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儿媳妇被称为民国才女的什么?

梁启超的儿媳妇被称为民国才女的什么?,第1张

梁启超的儿媳妇被称为民国才女的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 [1]

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林徽因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大众传诵。

“你是风,你是暖,你是窗边燕子的呢喃,你是人间四月天。”最初记住林徽因,是因为她的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

暖暖的一首好诗,想必出自真情,她心中含有真切的感情,才会将心绪化作优美的诗篇。

在“民国四大美女”中,林徽因不仅时尚清丽,还是最有才情的一位。萧乾的夫人文洁若曾丝毫不掩饰对她的欣赏和赞美,称她配得上“才貌双全”。

“才情”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更重要的是一个“情”字,“情”到了,“才”才能自然流露,不刻意、不做作。

诚如林徽因自己说:

“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得丰富、宽大,能包容、能了解、能同情各种人性。能懂得自己,能懂得他人,不苛责自己,不苛责他人……”

从她的文字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用情至真,用情至深的人。生活中,她也的确如此,不管对感情,还是事业,都付以赤诚的热忱,坦荡通透。

最近,有幸读到90后才女羽川的《林徽因: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对她的才与情做了细致地叙述和分析,使我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伉俪情深,琴瑟和鸣,奏响人间最美的爱情乐章

世间最难得的,是有人懂你。

林徽因才华横溢,思维活跃,活泼善交际。梁思成踏实勤劳,沉着笃定,也显得有点沉闷,少了些浪漫。可是,梁思成却是最懂她心思的人。

他们共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每当教授布置了别出心裁的设计任务时,林徽因思维奇巧,总能很快形成构思,将一张张草图绘成,却没有逐个完善的耐心。

而梁思成便发挥他充分的耐力,以精准、细致的绘画,将林徽因脑海中的构思变成一张张精细的图纸。

他们二人配合起来,相得益彰。因为他懂她,所以他能准确描绘出存在于她脑海中的建筑形象。

1940年,他们一家逃亡到四川宜宾的小镇李庄,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们都把战前搜集到的珍贵建筑材料完好地保存下来,而他们的私人物品丢的丢,当的当。

在李庄这段日子,贫困、病痛、战乱、前途未卜……他们却相扶相持,以坚强的毅力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

他们在房间点着油灯,用长板当桌子,用最原始的石印当印刷工具。林徽因卧病不起时,就在床上校阅书稿,整理上千张照片,测绘草图。

梁思成疼爱地称她为“迷人的病妻”:

“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过这样的日子而很满意。我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两年后,他们终于完成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向世人展示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史》虽然署名为“梁思成”,但他说:“我擅画图,徽因擅为文。我的文章都是林先生润笔过的。”

梁思成稳重成熟,更是最懂她的人。林徽因与梁思成鹣鲽情深,一直携手走到最后,足见他们性格互补,内心也是始终相通的。

梁思成曾经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

言语中充满欣赏和赞誉,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最诚挚的评价,也是一个女人能得到的最高褒奖。

就像金岳霖说的那样,他们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是一对绝配。

2 一片飞机残骸,不仅仅是纪念徐志摩因飞机失事

徐志摩在去看林徽因演讲的旅程中,不幸遇难。徐志摩的意外去世,对于林徽因来说打击巨大。她让梁思成捡回一块飞机失事的残骸,挂在家里的床头,每天相伴。世人都说,这是林徽因为了纪念徐志摩。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还有另外一个他。

他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林恒是飞行员,死于空难,这块飞机残骸同样也是为了纪念飞机失事的弟弟。后来,林徽因专门为弟弟写了一首祭诗《哭三弟恒》,这首诗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感人至深。

徐志摩的飞机失事,对林徽因打击很大。她将飞机残骸挂在床头纪念徐志摩,也纪念弟弟林恒。

其实,林徽因对这块飞机残骸所包含的感情,不仅仅是这两个人,还寄托着她对曾经结交的一批年轻飞行员的怀念,而这些飞行员全部在执行任务时为国捐躯。

说起,林徽因跟这些飞行员的认识有些戏剧性。

1937年初冬,他们一家赶往昆明逃难时,风雨交加,林徽因病倒在湘黔交界的晃县,急性肺炎使她高烧达40度。小县城到处是难民,他们无处容身。

就在他们走投无路时,听到一阵阵优美的小提琴曲。梁思成想,能奏出这样乐曲的人,一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说不定能够为一家人提供一个暂时休息的地方。

