者”号致哀;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正在召开的欧洲议会也立即停了下来,为蒙难的宇航员默哀;许多国家的电视台都中断了正常的节目,改播“挑战者”号爆炸的消息……

  美国社会受到的振荡更加剧烈,人们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全国各地下半旗致哀;教堂响起了为死者哀悼的钟声:通常灯火辉煌的纽约帝国大厦当晚一片漆黑;洛杉矶纪念运动场重新点燃了为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燃烧的火炬;纽约股市交易所平时不断的叫嚷暂停片刻;佛罗里达州大西洋沿岸,有20000支手电光同时射向夜空;在麦考莉芙的家乡——新罕布什尔州的康科德中学,各家住宅前院的树上都挂满了**的彩带,以表示对这位女英雄的怀念……

  美国总统里根宣布:1月28日为全国哀悼和纪念日。

  载人飞船(manned spacecraft) 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用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载人飞船容积较小,受到所载消耗性物质数量的限制,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复使用。1961年苏联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飞船,后来又发射了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美国也相继发射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阿波罗号是登月载人飞船。

  用途

  载人飞船具有多种用途,主要有: ①进行近地轨道飞行,试验各种载人航天技术,如轨道交会和对接、航天员出舱进入太空等。 ②考察轨道上失重和空间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发展航天医学。 ③为航天站接送人员和运送物资。 ④利用各种遥感设备进行对地球的观测。 ⑤进行空间探测和天文观测。 ⑥进行登月飞行或行星际飞行。

  编辑本段组成

  载人飞船一般由乘员返回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登月飞船还具有登月舱。为了保证人员能进入太空和安全返回地面,载人飞船有以下主要分系统:结构系统;姿态控制系统;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电源系统;返回着陆系统;生命保障系统;仪表照明系统;应急救生系统。 飞船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有载人舱。它的主要结构可分为几个舱段,例如,可采用两舱式结构和三舱式结构。如有对接任务时则有对接机构,它放在飞船的最前边。苏联第一代飞船东方号的结构很简单,是两舱式,飞船只载1个人。第二代飞船飞行时,苏联的上升号多了一个出舱用的气闸舱,且能载2~3人;而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仍为二舱式加对接机构。第三代飞船是三舱式结构,如苏联的联盟号飞船。这种飞船的最前端是对接机构,然后接轨道舱,再接返回舱和服务舱,最后与运载火箭相连。有的舱之间有过渡舱段相接连。有出舱任务的载人航天器都增设出舱用的气闸舱。美国阿波罗号飞船除 载人飞船

  有两舱段结构外还增设登月舱。 飞船的轨道舱是飞船重点的舱段。它前端的对接机构供飞船与其它飞船或空间站对接用,其下端通过密封舱门与返回舱相连。它是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进行科学实验、进餐、体育锻炼、睡觉和休息的空间,其中备有食物、水和睡袋、废物收集装置、观察仪器和通信设备等。轨道舱还可兼作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气闸舱。 返回舱也是密闭座舱,在轨道飞行时与轨道舱连在一起称为航天员居住舱。在起飞阶段和再入大气层阶段,航天员都是半躺在该舱内的座椅上,并有一定角度克服超重的压力。座椅前方是仪表板,以监控飞行情况;座椅上安装姿态控制手柄,以备自控失灵时,用手控进行调整。美国水星号飞船在返回地面时自控失灵,就是靠航天员手控使飞船返回地面的。在飞船返回地面之前,轨道舱和服务舱分别与返回舱分离,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焚毁,只有返回舱载着航天员返回地面。 飞船的服务舱也可称“仪器设备舱”。它的前端通过过渡舱段与返回舱相连,后端与运载火箭相接。联盟号飞船的这个舱又分前后两部分,前段是密封增压的,内部装有电子设备,以及环境控制、推进系统和通讯等设备;后段是非密封性的、主要是安装变轨发动机和贮箱等物。服务舱外部装有环境控制系统的辐射散热器和太阳能电池板。

  编辑本段几起重大事故

  阿波罗4A飞船地面试验起火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4号发射阵地上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 乘坐有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4A飞船对接在土星1B运载火箭上。3名航天员是:曾参加过水星4号亚轨道飞行、双子星座3号飞行且经验非常丰富的弗吉尔·卜格里索姆上校,曾参加过双子星座4号飞行并是美国第一个到太空行走的爱德华·H·怀特中校,还有一名是准备第一次上天飞行的罗杰·B·查非少校。如果这次地面模拟试验成功,这3名航天员即乘此飞船进入环地轨道飞行,以考验登月飞行的程度。 试验前,已对安全做过检查。因为火箭不加注,火工品也不安装,凡能发现的易燃易爆物均被移开或拆除。试验组织者认为已没有什么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试验现场也没有布设专门消防人员、医生和紧急救援人员。 试验按照程序进行。当进行到最后倒计时时,突然程序中断,飞船指令舱起火。从指挥室里的通信电话中,听到舱内的航天员大喊:“着火了!”接着又听到“快放我们出去!“的喊声。然而,还未来得及打开舱门,在短短的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就被烧死在舱内。 后来查明,这次起火原因是飞船导线短路,电火花引燃了舱内塑料制品。阿波罗飞船采用的是1/3大气压力的纯氧方案,一些在正常空气中本来是耐火的塑料制品,在纯氧中却成了易燃物品。此外,舱门打开时间设计为90秒,着火时船内形成负压,无论在外面还是在里面,舱门在极短的时间内都无法打开。 这场火灾造成了飞船地面试验时死亡3人的特大事故。它给后人很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多启发。后来的阿波罗飞船舱内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重新研制舱内材料,逃逸救生系统做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防火措施。为了考核修改后飞船的可靠性,在原计划外又增加发射了两艘无人飞船。格里索姆1965年在双子星座3号飞行后曾说过:“即使我死了,我们仍需要人们接受它……征服太空是有价值的冒险事业。”格里索姆将他的宝贵生命献给了航天事业。1971年8月2日,阿波罗15号登月时,美国航天员将他们3人的骨灰撒在月面上。格里索姆等人生前未能登上月球,死后终于进入了“月宫”。

  联盟1号飞船返回 科马罗夫遇难

  1967年4月,前苏联拟用新研制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计划中的登月飞行交会对接模拟试验,安排联盟1号、联盟2号分别于4月23日、4月24日发射,然后于4月25-26日在地球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空间转移。 4月23日凌晨3时35分,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在一片欢呼声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准时发射升空。 飞行到第2圈时,科马罗夫报告说:“飞船左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没有打开,电源供电不足,无线电短波发射机没有工作。姿态稳定系统也受影响,飞船处于不规则运行之中。” 科马罗夫是前苏联最优秀的航天员之一,飞行经验丰富。他将飞船的左边朝向太阳,试图打开帆板,但未成功。 到了第5圈时,飞船故障进一步加剧。科马罗夫尽力排除故障,试图启动飞船发动机以稳定飞行,但没有成功。弄得精疲力尽的科马罗夫在第10圈时,请求睡一觉。经允许后,中断了与地面的通信联络。 这时,地面飞控中心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也彻夜不眠,忙个不停。他们一方面密切监视联盟1号情况,指挥科马罗夫排除故障,采取紧急措施;另一方面要决定联盟2号是否还按计划发射。当时部分人员主张立即下令推迟联盟2号飞船的发射,全力抢救联盟1号。部分人员则主张飞完第13圈后再说。 联盟1号飞到13圈时,恢复了同地面飞控中心的通信联络。科马罗夫报告说,飞船故障未消失,姿态仍不稳定。飞控中心决定,联盟2号中止发射,联盟1号立即应急返回。 飞控中心技术人员研究了3种可能返回的姿态控制及导航方法,即星座定位、离子定位、手动控制。第2种在日出时不安全,因日出时会出现离子空洞,传感器可能失效。第3种要求航天员从地平线获得手控方位,但若飞船在地球阴影时,地平线不易看到,操作也相当困难,而这时返回恰恰是在凌晨。 经过慎重研究,飞控中心向科马罗夫发出命令:在第17圈时,用第2种方式返回。但第17圈时,调姿失败,未能返回。 第19圈时,科马罗夫手动控制返回,使飞船进入了返回轨道。当飞船按返回轨道降落至离地面10公里高度,该打开主降落伞时,地面指挥人员听到了科马罗夫说:“降落伞没有打开!“ 4月24日6时24分,飞船带着一团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降落于乌拉尔地区奥尔斯克以东65公里处,并发出几声猛烈的爆炸声。科马罗夫当场牺牲。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飞船残骸还在燃烧。 鉴于这次事故的教训,苏联不得不对飞船重新进行审查,并取消了登月飞行计划。经过1年多的改进,才于1968年10月再次发射不载人的联盟2号。 科马罗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苏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骨灰放在克里姆林宫城墙下。 197l年8月2日,阿波罗15号飞船登月时,美国航天员带去了一块刻有已故苏美航天员姓名的铭牌,安放于月球上,其中也包括了科马罗夫的名字。

