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一段以前的最佳答案:
I 水星: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791万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8770 日
平均轨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06
轨道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5865 日
卫星数: 无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它与太阳的角距从不超过28°。古代中国称水星为辰星,西方人则称它为墨丘利(Mercury)。墨丘利(赫尔莫斯)是罗马神话中专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神通广大,行走如飞。水星确实象墨丘利那样,行动迅速,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
水星的密度较大,在九大行星中仅次于地球。它可能有一个含铁丰富的致密内核。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环形山星罗棋布,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大气非常稀薄,昼夜温差很大,阳光直射处温度高达427℃,夜晚降低到-173℃。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 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
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
年,借助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测量了水星两个边缘反射波间的频率
差,成功地测量了水星的自转周期为5865日,恰好是公转周期的2/3。
II 金星:
金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1082万 千米 (07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22470 日
平均轨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07
轨道倾角: 34 度
行星赤道半径: 6052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24301 日
卫星数: 无
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亮14倍,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 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爱与美的女神。
在地球上看金星和太阳的最大视角不超过48度,因此金星不会整夜出现在夜空中,我国民间称黎明时分的金星为启明星,傍晚时分的金星为长庚星。金星自转一周比公转一周还慢,并且是逆向自转,所以金星上的一年比一天还短,而且在金星上看到的太阳是西升东落的。
金星有时被誉为地球的姐妹星,在外表上看,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只比地球小300千米,质量是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人们曾推测,金星表面的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也会与地球相似,同样具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然而,事实证明,金星表面奇热,足以使铅锡溶化,任何生命都难以生存,金星与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
金星上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倍,大气中97%以上的成分是二氧化碳,大气层中
还有厚达20-30千米的浓硫酸组成的浓云。二氧化碳和浓硫酸云层使得金星表面的热量不能
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封闭起来的太阳辐射使金星表面变得越来越来热,金星表面的温度最高
可达447℃。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金星的大气压力为90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洋
深1千米处的压力),任凭你有着钢筋铁骨,到了金星也会压得粉碎。
III 火星和它的卫星:
火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2794万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68698 日
平均轨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93
轨道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3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1026 日
卫星数: 2
在类地行星中,火星是一颗红色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西方则把它当作古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Mars)。火星也是一颗最具传奇色彩的行星。望远镜发明以后,由于观测到火星的多种特性与地球相近,一度被誉为“天空中的小地球”。关于“火星生命”,“火星人”等等激动人心的话题沸沸扬扬了将近一个世纪。
其实,火星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妙,它的表面满目荒凉,表面 75%是由硅酸盐, 褐铁矿等铁氧化物构成的沙漠,一片橙红和棕红色的戈壁景象。火星的大气稀薄而干燥,水分极少,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约占95%。赤道附近中午温度20℃左右, 昼夜温差则超过100℃。所谓火星两极的“极冠”,也并不是水结成的冰,而是由二氧化碳凝固成的干冰所组成。
火星上一天的长度几乎和地球相同; 自转轴倾角也和地球差不多,因此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化。当地球和火星运行到太阳的同一侧并差不多排列在一条直线时, 称为火星冲日, 由于火星的椭圆轨道偏心率较大, 每隔15-17年有一次与地球特别接近的冲,称为大冲, 是观测火星的最佳时刻。
为了探索火星的秘密,近30年来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
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至今为止的实验结果表明:火
星上没有江河湖海,土壤中也没有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任何痕迹,更没有"火星人"等智慧生命的
存在。
火星的卫星:
火星有两个小卫星,分别取名为
福波斯(火卫一)和德莫斯(火卫二)。他
们是战神的儿子,在天上驾驶着战车。
火卫列表:
2)带光环的巨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
I 木星和它的卫星:
木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77833 万 千米 (520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433271 日
平均轨道速度: 136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48
轨道倾角: 13 度
行星赤道半径: 71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317833
密度: 13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041 日