于是,他们循着乐曲,敲开了一扇客栈的门。原来是一群去昆明练习飞行的飞行学员,年轻人热情接待了他们,立刻给林徽因腾出一间房间。

后来,林徽因一家在昆明安居下来。他们与这群年轻人也一直保持着友谊。

一年后,这片年轻人从空军正式毕业。

由于他们没有亲属在昆明,林徽因和梁思成便被邀请以他们的“名誉家长”的身份出席毕业典礼。

他们一毕业,就要飞向蓝天参加战争。出征前,按照惯例,他们要留下亲人的地址,以备身后之用。而所有飞行员,都留下了梁家的地址。

战争打响后,他们很快在惨烈的空战中一个一个为国家捐躯。

从那时起,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次又一次收到他们的阵亡通知书和各种各样的遗物。本就病重的林徽因,几乎是恐惧地颤抖着接下这些遗物,哭得撕心裂肺。

一个又一个年轻的飞行员为国捐躯,身为飞行员的弟弟林恒也在参加空战时阵亡,后来,徐志摩也因飞机失事遇难。

这么多的亲人朋友遇难,林徽因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悲痛,执意将飞机残骸挂在床头,纪念他们。

3 支撑她不畏不惧坚定信念的,是一颗滚烫的赤子心

林徽因曾掷地有声地说:

“我跟随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林徽因这样说,并用一生践行诺言。

她在决定学习建筑时,对这个学科几乎一无所知,国内也没有任何专家、前辈的事迹可供参考。

支撑她不畏不惧坚定信念的,只有一颗滚烫的赤子心,这也是她克服重重困难的重要源泉。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建筑事业是她永恒不变的人生主题。她的事业轨迹也是新中国建筑行业的诞生与发展史、中国古建筑的发掘与保护史。

她选择了建筑,并倾其一生奉献给她所爱的事业。

她的儿子梁从戒谈起母亲的真实形象时,这样说:

“对于古建筑,她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做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

因为热爱,所以喜欢,因为执著,所以璀璨。

至今,我们还能从老照片中看到,林徽因穿着旗袍,站在佛光寺高高的房梁上,自信而满足地微笑着。她的嘴角丝毫不见苦难的印记,反而让人觉得她很轻松愉悦。

在别人眼中灰尘满布的古建筑,破旧不堪,而在林徽因眼中却是最美的景致,是最珍贵的。

她是个真性情的女子,岁月的苦难磨出了她一颗钻石般的心,璀璨而透明。

她的心傲骄如莲,不畏艰难,一身正气。

正像她在《莲灯》写的那样: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林徽因又是一位富有艺术气息的女子,因为她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幅图画,活出一首诗,人在画中,心在诗里,日子怎能不美?

她的人生有许多面,不管哪一面,都留下了耀眼的光辉。她最终活成了人们眼中最美的女神。

身为一个的双子座小可爱

那么我来客观评价(表扬)一下我自己的表现:

双子座确实是很善变,不过不是说感情这一块,

而是在心情,状态,性格。。。。等等,都容易比较极端

高兴的时候嘴上跟涂了蜜一样

不高兴的时候脸上不高兴的时候脸上和涂了屎似的

(双手奉上我喜欢的玛婷达和里昂~~`)

感情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占了生活中很大的比重,所以超级粘人的

真的喜欢人的话,世界里你就是唯一了,

以你喜以你悲,狗皮膏药似的粘着你。

看你哪都好,哪怕你是一头猪,我也觉得你是猪圈里最闪闪惹人爱的那头,

为了你的喜好改变自己,有时候甚至会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你,

占有欲极度强!!划重点,觉得别人给你点赞都是觊觎你的美色(有没有另说,但是我喜欢你我就觉得你有!)

所以有的时候疑心病是有一点点重的

不过回归正题!