  阿波罗13号飞船的航天员死里逃生

  1970年4月11日,美国又一次用土星V号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3号飞船发射升空,进行计划中的第3次登月飞行。这次飞行的航 载人飞船

  天员是洛弗尔、海斯和斯威加特。 飞船飞行到46小时4O分02秒时,航天员发现2号贮氧箱贮量显示超差。 55小时53分时,l号贮氧箱压力偏低,指令舱报警器报警。 55小时54分533秒时,飞船遥测数据丢失18秒,主母线电压下降,报警系统报警。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刻,“砰”的一声,服务舱中的2号贮氧箱发生爆炸。飞船的报警灯亮了,报警器响了,主电压继续下降。斯威加特当即向休斯敦飞控中心报告:“喂!我们这里出事了。”海斯从登月舱的通道爬到指令舱,看到一些系统的电压已降到零,也立即做了报告。 这些情况都用电视实况转播给了全美国、全世界,使成千上万的人目瞪口呆。无数的美国人为他们祷告。 休斯敦飞控中心及时分析,认为是液氧贮箱爆炸起火,使得飞船上的氢氧燃料电池损坏。 飞船上的电源出问题,使得登月已经不可能,而且航天员也处于极端危险之中。 经过飞控中心科学家、工程师们艰苦细致的分析,休斯敦飞控中心果断地决定:中止登月飞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舱,立即返回地球。当时飞船离地球已经38万公里,已经越过地球引力界面,飞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球飞去。如果要返航,必须有足够大的火箭推力来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舱显然难于胜任。 休斯敦飞控中心科学家们经过周密计算,并让地面航天员进入登月舱模拟,最后得出了一个最省燃料的返回轨道:飞船继续飞行,绕过月球,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以进入返回轨道。 由于氢氧燃料电池的贮氧箱还担负着飞船生命保障系统氧气和水的供应,因此航天员面临着电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难、环境温度下降的处境。但3名航天员在地面飞控中心的指挥下,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战胜了恐惧、寒冷、黑暗、疲劳等困难,和地面飞控中心人员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实施着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继续往月球飞去。 当飞船距离月球27.6公里时,航天员启动登月舱下降发动机,工作了30.7秒。飞船进入了环月轨道。 4月15日上午9时41分,在飞船转过月球后,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4.5分钟。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的轨道。 登月舱的氧气、水、电越来越少,航天员由于疲劳和恐惧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飞控中心指挥员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鼓励他们,并提醒他们吞服镇静剂。 美国将阿波罗13号未能登月的消息,及时通报给了全世界各国家,并紧急请求有关国家给予救援。包括前苏联在内的13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布置在美国军舰未能顾及的海域内等候。 4月17日,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轨道。在进入大气层前,航天员启动4个姿态控制火箭,使登月舱推着服务舱向前加速飞行。随后,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服务舱分离。紧接着又启动反推火箭,使登月舱离开服务舱一段距离。 然后,登月舱的两名航天员回到指令舱,关闭两舱通道,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登月舱抛掉。 3名航天员乘坐指令舱返回了地球,平安地降落到太平洋洋面上。美国总统随硫磺岛号军舰前去欢迎了3名航天员的归来。 阿波罗13号飞船登月虽然失败了,但依靠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却奇迹般地将航天员营救回来。所以,航天界称这次飞行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事后,美国政府成立了事故调查组,查明了事故原因。安在服务舱液氧贮箱中加热系统的两个恒温器开关,由于过载产生电弧放电作用,将其连成通路,使加热管路温度高达500度,烤焦了附近的导线,最后引起氧气爆炸。

  联盟11号飞船返回时空气泄漏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4天后,即4月23日,联盟10号飞船发射上天,直奔礼炮1号,并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对接后,由于故障,航天员尽力工作了5个多小时,试图进入空间站,但没有成功,只好应急返回。 6月6日,联盟1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载着肩负首批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重任的3名航天员,朝空间站飞去。这3名航天员是乔治·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飞船经变轨飞行后,在距空间站100米的地方开始交会对接,并获得成功,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他们在空间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植物在失重条件下生长的实验和一些医学实验,获得不少宝贵资料,干得相当出色。对接期间,还两次将空间站的轨道抬高。 6月29日下午9时,3名航天员离开礼炮1号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飞船离开空间站后飞行了4个多小时,并保持着同地面上的联系。 6月30日1时35分,飞船按程序启动制动火箭。在再入大气层前,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但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航天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尽管返回程序都是正常的,返回舱也在降落伞减速下,安然着陆。但当人们打开舱门时,看到的却是已经遇难的3名航天员的尸体。 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飞船设计不合理,座舱拥挤,只有脱掉臃肿的航天服才能坐下。当时联盟号返回程序就明确规定,航天员在返回前必须脱掉航天服。对此设计和程序,不少科学家当时就反对,但航天部门的***不接受正确意见。为此,苏联航天负责人卡马宁将军被撤职。 这一事故是原苏联载人航天活动中最为悲惨的一次。事故发生后,又一次推迟了苏联空间站的使用计划,礼炮1号此后再无人进入。飞控中心不得已,于发射后175天,忍痛发出降轨指令,将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烧毁。联盟号飞行又一次中断飞行达2年3个月,以改进联盟号安全性能,将乘员从3人减为2人,并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设备,规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须穿上航天服。 载人飞船作为人类征服宇宙的一种工具,从开始使用至今,不过短短的3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弹指一挥间“。与过去出现的任何一种运输工具相比,它是最年轻的,但也是发展最快的。这30多年,它的经历也是曲折的。不少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为它而折腰,几位航天员为它而献身。但它已日臻完善,成为人类往返于空间站和地面的主要运输工具。今后,它还会进一步完善,会在通往月球、火星及其他星球的航行中再显雄风,再创奇迹。

  编辑本段中国载人飞船发展

  神舟一号~神舟四号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研制。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 载人飞船

  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太空行程,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实现了2名宇航员多天飞行,他们分别是:聂海胜、费俊龙。“神舟”六号于10月16日凌晨安全返回,使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进一步成熟。“神舟”六号实现了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实现宇航员进入轨道舱。航天员首次往返轨道舱,进行了失重状态下的关闭返回舱门及检漏试验。第一次进行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编辑本段重要时刻

  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前苏联的‘东方号’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 世界第一艘登月飞船美国的‘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发射。

  “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使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又一次为世界所瞩目。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控制枢纽,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在历次”神舟”号飞a行任务中发挥着“神经中枢”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个中心只是9年前才建成的。

  最初,负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提出,在北京新建专门用于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控制中心。围绕这一建议,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当时有人主张改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也有人主张扩建北京指挥所。一番争论后,才最终确定了这个研究所的方案,新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在载人航天飞行初期,都没有建设专门的指挥控制中心,但是,随着任务的拓展,美国从“双子星座计划”开始,新建了休斯顿“任务控制中心”;而前苏联则在“联盟”号任务时,建设了位于莫斯科近郊的“飞行控制中心”,并且两个中心都选择建在靠近决策集团和技术支持单位的地方。

  对载人航天任务来说,任务中心的“指挥”和“控制”职能中,“控制”能力是最根本的。这包括状态分析、判断决策、控制指令生成和发送等一系列过程,没有控制能力,就谈不上有效指挥。而对飞船的控制要由各方专家共同完成,必须有一个数据、信息和人员的集中地。

  北京是中央所在地,是载人航天工程领导机关和主要业务部门集中的地方,也是空间设施研制、使用单位和航天医学研究、保障单位的集中地。飞控中心建在北京,既有利于综合利用这些单位的技术力量对任务进行技术支持,更有利于高层领导的决策和协调。此外,利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起步的时机,一步到位建成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不但体现技术进步,顺应了发展趋势,还避免了将来的重复建设。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建成后,在我国的历次”神舟”号飞行任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每次任务时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所在。