卫星数: 16
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用它来定岁纪年,由此把它叫做“岁星”,西方称木星为“朱庇特” (Jupiter),即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木星确实为九星之王,它的质量是太阳系中其它8颗行星加在一起的25倍,相当于地球的318倍。
木星没有固体外壳,在浓密的大气之下是液态氢组成的海洋。木星
的内部是由铁和硅组成的固体核,称为木星核,温度高达30000℃。木
星核的外部则是液态氢组成的木星幔。再向外就是木星的大气层。木星
的大气厚达1000千米以上,由90%的氢和10%的氦及微量的甲烷、水、
氨等组成。木星虽然巨大无比,但它的自转速度却是太阳系中最快的。
自转周期为9小时50分30秒,比地球快了近二倍半。如此快速的自转
在木星表面造成了非常复杂的大气运动,各种对流、环流运动十分激烈
和复杂,并出现许多层与赤道平行的云带。更奇异的是木星南半球上有
一个持续运动了几百年的大气旋,称为“大红斑”。它的大小足够可容纳
好几个地球,在里面彩色的云团作着剧烈的运动,有些类似地球上的龙
卷风。
1979年,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发现木星和土星一样也拥有光环。但木星光环和土
星光环有很大不同,木星光环比较弥散,由亮环、暗环和晕3部分组成。亮环在暗环的外边,
晕为一层极薄的尘云,将亮环和暗环整个包围起来。木星环距木星中心约128万千米,环
宽9000余千米,厚度只有几千米左右,是由大量的尘埃及暗黑的碎石构成,肉眼很难看到。
暗淡单薄的木星环套在庞大的木星身躯之上,发现它确实很不容易。
木星的卫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较多的一颗行星,目前
已发现有16颗卫星。木星的卫星是按发现的先
后次序编号的,其中排名居前的4颗最大也是最
亮的卫星由伽利略用望远镜首先发现,后人因此
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木卫列表:
II 土星和它的卫星:
土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1,429,40万 千米 (954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107595 日
平均轨道速度: 964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56
轨道倾角: 25 度
行星赤道半径: 6033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95159
密度: 07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0426 日
卫星数: 18
土星是一颗美丽的行星,也是质量和大小仅次于木星的大行星。中国古代称土星为镇星,在西方,人们用罗马农神“萨图努斯”(Saturn)的名字为土星命名。
土星与木星犹如孪生兄弟,有许多十分相似的地方。土星也有岩石构成的核心,核的外围是5000千米厚的冰层和金属氢组成的壳层,再外面也象木星一样裹着一层浓厚而色彩绚丽,以氢、氦为主的大。大气中飘浮着由稠密的氨晶体组成的云带,并且也有类似木星大红斑的旋涡结构- 白斑,不过规模较小而已。如果说木星大气运动诡谲多变,那么土星大气运动就显得较为平静和单纯。
土星公转周期缓慢,绕太阳一周需295年,自转周期为10小时14分。由于自转迅速,土星实际上是一颗很扁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两极大6000千多米,相差部分几乎等于地球半径。
虽然土星体积庞大,但平均密度却只有07克/立方厘米,在九大行星中最小,是一个比水还轻的行星。
土星的光环在望远镜中十分引人注目。这光环实际上由无数直径在7厘米~9米之间的小冰块组成,环的结构极其复杂,它们在阳光照射下显得色彩斑斓。"旅行者号"探测器曾经对土星环作过
近距离观测,人们发现土星环的整体形状就象一张巨大的密纹唱片,从土星的云层顶端向
外延伸。通常把土星光环划分为7层,距土星最近的是D环,亮度最暗,其次是C环,
透明度最高,B环最亮,然后是A环,在A环与B环之间有段黑暗的宽缝,这就是有名
的卡西尼环缝。A环以外有F、G、E三个环,E环处于最外层,十分稀薄和宽广。
土星的卫星:
土星周围的卫星众多,目前已确认的有18颗。其
中以土卫六最大,半径超过了水星,它又被命名为“泰
坦”,即希腊神话中的女巨神。土卫六也是太阳系卫星
中唯一拥有浓密大气的天体,主要成份是氮,约占
98%,大气层厚度约2700千米。
土卫列表:
3)遥远的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三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
I 天王星和它的卫星:
天王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870,99万 千米 (1921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30685 日
平均轨道速度: 681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46
轨道倾角: 0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540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145
密度: 1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0426 日
卫星数: 20
天王星在太阳系中距太阳的位置排行第七,在西方,它被命名为希腊神话中统治整个宇宙的天神-乌拉诺斯(Uranus)。天王星的体积很大,是地球的65倍,仅次于木星和土星,在太阳系中位居第三。其半径是地球的4倍,质量约为地球的145倍。
天王星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它的自转方式。其它行星基本上自转轴都与公转平面接近垂直而运动,唯独天王星自转轴的倾斜度竟达到98度,几乎是以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天王星大气中的主要成份是氢(83%)、氦(15%)和甲烷(2%)。在厚厚的大气之下是深达8000千米的汪洋大海,比它的温度高得惊人,将近有4000℃,比炼钢炉里的钢水温度还高。
天王星也拥有光环,那是在1977年的一次天王星掩食恒星的观测中发现的。天王星共有
11层光环,不同的环有不同的颜色,给这颗遥远的行星增添了新的光彩。
天王星的卫星:
天王星已确认有20颗卫星,包括几颗新发现但
暂未正式命名的卫星,是九大行星中拥有卫星最多
的行星。
八大行星
即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再为经典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
火星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2794万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68698 日
平均轨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93
轨道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3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1026 日
卫星数: 2
公转轨道: 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火星(希腊语: 阿瑞斯)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生”。(趣记:在希腊人之前,古罗马人曾把火星作为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希腊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火星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但可惜的是那条著名的被Lowell“看见”的“运河”以及其他一些什么的,都只是如Barsoomian公主们一样是虚构的。