和双子谈恋爱最大的特质就是可以让你幸福的上天的 

要珍惜双子座的女朋友哦~~~

以上是我在网络中搜到的对现代女性的定义,我觉的这样的定义还不够全面,应该再加上一句:能够内外兼修。

我想,有一个女子在八十多年前就符合我对现代女性的理解,而且至今没有落伍,她就是女神林徽因。

她大概也没有想到,在她离去很多年之后,她的名字变得越来越被人所熟悉,她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更没有想到,人们对她津津乐道,并不是想对她做什么客观的评价,而是始终围绕她和她身边的三个男人。

与大多数民国女子的命运不同的是,她的人生可算的上是完满,有美丽的外表,超人的才华,志同道合的伴侣,可爱的儿女,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她是人生的赢家。这一切,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一个独立女子的选择和坚持。

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

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这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林徽因的美自不必说。除了天生的美貌,上天似乎格外的眷顾她,给了她非凡的才华。这些才华的获得除了天生的聪颖,更多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她出身书香世家,祖父是进士出身,父亲曾留学日本,善诗文,工书法。她少时随祖父母居住,由姑母进行发蒙教育,从小学古诗,习古文,打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

她16岁时,随父亲出访英国,感受到了英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后来,又与梁思成一起到美国学习,先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美术,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还选修了建筑学的课程。

中西文化的熏陶,让她的才华具有了多种可能性。

正因为此,她主持的“太太客厅”才能够吸引当时大批的学者、文人聚集,他们的谈话她都能够参与其中,并说出令别人耳目一新的东西。这样的女子哪个不爱。

一个执着追求的女子

说林徽因的才华,有人说她的诗,她的文章,其实建筑学才是她的主业,她一生孜孜以求的是在建筑方面有所作为。

16岁她随父亲到英国,在那里奠定了她学习建筑的想法。后来,她与梁思成一起到美国去学习现代建筑,可惜的是当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收男生,她只好转学美术,但选修了建筑学的大部分课程。

回国后,梁思成到东北大学主持建筑系,林徽因与他一同到了东北,教授建筑学课程,在最初的阶段,两个人担负起了建筑学系的所有教学任务。

在没有前人著述,没有多少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梁思成和林徽因不得不靠实地考察一步步积累第一手的资料,然后整理著述。从1930年到1945年,两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

你能想象一个温婉的女子整日在恶劣的环境中与男人一样风餐露宿、登高走低是什么样子吗?

即使后来因为抗战爆发,他们辗转大半个中国,最后迁到了四川宜宾附近一个叫李庄的村子,因为长期颠沛流离加上物质不足,她的肺病复发,在病榻上一躺就是几年,她依然没有断了建筑学的研究。

回到北京后,她为了文物保护和建筑教学殚精竭虑。从16岁到她去世,她的事业一直在建筑学上,这是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东西,至于其他的只不过是闲暇时间的消遣。

一个不屈不挠的女子

林徽因是个烈性的女子,有人说她脾气不好,也未必虚构。

只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个小女子丝毫不含糊。

抗战爆发后,他们一家随着北大、清华等高校南迁,进入西南,后来到了四川,几乎到了逃无可逃的境地,加上病痛缠身,她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后来儿子问她,假如日本人真打到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她的回答是:“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这是她作为个知识分子,一个中国人的气节。

后来,回到北京。当时一批古城墙、城楼和牌楼要被拆除,梁思成力争不成竟忍不住痛哭,已经并入膏肓的林徽因撑着病体去据理力争。

她是个真性情的女子,没有太多的弯弯绕,有些东西她认定的就会坚持下去,哪管世人的眼光,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这样的烈性女子,当然是一个有脾气的女子。

一个分寸得当的女子

曾经,有三个男子深爱过林徽因,一个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她的丈夫;一个是大诗人徐志摩,她的追求者;一个是哲学家金岳霖,一个愿意守护她一生的人。

一个女子,能够同时得到三个优秀男人的爱恋,是幸还是不幸呢?有幸运,比起那些一生一个深爱自己的人都没有的同时代的女子,她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一个漂亮的女子,即使没有那么多的追求者,也少不得闲言碎语,何况三个响当当的人物,即使在当时,恐怕她也免不了遭人异样的眼光。

对于林徽因对待三个追求者的态度,我觉得基本是理性和得体的。

徐志摩认识她在前,当时在英国,她常常一个人处在陌生的环境中,林志摩的出现,既让她感到了温暖,又被他的才华所折服。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对他恐怕更多的是崇拜,也许也有那么一点点爱恋,但并不会把他当成爱人。