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翟志刚首次进行了太空行走。

翟志刚,1966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大学文化、双学士学位。1985年6月入伍,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

飞过歼七、歼八等机种,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08年9月25日至27日的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担任飞船指令长,是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

神舟七号进行太空行走的技术要求:

神舟七号在出舱活动飞行程序设计上,考虑运行轨道、地面测控、能源平衡、姿态控制、空间环境适应性等多种约束条件,通过合理、优化配置飞船的资源。

设计出具备在轨飞行支持出舱活动的程序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航天员的生理条件、舱外航天服的工作状态,进行飞行期间的航天员操作项目编排并生成船上的自动控制程序,使飞船自动控制与航天员手动操作项目匹配、协调。

同时神舟七号装载了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的首个用户数据终端系统,进行了国内首次天地数据中继系统数据传输试验。

  阿波罗计划(Apollo Project)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1969年7月16曰,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这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但是整个人类的伟大一步。他们见证了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实现,这一步跨过了5000年的时光。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阿波罗计划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其科研成果还带动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全世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测控技术、火箭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医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把科技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在经济方面,据统计,在阿波罗计划上投入的每1美元平均带来了5美元左右的效益。

  [b]各次阿波罗任务[/b]

  阿波罗计划中包括11次载人任务,从阿波罗7号一直到阿波罗17号,全部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阿波罗4号到阿波罗6号都是无人测试飞行(正式地讲没有阿波罗2号和阿波罗3号)。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Cx6g==_lj0aHovJfRxXjpg[/img]

  阿波罗1号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DIyw==_m0jLIkd8pQL5jpg[/img]

  1967年1月27曰。宇航员维尔基尔-格里森、 爱德华-怀特和罗杰-查菲在今晚一场大火中身亡。 当时这场大火吞没了他们的阿波罗1号飞船。原计划2月21曰飞船发射并把他们送上地球轨道14天,就在进行这次发射的模拟演习中,他们死于地面。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C6ww==_IFCwQdQ78wwrjpg[/img]

  国家航空与航天管理局官员说,大概是一个电火花点燃了阿波罗飞船座舱的纯氧。这三名宇航员如同真地飞行那样并肩坐在肯尼迪角第34号发射架上的“土星” 1号火箭顶部,就在这天下午6点31分,发生大火。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Cy1Q==_ti4p3OUhFhWUjpg[/img]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Cy1Q==_zLSpp1rsR6FCjpg[/img]

  他们被卡在关闭的舱门后面,无法使用阿波罗安全系统,因为被导弹拖车挡住了。急救人员试图接近他们,却被舱内滚滚冒出的浓烟阻挡。空军及国家航空航天局收集了所有与火灾有关的资料。官员们说:“人员和飞船的损失给阿波罗登月计划以严重打击。面对预算削减的困难,阿波罗计划一直努力奋斗以求在60年代末实现登月。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NyCx6g==_MkvKRHCwmSsAjpg[/img]

  阿波罗7号

  推进装置:“火星”1B火箭

  时间:1968年10月11曰-22曰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NyDIyw==_0mqflrNlbCG0jpg[/img]

  乘员:希拉、艾西尔和坎宁哈姆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NyDG8A==_sMjQ2uGpWKZPjpg[/img]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NyDG8A==_nr3JW60gzyxxjpg[/img]

  飞行时间为10天20小时,共绕地球飞行163圈,这是阿波罗飞船的第一次载人地球轨道飞行。首次载人飞船上的电视直播。[/color][/size]

  b]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b]

  一、登月方案: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从“阿波罗”号飞船的3种飞行方案中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方案。

  二、辅助计划:为登月飞行进行准备的4项辅助计划是:①“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1961-1965年):共发射9个探测器,在不同的月球轨道上拍摄月球表面状况的照片18万张,以了解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②“勘测者”号探测器计划(1966-1968年):共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通过电视发回86万张月面照片,并探测了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数据。③“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1966-19677年):共发射3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区拍摄高分辨率照片,获得 l000多张小比例尺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据此选出约10个预计的登月点。④“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1965-1966年):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进行医学-生物学研究和操纵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和进行舱外活动的训练。

  三、运载火箭:“阿波罗”号飞船使用大推力的“土星”号运载火箭发射。运载火箭研制分两个阶段进行:①研制“土星”1号和1B号,用以获取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经验并进行“阿波罗”号飞船的 飞行试验。②研制“土星”5号巨型3级运载火箭作为飞船登月的 运载工具。

  四、试验飞行:1966-1968年进行了6次不载人飞行试验,在近 地轨道上鉴定飞船的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考验登月舱的动力 装置。1968-1969年,发射了"阿波罗"7、8、9号飞船,进行载人飞 行试验。主要作环绕地球、月球飞行和登月舱脱离环月轨道的降 落模拟试验、轨道机动飞行和模拟会合、模拟登月舱与指挥舱的分 离和对接。按登月所需时间进行了持续11天的飞行,检验飞船的 可靠性。1969年5月18曰发射的"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了登月 全过程的演练飞行,绕月飞行31圈,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下降到 离月面152公里的高度。

  五、"阿波罗"号飞船:"阿波罗"号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

  1指挥舱——宇航员在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全飞船的 控制中心。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重约6吨。指挥舱分前 舱、宇航员舱和后舱3部分。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 态控制发动机等。宇航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宇航员生活14天的 必需品和救生设备。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各种仪器 和贮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等。

  2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 舱体为圆筒形,高6。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主发动机用于轨 道转移和变轨机动。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它们 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 服务舱分离等。

  3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①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 4个仪器舱组成。②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宇航员完成月面活 动后驾驶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指挥舱会合。上升级由宇航员座舱、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宇航员座; 舱可容纳2名宇航员(但无座椅),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 电源等设备。

  4登月飞行——"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21曰首次 实现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 飞船,其中5次成功。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截至1972年12月最后的“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这一系列登月活动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千克。“阿波罗”飞行同时把许多仪器安装在了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color][/size]

  纵观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经过调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终于逐步走上正轨,并将首次发射

  试验的时间定位于1999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7个大系统,分别

  是: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航天员系统、发射场系统、地面

  测控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每一系统又包括若干分系统,比如宇宙

  飞船系统就包括飞控分系统、载荷分系统、生命保障分系统等。

  可以说,相对于中国的科技实力而言,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复杂

  程度绝不亚于美国阿波罗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是继“两弹一星”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科技系统

  工程。包括王永志、戚发轫、王德臣、闵桂荣等一大批中国航天

  的资深专家担任了这一工程的决策、设计和指挥工作。来自中国

  航天工业总公司、解放军总装备部(其前身为国防科工委)和中

  央专门委员会的10万余名航天工程师和军人参与研制这一复杂的系

  统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耗资巨大,据估计总数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全

  部由国家投 承担。中国相继修建了用于装配和发射新型运载火

  箭的组装塔楼和发射台,以及一系列指挥、测控设施。中国还相

  继建造了亚洲最大的震动试验塔和微重力落塔,用于模拟飞船飞

  行全过程的状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北京西郊山谷中的

  航天环境模拟中心,建有世界领先的载人飞船全过程模拟设备。

  在这里,载人飞船被放入一个巨大的真空罐中,建立太空低温环

  境,通过模拟器模拟太空飞行的状态,测试飞船的真空性能。该

  设施规模居亚洲第一,仅次于美、俄的类似设施。

  虽然从战略上中国早已具备进行载人航天的能力,但是在这一工

  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技术,

  就是安全、可靠的航天器返回技术。在早先的“尖兵”系列卫星

  上,中国已经能够娴熟的运用航天器返回技术,并创造了连续13次

  卫星返回回收的成功。这为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积累的大量经

  验。现在,随着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进行,相信中国航天器返回

  回收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

  其他的关键技术,包括控制载人飞船复杂的在轨姿态,以及高空

  火箭发动机、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和全球不间断的地面指挥测控

  网等。据信,在这些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正

  在逐步走向技术上的成熟。

  3.中国载人航天运载火箭

  可以说,中国早在1976年就已经拥有了可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

  火箭。纵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除了长征一号运载能力稍小外,

  其余型号的运载能力都在2500千克以上,完全有能力将小型宇宙飞

  船送入近地轨道。因此,载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所有关键技术

  中,运载火箭技术是最成熟的。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运载火箭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选择现有的