第一次对火星的探测是由水手4号飞行器在1965年进行的。人们接连又作了几次尝试,包括1976年的两艘海盗号飞行器(左图)。此后,经过长达20年的间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号终于成功地登上火星(右图)。
火星的轨道是显著的椭圆形。因此,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30摄氏度。这对火星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大约为218K(-55℃,-67华氏度),但却具有从冬天的140K(-133℃,-207华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将近300K(27℃,80华氏度)的跨度。尽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积却相当于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
除地球外,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种有趣地形的固态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壮观的地形:
- 奥林匹斯山脉: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山脉。它的基座直径超过500千米,并由一座高达6千米(20000英尺)的悬崖环绕着(右图);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个巨大凸起,有大约4000千米宽,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长为4000千米的峡谷群(标题下图);
- Hellas Planitia: 处于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径为2000千米的冲击环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环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谷、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着与月球上相似的曲型的环状高地(左图)。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组成。这些平原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南北边界上出现几千米的巨大高度变化。形成南北地势巨大差异以及边界地区高度剧变的原因还不得而知(有人推测这是由于火星外层物增加的一瞬间产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学家开始怀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这个疑点将由“火星全球勘测员”来解决。
火星的内部情况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况资料和有关的大量数据来推断的。一般认为它的核心是半径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质组成;外包一层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层是一层薄薄的外壳。相对于其他固态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较低,这表明,火星核中的铁(镁和硫化铁)可能含带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跃的板块运动;没有迹象表明火星发生过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皱山系的地壳平移活动。由于没有横向的移动,在地壳下的巨热地带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再加之地面的轻微引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们却未发现火山最近有过活动的迹象。虽然,火星可能曾发生过很多火山运动,可它看来从未有过任何板块运动。
火星上曾有过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右图),十分清楚地证明了许多地方曾受到侵蚀。在过去,火星表面存在过干净的水,甚至可能有过大湖和海洋。但是这些东西看来只存在很短的时间,而且据估计距今也有大约四十亿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过而形成的。它是由于外壳的伸展和撞击,伴随着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与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样,火星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转化为含碳的岩石。但由于缺少地球的板块运动,火星无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环到它的大气中,从而无法产生意义重大的温室效应。因此,即使把它拉到与地球距太阳同等距离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温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层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气(27%)、氩气(16%)和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仅为大约7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但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盆地的最深处可高达9毫巴,而在Olympus Mons的顶端却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尔整月席卷整颗行星的飓风和大风暴。火星那层薄薄的大气层虽然也能制造温室效应,但那些仅能提高其表面5K的温度,比我们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覆盖着。这个冰罩的结构是层叠式的,它是由冰层与变化着的二氧化碳层轮流叠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华,留下剩余的冰水层。由于南部的二氧化碳从没有完全消失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层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层(左图)。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知道,但或许是由于火星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夹角的长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或许在火星表面下较深处也有水存在。这种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两极覆盖层的变化使火星的气压改变了25%左右(由海盗号测量出)。
但是最近通过哈博望远镜的观察却表明海盗号当时勘测时的环境并非是典型的情况。火星的大气现在似乎比海盗号勘测出的更冷、更干了(详细情况请看来自STScI站点)。
海盗号尝试过作实验去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结果是否定的。但乐观派们指出,只有两个小样本是合格的,并且又并非来自最好的地方。以后的火星探索者们将继续更多的实验。
一块小陨石(SNC陨石)被认为是来自于火星的。
1996年8月6日,戴维·朱开(David McKay) 等人宣称,在火星的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有机物的构成。那作者甚至说这种构成加上一些其他从陨石中得到的矿物,可以成为火星古微生物的证明。(左图?)