回国后,她和梁思成的关系得到确定。她与梁思成是互相吸引的那种,梁思成的多才多艺、温文尔雅是她喜欢的类型,何况他们两个有共同的追求,也是事业上的好伙伴。在性格上,两个人属互补型,一个感性灵动,一个知性包容,在梁思成的呵护下,林徽因的身心得到尽情的舒展,他们的婚姻是理想而现实的婚姻,也是能够长久的婚姻。

面对金岳霖的大哥哥般关心爱护,林徽因也许动过心,这一点她也没有隐瞒,而是告诉了梁思成她的想法。面对梁思成做出的选择,面对婚姻家庭,理智战胜了情感,她把这种爱恋转化成另一种感情,化解了一场危机。在后来的日子里,两家人保持了亲密的关系,直到他们夫妇去世后,金岳霖还与他们的儿子同住。

如果仅仅因为有人爱慕她,她也动过心而否定她这个人,我觉得对她是不公平的,她是一个凡人,不是一个神,感情上起涟漪不是不可能,但她用自己的理性解决了看似难解的局,这有何值得渲染。

一个平凡琐碎的女子

她是一代才女,同时也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自然有小女子的儿女情长和脾气性格。

她营造了一个平凡的家庭,在家庭里,她是那个需要人照顾的主妇,是孩子的母亲。无论在外人眼里多么光鲜,在家里,她可以耍耍小脾气,也为家庭矛盾所困扰,她也有困苦、难过的时候。

她也爱美,有时表现的与主妇的身份不符,她写诗要在深夜,要穿上喜欢的衣服等等,文艺而不接地气。

她会发脾气,会抱怨,会与丈夫生闷气,这些她都有。

所以,她不是神,有着平凡人的琐碎和缺点。

虽如此,她已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能把家庭与事业,主业与兴趣,大节与小节的关系处理的如此妥帖,她是一个标准的大女子。

           我之前曾经读过一本《林徽因传》的,但是没有记录下些什么,现在想起来还是淡淡的、没有什么印象。这几日读了林徽因文集中的《若你安好,便是晴天》,也系统的百度了一下林徽因的生平,了解了些许当时历史时期的人物关系,总算对民国女神有了些认识。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一个享誉中外的民国才女,一个让徐志摩不惜和怀孕妻子离婚,让金岳霖终生不娶,让梁思成倾尽一生听她答案的魅力女人,一个出生名门,早年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中年一贫如洗,疾病缠身却执意留在祖国的自由灵魂……身上有着太多的光环与标签,也有着令人羡慕的人生经历。

       父亲,他有三位妻子,第一位妻子叶氏;第二位妻子何雪媛,也就是林徽因的母亲;再一个就是1912年林长民从福建娶来的叫程桂林。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1876年生,福建闽县(今闽侯)人,1925年11月24日反奉时兵败身亡,享年49岁。林长民是当时的大艺术家和官员,可以说林徽因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富二代、是时代的弄潮儿。林长民生前,林徽因有所依傍,是无忧无虑的少女;林长民死后,尤其是徐志摩结婚后,林徽因一夜长大,原本纠结的情感线头,被迫厘清。生活不允许她任性。林徽因知道,她必须担起责任,结婚,工作,生子,过一种主流的人生。快乐吗?冷暖自知。

       她的母亲何雪媛,一个典型的传统妇女,读书不多,文化不高,诗书女红一样不会,嫁人的使命就是为了生儿子,那时候的包办婚姻让她嫁给了林长民。哪知人算不如天算,何雪媛确也生过一男两女,但却只有林徽因活了下来。在何雪媛之前,林长民曾娶妻叶氏,叶氏早逝,没有留下儿女。所以,林长民在1912年又娶了福建的程桂林,生下五个孩子。林徽因和他们相处的都很好,因为林父去世的早,林徽因作为长女自觉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她很照顾这几个弟妹,为此,还和她自私、脾气暴躁的母亲闹得很不愉快。

      她的父亲林长民是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去美国第二年意外身亡的,这也使得林徽因快速成熟起来,对亏了梁思成和梁的家人,特别是后来的公公梁启超对林徽因及其家人的照顾,让林徽因走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年轻时的林徽因有很多传奇的人生经历,中年至后来,她虽然在文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建树,但最使她投身热爱的还是建筑方面,他和丈夫梁思成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非常钦佩林徽因传奇的一生,这是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她的才情、她的执着、她的爱国热情,都为之动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13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1
下一篇2023-06-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