  某一型号火箭进行重新设计,使其胜任运载宇宙飞船的特殊要

  求,并大大提高其可靠性。经过一系列比较,中国最终选择长征2

  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作为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的原型。长征2号E捆绑

  式运载火箭曾经多次用于发射国内外大型通信卫星,其可靠性达

  到95%以上,并经受过实际发射的检验。同时,该型运载火箭具有

  97吨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搭载更大型的载人航天器提供了较

  大的能力空间。

  为了使长征2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能够胜任载人航天计划的要求,中

  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可靠性方面的重新设计。新型

  火箭被称为长征2号F运载火箭。该型号采用了与原长征2号E完全不

  同的冗余模式和设备备份方案。对于制导、控制、分离和发动机

  等部分,还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据称,重新设计后的新型火箭

  可靠性提高到97%以上。

  长征2号F运载火箭还安装了与长征2号E不同的整流罩,用于容纳外

  形尺寸更大、更长的载人飞船。载整流罩的头部安装了火箭逃逸

  塔。如果火箭在起飞时出现致命的故障,逃逸塔上的小型火箭发

  动机将会把整流罩连同宇宙飞船拉离火箭本体,上升大约2千米的

  高度,然后张开降落伞使飞船软着陆,挽救航天员的生命。中国

  是掌握这一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为了优化装配安全性和勤务性能,长征2号F运载火箭采用了与长征

  2号E不同的装配模式。长征2号F的各助推器和组件运送到发射场

  后,将被装配在一座塔楼中的大型发射/运送拖车上。全部安装和

  测试工作也都在这座塔楼中完成。在发射的当天,火箭才由大型

  发射/运送拖车垂直运往700米外的发射台,与脐带塔相连,并完成

  发射。这种方式与美国航天飞机的装配模式相同,大大优化了火

  箭的基地勤务可靠性。

  冷战时期苏联航天计划解密

  苏联的航天计划是冷战时期最大的机密。然而最近几年,由于俄罗斯航天组织为了赢得潜在的西方客户的信任和重视,开始公开发表有关冷战时期航天活动的文献资料和,这使人们有幸通过苏联航天器的照片、政府报告、学术论文以及记者的采访记录,最终可以了解铁幕后面所发生的所有事件的概貌。

  以天制天,防御武器搬上太空站

  20世纪70年代,苏联一直怀疑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太空探险计划存有敌意,担心其背后隐藏有攻击自己航天器的计划。为此,苏联在这一时期发射的一系列重达20吨、可在轨道上运行1年的“礼炮号”太空站时,每次都把人送上去停留数月。对此,西方观察家推测,“礼炮号”名义下包括两个截然不同的计划,一个是进行民用科学研究,另一个是开辟包括侦察在内的军事应用目的。

  对于民用型,苏联提供了太空站的设计图和内部照片,甚至允许记者去参观训练用的实体模型。但对另一种,迄今只播放过几幅模糊不清的电视图像。直到1997年,即它首次飞行20年后,西方记者才能看到军用“礼炮”号的地面模拟器。

  原来,为了对付来自于美国的威胁,同时也是为了达到真正占领太空的目的,苏联曾一度设想将太空站做为具有侦察、指挥和作战中心功能的太空军事基地,用以侦察美国的军事目标及摧毁美国的航天器。宇航站有效容积大,可装载如长焦距照相机那样大的各种大型复杂仪器。宇航员在空间站上利用肉眼和各种先进的遥感仪器相配合,可侦察、监视飞机、坦克、雷达站、导弹发射场、部队集结等各种军事目标。

  事实上,苏联自1971年4月19日发射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1号以来,已发射了7艘“礼炮”号空间站。“礼炮”-3号、“礼炮”-5号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礼炮”-4号、“礼炮”-6号、“礼炮”-7号也可用于军事目的。其中1977年发射的“礼炮”-6号空间站装载了50多种仪器设备,苏联宇航员在一次绕地球3000多圈的飞行中,用6波段多光谱照相机和其它仪器设备,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对美国全部领土和领海进行了电子照相侦察,取得了大批军事情报。而“礼炮”-7号5分钟拍摄到的照片工作量,用飞机拍摄需要两天才能完成。

  除了具有侦察功能的太空站进行了真正的应用外,苏联工程师们还曾设计了装备不同防御武器的多种太空站,其中有装备大炮的、装备激光武器的,也有装备太空导弹的。但由于经费和技术等诸多原因,这些太空站实际上并未制造。

  “杀手”凸现,反卫星系统欲盖弥彰

  军事卫星的出现,对敌方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消除这些威胁,苏联人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开始积极研制太空卫星“杀手”—反卫星武器系统。早在1964年,苏联就成立了国土防空军空间防御部,专门致力于反卫星武器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从整个发展过程看,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1964年至1968年的早期研制阶段;从1968年至1971年的拦截试验阶段;从1972年至1975年的改进设计阶段以及从1976年至今的实用试验阶段。目前,经过数十次的反卫星拦截试验,苏联的反卫星武器系统已初步具备了实战的能力。

  从其作用方式上来看,苏联研制的反卫星武器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星反星”,就是以卫星反卫星。苏联早在1963年就开始研制一种共轨道的反卫星卫星。从1967年到1968年底,苏联共发射了39颗“宇宙”号目标卫星和拦截卫星,进行过近20次空间拦截试验,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拦截卫星长42米,直径18米,用SS—9型洲际火箭发射入轨,可在150—17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捕捉目标,攻击低轨道上的各类军用卫星。苏联研制的第二种反卫星武器系统是“以能反星”,也就是用定向能武器反卫星。

  苏联早在60年代就开始研制激光武器。据悉,苏联军方拥有一项比美国规模更大的激光武器发展计划,有1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激光武器的研制,有12个激光武器研究和试验基地以及6个激光武器试验场。另据最新消息透露,苏联在莫斯科南面50公里处的托罗伊茨克和中亚的萨雷沙甘基地附近都安装了大功率高能激光武器系统,其中萨雷沙甘至少装有两台高能激光发射器。有迹象表明,一台可摧毁500公里以外的卫星,另一台可摧毁3000公里范围内的卫星。

  在反卫星作战中,激光武器通常有四种作战方式:一是完全摧毁卫星;二是干扰或破坏其光电系统;三是推动卫星,使之在空间姿态失稳,天线失灵;四是用X射线激光照射,使敌卫星产生静电现象,破坏卫星的光电系统。种种迹象表明,苏联的激光武器有摧毁和干扰美国低轨道卫星的能力。1975年11月,苏联用试验陆基激光武器将美国飞抵苏联西伯利亚上空的预警卫星和侦察卫星“打瞎”。

  1981年3月中旬,苏联的一颗“宇宙杀伤者卫星”用高能激光武器,使美国一颗卫星中的照相、红外和电子设备完全失效。此外,美国的照相侦察卫星还发现苏联在塔基克境内的努克列水库附近的一座高山上修建了激光站。据分析,这种双管激光器可以把激光发射到120公里的高度,可摧毁轨道上美国卫星的太阳能配电盘。

  苏联在反卫星武器系统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功,使美国人感到极为震惊。1987年10月23日,美国航天司令部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苏联日益增长的激光器和太空武器摧毁美国军事卫星的能力使西方的作战能力遇到了重大的危险。”美国空军将领约翰皮奥特罗卡斯基也惊呼:“苏联最新激光武器显然能使地球低轨道上的卫星失去作用并能使两三万公里高空运行的卫星至少受到损失。”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莫斯科在反卫星武器系统方面遥遥领先了华盛顿”,并预言“如果技术方面发展获得成功,苏联人可能在90年代部署作战用的太空卫星激光武器。在2000年以后,可能有能力部署防御弹道导弹的太空武器系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美国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反卫星武器系统的研究。

  飞船的话太多了……神舟系列、水星系列、东方系列等等……(笑)

  谢谢!