如此惊人的结论,但它却没有使有外星人存在这一结论成立。自以戴维·朱开发表意见后,一些反对者的研究也被发布。但任何结论都应当“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没有十分肯定宣布结论之前仍有许多事要做。
在火星的热带地区有很大一片引力微弱的地方。这是由火星全球勘测员在它进入火星轨道时所获得的意外发现。它们可能是早期外壳消失时所遣留下的。这或许对研究火星的内部结构、过去的气压情况,甚至是古生命存在的可能都十分有用。
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见火星。由于它离地球十分近,所以显得很明亮。迈克·哈卫的行星寻找图表显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细节,越来越好的图表将被如星光灿烂这样的天文程序来发现和完成。
水星
英文名: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791万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8770 天
平均轨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06
轨道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5865 日
卫星数: 无
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
仅有水手10号探测器于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访水星。它仅仅勘测了水星表面的45%(并且很不幸运,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以致于哈博望远镜无法对它进行安全的摄像)。
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译注)
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不是1:1的天体。
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
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
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
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 盆地(右图),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左图)。
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
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
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
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
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
通常通过双筒望远镜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观察到水星,但它总是十分靠近太阳,在曙暮光中难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寻找图表指出此时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灿烂”这个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细致的定制。
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方案,在确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为经典行星之外,将冥王星降格为二级行星,同时增加谷神星、卡戎星和编号为2003UB313的齐娜星为二级行星
据媒体报道,2月27日和28日清晨天空将上演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月亮、火星、金星在东南方低空“欢聚”!当然,有网友调侃为“三星争霸“三星斗艳”。按照专家说法,只要当天没有阴雨天气,全国大部分民众都能依靠肉眼观看。
第一个出场的是金星。27日清晨6点左右东南方向有一颗异常明亮的星星,即常看到的启明星,也是金星。就在不久前的2月13日清晨金星达到了2022年最大的一次亮度。
太阳光照射到行星上,一部分会被行星表面吸收,一部分会被反射,科学家将行星反射的光线量与照射行星的太阳光总量的比值称为反射率,而金星是太阳系几个主要行星中反射率最大的一个,进而看起来熠熠发光。金星的反射率接近于07,也就是说70%的入射太阳光被反射了。
事实上,这是因为金星表面笼罩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内部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气,以及硫酸液滴及悬浮在混合气体中的酸性晶体,导致它拥有较高的反射率。
第二个是火星,以金星为参考点,在它右下方不远的地方有颗微微泛红的便是火星,呈橘红色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火星与地球最近距离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为4亿公里,大约每15年近距离接触一次,其中在2018年为5760万公里,算是近年来较近的一次。
“双星伴月”的主角是月亮,2月27日是农历正月二十七,月相属于残月,当天月亮比太阳提前2个小时升起,留给观测的时间不多。明亮的金星和弯弯的残月最具辨识度,先确定它们的位置;然后是火星,位于金星右下方或残月左侧,亮度为1等。
金星合月出现在14点28分,火星合月出现在16点59分,因为是白天,所以无法肉眼看到。不过,除了2月27日外,28日清晨也能看到“双星伴月”。
古代由于缺乏天体运行知识,“双星伴月”被认为是不祥之兆,现在证实它只是一种常见的天象奇观罢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了一次。2002年12月30日、2015年2月21、2017年3月1日均发生了金星、火星、月亮组成的“双星伴月”。
除了上述3个组合外,月亮、金星和木星;月亮、木星和土星;月亮、金星和金牛座最亮的恒星“毕宿五”等都能上演“双星伴月”。
#金星火星月亮即将同框# #双星伴月# #金星火星月亮将同框#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大约46亿年前,由于太阳周围的稀疏质点的相互碰撞,并逐渐向太阳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围绕太阳转的各个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刚刚形成只时温度较低,尽管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却能和平相处。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引起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逐步行成高山、丘陵、平原等。由于地球的照射,使地球温度慢慢升高,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作用,地壳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这些气体上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大气层。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气后,使其形成降雨。地球受大量雨水冲击,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河流,于是随之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