一、小京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 航天员 ,驾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二、两名 航天员 分别穿国产和俄罗斯舱外航天服进入轨道舱。俄罗斯专家将提供技术支持。

三、船员名单中可能会有两名女 航天员 ,这将会是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

四、目的探讨我国载人航天首飞 航天员 主着陆场的医疗卫勤保障的经验,验证现场急诊医学新理论的可行性。

五、场地医生在严密监控 航天员 的身心状态。

六、在太阳风暴爆发过程中 航天员 必须迅速进入航天飞机的密封舱,技术人员必须迅速把卫星转变为安全模式。

七、联盟号飞船用于在地球和轨道之间运输 航天员 ,而且经常保持充足的数量,因此当危险发生时,它们可以作为“救生船”使用。

八、专家称,由于这是中国第一次选拔女 航天员 ,要求婚育是对女性负责的一种考虑。

九、研究深空辐射生物学效应,可以为 航天员 生命健康保障提供理论指导。

十、这些冲击波可以伤害甚至杀死 航天员 ,毁坏电子线路。

十一、 航天员 进入气闸舱后,就会通知下面的航天员将气闸舱的门给严密地封闭上。

十二、2003年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航天员 杨利伟亲口说他在太空没有看到长城,这件事情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十三、中国官方新华通讯社,引述卫生官员的说法所有 航天员 健康状况良好。

十四、在1961年 航天员 阿郎斯巴达曾使用过

十五、中国自主设计的舱外航天服能使 航天员 免受太空微流星体撞伤,并能过滤一定程度的辐射。

十六、宇航服是 航天员 离开航天器在太空中行动时用来保护他们的服装。

十七、 航天员 们是如何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解决内急问题的?呵呵,这个过程有些微妙,下面的这个视频会让你理解的!

十八、搭载这架航天飞机的有五名 航天员

十九、 航天员 从太空返回航天器后先要“升压”,其原理类似潜水员进出正在深海中的潜艇。

二十、目的探讨我国首飞 航天员 主着陆场的医疗卫勤保障的经验。

二十一、从“神七”开始, 航天员 活动的主动性大于被动性,对航天员的身体、技术和心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十二、在“神五”“神六”飞行中, 航天员 的任务主要是舱内操作和生活的自我照料。

二十三、随后, 航天员 翟志刚、刘伯明回到轨道舱,开始进行空间出舱活动准备工作。

二十四、在太空行走之前,承担此项历史重任的 航天员 要先在另一名航天员的帮助下穿上重达120公斤的无动力舱外活动航天服。

二十五、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于2003年首次亮相,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把第一名 航天员 送入太空轨道。

二十六、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近日表示,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 航天员 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空间实验室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为最终在2020年建成中国空间站提供技术支持。

二十七、对于每一个能够安全逃生或者是被火箭助飞弹射座椅发射到干净利落的发射到足以打开降落伞的高度的 航天员 ,他在事前都得坐在一个逃生舱口附近。

二十八、加菲:是真的,我喜欢那个游戏。你是一个多么勇敢的小 航天员 。

二十九、而且,宇宙飞船装有火箭引擎的登月小艇能脱离宇宙飞船,载着 航天员 登上月球,并返回绕月轨道与阿波罗宇宙飞船结合。

三十、笔者从人体测量学模型的建立、人体力学的研究和计算机动态仿真技术三个方面综了国外对 航天员 舱内活动的研究情况,可以作为我国目前开展的此项研究的参考。

三十一、首批选拔的2名女 航天员 来自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属于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

三十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张建启透露,我国第二批 航天员 已经选定,其中包括5名男航天员、2名女航天员。

三十三、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将载有两名 航天员 的“神州六号”飞船胜利送出了太空,“神六”的成功再次证明,我们研究的火箭是值得国人骄傲的神箭。

三十四、1987年2月6日,苏联 航天员 尤弗罗曼年科和阿拉维金首次乘坐“联盟TM-2”新型飞船进驻“和平号。

三十五、“穿衣”后,两位 航天员 打开轨道舱泄压阀,启动舱外航天服加压系统,并开始吸氧排氮。

三十六、马瑞临接过话茬儿:“妈妈对我照顾很少,可她带的女飞行员中,不仅有“英雄 航天员 ”刘洋和王亚平阿姨,还有好多女机长和骨干,我为妈妈骄傲!”。

三十七、东风指挥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热烈欢呼,庆祝神六 航天员 安全出舱。

三十八、没想到,那天参加活动的人多,很多人挤上来要一睹 航天员 风采。

三十九、曾宪梓携 航天员 及奥运冠军出席宪梓学校校庆活动。

四十、刘之冰在谈到他与 航天员 接触的感受时表示,航天员们给他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灵魂的纯净,那些航天员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没有太多的向往。

四十一、 航天员 生活在密封的座舱环境中,光照度较低,而CO2浓度又偏高,同时由于失重而使骨骼肌收缩负荷最小化,这些都会对骨骼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

四十二、登陆月球的 航天员 要出发回到地球之前,会驾驶登月小艇飞离月球表面,与返回地球的太空舱结合后,登月小艇便被抛弃至月球表面。

四十三、5月中旬以来,主着陆场先后组织了多次空地搜索回收综合演练,熟练掌握了 航天员 救援和返回舱处置的各种技能,并不断优化了搜救回收方案。

四十四、通过神九飞天壮举,人们记住了美丽大方的河南姑娘刘洋,那么神十乘组中是否会有女 航天员 ,备受关注。

四十五、1966年3月16日,美国 航天员 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乘坐“双子星座八号”飞船,手动操作交会过程,与无人“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对接。

四十六、在降压的过程中, 航天员 需要吸氧排氮。

四十七、为了完成 航天员 出舱活动重要步骤都已经结束,比如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也准备完毕,为开门提供了必要保障。

四十八、神十 航天员 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11月2日举行的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2013年度颁奖大会上获得特别贡献奖。

四十九、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唱入云,多位 航天员 相继进入太空。

五十、随着神九与天宫一号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飞船主着陆场全面启动,准备迎接飞船和三名 航天员 返回。

五十一、低压舱吸氧排氮实验,该技术主要用于 航天员 出舱。

五十二、 航天员 吸氧排氮结束,神七和北京飞控中心对话,航天员通报飞船一起正常。

五十三、综合新华社6月25日电随着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飞船主着陆场全面启动,准备迎接飞船和三名 航天员 返回。

五十四、地面不时提醒两位 航天员 ,在吸氧排氮期间要“注意深呼吸”。

五十五、出舱之前要进行一个快速减压,但是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对 航天员 进行相关措施的保护,容易患上减压病,所以要花30分钟来进行一个吸氧排氮的工作。

五十六、1966年3月16日,美国 航天员 乘坐“双子星座8号”飞船,手动操作交会过程,与无人“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对接,实现了两个航天器之间的首次交会对接。

五十七、在这背后,有着 航天员 对载人航天事业的耿耿忠心和艰苦卓绝的长期训练,更有着航天医学研究者的默默奉献。

五十八、“神九” 航天员 荣归故里山西平遥引轰动20日,在平遥古城迎薰门广场,中国航天员刘旺信步走近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模型。

五十九、第二,如果各个系统状态满足出舱要求的话,今天中午 航天员 进行出舱准备时间,持续时间三到四小时,穿脱航天服、吸氧排氮等过程。

六十、而载人飞船如果出现偏航、或者俯仰, 航天员 或者地面指挥中心就可以启动装在载人飞船侧面的偏航发动机,进行复轨。

六十一、主演刘之冰在戏里饰演的是 航天员 的师傅,刘之冰表示,由于创作上的原因,他和我国现在的航天员有比较多的接触。

六十二、1966年3月16日,美国“双子星座”飞船与阿金纳目标飞行器,由 航天员 手控操作完成世界上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六十三、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配备了3架医疗救护专用直升机, 航天员 返回后一旦出现伤病情,就能得到及时救治。

六十四、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自北京的报道说,此番“神六”的 航天员 训练中,特别增加了“心理相容性训练”。

六十五、二是对舱门的操作,这个中间 航天员 还有吸氧排氮的轨道舱压力的关注,这是我们关注更多的。

六十六、首次乘坐这种新型飞船的 航天员 是尤弗罗曼年科和阿拉维金。

六十七、而载人飞船若出现偏航、或者俯仰, 航天员 或者地面指挥中心就可启动装在载人飞船侧面的偏航发动机,进行复轨。

六十八、其中,电解制氧装置是将纯水制成氧气,而动态水气分离装置则是用 航天员 的尿液进行水气分离,这次3位航天员就将实验“尿液循环器”能否真正“尿变水”。

六十九、所以在降压的过程中, 航天员 有一个吸氧排氮的过程。

七十、神州六号 航天员 在迪斯尼乐园巡游。

七十一、1966年3月16日,美国 航天员 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乘坐“双子星座”8号飞船,手动操作交会过程,与无人“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对接。

七十二、罗马尼亚国家通讯社罗通社以《中国 航天员 首次成功漫步太空》为题报道说,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在完成太空行走后顺利返回飞船。

七十三、身为国家八六三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日前透露,神舟六号的 航天员 也会和杨利伟一样,有机会在太空通过视频图像与亲人对话。

七十四、睡眠区内除了长方形睡袋外,在舱壁上还贴有一个非常居家的挂带,可供 航天员 存放细软小物品。

七十五、由澳瑞特公司研制,可对抗失重影响本报讯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女 航天员 刘洋6月19日在“天宫一号”舱内首次骑上健身车进行锻炼。

七十六、长江二号USB(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发现目标, 航天员 的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

七十七、27日16时09分,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到第29圈时, 航天员 将确认吸氧排氮效果和轨道舱完全泄压前状态,航天员将根据地面指令开始对轨道舱完全泄压。

七十八、 航天员 在密闭的气闸舱内换穿舱外服,并完成吸氧排氮程序,随后进行泄压后打开气闸舱通向飞船外的舱门,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

七十九、随着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飞船主着陆场全面启动,准备迎接飞船和三名 航天员 返回。

八十、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飞过歼教五等机型,安全飞行179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 航天员 。

八十一、从飞行到第九圈开始, 航天员 就要开始为出舱活动做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航天服的拆包、组装、测试、穿着,整个过程要持续约十四个小时。

全球首次纯商业化往返国际空间站载人之旅——Ax-1任务,最近正式获批。目前瞄准2022年1月发射升空。承运商正是开启美国/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时代的太空先锋:SpaceX。

美东时间5月10日本周一,NASA宣布这一消息,由Axiom Space公理号太空公司与SpaceX合作推出的Ax-1飞行任务获得批准。

先来看看任务简介——

任务名称: Ax-1(全称Axiom Mission 1 ),即公理号太空公司载人飞行一号任务

发射日期: 目前计划2022年1月

任务期限: 10天

停靠国际空间站: 8天

着陆点: 佛罗里达外海大西洋海域,与DM-2、Crew-1任务返回类似

发射承运商: SpaceX

搭乘飞船: 三手载人龙飞船(C2073 飞船呼号Resilience恢复号或称复兴号)

任务人数: 4人,全部属于非官方的私人宇航员(或称太空游客/太空飞行参与者)

乘员构成:

①飞船指挥官,由公理号太空公司副总裁迈克尔·洛佩兹-阿雷格里亚担任,前NASA资深宇航员,拥有5次太空飞行经验,太空飞行时长215天、搭乘三次航天飞机、执行舱外任务十次,此次任务将是他第6次太空之旅;

② 任务飞行员拉里·康纳,美国富商,现年71岁,康纳房地产投资集团创始人,这将是他首次太空飞行;

③特派专家马克·帕西,加拿大投资家及慈善家,现年52岁,加拿大私人投资公司Mavrik首席执行官,这也是他首次太空飞行;

④特派专家埃坦·斯蒂贝,以色列富商,现年63岁,生命资本基金创始人,曾是以色列王牌飞行员。这将是他第一次太空之旅,他也将成为以色列第二位太空人。

任务费用:

约5500万美元/人,具体金额公理号太空公司尚未披露。这几乎与承运官方宇航员费用相同,但远高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太空探险公司推出的2000万美元全程旅费。这些费用包括:SpaceX发射承运费、太空飞行任务培训费、保险费、NASA收取到访国际空间站的相关费用,比如飞行任务管理费480万美元/次,用于任务规划与执行、天地通信费用等;官方宇航员时间占用费520万美元/人,用于官方宇航员陪同太空游客所需时间成本;国际空间站生活费用,每人每天88万 164万美元。NASA这些收费标准于今年4月29日发布,较比2019年6月最初定价有不同程度提价。

任务标签:

①这是全球第一次造访国际空间站的纯商业化载人之旅;②载人航天史上第二次全民用飞行任务(首次全民用载人航天是Inspiration4激励4任务,计划于今年9月15日发射二手载人龙飞船恢复号C2072);③全球载人航天史上首次使用同艘载人飞船执行三次航天任务(恢复号C2071、C2072、C2073)

特别说明:

①快速增多的太空游客: 迄今为止全球仅有9人属于非官方太空游客(NASA称之为Space Flight Participant太空飞行参与者)短期造访过国际空间站,而Ax-1任务一次多至4人,他们将成为第10 13位到访国际空间站的太空游客,并将成为载人航天史上第14 17位太空游客(今年9月激励4任务中的4位乘员率先成为第10 13位太空游客,计划3天自由飞行、但不造访国际空间站)。随着Ax-1后续任务等私人太空之旅项目不断新增,无论是自由太空行、到访国际空间站的太空游客名单都会快速拉出,载人航天常态化、商业化、民用性等特点势必日益凸显。

②原定的阿汤哥缺席: Ax-1飞行任务乘员名单最初圈定:迈克尔·洛佩兹-阿雷格里亚、汤姆·克鲁斯、道格·里曼、埃坦·斯蒂布4人组团。其中好莱坞巨星阿汤哥、著名导演道格·里曼,为了拍摄史上首部太空真实取景大片而来。后来因筹备工作、档期安排等原因而推迟。据悉,有望排在Ax-2或者Ax-3任务实现这一 历史 性事件。

③太空游客的预备动作: 所谓全世界首次全民用任务,原文为the world’s first all-civilian mission,由于这4名龙飞船乘员全部是平民身份,全都属于非官方、非职业宇航员或者称太空游客,而不同于官派的职业宇航员。因此会统一接受SpaceX培训,包括商业宇航员培训、轨道力学、微重力、零重力以及其他形式的压力测试,并经历应急准备训练、宇航服使用与飞船进出演练,以及部分或全部太空任务模拟训练。受训达标后才会最终坐进龙飞船,飞向太空。

④门槛要求大大降低: 因为载人龙飞船采用新一代全自动驾驶模式,必要时辅以地面飞控中心操作,所以这4名乘员更像是飞船乘客,而不是驾驶员,不必像职业宇航员那样接受全面而严格的训练和考核才行。相反,飞行门槛远低于以往官派宇航员要求。毕竟他们只是到此一游的太空游客,不需要也没必要掌握太多飞船驾驶技能,好好享受几天绕地飞行,好好欣赏蓝色星球,才是最爱。

商业太空之旅不止于此,事实上,正如前面多次提及Inspiration4(激励4任务),很快率先开启一个常态化、商业化、民用化的全新载人航天时代。

来看看任务简介——

任务名称 :Inspiration4,直译为激励4,以此激励更多人参与其中、飞向太空。

按照SpaceX官方说法:「激励4是为了实现一种终生梦想,是迈向未来的第一步,未来任何人都可以去勇于 探索 星空。」公关语背后确实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激励之举」。这次飞行任务属于一次公益善举,由SpaceX与美国著名支付服务商Shift4 Payments联手策划,旨在为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筹集资金,这笔善款主要为儿童治疗癌症。

发射日期 :瞄准2021年9月15日

着陆日期 :预计2021年9月18日

着陆点 :佛罗里达外海大西洋海域,与DM-2、Crew-1任务返回类似

任务期限 :3天

飞行任务 :自由太空飞行,不造访国际空间站,540公里近地轨道

发射承运商 :SpaceX

搭乘飞船 :二手载人龙飞船(C2072恢复号今年5月2日海上溅落墨西哥湾,目前正在德州火箭测试基地进行翻新检修)

任务人数 :4人,全部属于非官方私人宇航员(太空游客/太空飞行参与者)

乘员构成: Inspiration4(激励4)代表此次飞行搭载4名乘员,分别象征领导、希望、慷慨、成功。

①领导:Shift4 Payments创始人兼CEO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作为飞船指挥官;

②希望:海利·阿塞诺(Hayley Arceneaux),作为圣裘德基金大使,既是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首席医师,也是现年29岁的前骨癌患者,代表着抗癌群体的希望;

③慷慨:克里斯托弗·森布罗斯基(Christopher Sembroski),既是这次善款捐助者之一,也是十足的幸运儿,由于朋友抽中此奖却因故不能参加而让位给他;

④成功:西恩·普洛克特(Sian Proctor),既是Shift4 Payments电子商务平台的老客户,又是一位成功企业家,在她身上充满启发性的创业故事,于是被选中。

任务标签:

①SpaceX作为全球首家私营太空公司有能力承运商业载人航天任务以来,首次推出非官方、纯民用的载人航天项目。②这次任务属于自由太空飞行,不造访国际空间站,54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略高于400公里轨道高度的国际空间站。

另有计划2022年,SpaceX与太空探险公司联合推出全新路径的私人太空游第一飞,实现4名太空游客搭乘载人龙飞船、为期3 5天的自由太空飞行,不造访国际空间站,而是飞到1000公里的更高轨道,相当于空间站轨道高度的两三倍。这将打破私人太空飞行新纪录:最高飞行高度/最远飞行距离;这将开创双子座时代、阿波罗时代之后人类最远飞行距离;这将开启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新时代、私人太空旅行新航线!