地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上下求索,力图圆满回答这些问题。直到19世纪末,放射性物质发现以后,物理学家卢瑟福开创了利用物质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测定其形成年代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利用这些方法,科学家测定的格陵兰一地方发现的沉积岩,其年龄约39亿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矿物,其年龄约43亿年;测出一些陨石或矿物约46亿年,在地球上至今尚未发现具有46亿年的岩石或矿物。由于一般认为太阳和其他行星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因此人们认为地球是距今46亿年前形成的。
46亿年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1755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学说算起,至今已有40多种学说。从探计行星物质的来源来看,各种学说可分为三类:一是灾变说,认为行星是在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例如1745年法国动物学家布丰提出:曾有一颗慧星撞到太阳上,撞出来一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二是俘获说,认为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 形成原始星云,后来星云凝聚成地球和行星。例如,1944年原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米特提出:太阳俘获的旋转的气体――尘埃中的固体粒子,最终凝聚形成地球和行星。三是共成说,认为整个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物质形成太阳,外围部分的物质形成地球和行星等天体。例如,1966年英国天文学家麦克雷提出:星际云在银河系邻近恒星和星云的“潮汐”作用下,瓦解为许多“云絮”,大部分“云絮”聚成太阳,留在处边的“云絮”绕太阳转动,碰撞结合成地球和行星。
各种学说,各有论据。但是,无论哪种学说,都必然以宇宙运动规律为基础,并经受观测事实的检验。此外,还必须能圆满解释和说明太阳系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现象。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地球是由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吸积、凝聚、碰撞这一过程,先形成地球胎,然后再不断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里,开始了神奇的演化和发育过程。地球首先实现了层次的构造。地球形成伊始,温度较低,但在许多陨石不断地轰击下,在放射性物质衰变作用下,在地球外部重量增加引起内部受压缩效应的作用下,致使地球温度逐渐上升,其内部逐渐变热并局部熔融。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一些较轻的元素逐渐上升,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又向下沉。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运动,使原始地球产生了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为分层结构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地壳。地壳与地核之间为地幔。地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民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今日地球的内部结构情况,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测定。经地震波测定,地球的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公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成为岩石圈。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上层部分是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生地。其下层部分由于压力和密度增大,物质可能呈固态。地核在地下2900公里以下至地心地核中心部分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固态。这样说来,地球的分层结构,确实如同一个鸡蛋,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层次。
明日之后天鹰座多少钱明日之后天鹰座抽奖保底价格一览,这个不太好出货,主要还是看自身的运气了,下面将带来天鹰座抽奖保底价格分析里面有保底的价格介绍,想要抽的小伙伴不妨先看下价格再决定抽。
明日之后天鹰座多少钱
1、据玩家们反映天鹰座抽奖价格基本上在25组648以上,当然运气成分还是比较重要的,欧皇几发命中也是经常的事情。
2、天鹰座感觉像天马跟金牛的结合体,也能氮气漂浮。但外形上感觉做的更酷炫了。
3、有玩家表示这就是个金牛座换皮车,和金牛一样的氮气加速,自动导航不耗汽油氪金车的标配,所以不算在对比内。看起来是典藏皮肤的天鹰座,金甲凯旋好歹也是个金色配色,这天鹰直接给你整成原谅色配色可离谱了,唯一和金牛不一样也有一样的地方就是可以自动上车,但就是特殊上车动作不一样,最关键是这个天鹰座跑车的头肌肉的车屁股,比例很不协调。
油耗主要看排量,宝马325I是2。5的排量,不知道你的福特是多大派量的。
宝马自动变速箱是免拆免维护的,只要你不碰撞它,那就放心大胆的用吧,连油都不用换,如果万一有故障,会在仪表上提示你,有个齿轮标志的就是它了,你可以去店里电脑诊断一下。说实话,宝马跑21万算是老车了,有没有隐患这要看车主平时的保养情况和行车情况,只要没大撞过,保养的勤,机械方面是没多大问题的,主要是电子控制单元,一个控制单元就得好几千,望你掂量。三元催化作用是改善尾气排放,一般认为没什么用,其实不是的,因为宝马车都有4个氧传感器,2个前,2个后,后边的就是三元催化后边的,它会把信号传给发动机控制单元(DME),然后控制单元会根据采集的信号控制喷油量和进气量,如果没有三元催化,会增加油耗量,因为咱们这边油品不好,所以对发动机喷油嘴不好,积碳会多,其他也没什么了!我是宝马店的,不会骗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