看得出来,载人龙飞船不仅是在恢复美国载人航天原力,更是以商业运营模式开启美国乃至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新时代。高效、复用、低价正成为SpaceX最大利器,横扫商业发射市场,从卫星发射,到货运补给,再到载人航天。

阿波罗计划(Apollo Project)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1969年7月16曰,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这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但是整个人类的伟大一步。他们见证了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实现,这一步跨过了5000年的时光。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阿波罗计划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其科研成果还带动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全世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测控技术、火箭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医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把科技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在经济方面,据统计,在阿波罗计划上投入的每1美元平均带来了5美元左右的效益。

[b]各次阿波罗任务[/b]

阿波罗计划中包括11次载人任务,从阿波罗7号一直到阿波罗17号,全部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阿波罗4号到阿波罗6号都是无人测试飞行(正式地讲没有阿波罗2号和阿波罗3号)。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Cx6g==_lj0aHovJfRxXjpg[/img]

阿波罗1号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DIyw==_m0jLIkd8pQL5jpg[/img]

1967年1月27曰。宇航员维尔基尔-格里森、 爱德华-怀特和罗杰-查菲在今晚一场大火中身亡。 当时这场大火吞没了他们的阿波罗1号飞船。原计划2月21曰飞船发射并把他们送上地球轨道14天,就在进行这次发射的模拟演习中,他们死于地面。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C6ww==_IFCwQdQ78wwrjpg[/img]

国家航空与航天管理局官员说,大概是一个电火花点燃了阿波罗飞船座舱的纯氧。这三名宇航员如同真地飞行那样并肩坐在肯尼迪角第34号发射架上的“土星” 1号火箭顶部,就在这天下午6点31分,发生大火。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Cy1Q==_ti4p3OUhFhWUjpg[/img]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MSCy1Q==_zLSpp1rsR6FCjpg[/img]

他们被卡在关闭的舱门后面,无法使用阿波罗安全系统,因为被导弹拖车挡住了。急救人员试图接近他们,却被舱内滚滚冒出的浓烟阻挡。空军及国家航空航天局收集了所有与火灾有关的资料。官员们说:“人员和飞船的损失给阿波罗登月计划以严重打击。面对预算削减的困难,阿波罗计划一直努力奋斗以求在60年代末实现登月。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NyCx6g==_MkvKRHCwmSsAjpg[/img]

阿波罗7号

推进装置:“火星”1B火箭

时间:1968年10月11曰-22曰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NyDIyw==_0mqflrNlbCG0jpg[/img]

乘员:希拉、艾西尔和坎宁哈姆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NyDG8A==_sMjQ2uGpWKZPjpg[/img]

[img]http://bbsuptopzjcom/data/bbs/27/8/278/a/07/03/26/QVBPTExPNyDG8A==_nr3JW60gzyxxjpg[/img]

飞行时间为10天20小时,共绕地球飞行163圈,这是阿波罗飞船的第一次载人地球轨道飞行。首次载人飞船上的电视直播。[/color][/size]

b]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b]

一、登月方案: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从“阿波罗”号飞船的3种飞行方案中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方案。

二、辅助计划:为登月飞行进行准备的4项辅助计划是:①“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1961-1965年):共发射9个探测器,在不同的月球轨道上拍摄月球表面状况的照片18万张,以了解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②“勘测者”号探测器计划(1966-1968年):共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通过电视发回86万张月面照片,并探测了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数据。③“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1966-19677年):共发射3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区拍摄高分辨率照片,获得 l000多张小比例尺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据此选出约10个预计的登月点。④“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1965-1966年):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进行医学-生物学研究和操纵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和进行舱外活动的训练。

三、运载火箭:“阿波罗”号飞船使用大推力的“土星”号运载火箭发射。运载火箭研制分两个阶段进行:①研制“土星”1号和1B号,用以获取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经验并进行“阿波罗”号飞船的 飞行试验。②研制“土星”5号巨型3级运载火箭作为飞船登月的 运载工具。

四、试验飞行:1966-1968年进行了6次不载人飞行试验,在近 地轨道上鉴定飞船的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考验登月舱的动力 装置。1968-1969年,发射了"阿波罗"7、8、9号飞船,进行载人飞 行试验。主要作环绕地球、月球飞行和登月舱脱离环月轨道的降 落模拟试验、轨道机动飞行和模拟会合、模拟登月舱与指挥舱的分 离和对接。按登月所需时间进行了持续11天的飞行,检验飞船的 可靠性。1969年5月18曰发射的"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了登月 全过程的演练飞行,绕月飞行31圈,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下降到 离月面152公里的高度。

五、"阿波罗"号飞船:"阿波罗"号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

1指挥舱——宇航员在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全飞船的 控制中心。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重约6吨。指挥舱分前 舱、宇航员舱和后舱3部分。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 态控制发动机等。宇航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宇航员生活14天的 必需品和救生设备。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各种仪器 和贮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等。

2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 舱体为圆筒形,高6。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主发动机用于轨 道转移和变轨机动。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它们 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 服务舱分离等。

3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①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 4个仪器舱组成。②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宇航员完成月面活 动后驾驶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指挥舱会合。上升级由宇航员座舱、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宇航员座; 舱可容纳2名宇航员(但无座椅),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 电源等设备。

4登月飞行——"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21曰首次 实现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 飞船,其中5次成功。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截至1972年12月最后的“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这一系列登月活动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千克。“阿波罗”飞行同时把许多仪器安装在了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color][/size]

纵观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经过调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终于逐步走上正轨,并将首次发射

试验的时间定位于1999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7个大系统,分别

是: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航天员系统、发射场系统、地面

测控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每一系统又包括若干分系统,比如宇宙

飞船系统就包括飞控分系统、载荷分系统、生命保障分系统等。

可以说,相对于中国的科技实力而言,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复杂

程度绝不亚于美国阿波罗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是继“两弹一星”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科技系统

工程。包括王永志、戚发轫、王德臣、闵桂荣等一大批中国航天

的资深专家担任了这一工程的决策、设计和指挥工作。来自中国

航天工业总公司、解放军总装备部(其前身为国防科工委)和中

央专门委员会的10万余名航天工程师和军人参与研制这一复杂的系

统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耗资巨大,据估计总数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全

部由国家投 承担。中国相继修建了用于装配和发射新型运载火

箭的组装塔楼和发射台,以及一系列指挥、测控设施。中国还相

继建造了亚洲最大的震动试验塔和微重力落塔,用于模拟飞船飞

行全过程的状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北京西郊山谷中的

航天环境模拟中心,建有世界领先的载人飞船全过程模拟设备。

在这里,载人飞船被放入一个巨大的真空罐中,建立太空低温环

境,通过模拟器模拟太空飞行的状态,测试飞船的真空性能。该

设施规模居亚洲第一,仅次于美、俄的类似设施。

虽然从战略上中国早已具备进行载人航天的能力,但是在这一工

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技术,

就是安全、可靠的航天器返回技术。在早先的“尖兵”系列卫星

上,中国已经能够娴熟的运用航天器返回技术,并创造了连续13次

卫星返回回收的成功。这为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积累的大量经

验。现在,随着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进行,相信中国航天器返回

回收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

其他的关键技术,包括控制载人飞船复杂的在轨姿态,以及高空

火箭发动机、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和全球不间断的地面指挥测控

网等。据信,在这些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正

在逐步走向技术上的成熟。

3.中国载人航天运载火箭

可以说,中国早在1976年就已经拥有了可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

火箭。纵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除了长征一号运载能力稍小外,

其余型号的运载能力都在2500千克以上,完全有能力将小型宇宙飞

船送入近地轨道。因此,载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所有关键技术

中,运载火箭技术是最成熟的。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运载火箭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选择现有的

某一型号火箭进行重新设计,使其胜任运载宇宙飞船的特殊要

求,并大大提高其可靠性。经过一系列比较,中国最终选择长征2

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作为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的原型。长征2号E捆绑

式运载火箭曾经多次用于发射国内外大型通信卫星,其可靠性达

到95%以上,并经受过实际发射的检验。同时,该型运载火箭具有

97吨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搭载更大型的载人航天器提供了较

大的能力空间。

为了使长征2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能够胜任载人航天计划的要求,中

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可靠性方面的重新设计。新型

火箭被称为长征2号F运载火箭。该型号采用了与原长征2号E完全不

同的冗余模式和设备备份方案。对于制导、控制、分离和发动机

等部分,还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据称,重新设计后的新型火箭

可靠性提高到97%以上。

长征2号F运载火箭还安装了与长征2号E不同的整流罩,用于容纳外

形尺寸更大、更长的载人飞船。载整流罩的头部安装了火箭逃逸

塔。如果火箭在起飞时出现致命的故障,逃逸塔上的小型火箭发

动机将会把整流罩连同宇宙飞船拉离火箭本体,上升大约2千米的

高度,然后张开降落伞使飞船软着陆,挽救航天员的生命。中国

是掌握这一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为了优化装配安全性和勤务性能,长征2号F运载火箭采用了与长征

2号E不同的装配模式。长征2号F的各助推器和组件运送到发射场

后,将被装配在一座塔楼中的大型发射/运送拖车上。全部安装和

测试工作也都在这座塔楼中完成。在发射的当天,火箭才由大型

发射/运送拖车垂直运往700米外的发射台,与脐带塔相连,并完成

发射。这种方式与美国航天飞机的装配模式相同,大大优化了火

箭的基地勤务可靠性。

冷战时期苏联航天计划解密

苏联的航天计划是冷战时期最大的机密。然而最近几年,由于俄罗斯航天组织为了赢得潜在的西方客户的信任和重视,开始公开发表有关冷战时期航天活动的文献资料和,这使人们有幸通过苏联航天器的照片、政府报告、学术论文以及记者的采访记录,最终可以了解铁幕后面所发生的所有事件的概貌。

以天制天,防御武器搬上太空站

20世纪70年代,苏联一直怀疑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太空探险计划存有敌意,担心其背后隐藏有攻击自己航天器的计划。为此,苏联在这一时期发射的一系列重达20吨、可在轨道上运行1年的“礼炮号”太空站时,每次都把人送上去停留数月。对此,西方观察家推测,“礼炮号”名义下包括两个截然不同的计划,一个是进行民用科学研究,另一个是开辟包括侦察在内的军事应用目的。

对于民用型,苏联提供了太空站的设计图和内部照片,甚至允许记者去参观训练用的实体模型。但对另一种,迄今只播放过几幅模糊不清的电视图像。直到1997年,即它首次飞行20年后,西方记者才能看到军用“礼炮”号的地面模拟器。

原来,为了对付来自于美国的威胁,同时也是为了达到真正占领太空的目的,苏联曾一度设想将太空站做为具有侦察、指挥和作战中心功能的太空军事基地,用以侦察美国的军事目标及摧毁美国的航天器。宇航站有效容积大,可装载如长焦距照相机那样大的各种大型复杂仪器。宇航员在空间站上利用肉眼和各种先进的遥感仪器相配合,可侦察、监视飞机、坦克、雷达站、导弹发射场、部队集结等各种军事目标。

事实上,苏联自1971年4月19日发射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1号以来,已发射了7艘“礼炮”号空间站。“礼炮”-3号、“礼炮”-5号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礼炮”-4号、“礼炮”-6号、“礼炮”-7号也可用于军事目的。其中1977年发射的“礼炮”-6号空间站装载了50多种仪器设备,苏联宇航员在一次绕地球3000多圈的飞行中,用6波段多光谱照相机和其它仪器设备,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对美国全部领土和领海进行了电子照相侦察,取得了大批军事情报。而“礼炮”-7号5分钟拍摄到的照片工作量,用飞机拍摄需要两天才能完成。

除了具有侦察功能的太空站进行了真正的应用外,苏联工程师们还曾设计了装备不同防御武器的多种太空站,其中有装备大炮的、装备激光武器的,也有装备太空导弹的。但由于经费和技术等诸多原因,这些太空站实际上并未制造。

“杀手”凸现,反卫星系统欲盖弥彰

军事卫星的出现,对敌方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消除这些威胁,苏联人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开始积极研制太空卫星“杀手”—反卫星武器系统。早在1964年,苏联就成立了国土防空军空间防御部,专门致力于反卫星武器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从整个发展过程看,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1964年至1968年的早期研制阶段;从1968年至1971年的拦截试验阶段;从1972年至1975年的改进设计阶段以及从1976年至今的实用试验阶段。目前,经过数十次的反卫星拦截试验,苏联的反卫星武器系统已初步具备了实战的能力。

从其作用方式上来看,苏联研制的反卫星武器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星反星”,就是以卫星反卫星。苏联早在1963年就开始研制一种共轨道的反卫星卫星。从1967年到1968年底,苏联共发射了39颗“宇宙”号目标卫星和拦截卫星,进行过近20次空间拦截试验,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拦截卫星长42米,直径18米,用SS—9型洲际火箭发射入轨,可在150—17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捕捉目标,攻击低轨道上的各类军用卫星。苏联研制的第二种反卫星武器系统是“以能反星”,也就是用定向能武器反卫星。

苏联早在60年代就开始研制激光武器。据悉,苏联军方拥有一项比美国规模更大的激光武器发展计划,有1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激光武器的研制,有12个激光武器研究和试验基地以及6个激光武器试验场。另据最新消息透露,苏联在莫斯科南面50公里处的托罗伊茨克和中亚的萨雷沙甘基地附近都安装了大功率高能激光武器系统,其中萨雷沙甘至少装有两台高能激光发射器。有迹象表明,一台可摧毁500公里以外的卫星,另一台可摧毁3000公里范围内的卫星。

在反卫星作战中,激光武器通常有四种作战方式:一是完全摧毁卫星;二是干扰或破坏其光电系统;三是推动卫星,使之在空间姿态失稳,天线失灵;四是用X射线激光照射,使敌卫星产生静电现象,破坏卫星的光电系统。种种迹象表明,苏联的激光武器有摧毁和干扰美国低轨道卫星的能力。1975年11月,苏联用试验陆基激光武器将美国飞抵苏联西伯利亚上空的预警卫星和侦察卫星“打瞎”。

1981年3月中旬,苏联的一颗“宇宙杀伤者卫星”用高能激光武器,使美国一颗卫星中的照相、红外和电子设备完全失效。此外,美国的照相侦察卫星还发现苏联在塔基克境内的努克列水库附近的一座高山上修建了激光站。据分析,这种双管激光器可以把激光发射到120公里的高度,可摧毁轨道上美国卫星的太阳能配电盘。

苏联在反卫星武器系统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功,使美国人感到极为震惊。1987年10月23日,美国航天司令部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苏联日益增长的激光器和太空武器摧毁美国军事卫星的能力使西方的作战能力遇到了重大的危险。”美国空军将领约翰皮奥特罗卡斯基也惊呼:“苏联最新激光武器显然能使地球低轨道上的卫星失去作用并能使两三万公里高空运行的卫星至少受到损失。”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莫斯科在反卫星武器系统方面遥遥领先了华盛顿”,并预言“如果技术方面发展获得成功,苏联人可能在90年代部署作战用的太空卫星激光武器。在2000年以后,可能有能力部署防御弹道导弹的太空武器系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美国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反卫星武器系统的研究。

飞船的话太多了……神舟系列、水星系列、东方系列等等……(笑)

谢谢!

参考资料:

http://bbshefeicc/archiver/tid-99323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229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